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正文
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吴俊菁
【摘 要】:角色游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快乐而自主的活动,然而当前人们对游戏在幼儿心理作用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偏差,本文通过介绍角色游戏的教育意义,阐明了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角色游戏 心理发展 幼儿
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有的教育手段,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角色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却往往被成人所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和部分幼儿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幼儿,对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缺乏高度的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无意识地消磨时间的玩耍,并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为据,限制甚至反对幼儿游戏。有些家长常以孩子在幼儿园识了几个字,会唱几首歌,能解几道题等知识内容作为衡量教师教得好坏,孩子学得如何的标准,把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视为“哄孩子玩,不务正业”;有些家长认为角色游戏不过是兴趣性活动,可有可无。其实,角色游戏不仅使幼儿情绪愉快,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成人也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幼儿的角色游戏,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角色游戏的涵盖面十分广泛,我们不能孤立地探讨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不加分析地铺张它的优点。因为有些角色游戏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健康造成危害。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游戏的主题、角色、情节、使用的材料均与社会生活有关,所以在角色游戏中能够很好地发展幼儿的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培养。
角色游戏及其教育意义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育活动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综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儿童游戏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游戏是愉快的、欢乐的;游戏是自发的、自主的;游戏是游戏者主动参与的。幼儿角色游戏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因此角色游戏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人认为,角色游戏是想象的世界,是浓缩了的小社会,幼儿是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乐此不彼。再也没有比角色游戏更能使幼儿享受快乐的了,他们可以在游戏中像成人一样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想象活动,可以在游戏中动脑筋,出主意,淋漓尽致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快乐的、忧郁的;遵守游戏规则如收放玩具要有条理,要爱护玩具等习惯及操作的技能技巧,这些都会转化为以后对待公物,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这些都是幼儿未来的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品质。此外,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模仿各种角色。可以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帮助幼儿认识美丑善恶;一般来说,幼儿比较喜欢扮演成人的角色,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游戏时,他们会认真地为“宝宝”穿衣服,照顾“宝宝”的日常生活起居,这对培养幼儿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有爱心、耐心等良好的品质。角色游戏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它与集体教育教学相互配合补充,从而达到了寓教与乐的目的,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能最有效地满足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且角色游戏的活动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获得动作、语言、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面推动着游戏发展价值的实现。
一、角色游戏的特征与本质
(一)自主性
从角色游戏的过程分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角色游戏内容,布置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角色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角色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角色游戏过程与进程。也就是说,怎么玩,和谁玩,玩什么,都是由幼儿自行决定的,幼儿是角色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
(三)趣味性
趣味是角色游戏不可缺少的因素,游戏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就在于角色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对幼儿来说他们所进行的角色游戏是有意思的,他们在玩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角色游戏必须以它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幼儿,使他们主动参加,并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感到愉快。
(四)虚构性
从角色游戏的内容分析,角色游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幼儿角色游戏的虚构性最为明显,游戏中的“妈妈”并不是真的妈妈,“女儿”实际上是玩具娃娃。幼儿尽管可以把狭小的角色游戏场所变成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在那里盖高楼,又可以铺铁路,既可以开轮船,又可以开汽车,但这一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假装”的。“从角色游戏情景的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再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定,幼儿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
(五)社会性和团体性
幼儿的许多角色游戏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不仅作用于物,而且与人交往,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技能。角色游戏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行动规则上。幼儿常见的角色游戏主题是“娃娃家”、“商场”和“小兔乖乖”等等。在这些角色游戏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游戏的角色和规则,一定是幼儿所能够了解和想象得到的,而幼儿所能了解和想象到的,又必须是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或以直接、间接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角色游戏中,幼儿从遵守角色游戏规则到学会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和玩具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幼儿的角色游戏多半是集体性的,幼儿不会长时间地自己游戏,他们更喜欢几个人一起玩,合作玩,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协商、互助、分享等技能,以求得角色游戏可以进行下去。在团体活动中,角色游戏才能满足幼儿想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以及和同伴亲密交往的需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角色游戏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就角色游戏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每一个具体的角色游戏并非一定都具有以上所有特征,在每一个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或倾向。
从以上角色游戏的基本特征,我们不难看出角色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再来分析游戏的本质。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探索性行为是由“这个东西是什么?”引起的,受外部刺激的控制,由外部刺激引发而来。角色游戏还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性行为。虽然角色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活动,但这种规则是内在的,是为幼儿所自愿的、自由的、愉悦的。在角色游戏中,问及幼儿“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幼儿的回答都是“好玩”、“高兴”、“有意思”,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是自由的,幼儿进行的角色游戏活动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不受外在事物的控制和约束。因此,不难看出角色游戏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角色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权力,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角色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角色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由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家提倡的最有价值的学习。角色游戏使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通过具体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正如上文所说角色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角色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游戏《商场》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游戏《医院》中,幼儿能够了解到医院看病的基本程序,让幼儿知道生病后不要乱吃药,要到医院让医生看病,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总之,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许多日常生活中幼儿不懂得、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运用到角色游戏中来,以加深幼儿对现实事物的了解。因此,我们说,角色游戏是获取知识、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的有效手段。
