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

时间:2019-05-15 00:0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

第一篇: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

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

摘 要: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观念, 是指着眼于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能力、心理、身体等各种内在要素得以充分开发的一种教育。它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个人主体精神, 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从培养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良好的品质, 成为通才通识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后, 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w eb)从1994 年至2005年收载以素质教育为主题或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文章就多达70059篇。虽然素质教育作为一正式概念提出较晚, 但其思想却源远流长, 历史上不少著名的教育家都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本文力图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的探寻和反思, 为当代素质教育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孔子关于教育的基本思想如下:

一、好 学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基础性观念, 不仅在他的教育思想, 也在他的整个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学 道

好学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价值, 也是一种德性, 好学体现于人的一生的无休止的过程, 这也表示学习的实践是终生的, 体现了孔子关于终身学习的理想。

三、圣人可学

圣可学的观念在教育的角度看是通过学习获得德性的发展, 而君子是孔子特别用来作为理想人格的概念。从整个孔子思想体系来看, 最重要的是, 学的目标是学为君子, 以君子的人格态度来从事 学 这是全部论语的宗旨。在孔子以前君子一词是指统治阶级, 在孔子则将之改变为理想人格的名称, 是孔子对古代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贡献。

四、为己之学

就圣可学的观念来说, 显然不是对于教育者而言, 而是对学习者而言, 其重点不是教育者怎样去教, 重点是学习者怎样去学, 学习者自己怎样学得德性、学为圣贤。这也可见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关注的不是教, 而是学。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从论语的文本来看,学一词使用的频率极高, 而教的使用甚少。这一对比显示出, 孔子把学看成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从而,美德主要是从学获得而来的。孔子所理解的教育不仅是教, 更强调学, 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追求的过程。孔子主张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即给别人看, 为己是了自己的人格与精神的成长和完满。从这个观点看, 教育的主体性体现为由己之学, 是人为了自己而主动的学习, 教育的精神就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为仁由己, 而由乎人哉? 学习成为圣人的观念不仅在教育目标上界定了教育的人文性质, 也使得教育的重点不在教,而在学, 虽然学可能包括向老师学, 即包括一些教的内容, 但学更多强调的是学习者自己努力地去学习、实践、特别是这种学也是学习者自觉的为学, 终身的追求, 终身的教育。这种自觉自然要靠教育者的启发、引导和榜样的召唤, 但更要靠学习者自己。而孔子所说的学也包含了实践, 君子人格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通过德性的不断的自我训练来达到的。由于教育中学习者的地位最重要, 所以学是教育过程的首要因素。因为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学习者自我学习、不断学习的过程, 教虽然占有一个重要位置, 但相比下, 学习者自己的学习更为重要。

五、成人之道

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做人, 学做君子, 学至圣

人, 体现了做什么样人格的人是儒家教育观的根本问题。孔子和孔子以后的儒家都把教育的最高理想界定为使学习者成为圣贤。古代教育与学习, 最重要的是设立道德的榜样, 而这在人文主义文化中只能通过圣人的形象来达到。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及影响中国社会长达几千年的儒家学说,而且毕生大部分时间躬行于教育实践,首倡“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并对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现在看来仍富有实用价值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这共同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毛泽东同志说,对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做到“古为今用”。今天,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宏伟事业中,我们认真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借鉴和帮助,将不无裨益。

就教育对象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下文只注篇目),即人不分贵贱、贫富、善恶、美丑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都应接受有关的教育。正因如此,孔子首倡“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了不起的创举,同时更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就教育内容看,孔子重视道德教育。“礼”、“仁”构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并成为其主要的道德标准。在其教学实践中,他主张“以德为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他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他用“仁”、“义”、“礼”、“智”、“信”来教育其弟子,并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无疑是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为道德的标准具有阶级性、时代性;但他这种“以 德为先”的育人思想及做法,无疑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实施素质教育,首要一条就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优秀人才。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至关重要。为此,国家制订、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伟大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孔子教育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及教学实践中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无疑为我们实施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了典范。

