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理解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学说:1.华生在发展心理学中的突出观点是,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3)重视对幼儿情绪的研究。2.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重要作用:1.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3.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4.他还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及时强化有利于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认知发展学说: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1.他强调观察学习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强化的概念: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自己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第二篇: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基础理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基础理论 识记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另外,它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被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幼儿心理学的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四.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活动等方面的因素。
行为 主义学说:1.华生在发展心理学中的突出观点是,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夸大环境与教育的作用;(3)重视对幼 儿情绪的研究。
2.斯金纳根据条件反射的原理,强调积极强化对儿童行为形成的重要作用:1.斯金纳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2.斯金纳认为,强化 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使行为不至于退化。
3.斯金纳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4.他还强调及时强 化,他认为及时强化有利于行为的巩固和发展。
认知发展学说: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 个: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化。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 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是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1.他强调观察学习2.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观察学习的概念: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强化的概念: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自己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第三篇:第三章幼儿心理发展概述教案
第三章
幼儿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点是什么?
含义: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狭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心理演变与扩展。特点:
1)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 2)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3)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4)心理活动从零乱到形成体系。
2、把幼儿看作是成年人的缩影,这种观念对吗?为什么?
不对。这种观念忽略了幼儿的独特性,没有顾及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征。
3、幼儿的年龄特征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依据。请结合实际论述这一观点。略
4、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在幼儿的主动性或内疚感形成的过程中,成人具有怎样的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进取的行为受到成人的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这为幼儿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对幼儿的这些表现不理解,对其严加管教或责难,就会使幼儿产生内疚感和自卑感,导致行为上的退缩。
5、简要解释幼儿在言语、认知、情绪与情感、个性与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特点。(一)幼儿的言语发展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幼儿的词汇通常都是身边接触的词,水果、称呼、交通工具、生活用语等,对词意的理解方面也逐步准确。包括词汇的发展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3岁是儿童语音发展的关键期。(二)幼儿的认知发展
1)幼儿的感知觉与观察的发展
2)幼儿的记忆发展: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主 3)幼儿的思维发展: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幼儿的想象发展:想象的任意性、想象的夸张与混淆、想象的再造性(三)幼儿的情绪与情感发展
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冲动性、易变性、受感染性,控制力差)、情绪情感体验、情绪的识别与理解(四)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包括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性格发展(好奇心强,独立性不断发展,坚持性不断提高)、社会性的发展(同伴交往的发展、社会行为的发展、性别化的发展)
6、同龄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为什么会不同?有哪些因素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是因为影响因素是多样的,不同的。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和生理因素、环境、教育。
7、案例分析
如果我是赵老师,应该问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了解幼儿的思想,因为幼儿的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他们对世界有独特的感知,老师应该蹲下来从幼儿的视角看问题,感悟幼儿。然后再正确引导幼儿,说明床上是不能穿着鞋踩的,床单会脏的,并带领幼儿到真正的草地上去感受。
第四篇: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5—6岁)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 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语言的发展
1、词汇:
1)3000—4000个,词类范围扩大,对词义理解加深,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此时的幼儿能用清楚的、连贯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和别人交谈时,用词较恰当,能够完整地复述较长的故事,能看图编故事,还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故事。
2)能掌握一些更高级、抽象、概括的词,如:动物、植物、家禽、野兽等。
2、语音:能够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而且能分出四声,能按语句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
3、语法结构:不仅能熟练运用简单句,而且还会使用各种复合句,突出表现在讲述活动中,能够用一些“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一类的连接词,连贯有条理地独立讲述。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4、内部言语产生:由出声的自言语逐渐过渡形成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无声音,又无字形作为物质外壳,不具有实际功能,只为自己所有,与个人的思维活动直接的联系。
二、抽象思维能力萌发
1、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2、能够掌握“左右”这样较抽象的概念,而不需要以具体事物作为左右的标志,并且此时幼儿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3、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在进行有意记忆时,幼儿也会用多种方法,如:在“跟读数字“的测验中,幼儿一边听任务,一边默默地跟着念;在实际图片时,暗暗地手势帮助活动;在识记字形或其它不熟悉的形状时,会自行作出各种联想,使无意义的形状带有一定意义以帮助记忆。
三、开始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出现了有意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1、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如:在观察图片时,大班幼儿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方向或路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2、在注意活动中,大班幼儿能够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