2.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依靠想象进行角色游戏,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角色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等家具,在制作同时要幼儿想想自己家里还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做出来。这样在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的指导下,幼儿相继制作出了饮水机、淋浴器等较先进的电器。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通过教育,能够使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在游戏之前先想好行动计划和行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详尽的想象活动。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3.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角色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因为角色游戏要求有概括力。例如,只有当幼儿看到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点时,才能担当起“妈妈”的角色。通常总是女孩子当“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概括。在这里,角色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支柱,通过活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思维概括准备了条件。
在角色游戏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幼儿可以用说话和简单的手势代替事物和扩展的行动。比如,在大班的游戏《娃娃家》中,孩子们说:“该吃饭了。”于是他们会走到墙前比划着洗手的样子,然后说:“洗完了!”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其概括程度要比小班高得多。
总之,幼儿的角色游戏离不开智力活动,幼儿的智力可以在各种角色游戏中得到开发。
(二)角色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角色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成人交往,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成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伙伴交往越来越重要。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角色游戏,共同指定角色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角色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角色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可以说,角色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共同将角色游戏进行下去,培养幼儿的“学会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角色游戏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尤其对待性格孤僻、喜欢独处的幼儿,更要多一些爱护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于社会能力提高的环境。
2.角色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角色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遵守自身所扮角色职业的性质,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会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司机”“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在家照顾“孩子”,整理房间,准备饭菜等,而扮演“爸爸”的幼儿则出外挣钱为“孩子”和“妻子”买生活用品。角色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在角色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角色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角色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都较差,意志品质处于薄弱时期,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但是,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地遵守角色游戏的规则,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超长的毅力,坚持不懈,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一场角色游戏,往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获得成功后,得到成人的赞扬,幼儿也从中得到乐趣,增强了成功感、自尊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如在角色游戏中,“妈妈”要抵御住各种诱惑,会把她认为是多的、好吃的食物分给“爷爷”“奶奶”和“宝宝”,把那份少的不好吃的食物留给自己等等。可见,角色游戏可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三)角色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角色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角色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角色游戏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但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如医生对病人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小伙伴之间的情谊等等,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角色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与美感
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布置自己喜欢的场景与环境,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家具或玩具及装饰品,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拥有成就感。丰富多彩的角色游戏,为幼儿美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幼儿在游戏中对玩具的选择与使用、环境的布置等方面也都感受到了美。
3.角色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各种偏离的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角色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能掌握环境。
综上所述,角色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角色游戏的发展是与幼儿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使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但是,角色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因而,限制幼儿角色游戏或任其自己去玩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长和教师最好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有目的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并通过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初步的知识,为进入学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对于儿童,“以游戏的方法去教训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角色游戏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从而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
参考资料:
[1]游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2][日]小口忠彦著,李秀英译.游戏的心理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3]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4]马金祥.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5]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6]王小英.哲学视角下儿童游戏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7]郭力平,许冰灵,李琳.游戏对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心理科学》.2001年第6期.
第二篇: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浅议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摘 要】:游戏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快乐而自主的活动,然而当前人们对游戏在幼儿心理作用的认识上却存在着偏差,本文通过介绍游戏的特征与本质,阐明了游戏对
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游戏 心理发展 幼儿
Discuss the Positive Role to Infa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Game Simply
【Abstract】: Game which is one happy and independent activity that infant likes very much, occupies important status among the daily life in infant, but have a deviation on people's understanding that the game is on infant's psychological function at present, this text has expounded the positive role to such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s infant's intelligence, social, emotion, etc.of the game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 and essence of the game.【Key words】: Game The psychology is developed Infant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游戏作为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教育的一种特有的教育手段,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方式。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因此,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游戏的重要性,却往往被成人所忽视。相当多的家长和部分幼儿教师并不真正了解幼儿,对游戏的教育价值缺乏高度的认识,他们错误地认为游戏是幼儿无意识地消磨时间的玩耍,并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为据,限制甚至反对幼儿游戏。有些家长常以孩子在幼儿园识了几个字,会唱几首歌,能解几道题等知识内容作为衡量教师教得好坏,孩子学得如何的标准,把教师组织幼儿游戏视为“哄孩子玩,不务正业”;有些家长认为游戏不过是兴趣性活动,可有可无。其实,游戏不仅使幼儿情绪愉快,而且是他们的一种严肃的活动。成人也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幼儿的游戏,充分利用这种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
