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恨水(小编推荐)
人生长恨水长东
在中国,张恨水确乎是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他确实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30岁以上的,几乎人人都读过至少是看过他的作品。另一方面,许多人对他的了解又少得可怜,几乎都局限在以下几点:一是那部被拍了三次电影两次电视剧的小说《啼笑因缘》,一个是鸳鸯蝴蝶派、黄色小说家的恶名,再多些的就是关于他爱慕冰心的“恨水不成冰”的桃色传闻。尽管这个安徽乡下人嗓门特别大,常常一开口就把人吓一跳,但他对自己的为人和为文一以贯之地保持沉默。他一生奉行君子不党,从来不曾属于任何团体。他很了解中国,也很智慧,因此他并不说话。他一辈子都在做“新闻苦力”,一辈子都“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从没用过一张别有用意的钞票,也不想声辩出什么别的名分,因此,他无心无力也不大屑于争出什么高低。
他只管埋下头来三十年如一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一本书一本书地出。
他心甘情愿地为那些市井百姓写,为借以生存的报章杂志写,也心甘情愿地为他的高堂老母、兄弟姐妹写,为他三个各有情由又都依附于他的妻子写,为他的孩子们写。他不太过问主义,只把握良心道义,也不太计较流派、风格,只在乎好不好看,即使是战斗的文字,他也毫不掩饰地自觉地把市场和读者放在首位。
好在,无论怎样,五千万字的作品是绕不过去的。
1924年,张恨水的成名作《春明外史》在著名报人成舍我先生创办的《世界晚报》上问世,一连载就是五年。这部百万字的小说以男主人公、报社记者杨杏园与青楼女子梨云和知书识理的半旧式女子李冬青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串起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内幕丑闻,五百多个人物先后登场,展开了人物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一问世,很快在北京小市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间街谈巷议,形成一股热潮。每天下午两三点,就有很多读者在报馆门前排队,先睹为快。当小说写到梨云忧郁成疾,命在旦夕之时,读者来信雪片一样飞涌报馆,异口同声地为梨云请命。
1927年2月在《世界日报》上开始登载的《金粉世家》,为张恨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小说以出身清贫的美丽才女冷清秋与国务总理金铨家七公子金燕西的恋爱、结婚、反目、离散贯穿全书,描述北洋军阀时期国务总理三世同堂的家族兴衰过程,展示上层阶级的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小说长达三年的连载,再一次掀起了张恨水热,评论家们公认它比《春明外史》更精彩更成熟,是“现代《红楼梦》”、“民国《红楼梦》”。
张恨水在北方的大红大紫,尤其是他的连载小说给报纸带来的巨大成功,使当时南方的报业巨头也把眼光放到了恨水先生身上。应上海《新闻报》严独鹤先生之约,张恨水答应为其副刊《快活林》写小说。1929年,使张恨水的声望达到巅峰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在上海问世。张恨水在这部小说中调动了他日臻成熟的艺术功力,运用一系列的误会、巧合,使得小说情节曲折而富于戏剧性,人物冲突强烈却又入情合理。他以青年学生樊家树的一段人生经历为轴线,展开他与侠女关秀姑和鼓书艺人沈凤喜及与沈长得一模一样的富家小姐何丽娜的一段多角恋爱,最后以沈凤喜落入军阀之手被逼疯,关秀姑锄恶后逃亡,何丽娜离家出走隐居深山的悲剧命运结束,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啼笑因缘》成了《新闻报》的摇钱树,也使张恨水获得了丰厚的稿酬。他被约到上海与如痴如醉的读者见面。出版商们蜂拥而至,与他签下了一系列的稿约。
这样的成就让张恨水心绪如潮,他想起19岁那年,跪在父亲床头而发的誓言。为了这个誓言,他放弃出洋的计划,受尽嘲讽,在家乡的黄土书屋苦读三年;为了这个誓言,他独自北上,在北京街头四处奔走,强咽下对北大的无限向往,却把弟妹们一个个送进了大学;为了这个誓言,他顺从母亲娶回了自己不爱的山村姑娘徐文淑;为了这个誓言,他每天工作到深夜,整整五年,他每天至少要写下三千字,只在长女病逝的那天,中断过一日。现在,他真的可以告慰地下的父亲了。
回到北京后,张恨水用稿费买下了北京大栅栏门框胡同十二号。这是一座有大小七进院落的大院,他有了一个称心如意的写作环境,全家三十多口人依靠他的一支笔,过上了温馨的生活。
