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4 06:2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

沪国资集[2001]493号

各区县国资办(集资办),各委、办、局,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委托监管单位,各企业集团,中央在沪集体企业主管部门,市供销合作总社、市生产服务联社、市工业合作联社,市产管办、上海产权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沪府发[1999]31号),深化集体企业改革,调整集体经济结构,加快集体资产的流动与重组,现就进一步规范有序地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快集体企业转制、改制步伐。在清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集体资产 从企业中加快退出。集体资产退出,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可以采取在安置职工以及落实债权的基础上,出售、转让集体资产产权,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融资性租赁、期权设置以及实施破产等多种形式。

二、加快“挂靠”集体企业退出步伐。明晰企业财产归属,明确企业性质,还其历史本来面目,按照《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工作的意见》(财清字[1998]9号)要求,认真做好“挂靠”集体企业清理、甄别工作。

三、对经营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集体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依法破产。

四、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可视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资产置换方式。资债基本持平的企业,可以“零”价向企业职工出让。

五、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企业产权转让可采取融资租赁形式,购买企业股权的职工先按协议以租赁形式经营企业,协议履行期满,可参照企业收购兼并抵扣政策,从融资租赁费中,核减职工安置费等费用,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产权转让手续。

六、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企业可拿出一定比例的集体资产设置期股。经营者先投入其认购股本的一部分资金,在三至五年内,用分得红利将期股买成实股,在期股买成实股之前,期股既不能带走,也不能转让。职工可以将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职务发明成果可以作价入股,享受分红;也可以用分得红利将期股变成实股;离开企业后,可以继续持股或者转让给他人。

七、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在具有高新技术成果、特殊人力资本或其他智力成果的经营者和技术人员购买企业股权时,可大胆探索“购买价格优惠”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

八、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退出,应按照《关于进一步清晰本市城镇集体资产产权的若干意见》(沪国集[2001]494号),清晰集体资产产权。鼓励经营者以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以及期权激励等方式持有企业股份。

九、对退出的集体资产,可按照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本市放活小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沪府办发[1997]1号)享受相应的抵扣政策。

十、对集体资产退出前存在的不实资产核销,参照《上海市国有企业不实资产核销暂行办法》(沪国资产[2001]162号)和《上海市国有企业不实资产核销的若干意见》(沪国资产[2001]205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十一、为确保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顺利退出,应按照《上海市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查证确认实施意见》(沪国资集[2001]496号)要求,认真做好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查证、确认工作,防止集体资产退出过程中的产权纠纷。

十二、对集体资产退出的企业应当依法审计、资产评估,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资产评估按照《关于做好本市转制改制产权变动集体企业资产评估的意见》(沪国资集[2001]495号)实施。

十三、集体资产退出过程中,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作关系的,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予职工工龄补偿。企业给予职工的工龄补偿,可以用现金一次性支付,也可以在资产存量中一次性抵扣,并根据具体情况,可作为企业的股份或债务。资产存量中一次性抵扣已包括职工安置费的,企业不得再给予职工工龄补偿费。

十四、集体企业通过出售、转让取得的收益,应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用于安置职工、作各项抵扣和偿还欠交,其结余部分可由集体资产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管理,用于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体企业改制成本,不得挪作他用。

十五、集体资产的产权交易应当在市政府批准的产权交易所(现为上海产权交易所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进行。按照《关于做好本市转制改制产权变动集体企业资产评估的意见》(沪国资集[2001]495号)规定,实施集体资产退出,其产权交易的底价即为鉴证的资产评估值,若成交价在交易底价90%以下(不含90%)的,须经企业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按照《关于本市集体企业产权转让明晰产权归属的实施意见》(沪国资集[2001]158号)规定,凡产权归属不明晰未经查证和确认的,产权交易所一律不予鉴证交易。

十六、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退出是一项政策性强且十分复杂的工作,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推进,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退出方案的审核工作。各级联合经济组织要加强指导,特别要做好集体资产退出过程中职工权益的保障工作。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退出方案,需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认定。既稳步推进、有序退出,又要防止集体资产流失。集体资产退出后,应向有关部门办理产权变动手续。

十七、各区县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可参照本指导意见,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上海市集体企业产权界定办公室

