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工业大学环境规划与污染防治或是环境规划与管理2003、2004年环境影响评价真题
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提纲
参考书:《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水源等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一、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1、环境的基本特征
2、环境质量评价的构成3、环境质量评价的定义
4、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5、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
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原则
1、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混合层高度的确定方法及污染气象要素的统计方法
2、大气扩散过程
3、高斯模式的物理意义及应用
4、面源模式的应用
5、线源模式的应用
6、瞬时、日均和长期浓度的计算方法
7、大气环境现状检测方案的确定
8、特殊区域(沿海、山区等)的大气影响分析应考虑的问题
四、水环境影响评价
1、水体自净过程
2、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3、河流中污染物的混合模型及应用
4、S-P方程及应用
5、零维水质模型及应用
6、湖泊水库中污染物混合和降解模型及应用
五、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1、土壤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2、土壤评价标准的制定
3、土壤影响预测模型及应用
六、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1、噪声和噪声评价量
2、A声级、响度的基本概念
3、噪声衰减计算公式
4、建设项目噪声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
七、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内容
4、环境容量总量确定的基本方法
5、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技术路线
八、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与编制
1、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2、报告书回答的6个问题
3、污染物排放源强确定的几种方式
4、水平衡、物料平衡计算方法
5、“三同时”验收一览表的作用
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456科目名称:环境质量评价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15分)
1、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环保处理设施()、()、()。
2、噪声对人们的影响大小与声源产生的声压级和发出声波的频率有关,A声级是(),声波的频率低于()赫位次声波,大于()赫为超声波,而这些频率的噪声是不能被人所听见的。
3、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标准适合于(),二级标准适合于(),三级标准
适合于()。
4、大气污染物TSP是指(),PM10 是指()。
5、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指标有();();()。
二、简答题:共50分(每题5分)
1、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容易造成高浓度大气污染的几种情况?
3、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形成过程?
4、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5、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
6、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7、高斯模式形成和推导过程中有几点基本假设?
8、叙述大气环境长期平均浓度的计算方法?
9、简要说明湖泊和水库水体自净参数的确定方法?
10、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应回答哪6个问题?
三、论述题(20分)
论述环境影响评价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四、计算题(65分)
1、某拟建工程计划建设两个有噪声源的设备,源强分别为88dB(A)和90 dB(A),假设两个噪声源在同一个房间里,该房间距厂界处的距离为50米,厂界的现状检测平均值为56dB(A),问:
(1)拟建工程对厂界的贡献值是多少?
(2)拟建工程投产后厂界的噪声值是多少?(10分)
2、某地计划沿河岸建设两个化工厂,这两个化工厂的距离为500米,废水排放量分别为1000吨/天和800吨/天,某有机物的浓度均为200mg/L,这些废水均排入附近的一个小河流中。该河流的主要功能为农灌,在该河下游500米(见图)有一取水口为农田灌溉,每亩地每年需要浇水500m3。在进行河流模拟试验时得出该有机物浓度随距离衰减的一下数据:
x=100,C=40mg/L
x=300,C=35mg/L
假设该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年残留率为50%,试问连续浇灌5年后土壤中的残留浓度为多少(土壤中的背景值为1mg/kg,假设每亩土壤为150000kg)?(30分)
3、某地计划建一个化工厂,拟建工厂的厂区面积为300*300米,共有3个烟囱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每个烟囱的锅炉每小时燃烧量均为2吨。3个烟囱的高度分别为45米,10米和12米,烟气抬升高度为50米。经对煤质分析后发现,该煤含硫为1%问:
(1)该工厂建成后在下风向地面500米,1000米和1500米处SO2的贡献浓度是多少?
(2)提出该工厂进一步减轻对环境污染的具体措施
(假设σy=0.12x
u=2.0m/s)(25分)
0.93,σz=0.11x0.80,S的原子量为32,O的原子量为16,风速
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填空(14分,每空1分)
1。大气污染源按其排放形式可分为:()、()和();也可按移动性分为()和()。
2、噪声按其产生环境可分为四类:()()()和()。
3、水污染质量现状评价指标中BOD5是指();COD是指();DO是指()。
4、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自然或人为排放的营养元素()和()过多所致。
二、简答题:共60分(每题6分)
1、大气污染程度与那些气象因素有关?
2、什么叫排放标准?为什么要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
3、什么是水体自净?水体通过什么形式实现自净?
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分析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6、什么是环境容量?环境容量的类型是什么?
7、什么是水体的耗氧过程和复氧过程?
8、说明高斯模式的适用条件?
9、叙述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的制作方法?
