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张闻天故居之悟
参观张闻天之悟
袁梦清
星期六,我们怀着崇高的心情踏着清风开始了本次的文化之旅,参观张闻天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古朴大方的田园建筑结构,一下子就给人莫名的幽静感,让人心情平复。我们观看了张闻天先生的身平介绍记录片,给人感触颇深。自幼好学的张先生曾留学日本、美国、苏联精通三国外语,是中国共产党极少的具有留学多国经历的领导人。他轻时就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积极投身于我国的民主运动中,是在国内最早宣传马列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张闻天对其儿女要求严格,最令人敬佩的是他身居要职,从不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子女谋取私利,至今他儿女仍是普普通通的百姓。在他病危之际,与其爱人商定由她执笔立下字据,将他们的存款全部作为最后一笔党费交给党。这些都生动地显示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勤奋好学,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伟大风范,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当我们仍深思着张闻天的伟大事迹的时候。
他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行动对党的发展方向是十分关键的。在著名的遵义会议上,他的立场决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而扭转了革命斗争的大方向。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主持瓦窑堡会议,制订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解放战争时期,他主动要求到东北工作,在创建根据地、剿匪、土改、生产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中都有突出建树,他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中国诞生后,张闻天同志任首任驻苏大使,之后长期在外交部门工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要争取和平国际环境,驻外使馆要以各国政府为主要工作对象,对外援助要量力而行,必须坚持勤俭办外交等观点,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作为我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他解放后最高的职位只是部级干部,但他不论职位高低,能上能下,对党组织安排的工作仍然尽心尽职。庐山会议上,他和彭德怀一起说了真话,之后却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和打击,晚年想告老还乡都得不到允许,难免有些凄凉,但他对党依然忠心耿耿,无怨无悔。他的品德是高尚的。张闻天同志的故居现在得到很好的保护,周围种满了各种蔬菜瓜果和其他植物,生机盎然,仿佛他的精神在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时刻教育着后人。通过参观学习,我不仅受到了 震撼和教育,更对书本上的党史有了更深刻和直观的认识。张闻天同志对党无限忠诚,他那种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他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篇:参观张闻天故居有感
参观张闻天故居有感
09301030050 药学院 李文思
上周六去了南汇闻居路的张闻天故居,整个院子保存的很好,非常的干净。虽然院子很大(从网上查到的资料分三次建成,共十三间),但是装饰都很简朴。当时跟同学开玩笑,张闻天住宅好大啊,真不像革命者的故居。(后来想想,也不对,原来南汇也算是一个村子,一个农村的家差不多也就这么大。)从故居的面积,我想起人人网上面非常流行的一句话,男人首先要有180m2,才能娶上老婆。这里的180m2实际上说的是现在的房子。
现在的人越来越物质,说的一点都不错。当我们的爱情和婚姻与物质中的房子挂钩的时候,当我们的理想仅仅是为了物质中的房子而奋斗的时候,我们真正的爱情与理想还存在么?难道真正的爱情与理想需要用物质来衡量么?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很难想象会有像杜甫一样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的人。我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这句话死记硬背下来,不明白其中的内涵,甚至当我们进入大学校园或者社会的时候,远离考试远离圣人,我们连这句都想不起来。我们能想起来的是我们想要去享受的优质生活,去享受相对于中国其他几亿人民的奢侈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悲哀。
理想不应该用物质去衡量回报,去衡量是否实现。我们太过于看中物质的拥有,其实十几平米或者几十平米,有我们容身之处,有我们的栖息之地,不就足以?何必追求过大的空间?用如此大的物质空间束缚住我们本应无限的精神世界?在网上看到一个蛋巢,是北漂青年在路边建造的一个家。这个家的存在争议不谈,只是想说这个青年的创意和他的朋友们在蛋巢里的聚会。虽然简陋,但是这个家为他和他的朋友带来无限的精神世界。房子的大小能够限制一个人的物质活动范围,但却限制不住他的精神世界,更不会限制住他的理想追求。
物质生存的压力让更多的人麻木的生活。在回到本部的地铁上,人们麻木的脸庞千篇一律,他们默默的走着,不说话。如果有一天文革的错误再次犯下的话,我们还有那么多肯说真话的人么?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中勇敢提出大跃进的错误,提出正确的经济论调,也因此被打成“里通外国”的叛徒,直至含冤而去。在那么大的压力之下,张闻天没有说过一句谎话,没有冤枉一个好人,甚至还不断的上书自己的意见。如今,还有人有如此胆量么?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因为上司的一句话就直接把自己正确的意见硬生生的吞下去了?
