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5000字)(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6:4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5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5000字)》。

第一篇: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5000字)

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

艺术理论的贡献

谢昭新 黄静

内容提要 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他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文体观;在创作实践的演进中,建立现代通俗小说的艺术观;在追求时代精神中,发展现代通俗小说的功能观。他在“趣味性”与“时代性”的双重变奏中,实现了理论的发展和创作的突进,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的靠近及转向。

作为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大师的张恨水,不仅为中国文坛留下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而且还留下了相当数量的小说理论著述。人们评价张恨水,大都关注他的文学创作,而对他的文学思想尤其是小说理论则很少涉足。其实,张恨水不仅是现代通俗小说家,而且还是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家。张恨水说他曾打算写一部《中国小说史大纲》,后来欲改为《中国小说新考》,这部系统的小说理论著作虽未面世,但在他为自己的作品所写的序、《写作生涯回忆》、《谈长篇小说》、《长篇与短篇》、《短篇之起法》、《我的小说过程》、《我写小说的道路》以及《总答谢》等理论文章中,已能够显示其通俗小说理论的系统性、深入性。他的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大体上是属于实践型也即经验型的,即在通俗小说创作的基础上,以经验的总结、提升而形成某些理论观点,而这些理论观点又能进一步深化他的小说创作,这就形成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与理论的互动共振关系,这种“关系”既发展了张恨水又影响了一代通俗小说理论及其创作。本文拟从通俗小说的文体观、艺术观、功能观三个方面,探讨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贡献。

张恨水走通俗小说创作道路,大都采用章回体,他对章回体小说情有独钟,因而在理论上对章回体的性质以及如何改造旧章回体,作了较深入探讨。联系现代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到,张恨水是在反思“五四”新文学,雅俗、新旧对峙冲撞中坚持章回体小说创作,建立通俗小说文体观的。当“五四”新文学运动掀起巨大浪潮,以“反传统”面目冲击着旧文学时,张恨水却在旧文学圈子里打转转,固守传统的章回体,发表小说《真假宝玉》、《小说迷魂游地府记》,这便引起人们的不满,如他自己所说:“在‘五四的时候,几个知己的朋友,曾以我写章回小说感到不快,劝我改写新体”①。但张恨水并没有“改写新体”,这就使他成了“异类”。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明确提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革命倡导者和新文学作家仅从1919-1921年间就发动过二次对旧派文学的批判,那时批判旧文学是为确立新文学的独尊地位。但在“反对旧文学”的“反对”、“批判”中,却形成了人们一种新旧对立的二元思维定式,非新即旧,一切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的创作、理念均是“新”的,革命的,而与之不同调的,靠近“传统”的,即都是“旧”的,作为旧形式的章回体,当然应该排除。其实,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旧瓶也能装新酒,旧形式加以改造完全可以为新时代所利用。张恨水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肯定、赞同的,但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反传统”,尤其对旧文学批判批过了头,连章回体都加以扫荡,他是不满的。张恨水坚持用章回体写小说,而且在《春明外史》问世后,“略引起新兴文艺家的注意。《啼笑因缘》出,简直认为是个奇迹。大家有这样一个感想,丢进了茅厕的章回小说,还有这样问世的可能吗?这时,有些前辈,颇认为我对文化运动起反动作用。而前进的青年,简直要扫除这棵花圃中的臭草,但是,我依然未加深辩”②。30年代,张恨水的章回小说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而新文学家们仍然坚持以“新”“旧”、“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认定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是“旧派小说”,是文学花圃中的“臭草”,从而对他进行“围剿”,张恨水自己对于这一点也有清醒的认识,“除了‘礼拜六派的遗留,文坛对我是围剿的”③。尽管张恨水遭到新文学派的“围剿”,但他并没有在自己坚守的通俗小说阵地上退役,他采取“未加深辩”的策略,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继续创作章回体通俗小说。同时,他还在理论上强调了章回体的艺术价值,在《总答谢》中,他说:“我觉得章回小说,不尽是可遗弃的东西,不然,红楼水浒,何以成为世界名著呢?自然,章回小说,有其缺点存在,但这个缺点,不是无可挽救的(挽救的当然不是我);而新派小说,虽一切前进,而文法上的组织,非习惯读中国书,说中国话的普通民众所能接受。正如雅颂之诗,高则高矣,美则美矣,而匹夫匹妇对之莫明其妙。我们没有理由遗弃这一班人,也无法把西洋文法组织的文字,硬灌入这一班人的脑袋,窃不自量,我愿为这班人工作。”他看到了章回小说的优长,同时也看到了新小说取法西洋而带来的“欧化”毛病,这种“欧化”倾向使得

一般的普通民众无法接受,所以他要缩短新文学与普通民众间的距离,愿为普通民众服务。这是他的通俗小说观所强调的“服务对象”问题。如何为普通民众服务,张恨水认为必须要改造章回体,而他的创作实践已经作了一系列的改造章回体的工作。他说:“有人说,中国旧章回小说,浩如烟海,尽够这班人享受的了。何劳你再去多事?但这有两个问题:那浩如烟海的东西,他不是现代的反映,那班人需要一点写现代事物的小说,他们从何觅取呢?大家若都鄙弃章回小说而不为,让这班人永远去看侠客口中吐白光,才子中状元,佳人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故事,拿笔杆的人,似乎要负一点责任。我非大言不惭,能负这个责任??而旧章回小说,可以改良的办法,也不妨试一试。”这里就提出了用现代意识去改造旧章回体,要为他的服务对象提供“现代事物”,从而在“新派小说”和“旧章回小说”之间踏出一条改良的新路。如何改良旧章回小说,张恨水提出要采取渐进之法,“所有章回小说的老套,我是一向取逐渐淘汰手法”。在具体的改良手法上,他是“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者多。那是由于故事的构造,和文字组织便利的缘故”。这有其“恋旧”的一面。但他又认为:“关于改良方面,我自始就增加一部分风景的描写与心理的描写。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这是得自西洋小说”④。这“求新”的一面,正是他“改良”之所在。这些都在《啼笑因缘》等作品中运用过了。

