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企业改革要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教育
文章标题:推进企业改革要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教育
推进企业改革要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教育
当前,面对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新矛盾、新情况和职工的思想障碍,充分发挥我们党的形势教育优势,对于稳定职工队伍,统一认识,振奋精神,推进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实现企业全面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企业职工形势教育要突出重点
怎样帮助职工认清形势、增强信心、打好企业改革的攻坚战呢﹖这就要在很大程度上突出形势教育的重点。一是要引导职工正确认清当前企业发展的形势和方向,认识到企业潜在的困难和危机,分析产生这些困难的原因,克服这些困难的途径,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克服困难。在当前,首先要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制度机制。其次要摒弃看摊守业思想,积极走出去创业,寻找接替资源。二是充分估计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有利条件。煤炭市场行情好是暂时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丰年要备荒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抓住有利时机调整产业结构,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三是要引导职工转变观念,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在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过程中,要把解决实际问题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把形势教育作为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一项重要手段,为推进改革、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搞好企业职工形势教育要超前工作,选准时机,有的放矢
不了解职工群众在想什么,不了解职工思想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形势教育就难把握时机,就不会获得应有的效果。在集团公司,近年来少部分职工走出去了,绝大部分职工仍留在企业内部,对外部严酷的市场了解不多不透,缺少忧患意识。企业为了更好发展,一旦改革,真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又会怨天怨地,产生抵触情绪,部分职工总认为行情好了就该多发钱,而一旦行情不好了,却认为这只是领导的事或哪个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企业搞降本增效、限产提效兴趣不大,思想上不理解,认为煤价高就应多出炭,对涨工资发奖金念念不忘。有些职工至今还认为,进了企业的门,就是企业的人,对走出去创业,嫌苦怕累,舍不得离家,如此等等。因此,形势教育就要针对职工的这些思想现状,唤起全体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居安思危,使职工清醒认识到市场竞争、企业改革、走出去创业的紧迫性,自觉参与竞争,支持改革,带头走出去,把企业的生存发展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为企业多作贡献。三、搞好企业职工形势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形势教育要分层次,对症下药,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搞空对空,流于形式。要开展广泛深入的职工思想现状调查,紧密结合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实际,把握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切忌硬灌、教条、呆板。同时,形势教育要灵活多样,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例如,对特殊群体,可由职校举办形势教育学习班,开展针对性教育;对带有普遍性的思想问题,可召开形势报告会;对部分区队、班组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可以召开座谈讨论会讲形势;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走出去创业情况,可定期向职工通报,编写企业月度经营简报,让职工明企情,知家底,共分忧。对上级的政策调整、变化要及时向职工宣传。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职工参与。企业职校、宣传部门、基层党支部是形势教育的骨干力量,要相互协作,把形势教育贯穿于企业各项工作中,要让职工有充分的机会接受形势教育,进一步明确任务。四、企业职工形势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
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形势教育同样如此,因此要始终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开展形势教育,及时变换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形势教育要天天讲,持之以恒,并贯穿于企业整个工作过程中,做到超前进行,及时引导,常抓不懈,切实发挥其巨大的作用,为企业改革、稳定、发展保驾护航。《推进企业改革要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教育》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进企业改革要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教育。
第二篇:国有企业改革须分类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须分类推进
