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沙湾县第一中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沙湾县第一中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摘要】目的:因为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被人们的重视关注,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接受和认可。我校作为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更是把对德育工作当成工作的重心来抓。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努力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我校展开本课题研究。方法:我校针对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从学校德育工作情况、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对德育的认识程度等多方面来对学校的德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高中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高,主要体现在:(1)由于高考指挥棒,重智轻德的现象依旧存在;(2)德育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3)德育工作理想化,德育评价机制形式化;(4)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不高、疲劳、倦怠;(5)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没有很好的协调一致。结论: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使德育工作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到符合高中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德育、针对性、实效性
引言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更是德育工作的关键时期,历来被高中学校所重视。如何加强和改进高中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高中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我校一直将德育工作做为学校重点工作来抓,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虽有不错的成效,但是由于我们学校的高中生相比较其他学校的学生而言,因为起点相对底,学习习惯、方法等都存在较多问题,而且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思想修养、文化程度、职业阶层、经济状况、生活经历等各有不同,基于这些情况,我们校德育工作压力和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校比较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结合,尽量使德育工作的开展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我校的德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校为了更好开展德育工作,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展开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选择自治区德育示范性高中沙湾县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我们从学校德育工作情况、德育工作者和学生对德育的认识程度等多方面来对学校的德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2.2研究方法:我们针对沙湾县第一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
2.3研究工具:调查问卷、多媒体设备、电脑、各种活动记录等。
2.4研究过程:
为了得到较全面的研究结果,我们课题组一行人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由李玉江副校长和王照才主任负责在每个年级进行走访、询问、发放调查问卷,以求得到最大范围的调查。
我已经做好准备,带上资料,来到了石城中学分管政教的领导张校长的办公室。经过一阵寒暄后,向他介绍了实践活动的大致情况,随后便开始了访谈
研究在进行之初,可谓是困难重重。首先,编制调查问卷没有参考的范本,为了防止调查内容片面、没有针对性,我们对编好的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进行了多次小组讨论和修订。2013年10月中,在沙湾县第一中学的(本校区)高一至高三年级和(西校区)高一至高三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本校区1200份,西校区600份。由于本次调查人数多,发放问卷比较多,又在两个校区同时发放,所以在发放问卷时,我们忽略了为调查对象讲清楚本次调查的目的,致使部分学生和老师不愿意接受调查,还有小部分调查问卷填写不真实,个别调查表收不回来。但是总体来说,本次问卷调查是成功的,发放的1800份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640份,有效率达到了91%,调查结果真实有效。
2013年11月底,我们按照访谈提纲,随机抽取我校各年级教师20人,学生20人进行了访谈,并且将访谈过程做以记录(录音)。由于是在本校调查,在访谈过程中个别教师和学生有所保留,未能反映最真实的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德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发现了德育工作中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在调查结束后我们一边将各自收集到的资料汇总整理,一边交流调查中的经历感受,我们都觉得调查研究很有必要,只有深入群众才能了解实际情况。
最后,由主管教学的张广容副校长将我们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统
计分析调查结果时发现本次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改进完善。
3.研究结果
第二篇:加强学校德育研究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加强学校德育研究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大埔县洲瑞镇中心小学
房顺康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一、端正教育思想,把学校德育摆在首要位置
作为学校,其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做到领导重视,提高认识,着力进行德育系列的建设。如制定全面系统的具体德育目标,合理安排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优化德育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等。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增强育人效益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主要渠道、最基本的途径。我们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几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学这一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教材教法的研讨,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
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提高认识,确立观念,完善德育工作机制。课堂教育具有全员性、全面性和全程性的特点,即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个学生都是德育受益者,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包含德育。如果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抓师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键,强调学校全体教师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人人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主渠道。同时,抓提高认识,注重网络建设,保证使课堂教学发挥德育功能并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迈进。
2、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求各科任教师立足课本,掌握自身所任学科的特点,紧紧抓住学科优势,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结合教学内容,找准道德教育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实际,不失时机地渗透道德教育,使德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深入教学领域,进行教学评价。领导随时深入各学科教学领域。对各学科的教学思想、政治方向、教学方法进行详细了解、监督、检查、指导。进行教学评价时,把每一堂课是否进行道德教育、是否达到德育目标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三、贯穿《守则》、《规范》,立足养成教育
我校按照县教育局部署,从学校实际出发,认真制定实施计划,积极组织师生学习宣传《守则》、《规范》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主要做法如下:
1、成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一位副校长专抓此项工作,确保《守则》、《规范》的贯彻落实,同时,还制定了学习贯彻执行新《守则》、《规范》的实施计划和每个月的具体工作安排,使贯彻新《守则》、《规范》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有时间安排、有专人分管抓,真正把执行《守则》、《规范》工作落实到行动上。
