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区征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思考
践行“三个代表”
竭力为民谋利
新区征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思考
一、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不容忽视
自
199
2年开发区成立以来,河西由园艺场变成了城市,由农田菜地变成了城区,且城区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一天天地在向四周扩展。河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初具雏形。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日益凸现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历年来累计产生的征地转城人员失地后就业安置越来越难,因征地而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人当初征地转城时,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有的拿了一笔征地补偿费,有的由劳动部门统一安置到征地单位工作,心里甚为满意。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中一部分人当初拿的征地补偿费早已花光,一部分安置到征地单位的人员由于单位关停并转或减员分流而下岗失业,普遍感到生活水平在下降,开始埋怨土地被征用的历史,发出对政府不满的消极情绪。究其根源,就是他们未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岗位,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是新区就业矛盾的焦点。新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表现为下岗失业人员、征地转城劳动力、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五流合一”,主要来自于征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开发区十年累计产生征地劳动力
9250
人,其中通过劳动部门安置的不足
1200
人,领取老年安置费的不足
1000
人,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和基本生活费的3500
余人中大多尚未就业。随着开发区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每年征地转城失业人员将新增
3000
余人,直接加大了新区就业的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开辟就业门路,帮助征地劳动力解决就业困难,全心全力促进征地劳动力就业,关系到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新区经济社区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新区的进程,不仅是新区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新区重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要求,深刻剖析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原因,研究制订解决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问题的措施,切实维护征地劳动力的就业权利,从根本上提高新区征地劳动力的生活水平。
二、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
新区农民失去土地后,普遍感到就业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其中既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自身内部的原因。
1.外界因素。
影响征地劳动力就业的外界因素主要有:一是政府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下岗职工已是十分困难,再要安排征地劳动力的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加入
wto
后,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受到冲击最大,因此,征地劳动力再就业的机会很小。二是由于受外地民工潮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外地大量民工涌入,与本地征地劳动力竞争就业岗位,他们往往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取胜。三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企业改制和减员增效,导致政府统一安置就业数量少,回流人员多。自
199
2年以来,开发区征地时由劳动部门统一安置的有
1149
人,这几年,他们中有近
300
余人又因企业关停并转和精减人员或解除劳动合同重新下岗失业。四是新区二三产业程,涉及众多部门,需要建立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条块结合,纵横相连的全方位工作体系。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就业工作。
6.要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和区里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大力宣传征地劳动力就业的典,以典型带动就业。新区促进就业最大的困难要算是征地劳动力的就业观念落后。观念一变天地宽。为此,要积极引导征地劳动力树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劳动光荣的观念,树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都是就业和“只要有稳定收入就是就业”的新观念,不等不靠,向市场要岗位。正确认识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要合法,就没有什么丢脸的事,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架子。
第二篇:新区征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思考
践行“三个代表”竭力为民谋利新区征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思考
一、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不容忽视自 1992 年开发区成立以来,河西由园艺场变成了城市,由农田菜地变成了城区,且城区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一天天地在向四周扩展。河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初具雏形。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日益凸现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历年来累计产生的征地转城人员失地后就业安置越来越难,因征地而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人当初征地转城时,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有的拿了一笔征地补偿费,有的由劳动部门统一安置到征地单位工作,心里甚为满意。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中一部分人当初拿的征地补偿费早已花光,一部分安置到征地单位的人员由于单位关停并转或减员分流而下岗失业,普遍感到生活水平在下降,开始埋怨土地被征用的历史,发出对政府不满的消极情绪。究其根源,就是他们未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岗位,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是新区就业矛盾的焦点。新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表现为下岗失业人员、征地转城劳动力、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五流合一”,主要来自于征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开发区十年累计产生征地劳动力 9250 人,其中通过劳动部门安置的不足 1200 人,领取老年安置费的不足 1000 人,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和基本生活费的 3500 余人中大多尚未就业。随着开发区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每年征地转城失业人员将新增 3000 余人,直接加大了新区就业的压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开辟就业门路,帮助征地劳动力解决就业困难,全心全力促进征地劳动力就业,关系到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新区经济社区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新区的进程,不仅是新区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新区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要求,深刻剖析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原因,研究制订解决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问题的措施,切实维护征地劳动力的就业权利,从根本上提高新区征地劳动力的生活水平。