游戏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在讨论游戏对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时需要明晰是哪种游戏,我们不能孤立地探讨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不加分析地铺张它的优点。因为有些游戏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健康造成危害,例如可能导致社会批评和否定的游戏以及更极端的可能导致身体伤害的游戏。
从游戏的分类来说,游戏有本体性游戏和工具性游戏两种,本文主要讨论本体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其主要指幼儿的自由游戏,是指幼儿自愿参加或退出的游戏;是幼儿自发的,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游戏;是幼儿按照游戏内容假装的自然环境的游戏;是能给幼儿快乐,达到心情愉悦的游戏。
一、游戏的特征与本质
游戏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呢?这是认识游戏必须要解决的根本性、前提性问题。其实,迄今为止,社会各界人士对游戏的概念众说纷纭,对游戏的特征也是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游戏的特征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自发性
从游戏的动机来分析,幼儿参加游戏活动是出自内在的动机,是完全主动自愿的。也就是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游戏既不为内驱力所控制,也不为顺从社会要求的外在动机所控制。这几乎毫无异议地被公认为是游戏最内在的本质的表现,是游戏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首要标志,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游戏了。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模仿。”
(二)自主性
从游戏的过程分析,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游戏内容,布置场景,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改变原有游戏的操作程序,制订新的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游戏过程与进程。也就是说,怎么玩,和谁玩,玩什么,都是由幼儿自行决定的,幼儿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游戏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
(三)趣味性
趣味是游戏不可缺少的因素,游戏对于幼儿的吸引力就在于游戏本身具有趣味性,对幼儿来说他们所进行的游戏是有意思的,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因此游戏必须以它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幼儿,使他们主动参加,并在游戏过程中感到愉快。
(四)虚构性
从游戏的内容分析,游戏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却并不是真实生活的活动。它是在假想的情境下反映真实生活的活动。幼儿游戏的虚构性最为明显,游戏中的“妈妈”并不是真的妈妈,“女儿”实际上是玩具娃娃。幼儿尽管可以把狭小的游戏场所变成广阔的天地,既可以在那里盖高楼,又可以铺铁路,既可以开轮船,又可以开汽车,但这一切,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都是“假装”的。“从游戏情景的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再到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定,幼儿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
(五)社会性和团体性
幼儿的许多游戏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游戏中幼儿不仅作用于物,而且与人交往,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技能。游戏的社会性突出表现在游戏的主题内容和行动规则上。幼儿常见的游戏主题是“娃娃家”、“商场”和“小兔乖乖”等等。在这些游戏中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游戏的角色和规则,一定是幼儿所能够了解和想象得到的,而幼儿所能了解和想象到的,又必须是他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或以直接、间接接触过的事物为素材。游戏中,幼儿从遵守游戏规则到学会遵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幼儿在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和玩具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幼儿的游戏多半是集体性的,幼儿不会长时间地自己游戏,他们更喜欢几个人一起玩,合作玩,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协商、互助、分享等技能,以求得游戏可以进行下去。在团体活动中,游戏才能满足幼儿想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以及和同伴亲密交往的需要。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游戏的几个基本特征,是从整体上就游戏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每一个具体的游戏并非一定都具有以上所有特征,在每一个游戏中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或倾向。从以上游戏的基本特征,我们不难看出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创造、驾驭活动对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的活动。再来分析游戏的本质。游戏不同于探索性行为,探索性行为是由“这个东西是什么?”引起的,受外部刺激的控制,由外部刺激引发而来。游戏还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规则性行为。虽然游戏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活动,但这种规则是内在的,是为幼儿所自愿的、自由的、愉悦的。在游戏中,问及幼儿“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幼儿的回答都是“好玩”、“高兴”、“有意思”,幼儿在游戏中是自由的,幼儿进行的游戏活动是一种内在动机性行为,不受外在事物的控制和约束。因此,不难看出游戏的本质是自由和快乐。
二、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任何人的孩提时代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游戏是最适合于幼儿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权力,它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而是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游戏对幼儿智力、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游戏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地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由自己观察和探索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发现式的学习,这也就是当代教育家提倡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游戏使幼儿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自然材料,通过具体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正如上文所说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游戏《娃娃家》中,幼儿“家”里摆放的各种“家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家里仿造来的,从游戏中幼儿逐渐明白了饮水机如何开关、哪个按纽是冷水、哪个按纽是热水、如何喝到不冷不热的水;在游戏《商场》中,幼儿可以了解到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商品的保质期和有效期;在游戏《医院》中,幼儿能够了解到医院看病的基本程序,让幼儿知道生病后不要乱吃药,要到医院让医生看病,这样才不会有危险,等等。
总之,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许多日常生活中幼儿不懂得、不了解的事物我们都可以把它们运用到游戏中来,以加深幼儿对现实事物的了解。因此,我们说,“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是获取知识、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的有效手段。
2.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依靠想象进行游戏,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游戏又促进想象的发展。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卡纸制作出床、桌子等家具,在制作同时要幼儿想想自己家里还有哪些家具,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做出来。这样在教师的言语与行动的指导下,幼儿相继制作出了饮水机、淋浴器等较先进的电器。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通过教育,能够使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在游戏之前先想好行动计划和行动结果,然后按计划去展开详尽的想象活动。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3.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思维概括水平的提高。因为游戏要求有概括力。例如,只有当幼儿看到自己和妈妈的共同点时,才能担当起“妈妈”的角色。通常总是女孩子当“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点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概括。在这里,游戏的主要作用在于:幼儿在这种活动中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支柱,通过活动,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思维概括准备了条件。
在游戏过程中,抽象概括能力是逐渐提高的。小班幼儿的游戏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中、大班幼儿在游戏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幼儿可以用说话和简单的手势代替事物和扩展的行动。比如,在大班的游戏《娃娃家》中,孩子们说:“该吃饭了。”于是他们会走到墙前比划着洗手的样子,然后说:“洗完了!”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其概括程度要比小班高得多。
总之,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智力活动,幼儿的智力可以在各种游戏中得到开发。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令人兴奋、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过程,这恰恰是游戏的作用所在。”
(二)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喜欢与小伙伴一起玩,2岁以前孩子一般与成人交往,2岁以后逐渐对小伙伴发生兴趣,成人代替不了小伙伴的位置,伙伴交往越来越重要。在游戏的情景中,幼儿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游戏,共同指定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了解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区别,不断解除活动的自我中心,学会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举止,逐步养成对于周围环境的态度,逐渐建立友谊、公正、负责的意识和观念。可以说,游戏的过程也是幼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交往的平台,幼儿通过与同伴的协作共同将游戏进行下去,培养幼儿的“学会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
