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研究对策
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朋友——浅谈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研究对策
德清县筏头中心学校陈慧芳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突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我针对班中一个单亲孩子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操作措施及做法,努力改变这个单亲孩子的行为与认知,让他重新找回自信,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轨道上,为建设和谐班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单亲家庭单亲孩子自信和谐
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全国有上千万的单亲孩子,并且每年以50到60万的数量递增。单亲孩子多表现出孤僻、抑郁、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和心理特征。不专注学业,打架斗殴,甚至有暴力倾向等行为特点,犯罪率更是高达40%。瑞典有一项近10年之久的调查结果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高两倍以上,而且更容易染上酗酒和吸毒的恶习。此外,还时常发生自残和自杀等行为。
逐渐增多的单亲孩子和单亲家庭,已经日益突显为社会上又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如何帮助这部分弱势人群,成为目前急需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我针对班中一个单亲孩子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操作措施及做法,努力改变这个单亲孩子的行为与认知,让他重新找回自信,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轨道上,为建设和谐班集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一阶段——广泛接触并进一步深入调查了解单亲学生,对单亲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解和研究。
通过多次家访以及对孩子的广泛接触,我基本掌握了有关宣××平日的行为表现、家庭情况,发现这个单亲孩子的异常心理及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孤僻、任性、自卑与敏感。
二、逆反、撒谎、好斗和报复。
三、意志薄弱,成绩下降,厌学、逃学。
四、自由散慢,不思进取,破罐破摔。
对此,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其一,孩子的孤独感,缺少积极性情感和对他人的信任。父母的离异,使他在心灵深处感到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尤其是这两年来,母亲一直没来探视过他(但就算母亲来探视,父亲也不允许),而父亲对他又是不管不顾,两年来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抚养,形成了隔代教育。每当看到同伴们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会更加感到心灵的痛楚,过早地领略了人间的痛苦。再加之周围同伴的耻笑,他害怕与人交往,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参与集体活动,不与同伴玩耍交流。甚至从仇视父母发展到了对社会的仇恨,才会有潜入他人家中大搞破坏的行为发生。日本犯罪心理学家森武夫说:“家庭是人个性的塑造场”,父母是子女个性形成的首任和最重要的教师。无母的家庭,造成了孩子的情感障碍,形成了自我封闭。
其二,孩子的自卑感,匮乏自信心。家庭的破裂和解体,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不幸,造成了心灵上莫大的创伤。致使他丧失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父母离异后,他失去了原来的校园(三年级第二学期由武康小学转入我校)。失去了以前的同学、玩伴,原来成绩就不够好的他越来越无法安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加上个别知情同学对他的耻笑,他甚至厌学、逃学、自暴自弃。回到家中,他再也感受不到家的温暖,没有了母亲,见不到父亲,享受不到人间的幸福和快乐。他只能听天由命。接受来自隔代的情感,爷爷奶奶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而且非常尽职尽责。但是,爷爷病重,经常犯病,一直支撑着家庭的奶奶压力相当大。每当面对年幼的孩子,他们不够理解孩子的心理,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一味的严格要求使得孩子心生叛逆,以至犯下错误,面对犯错的孩子,恨铁不成钢时总会有打骂孩子的现象出现。这使得孩子更加自卑,心灰意冷。每每放学总是迟迟不肯回家。哪怕是奶奶已经为他预交了车费,他也宁可独自走回家去。面对有时来接他的爷爷奶奶,他总会远远躲开并逃走。
其三,孩子仇视社会,粗暴缺少冷静性。在这个不和睦的家庭中,从父母离
婚前的争吵,打闹,直到离婚后爷爷奶奶及父亲对母亲的指责、唾骂,使孩子产生了冷酷悲戚的心情,讨厌看到同学谈及父母对的幸福模样,认为这是老天爷的不公,他要破坏他认为不公平的现象。于是,在逃学的几天中,他来到了同学家(养鸭农户家)大搞破坏。
第二阶段——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为单亲孩子营造温暖快乐的环境,努力改变孩子的行为与认知。
针对以上调查了解与分析研究的情况,我确定对该生的辅导采取行为调整与认知调整相结合,教师指导和集体帮助相结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进行的综合指导方法。
一、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适时恰当的心理疏导。
1、无痕的关爱是打开孩子心锁的钥匙
宣××这种家庭背景的孩子往往敏感而自尊,如果很直接地关心反而会适得其反。于是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在不经意中给予他较多的关注,让他有种被人重视的感受。
例如:在上课时只要他比较认真,我就会说:“有些同学不认真听讲了,大家看看宣××,他这时听讲可专心了。”于是宣××坐得更直了。其它同学投向他的目光,让他有种自豪感。
又比如:偶尔一次大扫除中,他连续倒了三次垃圾,在结束时,我特地表扬了包括他在内的三位同学(其余两位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无形之中,他便有了一种被重视、被尊重的感觉。
就这样,我在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时,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与鼓励,不着痕迹的关爱渐渐打开了孩子的心锁。
2、平等的交流是获得孩子信任的基础。
根据宣××的实际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找他谈心,了解他的心事,关心他、帮助他,逐步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当他遇到困难时,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解决困难。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我发现这孩子非常依恋以前的家庭生活,他非常不喜欢现在这种孤单的生活,他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希望能和父母一起生活。逐渐地,孩子愿意与我交谈,把我当成了朋友。
3、细心的关怀是疏导不良情绪的关键。
宣××的情绪时有反复,一天早晨他到校很晚,而且头发零乱,无精打采的,下课后,我走到他身边说:“宣××,还没吃早饭吧?”他点了点头,我拉着他的手到小卖部去为他买了份早餐,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心里难受极了,我对他说:“等一会儿回教室去认真上课,中午我们再聊聊天好吗?”他此时已恢复了精神,边走向教室边说好。
中午,宣××告诉我说他爸爸昨夜喝醉了,把他一顿狠打。我问他:“爸爸为什么打你?你有没有做错事情?”他告诉我说,昨天傍晚,他和班里另一个同学打球,由于玩得忘了时间,害怕回家受到责骂,便等到天黑溜回家,谁知„„我对他说:“宣××,有关这件事情的情况,哪天我去跟你爸爸好好谈谈。但是,你也有责任,你昨天玩得晚了,有没有想过奶奶可能在等着你回家吃饭?有没有想过你迟迟不敢回家,奶奶和爸爸心里多着急,多担心?你是一个小男子汉,做事应该敢做敢当。回家晚了,敢于面对,讲清情况,千万不要选择逃避。”宣××若有所思的点着头。我补充说:“如果再碰到类似的事情,记住老师的话,逃避不是办法,要勇敢面对、努力解决。实在不行,你可以打电话给老师,老师愿意帮助你。”
二、教育班内学生,努力在班内创设和谐、宽松、愉悦的环境。
1、开展主题中队活动,引导每个孩子理解他、关心他、帮助他。
在一次自由组合小组活动的班队课前,我事先请科学老师让他帮忙整理器材为由,把他支走。然后,我在班内不提宣××的名字而给全班讲了他的不幸遭遇,班上的同学都纷纷叹息,表示自己一定会帮助他。此时,我说:“咱们班的宣××就是刚才老师说的那个孩子。他经历了那么多不快乐的事,还这么坚强,但我发现你们不怎么跟他玩,甚至有的同学还取笑他呢?”很多孩子都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接着说:“等一下搞活动时,我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手来,邀请宣××参加你们这组的活动。” 等他回来时,同学们都争着邀请他,这次活动课上,宣××成了班上同学的焦点,他也因为同学的友好而激动得脸红红的。事后,我与他谈起这堂课,他告诉我这是他最开心的一堂课了。
此外,班里还陆续开展了“找优点”、“理解万岁”、“602——我们共同的家”等一系列主题中队活动。班里的孩子也越来越懂得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了,宣××也在班里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来自同学们的关爱,性格也开朗多了,自信多了。