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是出版学习宣传专栏和悬挂《守则》、《规范》;二是印发学生人手一份《守则》、《规范》,让学生带回给家长看,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三是利用升旗礼、班会课、队活动课等时间组织学生学习、理解、背诵、强化记忆,做到人心人脑;四是各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五是组织红领巾小喇叭广播,通过多渠道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3、开展“行知杯”评比等活动。在掀起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知、行相结合。邀请法制副校长上民主法制课,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一是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教育,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讲解培养阶段和习惯形成阶段;
二是抓两头,促中间,开展“学雷锋、学英雄”“遵纪守法、尊师爱校”等主题教育;三是学校不定期检查各班落实《守则》、《规范》的情况;四是开展“行知杯”学习《守则》、《规范》评比活动和征文比赛等活动,学生人人参与,力争做一位执行《守则》、《规范》的好少年。
四、发展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社会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乃至对孩子的整个一生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现在大多数家庭子女少,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有求必应,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
第三篇:如何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德育处于学校教育的首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是灵魂;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德育起着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容乐观的现实。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以下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新时期德育工作中的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对德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入世,整个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德育在这场以市场经济为龙头的整体社会转型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对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只有引起教育者的强烈关注、高度重视,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步上一个新台阶。
1、不良文化对,将对学校德育产生冲击
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必将对中国的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促使中国的教育更加开放地面向世界,更加积极参加国际间交流和竞争,使学校德育处于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中。面临的西方各种政治文化思潮影响。首先西方必将在中国大力宣传“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文化观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次,西方推销“黄色文化”。这种“黄色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特别巨大,容易使青少年丧失斗志和理想,影响成长。其三,西方在意识领域对青少年腐蚀,使其丧失正确的政治方向。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生活观,使青少年发生思想意识混乱。
2、家庭教育对德育的淡视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美德。但每年的高考对许多家庭来说,还是个永远的痛。虽然近年高校一再扩招,但还是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种激烈竞争的瓶颈效应,促使许多家庭重视智育,轻心育,反映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淡视或忽视孩子的心理品质;再加上许多家长素质较低,对孩子进行错位观念教育,从而使品质在形成的过程中缺少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
3、社会价值观的变革对德育的制约
价值观是人们对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中的一些基本价值的判断、信念、理想等所构成,是人们精神追求的目标,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和尺度。由于社会整个处于转型期中,社会利益重新调整分配和社会的多元发展,引起部分人心理和行为失衡,价值观念发生冲突。如: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社会生活秩序中的地位,价值目标的选择及实现手段等。这些价值观的变革,严重制约着学校德育。
4、网络的发展对学校德育的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使青少年成为“网上一代”,网络给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为他们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但网上一些不健康的暴力和色情内容诱惑着这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一代,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危害着他们身心健康。互联网的发展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不仅仅是信息量的过度和失控,也使学校德育面临着重新开发德育手段和渠道。
学校教育以德育为首。德育是一个全面育人的过程。教育者只有不断对新情况分析、总结、改进,才能促使德育工作发展 {二}.人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1、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都要经过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孩子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实质、从微观到宏观的。因此,他们往往先看到的是现象: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现实。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教下,脱离实际。德育目标订得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德育“错位”,使德育目标分层不合理,学生难以理解、内化。因此,在指导每个学生从内化到外化成自己行为时,学生不知啥是好,啥是坏,也不知道该干啥,怎样干的现象,因而在德育目标面前无所适从,收不到应有的实效。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发表后,这些问题相信已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道德观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未来挑战的必由之路,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和塑造人。这个“人既是一个生物个体,又是一个自然人。教育最终是要培养一个健康、合格的社会人。德育不是空泛的说教,其功能是要宏扬人性,使人回归自然,充满爱心。目前许多先进的国家在社会道德观念方面的教育日益趋向这种社会人文主义的大道德观念,提高人文素质,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即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通常人们把人文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类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何而生”,如何很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个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个人智力、品德、情感、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试想,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仅仅单纯有生物的一面而无任何道德行为的约束的话,那么他为了生存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那样“人”性与“兽”性还有多大区别呢?因此,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包括德育都要从尊重人开始,以人性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要培养人,关心人,给人以发展提高的机会,弘扬人的意识性:要帮助人、爱护人,弘扬人的生物性;同时要满足人的合理要求,满足人高层次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服务于人,服务于自我,最终达到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和谐统一,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彼此个性的创造发展。