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2 02: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第一篇: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增强科研能力的依托。我院的学科建设要以石油工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从学院实际出发,统一认识、科学定位、深化改革、重视创新。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提升学科水平,促使学院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上新台阶。

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及层次为目标,以服务石油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凝练学科方向和组建学术团队为重点,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与学科特色优势,在学科队伍建设、实验条件的改善、科研水平的提高、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二、学科发展布局

强力打造应用化学学科,使之成为省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大力扶持环境工程、化学工艺等相关学科,使之成为省内知名的特色学科,稳步发展物理化学、材料学、无机化学学科,使之成为新的优势、特色学科生长点,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国家、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科结构体系,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前后,将我院建成为一所以应用学科为主干,工、理两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院。

三、目标和任务

1、大力加大应用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使学科建设上新台阶

根据应用化学学科发展水平及学科梯队建设状况,适时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积极争取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国内外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应用化学设为“长大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将应用化学学科建成省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

2、大力加强学位点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位点建设不仅体现着我院的办学层次,而且体现着我院的办学水平和实力。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工艺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同时对立项建设的硕士点,全院上下要予以高度重视,明确建设责任人,在人才引进上给予优先考虑,在科研立项上给予重点扶持,在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确保立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在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学位点上取得突破,到2010年前后,全院硕士点要达到4~5个,并力争获得应用化

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层次、狠抓质量、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10年前后,争取在院研究生达到150人左右。同时,积极探索具有我院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规范和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两创人才

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拓展本科专业设置,如制药工程、环境科学、材料化学等,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到2010年前后,争取本科专业数达到6个,全日制本科生稳定在2000人左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长江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湖北省精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管理与建设,适时申报省、校两级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立项建设,花大气力做好人才按大类培养的教学改革工作,主动适应市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两创人才。

4、切实改善学科条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院实验室建设工作,利用好中央与地方共建经费,确保基础化学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力争将基础化学实验室建成“湖北省非化学化工类工科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同时,力争将精细化工实验室建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到2010年,全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00万元左右,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5、内培外引,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通过内培外引,到2010年前后,争取使我院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0人左右,教授比例达到25%左右,副教授(高工等)比例达到4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5%左右。

6、完善政策,确保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上新台阶

继续完善并坚持科研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组建科研团队,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突破。到2010年,全院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500万元以上,年科技论文数量达到150篇以上,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章每年达到10篇以上。

同时,要继续加强与各级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的联合,积极争取横向课题,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

四、学科建设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1、精心凝炼学科方向,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1)经过多年积累,已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要坚持业已确定的学科方向,并且要着眼长远,不断发展和创新,使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

2)一般学科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预测本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社会需求,在理性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突破点,通过凝聚与凝结,创新与突破,动态的整合与发展,逐渐使学科方向相对集中和稳定,使之与学校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方向吻合。

3)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要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高起点、高规格加以建设,迅速抢占该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2、配合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切实抓好学科队伍建设

1)为创建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基地,学院将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地设立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学科岗位,建立并完善一整套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促使学科跨越式发展,迅速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2)逐步改变原有的学科队伍建设模式,向“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建设方式过渡。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基地平台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制定明确的学术团队建设目标任务,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通过这样的建设方式,使每一名教师虽然所在系(部)不同,所处学术团队不同,但都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

3)在5年规划期内,逐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5名左右,学术骨干10名左右,后备学术骨干20名左右,并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在各自舞台上大展身手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发他们参与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3、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带动学科快速发展

1)继续完善并坚持科研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加速推进与三大石油公司及湖北省、荆州市的有关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形成学科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3)认真抓好国家、湖北省、荆州市各类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要多方联络,及时获取信息、积极攻关,提高命中率,确保立项数量和项目档次有较大幅度提升。

4)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攻关项目(863、973项目)等有重要显示度的项目,应整合各系(部)、各学科的力量,组织高水平科研团队,联合申报、联合攻关。

5)继续做好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的组织工作,争取在获奖数量与等级上有新的提高。

4、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

学院将通过各种渠道,力争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学校政策的支持。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科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

5、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要认真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努力促进我院学科建设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接轨,邀请国内外的著名学者、院士来校讲学;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的知名大学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我院学科建设。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我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第二篇: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关于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学院: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迎接审核性评估,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学院、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安徽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学院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尽快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各学院建设和规划的重点、特色学科应具体到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学科建设现状:主要指本学院学科建设的现有情况,包括现状和差距等。

2、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言简意赅。

3、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包括总体建设目标,并围绕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工作、硕士点申报等方面阐述具体建设目标,要讲清学科发展的规模与布局,体现重点和特色。

