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21:2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创新素质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并逐步明确,逐步形成的。创新素质教育,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断衍化而生成的。有关创造教育的思想是本世纪初提出来的。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了提高职工的创造能力,首次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它不去研究发明创造出来的成果,而是专门研究成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后来人们把

这门科学叫做创造学。而把创造学运用到社会或学校教育上,则称之为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是创造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类发明创造活动的规律及其运用的。

在我国明确提出创造教育的是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于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明确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发表《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并提出对眼、手、脑、嘴、时、空的6大解放,还进行了大量创造教育的实践,培养出了一批创造型人才。

5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先后建立了有关创造性教育学校,在普通学校里开设了相应课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1届3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教育三个面向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我国的创造教育研究与实施,在教育内部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成立创造学会等学术团体,就培养新一代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培养目标、方法原则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产出了不少论文,出版了一些著述。但没有生成热点,仅是少数研究部门与一些学校的实验活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严肃指出,教育必须克服“脱离实际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国家教育部指导下,基础教育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开创了教育新局面,为创造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与天地。

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党的十五大,江泽民主席又多次提到创新。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又强调“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造”。朱róng@①基于1999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国部分对教育又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领导关于创新的重要指示,为当前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明确指出了方向。

为了实施建设国家创新系统,中国科学院启动了《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国家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各大新闻媒体也都纷纷刊登了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文章。为迎接新世纪高科技的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许多学者纷纷撰文指出基础教育应当开展创新教育。可以说,目前,创新教育已成为从政府到科学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好形势,面对这些诸多教育的新提法,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心理上、精神上缺乏足够准备,感到很困惑!犹如天狗吃日头不知从何处下口。那么,什么是创造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如何实施这些教育?能否通过界定与诠释,使诸教育提法综合为创新素质教育,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探讨。

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两者都有“创”字,即初次、开始做的意思。单从“创新”与“创造”两词比较,创新包容创造,创造涵容创新。创造比较具体,是全新的,是无中生有,难度比较大,层次比较高,是创新的上位与顶尖。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观点,创造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等。在学校提创造教育,似有距离感,不容易被普遍接受与认同。因为基础教育,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的,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从受教育的对象来看,由于年龄与文化知识的拥有量,还没有达到创造的层次。而创新比较宏观、广泛,是在已有基础上,对常识、常规的推陈出新,是创造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在学校提出创新教育,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既有普及性,又有全面性,特别是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有普遍需求与推广的可能性。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

第二篇: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厚爱中差生,全面进行素质教育

居巢区卧牛山街道湖光小学许丽丽

所谓差生也就是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优生则相反。而介于优生和差生之间的则为中等生。由于中差生的种种表现欠佳而影响集体,作为人的正常心理反应,他们会不同程度受到师生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差生更差。因此,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改变这种现象。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少年儿童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素质教育主要的标志是: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看来,教育者如何对待中差生问题,中差生的境遇和状况如何,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优生,更要厚爱中差生。大量事实说明:今天的“尖子”明天不一定就是“尖子”,今天的差生,不一定明天还是差生,更何况所谓“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本身就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比如许多在校的优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一定工作就很出色,而有一些所谓在校时的差生,倒还表现出了创造性。这说明:唯有坚持“面向全体”,特别是面向中差生才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 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排除弱智儿童),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作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等。

我认为,厚爱中差生,首先应有辨证的观点: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中差生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

应当纵向地看到:差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

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其次应有平常的心态: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真诚”对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地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中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正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对中差生的厚爱定会使他们实现向“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转变。

第三篇: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一、雾里看花:素质教育是什么?是整个教育都应试,还是教育有应试倾向?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素质教育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既有过去的烟台经验、汨罗经验,也有现在的洋思经验;既有合格加特长的教育模式,也有绿色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的种种提法。作为一名校长也听过很多专家的报告,走访过大中城市的不少名校,但就素质教育的概念来说,仍然百思不得其解:素质教育与教育本身是个什么关系?它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还是教育的全部?它与应试教育是什么关系?是教育集合中的两个不相交的子集,还是应试教育包含在素质教育之中?如何评价素质教育提法以前40多年的教育?是百分之百的应试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 应试教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既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也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概念,它只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现象,是教育集合内诸多因素(历史的、文化的、经济基础的、人事制度的、评价机制的、教育队伍的)造成的一种教育在某个社会阶段所特有的教育现象,是教育中存在着“应试”的倾向和问题,而不是整体教育都“应试”。重文凭轻水平,重升学率轻全面发展,重选拔甄别轻人文涵养,教师素质不高,教育基础落后等等。这些社会现象不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而是产生应试教育的原因,如果社会不是从源头入手进行自身的改革,而是简单得把问题归罪于教育,那么今天的素质教育明天是否也会被推上历史的审判台?。

