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教课题方案
电教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当今,面对全球生态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网络时代的挑战,国际社会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而人才的德性培养和发展始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各国强调的首要问题。德国教育家赫而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世界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法国等国家,都结合本国青少年现状,以内容、方法、目标、途径、手段诸方面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构想和实施要求。
2、近20年来,网络迅速发展,逐步普及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巨大平台。信息时代、网络化社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e时代的德育教育不能不与时俱进,化被动为主动,全面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使道德教育跟上时代的变化和步伐。
3、地处苏州市吴中区城厢镇的吴中实验小学,在办学十年中非常重视在教育教学突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但是,在新形势下,我校的德育工作同样面临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和考验。我们必须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大环境下,研究学校德育的出路,变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路,更好地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我校从本地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试图从信息技术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的角度来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以媒体技术为技术支撑,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
(二)研究现状:
1、在我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教育等各项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传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变化,也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为了使学校德育适应这种变革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德育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此后全国上下,全民动员,掀起了一股空前关注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热潮。然而,现实情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仍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好多时候,学校的德育举措显得苍白无力,“5+2=0”的教育现象并非存在与个别学校和个别学生身上,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认为,主要的是德育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不能为学生所内化,当然德育方式缺乏新意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从国外来看,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均非常重视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负面影响。一些政府和教育部门努力采取措施,出台政策,为孩子们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以防患于未然。
3、从总体上看,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研究上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有序地构建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利用并发挥网络优势,构筑和谐德育环境的范式,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世界各国和我国中小学正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其研究道路任重道远。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目标
(一)本课题涉及的有关需要界定的概念:
网络:本课题中提到的网络概念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网络环境,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校园局域网、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宽带链接、家校路路通等;二是指德育工作网络,通过搭建平台,设置校长信箱、公布联系电话和学校电子信箱等,发挥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作用。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说为“协调,配合得当”。“和谐德育环境”是指成分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育人环境。“和谐德育环境”应有如下特征:一是主体性,德育对象道德发展的动力是人的积极成长内因,构建和谐德育环境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挥学生在道德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二是人文性,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对象是健全的完整的人,人的认识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因此,在构建和谐德育环境中必须重视人的价值、情感和潜能,不可教条主义,照本宣读,更不可采取强制的办法去框和堵,以避免德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视教师为敌,视教育为害。我们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主体教育、体验教育,在德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德育工作者的人文关怀;三是实践性,道德教育一旦从学生鲜活真实的生活中剥离出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德育就如同建造空中楼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中说:“儿童的人格被分裂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世界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这表明人的成长在儿童时代具有人格的两面性。德育工作者必须创设道德实践活动,使德育对象的两个“世界”走向统一。
(二)研究目标:
教育已进入一个张扬个性,注重人格以及建立主体回归的人文教育时代,同时也进入一个信息多源、民主理性的网络教育时代。因此,我们试图从技术层面上呼唤全校教师构建有效的德育网络,优化教育手段,德育过程和教育环境,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三、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小学德育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德育文件为依据,借助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发挥信息技术在德育领域中的特殊作用,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本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开展本课题研究。
研究的原则主要有:
1.时代性和开放性。学校德育要主动迎接时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根据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要打破封闭的教育环境,借助网络优势,主动引导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德育工作。
2.实效性和实践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德育工作的最佳效益,合理调配学校的网络资源,创设、指导学生交往和活动的实践环境,避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让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得到锻炼,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整体性和主体性。学校德育工作根据国家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指定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并且,学校德育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立体的德育网络,在坚持学生是道德发展的主体的同时,发挥学校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