二、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新区农民失去土地后,普遍感到就业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其中既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自身内部的原因。1.外界因素。影响征地劳动力就业的外界因素主要有:一是政府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下岗职工已是十分困难,再要安排征地劳动力的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加入 WTO 后,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受到冲击最大,因此,征地劳动力再就业的机会很小。二是由于受外地民工潮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外地大量民工涌入,与本地征地劳动力竞争就业岗位,他们往往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取胜。三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企业改制和减员增效,导致政府统一安置就业数量少,回流人员多。自 1992 年以来,开发区征地时由劳动部门统一安置的有 1149 人,这几年,他们中有近300 余人又因企业关停并转和精减人员或解除劳动合同重新下岗失业。四是新区二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与城区扩张不相适应。新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相对滞后,难以消化城区扩大时剧增的征地劳动力。五是新区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难以全面满足征地劳动力和下岗人员的就业需求。六是征地补偿金分配不够合理,基层单位留用的集体经济组织补偿费未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社区建设、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2.内部因素。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下,征地劳动力就业难更主要还是自身原因引起的。突出表现在:一是就业观念陈旧,不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轻一代的征地劳动力,不愿接受“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灵活就业都是就业的新观念”,90% 以上的人员还是一味的抱着“等、靠、要”的思想,期待劳动部门安置。二是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普遍偏低,高中毕业或中专技校毕业的不到 10%,难以适应用人单位要求,难以成为现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人。三是择业标准不现实,脱离自身素质实际,盲目追求高薪酬职位,导致“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现象发生。四是就业愿望不够强烈,部分征地劳动力不从长计议,坐吃征地补偿费,看不起较低薪酬的服务性工作,尤其是对家政服务行业存有偏见。五是上进心不够强,部分征地劳动力不思进取,不愿参加培训进行智力投资,一味地抱怨用人单位用人标准高。五是“ 4050 ”型征地劳动力由于年纪大,文化低,体力下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三、化解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有效措施。化解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促进征地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工作。1、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扩大就业是发展经济的保障。据调查统计,经济指标中 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就业岗位 1200 个。因此,新区要在积极引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
第三篇:新区征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思考
新区征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思考
新区征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思考2007-02-06 12:27:1
5×践行“三个代表”竭力为民谋利
×
×新区征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思考
×
×
一、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不容忽视
×自年开发区成立以来,河西由园艺场变成了城市,由农田菜地变成了城区,且城区由小到大,由点到面,一天天地在向四周扩展。河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初具雏形。十余年的开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日益凸现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历年来累计产生的征地转城人员失地后就
业安置越来越难,因征地而失业的人员越来越多。这些人当初征地转城时,由农民转为城市居民,有的拿了一笔征地补偿费,有的由劳动部门统一安置到征地单位工作,心里甚为满意。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中一部分人当初拿的征地补偿费早已花光,一部分安置到征地单位的人员由于单位关停并转或减员分流而下岗失业,普遍感到生活水平在下降,开始埋怨土地被征用的历史,发出对政府不满的消极情绪。究其根源,就是他们未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岗位,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是新区就业矛盾的焦点。新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压力较大,表现为下岗失业人员、征地转城劳动力、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五流合一”,主要来自于征地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开发区十年累计产生征地劳动力人,其中通过劳动部门安置的不足人,领取老年安置
费的不足人,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和基本生活费的余人中大多尚未就业。随着开发区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每年征地转城失业人员将新增余人,直接加大了新区就业的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计开辟就业门路,帮助征地劳动力解决就业困难,全心全力促进征地劳动力就业,关系到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新区经济社区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新区的进程,不仅是新区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新区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要求,深刻剖析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原因,研究制订解决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问题的措施,切实维护征地劳动力的就业权利,从根本上提高新区征地劳动力的生活水平。
×
二、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
新区农民失去土地后,普遍感到就
业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其中既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自身内部的原因。
×.外界因素。影响征地劳动力就业的外界因素主要有:一是政府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下岗职工已是十分困难,再要安排征地劳动力的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加入后,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受到冲击最大,因此,征地劳动力再就业的机会很小。二是由于受外地民工潮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外地大量民工涌入,与本地征地劳动力竞争就业岗位,他们往往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取胜。三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企业改制和减员增效,导致政府统一安置就业数量少,回流人员多。自年以来,开发区征地时由劳动部门统一安置的有人,这几年,他们中有近余人又因企业关停并转和精减人员或解除劳动合同重新下岗失业。四是新区二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与城区扩张不相适
应。新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相对滞后,难以消化城区扩大时剧增的征地劳动力。五是新区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难以全面满足征地劳动力和下岗人员的就业需求。六是征地补偿金分配不够合理,基层单位留用的集体经济组织补偿费未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社区建设、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