4、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即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举措,要求明确、具体。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分“现状分析、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保障措施”四部分撰写。

3、请各学院分别制定两份学科建设规划,具体时间为:2009年-2011年;2012年-2015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2—2015)》。

5、请各学院务必于10月10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技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xshjl@wxc.edu.cn。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 人:陈慧

联系电话:3307053

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二O一二年九月十八日

关于制定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的通知(2014-2016)

[日期:2013-10-17] 阅读:561 次

各系(部):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系(部)、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广东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系(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系(部)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现有基础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三)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

1、学位点建设目标

2、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3、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

4、科学研究

5、教学

6、学科队伍建设

7、人才培养

(四)学科建设的措施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具体情况见附件)。

3、请各系(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间为:2014年-2016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惠州学院XX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16)》。

5、请各系(部)于10月25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研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cxyk@hzu.edu.cn。

各系(部)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人:胡松

联系电话:0752-2529062 附件: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科研处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二日

附1:中长期(2005—2010)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提纲(返回)

一、学科名称

二、本学科发展概况

1、本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2、所在领域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

3、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三、本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目标

四、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两个以上)及其特色

五、本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规划、学术队伍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3、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实际情况、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层次、数量及培养能力等情况)与发展目标、工作条件(实验基地建设、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

第三篇: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实习基地授牌仪式方案

一、授牌时间: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上午9时整

二、授牌地点: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行政楼三楼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

1.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领导: 叶院长、方处长、陈迪妹教授 2.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1)总校领导:执行校长项加方

吴士良副校长

吴士强书记

王浩主任

(2)高中分校、初中分校领导、教师代表:林永德

叶盛富

徐宝峰

孙双武

叶德权 及初中、高中教师代表各二人

四、仪式准备:

1.横幅:温州大学实习基地授牌仪式(校办)2.匾牌准备,上扎彩绸(朱中华)

五、仪式程序

仪式由总校执行校长项加方主持

1.宣布授牌仪式开始,介绍到会的来宾、学校相关人员 2.项加方校长致欢迎辞 3.温州大学叶院长致辞

4.请叶院长授牌,项校长接牌 5.宣布授牌仪式结束。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 2011年2月22日

第四篇:生态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生态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8–2012)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它既是高校办学的基础建设、学校良好形象的代表,也是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石,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工程。根据《吉首大学科学建设与发展规划》以及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和修订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我校生态学科创建于1992年,1995年获得湖南省教委立项资助,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被确立为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进入吉首大学博士点计划学科。经过10余年的建设,在学科方向、队伍、平台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好成绩,为未来发展和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学科方向得到进一步凝练

通过最近几年的调整,目前生态学科主要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建设和发展:

1、植物生态学方向

本学科方向立足武陵山地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资源,在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相关领域,重点开展武陵山地区植物资源调查、评价与种质采集整理;重要濒危植物的保育生态学研究以及特色资源植物产业化应用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工作,为进一步验证、充实和完善植物生态学相关理论,为该区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已在濒危苔藓植物保护生态学、武陵山区种质资源和区系以及资源植物的发育与应用生态学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2、动物生态学方向

本学科方向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觅食行为、食物营养组成、动植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动物粪便的光谱特征等相关领域,重点开展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动物营养生态学研究以及动物应用生态学研究工作,为进一步验证、充实和完善动物营养生态学相关理论,以及为武陵山地区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植食性小哺乳动物东方田鼠、家禽营养生态以及动物粪便的光谱学特征等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3、微生物生态学方向

本学科方向以环境微生物、污染微生物以及畜禽病源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微生物类群多样性、适应机制、生理生化特征、遗传和进化特点,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揭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主要开展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污染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以及畜禽病源生态学研究,已在极端环境的微生物区系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以及病源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开始形成特色。

(二)学科条件进一步改善

通过争取各方支援、资源整合等方式,目前本学科拥有“林产化工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湖南老爹农科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湖南省产学研基合作示范基地、与湖南湘西群博公司合作共建“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中科院会同国家生态试验站建有教学与科研基地,拥有省部共建基础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工程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生物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1000多万元,另有合作企业4家、野外研究基地3个。队伍方面,已汇集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的人员2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0人,有博士学位者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专家3人、青年骨干教师6人。

(三)已取得一批有影响成果 学科瞄准武陵山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围绕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生态学主题,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学科特点,一方面加强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则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及鉴定成果9项,并有4项成果进行了转让和技术推广。基础研究领域的植物光合作用、苔藓植物保护生物学等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应用研究领域的猕猴桃等研究也已取得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主要不足和差距