一、国企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一)过往国企改革缓解了当时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放权让利和政企分开阶段。为增加供给克服短缺,改革开放后大体上用了15年时间,通过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二是抓大放小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为解决国有企业自身困难,1993-2003年通过“抓大放小”、困难企业退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后暴露出来的结构不合理、机制不适应、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等问题。其中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1998年实施的国企脱困 “三年攻坚”,为新世纪国企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股份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阶段。为规范国企监管和提升企业活力,2003年以来按照所有者和出资人权责利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推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说,三轮改革有效缓解了国有企业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经过改革国企布局结构优化,政企分开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明显进展,效益改善为经济社会做出很大贡献。目前国民经济39个工业子行业中,有18个行业国企产值占比低于10%。财政预算不再安排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支出,不再安排资金弥补企业经营性亏损,银行不再为困难企业输血。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已有52%引入非公资本形成混合所有制。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共378家,上市公司中非国有股权比例已超过53%。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681家,非国有股权比例已超过60%。世界500强中国有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至2012年的54家,8年间全国国有企业净利润年均增长25.2%,累计上缴税金17.1万亿元,2011年占全国税收的38.4%。
(二)当前改革是为更好发挥国企双重作用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发挥了稳定经济的作用,同时一些问题也进一步凸显:国企大而不强、部分领域“国进民退”、部分行业垄断地位妨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难以更好发挥国有企业社会职能和保值增值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公司治理结构中,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相对较慢,民营资本话语权缺失。董事会的考核和选任、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经营者的行政化管理色彩浓重,缺乏市场化退出渠道。一些国有企业人事劳动和分配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国有企业总体上大而不强。目前大多仍分布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一些企业还在走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的外延式道路,内涵式增长模式尚未形成。企业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研发投入有限,不少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跨国经营指数远低于国际水平。三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欠完善影响国资保值增值。政企不分、政资不分问题仍然存在,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一些重大事项仍由政府审批。监管政出多门,规则不一,导致资源配置分散,经营效率低下。出资人职责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存在交叉。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管理、资本经营预算、境外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四是体制差异造成国有企业社会负担重。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还没有完全分离。2011年底中央企业还有医院、学校等机构8000多个,每年费用补贴几百亿元。中央企业现有离退休人员524万人,困难职工100多万人,企业为此承担大量管理、补贴职能,加重负担。
(三)国企改革困难重重的原因经过多轮国企改革,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发达国家也曾不断探索国企改革路径,既有理论上的困难也有各国现实的原因。理论上,国有企业是国家所有,需要在发挥弥补市场失灵作用基础上,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保值增值。但国有企业具有产权归属唯一性、产权经营的代理性和不可分性、使用权的排他性、收益权的确定性和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国有企业常常面临平衡政府需求和企业盈利的关系问题。现实中,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两权混淆,企业无法按照市场规律开展经营效率低下;委托代理由于信息不充分、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出现道德风险甚至国有资产流失;资源垄断导致不公平竞争和垄断行业发展滞后;国有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实力和接近政府资源等优势进入竞争性行业,出现“国进民退”等问题。一是缺少对国有企业的完整分类和准确定位,社会利益和盈利增值等不同职能的企业混同管理和考核,影响各类企业的职能实现。二是“国资委—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任命,行政指令介入经营管理多,监管“指挥棒”异化企业行为,使得有效监督、国资保值增值和塑造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之间平衡十分困难。三是股份制改革不到位,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多,特别是母公司仍以国有独资或者国有股份制的集团公司身份出现,非国有股话语权和决策权不足,企业无法按经济规律经营决策。四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竞争难,国有企业与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市场准入、资源占有、员工身份等方面与民营企业都形成不公平竞争。五是缺少员工持股计划,没有把股权激励与股权分散化结合起来,员工“大锅饭”、“铁饭碗”心理重,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无法充分发挥。六是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重,经营失败退出难。
二、三中全会后国企改革有进展有难点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这一要求,国家、地方和企业层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成效但关键问题尚未突破。