2、平时鼓励班内同学,引导他们与他同玩耍、同学习、同交流。
鼓励班上的同学与他多交往,在学习、生活上多关心、帮助他。当他遇到困难时,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为他排忧解难。鼓励他多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里。
宣××渐渐地融入了班集体,在课内外,他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是表现出积极的参与状态。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引导孩子树立自信,让阳光充满孩子心田的每一个角落。
1、我前后数十次进行家访,与家长(孩子的父亲与爷爷奶奶)展开推心置腹的交谈,劝说他们调整心态,做到以下几点:
①夫妻尽释前嫌,不冷漠,敌视对方,允许孩子的妈妈探视孩子。孩子是双方共同的,孩子的教育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只有平静商谈教育孩子的事,才能使孩子感受
到爸爸妈妈仍然爱着他,并没有抛弃他,才能让孩子有宁静的学习,生活心态。
②平时对孩子多关心,多理解,仔细观察孩子的言行,随时掌握,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会为自己繁忙的工作而忽视了孩子,又不要将自己生活、工作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面对已经犯错的孩子,仍要注意耐心教育、引导,并查找原因,帮助其纠正。
③不在孩子面前讲另一方(妈妈)的坏话,不破坏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因为离婚不简单是谁的错,孩子需要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有自己探索和憧憬的权利。“妈妈不要我了”之类的语言,会使他失去对世界的信任和对未来的信心。
④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与孩子的母亲取得联系,邀请她来到学校,并与她进行交流。
通过多方的打探,一年前,我终于联系到了孩子的母亲。电话里,我简要告知了这位母亲孩子的心愿,就是希望和妈妈一起过一个生日。孩子的母亲哭了,她答应来学校一趟,来看一看自己的儿子。去年孩子生日前夕,宣××的妈妈如约来到了学校。我与她推心置腹地谈了许多:
①告知她孩子在校的表现,并分析原因,让她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孩子需要母亲,需要母亲无微不至的爱,重新燃起他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
②能经常来探视孩子,保持与孩子的联系。让她明白,妈妈并没有抛弃他,奶奶仍然爱着他,由于血缘关系和女性的本能,子女与母亲在出生、哺乳、抚养、教育等交流过程中极易产生情感依赖,一个母亲的良好影响可以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③能与孩子的父亲多商谈有关教育孩子的事,共同努力,促使孩子走上正轨。
与此同时,我也邀请了孩子的父亲来了学校,目的就在于父母双方都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商量并解决孩子的问题。整整半天的交流,不难发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为了孩子,两个原本形同陌路的人达成了许多共识。这一天,孩子的脸上洋溢着一种幸福的微笑。
一年多的研究,我走进了单亲孩子的心灵最深处,与他交流,了解了他所处的环境与遭遇,所受到的教育和他的内心世界。一个个真切动人的故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面,使我对单亲孩子的不幸深表同情与关注。
经过家长、老师、同学的积极配合,尽管他现在仍是后进生,但这只是学习上的,我欣喜地看到这个单亲学生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和发展,他的行为与认知正在不断进步,我的内心感到由衷的欣慰。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为解决这一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起来为单亲孩子营造健康温暖的环境,使他们茁壮成长。
第二篇:小学问题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小学问题学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问题学生”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点对象,而“问题”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象。通过了解问题学生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纠正“问题”,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问题学生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问题学生”的大量涌现,不但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观察问题学生的行为,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并且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进行疏导、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趋向,小学尤为重要。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问题学生
(一)、问题学生的概念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在同龄人中,在同一个集体中,具有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是教育比较困难的学生。
(二)、问题学生的分类
根据“问题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五类:
1、学习问题生:这类学生学习基础差,在学习上困难重重,已失去了学习信心,在他们身上往往表现出非常严重的厌学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舞弊或逃避考试等等。
2、品德问题生:这类学生思想品德差,抽烟、酗酒、赌博、讲流氓话、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甚至吸毒等等。
3、心理问题生:这类学生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有的属于心理烦恼、有的属于心理障碍、有的属于心理变态、有的属于心理疾病。这类问题生处理不好后果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学生的自杀行为。
4、身体问题生:这类学生身体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表现为外在的肢体残疾,有的表现为内在的身体疾病,他们往往身残志也残,甚至发生心理问题,并有可能向其他类型的问题生转化。
5、综合问题生:是指一身集聚多类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学习问题生往往导致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品德问题生往往导致学习问题或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生也会导致学习问题或品德问题;身体问题生也会导致学习问题或品德问题。
(三)、问题学生的特点
虽然问题学生的表现形式复杂多变,其性质也不一样,有一定的个性差异。但是通过分析,他们之间也有共性。1.自卑感强。
问题学生由于各方面表现比较差,受到批评较多,他们总感觉低人一等,从而自暴自弃。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和班级中的优等学生在一起,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但他们同样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认可,当老师当面批评或指责他们时,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
2、是非观念模糊。
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问题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是非观念模糊,把是当非,把非混淆成是。因为是非观念模糊,所以他们的行为常常没有准则,会出现一些违反学生守则或社会公德的现象。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打架斗殴当“勇敢”,把“哥们义气”当友谊,把挥霍浪费当“潇洒”,把向老师反映情况当“出卖朋友”等等。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但与学生的道德要求相去甚远。3.意志薄弱,自制力差。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能帮助人们克服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困难,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坚持正确的行为方式。而问题学生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他们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的诱因下,由于意志薄弱,难以控制自己。如帮别人打架,在别人相邀下盗窃。可以说意志薄弱是制约问题学生发展的重大障碍。4.情绪急躁,难以自控。
问题学生的情绪极不稳定、情感多变,容易激动。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喜怒哀乐溢于言表,自己的理智往往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顺利时春风得意,稍受挫折就心灰意冷。他们的情绪急躁不安,一旦被激怒,容易蛮干,不计后果。5.求知欲弱。