那是他创作的高峰。那些年里,他经常是同时为五六家报纸写长篇连载。每天晚上九点,等稿的人排着队等在门口,他低着头在特制的折叠成一摞的稿纸上奋笔疾书,几千字一气呵成。五六篇文稿各交来人,五六个长篇中的人物从不会打架,前后也不会矛盾。文友们传说,一天他坐在麻将桌上上了瘾,报馆又来人催稿子,他左手打麻将,右手写,照样按时交了稿。对于自己的私生活,张恨水也是低调的。即使在他的惟一的自传《我的写作生涯》中,他也只谈为文,不谈家事。本质上,他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文人,但是他又很幸运——恰恰是在1919年到达北京,所以,在情感上他是个半新半旧的人物,在思想上他有着双重的标准。他是中国文人的黄昏。他渴望红袖添香的温情,向往志同道合的知己,却又有着非常传统的道德观和责任感。他的一生都在竭尽心力地做一个完人,做好儿子、好兄长、好父亲、好丈夫。天知道为了这种责任,为了他新旧两种理想,他的内心深处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他的第一个妻子徐文淑是他为了母亲娶的,但他尽己所能,负责到底。全家到京后,母亲要求他给文淑一个孩子,他真的屈从地走进文淑的房间,直到文淑怀了孩子,他才对母亲叩头一拜:母亲,我的任务完成了。
20年代初,张恨水刚到北京,一次偶然的相遇使他结识了胡秋霞。他从贫民习艺所领出孤女胡秋霞,不仅给了她一个家,也给了她文化,给了她一生的依靠。胡秋霞是个四川女子,刚烈坚强,果敢泼辣。抗战前张恨水决定在南京创办同人报,胡秋霞拿出全部私房钱,促成了《南京人报》的诞生。1949年张恨水的全部积蓄被人骗走,自己又突然中风,也是胡秋霞拿出全部首饰为张恨水医治。但是胡秋霞性格粗放,并不能全部满足张恨水内心深处的爱情理想。
1929年,张恨水已是声名鹊起的一代大家,北京春明女中的学生周淑云一家都爱看他的小说,也很崇拜他。经人撮合,张周俩人一见钟情。取《诗经·国风》里周南之雅致之意,张恨水为他的小妇人改名周南。从此,张恨水的情感世界终于有了归属。
抗战爆发,张恨水先期抵达重庆。不久,周南怀抱着两岁的小儿千里跋涉来与恨水团聚。八年抗战,是张恨水一家艰难的日子。周南和孩子们住在离城50里远的南温泉,张恨水到《新民报》上班,每天要往返50里。南温泉的土房子里四面漏雨,张恨水名之为“待漏斋”。晚上,没有点灯的油,张恨水只好早早入睡,一清早起来趁着天光写稿子。为了改善生活,周南甚至养了一头猪,怕影响恨水写作而只好每天一早赶上山,晚上再找回来,直到过年时张恨水也闹不明白,周南哪来的本事搞到一整头猪。然而,南温泉的破屋里也充满着夫唱妇随琴瑟和鸣的快乐。每天张恨水都会采来美丽的山花,插在一只破酒瓶里。在闲暇时,他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二胡,而周南是北京城里小有名气的票友,夫妇俩在山沟里和着空袭警报夫拉妇唱,成了那时重庆北温泉文化人心向往之的景观。
也是这个八年,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灾难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激发了张恨水先生作为一个有是非有骨气有良知的中国文人的战斗激情。他的抗战小说如泉奔涌,一系列鲜活的抗战人物使他的小说世界变得更加丰满厚重。
《八十一梦》于1939年8月13日起在《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刊出。刚一问世,就在读者中激起强烈反响和共鸣。他一改以往温情雅致的文风,以杂文式的嬉笑怒骂描写光怪陆离的梦境,犀利地鞭挞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和发国难财的黑暗现实。这部小说因为可以想见的原因为当局腰斩,国民党派出官员请他吃饭,席间明告他,如果继续写下去就请去息烽“休息”。但是解放区专门出版了这部小说,之后的《水浒新传》,也深得毛泽东、周恩来的欣赏。1944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接见中外记者,特意向赵超构了解张恨水的情况,还专门从陕北给他捎来礼物:一袋红枣、一截自产的粗毛呢料。抗战胜利后,张恨水回到北京,受《新民报》总
编辑陈明德先生委派,在京组建《北京新民报》。无奈时局日紧,风雨飘摇,报纸受到各方压力,说真话要查封,说假话又于心不甘不忍,对人心险恶也没有充分的估量,苦撑到1948年,终于宣布辞职,结束了他长达30年的报人生涯。
1949年3月的一天,吃过早点,恨水先生照例拿起了《新民报》,头版头条的标题《〈北京新民报〉在国特统治下被迫害的一页》使他先吓了一跳,再仔细读下去,他的背上骇出了冷汗:文章给他捏造了大量的罪名,几乎把他说成了国民党的特务。前不久朋友卷走了他一生的血汗积蓄,还只是造成了他一家生活的困顿,可这政治上的诬陷,以他一介书生一介平民,实在难以承受。恰在此时,大妹其范从家乡安庆给他打来电报,说家乡土改,徐文淑被划为地主,抗战时期保存在山岩寨的十二箱书和手稿被乡人付之一炬。张恨水的心像一下子被掏空了,捧着电报,他两眼发直,半天回不过神来。突然,他想起了什么,母亲,那么在家乡的母亲呢?