二、自伐其根: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人的个体发展,还是整个民族的和谐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开始进入教育领域。关注个体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等提法喧嚣尘上,美国“自由、民主、平等”的文化理念,被有些人当作偶像来追捧,有的学校不顾教育规律,竟然提出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话、可以喝水、可以下桌走动等主张。如何对待“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思想,还是当作一种教育思想,这不是一个教育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教育的方针、路线问题。

首先,美国“人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国家历史、地理位置、民族结构分不开的,这种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特殊性的,未必就一定带有普遍性。人们追捧美国原因是因为它的经济奇迹,美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其偶然性的,是利用两次世界大战而发展起来的,未必就是文化思想的结果。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思想文化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证明,也就是说,“自由、民主、平等”的人本思想,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价值,美国社会自身并不能证明什么。

其次,人本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是有选择性的,它对于单一民族的国家,其危害是不大的,对于多民族的国家,不但不是什么先进的东西,而是民族精神的消溶剂。就英、德、法、日等国家来看,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完全接受美国的“人本文化”,另一方面,虽然有的国家有少数民族,但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伤害并不大。但对于多民族国家,人本文化的影响就非常值得人警惕。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的悲剧,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这些国家迷信了“人本思想”,盲目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结果在一夜之间撕裂了社会,分裂了族群,肢解了国家,激化了矛盾,引发了战争,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和民族的衰落。

其三,中华文明是倡导以民为本的,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讲民族大义,讲中庸,讲和谐,追求集体利益至上,而人本思想恰恰相反,倡导个人主义至上,鼓励人们追求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讲竞争,讲个人发展,把弱肉强食当作社会发展的内驱力。个体发展就一定带来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吗?这个问题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已经有了无数次的证明,个人私欲的膨胀之日,就是国家动荡之时。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方的“人本思想”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冲击和否定,对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美国人讲究“人本”也好,推崇“民主”也罢,凭美国这么一个“人本”立国,个人主义至上的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卖力的在全世界推销他自己的“好东西”?如果美国人讲求人人平等,为什么在高科技方面和贸易方面层层设卡?如此浅显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有些教育工作者却不明白,还在那里拼命的提倡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个性是什么?张扬个性的背后是不是美国人谈的人权?是不是美国人要的“人本”思想?是不是美国人千方百计要卖给我们的“民主、自由、平等”?

我们决不反对“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差异。这样的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仁、义、礼、智、信的具体体现,决不是什么美国或西方的东西。

三、缘木求鱼:国民素质是教育的结果吗?习惯是教育问题,还是经济基础、社会环境问题?

随着国门的打开,国人与外界交流越来越广泛,中国人的一些不良习惯开始引人注目,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公共场所大声说话等等,这些问题是教育的结果吗?

中国是一个历史农业大国,80%以上人口前三代都是农民,一个天天与黄土粪便打交道的人,养成随地吐痰的习惯不是很必然的事情吗?与学校教育有直接关系吗?如果他一出生就在一个铺满地毯的环境中长大,即使没有人教育他,还会有随地吐痰的习惯?农民在田间劳动,在大草原上放牧,隔着山梁说话,声音小了能行吗?形成的高门大嗓子一下子就能改变吗?

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工业国家,移民到美国去的人,没有几个是农民。即使在美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也是机械化作业,生活、居住环境也远远高于中国农民,他们已经是市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中美国民之间没有多少可比性。国民素质并不是教育的的结果,而是社会环境发展的结果。

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和崛起,国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正处在由农民到市民再到公民的发展变化之中。就学校教育而言,不是实行什么美国式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教育如何适应国情,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迈进的过程中,考虑如何把农民转化为市民,进而培养成合格的公民,才是学校教育的正途。

四、谁主沉浮。谁来主导教育?家长?媒体?