很多问题学生由于其精力不在学习上,怕苦畏难,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差。他们经常得到否定性的评价,受到个别老师的冷落,他们没有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表现在他们经常逃学;讨厌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对待学习的态度比较被动。
(四)、问题学生心理失衡表现
“问题学生”虽然其表现形式和特点有所不同,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常见的问题学生有以下心理失衡表现:
1、表面自尊与内心自卑的心理失衡
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思维更趋完善,其自尊意识较中低年级阶段有了很大增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尤其是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更令他们感到鼓舞和满足。但问题学生的这种心态则表现得既强烈又隐蔽,这是由于他们的缺点、弱点比正常学生多,经常受到别人的冷落和嫌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的影响造成的。正是这种自卑心理的作用,使得他们表面上对什么都无所谓,远离老师和同学,表现出目空一切的样子,以维护其自尊,而内心却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扬。
2、愿意进取与畏惧困难的心理失衡
一些被教师视为不可救药的问题学生也有想进步的念头,只是进取需付出艰苦的劳动和大量的心血,需要有战胜困难的意志,有不怕挫折的毅力,这些恰恰是问题学生所缺乏的。所以他们经常是空有愿望,但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不能付诸行动。虽然也有一些问题学生试图将愿望变为行动,但是,一遇到困难他们就被困难所吓倒,打退堂鼓,导致有进取愿望和害怕困难的心理失衡。
3、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而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失衡
尽管问题学生有许多心理障碍,对周围的事物和同学、老师表现出冷漠感,但是对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还是愿意参加的,有些人还表现得非常积极。不过,他们受学习成绩差、知识面窄等的制约,参与能力显得低下,同学和教师担心他们不守纪律,不听指挥,不准许他们参加,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了自己无能、叫人看不起、不受欢迎等自我否定心理而自暴自弃,导致心理失衡。
4、较强的自我实现欲望和不当的实现方式而产生的心理失衡
一些问题学生感到自己在学习、守纪等方面不如别人,在集体中被同学和老师讨厌,没有发言权,是二等公民。所以心中充满怨气,总想做出一些叫他人刮目相看的事来表现自己,以实现自我。但他们实现自我的方式方法不对,采取一些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手段。如:故意闹课堂与老师对抗或损坏公共财产、打骂同学,甚至发展到结邦拉派充当老大„„
二、只缘身在此山中——形成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一)、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孩子,其模仿性较强,加之是非观念模糊,他们不当的行为受外界影响较大,许多行为是因为其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教育方法不当所导致的,虽然不能排除学校、社会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家庭确实是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1.“残缺家庭”因素
“家庭残缺”造成“家庭教育的残缺”。这一因素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由于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形成的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孩子成为父母双方的累赘,在经济问题或教育问题上相互推委,孩子无人管教,行为不受拘束。
2.“过失家庭”因素
指的是家长或家庭成员道德品质恶劣,或生活作风问题或因犯罪而被判刑的家庭。而这些家庭中由于一方的服刑,也多带来了另一方的离异或离家出走。孩子被迫交于祖父母或成了孤儿。这种学生往往成为“问题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是非观混乱。这类问题学生相对较少,但不可忽视。3.“留守孩子”因素
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孩子寄留家乡,由亲戚托管、监护、教育的孩子。留守孩子没有良好的引导,也可能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性格表现任性、恃强、自我为中心、自私等特点;或有孤独、封闭、畏惧的性格弱点。加之代养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造成了“留守孩”普遍存在学习困难、行为纪律散漫、品德不良等问题。
4、“不当家庭教育”因素
(1)家庭父母双方,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心切。
家庭父母双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恳踏实,且有一番成绩,也看重孩子的成长。但长期以来,一些父母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总是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作业忘了做,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也就难免,甚至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孩子。
(2)父母“不当行为”暗示
父母蔑视老师、对老师蛮横无理,这种行为对学生造成价值观错位,以致学生出现“问题”。
(二)、学校教育
“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除直接受家庭影响外,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学校采取的有些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问题学生的自尊,如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片面重视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表面看是分层教学,实际是对在非重点班的同学的无形伤害,使得这些学生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失误与偏差:首先是教师不重视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有些教师只管这门课的教学成绩,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认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班主任或学校德育负责人的事。其次是学生学习遭受挫折后,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不但不去辅导,而且还经常挖苦、讥讽、责骂他们,使其丧失了改正问题的信心。
第三、一些教师品德、业务素质低,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违背规律施教等。有些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不懂事、不争气、不好管,总是抱怨自己运气差,对学生所犯的一点点错误非打即骂,影响了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
(三)、社会环境
1、金钱至上、享乐主义、读书无用等不良风气对学生的直接冲击。
2、社会上网吧、暴力色情影视、变相赌博性质的电子游戏机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三、春雨润物细无声——教育对策
许多教育家在谈到“问题学生”的教育时都一致认为“问题学生”是能够教育好的:
⑴昆体良说:差生(问题学生)缺少的不是天赋和能力而是培养。
⑵夸美纽斯说:智力低下到了不能教化的程度,世上是不能找到这样的人的。
⑶布鲁姆说:1-5%的儿童是天才,5%以下的儿童智力上有缺陷,90%以上的儿童能够而且应该达到应有的水平。
那就让我们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爱心,去消除问题学生的进步障碍。我认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理解孩子,支持孩子。
很多“问题学生”家长都感叹:我为孩子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可孩子还是不争气,真不知道还要我怎么样。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都不在点子上,要让家长明白,物质上的给予不能代替精神上、思想上的沟通。事实上,孩子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需要一种贴近的教育和情感的交流。很多家长把自己放到了孩子的对立面,怨孩子有逆反情绪和对抗情绪。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进行换位思考,加强沟通和理解。当你从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去揣摩孩子的思想情感时,你就会理解孩子的行为举动了。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矛盾都会找到化解的良方,家庭关系就会和睦融洽,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品行和人格。
(二)、与学校周边的派出所、居委会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形成周边良好的育人环境。