二00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

来源:国资委时间:2007-10-17

【字体:大中小】

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

2001年12月24日沪国资集[2001]493号

各区县国资办(集资办),各委、办、局,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委托监管单位,各企业集团,中央在沪集体企业主管部门,市供销合作总社、市生产服务联社、市工业合作联社,市产管办、上海产权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小企业发展的决定》(沪府发[1999]31号),深化集体企业改革,调整集体经济结构,加快集体资产的流动与重组,现就进一步规范有序地推进集体企业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快集体企业转制、改制步伐。在清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集体资产从企业中加快退出。集体资产退出,耍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可以采取在安置职工以及落实债权的基础上,出售、转让集体资产产权,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制、融资性租赁、期权设置以及实施破产等多种形式。

二、加快“挂靠”集体企业退出步伐。明晰企业财产归属,明确企业性质,还其历史本来面目,按照《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工作的意见》(财清字[1998]9号)要求,认真做好“挂靠”集体企业清理甄别工作。

三、对经营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集体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依法破产。

四、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可视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资产置换方式。资债基本持平的企业,可以“零”价向企业职工出让。

五、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企业产权转让可采取融资租赁形式,购买企业股权的职工先按协议以租赁形式经营企业,协议屐行期满,可参照企业收购兼并抵扣政策,从融资租赁费中,核减职工安置费等费用,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产权转让手续。

六、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企业可拿出一定比例的集体资产设置期股。经营者告投入其认购股本的一部分资金,在三至五年内,用分得红利将期股买成实股,在期股买成实股之前,期股既不能带走,也不能转让。职工可以将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职务发明成果可以作价入股,享受分红;也可以用分得红利将期股变成实股;离开企业后,可以继续持股或者转让给他人。

七、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在具有高新技术成果、特殊人力资本或其他智力成果的经营者和技术人员购买企业股权时,可大胆探索“购买价格优惠”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

八、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退出,应按照《关于进一步清晰本市城镇集体资产产权的若干意见》(沪国集[2001]494号),清晰集体资产产权。鼓励经营者以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以及期权激励等方式持有企业股份。

九、对退出的集体资产,可按照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本市放活小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沪府办发[1997]1号)享受相应的抵扣政策。

十、对集体资产退出前存在的不实资产核销,参照《上海市国有企业不实资产核销暂行办法》(沪国资产[2001]162号)和《上海市国有企业不实资产核销的若干意见》(沪国资产[2001]205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十一、为确保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顺利退出,应按照《上海市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查证确认实施意见》(沪国资集[2001]496号)要求,认真做好集体企业产权界定查证、确认工作,防止集体资产退出过程中的产权纠纷。

十二、对集体资产退出的企业应当依法审计、资产评估,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资产评估按照《关于做好本市转制改制产权变动集体企业资产评估的意见》(沪国资集[2001]495号)实施。

十三、集体资产退出过程中,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劳动部门的有关规定给予职工工龄补偿。企业给予职工的工龄补偿,可以用现金一次性支付,也可以在资产存量中一次性抵扣,并根据具体情况,可作为企业的股份或债务。资产存量中一次性抵扣已包括职工安置费的,企业不得再给予职工工龄补偿费。

十四、集体企业通过出售、转让取得的收益,应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用于安置职工、作各项抵扣和偿还欠交,其结佘部分可由

集体资产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管理,用于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体企业改制成本,不得挪作他用。

十五、集体资产的产权交易应当在市政府批准的产权交易所(现为上海产权交易所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进行。按照《关于做好本市转制改制产权变动集体企业资产评估的意见》(沪国资集[2001]495号)规定,实施集体资产退出,其产权交易的底价即为经鉴证的资产评估值,若成交价在交易底价90%以下(不含90%)的,须经企业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按照《关于本市集体企业产权转让明晰产权归属的实施意见》(沪国资集[2001]158号)规定,凡产权归属不明晰未经查证和确认的,产权交易所一律不予鉴证交易。

十六、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退出是一项政策性强且十分复杂的工作,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耍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积极推进,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退出方案的审核工作。各级联合经济组织耍加强指导,特别耍做好集体资产退出过程中职工权益的保障工作。集体资产从企业中退出方案,需经各产权主体或职工(代表)大会同意,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审核认定。既稳步推进、有序退出,又要防止集体资产流失。集体资产退出后,应向有关部门办理产权变动手续。

十七、各区县集体资产管理部门可参照本指导意见,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妥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提出如下意见。