作为一个小学校长,工作中总有一种感觉,有一只黑手在左右着学校教育,在不断化解学校教育的效果,5+2=0的说法,比较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现在的校长和教师,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选择,只能做他人操作的木偶,被一些教育之外的东西牵来扯去,甚至是被反教育的东西所干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环境不断恶化,社会和家长变得越来越不宽容,一方面,把教师当作万能的上帝,不允许有半点儿的缺失,另一方面,自己又做着学校、教师的上帝,站在教育门槛之外不断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搞得人无所适从。一方面学生要有个好成绩,另一方面不能增加学习时间;一方面家庭、社会带给学生好多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又不准学校、教师有惩戒教育;一方面期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成为天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应成为上帝。现在课堂教学有一种倾向,从教学手段到教学评价都在强化学生的快乐体验,说什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性最终显现的标志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学习主动性的确立。课堂上学生说得多、动得多、问得多,都不能理解为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主要看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与形成。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过程中有点枯燥和机械是难免的,学习毕竟不是娱乐、不是游戏,快乐学习只是一种理想,是相对而言的,绝不是一种教学标准。学习是今后劳动生产的基础,是劳动的一部分,学生理应吃点苦。忍受寂寞、不怕枯燥,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容。上帝不需要教育,也是无人敢教育的。一旦学生成了上帝,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基本的功能和作用。孩子最初是没有是非观念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一定的惩戒,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更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惩戒虽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但也应是必要手段。道德品质的形成、是非观念的确立、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无法靠法律手段来完成的,惩戒既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经验,是经过几千年历史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教育现象:如果一个小孩不知暖瓶的危险,总喜欢去摸一摸,动一动,聪明的母亲就会拉着他去瓶口烫一下,让他知道暖瓶是摸不得的。农村的父母怕孩子溺水,在他偷着下水后,总要狠狠地教训他一次,让他知道这件事是危险的,是不允许的。即使是西方的教育也不完全摒弃惩戒。由于社会和家庭对学生地位的错误解读,我们的教育正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牵制。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今天的教师是绝对不能使用的,现在的教育已不再是完整的教育,如果学生再成为上帝,那教育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现在的学生更需要教育.现在的学生已不同于20年前的学生,物质条件的优裕,使他们身上缺少了许多应有的良好习惯和品质,现在的社会环境,更不同于20年前的教育大环境,黄赌毒等封建沉渣的泛起,西方不良观念的冲击,各种信息、技术的刺激和诱惑,使今天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随着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增多,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而家庭教育却表现的越来越情感化、非理性化,20年前家长对教育是宽容的、配合的,如果孩子在学校做错事,挨了老师的批评或惩罚,家长知道后,多数是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今天的部分家长恰恰相反,对孩子越来越娇惯、放纵,对教师、学校越来越苛刻。面对

社会人文环境的不断恶化,家庭教育的弱化,教育的功能只能加强,而不是一味迁就,一味的迎合世俗,把学生当成不需要教育、没人敢教育的上帝。

五、鞭打芦花:谁该为学校乱收费买单?是学校乱收收费,还是地方政府不作为?

改革开放二十年,科教兴国的旗帜越举越高,口号越喊越响,教育的地位也相应提高。最近,教育却又成了社会的大热点,成了与官员腐败、环境污染并列的最让百姓痛恨的三大问题之一。原因说是学校乱收费。学校为什么要乱收费呢?本是一个连小学生都不难回答的问题,从家长到社会,从媒体到官员,却一边倒地指责教育,没有人能站出来为学校说几句公道话。如果不顾社会责任和个人良知,一味为尊者讳,为当权者寻找推卸责任的种种借口,能真正解决教育问题吗?

从社会现实看来,造成教育乱收费的根本原因是校长教师腐败了,还是政府不作为?!1995年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平均比重是5.2%。高收入国家是5.5%,中等收入国家是5.2%,中低等收入国家是4.6%,低收入国家是3.6%,尼日利亚1980年是6.1%,而中国仅占2.46%。2005年6月8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内蒙古教育经费拨付情况的调查,不少县市区是零拨付。中国仅仅是内蒙古一个省份有零拨付现象吗?恐怕有的地区不只是零拨付,还存在向教育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现象!那些在乱收费浪潮中触礁的校长们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校长个人的自身利益,还是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果一个人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民族的教育大业,不惜身败名裂而义无反顾地去踩踏高压线,这种献身精神不正是现代社会所缺少而值得提倡吗?为什么这样的人却成了过街老鼠,甚至是民族罪人了呢?