力。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对人对己、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尤其对待性格孤僻、喜欢独处的幼儿,更要多一些爱护关心,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于社会能力提高的环境。如在分组游戏时,可以把他分到交往能力比较强的组里,使其有机会模仿到积极的社会行为,家长也应舍得花时间陪孩子游戏,提高孩子的游戏水平,同时要支持、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让幼儿自己解决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样,幼儿通过游戏就可以使社会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游戏中,每一个幼儿所扮演的角色都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幼儿通过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理解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会遵守自身所扮角色职业的性质,例如,扮演警察的幼儿会严格按照警察的职业性质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司机”“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扮演“妈妈”的幼儿会在家照顾“孩子”,整理房间,准备饭菜等,而扮演“爸爸”的幼儿则出外挣钱为“孩子”和“妻子”买生活用品。游戏中的幼儿都会学着遵守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所学得的行为规范实质上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缩影,因此,游戏加深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是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幼儿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都较差,意志品质处于薄弱时期,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但是,为了能够参加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了完成游戏任务,幼儿往往乐于抑制自己的愿望,自觉地遵守游戏的规则,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超长的毅力,坚持不懈,调节和控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与动机。一场游戏,往往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完成,获得成功后,得到成人的赞扬,幼儿也从中得到乐趣,增强了成功感、自尊感,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如:在大班体育活动“长凳游戏”中,游戏从易到难,长凳一张张叠高,有些小朋友因怕高而不敢跳,在同伴的带动和老师的帮助鼓励下,全班幼儿都能坚持到底,勇敢地跳下去。有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游戏,幼儿更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办事,依赖性减少,进取心增强,并且更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吃苦精神。再如在角色游戏中,“妈妈”要抵御住各种诱惑,会把她认为是多的、好吃的食物分给“爷爷”“奶奶”和“宝宝”,把那份少的不好吃的食物留给自己等等。可见,游戏可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
(三)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所以游戏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但在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如医生对病人的关心、父母对孩子的爱、小伙伴之间的情谊等等,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成就感与美感
在游戏中,孩子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孩子在游戏中不会有挫败感,每一次玩,他都可以体验到自己的成功。比如,2-3岁的孩子搭积木,他虽然没有掌握大小积木的平衡关系,只是乱搭,小积木在下面,大积木在上面,没搭几块就塌了,但是他还是很高兴,积木倒下去的过程他觉得很快乐。
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布置自己喜欢的场景与环境,可以自己制作喜欢的家具或玩具及装饰品,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拥有成就
感。丰富多彩的游戏,为幼儿美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例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等,都可以使幼儿认识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文艺作品中的美好艺术形象。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分别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动作的美;结构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到结构造型的美;音乐游戏可以使幼儿对音乐感兴趣,发挥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表演游戏既可以培养幼儿对文艺作品的兴趣,又可以加深幼儿对文艺作品的理解,能更好地发挥文艺作品的教育作用。而且,幼儿在游戏中对玩具的选择与使用、环境的布置等方面也都感受到了美。
3.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性行为以及各种偏离的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吃药等),宣泄和抒发情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能掌握环境。
综上所述,游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实践活动,它对幼儿心理各个方面都能起促进作用。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最有效的活动形式。而游戏的发展是与幼儿心理发展相一致的,促使幼儿游戏的发展,也就能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但是,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因而,限制幼儿游戏或任其自己去玩耍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指出,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长和教师最好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游戏,有目的地发展他们的能力,并通过游戏教给幼儿一些初步的知识,为进入学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说,对于儿童,“以游戏的方法去教训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游戏与幼儿心理发展的关系,从而转变教育观念,让孩子在游戏中不断成长。
参考资料:
[1]游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2][日]小口忠彦著,李秀英译.游戏的心理和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3]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4]马金祥.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2期.[5]闫守轩.游戏:本质、意义及其教学论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6]王小英.哲学视角下儿童游戏的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7]郭力平,许冰灵,李琳.游戏对于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心理科学》.2001年第6期.
第三篇: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毕业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姓名: 肇美男 指导教师: 张宪冰 学科专业: 学前教育 学
号: 201409947607 学习中心:14095171907001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6年4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
肇美男
日
期: 2016
年
月
摘 要
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主性。游戏是最适合幼儿,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锻炼和发展着自身的各种能力,吸引着周围生活中丰富的只是,逐渐形成着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要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同时,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的活动,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知道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进行游戏,而不是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关键词] 认知;情感; 交往; 社会实践
前 言
角色游戏能唤起幼儿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活跃幼儿的智力活动,使幼儿在轻松的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将已有的只是与经验综合运用到游戏中去,同时,游戏也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新的只是。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地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已有的印象,在想象的环境里扮演角色,用语言和动作模拟真是生活的特性。幼儿以游戏材料代替真是物品,积极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锻炼了他们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幼儿的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幼儿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主性。游戏是最适合幼儿,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锻炼和发展着自身的各种能力,吸引着周围生活中丰富的只是,逐渐形成着优良的个性品质。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要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同时,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的的活动,教师对角色游戏的知道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进行游戏,而不是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角色游戏以其富有创造性和充满想象力神兽幼儿喜欢,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还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干预。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表现出目标意识差,甚至把幼儿自主游戏时间当成自己的休息时间,造成游戏实施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及指导无针对性,任凭孩子“发挥”。对游戏的评价更不重视,总是三言两语打发过去,或因为时间来不及而取消,幼儿游戏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而游戏的价值不应该只是玩玩而已,更应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发展。