家人知道事到如今,再也瞒不过了,告诉他母亲已在几个月前病逝。张恨水再也承受不住接二连三的打击,像喝醉了酒一般,摇摇晃晃地倒下去,中风了。
为了给恨水治病,周南卖掉了先前的大院,一家住进砖塔胡同四十三号的一个小院子。秋霞顾全大局,领着女儿张正搬到了儿子小水工作的人民大学。
张恨水一家的困境,经由周扬同志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文化部特聘他为顾问,享受供给制,每月六百斤米。山穷水尽之际的雪中送炭,使张恨水有了生的力量。几个月之后,他刚刚能够坐稳,就又拿起了笔,歪歪斜斜地写,断断续续地写。几年里,他为香港《大公报》和中国新闻社写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孔雀东南飞》、《孟姜女》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全家人的生计可以维持了。只要一息尚存,他恪守自己“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信条。
1959年10月,为他生了六个孩子,与他心心相印、相濡以沫的爱妻周南患癌症故世。张恨水的生命活力也跟着去了,他的生命走入了真正的黄昏。只在小儿子张同放学,那只小小足球飞进门来时,他才会露出孩童般的微笑。
1967年的春节是个寂寞肃杀的寒冬,孩子们裱糊的窗户纸再厚,也挡不住一个疯了的世界在高音喇叭里的喧嚣。大年初六的早晨,张恨水从包油条的半张传单上看到了老舍投湖的消息。第二天凌晨,窗口刚刚露出一缕光亮,这个智慧一生的老人,好像感觉到了什么,慢慢起床,穿好衣服,正要低头穿鞋,却往床上一仰,停止了心跳。
张恨水的故乡安徽潜山,是皖西南一个交通闭塞的贫穷小县。恨水先生自1919年北上后,再也没能回过这里。他为自己取的笔名“天柱山人”、“我亦潜山人”却透露了他的思乡之情。
专家们说,不用生拉硬扯什么阵营,张恨水一个人就是一个流派,一种文学现象。
张恨水自己说:“我喜欢李煜,喜欢这首词: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语成谶,有点宿命,这个20岁上给自己取名叫恨水的人,其72岁的人生真的可以用这句词来概括:人生长恨水长东!