因此,德育必须用人类社会公认的七大道理观点来教育学生,即:生态道德观、人类道德观、社会公德观、职业道德观、家庭道德观、学习道德观和自我道德观。使人的主动发展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最终达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加速学生的社会化 德育管理的实效问题其实就是德育工作实际达到的目的和收到的效果与预期的差距。中学生德育是要通过内化来把社会意识和良好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接受一定的思想道德的标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支配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然后外化为个体的行为再作用于社会。这样,只有社会要求,学校要求与学生个体自我设计之间的矛盾统一时,才能使德育目标得以实现。换句话说,即:使说教的大道理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把社会化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自觉自愿的选择的,任何外力都无济于事。国门开放了,使社会变得多元化起来,因而选择也出现了多元化。德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这个思想:人首先是自然人,但更重要的是社会人,对社会要有道德、尽义务。我们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就要研究如何把健康、积极向上的、有利于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灌输给我们的学生,而使之能在选择上达到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相统一。
(三).树立大德育观
学生德育工作的是一项系统的、整体的多方位工作,学校每个教师,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他们具有新的德育观念,掌握新的德育途径,学会运用新的德育方法。提高,从而促进中化民族之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二、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对策。
1、正确认识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双重影响
教育者不能只看到环境中消极负面的影响,也应看到环境中大量有利的积极主动面。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德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市场经济使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创新和自主观念。其次,市场经济为德育注入了新时代内容,丰富了德育内容。其三,市场经济为学校德育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一系列的变化,就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只有加强研究,才能有所作为。
2、优化德育环境
(1)、充分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开展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道德规范,积极表彰道德典型,对各种不道德的言行进行抨击。净化影视媒体,推行德育制度建设,使道德与法律相铺相成,营造浓郁的社会道德氛围。
(2)、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事实证明,良好的德育环境其独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些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只有建设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当前德育工作低效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环节脱节。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借助社会、家庭中各种积极因素,拓宽德育渠道,提高社会、家庭、学校德育行为的协调性,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整体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学校德育社会化。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已出现十分可喜的局面,相信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一定可使学生的德育工作从教育的行为控制,动机的激励最终达到被管理得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终实现德育工作最优化。德育始终是一个全社会的大课题,要扭转新时期德育工作之薄弱局面,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不便需要教育工作得的积极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贤达志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应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评价,使社会道德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行为的提高,从而促进中化民族之未来整体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第四篇: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性、实效性的研究
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性、实效性的研究
内容摘要
当前,如何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长宁区团委通过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座谈会、走访相关部门党政领导、到黄浦等区县学习交流等形式就此课题展开调研。本文研究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及具体原则,并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同时,本文还阐述了共青团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 针对性 实效性 共青团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未成年人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伟大复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04年中央8号文件颁布以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目前,上海共有未成年人306万,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上海能否实现“两个率先”、“一个前列”的战略目标。近年来,上海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面对新的形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原则
(一)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主要内容包括:
1、社会环境。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影响重大,其重点是通过运用包括舆论、文化、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在内的各种有有效手段,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未成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学校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其重点是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重点是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和关注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等未成年子女的教育。
4、社会实践。社会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其重点是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精心设计载体,丰富内容,拓宽渠道,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阵地建设。活动阵地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形载体,其重点是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坚持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的宗旨,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
6、队伍建设。工作队伍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支撑力量,其重点是加强团(队)干部、青少年社工、志愿者等各类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他们各自优势,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7、工作机制。工作机制是保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其重点是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具体原则
