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试论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摘要:《路德雏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系统、全面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在第四章中,他详细地论连了历史唯物主叉的创立的伟太意叉及其基本原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思想动机;发展;阶级斗争;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在《路德维希一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第四章中,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科学的概述,同其他马恩的哲学专著相比,它联系了哲学的变革,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
一、人类社会发展是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恩格斯指出,我们把自然界作为历史发展过程来理解时,也应当把人类社会当作历史发展过程来理解,把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中清除出去,建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同自然哲学一样,在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和道德哲学中.哲学家们也是用主观想象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本身的真实联系。他们否认社会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把社会历史看成是按照上帝的意志或者人的主观目的而发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伟大人物的理想与意志在发展:宗教神秘主义者则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上帝或者神的目的在发展;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则把历史看作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必然性。因此,恩格斯指出: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但是社会历史又与自然界有着明显的不同。恩格斯指出两者有一点是根本不同的:在自然界中,撇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自然过程是完全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社会历史则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或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正是人们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话动,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会混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忽视人的自觉活动的能动性。
尽管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历史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而要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不能仅停留在研究人们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在行动着的人的头脑中以思想或幻想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原因。这就是说,要研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哲学都不可能解决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直接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出发去解释历史,把人的意志、理想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因而把历史看作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样,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背叛了自己在自然观方面的唯物主义立场,役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相反,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比旧唯物主义者前进了一步.他认为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不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提出需要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一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是,他叉把绝对观念当作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因此,黑格尔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科学地分析人们的思想动机,找到了隐藏在这些动机背后的真正动因。恩格斯在此指出了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他说: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个人的意志对历史的形成都会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历史的最后形成又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过程。
那么如何去发现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呢?恩格斯指出,要寻找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就不能只注意研究个别杰出人物的动机,而应当着眼于研究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不是去研究发展中的暂时的因素,而应该去研究那些在社会发展中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藏动机背后的动因,即推动广大群众行动起来的社会经济条件,才能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历史发展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这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的。恩格斯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发现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联系,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因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等级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是按人们的经济地位划分的,等级关系是法权规定的等级差别和一定的特权。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中间阶层向两极分化,阶级关系明朗化、简单化了,人们有可能揭开这个谜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生产规模狭小、生产速度缓慢,人们还看不到各阶级之间斗争的经济原因。到了19世纪初,资产阶级某些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并指出这一事实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在英法两个国家中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成为当时历史的全部内容。恩格斯说:只有故意闭起眼睛的人才看不见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那么,阶级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阶级斗争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恩格斯指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利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不能像资产阶级学者那样,只凭表面的现象,把阶级斗争的产生和所有制的改变,归于政治的原因和暴力掠夺的结果。马克思曾经说过: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确切些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两个阶段。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对社会生活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这就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历史的锁钥,从而彻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奥秘,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是创造物质资料的生产者的历史。列宁在谈到马恩创立唯物观时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总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又是被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此,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恩格斯在提示了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之后,继而以社会的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第一,国家政治制度从属于经济基础。
一个阶级要取得自己经济上的解放.必须要夺取和掌握政治权力。因此,阶级斗争必然要集中到国家和政治制度问题上。恩格斯指出: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人们进行政治斗争,夺取政权,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的解放 因此,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就明确地给我们指出,国家、政治等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关系只是从属的东西,而社会的经济生活则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法。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政权规定并强制执行的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本质上是在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在法律上的表现。资产阶级为了掩盖法的阶级实质,它把法分为公法和私法(即民法)。所谓公法是指涉及国家地位和利益的法律,它保护资产阶级的集体利益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如宪法、刑法等。私法是指涉及个人利益的法律,即有关公民财产权利的法律,如财产法、义务法、家庭法,继承法等。但是,不论是公法还是私法,它们都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
以上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概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说明世界,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领域中,都立足于用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联系来说明世界,正像辩证的自然观把自然哲学从自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旧的历史哲学,攻破了唯心主义的最后一个堡垒。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把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发表距今已一个多世纪了。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视野,探索未知的领域,创造出新的观点。我们重温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到手,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增强理论鉴别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伟大的改革时代,注意倾听群众的要求,实践的呼声,坚信马克思主义,并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新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l963年l2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P242—244;17246—247。
《列宁选集》第l卷P8
第二篇:伟大恩格斯的经典名言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复杂的劳动包含着需要耗费或多或少的辛劳、时间和金钱去获得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
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
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
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
时代在哪里,美女就在哪里这话是恩格斯说的。过去的美女大多在大英雄的周围,现在的美女却大多傍了大款。追潮流,赶时尚。美女是时代弄潮儿的跟庄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同舟共济]之所以要开这个话题,就是因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股市里会涨的股票不就是美女吗,而会跌的不正是野兽?