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是幼儿期最典型、最优特色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常扮演妈妈、老师、司机、警察等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体验着他们的情感,反映着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学习分工合作,角色之间互相配合。例如,在医院的游戏中,有的幼儿当医生,有的当病人,有的在挂号处,有的在病房当护士。做这样集体分工合作的角色游戏有助于幼儿学习和实践社会性行为,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角色游戏也有
利于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角色游戏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游戏的主题、角色和情节等都是依照幼儿自己的兴趣、医院、经验进行的,在游戏中有儿子有地发挥想象力合创造性,独立自主地再现成人的劳动和生活,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幼儿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身体发展的重要基础。
角色游戏的重要性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幼儿的智力
角色游戏能唤起幼儿的兴趣,集中注意力,活跃幼儿的智力活动,使幼儿在轻松的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将已有的只是与经验综合运用到游戏中去,同时,游戏也促进他们不断学习新的只是。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地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已有的印象,在想象的环境里扮演角色,用语言和动作模拟真是生活的特性。幼儿以游戏材料代替真是物品,积极想办法解决出现的问题,从而锻炼了他们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幼儿的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有研究发现:幼儿由于在商店游戏中扮演角色的需要,必须自觉地积极地去识记和追忆,因而能唤起兴趣,集中注意力,无论记忆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一般实验室条件下的情形要高得多。角色游戏对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在游戏中,幼儿要先想好游戏主题,然后对角色如何行动、游戏怎样进行下去和角色间的关系如何应付等方面进行安排。幼儿不仅要分配角色、布置环境,而且要思考、解决问题,并以语言和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想象。因此,游戏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在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是幼儿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身体发展和积极尝试的基础,是进一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角色游戏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协作行为的发展,使幼儿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得到强化,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及社会积极性、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使幼儿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1.角色游戏有助于幼儿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摆脱自我中心
自我意识是人的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婴幼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去理解周围的任何事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角色游戏在促进幼儿从他人角度可看问题的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当幼儿扮演别人时,由于角色的需要,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从
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可以比较自然的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与完善。
2.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必经途径
为了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幼儿必须首先就游戏主题、游戏内容、游戏情节以及角色分配等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就促进了现实的伙伴交往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另外,幼儿扮演角色还必须进行角色的交往,学会表达角色的感情和愿望,理解其他角色的意愿与态度并做出反应。这样,幼儿在游戏中就结成了两种类型的交往关系:一是现实中的伙伴关系,一种是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这两种关系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有理条件。
角色游戏不仅为幼儿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也为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角色游戏越深入,幼儿交往频率越高,交往越积极主动,就越能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角色游戏还培养了幼儿的交往技能。在游戏中幼儿必须学会妥协与让步,学会通过协商、轮流、分享、谦让和交往技巧,以使自己的愿望在游戏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达成。这样,在不断解决游戏纠纷的过程中,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也能逐渐得到了发展。
3.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社会规则、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将来社会生活的预演,为他们适应以后的成人社会、掌握社会规则、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习得合理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个舞台。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担任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任务与做事的规范,如一名学生即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周围同学的同学,而要扮演好孩子和同学的角色就必须学习,因为这些角色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赋予的。对幼儿来说,角色游戏中角色扮演正是一种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每个幼儿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角色的行为,从中学习劳动者的优秀 品质和接物待人的态度,体验良好的思想感情,学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准则,这对幼儿道德意识和情感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幼儿的角色游戏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凡是幼儿能够接触到的社会领域,如家庭、菜场、银行、医和公交车等,在幼儿的游戏中都有可能得以反映。随着游戏情节的开展,幼儿便可以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拿到游戏中去演练一番,进一步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大大加深了幼儿的社会认知。
三、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幼儿的意志比较薄弱,自制力、坚持性均较差。在游戏中,幼儿自愿担当了一定的角色之后,角色本身就包含着行动的榜样。游戏要求幼儿时刻拿自己的行为和角色应有的行为作对比,根据角色的要求调节自己的行动,否则他便会遭到游戏伙伴的异议。再者,角色游戏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按照规则来控制自己的行动。以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幼儿为了在游戏中表现角色,能自愿地服从规
则,努力克服困难,使游戏顺利地进行,这无形中就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培养了自己的意志品质。
苏联心理学家马努依连柯曾就幼儿在角色游戏条件下和非游戏条件下的坚持性作了对比性实验:一是让幼儿在实验室的一般条件下保持站岗姿势,一是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做哨兵保持站岗姿势,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的意志行为,自制力和心理活动的有意性水平大大高于在其他活动中的表现。
四、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
角色游戏即是幼儿简历积极情感、调整消极情感的途径,也是表露或发泄情感的渠道。在游戏中,幼儿既体验着各种情感,如快乐、恐惧、对别人的同情和成功的喜悦等等,又可以自己控制这些情感。幼儿在游戏中全神贯注于角色扮演,很少约束和限制,他们的喜悦、满足以及恐惧、忧虑都能通过游戏表露和抒发出来。这一方面能使幼儿增加控制环境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满足,增长自信心;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消极情感的出路,减少情感失调的影响因素。同时,角色游戏还为幼儿提供了体验他人情感,帮助他人的机会,通过扮演商店、医院等游戏中的角色,幼儿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能得到增强。
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性格有重要作用。通过游戏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不良行为。如过分鲁莽好动的幼儿,可以再担任“交通警察”和“售票员”这样的角色中培养抑制能力;不爱整洁的幼儿通过担任“医生”逐渐培养爱整洁的习惯,等等。大量事实证明,角色游戏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性格的形成。
五、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伴随下,不停地操作着各种物体,这促进了幼儿身体的发育和动作的发展,促进了幼儿肌肉活动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提高。在游戏中,幼儿练习着用语言进行角色间的交往学习,学习按角色的要求去使用不同的语言,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 论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在游戏中他们充分地表现着自我。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不是单纯的重现,而是将自己的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组合起来,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参考文献
[1]何翔.幼儿角色游戏的价值与作用[J].新课程(教研版),2009,(06).[2]张青青.角色游戏与幼儿心理健康[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02).[3]刘若雪.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J].教育评论,2007,(03).[4]沈文娟.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健康发展[J].山东教育,2007,(12).