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和成功经验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做好新闻出版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新闻出版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开创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新局面。

2.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新闻出版系统21家试点单位全面完成了改革试点任务,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2006年以来,新闻出版系统切实贯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创造性地解决了改革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推开的关键时期,进入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阶段,改革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

3.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前提,哪里的思想解放,那里就有改革的新思路、发展的新成效;体制创新是改革的重点,必须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革除体制性障碍,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围绕发展制定改革的政策措施,以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政策是保障,必须充分考虑新闻出版行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制定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资金投入,加强督促检查,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二、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加快新闻出版事业和产业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关乎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关乎国家文化发展繁荣,关乎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关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5.当前,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闻出版系统在思想观念、创新意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能力以及队伍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突出问题。特别是出版单位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版资源行政化配置造成的出版资源过于分散,结构趋同和地区封锁,出版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十分突出。上述问题导致新闻出版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

6.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闻出版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给新闻出版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快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三、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

7.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围绕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重塑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动新闻出版业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是:全面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促进新闻出版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新闻出版工作的正确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必须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稳步推开;必须坚持党对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

9.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全面完成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内形成有效率、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微观运行机制;推动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开拓融资渠道,培育一批大型骨干出版传媒企业,打造新型市场主体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单位为主体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加快新闻出版传播渠道建设,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规范出版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形成调控有力、监管到位、依法行政、服务人民的宏观管理体制。

四、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0.推进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内部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活力,提高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研究制定公益性报刊基本标准,适时公布公益性报刊名单。推进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单位的改革工作,实施民汉语言文字出版分开,确保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11.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除明确为公益性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外,所有地方和高等院校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09年底前完成转制,所有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010年底前完成转制。制定经营性报刊转制方案,推动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逐步实行转制。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党政机关所属新闻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原则上逐步与原主办主管的党政机关脱钩。已经完成转制的新闻出版单位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12.推进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支持拥有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的地方、中央部门和单位整合出版资源,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新闻出版单位,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跨地区、跨部门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中央部门和单位的新闻出版单位在财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牵头组建专业性出版传媒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中央和地方国有出版企业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出版单位进行联合重组。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参与出版传媒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同时大力培育一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专、精、特、新”的现代出版传媒企业。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出版传媒企业,特别是跨地区的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在三到五年内,培育出六七家资产超过百亿、销售超过百亿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影响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专业出版传媒企业。继续深化发行体制改革,推动发行渠道资源整合,使国有出版物发行企业真正成为出版物发行主渠道。巩固印刷复制业改革成果,大力提升科技含量,促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特色印刷产业带建设,振兴东部印刷产业,扶持中西部印刷产业的开发与崛起。

13.大力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制定和完善出版发行标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业态,努力占领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制高点。加快实现由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打造主流媒体在新闻出版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强势地位。积极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单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基础设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新闻出版传播渠道。

14.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按照积极引导,择优整合,加强管理,规范运作的原则,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的经营行为。积极探索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开展国有民营联合运作的试点工作,逐步做到在特定的出版资源配置平台上,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提供服务。鼓励国有出版企业在确保导向正确和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方式的合作,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搭建发展平台。

15.加快推进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打破按部门、按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新闻出版资源和产品的传统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加强资本、产权、信息、技术、人才等新闻出版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在充分利用系统内国有资本的同时,开辟安全有效的新闻出版业融资渠道,有效地吸纳系统外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实现以资本扩张带动业务扩张、规模扩张和效益扩张。加快建立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行政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诚信体系。

16.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推动新闻出版产品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国外主流市场、国际汉文化圈和港澳台地区。抓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出版传媒企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出版版权交易平台。加强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鼓励以政府资助方式进行优秀作品和著作的相互翻译出版。鼓励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到境外兴办报纸、期刊、出版社、印刷厂等实体,拓展国外和港澳台地区市场,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17.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新闻出版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真正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推行政府信息公开,规范程序,减少环节,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力。按照中央部署,继续推进文化综合执法改革,确保“扫黄打非”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发展和完善新闻出版和版权经纪、代理、评估、鉴定、会展等中介机构,提高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加强行业组织建设,使其依照有关法规和章程履行市场协调、监督、服务和维权等职责。