现在很多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很差,一些人为了追逐个人利益,抓住学生贪玩、猎奇的心理,在学校周围开设网吧、桌球室、影像室、黄色书店等等,学生一走出学校这片“净土”,马上就会受到全方位的“污染”,尤其是问题学生,学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教育转化之功,走出校门后立刻化为乌有,所以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与校内的育人环境同等重要,学校应主动与当地派出所、居委会等部门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净化学校周边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为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为“问题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
1、抓好学校校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风是一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的呈现,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学习、生活、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非标准、审美情趣等诸方面的综合凝聚,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环境,具有稳定的导向性。校风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能起到潜移默化和教育熏陶作用,能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所以抓好校风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至关重要。
2、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滋润“问题学生”心灵
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是“问题学生”的直接领导人,他们既是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又是学生生活上的朋友,所以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
(1)、尊重问题学生,建立感情基础,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的前提。
问题学生很多有感情缺失,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得到关爱、得到温暖,而他们所得到的却往往是冷漠、鄙视、甚至敌视的目光和行为表达方式,他们感觉到亲人、老师和同学们离自己越来越远,从而自己也就越来越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的前提是尊重他们和建立感情基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也是许多优秀班主任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经验,“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2)、讲究沟通方法和艺术,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是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的基础。
俗话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强调沟通方法与艺术的重要性,当今社会的教书育人工作越来越讲究沟通,尤其是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要讲究沟通的方法与艺术,即使是对问题学生批评这种特殊的沟通方式,也要讲究沟通方法与艺术。比如说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点化式批评、易位式(交换位置)批评、温情式批评、自责式批评、提问式批评、渐进式批评、勉励式批评、比喻式批评、商谈式批评和婉讽式批评等等批评的方法和艺术,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只有讲究沟通的方法与艺术,才能走进问题学生的心灵,为教育转化奠定基础,最终达到教育转化的预期目的。
(3)、调动问题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把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也逃不过这个规律,只有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教育转化工作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往往是事倍功半,恨铁不成钢,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调动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要因人而异,比如说满足他们的成就动机,使之产生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表现的心理,给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及时在公开场合给予肯定的评价;满足他们求助的心理,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感情的需要,对他们坦诚相等,与他们交知心朋友等等。同样对于学习缺乏目标、信心不足、心理素质差、行为习惯养成差、综合能力差的问题学生,不能就学习抓学习,只有把非智力因素开发加强了,学习才能有效果。(4)、抓住闪光点,选准突破口,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制胜法宝。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问题学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在思维方式上首先认定问题学生是朽木不可雕,看不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那么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也就只能令他们烦恼,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问题学生并不是没有闪光点,而是我们很多德育工作者没有注意挖掘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我记得全国优秀班主任斯霞为了找到班上一个问题学生的闪光点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发现这名学生在游泳方面很有特长,为了以这一闪光点为突破口教育转化这名学生,她在班上专门组织了一次游泳比赛,结果这位同学夺得了冠军,从而也树立了这位同学的自信心,最后达到了成功教育转化的目的。所以,只要我们不要思维定势上出问题,善于挖掘和发现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教育转化效果。
(6)、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对问题学生有效教育转化的必经之路。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仅仅靠说教、沟通、关爱和激励等等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引导和督促他们的行为,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引导和督促他们的行为,因为问题学生教育转化最大的难点就是“反复无常”,品德问题生和综合问题生更是如此!很多问题生当着班主任的面承诺得很好,表现得很乖巧,但背着班主任又是另外一套。还有的问题学生这段时间表现有好转,但过一段时间情况又开始恶化。所以,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需要班主任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爱心,只有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转化。
3、调动科任老师的积极性,共同教育问题学生
组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不可缺少的手段。
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仅仅靠班主任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比如说对于心理问题生,班主任就必须要依靠心理辅导老师;对于综合问题生,更要依靠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等等。巧打“科任老师“牌,有时候问题学生太烦人了,班主任干脆不要直接去管,叫这位学生比较喜欢的老师给他做工作,效果还好些。曲线救国。当然,事先要和科任老师沟通一下。“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持久的工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素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课题。我们只要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随意,把一颗真诚的心扎根于“问题学生”的心灵深处,联系配合家长,全心投入,全力奉献,就一定能把“问题学生”身上的“问题”处理好。
参考文献:
[1] 王义智.实用教学艺术[M](第2版).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08.[2] 王宝祥.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M](第2版).知识出版社, 2004-07.