面对新世纪对地方高校的新要求,本学科较之省内一流水平学科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平台层次尚低,学科资源整合力不够,优势发挥不显著;争取研究经费渠道不广,研究经费相对不足,高级别项目难以有较大突破;学科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科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尤其是高级别研究成果,研究奖项、论文等数量明显不足等,尚有待今后加以改善。

二、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省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吉首大学关于学科建设的规划定位,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为根本出发点,按照“立足区域、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提升水平”的基本原则,坚持科研与培养人才并举、基础与应用并重的方针,通过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和吉首大学博士点计划学科建设,将我校生态学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省级重点学科。

(二)总体目标

经过四年左右的时间,将我校生态学科建设成以解决区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学问题为主要目标,省内一流,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科。

(三)具体任务

1、学科方向:本学科立足武陵山区丰富的生物资源,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水平深入揭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该区生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巩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向污染生态学、资源与生态系统管理方向适当扩展,同时注意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促进成果转化,切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研究队伍:学科队伍稳定在30人左右,其中教授和博士超过50%,省级学科学术带头人3-5人,博士生导师3-5人,硕士生导师20-25人。达到我省高水平研究团队的总体势力。

3、研究条件: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500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30-50台(件)。新建学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3-5处、与企业共建技术工程中心2-3个。新增图书资料2000-3000册。增订外文期刊5-10种。

4、学科平台:本生态学科由现在的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晋升为省级重点学科,并实现博士点的突破;学科平台“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在通过省教育厅评估验收获得“优秀”的基础上,获得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支持“植物学”、“动物学”获得硕士点;试办《生态科学论丛》交流期刊。

5、科学研究:获得国家级课题10-15项;研究经费500-800万元;鉴定成果6-8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4-6项,发明专利10-15项;出版著作8-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300篇,其中三大索引20-30篇,国内核心期刊100-150篇。

6、人才培养:培养硕士50名,联合培养博士3-5名,支持本校有关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和科研技能训练。

7、学术交流: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3-4次,每年有一定数量人员出席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有一定量专家来校讲学。建立与包括中科院、中山大学等国内外有关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所)及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

8、管理服务:优化资源结构配制,建立健全学科管理规章体系,建立生态学重点学科网页。

(四)发展思路

未来四年内,生态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湖南省高等学校“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省重点学科评估验收指标为指南,以建设高水平特色学科为目标,以硕士生教育为依托,以(博士点以及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申报为契机,瞄准生态学发展前沿趋势和地方经济主战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学科基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促进学科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一)建设内容

1、学科团队建设

科研队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灵魂,因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尽管本学科是我校师资力量最强和办学条件交好的重点学科之一,但由于学科带头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够,加之高级别研究成果、成果奖项、论文等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是本学科未来四年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具体内容主要包括:

(1)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生态学为我校正式遴选博士点计划学科,对学科带头人将有更高的要求。现有带头人李菁教授是国际苔藓植物学家联合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121”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已连续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苔藓植物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直接承担植物生态学方向带头人,并与动物生态学方向带头人李俊年教授、微生物生态学方向带头人恩特马克教授共同组成了本学科带头人团队。未来几年,我们将努力创造条件,支持学科带头人的访问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使充分发挥其带头人的作用。

(2)学科队伍的组建与优化:虽然生态学科现有人员共24人,但具有生态学背景以及直接从事生态学研究者大约只占1/2,这种情况对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极为不利。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开放思想,通过学科政策支持、方向引领、专家评估、考核等手段,使更多基础扎实、水平较高而有志于从事生态学事业的学者能够加入本学科团队,实现学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而切实发挥其在生态学科中的作用。

(3)学科团队的培植与提升:根据本学科的实际情况,未来几年将按照以下三种方式:培训(重点是参加与中科院以及国内外重点大学学科交流性的业务培训)、教学(重点是承担精品课程任务,指导研究生等)、科研(重点是组织全学科协同的纵向项目和服务地方的横向项目),来训练和提升学科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达到省级学科团队的总体水平。为进一步支持本学科建设,将聘请3-5名国内外生态学知名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以指导、参与本学科工作。

2、学科平台建设

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学科目标的重要保证。未来几年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1)按照省重点(建设)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内涵,逐一落实各项建设任务,确保建设期满评估“优秀”,顺利进入重点学科行业;(2)按照学校博士点计划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稳步推进,力争在2012年获得博士点;(3)支持“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按期建成、运转,并获得优秀的验收评估结论,顺利进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行业;(4)支持植物学、动物学在2009年申报和新增为新的硕士点;(5)支持“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基地在人才培养和产业开发方面的功能。