张恨水不仅从为“匹夫匹妇”服务的受众对象上肯定了章回小说的艺术价值,而且还从为“匹夫匹妇”服务的受众对象上去认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的价值的。从他的《我写小说的道路》一文中可以看出,他是由武侠到言情发展到社会加言情再发展到历史与抗战小说,顺着这样一个发展的路子,我们首先探讨张恨水对武侠小说理论的认识。张恨水说他十三四岁时,就喜欢看武侠小说《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还编了一段武侠故事,讲给他的弟妹们听,并拿出自己仿照《七侠五义》的套子绘成的“侠客图”给他们观赏,引起他们“哈哈大笑”⑤。由对武侠小说的偏爱作为深深的文化积淀,使他在创作章回小说时,总会在言情中加一点“武侠”的影像,或在社会加言情中渗进一些“武侠”的因子。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他深深地认识到在中国下层社会,最感兴趣的“第一是武侠小说”。因此,他在40年代还写了一篇《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的论文,形成了他的武侠小说理论与创作连带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了武侠小说的利弊和下层社会之所以对其感兴趣的原因,并提出了改造武侠小说的问题。张恨水认为:中国下层社会人物都有着崇尚“英雄主义”的色彩,“那完全是武侠故事所教训”的结果,武侠小说教会读者“反抗暴力,反抗贪污,并且告诉被压迫者联合一致,牺牲小我”,但是,它们教训有极大的缺憾:一是“封建思想太浓,往往让英雄变成奴才式的”,像黄天霸、白玉堂之流,“就变成了一条驯服的走狗”;二是“完全幻想,不切实际”;三是斗争方法也“有许多错误”。下层阶级喜爱武侠小说,是因为他们社会地位低下,受苦太深,“无冤可伸,无愤可平”,故将自己心中的愤懑,“托诸这幻想的武侠小说,来解除脑中的苦闷”⑥。张恨水这一理论的认识与他的小说创作是契合的。他在创作中,就是从适应市民社会需要的除恶惩暴的理想出发,去塑造充满“侠气”的人物形象的。他小说中的“侠”,多是贫民出身,多与邪恶势力对立,没有一个变成官府的“驯服的走狗”的。在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如《剑胆琴心》、《中原豪侠传》中,人物的武功,大都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能够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从张恨水塑造的“侠义”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受“传统”影响而又突破“传统”的特点。

其次,我们考察张恨水言情小说的理论观。张恨水创作的言情小说较多,他在理论上同样提出了改造言情小说的问题。在《〈美人恩〉自序》中,他认为历来的言情小说内容不外乎三角与多角恋爱,而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而已”。但是要言情,并要完全摆脱三角与多角恋爱而又不脱离现代社会,这就比较难作了。小说的结构必须有一交错点,“言情而非多角”,又到哪里去找

“交错点”呢。所以他思考、探索的结果,还是不能完全摆脱以往的“公例”,只有“于此公例中,于可闪避处力闪避之,或稍稍一新阅者耳目”⑦。这样才使《美人恩》中言情,“初不写情敌角斗之事,而其结局,一方似结婚而非结婚,一方亦似离别而非离别”。与传统的言情小说结局“非结婚,即生离死别”则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创作与理论的结合

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改造言情小说,是在内容上将言情加武侠(如《啼笑因缘》),或言情与“社会”结合(如《春明外史》、《斯人记》等)。而在叙事形态上多是“一男数女”或“一女数男”的多角恋情,而且爱情的结局大都是悲情。仅以一篇《〈啼笑因缘〉自序》即可看出他写悲情,在悲剧艺术及悲剧的结局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又突破传统。传统文学写男女恋情,多以大团圆结局。“五四”新文学打破了“大团圆”的模式,以“不团圆”形态出现,使悲剧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但时日一长,逐渐形成了“不团圆主义”,这对悲剧发展又造成了不利。张恨水既认识到“大团圆”的通病,又不满于“五四”以后的“不团圆主义”的盛行。因此,他在反思传统与观照现实的双项思维活动中,去建构自己的悲剧艺术世界。张恨水说:“长篇小说之团圆结局,此为中国人通病。红楼梦一出打破此例,弥觉隽永,于是近来作长篇者,又多趋于不团圆主义,其实团圆如不落窠臼,又耐人寻味,则团圆固亦无碍也。”⑧《啼笑因缘》既不是“团圆主义”,也不是“不团圆主义”,以留有“余想”的方式,显现出“一新阅者耳目”的特点。

再次,我们考察张恨水的历史小说观。“五四”以来的不少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对历史小说作过论述。他们从破除旧的“以裨史阙”的小说观念,建立新的小说观念出发,不再把小说当作历史看。对于历史小说,郁达夫还专门写了《历史小说论》,胡适在《论短篇小说》中,也用了不少文字论述历史小说。他们都认为历史小说要有历史的事实,但也可以作艺术虚构。胡适说:“凡做‘历史小说,不可全用历史上的事实,却又不可违背历史上的事实。”“最好是能在历史事实之外,造成一些‘似历史又非历史的事实,写到结果却又不违背历史的事实。”⑨郁达夫主张历史小说“不能完全脱离历史的束缚”,却“也没有太拘守史实的必要”⑩,可以在某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造。到了30年代,历史小说创作和历史小说理论有了大的发展,大体上形成了四种历史小说观:一是以宋云彬、吴晗等为代表的忠实派的历史小说观,他们大抵是“忠于史实”的;二是以鲁迅为代表的“古今交融”的历史小说观;

三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以古讽今的历史小说观;四是以施蛰存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历史小说观,他创作了诸多心理分析的历史小说。张恨水三四十年代创作的历史小说和历史小说理论,其基本观点与新文学作家并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冲撞。比如,有人将他的《春明外史》当历史来看,“一一索隐起来”,对此,他大为不满,认为小说不能等同于历史,“小说取一点时事作背景,原极寻常”,“《春明外史》的事,依然楼阁凭空的多”11。他创作历史小说,走的也是借古喻今的路子,像《水浒新传》,即借着《水浒传》中的现成故事,“写宋江抗战,既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而现成的故事也不怕敌伪向报社挑眼”12。“用水浒人物,写予理想中情事。”连书中的次要人物,像孙二娘、顾大嫂、曹正、时迁等,在描写中也加重了笔墨,他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一种对人物的偏爱,是“反对士大夫阶级故”13。显示了此间张恨水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由原先的平民意识发展到特定时代的比较含藏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了。所以从他的历史小说观中,也不难发现他与新文学家的合流之处。

张恨水谈他研究小说和创作章回小说,不是从小说学书上得来经验,因为“中国文学书里,并无小说学”。他是从名家译来的小说名作中得来启示,尤其是林琴南的译品。林不懂外国文,其译作有时与原本不符,“然而他古文描写的力量是那样干净利落,大可取法的”14。用古文描写的形式,虽有悖于新文学家倡导的“白话文”运动,但它仍能抓住读者,小说家“大可取法”。张恨水不仅从林纾译品中吸取“古文描写的力量”,而且还从戏剧、电影上吸取“描写人物的个性发展,以及文字章法的剪裁”的艺术技巧。是的,他就是在文化接受和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建立了现代通俗小说的艺术形式观的。