如:自觉地把盯着需注意之物,把双手放在身旁或两手掩着耳朵防止杂音干扰等;
3、用思维解决问题,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
4、大班幼儿不仅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四、情绪情感的发展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
1、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
大班时期,成人体验到的情感,也大多为他们所体验到。并且此时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需要有较多的联系,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高级情感特别是道德感明显发展。幼儿已能把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规划相比较,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是非感、集体感、友谊感,爱周围人的情感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时期理智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突出得表现为好奇好问,对一些智力活动、智力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情绪、情感仍有外露性,但不象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的情绪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3、思想情绪感已不那么外向,渐有了内隐性;
大班幼儿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虽已逐步加强,但是情绪仍有不稳定性和易冲动性,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五、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能够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因此,逐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等性情特征。
2、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交往中,游戏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伴交往中,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发展。规则意识不断提高,并且比较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与维持同伴关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目的性也有明显变化。他们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与周围人交往,并能按自己的兴趣独立地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
3、游戏的发展
1)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能事先计算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游戏的角色,而且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如果发生争执,一般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问题,而且对参加游戏的成员提出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
2)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游戏中可以经常看到反映社会政治事物为主题的游戏。如:“公共食品”、“医院”、“超市”等;
3)在时间上,幼儿往往能好几天内连续做一种有趣的游戏;
4)在成员上,多半是集体性游戏,这种游戏能反映较为复杂的合作关系,并且分工明确、目标明确,幼儿都能按自己的角色完成任务,社会性程度明显提高。
第五篇:幼儿大班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大班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侯晓文 6、7岁儿童逐渐了解小学校园的环境,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来。正因为小学的教学和幼儿园相比,有更严格的课堂秩序要求,同时绝大部分学校都安排有课外作业,使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生活从此少了一些无拘无束。可以说,6、7岁儿童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逐渐分化成各种行为表现的群体。有些家长会不理解,为什么会分化成各种群体呢?这里恰是由于同龄孩子心理表现不同导致的。
心理特点一:大部分儿童的秩序感较差,缺乏纪律意识,需要重点加强培养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课堂教学不涉及到期末考试,孩子们没有学业负担,老师也不会严格要求孩子们端坐静听。但是进入小学后,由于开始系统学习课本知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要坐好,不得随意乱动,否则会被视为问题学生。结果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孩子,根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也不懂何为纪律,更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结果就会表现出上课爱动,注意力保持时间过短的现象。
秩序感差还体现在6、7岁儿童在队列纪律方面,如果你站在校园门口看孩子们上体育课,或者放学时孩子们在校园里站队往校门走的过程,你会发现队伍秩序非常糟糕,需要老师不停地喊,不停地把个别总往队伍外面跑的孩子给弄到里面去。有些乘座公交车回家的孩子也会像小鸟一样,在公交车里随意说笑,打打闹闹,直把车箱里弄的乌烟瘴气。在参加公共场合的活动时,孩子们也大都不顾及秩序的安静,有说有笑,这动动,那摸摸,完全不会顾及周围人怎么看,甚至会不会影响他人的心情。在家里呢,常会看到孩子该吃饭时仍在玩儿,或者吃饭时边吃边玩儿,在起床时磨磨蹭蹭,在写作业时不催促不到书桌边等。
由于绝大部分家长不懂家庭教育,甚至自身尚且没有良好的秩序感,根本不会在幼儿园阶段就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孩子秩序感上面来。结果,当接到小学老师反应孩子上课爱动,不遵守纪律的反映时,才开始着急,试着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么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呢?我给大家一些小办法。
一是要从好孩子意识灌输入手,简明扼要地把好孩子应该做到的要求列出来(不详细列举,我以前的文章中没少讲过)。二是要培养孩子时间意识,结合家里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尝试自主支配时间(以前的文章也讲过)。三是要从家里做注意力保持训练,不断增强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四是从平时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让孩子手脚有地方放,让孩子眼睛有目标地关注事情,既而逐渐静下来。五是要教给孩子一些队列知识,比如站队时,要眼睛盯着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再往前看,看不到更前面同学的后背)。
心理特点二:大部分6、7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强烈,反抗意识明显
正因为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前凡事都对大人言听计从的现象开始有明显的改变。比如常有家长反应,说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会顶嘴了,越让干什么越不干。其实,孩子拥有自我意识本身并不是坏事,就看家长用什么样的观念去看待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这件事了。如果能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时反而能了解孩子,合理调整做事的顺序,比如有些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必须要先完成作业,但孩子却非要想看动画片,或者用电脑游戏,或者做户外活动,这时你如果不同意,非要坚持写完作业才能做其他的事,会看到孩子尽管听从你的安排,但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常会边写边玩儿,或者磨磨蹭蹭,直让你恼羞成怒。
在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让孩子听话仿佛成了不变的法则,如果把这条法则拿来应对6、7岁儿童的话,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给孩子养成很多坏毛病,坏习惯。而有些家长却全然不知,总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错都是孩子的。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你恐怕会不爱听了吧?比如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如果你强迫孩子必须要听你的话,必须要按你的指令做事时,一旦孩子不去执行怎么办?当亲子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时你又怎么办?这时我建议你回头学习心理特点一中的内容,再补充上几点。一是给孩子自事的权利,明确告诉孩子,好孩子如果每天总让大人指挥着做事,多被动啊,为何不自己主动安排事做呢?这样一来,即使你不会做某事,可以寻求爸爸和妈妈的帮助啊。二是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事给孩子有步骤地做演示,然后让孩子做,你旁观,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事后做总结。三是要尊重孩子,千万别总认为你是对的,因为孩子做事时常会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如果你的观点和做法是错的,你还要继续坚持,孩子反对你时,谁对谁错呢?