×.内部因素。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下,征地劳动力就业难更主要还是自身原因引起的。突出表现在:一是就业观念陈旧,不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轻一代的征地劳动力,不愿接受“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灵活就业都是就业的新观念”,以上的人员还是一味的抱着“等、靠、要”的思想,期待劳动部门安置。二是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普遍偏低,高中毕业或中专技校毕业的不到,难以适应用人单位要求,难以成为现代
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人。三是择业标准不现实,脱离自身素质实际,盲目追求高薪酬职位,导致“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现象发生。四是就业愿望不够强烈,部分征地劳动力不从长计议,坐吃征地补偿费,看不起较低薪酬的服务性工作,尤其是对家政服务行业存有偏见。五是上进心不够强,部分征地劳动力不思进取,不愿参加培训进行智力投资,一味地抱怨用人单位用人标准高。五是“”型征地劳动力由于年纪大,文化低,体力下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
三、化解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有效措施。
×化解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促进征地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工作。
×、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扩大就业是发展经济的保障。据调查统计,经济指标中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就业
岗位个。因此,新区要在积极引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就业潜力可观和社区服务业门路广、门槛低、拉动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要继续依托征地劳动力所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借助征地补偿中村集体留存部分,凭借城郊结合部位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和服务行业,吸纳更多闲散的征地劳动力就近就业。
×.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征地劳动力的素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征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其就业的重要手段。新区要继续利用职业技术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资源,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引进教育产业项目,逐步形成具有新区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产业。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调整就业培训项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要完善就业工作网络,强化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切实做好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指导和咨询、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帮助征地劳动力和吸纳征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落实好政策。政府部门要出资开发和购买一批公益性岗位,援助大龄困难的征地劳动力就业。
×.组织引导劳务输出,借地转移就业。鼓励和支持征地劳动力到一些土地较多的地方去承办田土,从事种养业。这样既可以减少征地劳动力转行的压力,又可以帮助其利用现有的技术去进行规模经营,尽早发家致富。
×.要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促进就业。促进就业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需要建立多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条块结合,纵横相连的全方位工作体系。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带着深
厚的感情做好就业工作。
×.要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和区里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大力宣传征地劳动力就业的典,以典型带动就业。新区促进就业最大的困难要算是征地劳动力的就业观念落后。观念一变天地宽。为此,要积极引导征地劳动力树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劳动光荣的观念,树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都是就业和“只要有稳定收入就是就业”的新观念,不等不靠,向市场要岗位。正确认识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只要合法,就没有什么丢脸的事,就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架子。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思考
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点思考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手段,出台多种措施,积极推动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向前,保障了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团结。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毕业和即将毕业大学生的主要问题。而由此引发的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自杀,零薪就业,一些女大学生以结婚代就业等现象屡屡出现。因此,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采取有效方式积极应对。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某些高等院校教育思路和教育方式落后,不能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二,部分大学生自身就业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就业观念陈旧。三,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不足。四,现阶段就业市场发展不规范,存在损害应招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任务复杂而艰巨,形势严峻而急迫,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办法加以解决:
第一,推进高校现行教育体制改革。转变高校教学思路,丰富高校教学手段应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各高校要积极转变思路,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与社会用人单位加强联系与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用人要求,促进教学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大输送大学生到企业中参加劳动实践工作力度,努力促进大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中的各项要求。
第二,明确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积极培育劳动不分贵贱,有付出才有收获的社会风气。同时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大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自觉摒弃那些落后的,庸俗的,腐朽的的就业观念,真正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栋梁之材。
第三,加强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活动,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更加重视沟通与交流,及时正确地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压力。
第四,规范就业市场。要继续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继续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对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欺诈,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损害大学生权益的现象要坚决惩处,决不留情。
大学生是推动当代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发展稳定大局,全社会要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争取开拓大学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就业难(本站推荐)
就业难?招工难?
