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大全)
《谈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
青岛胶南市初级中学刘金锦
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性质和目的所决定,而且是中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特殊性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改革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能全面健康发展成长,对他们终生产生深远的作用。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迫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是人类第一才财富,健康中有一半是心理健康。”并解释: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身体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而且是一个人的良好身体和精神以及社会的适应状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着眼于育人为本,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对同学们的切实关爱之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做好构建心理辅导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学生健康的情感、、、、、、随着文明社会的迅猛发展,随着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来愈重视教育质量问题,而这种质量要求只与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分数是相关联的,致使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在为考大学做准备,而淡化了对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注。这种“教育异化”结果,社会、学校、家庭都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青少年学 1
生中出了压抑、孤独、冷漠、残忍等人格变异和人性的扭曲现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必将承担起历史的使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难,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成长,也关系到一个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并实现对生命价值深层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和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活动的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和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特别是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人生命异化和生命的扭曲。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人的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之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生命,是我们生活中的起点,也是我们生活中的终点。我们人生的路何其漫长,但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保护自己,除了让自己得到健康的身体,还应得到安全的保证.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对社会有用,而不是拿来作为戕害社会的工具。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就是使学生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孕育、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理解生命。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与生存的艰难,而生命对于一个生物个体而言只有一次,从而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其次,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再次,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生命的内涵,生命既具有共同性,又充满独特性和差异性,也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每个生命的存在价值,进而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引导学生欣赏自我的独特,发现自己的潜质,将生命蓄积发挥出来。
2.引导学生欣赏生命
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在传授生物形态与结构等知识时,让学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态美、结构美:通过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生物及生物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最终使学生感受或体验生命之美,从而欣赏生命。
3. 期望学生尊重生命
当学生认识了生命,领悟了生命的奥妙,感受到生命之美,就会欣赏和赞美生命,进而逐渐形成一种尊重生命的信念。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关注所有生命所依存的环境,尊重生命,保持其安全性和自然性。作为教师要言传身教,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从而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会尊重和关怀他人的生命。
4. 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爱惜生命”,真正地付诸行动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从爱护生命做起,教育学生不攀折花木,不践踏小草,不掏鸟窝,不欺负小动物,不食稀有的动植物,不浪费作为实验材料的动植物,不浪费资源,不过度消费,使他们养成爱惜生命的习惯,在生活中真正体现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三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学生坚定每一个生命都是美丽的宝石的信念,引导学生磨炼雕琢自我,积极创造璀璨的生命宝石.一就是教会孩子学会生存,珍爱生命,让孩子认识自己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
第二,作为教师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一切的教育活动都提到珍惜学生的生命,使孩子能真正享受到生命的快乐,让孩子的生命更灿烂,使学生能够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们所思考的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校所有的人都来参与我们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第三生命教育更需要通过体验式的方法来进行,而不是通过教
师讲一番道理就能懂的,如果通过做题,什么是热爱生命?什么是珍惜生命?那是根本没有意义的,生命需要通过体验才能认识到的。但就目前教育的现状看恰恰缺的就是体验。为什么我们这些人到中年的会生命力顽强,就是因为体验和经历比较多,吃过苦才知什么是生命啊。青少年的时候总是感觉生命无限,可等到他们能够感觉生命重要的时候已经老了,所以学校注重引导,让他们在体验中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很重要!