要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势制宜原则。势是指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和特点。这就要求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观念转变,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性、实效性需要我们深入未成年人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二是方法转变,就是要求工作的方法要从“灌输”转变为“引导”。三是自我转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者要有勇气面对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历。
2、因时制宜原则。时移世易,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也必须贴近实际,紧扣时代发展方向。这就要从需求入手解决问题,抓住未成年人渴求知识、渴求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通过学校教育,社会交流等多种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要从困难入手解决问题,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充实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引导他们辨识真善美,提高他们的科学修养和道德法制素养。
3、因人制宜原则。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就需要我们适当区分不同思想群体的未成年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和方法。要从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不同类别的特点和多样化的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广大未成年人内在向善、向上、向美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
4、因地制宜原则。各个区县未成年人思想状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就地取材、不断创新,突出工作理念、活动内容、服务载体和工作机制的创新,要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得更活、更丰富多彩。
二、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时期,社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一是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上对穷富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心中不平。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分配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元化。利益的驱动,有形无形之中对未成年人产生重要影响。一切向钱看,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的目标追求。
二是传统道德面临挑战。国外的先进文化与腐朽思潮同时涌入国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充斥社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败下阵来,西方国家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和观念占据主导地位,诱导一些未成年人脱离了现实,思想道德出现危机,理想目标一片空白。
三是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高利,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的腐蚀品,对审美观尚未形成辨别能力比较弱的未成年人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道德标准抽象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传统道德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三是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四是道德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新挑战
根据《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03亿,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占较大比重。网上冲浪,已成为未成年人追逐的新潮。网络对于未成年人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极大地开拓了未成年人的视野,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同时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往往造成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未成年人自律弱化,甚至人格异化,危及身心健康。
一是网上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暴力、色情信息,以及在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暴力游戏的强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以行使暴力为乐,以致人伤亡为快的思想和行为。大量的色情信息,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已经造成许多令人忧虑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过分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等网上生活,造成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课、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等危害。
二是不良手机短信的影响。由于短信功能从纯文本形式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在乐于追逐新潮的未成年人中迅速出现了“手机一族”和“短信文化”。未成年人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对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独生子女群体、民工子弟群体等未成年人群体凸显新问题
当前,受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管理、社会不良风气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部分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心理和人格发育不健全。
一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突出。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单一性”,导致长辈过分溺爱、过分期望、过分袒护。孩子在畸形的家庭教育下,发生人格扭曲,养成自私、偏狭、“唯我独尊”的心态和生活上的低能儿。从未成年人的父母来说,父母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一部分父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对孩子疏于管教。同时也有人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到家里,造成未成年人过早接触到社会不良现象,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民工子弟被边缘化。一方面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把孩子委托给爷爷奶奶和学校,使留守未成年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犯罪;另一方面,随父母到大城市的孩子得不到同辈的承认,人格发生扭曲,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认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是学校独担,出现了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的现象,致使现实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重智轻德”、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等现象仍然存在,也表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同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体措施实施及实施后如何评价的问题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致使各部门间存在着责任不清的现象,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阻碍。
三、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性、实效性的若干思考
(一)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和谐社会与和谐未成年人是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条件。同样,未成年人群体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
1、加强宣传力度,抓好舆论引导
良好的舆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结合各种纪念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和丰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新产品,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要发挥示范群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导向作用,通过运用实际的事例以使未成年人从感性体验而到情感上认同。