“因材施教”是孔子一生身体力行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无疑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比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深浅程度等就应有所不同。而孔子熟知教育对象各方面情况、因人而异的方法及做法则是值得借鉴的。孔子可谓是最早提出并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者,且十分重视“学”与“思”的结合。这实际上是提出了发挥教育对象主体作用的问题。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对象对问题未达到“欲通而不甚通,欲言而不能言”的程度,就不去开导他;当教他一个方面,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方面的,就不再教他了。这反映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启发教育对象积极思考,要求其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有效做法。而要达到“愤”、“悱”教育对象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积极地去思考,在思考中学习。为此,他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的思想,主张把“学”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孔子经常采用问答或追问的方式启发教育对象的思维,即其本人所说的“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的方法,目的是启发提问者思考,把正反两端结合起来考察,把知识传授给对方。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一味地“授之以鱼”,教育对象一味地被动接受,在学习过程中根本不需要思考,也不允许教育对象自己独立思考,致使“高分低能”的现象屡见不鲜,也严重阻碍了教育对象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必须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敢于、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对象去大胆思考,敢于、善于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以“授之以渔”代替“授之以鱼”,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培养、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同时,孔子也十分注意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他教育弟子:“君子不器”(《为政》),并对子贡、子夏的举一反三十分赞赏,希望弟子们能学有心(新)得,不断创新。

孔子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身教”,注重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教育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这是孔子实行“身教”的思想基础。因此,他无时无处不注重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注意率先垂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今天看来“身教”仍应大力提倡。作为教育者,无论是家庭中的家长,还是学校中的教师,都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使教育对象有范可依。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仅靠教育者的“言传”,是远远不够的,更多情况下,教育者身体力行的“身教”的作用则是无法替代的。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 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孔子的教育思想又何尝不是, 我们从中可以找到素质教育的胚胎和萌芽, 虽历经2000多年, 与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 并仍然对我们这个时的教育有重要启发意义。参考文献: 蒋建华: 《素质教育不要骑着毛驴找毛驴》, 《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28日第3版。

欧阳康: 《论主体能力》, 《哲学研究》1985年第7期。黎君: 《素质教育的缘起、内涵及构成要素论略》,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 第2期。

陈来: 《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匡亚明: 《孔子评论》,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2 年.二程集[ O].北京: 中华书局, 1980.礼记#燕义[ O].北京: 中华书局, 1989.柏拉图全集卷一, 王晓朝译, 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 司.周敦颐集, 中华书局1990.荀子#劝学.荀子新注本[ O].北京: 中华书局, 1979.管子# 枢言二十二子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宋元学案#百源学案[ O].北京: 中华书局, 1986.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 冯光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十堰职业 技术学院学报.2002(1).

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王妙.高职课程“实践型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6).

黄梓平.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J].青海大 学学报.2002(3).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你是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

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首先,从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看,尽管这两种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但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其次,它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有益于为德育工作创设和谐、融洽、相互理解的人际心理环境。再次,学生的一些不良品德、行为问题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并趋于严重的,其中有些不良行为本身就具有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教育目标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可以认为是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条件,而其根本目标则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完全一致。这就是说,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应当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中强调心理教育,除了当前学生总体心理素质欠佳、亟待提高其心理水平的原因之外,还因为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具有广泛的联系,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独特的位置。第一,从范围来看,素质教育是总概念,心理教育是属概念,素质教育规定了心理教育的总方向,心理教育过程促使学生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第二,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主要是由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生理与心理等四方面构成,这四者是相互关联的统一体,每一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与功能,是任何一方都不可替代的,缺乏其中的任何一点,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就会失去平衡,甚至造成畸形发展。第三,从纵向发展来看,素质的发展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生理水平的、心理水平的和社会水平的,前者是素质结构中的物质方面,主要受先天因素的制约,后者是素质结构的精神方面,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而心理水平则是指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它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与教育的 “合金”,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中起承上起下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心理教育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中是一种纽带,可见,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强化心理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所必需,也是整体素质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第三篇: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勤思教育学考研网为大家整理了一下2017教育学考研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备考2017年教育学考研的考生可以认真的看看。

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人,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个:第一,编定六经,整理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典集;第二,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

自30岁左右,孔子开始私人讲学,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50岁左右,孔子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3个月的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活。晚年时重返鲁国,专门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直至去世。《论语》二十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

(二)“庶、富、教”

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因为通过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这样就会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

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把众多的人口,富裕的生活和发达的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就要使之富裕起来,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还要发展教育,创建精神方面的文明。

从教育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作用和地位

出自《论语.阳货》,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本性即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这种立足于普遍意义上的人性论,在西周以前以天生的血缘来决定人的高低贵践的观念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的,也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孔子认为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后天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

(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有教有类而言的,不仅把教育扩展到蛮夷之邦,而且打破了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六)教学内容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局限:忽视了自然知识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七)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掌握学生的特点。

2.启发诱导: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3.学思行并重: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八)道德教育