10、说明河流水质负指数方程K的确定方法?
三、论述题(20分)
论述环境影响评价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四、计算题(56分)
1、某工程已建成投产运营,共有一个有噪声源,该房间距厂界处的距离为50米,目前厂界监测的噪声平均值为60dB(A)(工程未建成前的噪声平均值为58dB(A)),问:该工程的噪声源强是多少?(16分)
2、某地要建一个工厂,厂区面积为400x400m2,拟建厂计划要建两个锅炉,两个锅炉的两个烟囱分别为13米和14米高,每个锅炉燃煤为3吨/小时,煤的含硫量为1%在拟建厂北边2公里处也要建一个居民区,居民区面积为500x500m2,计划有8000户居民将搬进新居,每户每月燃煤120kg,煤的含硫量也为1%试问当拟建厂和居民区建成后,居民区的SO2浓度会增加多少?(假设风为南风,风速为2m/s,大气混合层高 度为500m,σy=0.12x
0.93,σz=0.11x0.80,烟云抬升高度为50米)
第二篇: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问题: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2)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环境经济的双赢原则。
4.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
5.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
6.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7.系统: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要构成一个系统,必备条件,(1)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3)要素之间的联系必须是相干性联系。
8.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9.环境管理的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10.环境教育的优先顺序: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优先顺序。在经济发达国家,期排列顺序为公众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和专业环境教育;在发展中国家,其排列顺序为专业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成人环境教育和基础环境教育。
11.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协调职能、指导职能和服务职能
12.环境监测:指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13.环境监测按检测目的的分类:监视性检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14.环境评价: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也就是说,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估环境状况,预测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和评价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手段。
15.环境评价包括: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16.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消费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环境技术管理手段可分为宏观管理技术手段和微观管理技术手段两个层次。
17.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18.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治理谁”“强化环境管理”。其中强化环境管理是环境政策的中心和主体,“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污染治理谁”是环境政策的两翼。这三大政策具有总体性、基础性和方向性。
19.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
20.环境管理的八项基本制度:老三项和新五项环境管理制度。老三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21.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或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22.三同时制度的含义:建设项目中严格控制新污染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中国环境保护法“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
23.排污管理的“收支两条线”:收到排污费后,商业银行应按照规定的比例将收到的排污费分别缴纳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
24.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交易又称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交易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由国家引导的,企业之间交易排污许可证。
2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把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利用城市生态理论作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采取多功能、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的战略、手段和措施,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规划,、综合管理和综合控制,以最小程度换取城市环境质量的优化,解决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6.总量控制:总量控制是污染排放物总量控制的简称,它将某一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
27.环境标准:国家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的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的污染物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数量、浓度、时间和速率以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规范。
28.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29.环境规划的目的: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0.环境规划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性和政策性强等。
31.环境规划的原则: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原则、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环境管理原则。
32.环境规划的类型:(1)规划主体:区域、部门环境规划(2)规划层次:区域宏观环境规划,区域专项环境规划,宏观环境规划(3)规划要素:污染防治规划,生态规划(4)时间跨度:长期、中期、短期(5)环境与经济制约关系:经济制约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型、环境制约型。
33.环境规划的基本步骤和相关内容: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环境、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分析,确定环境规划目标,提出环境规划方案,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34.企业环境管理的原则: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区域环境政策、预防为主、管治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原则。
35.生命周期评价:用于评价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技术和方法。
36.清洁生产: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使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只是一种物料和能量消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
37.清洁生产的主要原则:预防性原则、集成性原则、广泛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38.环境管理ISO14000系列标准的构成:
39.ISO14000标准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广泛适用性、持续改进与污染预防。
40.ISO14000标准与.ISO9000标准异同:p158
41.环境外交的主要内容:寻求加强国际环境合作的方式、国际环境立法谈判、国际环境条约的履行、处理国际环境纠纷和冲突。
第三篇: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管理:通过全面规划,协调名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
量的活动;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
理,对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做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管理与环境规划的关系:a,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b,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c,环境