(一)改革进展和试点在国家层面,国资委已经启动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董事会授权改革和纪检监察四项改革试点。涉及中国医药、中国建材、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节能环保公司、新兴际华、中粮等六家央企。试点的选取一定程度上是对上述企业前期改革成绩的肯定。未来,民营资本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有望提升,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将发生变化,资本运作能力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获得提升。各地试验性推出一些方案,上海率先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之后,陕西等地国企改革方案相继出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上海、甘肃、山东、江苏、云南、湖南、贵州、重庆、天津、四川、湖北、江西、山西、北京、广东、陕西等16个省市公布国企改革方案。内容涉及混合所有制、国资结构调整、产权制度、分类监管等多方面内容。中石化改革步伐加快,目前已经推出三大资产重组方案,主要是对集团存续资产和业务及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推进市场化运营和差异化竞争。方式包括将现有资产装入上市平台,借壳重组部分资产,销售公司引进25家境内外投资者超千亿元的资产重组,润滑油和管道储运业务成立独立公司,酝酿分拆上市,下属上市公司的专业化重组改造,改善负债结构。已有的尝试以增量改革为主、存量改革为辅,以总结经验为主、新的探索为辅。更多的是对原有国企改革方向的重申和制度细化,在专业化和公众化方面进展较多,对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国有企业关系,和国企分类等深层次问题没有更多涉及。目前情况下,没有国家层面的共识和制度设计,或特许授权,地方和央企也很难做出实质性突破。
(二)亟待明确和突破的改革难点一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否允许非公资本控股,以及经营决策是否按照股份说话。经过多年改革国企与非公资本混合的情况不断出现,但往往混合经济仍按国企规则运转,非公资本没有话语权,难以发挥非公资本积极性,无法实现优势互补,甚至部分非公资本萌生退意。二是高级管理人员怎么选,谁来管。与国有资本相比,非公资本一大优势是按市场规律行事,因此混合所有制企业特别是非公资本控股企业高管人员应由股东大会按市场规则选聘懂经营的人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赋予足够自主权限,设置完备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限定垄断行业和领域,确保混合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国有企业一直在能源、电信、铁路、市政等领域处在垄断地位,非公资本无法进入。不仅不利于非公资本公平竞争,也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利益提升。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市场信息也不充足。如果不能最大限度缩小垄断范围,改革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四是国有资产监管目标要恰当合理。国有资产应保值增值,但并不是每一笔国有投资都只赚不赔。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必然导致国有企业为保值增值不顾市场规律,加剧与非公企业不公平竞争。改革应在确保国有资本总量不少的前提下,明确区分经营损失和违法侵占的监管。五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要消除体制性身份待遇差别。长期以来我国有体制内外之别,也是国有企业积累重大历史包袱的原因。发展混合所有制,如果不统一人员身份待遇,难以制定实施对所有员工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
三、科学分类推进国企改革
(一)国企改革基本思路一是科学分类。为发挥各种资本的优势,依据行业性质和地位不同,现在国有企业应分为四类:(1)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独资,政府运营;(2)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如高科技和军工产业企业,保持国有绝对控股;(3)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保持国有相对控股;(4)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国有参股形式或者全部退出。二是优势互补。基于上述分类使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国有资本的优势是:资金和科技实力较强,政府资源较多,信用等级较高,在融资方面有一定优势,市场整合能力和议价实力强;不足是:政企不分导致决策不能自主,盈亏无须自负导致预算软约束和效率较低行为异化,垄断削弱竞争压力和能力,观念落后包袱沉重。国内民营资本的优势是:机制(人事、劳动和分配)灵活,自主决策效率较高,对市场足够敏感,约束刚性,成本控制和管理完善;不足是战略和用人方面不够稳定,公司治理现代化程度不高,容易搞成家族企业,资金人才等方面实力不高。外资的优势是: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管理经验,有品牌、销售网络、商业模式等国际视野,有全球技术和市场开发能力,但对中国市场和规则不够熟悉。(2)、(3)、(4)类企业改革方案设计要体现上述优劣势,比如同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资本代表人按照优势进行分工合作。三是出资人差异。国资委作为出资人,负责(1)类企业的运转和国有资本增减调剂,同时负责(1)、(2)和(3)类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合规性监管。针对上述分类中的(2)、(3)、(4)类企业,各组建两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为出资人,分别负责三类企业的投资运营和资本保值增值;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决定对部分行业和企业的进出和投资数量;在合规经营和国有资本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四是放手经营。完善(2)、(3)、(4)类企业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国有资本代表仅负责与政府沟通协调和及时向出资人反馈经营信息,业务经营全部放给非公资本。(1)类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公开,接受监督。五是总量增值。四分法基础上,国有资产只在本类企业内部保持总量保值增值,不求每个企业每项投资都盈利。第(1)类企业出现亏损或者扩大资本金时,由国资委出面协调(2)、(3)、(4)类企业对应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补亏或增加投资。