第二篇:张恨水作品读后感
原著《纸醉金迷》与电视剧版之比较及个人感
张恨水的《纸醉金迷》的确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即使被杨晓雄和王宛平两位编剧编写成剧本由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版《纸醉金迷》也是一部让人感叹的巨作。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部成功的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影像以及属于那个时代人 和环境所富有的独特标记与特色。
看了电视剧中的第一和三十六集,对于第一集在原著中并未提及但是提及到了田佩芝、袁圆、以及东方霞(东方曼丽)他们三人的出场,分别在第一部分纸醉金迷的第二回吊楼上二家庭和第一回重庆一角大梁子以及第四部分谁征服了谁中的第六回谁征服了谁。而对于三十六集中所在在的原著中则在第四部分谁征服了谁的第四回失去了母亲的孩子。
虽然原著与电视剧版本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也因为相似或者不像似的地方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着,但是现在想谈一谈二者存在的一些不同之处。下面就做一些列举:
第一、是他们三个人的开场,电视剧中他们三个人在看台上唱歌的,而随后就是他们因为火烧长沙而离散,经历各自人生中一段在相同背景下而不同的人生经历。电视屏幕上他们给人留下的是清纯美丽而又可爱的女学生形象,楚楚动人,让人心生无限的疼爱。而在原著中首先出场的是袁圆,她的出场书中是这样叙述文的:“她穿着后方时兴的翠绿色白点子雪花呢长袍套着浅灰色法兰绒大衣头发是前面梳了螺旋堆”书上把她写的像画上的仙女;其次出场的是田佩芝,她给人的感觉却不像袁圆那样给人以贵妇的感觉,很是寒碜,像极了农家村妇,我们无法想象后文的田佩芝会是那般妖娆而又妩媚的女人。书中这样写道:“那少妇还不到三十岁,穿这件就的白鸳鸯格子绸夹袄,那袍子自胁下有三个纽扣没扣,大衣襟子飘飘然,脚下一步二声,踏了一双拖鞋,烫头发鸡窝似的堆了满头和满肩”田的出场给人是邋遢,不注重外表的女人,让人不忍心看下去,;而东方曼丽的出场的惊艳丝毫不逊色于袁圆,她蓬着满头很长的烫发、脂粉抹的像苹果的颜色一样、身上穿着件短袖子白绸衬衫,翻着领子向外,露出颈脖子下一块白胸脯、十个指甲都涂了蔻丹。她风情万种的样子跃然纸上。这三个人的出场与原著相差是太远太远;
第二、李步祥去魏家看望他的孩子的时候,电视剧中的小女孩是穿的干干净净的衣服,头发梳的整整齐齐,而且脚上也是穿着鞋子的,但是原著中去些的是一个拿着半块烧饼趴在床边睡着的小女孩,上身穿着一件旧的女童装,下面赤了两只脚,满头头发纷披着把耳朵都盖上了这样写更能突出魏家的艰难处境,使人们感到了一丝凄凉。让人对这个家庭的遭遇感到揪心;
第三、田佩芝回家看孩子是在邻居家的,当时她向家里张望的电视剧中是描述她是站在一张小凳子上的,而原著中去是写她站在梯子上的,虽然站的地方不同而且还很小额地方,但是这不能不让人们对高希希导演对细节的安排,站在梯子上对于当时在交际圈中小有名气而且有身份的女人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显得有失一个有身份女人的形象,而站在凳子上更能显得一份得体;
第四、电视剧中陶太太是在街上看到范宝华,并让他告诉魏太太小渝生病了,范宝华当时就告诉了田佩芝,她当时着急的跑回来了。而原著中是陶太太嘱托李步祥告诉田佩芝的,李在朱公馆告诉了田,而后陶太太说魏太太赞成回家看孩子了,他是托人偷偷的告诉我的,希望不要让一个人知道。这二个不同的反应不同的举动完全体现了田佩芝的心境与对孩子的那份爱心;
第五、田佩芝在看完孩子的时候,电视剧中在田哭泣的时候,宋玉生出现了并阻止了 她准备回去的想法,在宋玉生的陪同下出来的时候正巧撞到了陶太太、李步祥还有她的二个孩子,她失声痛哭,紧紧的抱着自己的二个孩子,那个时候是多么的让人感动让人揪心。而原著中写她回家看完孩子后自己一个人径直出去的,看完孩子后就上了一个人的车,眉飞色舞的坐上了人力车和人打唆哈去了,在这样的女人身上是毫无亲情可言的,自己舒适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的,鲜明的对比让人对于原著和电视剧的认识又截然不同了;
第六、就是田佩芝对魏端本的情是否是真的。在电视剧中当她看见了魏端本在码头那等她的时候,她回到家里就哭了,还想着家里的日子,想离开重庆到另外一个地方,虽然想离开重庆,但是从她的眼泪中我们能看到她对于魏端本还是有感情的;然而原著中她说像魏端本这样的丈夫失掉了也没什么关系的,没有孩子她在就和他离婚了,丈夫因挪用公款买黄金债券而入狱时,她迟迟的不去找人让丈夫出来,而且还和范宝华、洪五爷出去吃饭应酬打唆哈,可以她对他是没有感情的。
对于《纸醉金迷》电视剧版本和原著的话,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本人还是比较喜欢电视剧,因为电视剧有很多比原著更为暖心而又让人感动的地方。