张恨水的现代通俗小说艺术形式观,即是在“极力描写”、叙述故事上,力求做到为“匹夫匹妇”所喜爱,他特别追求叙事的趣味性和描写的生动性。其实中国古代小说就有说故事、重叙事的传统,中国的普通民众特别喜欢听故事,而且爱听故事性强的故事,所以小说与故事结下不解之缘。“五四”时期的新小说对“传统”的东西有所破除,吸取西方小说的艺术营养,追求小说的“现代化”,似乎在创作上不大看重故事,淡化情节,深入内心,表现自我,主观抒情。在小说理论上,虽然对小说“三元素”(人物、情节、环境)均有论述,但在论述中格外注重人物,不大

十分强调故事。发展到30年代,小说理论在对待“故事”的态度上发生了变化,有向“故事”回归的倾向。邵洵美在《小说与故事—读郁达夫的薇蕨集》中,结合对郁达夫的评论,肯定“故事”在小说中的重要性15。沈从文在《〈月下小景〉题记》中说他这本小说集“只是些故事”,甚至他在告诉别人如何读小说、写小说时,仍然强调只有处理好“故事”,才能把作品看得“更深一层”16。老舍在30年代的理论文章中也都强调写故事,“小说中的人与事是相互为用的”17,到40年代,他在《怎样写小说》中仍然强调写小说先要有“一个故事”18。30年代,就连现代主义的心理分析小说家施蛰存在《小说中的对话》中,由对话谈起,实质上也强调向“故事”的回归问题。新文学家如此关注“故事”,张恨水也特别看重“故事”,这样就使得雅、俗两家在对待“故事”的态度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张恨水的“故事”观与新文学家又有不同,他更追求“故事”的趣味性,更将“故事”的服务对象放在普通民众身上,也就是他所说的“匹夫匹妇”身上。他早年读小说的兴趣是放在“故事”上,处女作写的就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武侠小说”,他把这篇“武侠小说”的故事编得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弟妹们19。张恨水重视故事的趣味性,但他不一味用低级趣味的东西以迎合小市民,从“不作淫声,也不作飞剑斩人头的事”20。他的创作实践已经验证了他的这种理论观念。

张恨水在创作和理论上不仅注重“故事”,而且还特别讲究故事情节的组织安排,他的审美视角,“除了对故事生着兴趣外”,“便注意到文章结构上”21。他写《春明外史》就是“用作《红楼梦》的办法,来作《儒林外史》”。他觉得社会小说在结构上“犯了个共同的毛病,说完一事,又进入一事,缺乏骨干的组织。因之,我写《春明外史》的起初,我就先安排下一个主角,并安排下几个陪客。??这样的写法,自然比较吃力,不过这对读者,还有一个主角故事去摸索,趣味是浓厚些的”22。小说以杨杏园的恋爱史为情节主干,这种构思的意图是好的,可他并没有以主人公为圆心,以配角为半径,让陪客围绕在主角身边作圆周活动,而是往往使人物之间呈单线联系,结果没有写成《红楼梦》般的结构,而仅仅是改良了《儒林外史》的手法。如果说《春明外史》师法“传统”中,没有吸取古典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结构精华,而到写《金粉世家》时,则贴近了《红楼梦》,脱离了《儒林外史》章法。作者把重点放在“家”上,将主角作为贯穿人物,主线突出,支线分明,情节曲折有致。小说以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爱情发展为一方线索,而以金家的大家族构成另一方,不过两条线索之间不再是交替变化而是交织在一起,通过相互的穿插、补充,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这种网状结构既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同时又避免了事件的杂乱无章,故而《金粉世家》被称之为“民国红楼梦”。像这样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编织故事情节的写法,在张恨水那里得到发展,发展的高峰当推《啼笑因缘》。《啼笑因缘》以樊家树为中心的多角恋爱故事,中间穿插了军阀霸占民女的情节,以及关寿峰父女的除强惩恶的武侠传奇,作者发挥了编织故事的特长,巧妙地运用了“错中错”的误会法,设计沈凤喜和何丽娜面容酷似,通过一张照片,为樊家树解脱,为作品增加情趣。全书22回,一气呵成,没有一处松懈,没有一处散乱,更没有一处自相矛盾,结构精妙。

张恨水在小说的结构观上突出强调“线”的贯穿,情节的网织及穿插。但作为一部小说,要把“故事”叙述完整,必须要有头有尾,中国普通民众就喜欢听有头有尾的故事,因而从照顾民间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出发,他在创作上讲究小说故事情节的头尾呼应,用尽艺术手法将头尾写好。而在理论上,他还就长、短篇小说的起法,谈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张恨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法多感不满,认为《红楼梦》、《西游记》起法“都不好”,《花月痕》“更是废话”,《野叟曝言》用解黄鹤楼诗一起为起,“生吞活剥”,“用法过腐”。最好的起法要算《水浒传》,“用仁宗年间已远一语,下面接上故事”。《三国演义》的起法“亦有力量”。与古代小说的起法比较起来,他对新小说“多用写景起”而造成千篇一律,感到“毫无意思”。但他又认为“写景起也是一法”,写景必须与书中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除了写景起,新派小说也有从“叙事起”

的,比如“在一间小屋里坐着一个少年”这样的起法,已形成新派小说“叙事起”的老套子,他更觉得“枯寂无味”。他针对古代小说与新派小说在“起法”上形成的套路,提出写景起、叙事起都可以用,但不能弄成千篇一律,而最好的方法是从“描写起”,描写起是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因此,他提出“起”要有趣,用趣味引领读者进入小说境界。但也不可“太趣”,“太趣,就不免油腔滑调了”。在张恨水看来,小说不仅“起”要有“趣”,而且“尾”要有“味”,结尾要恰到好处,余味无穷。“长篇小说,则为人生之若干事,而设法融化以贯穿之”23,结局则应紧张,因为“末尾一不紧张,全书精神丧失了”24。此外,包括倒装的运用,也都有一定的讲究,“倒装要极含糊,不然,结果人都知道了,这小说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25他的小说的结尾大都是耐人寻味的,给人“留些缺憾,才令人过后思量”。像《春明外史》、《金