(二)具体改革建议一是组建国有独资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设定资本规模下限,(2)、(3)、(4)类企业出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和运营公司,介于国资委和实体企业之间,负责国有资产的投资经营和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以及国有资本在市场上的投资、运营和总量增值,只从事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不从事具体产品经营。二是进一步明确国资委职能。国资委负责向(1)类企业派驻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并对其考核;同时负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章程、预算和调剂管理,明确国资委和企业董事会之间的权责界限,审议批准公司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和约束;负责不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之间的资本调剂和交易。国资委纪检和审计部门负责所有国有资本的合规交易。三是加快推进(2)、(3)、(4)类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多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上市,暂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通过引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引入具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引入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则运作,公开主要经营信息接受市场监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出资人身份派驻代表,负责反映经营信息供投资运营公司决策参考。四是完善企业考核和治理结构。第(1)类企业仍由国资委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委派高级管理人员,以是否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为考核标准,公开重要经营信息。国资委不直接干预第(2)、(3)类企业,由投资运营公司根据情况派驻出资人代表,考核兼顾国家任务和盈利,前者看国家任务基础上的盈利,后者则是各占50%平均。第(4)类企业由投资运营公司派驻代表,以利润最大化为考核标准。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确保混合所有制企业按市场规律运营。五是改革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第(1)类国企不以盈利为目的,收入和管理类似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高管薪酬由国资委核定区间,非高管按照投资运营业绩取得收入。(2)、(3)、(4)类混合所有制企业所有员工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获得收入,新老划断,消除新员工体制内外的身份差异,出台重点员工持股计划。国有企业既要承担社会职能和公共利益,又要提高企业效率实现保值增值。国企改革本质目的就是在上述两者之间找出最佳平衡点。结合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面临主要问题、最新国企改革的探索、国企改革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应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思路,并由此重新理顺国资委、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发挥各种资本的优势,依据行业性质和地位不同,现在国有企业应分为四类:(1)涉及国家安全的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独资,政府运营;(2)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如高科技和军工产业企业,保持国有绝对控股;(3)涉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重要国有企业,保持国有相对控股;(4)国有资本不需要控制并可以由社会资本控股的国有企业,可采取国有参股形式或者全部退出。基于上述分类使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篇: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加快企业改革 推进转型发展
省地矿局:
根据局调研组的部署和要求,现将我公司基本情况和改革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实际运作状况
河南省磊鑫地质矿产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投资,于2002年5月经省工商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登记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人民币2000万元。经营范围:地质矿产勘查、地矿技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拥有“固体矿产勘查乙级资质”。
公司下设“一室四部”,即综合办公室、财务资产部、项目勘查一部、项目勘查二部和项目勘查三部。
截止目前,职工总数48人,其中,总经理1人、副经理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含公司领导),其他专业及工勤人员4人;公司职工中,属于局属事业单位编制人员17人,其编制分别在地调院、区调队、地质二队、地调一队、地勘二院、技工学校等单位。其余为公司外聘职工。
公司在完成了工商登记注册后,注册资本金被局抽回。近年来,公司在省局的关怀和领导下,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投身于省内外商业地质勘查、地质技术咨询服务及矿产资源储量核查等领域工作,主动服务各类矿山企业。公司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运作,依法经营,但距离做实做强还有较大的距离。
二、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发挥作用情况
本公司是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发起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作为出资人代表对公司行使所有者权利和责任。公司成立之初,就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制定了公司章程,按照我国企业管理法人治理结构的通行做法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聘任了经理层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制定了与公司生产经营需要相适应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公司成立后,局抽回了全部注册资本金,所以经营过程中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未能正常开展工作。
三、在搞活经营运作方面的举措及成效
近年来,在省局的关怀指导下,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立足地勘,发展矿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公司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2011年公司实现社会商业地勘项目签约合同12份,合同额892万元。