六、买椟还珠:英语课程为谁开?是学习吸纳西方的文化,还是学习西方的语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国际通行语言的英语被人们所重视,这是一种必然,但怎样重视?重视什么?重视到什么程度?把英语放在母语教学的什么位置?这就非常值得深入思考了。

首先,国家开设英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国际交流还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是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建设?还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推动劳务输出?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还是为了培养高精尖人才?学英语说是提高民族素质有点牵强,说是为了加强国际交流也显荒诞,现在城市小学以上都在实行双语教学,农村小学四年级以上也都已开设英语课,全国 80%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其中60%以上的学生将来要回村务农或者进厂务工,能进合资企业的不到10%,即使到合资企业当工人,学没学英语也不是什么关键问题,那么国家投入那么多的人、财资源开设英语课程,到底是为了什么?英语在那些80%以上的学生生活和人生中,到底有多少实际价值?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理?培养高端人才、学习先进技术,只有全民学英语这一条路吗?有没有可以替代的办法?

其次,现在一些幼儿园也开设英语,高考、中考更加重视,已经把英语付于同语文和教学一样的地位。这样的教学地位,这样大的教学投入,占去这么多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时间,与其在民族复兴、经济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价值和贡献成比例吗?教育应不应该有成本问题?

其三,与全国英语热、考级热相对照的是母语的衰落。现在一些大学生写论文,逻辑不通、错字连篇、成语混用,甚至有些综合类大学文史系学生的汉语模底考试合格率不到50%。面对母语教学如此令人沮丧的现实,教育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如果再这样走下去,100年、500年以后,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吗?教育的功能就是传承文明的呀!怎能成为民族文化的掘墓人?!

七、拔苗助长:创新能力能培养吗?创新能力的背后是教育原因,还是经济基础原因?

现在中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空气,看问题不是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大思考,而是简单比较,简单推理,正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步步把中国教育推向了死胡同。改革开放后,国人看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各行各业都在拼命追赶,教育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追赶英美的行列之中,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可在改革的声浪背后,有多少冷静的思考、辩证的分析和战略的谋划?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教育落后了,落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来自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落后了?还是我们的教育基础、教育制度、评价方法、用人观念落后了?是教育自身改革不够?还是政府和国民对教育重视不够?

有人把中国企业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不足,说成是教育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与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吗?中国在科学技术上与国外几十年的差距,能在几年间就赶上吗?就教育规律来看,任何技术上的创新,都要经过学习模仿这一过程,难道中国企业就可以超越这一阶段直接进入创新?西方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阻塞了我们的学习渠道,也延缓了我们的学习过程,这些责任也要由学校教育来承担吗?

有人把中国没人获得诺贝尔奖作为教育没有创新能力的依据,诺贝尔奖与创新能力有关吗?这是教育创新问题还是经济基础问题?我们有美国教育的经济基础吗?我们学生实验能力差、创新能力差全部是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原因吗?有没有实验设备、实验条件的原因?如果我们有美国的教育条件、就业机会、社会福利,我们的教育还会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吗?

有没有民族歧视问题?有没有民族背景文化问题?再说,诺贝尔奖就真的那麽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诺贝尔奖重要还是两弹一星重要?中国经济二十年的快速增长,里面有没有创新?神州五号上天算不算创新?什麽是创新?完全西化是创新?教材改来改去是创新?各种提法口号层出不穷就是创新?

军事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终是教育的竞争,这样的推理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教育的竞争是教育方式、方法的竞争,还是教育投入的竞争?如果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民的正确认识,而是一味强调教育内部改来改去,会不会东施效颦,最后把我国教育仅有的一点优势也给改掉?!