五、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保障

18.落实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规定的优惠政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建设、设立专项出版资金等契机,采取政府采购、招投标、定向资助等手段,支持公益性出版单位出版优质公共文化产品,提高新闻出版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19.制定和实施出版资源向出版传媒企业倾斜的政策。对大型跨地区骨干出版传媒企业,在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数字出版等出版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鼓励其做大做强。支持大型出版传媒企业在异地建立有出版权的分支机构,鼓励其实现跨地区经营。对真正转制到位的出版单位放开出版范围、书号、版号等,支持其发展。

20.保护合法的跨地区经营活动。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3号)等法律法规,积极支持出版传媒企业跨地区合法开展经营活动,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对于出版传媒企业合法的跨地区经营活动,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地区封锁,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其进入本地市场经营。

21.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数量多、分布广,资产情况复杂,在转制和改制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和借鉴经济领域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升国有资产的质量。允许条件成熟的出版传媒企业经过批准,探索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试点。

22.坚持把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中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把反腐倡廉建设寓于改革的重大措施中,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坚持一手抓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一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想环境和氛围,确保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健康有序进行。

六、加强对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23.健全和完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成立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负责指导、协调、实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工作,确保改革的各项任务、措施和政策落到实处。

24.充分调动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要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统一起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动员和激励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积极支持改革,主动参与改革。

25.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新闻出版队伍素质和整体能力为重点,在新闻出版领域培养一批既懂经营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和出版家、企业家、技术专家,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新闻出版干部队伍,为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第四篇: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本市全面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的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关于本市全面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的意见

沪工总法〔2010〕241号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

近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企业联合会(市企业家协会)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本市全面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本市全面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出了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并于近期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转发了《意见》(沪委办发〔2010〕32号)。现就本市工会贯彻落实《意见》,全面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本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任务艰巨繁重。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全市劳动关系总体呈现平稳和谐的态势。但劳动关系矛盾仍然多发、易发,一些地区、系统劳动关系矛盾有时还比较突出,尤其是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等影响劳动关系健康发展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集体协商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重要的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有利于调动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落实职工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利,合理确定职工工资水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有利于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将无序的群体性矛盾纷争依法纳入有序协商轨道,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各级工会组织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实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统一,确保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和谐。

二、明确全面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协商内容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三方协同、多方支持、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的集体协商工作格局,以推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根本目的,以推动企业普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为工作目标,以推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为重要内容,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为本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基本原则。要在同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加强配合联动,形成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坚持依法有序、规范运作。正确把握好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相结合,促进劳动关系双方互利共赢、共谋发展。注重从企业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类型规模和不同经营状况的实际出发,明确工作要求,把握工作方法,分类指导推进。

(三)协商内容。要以劳动报酬为重点,围绕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劳动定额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开展集体协商。对企业经济性裁员、因劳动纠纷导致群体性停工和上访、生产过程中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或职业危害等事项,工会要主动提出集体协商要约,督促企业行政及时响应要约。进一步推动就女职工特殊权益、劳动安全卫生等内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专项集体合同。

(四)目标任务。从2010年到2012年,力争用3年时间在各类已建工会的企业基本建立、实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其中,2010年集体合同制度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1年集体合同制度覆盖率达到80%以上。女职工专项集体合同同步达到覆盖目标。国有企业在建立、实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过程中,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对尚未建立工会的小企业,通过签订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合同,努力提高覆盖比例。

三、切实把握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因企制宜,推动以工资协商为重点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要继续着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健全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共决机制、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应根据本市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协商确定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确保职工收入随企业效益相应增长;生产经营遇到一定困难的企业,应在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协商确定企业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实行特殊工时制的企业,应通过协商,确定职工工作和休息安排的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听取工会和职工意见;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应通过协商,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保障职工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益和休息权;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企业,应通过协商,合理确定经营者收入与职工收入的比例关系。各类企业要通过协商,完善职工基本福利项目,形成合理的企业福利制度。要积极探索覆盖劳务派遣工集体协商的模式。

(二)大力推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不断扩大机制建设的覆盖面。要针对非公有制小企业开展协商的实际困难,大力开展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不断提高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面。要从本行业、本区域劳动关系的特点和企业实际出发,积极推进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的探索和实践。要加快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工会组织,因地制宜搭建集体协商的工作平台。要准确把握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的范围和内容,在企业生产经营特征相似的餐饮、物业、纺织等行业,重点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行业主体工种工资标准及工资调整幅度、行业劳动定额、工时工价。非公有制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集聚的社区、工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区域,要重点就区域最低工资标准、工资调整最低幅度、工资支付办法和工作时间等内容开展协商。