2、加大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青少年犯罪。要通过立法等形式,就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成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统一认识,以此来加大对文化环境的监管。各级政府和执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立法整治,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反邪等项工作,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3、建立健全教育阵地,大力开发闲暇资源
积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德育活动的基地和健康的校外活动场所。整合老党员、老教师等社会资源,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未成年人闲暇生活。注重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争取让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的子女也能够参加学习和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馆的建设。
(二)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加强思想引导
1、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确立德育为首的观念,进一步明确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规划,建立和完善校长亲自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和全体教职员工共同承担的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加大学校德育投入,落实德育专项投入,并随着教育经费增长,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要深入社区、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了解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及时掌握社会发展的状况,实现同步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教师的言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要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担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及班主任,充实德育工作力量。同时,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个案学习、游戏等各种方法,使未成年人觉得道德教育是富有挑战、满足感和趣味的学习,而不是老套的说教。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提倡老师与未成年人相互尊重和互动,就道德、价值观等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把“蹲下来说话”更进一步发展为“坐下来对话”。
2、进一步发展家庭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并不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善用管教方式,多以正面鼓励、诱导感化为主,在活动中使家长与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不断补充、提高和改变。扩大、提升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数量和质量,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成才观,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给子女以陶冶,使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全面关怀中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积极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讲究教育方法,并支持和配合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上网,建设健康网络世界
1、加强对网吧、网站的管理
推进放心网吧创建工作,在学校和社区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上网场所,使未成年人能安全上网、健康上网。丰富各类网站中受到未成年人欢迎的网页和专栏的内容,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和快乐大本营。支持学校、共青团、网上青年社团等开设各类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特色网站。
2、加强网上正面引导
组织开展优秀网页制作评比、网上征文、知识竞赛、手机短信编辑大赛等活动,探索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方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实施“百万雏鹰网络计划”,指导未成年人自我制定《文明上网公约》,争当“网络文明小卫士”,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开展“我与父母共在线”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信息环境,“放大”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组织“青春自护远离网瘾”系列活动,邀请专家为青少年做戒除网瘾的专题讲座。
3、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上志愿者队伍
通过“大手”牵“小手”,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关注并参与BBS、聊天室、网络游戏等未成年人集中的领域,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进行有效传递,有效引导,把握网络话语权。
(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和格局
1、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办组织协调、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可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等专门机构来负责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把社会各个方面、政府各个部门的力量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共同关心、共同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树立和落实大教育的观念,走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路子
学校德育不仅仅是德育老师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校教职工以及家长、全社会关心的工作。因此,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应该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学校教育要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家庭教育要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要发挥社区功能。通过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形成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分层分类确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内容既紧密关联,又相互区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未成年人每一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具体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必须抓住主要方面,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可根据未成年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和身心特点,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菜单。
4、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把教会未成年人怎样做人放在最基本的位置,从个人(掌握生活技能)逐渐到社会人(学会承担社会角色的权利与义务),然后再发展到道德人(做道德高尚的人)和政治人(做讲政治的人)。通过实施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群体评价、综合评价等方式,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未成年人对工作项目、活动内容进行评估。
四、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正面引导,着力深化团队主题教育