八、本末倒置:课程改革的动因是什么?是教材问题,还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现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第一批课程改革试验区已经实施了五年,课程改革的效果如何?解决了多少教育问题?最终会是一个什么结局?课程改革在我校也开展了两年,虽然也参加了几次省一级的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但至今也没有弄明白课程改革的真正原因。新课程改革所针对的教育观念,课业负担等问题,其实质还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问题,与教材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养不高,什么样的课程和教材也无法解决教育效率问题。

这次课改的重点首先放在了教材上,课改年级都改变了过去的教材。教材问题在教育中真得那么严重吗?教材是什么?狭义上讲是课堂教与学的材料、例子;广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媒介和工具。是工具重要还是使用工具的人重要?农村小学教师很多还是民师转正的教师,这些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起点低,底子薄;二是年龄大,负担重。换教材后对他们来说是什么结果呢?新教材对教师有一个适应问题,那么对学生呢?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农村一年级学生、山村学生,你让他在插图上数几只海鸥,就一定比数小木棒好吗?

如果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不从根本上得以提升,用什麽样的教材也都会教变味。教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提高,其实质又是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教育不从体制和机制上找原因,而是在教师和教材这些枝节问题上绕圈子,什么样的改革也都是雨过地皮湿,不会有什么真效果。

九、竹篮打水:教育改革的成果是什么?基础知识优势的滑坡和学生体能的下降有谁来负责?

基础知识优势是否在消失?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知识教育方面,是占绝对优势的,素质教育搞了这些年,我们的优势是得到加强了,还是正在削弱?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时多了,还是少了?原有的问题是解决了,还是越来越严重了?

文革结束后,面对当时的国家和教育现状,全国掀起学习知识的热潮,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被广泛认可,回头看去,对知识的重视确实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使知识和知识分子有了应有的地位。近30年过去了,学生的知识面确实比以前宽了,这是教育的结果,还是社会、技术发展的结果?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学生掌握的多了,还是少了?现在美国人、英国人都在不断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国这些年弱化基础知识的提法和做法,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来讲,是福呢?还是祸呢?

学生体能是否在下降?由于学校教育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一些基本的东西实行起来变的越来越困难。不是学校不愿意加强学生体能方面的锻炼,实在是担心万一出现的问题。学校是无法与整个社会相抗衡的,在学生面前学校是相对的强者,但在社会面前他是一个十足的弱者,运动会上因学生先天性病因都能招来麻烦,谁还敢冒天下大不炜来推动体育工作?整个民族体能的下降会不会影响下一代与以后几代人的基本素质?会不会出现素质教育下国民素质更差的现象?

第四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宾县第四中学校刘靖华

21世纪即将到来,新的世纪对人才的需要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是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和进行探索的问题。它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第一线的老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使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素质方面都获得全面的提高。

在新世纪的曙光即将升起时,我们应该看到,人类不仅期待物质的高度繁荣,也需要精神的高度明晰,也即人类素质的提高。教育不仅要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更需要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帮助青年人构建灵魂之塔。素质教育的成败不仅影响到中国的现状,更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落实素质教育不是一纸文件,一句口号,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点滴做起的一项艰巨工程。

素质教育又如何开展呢?

一方面,要创造一个优雅环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不少家庭在追求家居现代化,高档化的同时,却往往忽视购买图书,订阅杂志等文化活动,消弱了家庭文化建设,对学生、新一代青年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并且,家教中要讲究教育艺术。对学生的教育不应以惩罚、打骂方式开展,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应该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人生立志须早,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积极、文明、向上的进取精神,艰苦朴素精神。唯如此,新一代青年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集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等诸多称誉于一身的全能全才之人。翻开历史,探究苏东坡的成长历程,便会发现,苏东坡的全面发展得益于其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与家教中朴素的素质教育及丰富的教育艺术紧密相关,对现代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苏东坡的成长过程,对今天家教中的素质教育不无启发。对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又忽视思想教育的父母,难道不是一个佷好的模范吗?

另一方面,转变历年旧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育思想,开展“创造教育”。

当然教育是以课本为中心,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讲课与实验结合,课內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且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进行多方面素质的教育。为此,我们不仅完成了教材中规定的学习任务,又使学生能力培养落到了实处。所以,改革后的教学既优化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创造教育”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学术报告、外出学习、教师自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并开展青年教师参加的“五项技能赛”、“拜师活动”等一系列活动,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实施创造教育的骨干,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有专家指出:手脑并用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其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兴趣和爱好得到发展。学校要多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石家庄市翟営大街小学自爱1994年提出以“创造教育为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目标以来,积极开展创造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如;