对比张闻天的胆量和思想,我觉得自己离着一个优秀党员标准太远了。如何做到实事求是,不说一句谎话,保持自己的正直,这是我在今后中要一直思索的事情。我想,向党靠拢、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这一想法是目前能够促进我实事求是,要讲真话的动力之一。如何学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出世看待物质追求,入世的看待精神追求,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三篇: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之感想
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之感想
适值区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为了弘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重温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区局党支部组织了全体党员及员工赴中国革命圣地之一——韶山参观学习,感受革命精神,接受党的教育和心灵的洗礼。
一代伟人的铜像,高高耸立在韶山广场,栩栩生辉,我们为毛主席献上鲜花,举行了庄重的纪念仪式。我们绕主席铜像一周,缅怀主席。一代伟人毛主席开启了20世纪新中国历史的伟大篇章,以其卓越才能和盖世功勋在世界舞台上确立了世纪伟人的崇高地位,他的崇高精神、伟大品格、科学思想、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永远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各民族人民不断奋勇向上。这里每天都有无数的人向主席铜像敬献花圈、鞠躬,通过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祝福、纪念、缅怀„„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某幸福……”人们用歌声表达着对主席的无限景仰与热爱,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着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不懈努力,矢志追求,他们的精神和品质,深深的感染了我。如今,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灵活面对国际形势,聚精会神搞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这样的党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能够成为其中一员是我此生最大的荣誉。通过此次“红色之旅”,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我对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新时期继续学习革命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幸福观、苦乐观有了新的认识;从而也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今后的努力方向。今天,我将把优良的革命传统带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带好队伍,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无愧于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第四篇:参观刘少奇故居
一等奖
参观刘少奇故居
南华县东城小学四(1)班晋舒栎
暑假里,我们一家去湖南长沙市参观了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在县城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东距省会长沙50公里,南距绍山毛泽东故居37公里,西距县城3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
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坐东望西,土木结构地内四套四合院式的房子,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水塘里的水清澈见底,一些鱼儿在水里快乐的游来游去。房后有一座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环抱。
走过树林,我们来到了刘少奇故居正门前,正门悬挂着1980年邓小平同志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着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同志在故居前的合影。再向南走是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生活用品。
导游向我们介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同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他在制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林彪、江青等反革命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于1969年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出了专门的决定”。
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刘少奇爷爷在简陋的住所为祖国的事业操劳的身影。看完故居,天色已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一代伟人刘少奇的故居。我深深地被他的生平事迹感动着,我深刻的认识到没有刘少 1
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浴血奋战和艰辛探索就不可能有新中国,更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
第五篇:参观陈云故居
参观陈云故居
当历史的道标指向2011年,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建党90周年华诞。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人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不息,代代相传。促使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拥有这样一个伟大而光荣的党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6月25日支部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带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上海西部的青浦练塘镇。参观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的故居。
纪念馆北依市河,南临西塘港。由主馆和陈云故居组成。建筑设计既有江南特色,又与陈云故居及周边民居建筑保持风格一致与和谐。走进纪念馆大厅,厅中矗立着高大的陈云汉白玉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地刻画出陈云作为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光辉形象。雕像的背景是雨后春笋,寓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蓬勃发展。雕像前种了两种竹子----方竹和圆竹。竹是虚心、正直、廉洁与坚韧等美好品质的象征,也是陈云生前最喜爱的植物,同时象征着他做人的高风亮节。
陈云生平业绩展览位于主管一楼、二楼。共四个展厅八个部分内容:分别为
1、店员出身的工运领导人;
2、在历史转折关头;
3、党的组织工作的杰出领导者;
4、参加领导东北解放战争;
5、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6、在逆境之中;
7、推动拨乱反正;
8、参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展厅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陈云光辉一生的重要片段。一组组珍贵的历史镜头把我们带回到陈云工作、生活过的年代。聆听着陈云的讲话录音,使我们亲身感受到一代伟人博大而深邃的思想。
陈云故居位于主馆北面,是一座老式砖木结构的江南民居,故居里的陈式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陈云作为党内为数不多的工人出身的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几个关键时期都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他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长达7年,这期间他对于中共党员人数由3万到121万的大发展功不可设;他在国共两党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为解放东
北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与肖劲光领导指挥了四保临江战役,这场战役扭转了整个东北的战局,为解放全中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建国初期他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政务院副总理和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职,在统一全国财经、稳定物价斗争中,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文革中,陈云受到错误批判,被下放到江西“蹲点”,但他依然关心国家发展、人民生活,认真调查研究,并率先提出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成为打破自我封闭,实行对外开放的先声。
粉碎“四人帮”后,陈云冒着巨大风险,率先提出重新评价“天安门事件”,让邓小平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平反冤假错案的意见。这推动了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开展,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真正转移提供了政治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作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参与领导改革、开放事业,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贡献。他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关于党风问题重要性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留给我们党和人民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90年风雨兼程,90年岁月沧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贡献了他们毕生的精力。我们在缅怀革命先辈的时候,就更应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