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
第三篇:浅析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阐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的?
这本著作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G.W.F.黑格尔、L.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深刻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中革命变革的实质。著作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中两大阵营根本对立的原理,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们依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著作在分析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时,阐明了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指出:“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但是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他的方法,而是他的体系。这决定了黑格尔不能从他的辩证方法中作出明确的革命结论。著作分析了产生这一矛盾的阶级根源。著作在评论费尔巴哈的哲学时,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指出,费尔巴哈承认“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此外,还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以前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揭示了费尔巴哈的以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为核心的历史唯心主义及其社会根源。著作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即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三大发现;论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革命变革。列宁指出,“在恩格斯的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反杜林论》里十分明确和详尽地叙述了他们的观点,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选集》第2卷,第442页)。
以下就是《费尔巴哈论》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实践的观点。
第一,实践是驳斥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恩格斯极为有力地论证说:“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实践之所以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是因为:首先,实践能够使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只要实践的结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其次,实践能够不断创造出人工的认识工具,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扩大和增强人的感知能力。其三,实践的锻炼能够不断地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凭借人脑的思维,使人们能够日益深
入地、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由于根本不可能有脱离实践的所谓“先验”的认识能力,因而唯心主义先验论也是不能成立的。[①]
在这里,恩格斯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说明实践标准是证明世界性的根本依据。
第二,实践是推动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前进的主要力量。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
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实践是推动哲学前进的动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一,从理论上讲,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哲学也是一种认识,所以,哲学的前进动力必然是由实践推动的;其二,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讲,实践既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也是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
从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不论从笛卡儿到黑格尔的唯心论,还是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的唯物论都向前发展了。在这一时期内,推动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力量,决不是哲学家们的主观思维,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生产斗争的新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论学说,就是唯心论哲学也受到了强烈的影响,而不得不以某种形式加进了唯物主义的内容。例如,黑格尔是资产阶级唯心论的集大成者,在他的唯心主义庞大体系中,充满着大量的社会历史方面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现实内容,他把这些内容纳入“绝对观念”的辨证发展过程之中,并力图揭示这一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不自觉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
第三,没有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也就不可能揭示自然界的辩证规律,形成辩证的自然观。在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方面,恩格斯的特殊贡献是指出了这种唯物主义的非辩证性,即它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旧唯物主义为什么会有这种缺陷呢?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使得旧唯物主义有这种“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认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样,恩格斯在原著中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时,主要归罪于费尔巴哈没有掌握自然科学的新成就,“这位在乡间过着孤寂生活的哲学家怎么能够对科学充分关注,给这些发现以足够的评价呢?”恩格斯的分析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对于这种现象,难道我们不可以再问一下更深刻的原因吗?即为什么费尔巴哈会脱离社会实践去过一种孤寂生活,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不去过孤寂生活而投身于社会实践呢?为什么费尔巴哈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恩格斯重视呢?这是由于他们对人的感性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之所以缺乏辩证性质、之所以具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点,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得从社会实践出发去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去考察人对自然界的认识。马克思就明确指出:“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的„真正本质‟高级的哲学直观之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②]马克思认为,只有把人的感性世界理解为实践,只有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和解决人对自然的关系、“自然和历史的对立”这种重要问题,才能认识到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才能达到对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辩证的理解。
第四,实践活动的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恩格斯在原著中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需要作为人的客观本性,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当人产生某种需要,并被意识到而形成一定的意向和愿望,指向具体的物质对象时,这就形成了人的活动的动机。如果说需要是人活动的最终动因,那么,动机便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力。如果实践结果符合实践主体的预期目的,并使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这就会促使实践主体迸发出更高的积极性,再投入到新的实践中去。[③]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之中。以上几点只是《费尔巴哈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一些表现,但是这些零星的实践观点对我们理解原著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