第一、田佩芝在电视剧上体现的更为女性更为有感情,更富有智慧,人物的性格更为饱满,更有一份女性的善良天性她虽然堕落为交际花,在交际圈里小有成就但是她的内心里还从满了对孩子对那个不像样的家庭的挂念,那内心里的痛与思念是交际圈里金钱与欢乐所不能弥补的也是无法忘怀的,那是每一为人母的正常写照,她不与曼丽争吵计较,有自己一套方法虽然不是用在正当的地方但是也是它有智慧的体现。而原著中将她写的那样的拜金,在金钱的面前她显得是那样的“无助“,难以抵挡住诱惑。整天过着奢靡的生活,对于孩子生病的消息在舞池与麻将桌的充斥下也渐渐的在脑海中淡忘了。原著中真的很难想象那是二个孩子的母亲,在他的身上我们完全看到一个作为母亲所应具备的爱抚,温存,善良以及作为一个妻子所应有的善良理解。我从原著中我看到了一个像白字一样苍白乏味的田佩芝,对其是一种鄙视,无法容忍而当看到电视剧中的田佩芝的时候我的内心里是对她的爱怜与同情,她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对其是深深的同情与感慨,承受了一个女人不该有的压力与舆论。
第二、在电视剧版本中处处充满了任性与关爱,首先是贫穷的陶太太对于魏家的关怀那份关怀是多么的真切,还有李步祥对生病孩子的关心买东西那是不掺杂任何做作的情感成分的以及范宝华对魏端本的关心在我看来都是真心的关心,还有宋玉生在田佩芝回家看孩子时往她的钱包里塞钱的场景,让我们感觉到在那种物质充斥的社会里,在被金钱熏陶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点点任性与关爱的,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这让我们看到了,社会还没有完全到那种金钱化与利益化的社会;
第三、就是电视剧里的感情很真切,田佩芝对孩子好丈夫的爱是真切当田佩芝回家看孩子的时候那哭的场景我真的被那种真情所感动流泪了,还有她对丈夫那寥落的悲伤,是一个居家小女子的点点情思,是一种让人动容、感动、同情、爱怜的女子。然而在原著中看到的田佩芝是一个让我痛恨,鄙视的女人,在他的身上我感觉到的是袭袭的寒意感觉不到丝毫的温存,狠心的让人哆嗦,完全是一个拜金女,被铜臭所蒙蔽了双眼,让我觉得可惜!
第四、就是电视剧比较贴近现实更能为人所接受,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处处存在着爱的,至少在电视剧里我们还看到了亲情战胜金钱的时候这是一个阳光照耀的世界,而原著中我们真的就看到了一群利欲熏心的人们不断挣扎的身影,那是一个冰封寒冷的世界。是一个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
综上原因我比较喜欢电视剧版本的《纸醉金迷》。
参考文献 张恨水《纸醉金迷》江苏文艺出版社 二千零四年八月出版
第三篇:张恨水黎川故居导游词
张恨水黎川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黎川张恨水纪念馆,张恨水黎川故居导游词。黎川位于武夷山脉,赣江抚河水系上游。这里雨量充沛,民风淳朴,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在十里长街上,走过了许多名人志士,张恨水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张恨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恨水是笔名,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被尊称为“章回小说”和“通俗文学”第一人。张恨水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是其代表作,为全国百姓所喜爱。
上世纪初,少年恨水在黎川度过了难忘的一年。这一年的经历,不仅改变了张恨水的一生,也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奇才,黎川成为张恨水文学创作的发源圣地。今天,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参观的地方,张恨水当年登陆的南津码头。南津码头,位于城南老街新丰桥脚下。黎川老街依河而建,码头众多,而南津码头作为江西与福建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之地,当时官府便在南津码头,设置厘金卡,征收木竹、食盐、布匹等税金。19XX年初春,10岁的张恨水随清末官吏的父亲,沿赣江上游的黄金水道,乘瘦瘦窄窄的乌篷船,一路风尘来到黎川。他带着少年特有的好奇,登上了漕运繁华的南津码头,也就是我们脚下的渡口岸边。
几天行程,一线水路,乌篷船上张恨水一家,尽情欣赏两岸的春光美景。张恨水闲来没事,偶然发现了船篷底下,一本绣像小说《薛仁贵征东》,他一看就上了瘾入了迷,这就是先生第一次接触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是先生的自述,谁也不会想到张恨水的文学启蒙,竟是从黎滩河上的乌篷船开始呢!正是这不平凡之旅,张恨水与黎川结下了不解之缘。