4.正面性和激励性。要承认学生(儿童)的“两个世界”,坚持德育工作正面引导的原则,在学生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中多采用激励的原则,及时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发展的愉悦。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一)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缺失成因分析;防微杜渐,使我们的教育对象远离
业已存在的失范了的道德领域。
2.如何构筑有效的网络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3、各类课程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道德研究的活动。要在认识性德育课程、活动性课程、学科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校本德育课程教育中,积极进行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究。
4、学校和谐德育环境设置的研究。真正发挥学校通信、网络的特殊作用,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5、开展利用网络资源探索基于网络平台的家校活动新方式和新内容的实践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1.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很尽如人意,社会大环境仍对当前的未成年人有着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学校可以也应该发挥在育人特别是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负担起振兴民族重任之责。
3.网络已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必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4.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德育途径。
五、研究的思路、主要方法
(一)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搭建数字化德育平台:
(1)建设专题德育网页。为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网络信息内容,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使德育内容动态化、形象化。
(2)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建立班级网页,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最前沿的作用,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驿站,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引航。
(3)开辟家校联系网络渠道。建好用好校长信箱,向家长公布学校邮箱,使家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和便捷,交流更为畅达,反馈更为及时。
(4)发挥家校路路通的作用,为各学科任课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创造条件。
2、建设网络德育资源。通过学校购买德育教育资料、自创材料、网络搜索等形式,不断丰富学校的德育资源库。
3、组织反复多彩的主题活动。
(1)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系列德育活动,如班队主题活动、电脑绘画比赛、作文竞赛、网上故事创作等,反复学生的网络生活,发挥学生的潜能。
(2)开展针对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主题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形成合法、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4、开展专题研讨活动。
(1)思想品德展示课。发挥学校思品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探讨德育工作主渠道的教育范式,提供成功的教育案例。
(2)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每月展开一次工作例会,并把交流材料挂在学校专题网上。达到共同探究,集体反思的目的。
(3)继续结合学校其他的研究课题开展本课题的研究。“知心导行”的研究在我校以有一些年头,也取得了一点成果,通过借鉴,课题之间相互渗透,形成合力。
(4)发挥少先队组织的特殊育人功能。探索基于网络技术下的少先队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二)研究方法和路径:
1.把传统的德育领域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进一步优化并发挥出更大的实效,是本课题的理想追求,也是本课题的一个创新之处。因此我们确定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2.进一步改善我校的网上家长学校,保障班级路路通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学校教师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
六、课题实施的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5~2011.12)组织一个精干高效的课题研究小组,分析目前学校德育现状,编制课题研究方案,落实研究举措,规划研究步骤,构建保障技术。
2.实施阶段(2012.2~2012.7)
3.总结推广阶段(2012.9~2012.12)
七、成果形式
1.阶段性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
2.在课题实施初期,制订“吴中实验小学《网络公约》”,在校园网上开设“家长学校”专栏。
3.每学期评选“校园网络明星”,每学期召开“网络背景下德育‘知心导行’”的 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4.研究结束,撰写有一定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组长:唐国瑞
成员:余洪忠、曹新兴、姜学亮、陈德红、张平证、吴家国、李媛媛、李成英、闫丽丽。
郜台中心学校
2011年2月
第二篇:电教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总课题设计方案
2、子课题方案要在上半学期完成,子课题要尽量与主课题紧密联系。举行课题研讨会议,使每个教师进一步明确目标,明确研究过程。
3、重视与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要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应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4、举办“校本学科知识库的应用”公开课,邀请周边学校来听课,评课,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素质。公开课要设计评奖方案,进行评奖。
5、准备撰写论文,争取获奖。
二、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 课题组成员个人完成工作计划,理论学习记录两篇,进一步完善总课题设计方案。对学科知识库的分类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10——11月份 举办电教公开课,准备电教论文
12月份 子课题设计方案讨论修改,归档。对现行的知识评价系统进行分析与论证。
1-2月份 课题组总结
第三篇:课题方案
《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效率低的校正策略》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读是阅读教学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语感左右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涵丰富的情感”。
农村孩子由于日常生活用语不是普通话,家庭和社会交流的语言基本上为本地方言,由于语言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学生离开学校就不再使用普通话,环境和氛围的缺失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较低。加之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朗读重视不够,朗读时间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只要求学生朗读,但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现实问题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采用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朗读文本的能力。如果我们能针对学生的朗读问题展开研究,提出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对农村语文朗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研究课题为《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效率低的校正策略》。
朗读教学:朗读,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教学就是通过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策略:“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的策略有:
1.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如:在读中注重语音、语气、语调和语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而培养学生能自主地选择文本的朗读方法。
2.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对话式教学,以朗读能力的训练为突破口,创设特色课堂。