第二篇: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需要全面的判定。美国学者康布斯认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第一,积极的自我观念;第二,恰当地认识他人;第三,面对和接受现实;第四,主观经验丰富。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我们可以称其为心理健康的人。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概念是心理不健康,亦称为心理异常。心理异常是对许多不同类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失常的统称。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虽然可以无忧无虑,但是也会出现挫折和失意。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很平常的,从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来看,表现为:
1.不适应新环境。幼儿园与小学的转换,使小学生面临艰难的心理适应。新入学的小学生容易把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面临陌生的环境,心理不适应,显得敏感脆弱。
2.厌学症。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因素将会造成厌学症。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适当,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期望过高。从学校因素看,教师教法单一失当,学校生活单调,应试教育压力过大。从自身因素看,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与毅力等。
3.学习疲劳。学习疲劳产生的生理原因是由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失衡所引起的。其社会原因是应试教育所引起的学生负担过重和竞争加剧;个人原因是不良学习习惯与用脑习惯产生学习疲劳。
4.考试焦虑。造成考试心理异常的原因有:(1)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大;(2)学习习惯不良;(3)个人性格因素。
要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就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寻找适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第三篇: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模版)
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初中阶段或许你会发现自己个性、情绪、兴趣、交往及需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会令每个人有不同的感觉。都市学堂心理老师帮助你从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调节自己三方面让你快快成熟起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1、认识自己
1.1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
王尔德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彻底了解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自己。”
1.2 认识自己的途径
认识自己就是对自己的种种特点、优势劣势和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2、接受自己
接受自己也是正视现实的过程,只要从心里承认人都有缺点,都有优点,都不完美,我也不能免俗,恐怕就能客观、真实得多,可以这样想,我肯定有缺点,但我肯定还有相当多的长处。
3、调节自己
结合初中阶段的特点,应从以下几方面调节自己
3.1 在快乐中学习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没有对学习活动本身的浓厚兴趣,以学为乐,学习要取得成功是不可思议的。
3.2让注意力聚焦
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业负担很重,如何有效的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呢?学习要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尤为重要。只有“心到”注意力才能集中,学习效率才有可能提高。
3.3 让青春号列车顺利运行
初中阶段,也是青春期的重要发展阶段,也许你会发现我们从一个头扎蝴蝶结蹦蹦跳跳、整天缠着妈妈讲故事的小姑娘,长成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少女;或者从一个满身污泥、活泼顽皮的小男孩,长成一个风度翩翩、神气勃勃的小伙子。
3.4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我们都学过《为学》,那两个和尚的故事恰恰说明了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付诸行动这个道理。
第四篇: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一、概述
1、学科含义:自助和助人
2、意义:培养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
3、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的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协调一致,人格保持相对稳定,适应现实社会良好。
4、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
(2)心理活动内在一致性原则(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的协调性)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内部人格的稳定性、外部行为的稳定性)
5、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三标准)
(1)体验标准: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
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
(2)操作标准: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
能。
(3)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
6、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注意事项
(1)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不健康到健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
常与异常是相对的。
(2)人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3)—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4)心理健康是一个文化的、发展的概念。
7、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
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
8、延迟满足: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 以及
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自我意识
1、类型
(1)从内容上分:生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状况的认识与评价)
心理自我(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特征(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等)的认识和评价)
社会自我(2)从心理构成和表现形式上分:
自我认识是指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与评价,即表现为认识的自我。
自我体验是自己对自己所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表现为情绪的自我。
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思想、语言等的控制,即表现为意志的自我。
2、发展
(1)对自我的确认(生理自我):8个月——3岁,是个体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
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但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
自己的想法来解释外界的现象,又称为“自我中心期”。