心理特点三:玩伴儿时期来临,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逐渐减少 随着孩子对空间对环境的不断了解和熟悉,家里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孩子玩耍的要求,这时孩子就会把目光放在家庭以外的空间。如果你身为父母不了解这些,整天在孩子放学后,仍然把孩子关在家里,可能孩子很快对单人游戏(独自玩玩具,或者看动画片,或者用电脑游戏),或者双人游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游戏)逐渐不感兴趣了,因为此时孩子对同伴的关注更加强烈。有很多父母常忽略儿童人际关系培养,而孩子们恰是通过与玩伴儿建立关系的基础之上,获得了人际关系最初的印象。一个没有玩伴儿的6、7岁儿童,他(她)的童年是缺乏色彩的,因为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玩耍,不仅表现在游戏本身,更有相互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带有模仿的性质。我经常观察孩子们在户外玩耍时的情景,发现即便玩儿时,孩子们也会有游戏规则,也会彼此互相教游戏的方法,有时甚至还探讨一些自然和科学类的话题,这种互动的氛围是家里完全看不到的,因为是同龄小伙伴之间的自然沟通和交流,不带有强迫性。孩子们完全是带着浓厚兴趣,带有强烈的好奇心进行的,自然学的特别专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们在一起玩儿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注意力保持时间呢。
随着安全教育的深入,孩子对室内外活动时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你是理性的父母,一定要学会壮着胆去逐渐放开对孩子的束缚,一点点扩大孩子活动的区域,在放手的过程中去教孩子如何做好自我安全保护。放飞的过程,既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对身为父母的您的挑战,如果你放不开手,你必然会过度保护,而6、7岁儿童对这种过度保护恰是最反感的,一旦发现你不停地紧盯着他(她),就会想着办法躲开你,这样反而不利于安全保护。通过我对大量家长的观察发现,绝大部分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素质,自己本身就缺乏自信心,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由于过度担心已经强烈要求自由的孩子,常会让很多家长内心不安加剧。这种心理一旦占据你的内心,可能会更加放不开手,对孩子的心理依赖反而更明显,看看,矛盾凸显出来了吧?本来孩子由于渴望和玩伴儿无拘无束地玩耍,对你的心理依赖逐渐降低,而你却怕孩子出现意外而增强对了孩子的心理依赖,这种矛盾常常让亲子关系蒙上阴影。
心理特点四:
6、7岁儿童是非判断能力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加强培养
很多7岁儿童由于自我意识比较强,又受玩伴儿的吸引,同时自控能力较弱,常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不管其他孩子做对的,还是做错的,统统都会模仿。这种模仿一旦不加分辩,很容易让孩子从同伴身上学会坏习惯,时间久了,对孩子的人格品质培养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常听一些家长谈论哪些孩子品质非常差,而自己的孩子却又经常和这个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下去的话,自己孩子学坏怎么办?面对这种心态,我要告诉家长们,你完全可以逆反思维,把孩子玩伴儿身上的坏习惯当成反而教材来引导孩子,可能效果会更好。只有让孩子亲眼目睹什么是坏习惯,坏行为,坏品质,然后加以正面引导,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哪些事咱不能做,如果你做了,你也会成为坏孩子,坏孩子可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你愿意做人人喜欢的好孩子呢?还是心甘情愿去模仿别人身上的坏习惯,成为坏孩子让大家都讨厌你呢?