在搞活经营方面有如下举措:
(一)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展社会勘查市场,积极承担社会地勘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公司在近年承担各类地质勘查项目二百余项,地质勘查业务发展势头较好。
(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外勘查、开发市场,着力打造公司主业。为把公司建成“勘查——开发一体化”的资源型公司,在加强地质勘查和地质技术服务业的同时,开展并实施了及缅甸金矿合作勘查项目。2007年完成了矿区普查评价野外工作,从结果看该矿品位偏低,选矿难度较大。此项目工作为公司走出国门在国外开展地质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我公司在栾川养子沟建设了一条规模1200吨/日生产线,完成了小规模工业生产试验,并取得良好效果。为使新技术成果尽快应用于工业生产,公司拟以栾川钼(钨)尾矿为原料,以“钨精矿+钼精矿+硫精矿+铁精矿”等为最终系列产品方案,建设数条规模为5000~10000吨/日的尾矿再选生产线,对栾川区内尾矿资源实施工业大规模的二次开发。
现在,《河南省栾川地区钼(钨)尾矿综合回收利用项目》示范工程已建成并试生产,栾川地区钼(钨)尾矿综合回收利用重大项目策划正在实施中。力争以该项目为契机,实现公司矿业发展的突破,为进一步的矿业开发经营打好基础。
四、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被局抽回,使公司失去了生产经营的资金实力,公司只能依靠公司人员的技术力量在一些小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项目上进行生产和经营。
(二)公司在大项目建设上存在问题一是找矿思路、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还不适应目前新一轮找矿阶段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二是公司队伍力量有限、人员不足、业务技术水平下降,造成地质勘查工作质量日趋下滑,导致找矿效果不明显。三是服务于地质找矿的科学研究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部署、科学立项的水平不高。四是部分具有大中型远景规模的地勘项目大矿小勘、分段勘查或急于开发的现象明显,从而无法提交有影响力的成果。
(三)国家有关政策和政府的限制,公司不能参与政府两权价款地勘项目,同时由于各种因素,大的商业性地勘项目均由事业性地勘单位承担,致使我公司只能在一些小型社会和商业地质勘查、地质技术咨询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不但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也使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及公司的资质维护上受到不小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我公司核心竞争力不强,在资金和专业技术上和事业地勘单位无法竞争,无法发展壮大。
五、下一步工作定位
从企业性质和行业发展经验来看,专业化很强的公司能够赢得一定的市场空间,在竞争中赢得生存。我公司现在就有强烈的危机感,面临着严峻考验,随时有被市场淘汰出局的风险,所以如何定位公司今后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省局近年来积极运作矿权开发,矿业经济发展迅速。但 更多是在资源勘查领域进行,对资源开发领域虽然有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定地信心,但因为对资源开发领域的规律认识不足,缺少熟悉资源开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运作模式,对矿业技术经济的比较论证显得些许陌生,因此,资源开发领域未能有大的突破。随着局做大矿业开发经济战略的快速、高效推进,集中一个对矿业经济有着较为熟悉的专业人员但位,做好局矿业经济的项目论证、设计实施、矿业技术经济比较等综合技术服务,解决好局在矿业经济开发中得矿业技术、矿业经济短板,较好的服务于局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磊鑫公司有着一支从事多年矿业开发和矿山生产经营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对资源开发的立项、可研、初设、施工图设计、投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承包、矿业技术经济论证的程序和过程,有较深的了解和熟悉,能够快速的进入角色,较好地服务于省局矿业经济的发展,为河南新地矿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上述理由,我公司下一部定位想法是,集投资,勘探,开采,技术服务为一身的,综合性的矿产资源技术系统服务商。首先服务于省局矿业项目,如局近期开展的西昆仑铁矿项目等,逐步壮大,努力实现找矿快速突破和找矿成果快速转化,以优质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省内外及国外矿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河南地矿局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集团,实现地矿经济科学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第四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决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纪律保障,是企业党委纪委面临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做为一名主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领导干部,我认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的大局,既要治又要防,既要破又要立,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着力治本抓源头,实行综合治理。
一、强化“双律”,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企业在改革发展中,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干事创业风气,其决定因素就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企业党委纪委在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廉洁从政规定的同时,必须要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自律”和“他律”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广大党员干部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通过开展“读文章、思廉政、树形象”活动、“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管理干部”大讨论、“黄金叶诚信建设靠自律还是靠他律”辨认赛廉政书画展、漫画展、演讲比赛等活动,把廉政教育寓教于乐,使领导干部在活动中受到深刻教育,陶冶情操,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执政能力;二是积极推行领导干部述廉、群众民主评廉、个别座谈访廉等一系列措施,对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应注意的倾向性问题、苗头性问题,早打招呼,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三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开好民主生活会,强化组织监督和同级监督;坚持推进厂务公开、部门政务公开,实行任前公示制,强化群众监督;强力推行责任追究制,启动引咎辞职制,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郑州卷烟总厂纪委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使各级领导干部廉政意识逐步加强,2002年以来,共有50余人进行礼品登记上交,金额达40万元。