第三篇:转变问题学生研究
关于如何转变“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
摘要:针对目前社会上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缺乏系统、理论性的方法,我通过对班级中一名“问题学生”的观察,制定一系列措施,从家庭与学校、自身与他人、学习与生活等方面对其进行辅导、帮助,使其改正不良习惯,在德智体等方面能全面发展,逐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转变“问题学生”,需要依靠信心、爱心、恒心来实现。经过一段时间的方案实施,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继续探索普遍适用于 “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问题学生”、个案、内隐自尊
一、背景
长久以来,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还未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一部分学生在行为和品德上都暂时存在一些障碍,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将“品行障碍”定义为“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1]这样的学生通常被我们称为“问题学生”。
根据这一定义,不难看出在当今社会中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是个别。纵观目前大多数教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式,我们发现,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就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就事论事的教育,却没有深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没有做到长抓不懈。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成长。针对这一问题,我决定从实际情况出发,帮助班里的一名“问题学生”,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二、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 小丁(化名)是一名三年级的男同学。在学校中行为自由散漫,脾气差,好冲动,具有攻击性,对教师较排斥,头脑较聪明,但好动贪玩,注意力难以集中,厌学情绪严重。但在日常生活中,他的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与人交往灵活、直爽,热心的他还很乐意帮教师做些小事。
2、家庭情况:小丁一家共5口人,与父母及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在教育问题上,小丁的父亲始终采用“讲道理”的方式。而小丁的母亲自从发现对小丁讲道理没有任何效果以后,便坚持“犯错就要挨打”。父母二人的教育方式可谓两个[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编.CCMD-Ⅱ-R,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一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
5极端。
三、个案分析
“问题行为”使小丁与整个班级不太融洽,大多数同学对小丁都避而远之。且“问题行为”不利于小丁自身的健康成长。因此,改善小丁的脾气与“问题行为”显得十分重要。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自身的性格特点、学校教育不够完善等原因,使小丁成为了“问题学生”。有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对小丁本人的引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对全班学生的引导三方面着手,对其进行引导,加以帮助。
四、个案引导的实施
1、加强家校联系,改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起着奠基作用,而小丁的家庭教育有步入误区的情况。因此,我坚持每周与其母亲联系2次以上,就孩子在校及在家的情况做一定沟通,对孩子正确的、有进步的表现加以强化,逐步与家长一起拟定合适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家校的配合。
2、消除敌对情绪,重视思想交流
研究表明,“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2]问题学生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心的自我期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的。因此,我需要通过与小丁进行谈心交流来了解其真实想法。但小丁不愿亲近教师,若不消除他对教师的敌对情绪,其自我期望无法得知,对他本人的引导也就无从着手。于是,我努力创造与之交流的机会,增加我们之间的感情交流。我把握每个课余时间,主动与他接近,寻找他感兴趣的话题与他聊天。虽然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四处碰壁毫无进展,但我的坚持不懈和对他的关爱终究使我找到了突破口。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慢慢地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他也逐步消除了对我的排斥情绪。随着交谈次数的增多,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也开始相信我并接受我。
3、凸显“闪光点”,融入“大家庭”
我抓住小丁爱表现自己、期望得到教师表扬的心理,充分给予他表现的机会,多次安排他负责分发报纸、收果皮等小事,凸显其“闪光点”。他在工作中的热情与能力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肯定,在小队长竞选中,他表明态度,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正缺点,控制自己的脾气,同学们都支持他给他改正的机会,使他竞选上了小队干部。不久,小丁不怕苦、爱劳动等优点逐步被同学们认可,他也融入了我们这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中。[2]杨福义、梁宁建.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J],2005年,第2期
4、保持良好行为规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始终是学生的首要任务。仅仅引导小丁改正“问题行为”是不够的,帮助他改善学习态度是必要的,在保持小丁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态度的引导可谓“水到渠成”。于是我建议他坚持练习写毛笔字,培养静心的能力;与其他科目的教师一同用“奖励机制”、创设“小助手”职务等,使他集中注意力上好整堂课。一旦小丁的学习态度认真了,我就在班中进行表扬,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5、克服畏难心理,提高学习成绩
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在小丁逐步端正了学习态度的情况下,把握这有利时机帮助他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十分重要。但小丁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其学习习惯差、基础不扎实的情况发生了摩擦,使他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遇到了又一座“大山”,缺乏信心甚至是畏难心理随之产生。
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积极的态度辅导小丁的学习。一方面降低对他的要求,让他知道老师对他充满希望,一方面尽量以含蓄的而非命令的方式去引导他,并根据“罗森塔尔”效应①原理对他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克服害怕的心理。逐步让小丁相信自己是个聪明的小朋友,通过努力肯定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完成练习、取得进步,从而激发他的自信,使他对未来怀着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丁已能勇敢地面对学习的困难,对学习越来越有信心,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进步。
五、小结与反思
一段时间下来,小丁真的与原来不一样了。父母反映他在家里多动的情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在学校里,乱发脾气的情况几乎没有了;与同学交往也和谐多了,大家都愿意和他一起学习、游戏;学习态度有了很大进步,书写端正了、簿本也整洁了;学习成绩也在逐步提高之中。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对如何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变有这样几点体会与收获:
1、转变“问题学生”,信心是基础