第四篇:幼儿大班角色游戏[推荐]
幼儿大班角色游戏《小医院》
滑晓倩
运城市临猗县楚侯乡中心校
【游戏主题由来】
通过一次谈话活动,我发现孩子们最近对药的种类产生了兴趣,还模仿药剂师学着包起药来,看着自己包好的“药”整齐的放在盒子里特别自豪。有的孩子建议开个医院吧。大家一下来了兴致,所以我们选择了“医院”这个游戏。【游戏总目标】
一、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及其职责,模仿和扮演医生、护士及病人等角色,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二、能迁移生活中关于医院的知识经验,与同伴合作创设医院的环境。
三、学习用协商、轮流等交往策略分配角色,能共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发展游戏情节。
四、合理摆放、爱护材料,创造性的使用材料。
五、缓解幼儿对医院、医生、打针等的排斥感和恐惧心理,在生病时从心理、身体上能配合医生的工作。
六、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敬佩的感情,体验医生和护士工作的辛苦。第一次游戏
【游戏目标】
一、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及其职责,初步扮演医院中的各种角色。
二、生病时懂得要医院看病,了解看病的基本程序:挂号-看病-取药。
三、大胆有创造性地选择替代物与游戏材料,根据游戏需要自制简单玩具。
【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
1、在谈话活动中引发幼儿关于看病的生活经验,了解医院工作人员的职责。
2、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关于医院的废旧物如:药瓶、病例卡等。
物质准备:在医院投放病历卡、听诊器、针筒、药品等环境创设:创设医院的环境
【游戏过程】
一、教师出示听诊器和针筒和病历卡,引出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乐趣。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听诊器和针筒?医院里有谁?他们的工作是什么?
二、师幼共同回忆去医院看病的流程:挂号-看病-取药师提问:你们去过医院吗?为什么去医院?去医院看病时,先要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师小结:小朋友身体不舒服的时候,要去医院看病,看病时,要先到导诊台的护士那填写病历,然后到主治医生那去看病,看完病再去药房取药。
三、提出游戏要求
1、要协商讨论,解决医院开业前的各种问题。
2、要选择各种替代物,创设医院环境。
3、按意愿选择角色,分工扮演医生、护士及病人等角色。
四、幼儿游戏,教师以病人的身份介入游戏,观察指导。
1、观察幼儿能否协商、分工,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
2、观察幼儿是否能掌握看病的基本程序:挂号-看病-取药。
3、观察医生、护士能否明确职责。
五、整理游戏材料和环境,师幼分享游戏体验,评价游戏情况。
1、整理游戏材料和环境。
2、交流游戏情况。
师提问:
1、你今天扮演了什么角色?你是怎么做的?
2、你在游戏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3、下次的医院游戏你认为可以增加什么材料?
第二次游戏
【上次游戏回顾】
从上次游戏中,我发现幼儿对于医院游戏是充满兴趣的,特别对于医生这个角色充满向往。但是在游戏中我发现,因为第一次玩这个游戏,幼儿出现的症状与其他主题游戏第一次出现的症状都大同小异,即语言交流不够丰富,情节断续,不知该如何往下发展,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很容易笑场。但是医生的看病时,不能很好的对症诊断,不能根据病人的病状做出相应的策略。且形式单一,对于打针尤其感兴趣,不管什么病症都要求病人打针。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我对游戏方案进行了调整。
【游戏目标】
一、明确所扮演的角色,增强角色意识。
二、尝试根据不同的病症,针对性提出治疗的方案,能对症下药。
三、能运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促进角色间友好互动。
【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在谈话中,引导幼儿回顾医生看病的方法,初步了解不同的病症的不同的诊断方法。
物质准备:增设压舌板、手电筒、体温计、白大褂、白帽子、护士帽、药瓶等。
环境创设:丰富医院的环境布置。
【游戏过程】
一、回顾上次游戏存在的问题,明确角色意识。
师:上次游戏中,老师发现扮演医生的小朋友对不同的病人都用了一样的看病方法,而且喜欢给病人打针,这样对不对?为什么?
师:要怎么样才能帮助病人把病看好?
师小结:医生要仔细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然后要看看他不舒服的地方,一般的病只要吃药就好了。
二、提出游戏要求。
1、与同伴协商角色分配。
2、导诊的护士要主动与病人问好,游戏中要用礼貌用语。
三、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开展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1、适时以病人的身份参与游戏,制造问题,让医生解决,观察医生对症诊断的情况。
2、观察医院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语言交流情况。
第五篇: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
浅谈角色游戏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影响
作者简介:肖剑 女、出生年月1982.12 小学高级教师,在常州市大地幼稚园工作,参与省级课题“以拓展性学习促幼儿成长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语言、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有多篇德育、教学方面的论文发表和获奖。
摘要:孩子们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体验着成人的感受。这最初的体验,将对孩子们承担未来社会的真正角色有着深刻的意义。正确、规范的体验,能给他们以美好的启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洒下健康的幼芽,帮助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走出坚实的步伐。反之,将会影响孩子的人生质量。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和具体实践性等特点。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语言等各种能力的发展。所以游戏是幼儿普遍喜爱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及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广泛而又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接近幼儿生活,带给幼儿快乐,而且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而“角色游戏”正是将成人的这种社会性行为进行再现,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是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再现。角色游戏不但有着其他游戏的教育功能、发展功能,而且它对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角色游戏 功能 心理健康 发展
正文:角色游戏是幼儿较喜欢的一种游戏,同时,也是较难玩“好”的一种游戏。所谓难玩“好”,是因为:一方面孩子们生活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则是难以掌握所表演的社会角色,如售货员、医生、邮递员等的行为、语言乃至社会义务。正因如此,幼儿教师就更应该重视角色游戏的指导,为孩子们将来充当真正的社会角色打下基础。角色游戏是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时候的一种游戏。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首先是对主题内容进行指导。