3.开展各种展示活动如:朗诵、演讲、表演等形式测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朗读训练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4.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汇编并整理好各学段朗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假设
如果通过对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调查了解,采用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将能提高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求得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进而服务于农村语文教学,为其他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四、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变化为人的脑
髓。”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的标志之一是语言。语文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而这种工具性,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朗读和交际来体现的。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素养,影响到他日后的交际水平。
2.心理学依据
朗诵实际上是朗读者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
3.语言学的依据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并不要求儿童实际去学习语言(不要求“儿童实际做什么事情”),只要能让儿童置身于“某种适宜的环境”就可自动获得语言能力——就像身体在适当营养条件下的自动生长、发育一样。两岁至12岁之间,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4.教学论的依据
《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的目标中,每个学段的首要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能加强语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并有助于培养口语表达的流畅性和良好的眼动习惯。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语言准确;在朗读中能正确运用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语调的高低平缓;基本做到态势语的同步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明确课改方向,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发展。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制定以下目标:
做到发音正确,变调、轻声、儿化正确,无方言现象;朗读流畅,声音比较清脆、响亮,吐字清晰,无破句和断读现象,停顿都恰当,重音明确;做到语速恰当、语调适中,能准确的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
1.研究内容:
(1)调查学生朗读兴趣和水平实际。(2)调查学生是否爱朗读、乐于朗读;(3)研究出能促进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措施;(4)调查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析学生朗读存在问题的原因;(6)针对问题及原因拟订训练方案。
2.以朗读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优化小学语文高年级朗读教学,提倡对话式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1)开发朗读资源。
(2)诵读课文、诵读经典美文;(3)教师提供朗读资料;
(4)引导学生搜集、自创朗读资料。4.举办各种活动展示。(1)从书籍推广朗读;
(2)举办朗读展示专题活动,学生用各种艺术形式(朗诵、演讲),展示朗读训练成果。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朗读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能力训练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法:对小学语文郎读教学学生朗读训练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3.个案分析法: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4.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3月—2013年4月):参加总课题组培训,确定我校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规划、制订课题方案,部署研究内容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组建课题组织机构,建立课题管理制度,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2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量。了解小学全体学生阅读课上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所在的班级进行师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问题存在的成因。全体课题组成员根据成因探讨研究对策方案。实施训练方案,并在实施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有效的朗读训练策略体系并进行推广。
3.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八、成果形式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编写教师研究论文集; 3.撰写调研报告; 4.编写朗读资料集;
第四篇:课题方案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原因与对策
——课 题 方 案
单位:皋兰县黑石川学区
姓名:杨道军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原因与对策
——课 题 方 案
皋兰县黑石川学区 杨道军
一、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近几年国家把教育的发展重心以及新增财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有专家指出,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仍然是最薄弱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择校热也就接踵而来。
二、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加上国家“两免一补”惠民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他们把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一种追求,把教育的投入作为家庭的第一投入,将子女的成长寄托于优质教育,彻底抛弃了过去那种“教好教坏无所谓”、“上学交费,不包分配”的思想观念,舍近求远,千方百计为其子女挑最好的学校、最优秀的教师,使其享受最优质的教育。因此,在农村也掀起了择校热,并愈演愈烈。就皋兰县黑石川乡而言,2010年全 乡共有总人口21655人,其中小学初中适龄生2439人,而在本乡就读的学生仅有1338人,而在县城择校就读的学生高达1161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种现象的发生,针对我乡择校热的实际情况,我选定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原因与对策》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三、研究的目的:
通过研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热的成因,分析寻找控制学生择校的有效途径,缓解城市大班额教学的压力,不断实现义务教育公平,使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起到保护作用,也为更多的教育弱势群体提供平等接收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在当前条件下,解决择校问题要把需要与可能、公平与效率结合起来,缓解乃至彻底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
四、研究的基本问题:
1、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的原因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是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盲目择校、思想解放、“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二是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因素,教育制度是择校的必然产物、教育资源配臵不均衡导致择校、学校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择校。
2、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控制择校生的有效方法,总结经验,努力实现人人都享受高质量教育这一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目标。