教师应该相信“问题学生”具有良好的本质,并相信通过自己的爱心与坚持,“问题学生”终究能够得到转变。有了“信心”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学生”,并努力寻求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帮助其渐渐转变。
2、转变“问题学生”,爱心是秘诀
“问题学生”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关心他们,多 “罗森塔尔” 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份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而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这种由于教师对学生寄予更大期望,给予更多关注,因而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的效应被成为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①
交流思想,做他们的知心好友;宽容地面对每一次“问题行为”的反复,用真心感化学生的心灵。
3、转变“问题学生”,恒心是关键
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中,“问题行为”的反复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如果在漫长的教育道路上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改善‘问题学生’”就不会只是梦想。
尽管小丁与过去相比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问题学生”的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如何使小丁能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均衡的发展?”“怎样利用他正逐步提高的自我约束力及勇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积极心理促进他学习成绩上的进一步提高?”“对小丁的个案研究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是否能适用于其他“问题”学生,是否能进行广泛的实际操作?”等问题都值得我继续深入思考。我将对如何转变“问题学生”做进一步探索与研究,以期取得更多收获。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李方、张俊洪主编:现代教育学(新编本)[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3[2]杨福义、梁宁建.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J],2005年,第2期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编.CCMD-Ⅱ-R,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一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4]王建军,叶澜.“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3,(3)
[5]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1999
第四篇:“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推荐]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邵武六中李玉珠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其违法犯罪涉案人的低龄化、团伙化、恶劣化的作案趋势也日渐明显。另一方面,还有的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易受消极人生观的影响,自我憎恶,甚至轻生的也屡见不鲜。青少年走上犯罪及轻生的道路存在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而量变过程往往表现为青少年学生的一系列从小到大的问题行为。所以,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及轻生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何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具有问题行为(也就是偏离行为)的学生。这种行为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是与社会和学校要求不相适应的行为:如学习方面表现为怠学、厌学、弃学;品德方面表现为说谎、偷窃、不守纪律、行为粗暴、经常争吵好斗、甚至弃家逃学等;情绪、性格方面表现为敏感、焦虑、孤僻、固执、或者烦躁、虚狂、狭隘、对立、攻击等。那么,学生的问题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极为复杂,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又有学生内在的主观因素。
一、客观原因:
1、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通常,离异前期的家庭一般都会出现夫妻关系不和,经常无休止的争吵、谩骂、互相揭短,甚至大动干戈。刚开始时,他们在子女面前还有所顾忌,但随着夫妻矛盾的日益加深,发展到后来,就毫无忌讳,父母品行上的缺陷在子女面前暴露无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会给子女带来暗示的作用,而未成年人具有模仿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他们会把在家中受到的委屈和心中的怨气发泄在同伴身上,养成了随便欺辱同学、不尊重他人的不良习性,用争吵、打闹的方法去处理与同伴相处中的矛盾和问题。有的则表现出上课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骤降,对学习不感兴趣,出现厌学、甚至逃学。
当面对父母正式离异时,那种使人无法承受的感情痛苦和危机便在破损的家庭中形成。父(母)一方的离开,对孩子来说,会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恶劣的印象,会产生委屈和侮辱的感觉。他们对“离婚”的真正含义还不能完全地理解,也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无法确定自己的态度和今后的行为。在以往家庭管理属严厉型的学生来说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认为现在自由了,但往往会因对自己放任自流而形成行为偏差;大部分的学生会形成心理障碍,对他人缺乏信任、处事冷漠、易冲动,甚至于自暴自弃。有的家庭离异后,父(母)一方就会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的身上,过于溺爱和放纵,认为自己的婚姻不幸,决不能连累子女,就会用金钱来加以弥补。殊不知,这样的学生在金钱的刺激下,过早形成了享受、放纵的畸形心理,对金钱容易产生无止境的欲望。一旦面临家庭结构的再一次调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成为问题学生。
但是,家庭完整也不等于就能教好孩子。“无奈型”家庭,父母工作繁忙,长年累月早出晚归,无力顾及子女;“放任型”家庭夫妇双方工作之余,只顾自己娱乐,跳舞、搓麻将等等,对孩子除了吃饱穿暖,不管不教,说什么“树大自然直”;“溺爱型”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父母把子女视
为“宝贝”、“太阳”,百般溺爱,迁就,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更有甚者,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还会姑息养奸;而“严酷型”家庭则奉行棍棒政策,在这种家教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以上家庭虽然完整,但是,他们的孩子要么没有得到必要的家庭教育,要么得到了畸形的、不良的家庭教育,因此,问题行为也在所难免。
2、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学校嘴里喊的是素质教育,暗地里抓的仍是应试教育,说什么“素质教育是软任务,升学率才是硬任务”。一些学校对教育方针的执行有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升学率第一的办学宗旨下,不少学校按分数排队,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被划为“异类”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有的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同时,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给教育工作埋下了严重的危机。这些教师始终对“双差生”另眼相看,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冷嘲热讽、轻视挖苦。学生犯了错误,不是耐心地帮助纠正,而是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更有甚者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人格侮辱。使得这些学生感觉学习是苦恼的事情,丧失学好的信心,觉得自己不是上学的材料,在校不受欢迎,进而逃学旷课。一个学校总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时间一久,他们同病相怜,结伙旷课逃学,问题就更为严重。另外,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公正、学习负担过重、思想压力过大等也会引起学生心理紧张、对抗,成为问题行为产生和加重的原因。