编者按:都说就业难。可是最近,在我市急需招聘普工的企业中,七成以上企业一致反映:招工难!
一面是找工作难,一面却是招工难。问题出在哪儿?待遇的高低,专业的对口,工作的体面程度,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等等等,似乎都是真实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值得我们撇开浮躁,去冷静地思考去深入研究。就业难,首先是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2010年全国高校有630万毕业生比去年多了将近20万,去年是611万,这630万大学生要就业,同时去年的611万大学生当中大概有80万左右的大学生没有就业,他们今年也要找工作,所以说大学生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在金融危机之前,由于我们有很多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总体上看就业形势比较稳定。而当金融风暴过去之后,给我们留下的却是又一波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错位漩涡。
其次,农民工就业难,农民工本身就是卷起裤腿上岸进城进企业的一族,缺少政府的引导,技术技能的培训,缺少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再且,新一代农民工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与上一辈农民工有着许多的不同,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一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大多数不肯吃苦,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年轻一代,家景殷实,父母宠爱,没有那种埋头苦干的创业意识,希望一夜暴富,总期望生意一举成功,其中不少还是“啃老族”,父辈们辛辛苦苦打下了基础,交由年轻一代来掌管,但如何守业是他们面临的新挑战。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现象。难在一个毕业生人数骤增,难在国家就业体制的转变太快,是“统一分配”转为学生“自主择业”的必然结果。大学生虽有高学历并不一定有高技能,大学生一味追求高薪高职,这都是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直接原因。
招工难,难在何处呢?
某电工工具生产企业招聘的负责人介绍说:劳务市场我们都“混熟”了,劳务市场找工作的人看上去很多,每次去招工总会碰到好多“老面孔”,其中不乏“懒汉”“混混”之流,哦,招工真难啊!究其原因,一是应聘者挑工种,苦的累的不肯干,不愿
意上三班,都想找体力活少、轻松点的工作;二是招不到专业对口的人,好多人因为流动频繁,技术没学到,只是懂得点皮毛,象电动工具行业都要求专业的技能型员工;三是企业用工条件与农民工自身素质存在差距,农民工普遍文化不高,缺乏技能;四是待遇问题,攀比现象严重,其实比较起来永康企业的薪资水平都不是很低;五是应聘者不少都怕苦怕累,嫌工资少,也有的是对电动行业影响身体健康有所担忧;六是有些企业地处边远乡镇,离市区较远,应聘者大多不愿意去。
某门业公司的高管吴先生也告诉我,今年年初,他们公司从某学院招进来一批大学生近30人,做了没两个月跑了10几个,原因大都是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是大学生,父母供他们读书化费不少钱,现在毕业了,应该拿到高工资报答父母,而到了企业以后跟农民工差不多,心里上不平衡,也看不到前途,于是选择离开。愿意留下来的就想到相对轻松点、体面一点、能学到技术的岗位,不太愿意到生产一线。一边是企业拼命招人,一边是企业员工频繁“跳槽”。
现在出来打工的农民工慢慢会少去,原因是一些加工生产企业产业向内地转移,不少农民工选择就近就地就业;有的农民工在外面打工多年,有了些技术和资金,期望自己创业;还有因为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农民工留在当地搞家产品、养殖业都是不错的赚钱途径。
现在不少企业除了通过招聘会,参加劳务用工洽谈会,还采取了老乡带老乡、熟人介绍熟人等优惠政策,组织到外省、周边县市农村招工的方式,解决用工问题,依然满足不了现阶段的需求。
那么,作为招工主体的制造型企业,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招工难问题呢?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要谋求发展,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管理,做好吸引人、用好人、留住人这篇大文章。一是要通过技术改造和更新,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机器设备的自动化水平;
二是要尊重员工价值,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要努力提高员工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加大薪资向技术岗位和一线员工倾斜,缩小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收入差距;四是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企业氛围;五是要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业务技能,提升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而是必须要从宏观上加以解决,除了通过政府机制的完成,很多问题还是需要企业化大力气自己来解决,我们要立足于现阶段,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健全用工制度,优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形象塑造,用真情、温暖、关爱凝聚人心,用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地工作作风引
导员工,招工难问题才会真正有所好转。
(主编田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