粉世家》、《啼笑因缘》的结局都留有缺憾,这样更让人回味。尤其是《啼笑因缘》出来后,有的人看了主张作者写《啼笑因缘续集》,张恨水则表示“不能续,不必续,也不敢续”26。他对小说如此的结局是满意的,因为“我写着每个人都让读者有点有余不尽之意,这正是一个处理适当的办法,我决没有续写下去的意思”27。对书中人物的结局处理,不完全受“团圆主义”或“不团圆主义”的限制,而是从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出发,给他们做合情合理的命运定位。

张恨水在创作和理论上,不仅重故事、重结构,而且重人物、重人物内心的刻画。他不仅善于从外表相貌到内在精神气质,由外而内的描写人物,用言语动作甚至用景物来挑开人物内心情感变化,而且还吸取西方小说的艺术手法,用小动作或直接进入内心,进行心理剖析,有时还出现梦境和人物潜意识的展示。他说过他的小说常采用“风景描写与心理描写,有时,也特地写些小动作,实不相瞒,这是得自西洋小说”28。比如《春明外史》中就有对人物潜意识和梦的描写;《金粉世家》里既通过大量的景物描写来暗示人物命运,又运用细节来营造氛围刻画人物。尤为精彩的是《金粉世家》第8回开头描写白秀珠以艳丽的妆扮、期盼的心理欲与金燕西“讲和”而遭冷遇的心理活动,富有层次,细腻生动。《啼笑因缘》中则通过大量深入细微的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个性。此外,张恨水还善于吸取戏剧、电影等其它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诸如戏剧的冲突艺术、电影的蒙太奇手法等。“我喜欢研究戏剧,并且爱看电影,在这上面,描写人物个性的发展,以及全部文字章法的剪裁,我得到了莫大的帮助。”29《啼笑因缘》中张恨水关于情节的安排及人物的个性发展,都努力使其戏剧化,在结构上则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进行时空的切换。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他的通俗小说呈现出开放包容的现代性审美风貌。

如果我们从小说文体观、艺术观上看到了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个性的坚守和在新小说影响下的艺术发展,那么,我们更能从他的通俗小说功能观上,看到他在“趣味性”与“时代性”双重变奏中的理论的发展和创作的突进。和新文学家追求时代、强调作品的“时代性”没有什么两样,张恨水也是追求时代精神的,只不过他不是从浓郁的阶级的、政治的色调中去表现时代精神,而是从民族的、文化的审视中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特点。他在追求时代精神中发展现代通俗小说理论观。

张恨水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大抵走过了由初期较偏重消遣、趣味到30年代“叙述人生”,描绘社会现象再到40年代的为抗战服务、张扬民族精神的道路,在这条创作与理念相融合的道路上,他的“叙述人生”的时代意识逐渐增强,趣味性虽然始终保持但逐渐减弱。他最初的小说创作的确是受了“鸳鸯蝴蝶派”才子佳人模式的影响,并且由于他以文谋生,此一时期的张恨水更注重小说的趣味性和消遣功能。在早期一些小说的序言中,张恨水多次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夫小说者,消遣文学也,亦通俗文字也”30,尤其“中国的小说,还很难脱掉消闲的作用”31。小说的作用或是“亦足为慰情陶性之作”32,如“读者诸公,于其工作完毕,茶余酒后,或甚感无聊,或偶然兴至,略取一读,借消磨其片刻之时光”33;或是“乃寄托之于幻象也”,即“人生差有此幻象中之快乐,乃使无限怀抱痛苦之人,得一泻无可宣泄之情绪”,“忘片时之烦闷与寂寞”,而得“幻想之痛快”34。他初期就写了一些武侠故事。但是到他写“社会+言情”小说时,在发挥他讲故事以增加趣味性的同时,又大量地渗进“叙述人生”的社会内容。因为张恨水非常了解读者的心理,他知道市民阶层喜欢故事的欣赏趣味。不过,光讲爱情故事,小说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因而张恨水在小说中又穿插大量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很多是当时社会中真实发生的事件。由于张恨水报人的经历,他能知道各样的社会新闻,信手拈来便写入作品中,这一方面加强了小说的时代感、现实性,另一方面也让读者觉得熟识,从而增加了小说的阅读趣味。就是在三四十年代,张恨水在强调小说时代意识的情况下,也没有丢弃小说的趣味性,在他看来,“趣味为事业之母”35,与“意识”、“教训”相比,“趣味”应是小说的前提和基础,小说所肩负的教育与宣传的作用只有通过“读”才能实现,所以张恨水反对文艺作品直率地表现着教训意味,“我有一点偏见,以为任何文艺品,直率的表现着教训意味,那收效一定很少。甚至人家认为是一种宣传品,根本就不向下看”,“文艺品与布告有别,与教科书也有别,我们除非在抗战时代,根本不要文艺,若是要的话,我们就得避免了直率的教训读者之手腕”36。因而这一时期的“抗战小说”,张恨水努力在“抗战”与“言情”之间寻求新的结合点,在主流时代意识与趣味性之间把握着一种平衡,小说既体现抗战的时代意识,同时又发挥自己擅长讲故事的长处,在抗战的背景下将故事讲得曲折生动感人。如《满城风雨》、《太平花》、《偶像》、《大江东去》、《傲霜花》等小说,较好体现了张恨水抗战加言情的创作特点。此外,张恨水对抗战小说题材的选择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抗战八股由于“老是那一个公式,就很难引起人民的共鸣”,“文艺不一定要喊着打败日本,那些间接有助于胜利的问题,那些

直接间接有害于抗战的表现,我们都应当说出来”37。历史小说《水浒新传》即体现了张恨水利用历史故事间接宣传抗战的意图,小说从原著七十回后写起,描写宋江率一百零八将随张叔夜北上抗金。由于是对大家十分熟悉的名著进行改写,同时又充满着饶有新意的趣味性,因而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又如《中原豪侠传》将故事的背景安排在辛亥革命前夕,借此来宣传民族意识。可见,张恨水在三四十年代,虽不再把趣味性、消遣性当作小说创作的首要目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小说的趣味性,在理性上对此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在艺术上也进行多方的探索。在创作《虎贲万岁》时张恨水仍强调,“小说就是小说,若是像写战史一样写,不但自乱其体例,恐怕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主张要“找点软性的罗曼斯穿插在里面”38。只不过由于一些左翼作家的批评,张恨水后期的“抗战小说”如《虎贲万岁》、《巷战之夜》、《潜山血》、《桃花港》等,虽理性上还强调着趣味性,但在实际创作中,对软性言情故事的描写毕竟有了些不自信,体现在作品中即趣味性成分的大大减少,这恰恰是背离了张恨水小说的创作个性,因而也就缺少了其小说独有的魅力。是的,张恨水的创作经历了由强调小说的趣味性向体现主流时代意识的转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主流时代意识,即指新文学作家们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张恨水20年代创作的小说并不缺少时代意识,甚至是紧密反映时代的变化,只不过这种时代意识与新文学作家所要求的主流时代意识是有差距的。这点在《金粉世家》的创作中体现较为明显,同样是描写大家族题材的小说,巴金的《家》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精神,并且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表现出了觉醒与叛逆。但在《金粉世家》中却看不到这样的革命意识,“就全文命意说,我知道没有对旧家庭采取革命的手腕。在冷清秋身上,虽可以找到一些奋斗精神之处,并不够热烈”39。张恨水是这样解释他的创作主题的,“但受着故事的限制,我没法写那种超现实的事。在《金粉世家》时代(假如有的话),那些男女,除了吃喝穿逛之外,你说他会具有现在青年的意思,那是不可想象的”40。可见,20年代张恨水的小说创作不仅形式上由于采用章回体形式而与现代新文学不同,在意识形态上也与当时新文学的主流时代意识存有一定的距离。