(三)积极开展“要约行动”,依法规范程序,不断提高质量。要采取“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月”等形式,坚持集中要约与动态要约相结合,单个要约与行业性、区域性要约相衔接。基层工会要主动向没有建立、拒绝建立集体协商机制,或集体合同到期的企业发出协商要约。上级工会要指导、帮助基层工会依法行使要约权,企业工会提出协商要约有困难的,上一级工会可依法代替企业工会提出协商要约。要严格按照《上海市集体合同条例》的要求,依法规范协商代表产生和集体协商启动程序,召开集体协商会议,就协商内容形成书面协议或集体合同草案,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并及时履行备案生效程序。对企业无正当理由拒绝要约、不按期响应要约等违法行为,以及协商过程中双方发生争议无法达成一致的,提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调处理。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经协商解决不成的,工会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提起诉讼。要把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有关事项作为集体协商的主要内容,保护职工特别是生产服务一线职工的合法权利和合理利益。要反映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不同职工群体利益诉求,体现利益兼顾的原则。要避免协商结果的形式化和空心化,着重在法定标准之上进行协商,确定可以量化操作的条款,不断充实内容、提高质量。

(四)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集体协商化解群体性劳动争议的作用。要通过依法开展集体协商,化解群体性利益争议。要围绕容易引发群体性利益争议的内容,注重发挥集体协商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和职工理性表达各自诉求,着力把无序纷争纳入到有序协商的轨道上来。尚未建立工会的企业,上级工会要及时介入协调处理,指导职工推举协商代表,通过协商合法有序解决利益争议。对职工依法提出的权利诉求,工会要积极支持,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对职工提出的过高利益诉求,要妥善把握协商尺度,平衡好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与职工的利益要求。要围绕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劳动关系重大事项开展协商。因欠薪欠保引发的争议,应就支付方式和支付时间进行协商;因减薪裁员引发的争议,应就减薪裁员的方案、实施范围和标准进行协商;因企业转改制、关闭搬迁等问题产生的争议,应就分流安置方案和经济补偿数额等进行协商。

(五)积极组织开展培训,加快集体协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要把建立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作为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培养熟悉法律、懂得政策、精通业务、善于协商的专业人才。要拓宽选拔范围,把劳动关系领域中更多的专家、学者、律师等方面人才纳入到指导员队伍中来,逐步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要加强对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的管理,逐步建立健全指导员的聘任、培训、考核、档案、奖励等制度,促进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要采取集中学习、定期交流、现场观摩、实地调研等多种措施,提高集体协商指导员的协商能力、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带动集体协商整体水平的提

高。要及时研究解决集体协商指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四、认真做好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组织实施

(一)进一步加强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推动建立由党委、政府(行政)领导牵头、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目标措施,推动将集体协商机制建设工作纳入地区、系统“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政工作考核目标。要继续推动健全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加强市、区两级三方机制协调互动。要紧紧依靠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行政监督的作用,加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力度,定期就集体协商机制的建制情况和集体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违约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理。各地区、系统工会要把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作为工会重中之重的工作,成立推进小组,整合内部力量,举全会之力推动集体协商机制建设。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详细排摸所属企业集体协商建制情况。要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工作指导、督导,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要建立完善集体协商信息库,对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二)进一步加大工会组织的组建力度。要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开展“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集中行动的通知》要求,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为推动企业普遍开展集体协商奠定坚实基础。要把企业集中的开发区、各类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园区、创意园区等)、商务楼宇、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作为推动建会的重点领域,把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和港澳台资企业、私营企业,商贸、餐饮、物流、保安等第三产业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作为推动建会的重点对象。要着力增强“楼宇工会”、“小区工会”、“一条街工会”、“项目工会”、“区域性工会”、“行业性工会”等对暂不具备单独建会条件的小企业进行全覆盖的功能。积极吸收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组织,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进一步增强工会各项机制的整合联动。要注重整合工会内部力量,把加强集体协商建制工作与工会各项机制建设有机衔接。要不断健全完善职代会制度,强化职代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审议共决,督促企业经营者定期向职代会报告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扩大职工的参与范围,提高职工的协商主体意识,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落实。要强化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与行业性、区域性职代会的制度联动,努力推动两大维权机制更好地为企业、职工、社区(行业)的健康发展服务。要不断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对在集体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引导双方协商解决,努力通过协商把争议和矛盾化解在基层。要不断强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的要求,将开展集体协商、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等情况作为创建活动的必备条件,作为评选表彰的重要依据。