“仁”是最高的道德概念。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乐道、克己内省、身体力行、改过迁善、中庸

(九)论教师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十)历史影响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朔到孔子。他的贡献有: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第四篇: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

[摘要] 孔子的教育对象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方法观以及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 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 我们应当重视并借鉴, 以便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在我国早已有之。被尊为教师之祖的孔子应当是我国古代在倡导与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最杰出的一位代表, 他的素质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供研究和借鉴的伟大成果。

所谓素质, 应当包括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形成的素质;而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使人的某些先天禀赋得以发展, 并弥补和完善某些本来不具备的或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应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孔子用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创立了自己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萌芽的春秋晚期, 这正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随着周天子统治权威的丧失, 旧的天命观发生动摇, 人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孔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的大同社会, 使全社会的人都融洽和乐, 康宁幸福。要建立起这样的社会, 除了“敬事而信”之外,尤其要注意“节用而爱人”, 以仁治国。要具备仁心, 作为“劳心者!”必须重视“修己”, 只有先“修己”, 才能“及人”。正是从对人的关怀为出发点, 孔子创立了他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 使孔子的教育因面向大多数社会成员而具有了素质教育的特质。

对“有教无类”, 综观历代学者、教育家的解释来看, 主要指一个人不管出身是贵是贱、品行是善是恶、资质是高是低、年龄是大是小, 甚至是否有职业, 均可以也应该接受教育。这种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致“终身学习”的素质教育理念是相通的。虽然孔子的“有教无类”不包括妇女, 是他这一教育思想的重大缺陷,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我们不可能要求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 所以他的“有教无类”反应了当时人们希望能接受教育、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需求。这种需求也是现代人的需求, 孔子的教育思想虽历经两千多年而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吧。

(二)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观, 使孔子的教育因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体现出素质教育特性。

孔子的教育目标很明确, 培养德才兼备、表里如一的君子, 因此孔子很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孔子的教育以德为核心, 兼顾智、体、美。孔子说君子怀德, 要成为君子, 首先要进行道德修养。如孔门主要必修课之《礼》实际就是专门的德育课, 而《诗》《书》《乐》等其他各门功课中也始终贯穿着德育这条主线, 这是因为孔子深谙“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的道理。孔子要求学生不仅要通过学习各门功课修养仁德, 而且在平常的生活当中也要时时注意, 如在择邻上里仁为美, 在与人交往中要“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品德修养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也是发展其他素质的最重要的基础, 当前我们开展素质教育, 进行课程改革, 同样把品德教育放在了首位。

孔子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基础上, 重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在智育方面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如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教育学生要多思考, 能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甚至闻一知十,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他通过让学生学《诗》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 无以言”、联想能力“诗可以兴”、观察能力“(诗)可以观”、与人相处的能力“(诗)可以群”等。孔子很强调美育, 他用乐教和文学教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做到“文质彬彬”, 成为内外兼修的君子。同时, 孔子还注意通过锻炼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他的射御之教, 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教学, 但能“健人筋骨, 和人气血, 调人性情” , 起到了体育锻炼的作用。

(三)注重自主学习的教育方法观, 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素质教育理念。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 采用多种教育方法, 或与学生直接对话、交流;或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或鼓励学生“学而优则仕”, 大胆地参与社会实践等。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 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 学生畅所欲言在先, 老师点拨在后;启发式教学则十分强调学生的”愤“、“悱”, 即对于一个问题必须先独立思考, 然后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给予启发、诱导, 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而“学而优则仕”, 更是让学生直接投身于社会实践, 以检验和锻炼自身的能力。同时孔子要求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和言行, 要经常“内自省”, 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使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得到提高。

在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方面, 孔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那就是发扬教学民主, 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环境。首先孔子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出身贵贱、身份高低, 全部一视同仁, 甚至对待自己的儿子, 也绝不偏心。如陈亢曾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子亦有异闻乎?”伯鱼说:“未也。”然后举了孔子教导自己学诗、学礼的故事。陈亢听了以后, 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 闻礼,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交流, 虚心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注重教学相长。如《论语》中子夏问《诗》篇, 就很能说明问题。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 “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因为子夏的回答对自己有启发而赞不绝口, 而这种由衷的赞美, 又是对学生的极大鼓舞, 教与学在这样的融洽气氛和师生思想的碰撞中得以发展。

孔子正是用“以人为本”作为他教育的指导思想, 所以从教育对象观到教育目标观以至教育方法观各方面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特征, 形成了他较为完整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系, 并为他后面因材施教的教育行为打下了基础。