紧邻南津码头,就是张恨水一家的故居。故居门前有两条青石板路经过,左边的小巷通向老街,前边的小巷引你登上廊桥石阶,只要你踱步其中,定会想起“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这幢带有徽派风格的小木楼,占地约200m2,有150多年的历史,历来为官署办公之地。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门,就是当年张恨水家人出入的地方。步入大门,光线昏暗,不过,要你跨入大厅,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大厅地面一律的麻石板铺就,右侧有一方天井,供阳光和雨水进入。张恨水的父亲乃习武之人,每天清晨就是这里练武健身。大厅左侧有三间贯通的平房,窗下就是码头渡口,躺在床头就听到捣衣洗菜妇女的嬉闹。透过木窗,映入眼帘是新丰桥和横港桥古老的身姿。两条河水在这里合流,黎滩河从这里出发,形成千年一梦的黄金水道。
大厅右侧的门后,有一弯油光乌黑的楼梯,二楼是一处敞亮的大厅,两边各有两间耳房。左边为张恨水父母的卧室,右边为张恨水居住。中间厅堂就是张恨水上课的地方,当年恨水就在这里接受了,私塾老师端木先生的古文启蒙教育。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他是这样描写在阁楼的学习生活:“……于是我就把书锁在箱子里,等着无人的时候再等拿出来看,尤其是夜里看最好,大家睡了,我就把帐子放下,把小板凳放在枕头边,在小凳子上点上蜡烛,将枕头一移,把书摊开,大看特看。后来我父亲知道了,每晚都要查上一查,他说12点以后该睡觉了,在床上点蜡烛太危险……”
端木先生爱看小说,他常带一本《三国演义》来,张恨水一有机会就拿起来看,在先生的影响下,他很快就成了小说迷。他把零用钱积攒下来,够个几元几角,就跑到书铺子里去买小说。父亲对他的管教很严,只准他看《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之类,别的书往往要被扣留,有时还被痛骂一顿。
正是在黎川,他增长了不少的文学知识,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年,他了解了文言的虚字眼,还莫名其妙的爱上《千家诗》。他请求端木先生教他读诗,先生答应了。就这样,张恨水又和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张恨水学着写诗是从黎川开始的。
跨过二楼大厅,就是凌空的吊楼。站在木楼上远眺,逶迤的群山,跨河的古桥,蜿蜒的流水,好一派江南风光。繁星满天的夜晚,恨水总爱靠着母亲的肩膀,凝神静听稀奇古怪的故事。1924年3月3日,张恨水在《上海画报》发表《旧岁怀旧》一文,对新丰桥作了形象的描述:长桥大抵跨河而通山,桥正中建屋,敞轩而观四面。桥下临闸,以围大数丈之木轮,置闸口中。水自上流头来,激轮辗转如飞,浪花作旋风舞,至为可观。
当时张恨水离开黎川20多年,百事如梦,唯黎川的山色泉声,犹在眼前耳边,难以忘怀。据当地老人回忆,有“神童”绰号的张恨水,除了在老街茶馆听评书和“话文”,就是在廊桥上与小伙件捉迷藏,因此,水车、廊桥、小屋成为先生永远的“梦里江南”。XX年、XX年,张恨水的女儿与孙子,沿着先人的足迹,来到了黎川,参观了先辈的故居,女儿张明明题写下“溪水潺潺,书声琅琅”赠言,在儿女们看来,张恨水的文学巨舰,就是从故居门前的小溪小河驶向了大江大海。
第四篇:读张恨水《夜深沉》有感
读张恨水《夜深沉》有感
对于张恨水作品的接触,大概是从《金粉世家》开始。犹记得,那年的我们狂热地追着看那部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可能由于年纪尚小,未曾拜读过原著小说,对于张恨水,更是无从得知。如今,我已阅读过张恨水先生许多的作品。比较脍炙人口的应该要数《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春明外史》等,但是,我最近却十分喜爱他的另外一部小说—《夜深沉》。
我认为这部作品的成就应该高于其它作品,他在故事整体构思以及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更胜一筹。相比于张大师早期的女性题材小说塑造出的以冷清秋为代表的柔弱、多情又不失才气的民国女性,《夜深沉》中杨月容的形象又是自成一家的。她是一个孤女,没有家人的疼爱,感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她也不是知识分子,没有进过学堂,感受不到文化的氛围。她唯一可以骄傲的就是她可以唱戏,并且凭借这一长处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挣扎着、堕落着。