30年代后,张恨水的创作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逐渐向当时新文学作家所强调的主流时代意识靠拢,创作由强调趣味性与消闲功能转向了注重作品的时代意识与教育宣传功能。促使张恨水创作发生转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就客观方面来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张恨水的创作方向的转折点,“自《太平花》改作起,我开始写抗战小说。??这谈不上什么表现,只是说我写作的意识,又转变了个方向。由于这个方向,我写任何小说,都想带点抗御外侮的意思进去”41。另外,张恨水的西北之行对其创作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当看到西北的大部分同胞还生活在贫穷困苦之中,不具有人类起码的生活水准时,张恨水被深深震撼了,“文字是生活和思想的反映,所以在西北之行以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完全变了。文字自然也变了”42。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因素也需要提及,即左翼作家对张恨水的批评给他带来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创作发生了变化。除了这些客观因素,还有主观因素的作用,张恨水“是个不肯和时代思潮脱节的人”,他的思想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时有变迁”43,因而这种变化的发生也就很自然了。另外,作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在其身上都明显地存在着,这些也成为其思想转变的前提与基础。

“写小说必须赶上时代的想法”,“反映时代和写人民”44,成为张恨水抗战时期小说的主导性追求。小说家的责任“固不仅徒供人茶余酒后消遣而已”,而应通过小说来“唤醒国人”、“鼓励民气”45,20年代张恨水所强调小说的趣味性、消闲功能此时被降到了次要的位置。“抗战时代,作文最好与抗战有关,这一个原则,自是不容摇撼”46,“与抗战无关的作品,我更不愿发表”47,“我写任何小说,都想带点抗御外侮的意思进去”48,这些都表明了张恨水与当时主流时代意识的融合,其小说《太平花》的写作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转变过程。《太平花》的写作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最初张恨水有感于中国的连年内战,想反映人民的流离之苦,其中穿插了一段缠绵的爱情故事,应该说,这还是一种“社会言情小说”的路子。但由于写到第七回“九?一八”事变发生,小说原先的非战意识自然是有悖于抗战的民意,于是张恨水将书里的意识作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跟着说抗战”,“从第八回起,改为抗日的写作,由内战到御侮”49。第二次是书写完后从内容统一方面考虑删掉了有关内战的章节。第三次则是由于张恨水觉得书里所写的抗战军事太幼稚可笑,于是删掉具体的作战场面,内容主要围绕主角故事的发展。由张恨水对《太平花》的改写,我们可以发现张恨水的小说创作是紧密结合时代,反映当下社会的问题。在三四十年代,张恨水小说在表现抗战的主题方面,与新文学所倡导的主流时代意识趋于一致。此后,他沿着这一道路从事小说创作,写作了大量反映国统区腐败黑暗社会现实的国难小说,如《八十一梦》、《傲霜花》、《巴山夜雨》、《纸

醉金迷》、《五子登科》等。至此,张恨水基本完成了由俗入雅地向新文学主流意识形态靠近及转向的过程。

注释:

①②④28张恨水:《总答谢》,1944年5月2日重庆《新民报》。③张恨水:《一段旅途的回忆》,《新华日报》1942年9月21日。

⑤张恨水:《我写小说的道路》,《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⑥张恨水:《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4卷第35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⑦张恨水:《美人恩?自序》,《张恨水全集?美人恩》,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⑧张恨水:《〈啼笑因缘〉自序》,上海三友书社1930年12月版。⑨胡适:《论短篇小说》,载《新青年》第4卷第5号,1918年5月。

⑩郁达夫:《历史小说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2卷第447页。111429张恨水:《我的小说过程》,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13见《水浒新传》,重庆建中出版社1943年版,内收《水浒新传原序》、《水浒新传新序》、《水浒

新传凡例》。

15邵洵美:《小说与故事—读郁达夫的薇蕨集》,载《新月》3卷8期,1930年10月。

16沈从文:《废邮存底?给一个读者》,《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卷第456页。

17老舍:《事实的运用》,《老舍文集》第15卷第25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老舍:《怎样写小说》,《老舍文集》第15卷第4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202122273***4344474849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3张恨水:《长篇与短篇》,北平《世界日报》副刊《明珠》,1928年6月5-6日。

2426张恨水:《作完〈啼笑因缘〉后的说话》,见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

25张恨水:《短篇之起法》,见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3033343646张恨水:《弯弓集?自序》、《金粉世家?自序》、《剑胆琴心?自序》、《偶像?自序》,见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

32张恨水:《春明外史?前序》,《张恨水全集》第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5张恨水:《趣味为事业之母》,重庆《新民报》,1944年4月24日。38张恨水:《虎贲万岁?自序》,《张恨水全集》第4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5张恨水:《太平花?自序》,《张恨水全集?太平花》,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二篇:易经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

2012-2013年第二学期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易经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

系别:软件学院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12网络工程(升)三班学号:1215134046 姓名:谢昊天 任课教师:庞彦林

易经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

【摘要】 《易经》的形成过程经历的几千年,从伏羲始作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又经夏、商,不断地演进,再到周文王重新演绎,整理卦辞、爻辞,还有孔子作《十翼》?几千年来凝结了多少人共同的心血!《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讽。

【关键字】 《易经》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 感悟 命运

【正文】

易者,易也,不易也,于易中究其不易之道也,然人为其中心也。滚滚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朝代换了又换,风流人物出了无数,又都灰灰湮灭,人在变,风景在变,不变的是人生的终点与起点以及那人生中的智慧。