3、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大众传播业向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充实了人们精神生活,但是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总是并存的,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渲染色情、暴力、赌博等的音像制品、书刊和网站,凶猛地向青少年扑来,对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危害极大,助长了某些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遍布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更是诱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温床。这些场所往往管理不严、良莠混杂、秩序混乱,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使那些意志力不坚定、免疫力薄弱的青少年产生问题行为,甚至于越陷越深。
二、主观原因:
初中阶段的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从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此时,他们的知识不多,社会经验也很少,却自我感觉是“大人”了,想脱离成人独立行事,但有时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碰到困难,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此外,自私、懒惰、虚荣、任性、嫉妒、狂妄、孤僻、冲动等不良性格,都可能成为产生问题行为的内在原因。
三、对策:
我们找出了“问题学生”的行为成因,就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把矫正学生问题行为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赋予爱心,以情动人。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功能。有问题行为习惯的学生对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戒心”,这种“戒心”是阻隔在师生之间的一堵无形的精神之墙,这堵无形的精神之墙只能用教师真挚、灼热的情感来拆除,使他们由“戒心”变为“贴心”、“交心”。
我们要用教师的满腔热情对待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用教师的一颗爱心去温暖这些学
生,从各方面关心帮助这些学生。在思想工作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在学习上要耐心指导,循循善诱,用教师的真诚之心去鼓起学生的上进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自觉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理解,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2、转变观念、辩证对人
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智育第一,单纯追求升学率,还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方面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解决好,整个教育工作就做不好,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将是一句空话。要克服嘴巴上讲素质教育,实际工作中仍是智育唯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每一位教师都要在着眼大多数的同时,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这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天职。更何况,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后进与先进也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才是绝对的、永恒的。有的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常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殊不知学生是变化、发展中的人,而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为此,教师要帮助他们从似乎是一无是处的状况中找出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的进步,消除或缓解消极情绪。每隔一段时间,就引导这类学生与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让他们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也可以引导他们与周围同学作横向比较,正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信心和决心。
3、健全心理,注重疏导
学生的种种问题行为一般属于缺乏心理健康或心理失衡的反常行为。为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择业等问题上,提高适应能力,克服心理上某种适应不良或行为偏差,并培养其所缺乏的良好心理品质。其次要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明辨是非、抵制不良倾向的能力,学会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丰富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第三要加强心理疏导的工作。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学生心声”信箱,心理咨询老师不仅要在办公室坐诊,还要经常出诊。如果每一位班主任都能成为心理咨询老师,那就更好了。
4、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问题学生”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同样,要转变这些学生须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校内向校外、课堂向课外延伸衔接,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抓“问题学生”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加大对校园周围环境的整治的力度,净化校园环境,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等不宜进入的娱乐服务场所,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把好家庭影响关,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活动,适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第三,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配合,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品德、纪律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五篇:问题学生五大特点及对策
问题学生五大特点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发展日益迅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许多家庭的变革,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无父无母或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越来越多;加之计划生育不断普及,以及人们生育观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孩子娇生惯养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学校里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家中或者是小皇帝或者是“没人管”。在校内小错误天天有,大错误三六九;在校外结伴打架、偷窃、游乐……。我们曾在校内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将全校所有的问题学生罗列出来,再调查他们的家庭情况,令人吃惊的是,所有问题学生的家庭不外乎以上列举的几种情况。在这些学生身上,班主任所花的精力要比其他学生多几倍,有时还不一定见效,更有甚者还会遭到学生报复,这样的悲剧不用我多举,实在太多了,真是“教不成人结成怨”。这些老师常用的方法是“三批一停”“三批”:
1、在教室里批评,甚至发动学生对他们批斗;
2、带进办公室批评一顿,如果态度不好就进行武力镇压;