五、要就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对前来办理转学手续的皋兰县黑石川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转学原因,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了解学生择校的原因,确定课题,并填写个人课题申报表,上报皋兰县教育局教研室。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极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教育理论,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动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个案分析法:在研究的全过程中,对不同的择校原因进行分析,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4、行动研究法: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寻找解决问题好办法的宗旨,大胆探索控制择校问题的策略。
5、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本人担任皋兰县黑石川学区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全乡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主管教研教改、中小学招生、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校外教育、指导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新课程改革与校本培训、组织教学新秀及优质课评选。为了便于调查研究,研究对象也就确定为本乡范围内的部分择校生。
七、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本课题的研究,在准备阶段主要是收集资料,整理数据,比较分析,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对我乡前来转学的学生或家长进行调查、摸底,摸清他们择校的主要原因,提出改进对策,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同时结合我乡实际情况,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5月)
实施阶段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重点对已经择校或准备择校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探究产生择校的原因,对择校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研究解决择校问题的策略。
3、总结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主要是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总结成功经验,深入课题研究,撰写相关论文,展示研究成果,最好完成结题报告。
八、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1、课题研究的案例。
2、论文:从择校现象看农村义务教育
3、结题报告: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第五篇:课题方案
《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汉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课堂无疑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
目前的低年段识字教学有以下特点:从课堂教学上看,学生识字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忽视学生内在的兴趣和感悟。从教学内容上看,识字内容局限于教材,没有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从教学形式上看,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从上述三个特点看出,当前的低段识字教学还存在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识字教学制约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发展,忽视学生的心灵体验,学生对学习汉字就会缺乏浓厚的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教学的效率就低下。
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创设学习生字的情境,结合生字的语言环境、生字的构字特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积极参与识字、主动识字、体会识字乐趣、感悟生字本身蕴涵的人文性、艺术性,在不断的参与实践中掌握和探索识字方法,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兴趣和独立识字的能力,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汉语教师,我们觉得责任重大。在努力学习各种识字教学法之后,结合我们所运用的汉语教材的特点,我们认为要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必须集百家之长,融自身教材于一体,为我所用,以期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开发学生识字潜能。
二、课题现状
虽然汉语作为非母语教学,但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实践环境与土壤。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算学习“汉语”,其实,广阔的生活更应该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课堂。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及专家对识字教学进行坚持不懈地研究,并形成分散识字与集中识字等多种教学流派。本课题主题注重有效地将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进行识字教学,从而论证生活语文化、语文生活化等理念的可行性与可信性。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实施目标
1、能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的识字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2、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启迪学生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和进行拓展创新性的学习。
4、教会学生识字生活化的方法,掌握科学地识字方法。
5、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找寻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识字过程中学生的死记硬背的机械识记,只会写而不懂得其义,探究并研究目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所表现出的各自利弊,结合教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思维水平发展的不同特征,结合汉字固有的字理特点,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认识汉字、理解汉字、欣赏汉字。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师应为学生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亲身感知、亲历感悟、积极思维、主动积累、调动情感、体验合作、参与实践、尝试创新、敢于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创新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堂内识字
(二)生活中识字
(三)活动中识字
(四)体验识字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年二班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比较实验研究法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课题研究时间:2012年9月到2014年7月
2、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2)确定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方向。(3)修改方案,向上级申报课题。
(4)集中学习理论,开展教学观摩和研讨。(5)整理上交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3年3月至2013年7月
(1)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的教学策略。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情智的进展情况。
(4)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第三阶 :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7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3)汇编课题案例、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阶段研究总结,研究案例,研究论文,教学活动设计等。
2、学生的作业等
3、教师关于识字教学优秀课堂实录、案例、论文
九、课题负责人:高晓辉 成员:永胜、哈斯巴根、王桂芝
王淑英、韩明亮、甄风云
王淑珍、王双月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学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学校教科研氛围浓厚,在此环境的影响下,我们确定了小学汉语组识字教学的课题研究,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机构,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题组成员对该课题已经有全面深刻地研究体会。有长期从事低段汉语教学的经验的优秀教师,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这一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