一、《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沟通天人这际的桥梁

人性本源于天道,然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却越来越背离了天道。背天离道之人,又何以见其本性而等天齐地呢?古圣先贤对人类的最大贡献之一,便是给人类留下了一部登天的梯子,造就了一座由人及天的桥梁--《易经》。

《易经》本身就是古人对天道规律的形象化演示与文字述说。《周易》原名《易》,汉代以后称为《易经》,是周代贵族求神问卜的书,包括经、传两部分,经文部分包括卦形、卦辞、爻辞、传文则是后人对经文的解释。

一部《易经》,上达天道,下通万物,六十四卦,本身就是一座沟通天人之际的桥梁。人天尚未沟通,可以由此前往;人天已经沟通,便是进入了天人合一的高境界,便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即时时事事随心所欲,而又时时事事符合天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便也具备了天道恒昌特性而可心想事成了,因此,《周易》被列为群经之首,在古人眼里,知易者对,不知者愚,甚或把学易看作人生这幸事。

二、《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三、《易经》中包含“对立统一,负阴抱阳”的辨证法。

对立统一和负阴抱阳,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其实质相同。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表述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既分阴阳说明二者不同是对立,既负又抱说明阴阳不可分离是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双方就是在消长运动中达到平衡,从而使负阴抱阳的平衡体,能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存在。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事物灭亡的时候,构成了万物皆有生命(持续时间)的从有到无的过程。

中国人应用对立统一负阴抱阴的规律,表现为一分为

二、合二而一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这也是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有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之所在。中国人对这一规律的应用可以说与生俱来,得心应手。西方人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方面,自始至终显得生硬,不切合具体事物。《易经》中对一分为二,合而为一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

四、易经中含有中国传统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高校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归为三点:

1、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2、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

3、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

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天人这中,人是重点,人要去认识天道,实践天道,体现天道,参与天道其中,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本出自《易传》的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为什么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天行刚健有为,地道柔顺宽容,君子只不过是在法天则地而已。

至于中庸尚和,它本来也是上天的品质之一,中就是度,就是和,就是适可而止,不偏不依,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就是不偏不依的中道吗?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变化,草木的枯荣,不都是上天中和的体现吗?

因此,就其实质与其追求的最高标准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而不是三,这个一,便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之中,包含着人本主义,包含着自强不息,包含着厚德载物,包含着中庸尚和。

五、《易经》卦之第一感悟:养精蓄锐把握机会-----学会定位

就像易经的卦象需要一个定位一样,人生也需要一个定位,哪怕是不太明确的有了定位,才会知道自己的机会在哪儿,才能安静的走自己的路。定位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特别重要,大学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你腾飞的地方,也可能是你堕落的天堂。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就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去哪儿,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感。定位就像一个坐标,它让你充分的了解自己,对于自己制定目标和确立奋斗方向意义重大。如果你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你可以定位自己为搞科研的,专心做学问;如果你喜欢人际交往,你就是一个社交人才,学生活动是你努力做好的方向;如果你找不到自己明确的定位,可以先测试一下,易经的卦可以帮你,说笑的,得靠自己找寻,人生的定位得靠自己!定好位后就的静下心来走自己的路了,别管别人的风景有多美,默默地忍受路上的孤独与寂寞,渐行渐远。

希望自己锲而不舍下去,早日奋发图强,保留幼稚吧,留下童真,也许会慢慢磨掉,我也愿意。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命运。因为生活总在变,生活就流向大海的河流,河流很多,你不知道自己是那一条,上帝也不知道(我不信上帝)。命运就像一个长夜,我们永远活在黑暗中,黑暗无边,但也许前面就是光明。命运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其不知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巧克力是什么口味的。

命运无法预知,好好把握现在,我很期待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也相信易经,因为它不只是单纯的靠概率吃饭,它遵循某些客观的规律,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所用。

《易经》在科学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的指导下立说和论述,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一部完完全全的人文科学著作。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易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抛弃从唯心主义出发认识《易经》的立场和观点,确立其科学地位,使之尽快进入理论殿堂,进入国民教育的正式内容,为以德治国,人格治理奠定理论基础,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做出贡献。

第三篇:小论现代管理理论对幼儿园管理的提升

小论现代管理理论对幼儿园管理的提升

王巧玉

幼儿园管理是以组织幼儿园保教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它是幼儿园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按照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客观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准则,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对幼儿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调动园内外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完成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所进行的职能活动。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幼儿园管理与其他物质生产领域的管理不同 ,是以“育人”为目的的特殊的管理活动。②幼儿园管理是对幼儿园总体工作所进行的活动。③幼儿园管理是整个管理范畴的一部分。④幼儿园管。理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可见,幼儿园管理属于管理学的一部分,必须遵循管理学的一般规律。按照管理过程理论流派(又称管理职能流派)代表人物孔茨教授的观点:“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处身其间的人们能够在集体内一同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即管理可以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五项职能,而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之中。

基于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现代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根据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及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做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一、管理应当预见未来——根据现代管理的计划职能来确立幼儿园的目标定位

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情况的变化使计划工作成为必需,尽管所有的管理职能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形成一个运行的系统,但是,计划工作在为全部的集合活动确立必要的目标方面,仍有其特殊的地位。因为,在主管人员知道为完成集体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和人选,按照什么方针来指导和领导下级,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方法之前,必须把实现目标的计划制定出来。所以说“计划”是对未来的各种行为做出抉择的职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关键即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如何来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呢?有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1.目标和计划的政策性与延续性。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未来五年内,国家将继续坚持“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地方各级政府要合理布局,有计划地推动示范性幼儿园的建设。要在城乡各类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中扶持一批办学方向端正、管理严格、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基于此,从战略的高度看,我们将幼儿园的目标定位为: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南,坚持以全面推进幼儿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和衷共济,卧薪尝胆,将幼儿园建设成环境优美、设施优良、管理先进、队伍整齐、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新型托幼园所。

“志当存高远”,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教育局幼儿园优良的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系统举办的幼儿园在行业中始终处于示范和领先的地位。

2.目标与计划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园不仅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要求,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3.目标与计划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

为保证计划的切实可行,根据管理理论中有关论述,我们将幼儿园的总目标分解具体到目标和学期目标,再结合和学期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保证了目标达成过程中的步步为营。同时,为使目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适当的调整,使工作始终围绕目标而进行,保证了幼儿园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

4.目标与计划的普遍性与适用性。

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在目标和学期目标之下,我们还要求各部门、各班组配套制定各自的工作计划,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始终处于严密的控制之下,防止了工作的随意和松散。