(四)进一步营造社会各界支持的良好氛围。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和互联网等各种传媒手段,加强推进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宣传报道,形成正确舆论导向。要创新宣传方式和宣传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断提高企业和职工对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的正确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建立集体协商机制作用的认可和支持。要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工业园区为载体,将开展集体协商、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等情况作为创建活动的必备条件。要及时总结推进集体协商工作经验,注重培育各类企业及行业、区域开展集体协商的典型,采取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现场观摩会等方式予以推广。

二Ο一Ο年十二月六日

第五篇:关于深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意见

关于深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业联合会:

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构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和谐劳动关系的有力保证,是实现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分配、正常增长的机制保障,也是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服务大局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广泛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的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方针,紧紧围绕实施促进居民收入七年倍增目标,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扩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覆盖面,提高工资集体合同履约率,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工资分配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企业职工尤其是一线职工工资水平,让广大职工分享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成果。

二、目标任务

(一)推动各类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推动各类已建工会企业基本建立工资集体合同制度。力争2011年职工50人以上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率达到70%以上,2012年达到80%以上,2013年达到90%以上。对职工50人以下企业通过扩大推进区域、行业工资集体合同予以有效覆盖。

(二)已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要参照企业工资指导线,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科学合理确定工资分配制度、工资结构、工资水平、劳动定额和计件报酬标准等,落实同工同酬原则,原则上一线职工工资增长幅度不低于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职工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本地区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确定的时序目标要求。

(三)企业、区域、行业签订工资集体合同后应依法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审查。力争2011年的上报审查率达到70%以上,2012年达到80%以上,2013年达到90%以上。

三、推进措施

重点抓住要约应约、平等协商和履约兑现三个环节,突出工资增长、劳动定额、计件报酬标准和工资支付保障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机制载体,加强社会合作,完善指导服务,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长效推进的工作机制

1、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做好源头参与工作,努力将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作为保障改善民生、提高职工工资收入的重要举措,纳入各级党政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责任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全局部署中有位置、目标考核中有指标、责任分解中有要求,巩固和创新“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推进、人大政协督办、三方协调联动、企业全面实施、职工民主参与”的工作格局。

2、采取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推进会等方式,加强分类指导和工作调度,及时总结推进工作经验,注重培育宣传各类典型。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多种宣传形式,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密集式的宣传活动,着力凸显工资集体协

商制度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充分调动劳资双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扩面建制营造良好氛围。

(二)坚持分类指导,提高工资集体协商质量

3、以推进集体合同“彩虹计划”为载体,普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积极引导和推进非公企业、中小企业普遍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地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着力推进国有企业、世界500强在苏投资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未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地方工会或行业工会可发出特别提示函,或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发出行政建议书,加强指导和督促。

4、对生产经营正常、经济效益有增长的企业,应根据企业工资指导线,协商确定职工工资增长幅度;生产经营遇到一定困难的企业,应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协商确定企业执行的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实行特殊工时制的企业,应通过协商,确定职工加班加点工资计发基数和工作休息安排的计划;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应通过协商,合理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确保90%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劳动定额,并取得合理劳动报酬;国有企业以及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的企业,应通过协商,合理确定经营者收入与一线职工收入的比例关系,建立两者互动挂钩的具体办法。

5、继续实施“协商薪酬制度激励职工创新计划”,推动企业将劳动与资本、管理、技术等要素进行综合平衡后,按贡献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引导并鼓励职工参与企业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开展各类群众性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激励职工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工资支付能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三)做实公共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

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预测预警等基本制度,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情况电子数据库。认真实施工资集体合同审查行为规范达标活动,规范审查管理,简化审查流程,因企制宜提出审查意见,确保已签订的工资集体合同取得法律效力。

7、以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重点,通过“党工共建”的组织平台和机制保障,加大工会组建力度,积极吸收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组织,加快工资集体协商主体的培育。加强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谈判员队伍建设,建立省、市工会工资集体协商专家指导组并发挥其作用,以提高能力素质为重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普训和轮训。