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作用:1,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3
实施环境政策、法规和制度的主要途径;4,实现以较小的投资获取较佳的环境效益。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手段:1,行政手段;2,法律手段;3,经济手段;4,技术手段;5,宣传教育手段。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2,“污染者付费”政策;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三同时”制度: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其防治污染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五类:是指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以及其他标准。两级:是指国家级和地方级。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环境容量M有两个部分,即基本环境容量K和变动环境
容量R。前者可以通过环境质量标准减去环境本底值球的,后者是指该环境单元的自净能力。M=K+R。环境容量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以反映生态平衡规律,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规律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
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的方法。空气环境功能区:一类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
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特定工业区。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一类水域: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二类水域: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
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三类水域: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四类水域: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五类水域: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流域水环境规划的内容:1,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各种标准,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2,确定水质超标河段和
主要污染物;3,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4,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放量;5,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
水环境污染的技术措施: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a.清洁生产工艺。b.浓度控制。c.总量控制。d.污水处理。2,提高或充
分利用水体纳污容量:a.人工复氧。b污水调节。C.河流流量调控。
污染源调查与方法:1,画出污染源分布图;2,点源调查统计内容;3,线源调查统计内容;4,面源调查统计内容。水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有两种:1,减少污染物排放负荷,环境质量不能达到功能要求的区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并有效利用环境容量。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选址方法:1,填埋场与城市的距离;2,交通运输条件;3,环境保护条件;4,场地建设条件;5,地
质环境条件。
生态产业园: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不同产业,按照
物质循环、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资源利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求得多产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污染预防环境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和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机器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其总体核心是:生命周期评价
是对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从获取原材料、生产、使用直至最终处置----的环境因素及其潜在影响的研究。
环境规划编制技术程序:1,弄清问题:通过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环境问题提出预测。2,确定环境目标:通过计算污染物产量和削减量,调整产业结构与合理布局,提出污染防治方案和方案优化。3,制定最小费用规划:根据环境保护投资能力判断是否超过其能力,是否达到环境目标要求。
第四篇:环境规划与管理整理
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一经济一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作用: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是各级环保部门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城市环境规划:以城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实现环境目标为宗旨,调控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包括城市生态规划和污染控制规划
生态功能区规划:是在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异规律、明确各生态区的生态服务功能、经济功能特征基础上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环境规划文本:技术档案文本,环境规划文本,环境规划报审文本。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2,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大力发展清洁生产。4,坚持污染防治与基本建设紧密结合,实行环境综合治理原则。5,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原则。6,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7,坚持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分合原则
2、系统的相对封闭和相对独立原则
3、管理的弹性原则
4、管理的反馈原则
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过程及原则原则:
1、因地制宜,紧扣目标
2、提高资源利用率为中心
3、遵守国家地区有关法规 过程:
1、分析调查评价结果
2、分析预测结果
3、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分目标
4、制定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5、制定环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
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a可持续发展的战略b环境管理理论c环境管理方法研究d环境管理体制研究e环境保护政策与对策研究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和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一共是八项制度。
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关系:1)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2)环境目标是两者的共同核心3)两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4)环境规划被看作探索未来的科学方法,环境管理更看重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
环境规划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对象和手段 目的:创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对象:“五要素论”指人、物、资金、信息、时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指个人、企业、政府。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污染者负担3)强化环境管理
环境标准体系:环境标准有: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其他标准。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末端控制: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终端或者是在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处理,以减少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总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它就是环境承载量的极限值。