正面引导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根本。共青团可以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特点,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正面引导,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着力巩固和深化传统的主题团日和主题队会教育活动,通过开展“雏鹰争章”、18岁成人宣誓仪式等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紧密结合中小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关爱教育等,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利他主义意识。同时注重青少年先进典型的道德示范作用,开展“优秀团员”等评选表彰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
(二)突出道德实践,拓展活动形式
道德实践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点。共青团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广泛开展“手拉手”、“少年雏鹰行动”、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保护母亲河等实践活动,推广青少年道德成长卡、跳蚤市场等项目。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未成年人在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在社会生活、社区生活中做明礼诚信、尊老爱幼的小模范,通过亲身经历和获得真实感受,在实践中教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三)注重文化熏陶,营造积极健康的青少年文化氛围
文化熏陶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共青团可通过实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和“青少年网上文化行”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倡导读书学习之风。开展青少年文化园创建活动,通过举办特色鲜明的青少年文化艺术节、少先队文化巡礼和各类才艺展示、文体比赛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广大青少年在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环境中培养关爱之心,在人人做主人的氛围中培养责任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在追求美好的气氛中培养真善美的品质。
(四)维护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维护权益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坚持抓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宣传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创建力度,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青少年毒品和爱滋病预防教育、“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加强对社区未成年人的教育、监督和服务。
(五)加强组织建设,形成富有成效的团队工作机制
组织建设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保证。要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特别是在中小学,要进一步明确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设置、干部配备、主要职能和工作任务,把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范畴。加强中学生团校、业余党校建设,抓好中学生课堂学习小组和学习型、兴趣型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健全在中学生中开展“推优入党”工作的机制。加大团属活动阵地、青年中心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场所。加强团属和青少年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尝试对网上青少年言论进行监控,同时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网上青少年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现代化手段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工作。
第五篇:如何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何加强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方式,已经得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但如何加强新时期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校的实际情况,谈一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集体备课的组织
集体备课应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的备课组为实施单位,而不是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实施单位。因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统一,很难达到理想的交流效果。所以,我认为科学组建备课小组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备课组不必局限于人数的多少,只要有两个以上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都可以组建备课组。两个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最理想的沟通方式。相反,备课组的人数多了,教学竞赛的残酷性会使部分教师保守,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再者,人多会使部分教师有推辞、应付心理。此时,学校领导就需要考虑把他们分成两个备课组。
二、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体备课只不过是校本教研的方式之一,我们不能对它期望过高。如果我们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靠集体备课来解决,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我认为,集体备课的内容应少而精,一个单元抓住其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任务本身就很重,如果每一节内容都“细嚼慢咽”,无疑会激起教师的逆反心理,支差应付。况且“教无定法”,一个艄公一条河,因教师的知识储备、个性特长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兴趣、习惯不同,我们也没有必要让教师按照统一设定的“圈套”去上课。
三、集体备课的方式
集体备课应该借用同上一节课的方法,每次集体备课只备相同的一课或一节内容。如果一个组人数较多,最多可备两课,一半人备这一课,另一半备那一课。只有这样,教师才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反复研究学情,提高备课质量。再者,一次集体备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最多两个小时,不可能完成太多的任务。我们学校本学期把每一单元的每一节课都分配到人,集体备课时每一节课都要进行研究,老师们只是说说自己主备的一节课而矣,根本没时间讨论,效果很不明显。集体备课应采用主讲人说课的方法:简析教材、阐述教法、说明学法、概括教学程序、推测教学效果。集体备课前人人写说课讲稿。集体备课时抽签决定主讲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主讲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准备充分了,就保证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个人初备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弄清作者的选编意图,找出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能力培养点、易错点、易混点;其次,要研究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做到有的放矢;再次,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设想和见解,并记下有疑问的地方。主讲人说课时,不能只说怎样设计,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尽可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学校应杜绝打印说课讲稿,防止教师从网上下载现成的东西而不动脑筋。主讲人说课之后,其余教师要轮流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集体讨论、修改,形成一份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案。集体备课之后,任课教师认真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写出个性化教案,上好一节优质课。课后,还要及时反思,分析成功与失败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以供下次集体备课时讨论。
四、集体备课的评价
集体备课应尽可能采用宽松的评价方式。活动的目的是搞好教研活动,而不是给教师量化打分。所以,每次集体备课之后,教师只要能够上交一份说课讲稿、一份个性化教案、一份教学反思即可。检查验收时,一看书写质量,二看修改的程度,三看备课的理论依据。搞一次活动,检查验收一次,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及时完成,不至于个别教师养成平时偷懒、最后弥补的习惯。集体备课的次数不宜过多,两周一次即可。最好按单元进行,一般两周可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每次集体备课,时间要统一,便于集中检查。对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应重于书面材料的检查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