二、纠建并举,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工作
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深入具体管理层面,配合各部门,认真查摆在体制、机制、制度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研究工作措施,探索监督途径,规范工作行为,纠正存在问题。行政监察工作要突出重点,纠建并举,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要以“三重一大”事项为重点,加强对决策行为的监察。通过狠抓党政联席会会议制度、党委员会会议制度和厂长办公会会议制度的落实,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以及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重要议事原则和决策制度,不断提高民主、科学决策的水平,确保企业政治大局的稳定;二是围绕物流、资金流管理工作,以落实“三规范一公开”(规范财权、事权、物权,进行厂务公开)为重点,加强对经营活动的监察。例如近几年来,郑州卷烟总厂积极推行公开招标和阳光采购工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的效能监督工作,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压缩不合理开支,减少资金流失,确保企业经营效益的实现。2002年以来,郑州卷烟总厂通过公开招标工作,共为企业节约资金2400余万元,通过资质认证阳光采购工作,为企业节约资金近2000万元;三是围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对人事用工管理工作的监察。监督干部任前公示制、引咎辞职制、干部考核制度落实到位、监督阶梯性奖励和否决性处罚落实到位。
三、严格执纪,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
查办案件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突破口,也是维护企业利益,严肃纪律的重要手段。2002年以来,郑州卷烟总厂通过建立党风廉政信息员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定期定向收集基层廉政动态,共受理各类信访件35件次,查处企业内的不廉洁行为6起,立案3起。通过查办案件工作,为企业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服务优、团结务实、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的同时,积极为企业挽回了巨大经济损失。总厂纪委自2002年2月介入对外合资企业外方股东代表涉嫌虚假出资、合同诈骗等犯罪的案件,盘活了合资企业上亿元的资产,结束了长达6年不能开工生产的局面,为总厂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较好的为
企业经济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齐抓共管,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党的组织和各级党员干部自身免疫力,确保党员干部廉政勤政的基本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一是要实行“一岗双责”制,使各级领导根据分工自觉投入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来。二是要确立目标意识。切实解决好谁来抓、抓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如何实施责任追究的问题。做到履行责任有规范,检查考核有标准,追究责任有依据。三是要加强检查考核。做到季度抽查、半年小结、年终全面考核。郑州卷烟总厂通过深化、细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责任网络,积极营造出高位启动、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得到整体推进
第五篇:加快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
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亟需加快推进
当前,从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层面来讲,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整合重组、规范治理、做强做大的阶段,但在市、县属企业层面,仍然停留在产权转让、关闭破产阶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两个置换”的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丧失了发展机遇,由于没有及时解决“职工多、包袱重、外欠大”等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难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二是引发了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企业经营困难、职工生活困难,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职工上访不断;三是加大了政府改革成本,随着《劳动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等一批法律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有关政策逐步规范,职工维权意识逐步增强,国企改革成本也逐步增大。从2006年到现在,短短五年时间,职工经济补偿金标准从10468元增加到现在的29361元,职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从537元增加到现在的1766元,而且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企业改制成本增年增大。以2011年为例,平均每名职工改制成本达到10万多元。
目前,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群,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错综复杂。面对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加快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