(2)对自我的评价(社会自我):4岁—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受社会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有人称之为客观化时期。这一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一改婴幼儿以自我为
中心的倾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认同意识。具有较强的“他律性”的特点;
(3)对自我的了解(心理自我):青春期以后:自我意识的成熟阶段,此时,由于青年生理方面的迅速成熟,人际关系的不断扩大以及认识能力的日益发展,使得青年把大部分注意力转投到自己内部世界中去,转投到发展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他们开始关注自我、研究自我,努力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性格、智力、态度、信念、理想、行为等的意识。
3、自我意识的偏差与矛盾(解释见PPT)
(1)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矛盾
(2)自我认知方面,容易出现片面和极端,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3)自我体验方面,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和过强的自卑感。
(4)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为自我中心与盲目从众,过分独立与逆反心理。
4、自我意识的调试
(1)把握适当的尺度
a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行动的结果来认识自己;从以往成败的经验来认识自
己;分析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
b客观更需积极
c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个体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不能以静止的眼光来认识自我,不要受以前的习惯、经历所束缚而形成思维定势,同时还要看到环境和自身的变化,需
要放眼未来,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潜力。
(2)以人为镜,反观自己
a借助他人来认识自我:重视关系亲密者对自己的评价、重视大多数人异口
同声的评价、重视逆耳但有理的评价、重视他人言语、态度前后发生很大
变化的情况
b参考更需主见
对待他人的评价也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要善于分析他人的评价信
息,从信息获取的条件、对方的特点和与自己的关系等分析他人对自己评
价的客观准确性。
(3)多方比较,全面认识
三、求职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
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2、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抉择→拟定目标→策略实施→反馈修正
(1)自我评估:个性、兴趣、价值观、能力
(2)环境评估:理智地评估这个环境对你的能力成长、资源积累、人际发展、目标
实现等重要方面是否有利
选择环境、改造环境
(3)拟定目标(核心)
(4)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
• 1)题目。包括姓名、年限、年龄跨度、起止日期;
• 2)职业方向及总体目标;
• 3)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评结果;
• 4)社会环境分析结果。包括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分析,还包括职业
环境分析;
• 5)组织分析结果。包括行业分析、对组织制度、组织文化、领导人、组织运行机制、发展领域等的分析;
• 6)角色及其建议。记录对自己职业生涯影响最大的一些人的建议;
• 7)目标分解及目标组合;
8)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
• 9)差距。即自身现实状况与实现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
10)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四、压力管理
1、对压力的生理反应:呼吸急促、冒汗、坐立难安、颤抖;对压力的心理反应:认知功能:
1、适度压力会提高思考效率,过度压力会使思考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目光短浅,决定草率。情绪反应:引起不良情绪。抑郁症、焦虑症、适应困难等应激性心理障碍。工作成就感降低。重者诱发精神病。对压力的行为反应。
2、心力衰竭的特征表现:情绪衰竭:感到虚弱、紧张、麻木,生理上的不适感,感到自己“蜡烛燃尽”,对工作抱“抵制”态度;自我感觉丧失:对周围人冷漠,人际疏离,不关心,麻木不仁;职业能力下降:常感到无助、绝望、愤怒。工作表现差,常出差错。易跳槽或改变职业。
3、压力管理技巧:改变(C):改变想法:改变行为方式、改变工作形态、改变工作环境、改变人际互动的状态、学会拒绝、请求协助、消除來源。接受(A):接受无法改变的情景和事实、着手改善处境和减少损失。放手(L):看开、放心、放手。管理生活(M):管理思想、管理情绪、管理身体、管理一切可以管理的状态。
五、抑郁症与自杀
1、抑郁症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情感状态,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
2、抑郁症状的归纳:“三低”: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意志减退
“三无”: 无用,无助,无望,“三自”: 自责、自罪、自杀
“五特征”:懒、呆、变、忧、虑
隐形抑郁:微笑型抑郁、激越型抑郁。
3、发生抑郁症的风险因素:遗传因素、儿童期的经历、人格因素(自卑、自责、多愁善感的人和过于追求完美的人)、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内分泌变化。
六、自杀与干预
1、自杀征兆:境遇特征: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心理需求遇到挫折;意动特征:目的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中断意识;情感特征:绝望无助,“进退维谷”;认知特征:知觉状态是“缩窄”;人际关系特征:谈论自杀,寻求出路;连续性特征:长期被动的应对方式。
2、自杀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指预防个体自杀倾向的发展。二级预防主要是指对处于自杀边缘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三级预防主要是指采取措施预防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人再次发生自杀。
3、自杀预防具体措施:(1)宏观的社会水平预防:提高公众对自杀的认识水平、加强
以社区为基础的自杀预防工作、培养专业人才、重视预防研究。(2)微观的应激事件的处理:
建立危机干预中心,实行紧急救助、启动社会和家庭心理支持系统参与救助、重视对自杀未遂者的干预工作、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药物及其他医疗手段。(3)当临床心理专业人员第一次与有自杀念头的人接触时,应注意以下的干预程序:倾听、接受所有的抱怨和情感、不要担心直接问及自杀、要特别注意那些很快“反悔”的人、充分利用合适的资源。
4、悲伤辅导是针对近期丧失亲人的人,协助他们完成哀悼的任务;悲伤治疗是针对那些悲伤反应欠缺、延缓、过度或过久的人,协助他们辨认和解决障碍完成哀悼的分离冲突。
5、哀悼的四项任务:接受丧失的事实、经验悲伤的痛苦、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注到其他关系上。
七、积极心理学
1、主张:(1)反对病理式的心理问题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三大使命: 治疗
精神或心理疾患; 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
(2)主张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的功能:积极增进、积极预防、积极治疗。
第五篇:试谈数学教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试谈数学教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
晋江市新侨中学 唐水英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全面捕开。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和中介,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还直接导致他们的品德和心理产生问题。因此心理问题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大难题,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攻心为上,把数学教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数学课堂渗透,培养快乐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起着潜移默化且深长久远的作用。
关健词