3、通知家长到学校,现在通讯发达,一个电话,家长立马到校,与家长一起批评。“一停”就是停课反省,站在办公室一站半天,然后写检 查写保证书。这些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有时无效,他屁股一转,你还是你,他还是他;有时有效,不过只是暂时,而且这些方法只能用一次,多用全无效。因为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根,有的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或许会一时服于老师的威力或武力,而承认错误,如方法
1、方法2;有的触及了心灵,但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只是应付性的写些“应景”的话,以求赶紧得到大赦,至于犯错误的真正的背景及动机,未必肯说。
其实每个学生好比一把锁,关键得找到开这把锁的钥匙。根据我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及理论知识,发现要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首先得摸清这些孩子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情感、感受、快乐、不安、悲伤、忧虑方面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然后再施以相应的对策,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我们总结了一下,问题学生有以下五大特点:
1、胆大妄为,目空一切。这种学生什么事都敢干,天不怕地不怕,一旦玩起来,什么校规班纪,什么家长老师、班干部,他统统忘了或者统统不在乎。等到事情闹大了,他也许还满不在乎,老师的教育左耳进右耳出,过后仍然我行我素。
2、自由散漫,自控力差。问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极差,也许有时也想好好做人,但只有五分钟的热度,长期的恶习使他缺乏意志,想睡觉,不管什么课,照睡不误;想出去逛,只要有机可乘,就出去逛……反正只要没别人看住,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尊重他人”这个概念,他们一般只想到自己,不考虑别人。父母亲情、师生情、同学情他很少考虑。在同学中,什么粗俗难听的话都敢说,只要别人稍有冒犯,就大打出手,说得不客气一点是流氓地痞的雏形,什么外国的“绅士风度”、中国的“谦谦君子”,他一概不屑一顾,只考虑怎么让自己痛快,使自己有利可图。
4可以跨班跨校交往,甚至和社会上的小混混儿结成联盟,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放学后、节假日是他们交流来往的最佳时间,也是他们联手创实绩的黄金时间。
5、叛逆反抗,易走极端。家长老师越限制的事情,他越想干,不肯就偷偷的去做。不肯买地摊上的书吗?我就买来看看上面写些什么;不肯独自外出吗?我就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不肯谈恋爱吗?我就谈,写情书、约会;不肯上网吗?我就去,上它个昏天黑地……你们能怎样?他们有意跟班干部作对,有意气家长,气老师。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极其偏激,诸如“游戏人生”,“弱肉强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就打着“我青春,我叛逆”的旗帜,叛逆到底。
当然除了以上五点,还有其他的如胸无大志、怕苦畏难,好吃懒做等,以上仅是最明显也最让各个班主任头疼的毛病。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首先是了解其家庭情况。如果是教养方法造成的,必须与家长交流沟通。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或简单粗暴、苛刻严厉,班主任要能及时与家长碰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气,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做好孩子真正的监护人。对于出身特殊家庭的问题生,班主任对他们应做到“四多”:
1、多一份关注。这些孩子在家中无人过问,缺少温情,缺少约束,长期养成了懒散、放任、粗鲁的性格。在学校,如果教师再采取不闻不问、任其自流的态度,那这个孩子无疑会沦为社会残渣,成为社会的累赘。因此对这些孩子,教师应格外重视,从生活、学习到思想状态都应给予关注,让他们产生被重视的感觉。关注他们的行为,尤其是交际行为,观察他们所结交的朋友,要看一个人的本质,有时只要了解他的朋友就行。
2、多一点爱心。这些孩子本是十分可怜,由于养成了不良习气,又变得让人讨厌,因此一般的教师宁可多关心其他孩子,也不愿爱一点他们。作为富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却不能袖手旁观,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不失时机的或询问,或纠正,或鼓励,语言委婉亲切,让他们有受尊重感,使他们时刻感觉到老师喜欢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委以重任,这样
既能有效的约束他们的行为,又让他们有价值感、成功感。同时,发动班干部接近他们,主动帮助他们,从正面影响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3、多两回交谈。经常不定期的找他们谈话,谈话的地点尽量不要设在办公室,可以在教室里、操场上……总之,不要让他们有老师在教训他的感觉,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对他们生活中困难、学习上的障碍给以及时的帮助和真诚的指点,鼓起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学习信心,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徐某,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很少过问他的学习和思想,只是定期给他不菲的生活费,长期养成了孤僻倔强、我行我素的性格,和别人常常三句话不到,就要打架,或跟老师顶牛。我定期每周跟他谈两次话,有时在操场上,有时在教室门口,有时在教室内,坚持了一年,使他终于成了一个举止文明,有忍耐力,开朗随和的孩子。毕业后还给每个老师送了纪念品,至今与我还有联系。
4、多几份宽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长期养成的坏习惯想叫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掉,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好过一段时间后,会反复发作。但只要他们知道错了,就别对他们失望,更别说一些使他们或绝望,或逆反对抗的话,否则会前功尽弃,认为老师虚情假意,并不喜欢他们。要始终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领悟老师的用心,成为受人尊重和喜欢的人。同时对他们提出可以达到的目标,可以要求他一周之内帮助别人几次,为班集体服务几回,使他们渐渐懂得给予别人比损害别人更快乐。周某,曾经屡次打群架,喜欢跟女孩子纠缠在一起,受到家长、老师、校领导多次教育批评,均无效。到了我班后,我采用先表扬后谈话的方法,使他一连几天都很正常,这让我知道他并不是不可救的孩子。可是有一次放假,他竟和社会上的小青年合伙卖赃车,被派出所逮住了。我配合派出所签字登记,然后对他说:“今天是你的耻辱,也是我的耻辱。不过让我们忘记它,今后咱们谁也不准提这事。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会用我们的辉煌来掩盖这个污点的,是吗?”他含着泪深深地点了点头说:“好!我一定做到!”果然,他以后再也没犯什么错,许多老师都不相信是真的。
总之,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应该为问题生营造多方面良好的环境。了解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尽自己所能改善这些环境,更要为他们创设美好的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使他们时刻处于健康积极的氛围中,从而产生从善的欲望和行动。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说:“成年人有意识的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
当然,人是复杂的,转变人的工作更是复杂的。但我们只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可塑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魏书生老师也说过:“不
管多调皮的学生,他往你跟前一站,当班主任的就得学会钻到学生心里去,钻到他心灵世界中去,去真正爱他,尊重他,理解他。”其实就是讲的“真诚”二字。曾经跟一个大家公认的令人头疼的学生谈话,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吃惊,他说:“跟我谈话的老师很多,但是我发现真正想跟我谈话的老师不多,他们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说话,根本就没有从我这方面想过。”应该说这是一个思想较敏感的学生,他的话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他不就是在责怪我们有的教师没有去“真正爱他,尊重他,理解他”吗?。所以,当我们在责怪孩子屡教不改,叛逆成性时,我们做老师的也该反省反省自己的行为。
我们若真能做到“真诚”和“爱”,而不是居高临下,甚或敷衍了事,班主任工作就不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