1994年获得河北省少年“弹射飞机模型”比赛团体第一。

1996年获“全国青少年第四届生物百项活动省级优秀活动奖”。

实践证明,开展“创造教育”,给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且对于转变师生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江泽民主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关系到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总之,育人是一项长期工程。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浅尝辄止是不行的。它是日积月累,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也是在不断深化,不断走向完善。

第五篇:乡镇干部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乡镇干部素质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张福山

乡镇政府是国家政权的基石,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前沿阵地。乡镇干部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骨干力量,他们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村的改革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一大批素质较高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给党的事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有一些干部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为此,如何把握乡镇干部的脉搏,对症下药,如何采取综合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在乡镇干部的素质教育上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作风上缺乏扎根基层,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精神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可见做好乡镇工作非常艰难,随着当前农村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推进,乡镇干部中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一是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终身都在为如何跳出“乡镇”门,进入“城市门”而在打拼,有些人竟以“只要能进城,不考虑单位,不计较职位”的“跳楼价”委曲求全,把跳出乡镇当作是一种“解脱”,根本没有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理想和抱负;二是“走读现象”严重。据调查,乡镇70%左右的领导干部已成为“城乡两栖干部”,越来越多的普通干部在城市购房安家。在城市安家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干部早出晚归,上午点个名,下午往城跑,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个别地方甚至安排车辆集体轮流走读,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学习不主动,业务水平低下,缺乏为民服务的本领

有些乡镇干部热衷于学习条条框框的政策理论,而对于有关农业的知识和农村工作方法学习熟视无睹,为此,对农业也是一窍不通,不得不应付时也只是“瞎指挥”。身为基层领导对农民领而无力,导而无方,也逐渐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有些乡镇干部在农村工作中,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工作热情不高,就像“撞钟和尚”,以“无过”求“有功”。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出现新的整合,由此引发了农村矛盾新变化,尤其是土地纠纷现象明显突出,有的乡镇干部照“土办法”做工作,常在实践中碰壁;用新办法解决问题,又难得动脑筋,遇到矛盾不解释、不疏通,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不调查、不询问,疏远了和农民群众的距离。

(三)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着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有的乡镇干部,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忙于走上层路线,托关系、走后门、攀亲戚,千方百计挤进上级领导的社交圈,结果是身离领导近了,心离群众远了;身上的灰尘少了,心灵上的灰尘多了;市场上当了外行,官场上成了内行。乡镇干部身处工薪阶层,靠工资仅维持生计,有的乡镇干部看到别人快速致富,眼红心热。因此,农村工作应付着做,个人致富的事卖力去干,有的人借子女之名经商开店;有的人借朋友之名推销、摊派;更有甚者,有的人为了捞点外块,私下里进行权钱交易,懈怠了乡镇工作,做大了个人的经济“蛋糕”。

二、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

(一)从主观上看是因为心态上的失衡和价值观上的偏差

乡镇干部工作环境艰苦,他们直面群众,身处矛盾的第一线,承担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在乡镇财政普遍吃紧的情况下,乡镇干部的工资和待遇有时都难以按时落实,而某些直管部门的干部工作辛苦程度远不及乡镇干部,待遇报酬却大大高于乡镇干部,而且相对于现在社会消费水平,乡镇干部明显还处于低下水平。为此,有些干部心态上非常失衡,觉得工作上得过且过也算是对得起这份工资了。其次是对上与对下负责的矛盾。乡镇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枢纽,处在承上启下的位置,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下负责;既要完成各项任务,又要依法办事;既要按时兑现责任,又要做好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确实很大。在组织意图和群众的愿望相悖时,乡镇干部好比是“耗子钻风箱,两头都受气”,因此产生了埋怨心理。

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公务员制度的出台,当前乡镇干部结构成分发生变化,高学历低年龄的干部逐渐增多,这些干部普遍存在艰苦奋斗精神较差,攀比意识比较浓的弊病,觉得工作大材小用,有的甚至觉得怀才不遇,情绪低落。这些年纪轻,知识丰富,交际广泛的干部群体,既是乡镇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影响乡镇干部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从客观上看是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当前乡镇干部素质教育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重一般化轻专业化。管理上也存在漏洞,管一把手多,管其他干部少,8小时内管得多,8小时外管的少,监督更显得乏力,少数地方对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敢抓,不愿管,息事宁人,姑息迁就,以致于小问题变大事情。干部管理中,激励机制不健全,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干多干少一个样,致使乡镇干部上进心不强,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工作的主动性,更有甚者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三、针对乡镇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一)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在端正学风上下功夫