第四篇: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摘要]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独自一人的创造。恩格斯以其广阔的胸怀,伟大的实践,渊博的知识,精深的造诣,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恩格斯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他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要全面地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必须先好好研读恩格斯的著作,因为他是这一思想从形成到发展这一路上的见证者;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更加不能够忽视恩格斯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说说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一个人创立的,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对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很少作独立的、比较充分的研究。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著作在谈到恩格斯的作用时,都以“第二小提琴手”来定位。其根据当然是恩格斯本人在马克思去世一年之后即1884年10月15日致约•菲•贝克尔的信中所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而且只有在更猛烈的狂风暴雨时期来到时,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了什么。”对“第二小提琴手”这一定位本身,我们也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理解。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其整体作用而言恩格斯位居马克思之后,这并没有错。但这并不妨碍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第二个我”的历史地位。所谓“马克思的第二个我”,是指恩格斯和马克思在社会认识领域共同实现划时代的飞跃,在社会改造领域协力探寻通向新世界之路而共同成就的理论业绩和实践业绩;是指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上所起作用与马克思的共同性、一致性、相互性和共有性。这一说法最早见之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创始人之
一、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威廉•李卜克内西所写的《我景仰的人》一文。他在追述恩格斯逝世后的心情时写道:“我们失去了一位思想界的伟人,失去了和马克思一起奠定科学社会主义基础并以社会主义策略教导无产阶级的人,失去了在24岁时就为我们写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一经典著作的人,失去了《共产党宣言》的合著者、帮助马克思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的马克思的第二个‘我’,失去了《反杜林论》这部深刻透彻的每个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学百科全书的作者,失去了《家庭的起源》和许多其他著作、文集、论文的作者,我们永远失去了我们的朋友、忠告者、领袖和战士。”当爱德华•伯恩施坦还未背叛马克思主义尚可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的时候,在1895年他对两位导师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有过较为精彩的论述。他写道:“历史将首先称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并把他同卡尔•马克思并列,尽管他总是谦逊地拒绝。历史将证明,他不仅从与那位永远值得怀念的友人、伟大天才的身上摄取光,而且也把光给了对方。”如果我们不因人废言,那应该承认伯恩施坦的这段话是说得相当中肯的。
正如列宁所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名字作为现代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是很正当的。”可见,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贡献是极其巨大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重阐发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 晚年的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几篇著作和书信中,多次强调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分析了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特点并且以哲学为例详细论证了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及其几种表现,极大的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一)意识形态形成过程的特点 恩格斯在1893年《致弗兰茨•梅林》的书信中详细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恩格斯认为思维领域有自己的形成规律,他指出“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部门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在这里,恩格斯认为思想(意识形态)是在思维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这一形成过程是经过人们头脑的“加工”,即在“人们头脑中经过了独立的发展道路”,这些思维材料是社会存在在各代人的头脑中经过反映和进一步的加工形成的,而后代历史思想家又在头脑中对这些思想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日益丰富的思想;而唯心主义者只是看到这一过程前后都是在头脑中独立发展的,没有看到这些思维材料是人们对不同社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属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的外部事实作为并发的原因也能给这种发展以影响,但是这种事实又被默默地认为只是思维过程的果实,于是我们便始终停留在纯粹思维的范围之中,这种思维仿佛能顺利地消化甚至最顽强的事实。”
(二)阐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恩格斯曾以哲学为例,详细阐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首先,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可以继承历史上遗传下来的各种思想经验等材料,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不一定仅仅是在这一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为前提。”而且,这个社会还可能吸收别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只不过不占主要地位;其次,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归根结底意识形态发展受经济基础决定,但这并不是说完全同步。“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就像十八世纪经济上相对落后英国的法国,在哲学上的成就大大超过英国,后来德国哲学超过英法同样体现这样的道理。这不仅不违背上述原理,反而正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体现,因为意识形态可以在经济基础上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过,归根结底英法德等国哲学
二、深刻揭示了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一)指明国家对意识形态诸要素的影响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指出政治上层建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恩格斯认为,“国家是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面前。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但是,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用政治权利对意识形态的哲学、宗教等诸要素施加影响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秩序和利益。以哲学为例,恩格斯指出15世纪中叶“哲学的内容本质上仅仅是那些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在上一世纪的那些往往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经济学家的英国人和法国人那里,这种情形是表现的很明显的„”在这里,哲学的本质内容不过是政治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而且二者极为紧密,到了很多人既是哲学家又是政治经济学家的程度;在宗教领域,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的影响表现的同样十分明 显。