8、企业主管部门、企业代表组织应着力加强行业、区域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培育,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研究本地区、同行业劳动定额标准方案,并积极推动企业或区域、行业劳动关系双方协商确定和实施。

(四)督促激励并举,增强主体双方的协商自觉性

9、工资集体协商发生争议时,劳动关系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提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协调处理。对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妥善把握司法尺度,平衡好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与职工的利益要求,引导企业和职工理性表达各自诉求。

10、对不响应工资集体协商要约或协商后拒绝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因集体协商和签订集

体合同发生的争议,要及时调解、主动调解,并将工资集体合同的履行情况纳入劳动保障监察书面审查内容和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对违法、违约行为及时纠正和处理。

11、工会组织要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企业民主管理形式,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督促企业就工资集体合同、集体合同中工资条款的履行情况,每半年向职工公布一次,每年向职代会全面报告一次,及时分析履约过程中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主动与企业加强沟通协调,促成尽快解决。

12、企业代表组织要引导和督促企业认真履行工资集体合同,要将企业履行工资集体合同、实现职工工资增长情况作为评比、评价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因故未能履行集体合同约定的,应当向全体职工说明理由,同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工会组织。

13、加大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和荣誉激励,将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情况作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主要评价标准,将依法支付工资情况作为企业创建劳动保障诚信示范单位的基本准入条件,将工资增长情况作为对企业、企业经营者和工会负责人参评各类先进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要求

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组织要充分认识当前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自身工作的议事日程,作为三方机制的主要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详细排摸本地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建制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和实施方案。紧紧围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运用定期会商、互通信息、共同督查、联合执法等多种形式,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要按照共同协商、分头落实、合力推进的原则,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切实抓好组织协调、政策制定、审查管理、争议调处和监督检查工作。工会组织要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支持职工依法提出的权利诉求,旗帜鲜明地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效提升基层工会和职工代表的协商能力水平,加强对集体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各级企业组织要切实做好企业经营者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认识,引导广大企业牢固树立平等协商、共享成果、和谐发展的经营理念,积极支持并主动参与工资集体协商。

附件:2011年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方案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总工会

江苏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 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附件

2011年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方案

(一)加强调查研究

1、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建制情况问卷调查(时间安排:2月,牵头单位:省总工会);

2、开展民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情况调研(时间安排:5月,牵头单位:省工商联);

3、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情况调研(时间安排:9月,牵头单位:省总工会、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省工商联);

4、开展企业薪酬调查(时间安排:下半年,牵头单位:省人社厅);

5、定期分析研究本地区工资集体协商建制履约情况(时间安排:每季度,牵头单位:各市人社局、总工会)。

(二)加强宣传引导

6、实施工资集体协商“春季要约”活动(时间安排:3—4月,牵头单位:省总工会);

7、组织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在线访谈活动(时间安排:5月,牵头单位:省人社厅);

8、组织召开全省工资集体协商典型经验交流会(时间安排:6月,牵头单位:省总工会);

9、征集工资集体协商典型案例汇编成册(时间安排:8月,牵头单位:省总工会);

10、组织每市各推荐3家不同类型企业、1个行业和1个区域工资集体协商典型,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时间安排:9—10月,牵头单位: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省工商联);

11、评选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创新实践成果(时间安排:11月,牵头单位:省总工会);

12、开展集体合同审查行为规范达标活动(时间安排:全年,牵头单位:省人社厅)。

(三)加强指导服务

13、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指导意见》(时间安排:二季度,牵头单位:省人社厅、省总工会);

14、上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时间安排:1月,牵头单位:省人社厅);

15、发布全省夏季高温津贴标准(时间安排:二季度,牵头单位:省人社厅);

16、发布全省企业工资指导线(时间安排:6月,牵头单位:省人社厅)。

(四)加强能力建设

17、成立省、市总工会工资集体协商专家指导组(时间安排:4月,牵头单位:省总工会);

18、集中培训省、市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谈判员(时间安排:3—4月,牵头单位:省总工会);

19、组织市、县、区三方机制办公室主任培训班(时间安排:二季度,牵头单位:省人社厅);

20、制订工资集体协商运行规范(时间安排:7月,牵头单位:省总工会)。

下载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