数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 教育教学工作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指出:近十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加等社会因素,导致少年儿童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人记忆深刻:中科院心理所的专家对北京市8869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33.2%的学生有强迫现象,24.8%的学生偏执多疑,23.1%有敌对情绪,32.6%心理抑郁,28.6%的学生感到焦虑,34.6%存在适应不良问题,35.7%情绪不稳定,31.4%对人际关系敏感,有学习压力感的学生占36.6%,33.4%的学生心理不平衡。其实全国各地也都如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但影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还直接导致他们的品德和心理产生问题,如厌学、逃学、离家出走、吸烟、吸毒、酗酒、少女怀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了严重地后果。病态的少年又如何能成为“四有青年”、合格公民呢?教育教学必须抓住好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最近几年,在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逐渐认识到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一文调查表明:师资队伍方面,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58.2%的教师属于兼职人员,只有27.4%的教师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只有l0.8%的学校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在课程开设方面,大部分的学校还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学校教学计划中,有开课的学校也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在部分年级或部分班级中开课,仅有31.9%的学校能够坚持每周开课。在教材的使用上也不尽人意。只有23.5%的学校采用正式出版的教材,教材的使用和普及率不高。许多学校已经在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有些是就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青春期教育以及考试心理等问题进行辅导;有近60%的学校从没有请过专家来开讲座。心理辅导室的建设方面,学校受到师资力量较弱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影响。有46.9%的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但面积普遍较小,相当多的学校还没有建立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制度;还有73.2%的学校没有配备电脑。心理辅导室每天或每周定时开放,但开放的时间普遍不长。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并没有向学生开放,实际上名存实亡。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挖掘课程中潜在的心理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生活动的认知、情境和行为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
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都巧妙地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因材施教,适时、适度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结合引趣导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妙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时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会使数学教学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以古引新。如用毕达歌拉斯及其弟子杀牛庆贺毕达哥拉斯定量的热烈场面引出勾股定理。如可以从祖冲之的成就的故事引导讲解圆周率等。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贡献,可以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巧妙设问创造情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数学教学时巧妙设问使学生产生悬念,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健康的心理。如:在讲圆的概念时,一开始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过于简单,便快速回答到:“圆形!”老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纷纷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老师又问:“那做成这样的形状就可以了,就可以滚动了。(老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讨论起来,回答道:“不行!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会一下高一下低。”最后老师进一步问道:“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下高一下低了呢?”同学们又议论开了,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车轮边缘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相等。”由此得到圆的定义。这样,既让同学们觉得自已生活在数学“几何”世界中,“几何”并没有什么神秘难度,又使同学们产生“悬念”,从而培养同学们乐学和好学的健康心理。
三、在课堂评价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人总是希望听到别人的称赞,学生也是如此,这是一种良好的内心体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必须常常对学生做出积极、合理的评价,让他们感到数学的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使他们对学习变得更加自信,从而达到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如在一次数学课中,一个学生回答问题说的非常好,我正想表扬这个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但是为了让他对自己更有信心,我让其他学生对他进行评价,他哪些地方说的好?一个学生指出:他说的非常清楚,而且思路也很清晰。这个学生听了过后,整堂课一直坐得非常端正,而且听得也很认真。因此,通过合理的评价可以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他们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尤其不要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如果学生考的不好,就受到老师的一味批评,同学的嘲笑,就会感到一切不如别人。也会因此对考试形成恐惧,产生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成功,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并且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学习的欲望也是很重要的。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并就对他说“继续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学习的热情。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入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使学生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叶一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2007年3月 第8--11页
[2]叶一舵,余香莲,李想等 《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年10月。[3] 叶一舵等 《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180例》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2007年3月 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