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
环境预测:环境预测是指根据人类过去和现有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化: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最优化问题,就是利用数学规划方法,科学地组织污染物的排放或协调各个治理环节,以便用最小的费用达到所规定的水质目标。
生态监测: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稳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极其组合要素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定的过程。
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因子贡献率法、灰色系统分析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法
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确定的原则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相关性指标。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水环境整治规划的步骤:1明确问题2确定规划目标 3选定规划方法 4拟定规划措施5提出供选方案 6规划实施
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原则:
1、集中式饮用源地优先保护
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
3、优质水优用劣质水劣用
4、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
5、上下游、区域间相互兼顾
6、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7、与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8、实用可行,便于管理
浓度控制缺点:
1、当排放源采用稀释排放法时,可以在浓度不超标条件下无限制地排放任何污染物。
2、浓度控制未考虑区域环境的现状负荷。
3、浓度控制法未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
总量控制:是依据某一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污染物容许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区域内的各个污染源,同时制定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容许排放总量。
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法:1确定环境目标2将环境目标具体化为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数值3对功能可达性进行分析,确定引起污染的主要人为污染源4建立污染源与水质目标之间的定量关系,评价污染源对水质目标的影响5分析实现环境目标的各种可能途径和措施6确定技术、经济最优化的方案组合7最终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在明确规划的对象、目的以及范围的前提下,对所要规划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基本状况,土地利用、水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状况以及对大气、水、土壤和噪声、固废等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详尽的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作出相应的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1、自然环境评价法
2、社会经济评价法
3、环境质量评价法
4、污染源评价法
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根据现有状况和发展趋势对规划年限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科学预测,对城市大气、水体、噪声等进行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制定固体废物和工业污染源管理控制规划,对城市的交通运输、能源供给、土地利用和绿地建设等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
生态学三定律:第一定律(多效性原理、极限性原理),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第二定律(相互联系原理,生态链原理),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第三定律(勿干扰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生态工业园: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
环境现状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方法。
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1、环境特征调查
2、生态调查
3、污染源调查
4、环境质量调查
5、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6、环境管理现状调查
环境预测方法:定性【类推法,经验判断法,专家预测法(头脑风暴和特尔菲法)】;定量(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环境预测的作用:对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分析,指出影响未来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寻求改善环境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是环境规划科学决策的基础
环境预测的内容:
1、社会发展和人口发展预测
2、污染产生和排放量预测
3、环境质量监测
4、生态环境预测
5、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预测
环境统计: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环境统计调查方法:定期普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科学估算。
环境质量预测 环境质量预测是预测各类污染物在大气水体等环境要素中的总量,浓度,以及分布的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预测规划期内由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损失。
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及环境保护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产品生态设计流程:产品生态辨识,产品生态诊断,生态产品定义,生态产品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是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LCA五个阶段: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制作;包装运销;产品使用;再生处置。
环境标志:三种类型:批准印记型、自我环境声明、环境产品声明
第五篇:09环境环境规划与管理
1.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一项鼓励型和自愿型的环境管理政策方法,请问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依据是什么,企业信息公开的内容有哪些?并论述环境信息公开的意义和作用。(15分)
答:法律依据:《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7年4月11日发布;该办法将不仅将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具体化,而且增加了企业信息公开的内容。
企业信息公开的内容:①根据政府要求公开的信息;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对周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情况/资源能源利用情况/②企业自愿公开的信息:清洁生产工艺情况/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环境绩效/企业环境战略/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具体内容在92页)
环境信息公开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①从管理学角度看,环境信息公开的实质是要解决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在环境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环境信息公开不仅本身是一种新环境管理手段,也是其他环境管理手段能够有效制定和执行的信息基础。②从广义上理解,环境信息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实施环境行为选择和行动的重要信息基础。缺乏客观、充分、有效的环境信息,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行为就可能是盲目、无效,甚至是有害的。③环境信息公开对于协同和控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企业和公众行为意义也重大。(91页)
作用: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它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督促企业和政府的环境保护。
对政府:是义务;
对企业:是遵纪守法的表现;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
对公众:参与(监督)环境管理的前提,行驶公民知情权和发言权的平台。(具体内容在93页)