以前的我一直对《夜深沉》的地位屈居于《金粉世家》之下耿耿于怀。现在,终于释然,亦可以理解。相对于月容来说,冷清秋的角色更带着些许梦幻色彩。她的形象太过美好,再加上她的爱情也是感人至深,对于广大读者和观众来说,这样的故事才可以夺人眼球。用时下最能掳获人心的一种电视剧类型来说,它可谓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偶像剧。而《夜深沉》不吃香的原因,也正是出在此处。杨月容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人都称其虚荣。而且她与小说男主人公二和之间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缺乏浪漫情节。所以,同样都是爱情悲剧,大家所乐见的几乎都是前者的类型。
素有市民小说家之称的张大师大多数的作品都来源与老百姓之中,而《夜深沉》是我认为最市民性的代表。即使男主人公的出身很好,但他仍是落魄青年。所以,整本书展现的都是两个老百姓的挣扎生活和纠结爱情,揭露黑暗社会对人性的绞杀和普通百姓经历的命运浮沉。也正是因为如此,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注定不能开花结果。它的现实色彩和欲望色彩让很多读者不能接受,但是,我认为它是张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记得在某一部研究张大师著作中看到,张大师的作品有三大主题词:梦幻、欲望、正义。杨月容即使后来因为内心对金钱、舒适生活产生的极大欲望而沉沦,但她仍旧拥有小女生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之前和梦幻色彩。只是这些在生活面前、生存面前都已变得十分渺小,这也正能鲜明反映了梦幻与欲望在二十年代中国北方下层民众中的力量对比。至于正义,二和就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热血青年。在那个大变革时代,他仍能保有一颗善良、孝顺的心,实属难得。
我想,看完《夜深沉》不评价这段悲剧性的爱情一二是说不过去的。月容与二和之间的爱情其实是十分脆弱的,它在萌芽时就被无情斩断。月容希望自己成为名角,希望自己成功,所以抛弃了平凡的二和,在这个时候就早已为他们爱情划下句点。不管之后月容的后悔,或者二和的留恋都无济于事。爱情,真的不能存在一丝丝的背叛、怀疑。当然,爱情,也不是件简简单单两个人的事。
综上所述,《夜深沉》是一部十分现实的女性题材爱情小说,太过梦幻的爱情终究破灭,太过实际的爱情即使如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爱情,该怎样面对生活,值得思考……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家——张恨水
张恨水
提起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来自安庆潜山的张恨水,绝对是一位重要而独特的作家。其一生创作中、长篇小说一百一十多部,近三千万言,特别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至今拥有广泛读者,堪称“民国第一写手”。
张恨水本名张心远,早年时期,张恨水到小报工作闲暇之时,时常写诗。他给报纸投寄诗稿时,得署上名字,他想到父亲的教导,诗文小说乃是雕虫之技,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所以他不想具上心远这个名字。此时,张恨水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纷扬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欢的李煜的那阙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想起自己事业无成,命运多舛,世态冷热。因此张恨水提笔在自己的文章署名上,写上了“恨水”这个笔名。
张恨水除了著作等身之外,还有“三绝”。其一,张恨水能够同时撰写多部小说,最高纪录是七部长篇同时着笔;其二,他写作从来不打草稿,每每是一挥而就,甚至没有什么涂改;其三,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穿插于小说之中。
张恨水把道德修养视为“立人”、“立国”的根本,将“尽孝”、“尽忠”视为做人的起码道德。他的个性与气质与儒家标榜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信条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其作品中主人公的一些性格特征成为他这种性格特征最生动的注解。
其作品采取章回形式,用白描手法,准确入微地刻画社会生活,惟妙惟肖地塑造人物形象,艺术地展示了当时高墙大宅之中的生活图景和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图像,揭示出旧中国的社会矛盾。其文字功底深厚,语言极富个人特色,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连鲁迅的母亲、张爱玲都是他的读者,著名作家老舍更是评价道,“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