二、孔子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先天禀赋,培养学生的后天素质,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发展学生良好的先天禀赋, 使之成为学生固有的品质。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 这个观点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看, 未免带有浓厚的唯心意味,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我们也不能否认孔子是看到了人身上不同的天赋。在他的教育中, 对学生天赋的了解与开发, 是他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培养与造就人的后天素质,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发展人的先天禀赋, 是为培养造就人的后天素质打下基础, 孔子在他的教育活动中, 更为注重人的后天素质的培养。虽然孔子认识到人的天赋各有不同, 人的本性也各有特色, 甚至“上智与下愚不移”, 本性有时候难以改变, 但只要好学之性相近, 即便天赋并不好, 都会学有所成。他说自己就不是个“生而知之”的人, 但却因“学而不厌”而有所成就。他认为要真正保证人性向善的方面拓展, 学是重要的一项。通过学, 人不仅可以了解社会, 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自身的潜力, 且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 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后天的教育与习得对一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

在众多的孔门弟子中, 不乏天赋高者, 如颜渊、子夏、子贡等, 但大多数都是资质平常之人。如“无恒之庸人”子路, 被孔子评为“愚”的高柴以及“鲁”的曾参, 才薄!的澹台灭明等。不管是资质高还是资质低, 经过孔子因材施教, 都有所建树。以子路为例,“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 未入孔门时, 戴鸡佩豚, 勇猛无礼。闻诵读之声, 扬唇吻之音, 聒贤圣之耳, 恶至甚矣。孔子引而教之, 卒能政事, 序在四科。”这么一个资质不高, 而且又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小混混, 在孔子的教育下, 通过学习成为当时卫国政坛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这不能不说是孔子注重后天素质培养的结果。

孔子对学生后天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 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孔子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 既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也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七十二名身通六艺的弟子中, 各人都学有所长, 如长于德行的有: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长于言语的有: 宰我、子贡;长于政事的有: 冉有、季路;长于文学的有: 子游、子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孔子不但创造了他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系, 更培养出了高素质的人才, 从理论到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最辉煌的成果。

总之, 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与我们今天倡导并实施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 在研究孔子素质教育思想的同时, 我们应当注意继承与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当代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超群.中国教育哲学史(第一卷)[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2] 俞启定.先秦两汉儒家教育[M] 山东.齐鲁书社,1987.[3] 高专诚.孔子·孔子弟子[M]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 刘明.让高考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7(6).[5] 周济.整体推进高校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5(1).

第五篇:2010年《江西教育》“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2010年《江西教育》“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交流教育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为广大教师任职和职称评聘刊登论文提供机会,《江西教育》编辑部将于2010年12月编辑出版“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专辑,特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征稿。

征稿内容为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内容涉及中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研究的新成果,课程改革、建议、实验报告、实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以及教育叙事、心得体会等。

征稿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符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规律,理论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文字精练,段落层次分明。每篇稿件一般不超过3000字。

为确保此专辑出版,论文每个版面约2300字,需按300元/版缴纳排版费,此费用全部用于专辑的编辑出版活动。

文章严禁抄袭,一经发现抄袭,将取消论文刊登的资格。

截稿日期:2010年12月30日。

来稿请寄: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江西教育》编辑部“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征稿组,邮编:330046,电话:0791-8526916。

欢迎县(市、区)教研室或学校统一组织征稿。

《江西教育》编辑部

下载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素质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综合实践教育”

    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综合实践教育”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综合实践教育”,但以往我们一提素质教育,总爱拿劳动技能、科技实验,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特长课”说事儿,仿佛只有......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国学经典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了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那么,何谓“本质”呢?本质是指人或事物底子性的构造,具有根底或条件的意义,并蕴涵着无......

    网络教育与素质教育(推荐)

    计科系03级师本1班李海霞 计算机信息技术实习论文 —网络教育与素质教育 [实习目的]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所学知识与教学的联系,为将......

    孔子教育名言录

    孔子教育名言录 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盲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盲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摘要:近年,素质教育之风渐渐刮入特教界,盲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也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两方面。盲校教师在教学时......

    公关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公关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综合素质优化之探讨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5.4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分院 赛来西··阿不都拉 张兰欣 【内容摘要】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交往方式日......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教材《教育学基础》中,在对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上大致有同一说、超越说、同异说、具体化说四种观点。 同一说认为两者有相同......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河北省饶阳县 北韩村小学 李慎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如火如荼的开展,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创造适合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