一、主题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 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因此幼儿所处的生活是角色游戏内容的直接来源。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内容。如在同一个小班,男孩子都喜欢玩开汽车的游戏,因为现在家长经常带幼儿做车外出旅游,幼儿目睹了汽车司机开车的作,并产生了爱慕之心和自豪感,梦想自己会开汽车多好,所以在玩开汽车游戏中,他们拿着模具型汽车方向盘左右摇动,嘴里不断发出“嘀嘀嘀、嘀嘀嘀、的响声,小司机带领小乘客愉快的郊游。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所以在工作表现的很认真、负责。总之,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爱护同伴、积极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
二、主题内容丰富多彩
幼儿个体所处的环境、生活经验不同而千差万别,所以幼儿角色游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日常生活的主题:常见的有“娃娃家”“幼儿园”等,是由幼儿平日经常遭遇到的经验所形成的。如在“娃娃家”他们扮演着爸爸、妈妈、洗衣做饭,爱护小娃娃。在音乐区内,扮演着音乐教师,认真的组织幼儿唱歌、跳舞、练习打击乐等。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着作爸爸、妈妈、老师的辛苦和快乐。社会关系的主题,常见的“超市”“医院”等,这类主题内容较之日常生活,社会关系扩大了,特别在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等关系基本不存在了,医院里的医生病人,商店里售货员和顾客等形式的社会关系是幼儿比较熟悉和关心。
社会现象和重大事件的主题:如“世界杯足球赛”,等主题,这类内容较之上述两种不太常见,但是由于新闻媒体的传播,比较容易传达给幼儿。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幼儿同家长一起看球赛,关心比赛情况。这类主题往往具有多样的社会关系和新闻性,会给予幼儿深刻的印象。
三、主题的内容具有年龄差异
在成人不加干预的自然情况下,幼儿景象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但有些主题内容是幼儿经常选择的,有的主题内容持续时间较长。观察发现,主题内容持续长短和幼儿兴趣关系密切,游戏时间持续最长的主题内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的兴趣也随着身心发展而发生变化,和小年龄幼儿相比,较大年龄的幼儿不在注重日常生活的主题,而且更多地选择社会关系主题游戏,像“世界杯足球赛”这样的主题更容易吸引大班幼儿。
教师不能轻易地肯定和否定,而应当创造条件让幼儿尽情表达出他的构思和想法;当固执的孩子坚持要玩某种不太适合的游戏时,教师也不妨让他进行尝试。
两种策略:是指完善构思和充实内容。当幼儿的想法与游戏的主题不符合,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修改主题名称;当幼儿提出的主题比较简单或抽象,或者对这一主题其他幼儿不熟悉,难以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共同游戏,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充实内容,让这一主题内容丰富起来,更加具体,更加形象,如果有些主题目前根本无法开展,也可以明确要求他以后注意观察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内容,不断地使主题从不可行到可以玩起来。
在主题内容的指导方法上,依据与开展角色游戏的密切程度,可把具体的指导方法分为三种。
一是谈话讨论,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谈话讨论可以在游戏前进行或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游戏前的谈话可以引起幼儿的回忆,再现他们生活经验的表现,有利于直接组织开展游戏。日常生活中的谈话主要就一些主题进行讨论,使教师比较了解幼儿的心理,同时也提出一些主题,引导幼儿在有主题的情况下讨论,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迷惘以后的游戏进行知识准备。如为了丰富娃娃家的游戏内容,教师用废旧纸盒制作了煤气灶,家具等家庭物品,还准备了一些半成品。并开展了“双休日你到那里去了?”“我家的晚上”“愉快的节日”等类似的主题谈话活动,充实了娃娃家的家庭活动内容。
二是引导观察。这种方法主要为了丰富幼儿对生活周围的事物、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感受。生活经验的积累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对幼儿也不利外,正如俗话说:“见多”才能“识广”。幼儿在观察环境变化,观察人物以及他们的工作劳动、使得幼儿能从中选择主题,产生表现主题的游戏。如大二班孟天歌等幼儿在建筑区内,搭建了高楼、小桥等建筑物,引起全班幼儿的讨论;幼儿说:“用彩色塑料插片,能插出五颜六色的花;用积木还能搭出迷宫、蹦床等。”并产生了“小小建筑师”主题活动。活动中教师以主导的身份改变为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幼儿,以自己的动态语言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参加游戏活动的兴趣,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幼儿自己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共同的创造合作成功创造的大型作品“可爱的幼儿园”,参加徐州市教育局首届幼儿创造性游戏大赛获“二等奖”的好成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体验了同伴之间互相合作乐趣;体验了成功的愉悦。
三是鼓励想象。想象、象征、假装都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这些特征恰好给幼儿带来身心最大的愉悦,同时也使得游戏主题内容染上想象、虚拟的色彩。幼儿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发挥、想象、创造,教师应当鼓励这种想象,激发这种想象和创造,并创造条件满足幼儿的愿望,如幼儿提出“太空游乐园”的游戏主题时,教师就应该为幼儿提供相应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游戏,在结束游戏时还要对这个主题进行讲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一、角色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
在角色游戏时,孩子们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表现,如各种语言、动作、形象等,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体会不同身份的角色,一般多从“娃娃家”开始。因为大家都称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所以,孩子们最先熟识和接触的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角色身份的体验也就是从爸爸妈妈开始的。孩子们在游戏中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就会自然地去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谈举止,学习他们的日常行为,将孩子们自己理解的爸爸妈妈表现出来,这就是孩子们对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而这初步体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爸爸的身份决定了他应该干什么事,说什么话,持什么样的态度;妈妈的身份、孩子的身份都将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孩子们会刻意地去表现特定身份应有的工作、语言、行动。例如:爸爸在家里不干活,下班回家只看电视、喝茶水,而妈妈却不停地忙家务、干这干那等,这都是当前家庭存在的真实现象留给孩子的印记。再比如:理发员与顾客的身份差异、医生与病人的身份差异、乘务员与乘客的身份差异等等。这些不同身份的角色所承担的不同的社会责任,孩子们也在游戏中有了最初步的体验,对他们将来可能充当的社会角色有了最初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在角色游戏中,孩子的各种表现应引起教师的充分注意,以避免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孩子,使孩子的认识、感受出现偏差,如商店的售货员态度蛮横、医院的医生敷衍病人等等。因此,角色游戏中的体验虽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的初步体验,却有可能直接影响着孩子们未来人生的质量。