二、以工作为中心进行组织设计——根据现代管理的组织职能来建构幼儿园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指在一个有正式组织的集体中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他明确谁要做什么,谁要对什么结果负责,并且消除由于分工含混不清造成的执行中的障碍,还要提供反映和支持组织目标的决策和沟通网络等。因此,在幼儿园组织机构的建设方面,要尽量做到:

1.明确领导职能 ,建立一元化的管理体制。

根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及有关文件精神,幼儿园实行的是园长负责制,凡有关幼儿园规划、发展、决策的大事,由园长负责,经幼儿园园务委员会讨论后定夺。相对集中的权利,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幼儿园管理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领导的责任心和决策意识。

2.构建管理网络,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

根据事业单位党政齐抓共管的特点,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园领导班子的力量,幼儿园经园务会讨论,建立健全的幼儿园组织机构,正确处理好了党务与政务的关系,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做到党政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真正做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齐心协力做好幼儿园各项工作。同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设立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园务委员会,建立由教研室—教职工代表大会—园务委员会—办公室—班组—岗位—后勤组的层次管理体系,形成上通下达,合理、完善的运行机制。即:

3.合理分工授权,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使幼儿园的组织机构发挥最大的效益,我们对各部门分管的工作进行了合理分工。如:人事、财务和事业发展由园长负责、行政后勤和党务由书记负责、教育教学和家长工作由业务副园长负责,每个部门之下又相应地设立办公室、教研室、托儿部等中层机构,机构的负责人都享有一定的财务开支权和人事调度权等。合理的分工与授权极大地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使幼儿园管理体系渐趋完善。

4.加强沟通联络,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为加强幼儿园管理层面的沟通与联络,我们坚持每周一次行政例会,每月一次工作总结会,每学期一次民主生活会,遇到重大问题临时召集行政碰头会等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络,使幼儿园真正做到信息畅通,民主宽松。

三、人的因素是至为关键的——根据现代管理的人事职能来优化幼儿园的人力资源配置

人事职能包括对员工的选择、雇佣、考评、储备、培养和其他一些有关员工的工作等。具体到幼儿园,人事职能指对幼儿教师、保育员、工勤人员的选拔、聘用,对各部门人员的优化组合,对教师保育员及管理人员的考评、培养及对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的内容日趋综合化,课程领域的整合要求教师和保育员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幼儿师范教育课程门类设置的局限性不能顺应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毕业生不仅在专业技能方面,就是在教育观念方面也难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全方位的岗位培训。

四、管理方法和手段要适合管理对象——根据现代管理的指挥职能来保障幼儿园工作的简洁高效

指挥与领导就是引导下级人员有效地领会和出色地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因此,为使指挥工作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从马斯洛需要理论出发对员工的需要层次做认真的分析,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如:对工作的认可、对成绩的肯定、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属于高层次的需要;对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追求、对生活的享受属于较低层次的需要等。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或与之以名,或与之以利,才能使不同的群体发挥出各自的潜力。

2.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要求管理者与员工保持合适的心理距离。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于亲近的关系会影响管理者的判断,使管理工作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潭。而过于疏远的关系则会使员工对管理者产生敬而远之的神秘感,使管理者的指令难以得到确切的贯彻和实施。因此,保持恰当的心理距离有助于管理权威的发挥。

⒊从人本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尊重同事和下级,适当地予以授权。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群体的智慧能弥补个体的不足,所以将“用钱之权”“用人之权”“做事之权”等适度地授予同事或下级能使对方产生被尊重、被信赖的感觉,有助于工作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⒋从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角度强调信息交流的畅通。使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园务委员会、班组长会等形式及时传达下去,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通过职业和岗位分析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目的是使员工对自己岗位的职责、要求更加明确,杜绝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使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等。

5.从组织文化的角度看,对于幼儿园这样一个以女性群体为工作主体的集体来说,管理机构指挥职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务实创新与率先垂范。领导微小的行动有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当领导准时出勤时,谁也不好意思迟到;当领导废寝忘食工作时,职工们也会努力地效仿。当领导对挑拨离间,打小报告等行为予以批评时,幼儿园自然正气上升,歪风邪气难以滋长。

五、有效的控制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根据现代管理的控制职能来调整幼儿园的发展方向

控制就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在某些情况下,控制职能可导致确立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计划、改变政治机构、改变人员配备、或在指挥和领导方法上做出重大变革等。可以说,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使管理工作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即:

目标——计划——执行—— 控制—— 调整

↑—————————————————↓

在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控制意味着评价、控制意味着调整、控制意味着制定新的计划。所以,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照目标,通过形成性检测和终结性评价及时调整组织的实施计划,使计划始终指向目标,使工作始终围绕着目标的实现。

六、协调是管理的本质——根据现代管理的协调职能来调和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作为管理的本质,协调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协调也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说:

1.从协调的内容看。

有管理职能的协调、组织内部的协调、组织外部的协调、领导关系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比如在幼儿园目前人事管理存在两条腿走路的现状下,针对同工不同酬的客观存在,对于职工和外聘员工中出现的心理不平衡现象就需要协调;对于家长的期望与幼儿园特色教学管理方面的矛盾也需要协调;对于同事之间关于工作量、学习进修机会均等等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协调等。

2.从协调的实质看。

有权利的协调、利益的协调、心理的协调、时间的协调、空间的协调等。在权利方面如职称晋升的排队、评先评优的打分资格等问题;在利益方面有奖金的分配、后备干部的选拔、学习进修的机会等;在心理方面有同事朋友间的相处、与领导关系的亲疏等。

3.从协调的过程看。

有事前协调、事中协调、事后协调等。幼儿园是女同志相对集中的单位,由于性别的原因,有些同志在很多细小的问题上喜欢较真。作为管理者就要尽可能在工作上做细致些,特别是涉及到个人和部门利益的时候,一定要将思想工作做到实处,防微杜渐,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综上所述,根据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幼儿园的工作实际,如果我们始终围绕“以工作为核心,以提高效率为重点,为优化人力资源为关键,以目标的达成为根本”,多琢磨事,少琢磨人,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的质量,使幼儿园各项工作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

第四篇:论柳永对宋词的贡献[范文模版]

论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摘要:柳永作为宋代词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他精心构制慢词,开辟“以赋为词”的新型表现手法,打破唐五代以来词坛的奢靡之风和小令独统词坛的单一局面,拓展了词的表现内容,在词史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柳永的词的分析,说明了柳永对宋词的贡献。关键词:柳永;宋词;贡献