面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乡镇干部必须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要加强对理论、政策、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提高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学习中,不能就学习而学习,而是要带着思考深入学,把书本知识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位乡镇干部能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际工作;善于运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善于运用掌握的科学实用技术为农民群众生产经营解疑答难;善于运用法律知识公正合理地解决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各种纠纷矛盾;带着问题下去学,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凭书本知识,老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逐步摸索解决 办法和途径,并不断的总结经验。

(二)优化环境,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

环境对乡镇干部的工作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相反,一个不良的环境和氛围,会对乡镇干部的工作和成长起到“腐蚀剂”的作用,可见环境造就人的重要性。为此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在乡镇工作中,宣传和树立优秀乡镇干部典型,用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安心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典型事例和高尚情操来感染和教育干部,引导干部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树立群众观点,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鼓励和引导干部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大胆地试,扎实地干,从实

际出发,在工作实践中出新招、奇招,攻坚破难,加快发展。三是在农村工作实践中,教育干部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与群众一起研究致富的方法,真心诚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如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如何连接,以形成农户、基地和龙头企业链的问题;四是在具体工作中,教育干部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清正廉洁,自觉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绪,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御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三)强化管理,调动乡镇干部扎根基层、奉献农村热情

针对乡镇工作特点,有关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应逐步建立一套激励机制,以激发乡镇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干劲。一是在政治上建立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重要岗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机制,激发广大乡镇干部的进取心,通过“双推双考”增强乡镇干部使用的透明度,为更多的乡镇干部提供竞争的机会和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同时注重培养选拔在基层默默奉献,业绩突出的干部,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干事的人心寒。二是在经济上强化激励,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建立乡镇干部目标考核机制,使乡镇干部人人想干事,人人会办事。鼓励乡镇干部以自身的能力和诚实合法的劳动实现经济上的富裕。三是结合乡镇实际情况,清理各种毫无实际意义的评比活动,使乡镇干部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工作任务,专注于发展经济和提供服务。各部门在下达乡镇考核责任目标的时候,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合理地下达乡镇工作目标任务考核指标,切实把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保护乡镇干部的积极性统一起来,为乡镇工作创造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四是明确职能,把乡镇干部由过去催粮、要钱、搞计划生育转变到加强依法行政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上来,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把自身的工作和任务履行好,同时对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对一

些由于工作方法不当造成的失误,组织上要主动为乡镇同志挑担子,站出来说公道话,使乡镇干部能放开手脚,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

最后要关心乡镇干部,解决好一些乡镇财政赤字突出问题,对乡镇干部的工资报酬与生活待遇一定要落实,特别是对一些山区和经济相对薄弱乡镇的干部生活,要给予更多关心,注重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增加适当的山区补贴,开前门,堵后门,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帮助解决干部本人与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使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更加朝气蓬勃的工作。

内蒙古阿荣旗新发朝鲜乡人民政府

下载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排球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如何在高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先简要介绍了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然后指出了实现高校......

    单机经济核算研究与思考

    单机经济核算 将低效投入拦在门槛外 前言:作为车辆服务单位,如何以单车为基础,加强经济核算,实现用最小的投入确保生产效益最大化?孤岛采油厂特车大队实施的“单机经济核算体系”......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思考与研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思考与研究 内容提要: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基石,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着力点。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土地制度变革历程和土......

    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对物理素质教育的思考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职教中心物理组臧舞云内容摘要:物理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观察、创造思维能力、创造型的学习能......

    关于农村素质教育的思考

    关于农村素质教育的思考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如何提高个体乃至整......

    化妆品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情况研究

    化妆品从业人员素质教育情况研究吉林省梅河口市马振友皮肤病研究所马振友 美容化妆品行业从80年代异军突起,日用化工、生活美容、医学美容等众多行业参与其中,形成最具时代特......

    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

    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朱晓明;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以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身体、心理与技能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个......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期刊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杂志 国家级教育类学术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素质教育研究》杂志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办刊宗旨,奉行“立足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