(二)深刻论述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晚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不仅论述了政治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还详细论述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这一论述扩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使它的理论更加具有系统性,而不是仅仅限制于单一的意识形态层面。恩格斯指出“因此,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一切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一切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在这里,恩格斯认为政治斗争为代表的上层建筑是从属于经济基础的,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在恩格斯那里市民社会是指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社会经济生活,具有经济基础的含义;而以往的黑格尔学派则认为是国家决定经济生活,他们认为市民的需要只有通过国家意志才能以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是国家意志决定一切,他们没有看到国家意志包括市民的需要在归根到底的层面上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就像原始人不可能产生看电视的需要是一样的。恩格斯还指出了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大致有三种,国家可以和经济沿着同一方向走,这样会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国家也可以沿着经济发展相反的作用运动,最终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突破这种政治阻碍,确定新的政治制度以适应自己的发展,就像资本主义经济的私有制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最终生产力的发展会突破这一政治体系,确定新的社会制度,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可以阻碍经济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是前两种作用的继续。
三、充分肯定了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
(一)阐明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恩格斯常常提到社会意识的历史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这二者经常作为同义词使用。社会意识的历史作用就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一点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不仅能够反映社会存在,而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引领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种就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变革,阻碍历史的发展。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不仅会在理论上陷入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而且还关系到怎样对待整个马克思主义,丢掉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单独去理解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没有领会唯物史观的实质,本质上已经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脱离了这个基石最终会陷入自发论和工联主义。实践中,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却没有认识到社会意识的巨大作用,只看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并且公然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到处宣传,还有党内部分老战士比如梅林同样对它的作用也估计的不足,产生了不良的后果。恩格斯很早就已经注意到“青年派”的错误,并且谦虚的承担了这个责任,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虽然没有重点论述这个问题,但在一系列论述中不止一次提到思想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只是资产阶级学者和“青年派”们没能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甚至发展到歪曲整个唯物史观。
(二)提出意识形态作用的“第二性”
唯物史观一直以来都肯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然而其区别于以往唯心主义的就是它是在承认经济状况归根到底具有决定的作用的前提下而肯定意识形态作用的,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起第二性的作用。就如同恩格斯所说的:“物质存在方式虽然是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物质存在方式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恩格斯的这个简短论述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科学提法,也是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发展,一方面战胜了历来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想至上”的逻辑范畴,体现了其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另一方面防止唯物史观演化为机械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就是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战胜唯心史观而最终陷入自我矛盾无法自拔。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享有的崇高地位,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所作的宏伟建树,特别是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他卓越的理论活动和杰出贡献,已载入史册,是任何人也难以否定的。爱琳娜在为祝贺恩格斯70岁寿辰的文章中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生活和创造紧密交织着的人”。李卜克内西则说:“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他与马克思有如一个巨人与另一个巨人,是不能分开的。”完全可以说,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就不会被载入史册,同样,没有恩格斯,马克思就不可能完成其业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 威·李卜克内西,《忆恩格斯》[A].《我景仰的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727页。[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9,第308页。[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第586页.[6] 爱·伯恩施坦.《弗里德里希·恩格斯》[A].《智慧的明灯》[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恩格斯逝世之际》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8]周仲秋,《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上的角色定位》[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1期,2004
第五篇: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
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四十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至多除几个专门的领域外,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很容易地做到。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8页注。)
虽然今天晚上我看到他仰卧在床上,面孔也永远不动了,但是我仍然不能想象,这个天才的头脑不再用他那强有力的思想来哺育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了。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恩格斯:《致威·李卜克内西(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37—4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