一种文学形式的兴旺发达,需要一批为之奋斗的人,北宋时期,柳永开辟的俚俗词派,让宫廷词、士大夫词逐渐走向民间,促进了宋词的口语化和通俗化,以至出现了“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的现象。柳永的不懈努力为宋词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推动慢词的发展,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局面

(一)柳永推动了慢词长调的兴旺

柳永关注到了词的特殊特征,特别注意了词的格律与平仄。加之他在音乐方面的特殊天赋,赋予词以一种特殊的美感。一方面维护了词的传统,同时又勇于开拓创新,对领字、对句、长短句综合运用,使慢词有了崭新的发展。比如柳永的代表作品《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在词作中,用“对” 字起领全篇,显得干净利落,再以“渐”字自然的过渡到下文的描述,同时掺杂着作者浓烈的感情色彩。有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一句,作者运用长短句相结合和手法,把感情婉转流畅的表现出来,明净而透彻。同时在词作中,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词的平仄和韵律的深刻体悟,展现出作者深刻的文字功底。

(二)柳永打破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

唐五代时期,词主要以“小令”为主,慢词在柳永之前出现甚少,在词的总数中占有很小的比例。柳永大力推广慢词,从根本上打破唐五代以来小令统治词坛的单一局面。如柳永的慢词长调《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鸣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全文长达200多字,极大限度的扩展了词的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范围,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与繁荣。

二、柳永开创了新的词牌名,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在词坛上,柳永是开创词调最多的作家。

在宋词八百多个词调中,有一百五十多个是柳永的首创。《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黄莺儿》、《彩云归》、《鹤冲天》等等。宋词发展到柳永,逐渐得到丰富和完善。柳永的努力为后来苏轼、辛弃疾对宋词的进一步繁荣开辟了道路。

(二)柳永对歌妓词的描写,真实表达了女性的内心世界

1、柳永着重表达了女性真实大胆的爱情,提高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平等、自主地位,展现出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比如柳永的词作《凤栖梧》“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由于柳永经常流连于市井烟花柳巷,他对世俗女子的描写坦陈真切,歌颂了她们对爱情自由平等的渴望,展现出她们爽快泼辣的真实性格,符合大众市民的审美取向。

2、柳永摒弃传统花间派词人对贵族妇女的描写,更多的关注了他所熟悉的歌妓和市井妇女。比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凭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他在未脱离表现狭邪的市井现象的情况下,更注重对歌妓真实感情的抒发。柳永词的艺术性和独创性,提高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三)柳永在词中首先描写了城市的繁华风物

1、柳永首先开辟了对城市风舞的描写,比如在《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柳永以绚丽飘洒的笔触,把三五都会的兴旺与繁荣展露无遗,拓展了宋词的表现内容,对宋词的发展意义重大。

(四)柳永运用“以赋为词”的表现手法,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形式。

1、柳永注重慢词写作的铺叙描写,往往以景物描写和场景渲染作为铺垫,以实践活动为叙述线索,在词作中时时透露着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结构疏放,内容连贯有序,把所表现的是由和情感生动流畅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2、在其代表作《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首先描写场景,用铺叙的手法慢慢展开。

3、在《八声甘州》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灵活运用领字,让铺叙生动流畅的展开,从而避免了刻意堆砌之嫌,达到了极高的艺术表现效果。

三、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广泛运用

(一)柳永大量借鉴、吸收市井口语入词

1、柳永扫除唐五代以来浓烈香艳的词作传统,大量吸收采用市井化、口语化的大众语入词。比如《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待、却回征辔;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2、柳永词作通俗易懂,增加了宋词的推广度和表现力。又如《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他的词作多明白通俗、平白如话,才会出现“凡有市井饮处,即能歌柳词”的现象。柳永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对于后来的说唱文学和元代戏曲的发展有发轫之力。

(二)柳永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新

1、柳永不单只是注重书面语的深入提炼,更是广泛的采用世俗口语,比如“恁、争、怎、看承、都来、消得”等的运用,不但生动有趣、活泼别致,而且易于人们的理解。他创造性的运用白描和铺叙的表现手法,符合大众市民的审美需求。

2、他通过利用时空转换,巧妙地传造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表现出回环往复得多重表现效果。如《驻马听》“凤枕鸾帷。二三载,如鱼似水相知。良天好景,深怜多爱,无非尽意依随。奈何伊。恣性灵、忒煞些儿。无事孜煎,万回千度,怎忍分离。”

四、抒情化自我的表达和对羁旅行役词的发展

1、柳永曾在军营写下一篇赞颂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壮怀激烈之词《踏莎行》“谋臣样樽俎,飞云骤雨,三军共戮力番儿未去!天时地利与人和,西酋谁敢轻相觑。鼐鼐台,草迷烟渚。飞鸿惊对擎天柱!雄风高唱大风歌,升平歌舞添情趣。”整篇词作感情浓烈、汁液饱满、视野开阔,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

2、词作《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和著名的羁旅行役词《满江红》“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感情真实,注重自我的表达。结语:

柳永作为词坛具有开创意义和全面革新的词人,对后世影响极大。苏轼和周邦彦在其影响下,分流并进,各开一派。他对晚唐五代词的全面改造,使词由案头文学逐渐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健全了词的体制、丰富了词的内容、拓展了词的境界。由于其词作过于浅直俚俗和对于男女之情、靡靡之音的描绘,受到李清照等人的批评。但是,柳永对于宋词的发展与繁荣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参考文献:

[1]何文焕.历代诗话[A].陈师道.后山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排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肖寒,锡锚编.古代文学名句精华(词曲卷)[M].重庆出版社,2010.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对体育理论教学的创新

论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对体育理论教学的创新

孙冬青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手段逐步走进学校教学,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合理应用已成为必然趋势,体育理论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创新体育理论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 体育理论教学 教学创新 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 教学过程 多媒体技术 体育教育

【分类号】:G807.4

【DOI】:CNKI:SUN:ZCRY.0.2009-24-097

【正文快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体育理论教学中也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可作为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运用技术能力,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

下载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5000字)(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 (5000字)(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来源:Arting365.com作者:发布时间:2006-05-18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

    论邓小平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

    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贡献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树立了一个丰碑。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他叫邓小平。 他是这样一位被我们念念不忘谨......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中言语艺术的运用 言语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信息、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

    论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

    论东方传统文化与管理学【内容摘要】以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为线索,探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与现代管理理论的契合之处。【关键词】现代管理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试论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试论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摘要:《路德雏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系统、全面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在第四章中,他详细地......

    论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展现教学艺术 品味教学魅力 ——读《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从走入师范校园的第一天起,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学《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