是非判断能力并不难培养,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社会,很多生活细节随手可得,只要你成为你心的父母,不管陪伴孩子走到哪,都可以用心去观察,只要发现一些是非对错的情景,都可以拿来做例子,做教材,通过分辩和引导,让孩子也有目标去观察那些错的人和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是非分辩,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既然自觉按正确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内心自信来坦然面对孩子的成长,千万别目光短视,否则,你的患得患失很容易失去自信,更无法用良好的心态去启发和引导孩子。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是非判断意识非常淡薄,常把一些潜规则,不良风气当成是很自然的事,不仅自己难于从其中抽身而出不去参与,反而也盲目从众,这样你焉能做个性的自我?出色的自我,又焉能教育孩子从小就养成极敏锐的是非判断能力呢?
我在教育和培养自己儿子小路的过程中,在这方面感触非常深刻,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做最出色的自己,坚持久了,非旦没有让孩子学会别人身上的坏习惯和坏品质,反而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做自我,不轻易受周围玩伴儿坏行为的影响。当然,光教孩子学会是非判断和分辩还不行,还要结合礼礼貌、感恩、孝心、友善、宽容、接纳、助人、挫折等方面的情感习惯加以教育和培养,才能让孩子成长的落落大方,人见人爱。
心理特点五:
6、7岁儿童认知理解能力虽然增强,但课堂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孩子成长需要
我从大量的实践案例中发现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最初受口语发展的影响。在很多家庭里,由于家长不懂家庭教育,或者没有更多时间做亲子陪伴,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培养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机。一个口语发展相对滞后的孩子,必然会使认知和理解能力跟不上。口语发展落后,反馈到课堂学习中来,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孩子听力跟不上,思维能力跟不上,其结果是孩子学习效率比较低,成绩不理想。很多学习产生困难和障碍的7岁儿童,还受制于父母的亲子沟通方式,比如有些父母常爱灌输式教孩子如何做事,这种只注重口头说教的方式很难形成双向的沟通,时间久了,会发现在家里只有大人说,孩子听的份,这可是非常糟糕的事,你不让孩子说话,那不等于人为扼杀孩子表达的欲望了吗?如果孩子不大量说话,口语发展怎能跟得上呢?
如果有必要,请你认真观察家人与孩子交流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上述我所说的情况,如果有的话,我建议你做如下改变,一是不要随便打断孩子正说的话,只要孩子在说,不管有没有道理,说的是对是错,一定要让孩子完整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二是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眼睛看着孩子的脸或者眼睛,必要时弯下腰,或者蹲下来,如果孩子和你对话时,手脚不老实,目光游离四处观望,或者总是跑来跑去,你必须要告诉孩子,好孩子应该怎样和别人说话。必要时,可以教孩子如何保持正确的沟通姿态,沟通距离,这些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写过。三是要允许孩子参与家务事的交流,既然锻炼孩子口语发展,又增强孩子家庭责任感,何乐而不为?四是要提醒脾气急的大人,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放慢语速,尽可能不要频繁催促孩子做事,一旦你经常这样做,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可就明知而故意为之,你越让他快点做,他就越把你的话当做耳旁风。
如果你想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必须要重视孩子的识字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可以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或者杂志进行。只有孩子感兴趣了他(她)才会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但是我观察过很多家长,常把一些教辅材料当成课外阅读的资料,这可是很糟糕的事,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建议你选择接近孩子生活的阅读素材,像自然类和科学类的杂志或者读物,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时,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悄然间就把知识吸纳了。当孩子口语发展得到重视和培养,当孩子阅读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时,就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很轻松地听懂学会。
结束语:
6、7岁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快,有很多在6、7岁时表现来的认知、行为、习惯问题,如果你能结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教育和培养,在下一会发现问题明显减少。但如果孩子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你必须要认真做自我评价和分析了,看看是你的育儿能力跟不上?还是你的家庭教育环境需要改善?因为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与环境密切联系的。像隔代教育、夫妻教育观念分歧、家校结合不好、过度关注成绩本身而忽略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等现象,都会造成教育的缺失,甚至是错误的教育,你越想教育好孩子,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搞好儿童的心理卫生工作,已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