二、角色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交往的初步体验
让幼儿学会交往并善于交往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角色游戏正是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交往行为的一种游戏活动。因此,游戏角色间的交往应传递给孩子文明、和谐的交往方式。在幼儿与幼儿间的自然交往中,他们会以自己的思维、言行进行交往。而在角色游戏中,则要让孩子们去模仿成人的身份,进行成人间的交往,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困难的,但也是需要的,更是非常重要的。初次模仿成人的交往,会给孩子们留下极深的印象。比如:医生与病人交往时,医生应怎样说,持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表情,两者配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等等。再比如:玩“娃娃家”时,由于客人来得多,吃饭时没了筷子,这时孩子们就会学习运用成人交往的方法,到邻居家借筷子,这一“借”的行动,就是孩子们学习交往的成功实践。孩子们一旦要模仿成人的交往,必定要先观察、学习成人的交往方式,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不同层面便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便在游戏中展现出来:菜摊前的讨价还价;商店里对商品的介绍、挑选、询问;邮局里的填写、对答„„。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着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的感受。同样这最初的体验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避免不良的交往方式影响孩子们的正常交往。
三、角色游戏是幼儿对未来社会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
情感与人一生的生活质量关系重大。正常的情感可以使人对生活充满热爱,激发人们快乐的情绪,激励人们按照正确的轨迹去走完充实的人生之路,这期间,人们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生活、建设生活,奉献社会、造福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进步。反之,扭曲的情感将给社会造成危害。现今,许多的青少年犯罪其原因多在于情感的扭曲,或父母离异、或缺少关爱„„。所以,情感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体验着“大情感”。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也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社会角色的情感的形成。例如:在充当妈妈爸爸的角色时,他们会自觉地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是家庭亲情的体验;在充当医生的角色时,他们会对病人细心周到,这是社会亲情的体验;在发现别人有困难,他们会主动去帮忙,这是乐于助人的体现„„。这些情感的自然表露,说明孩子们的情感真实、自然、纯洁,对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格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不正确的情感体验,则会给孩子们纯洁的心灵留下一抹阴影。例如:小朋友在玩“商店”的游戏时,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位“老奶奶”买了东西拿不动,这时旁边有三个“顾客”,竟无一人去帮助她,后来在老师的参与、启发下,才有一人去帮“老奶奶”拿东西。这个事例说明,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已影响到了孩子们,如果不注意修正,其影响是恶劣的。上述情况就是孩子们自觉不自觉地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没有选择地在角色游戏中表现了出来。因此,教师在组织角色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孩子们的情感表现,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帮助孩子塑造美好的情感。比如:通过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表达爱孩子的情感,从而体会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中学会关心他们。再比如:扮演医生的角色,就应该有医生的医德,关心病人、态度和蔼、认真治疗„„让孩子学习医生救死扶伤的美德。通过这些游戏角色,孩子们对未来社会角色的情感有了最初的体验。
四、角色游戏是幼儿对为社会创造的追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里安全感和获得了心里自由时,最有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展与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应持开放的态度,要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自主的游戏下他们创造性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爱玩是幼儿的天性,而自由的游戏环境更能激发幼儿很多方面的发展如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事物的能力、创造能力等,创造能力更为显著,他们在没有约束的境况下自由的操作自由的玩耍,而在玩的过程中就出现希奇古怪的想法,他们就会尝试用到游戏中来从而就去创造、去发挥。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中孕育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里安全感和获得了心里自由时,最有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展与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应持开放的态度,要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自主的游戏下他们创造性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候,幼儿想象力是他们进行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所以尽管幼儿想象不合理,什么“摘月亮当小船”“天气出汗了”等教师仍然应当持一种赞赏态度,绝不用‘胡说八道’轻易否定幼儿对世界的创造性认识,将幼儿的美好设想扼杀在萌芽状态。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社会和人类发明创新。传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到地上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经潜心研究后来发现引力定律,瓦特看到了开水壶的壶盖被蒸汽冲的‘噗噗响’后终于研究发明蒸汽机等。可见幼儿好奇心像植物的嫩芽,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为了幼儿创造性更好的发展,要为幼儿提供有力的创造条件和自主游戏的机会幼儿园可以扩展活动区的功能,要能完全让幼儿在活动区自由玩耍。丰富、自由的活动区活动可以让幼儿尽情玩耍,并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教师带领幼儿到游戏王国里自由的玩耍,自由的探索,幼儿的人生旅途上不会再孤单,不会在烦闷,有着同伴的互动、教师的引导、父母的支持,将会给幼儿游戏带来更多的光彩更多的创新,幼儿创造能力就会更强。放开双手让幼儿在游戏的天地里自由的翱翔,在自由的空间里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相关文献资料:
1、奚美蓉、邱敏《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傅寿芬:领导小班幼儿开展创造性游戏的体会。四川教育;1980年07期。
3、沈立明:创造性游戏的领导 幼儿教育;1982年08期。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