2.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和人的环境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这三种管理对象有哪些具体内容?分别具有哪些特点?请列表简要回答。2008年5月1日起执行如下规定:所有的超市不能向消费者免费提供塑料方便袋,试
共 7 页 第 1 页
3.《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3年10月)中规定:避免各种废电池随生活垃圾进入焚烧装置和垃圾堆肥装置;禁止废电池焚烧处理;基于我国废电池分类收集还未广泛有效开展这一情况和当前经济技术水平,国家不鼓励集中回收达到无汞和低汞要求的废一次电池。于是在报纸、电台、电视等宣传资料上就可以见到这样的宣传内容:今后市民的废一次电池不需要集中收集回收了,可以随生活垃圾一起丢弃并处理。而长期以来公众都已经接受的主流思想是:废电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巨大,须要集中收集和分类收集。现在人们都已经陷入了不知道怎样做才是科学的迷惑之中了。请运用有关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的方面的知识,告诉公众现在科学的做法是怎样?为什么?如果要对上述关于废一次电池处置的宣传进行修订,你认为更合理的宣传是怎
样的?(15分)
答:基于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回收技术与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国家规定不集中回收一次性废电池,从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方面的知识而言,现在的科学做法是:①从政府管理:国家应立法明确对电池回收的详尽细则以及奖罚规定,推广法规法则,让公众明确了解废电池的回收内容。(因为法律的不明确是造成实施不到位的主要矛盾)电池生产厂家适当征收环境治理税,在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制定明确法规,禁止将废旧电池(除一次性)随意丢入生活垃圾中,对积极参与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等给予资金倾斜,确保投资者资本的增值和处理单位产品的优先推广。(这样电池的回收才有动力)②从企业管理:生产企业要生产低毒低害的电池,明确标示电池的组成以及是否要回收,也要建立回收处理废旧电池的系统,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实现废物再资源化。(这样既能减少污染,也可资源回收再用,减少成本)③从公众管理:不买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电池,买低汞或无汞的电池,自觉形成电池回收的习惯,在社区、学校等地方建立废电池回收站,加快废旧电池回收箱、回收桶的设置(目前个人还很难对废旧电池进行合理、无污染的处理。卖给一般的废品回收站是非常危险的,其结果一般是被简单解体后将其中的锌皮、碳棒取走后直接投入垃圾中。其危害程度和直接扔在垃圾堆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废一次电池处置的宣传进行修订,我认为更合理的宣传是
①制作宣传手册,只对不同消费群体制作不同的宣传手册,让人们直观的掌握有关废旧电池回收的知识
②拍摄有关于废旧一次性电池的公益宣传短片,可在电视台播放
③在公交车、地铁站等公众地方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短片
④制作供中小学校使用的有关于电池回收的教材资料
⑤进行多次电池回收的活动,让民众了解电池回收的内容与方式
⑥举行公益讲座,义务为公众讲解一次性废电池的处置知识
⑦利用媒体、微博等途径让公众了解一次性废旧电池的处置现状,引导公众的行动
4.目前我国环境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企业是首要的管理对象。可以说,中国目前的环境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企业污染的,请问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请分点简要分析。(15分)(199-201页)
答、⑴、对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
立项阶段:环境影响评价;
生产工艺和流程设计阶段:具体过程措施和设施,环境保护设施设计;
施工阶段: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施工现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验收施工阶段:验收环保设施的完成情况,是否与主体过程三同时;
生产经营阶段:污染物排放、污染收费、环境突发事件;
因各种原因关闭、搬迁、转产时:风险评估;
⑵、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管理核心是对企业各种物质资源利用和消耗、生产工艺的清洁化、废弃物产生和排放三个环节的环境管理
管理制度是依靠八项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目标责任制度
⑶、对企业其它环境行为的管理。
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环境绩效、企业环境行为评价、企
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安全、企业循环经济、企业绿色营销等
5.经济手段在环境管理中具有长效激励作用,在近几年中国政府正着手构建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如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环境和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等,试就其中某项经济政策,谈谈你对该政策工作执行的难点和重点?(15分)
答、绿色信贷:
难点:(1)认识问题、制度问题和人才问题制约了绿色信贷的开展。
(2)推广绿色信贷的信息沟通和有效执行机制有待完善。
(3)现有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数据滞后,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4)缺少对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约束机制。
(5)企业环保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银行缺少环保信息渠道。
(6)协调联动机制未建立,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7)银行间落实力度不均衡,自身能力不足。
重点:完善绿色信贷实施机制:
①加大立法、完善相关政策。及时修改有关的金融业法律,使“循环经济、环境保护”成为金融业法律的重要立法目的。加强对银行的信贷指导,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切实可行的企业环境违法管理办法、细化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和污染行业信贷指南,划分企业环境违法和环境风险等级。此外,可以建立一个外部压力机制,把绿色信贷上升为一种硬性制度安排,分配一定的绿色信贷指标给各商业银行,从制度上要求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完成绿色信贷指标。
②建立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评估系统。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评估是建立绿色信贷政策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银监会、人民银行和环保监管部门应该相互合作,尽快建立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评估评价系统,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情况、效果做一个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回顾分析和预测评价,总结实施绿色信贷政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出环境保护补救措施和环境管理工作改进建议。
③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激励与问责机制。政府部门要与商业银行共同努力,尽快出台和完善绿色信贷激励与严格的问责机制,追究和处罚向环境违法企业贷款的违规银行,对实施绿色信贷且成效显著的银行给予奖励政策。商业银行对环境违法企业要及时进行信贷惩罚,或提前收回贷款;对环保企业要及时提供优惠信贷,如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或国家实行减税政策。同时,在商业银行内部要建立健全绿色信贷问责制,从严处理相关违规人员。
④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相关部门要加强企业环保信息征集建设,建立日常信息传输平台,逐步将企业环保审批、环保认证、环保事故等信息纳入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对企业的环保信息进行识别、监控、反馈及处置,实现环保、金融双方信息对接。环保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也可以通过举行定期会议等形式,通报企业贷款发放、生产经营和污染控制等情况,从而使各方都能及时掌握绿色信贷的走向。
⑤加强绿色信贷业务人才的培养。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一批了解国家政策和环保领域、具备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尽快建立绿色信贷的专门制度和机构,积极同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银监会合作,进行绿色信贷相关知识的定向培训,培养专门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同时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层、业务员环保专业知识的指导和培训,开设环境知识、相关政策分析的研修班,增强环保信息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6.垃圾的填埋处理面临着占地多无地可填的尴尬,而中国式垃圾焚烧处理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