3、人才培养

科技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力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科的发展。在建设规划期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人才培养问题。

(1)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生源(特别是发挥导师的作用),改进招生方式(放开考生提前跟读、实行按导师招生)和提高研究生待遇(加大研究生生活补贴最低标准)等,吸引更多更优秀学生报考我院,达到年招收20人左右的目标。

(2)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在学校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完善有关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育各环节,从制度上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灵活研究生选课和英语过级规定、开辟研究生学术论坛、开展研究生科技竞赛、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论文答辩条件等。

(3)提高研究生指导水平:优化指导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指导整体水平。最基本的要求:一是不能偏离生态学培养方向,二是要有充足的培养条件(课题、经费等)。在指导方式方面,将根据实际情况,改“合作带”的指导模式为“合作带和隔年招生”相结合的指导模式。根据需要,探讨与其他高校导师合作指导的新模式。

4、科学研究

(1)科研立项:四年期间,争取获得国家级课题10-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8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7项;省级课题15-20项,其中省自科基金7-9项,省科技计划项目8-12项;地厅级项目20项;学科自立项目12-15项;横向合作项目10-15项。

(2)研究经费:四年期间,争取经费500-800万元,其中国家级自科基金项目经费100-150万元、国家部委项目80-150万元,省科技计划项目30-50万元;地厅级项目100-130万元;配套及其他横向经费150-200万元。

(3)成果、专利:获得省级鉴定成果6-8项(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省级科技进步奖4-6项(其中二等奖1-2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励4-6项;申请发明专利10-15项(获得授权10项)。

(4)著作论文:出版科研著作6-8部、教材8-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300篇,其中三大索引20-30篇,国内核心期刊100-150篇。

5、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检验科学成果的舞台,是启迪思维、掌握新知、纠正谬误的最佳场所。通过举办与参与学术交流会,发表论文和热情讨论,目的在于得到同行专家的评价和认可。在科研成果进入科学交流体系的过程中,能提高学者的名望,其科研成果亦容易在刊物上发表,并迅速引起同行的注意。另外,举办单位通过介绍其研究成果、科研条件、科研队伍和日前承担的科研项目,能极大地提升其知名度,为未来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学术交流有关机制。

(1)学科成员学术报告制度:各学科方向(尤其是学科带头人)每年均应积极参与或举办相关专业的国家级或省级学术交流会,提交学术论文并做学术报告;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或在职研究生导师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报告会,报告最新研究工作及其进展。

(2)著名专家讲学制度:每年邀请3-5名专家来校讲学,一方面报告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指导本学科建设,促进本学科水平的提升。

(3)学术会议举(承)办制度:每年举办一次省级以上国家级或国际性学术交流会,通过承担学术会议开阔视野、扩大影响和寻求合作与支持。

(4)由学科方向带头人组织,各学科方向组与该研究方向研究生每2周举办一次学术交流会,主要由研究生介绍其工作进展,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6、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生态学科依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及环境科学四个本科专业,目前学科依托的实验室主要有(省部共建)生物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基础生物学实验室以及(2008年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建立)“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上述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部分实验室正处于建设实施阶段,因此在规划期内,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1)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建立省级重点课程1-2门,校级重点课程3-4门;建立1-2门省级精品课程,3-4门校级精品课程,逐步开展网上教学;出版教材和教学辅导用书6部;实现学科基础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生态学双语教学;尽快落实和完成(部省共建)生物专业实验室、植物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任务。

(2)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统一要求,加快对“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省高校实验室”的建设步伐,使尽快建设到位和发挥作用,同时新建立3-5个教学科研合作示范基地和研究基地。另一方面,也须挖掘内部潜力,通过资源重组、优化,探讨集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模式。所有实验室均对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开放,为科研创新和快出成果搭建平台。

7、对省内同类学科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

(1)对省内同类学科的带动作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生物学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诸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存死亡。人类居住环境的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枯竭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资源开发模式的不断增长,迅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近几十年来,针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探讨和解决,现代生态学科得到了迅猛发展,其研究范围逐步扩展,研究层次正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日新月异,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而决定了它是一门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

就省内来看,尽管已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5个,但生态学只有我校一个。建设好我校生态学科,无疑是抢占先机,不仅对我校服务地域产生巨大影响,对我省同类学科建设产生辐射作用,建设和发展生态学对提升我省在全国生态学科领域学术地位作用重大。同时也为该学科的进一步扩充、提升、发展,最终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以及新增列为博士点学科,提高我省生态学人才培养能力奠定基础。

(2)对校内相关学科的带动作用:在生命科学与环境专业和学科群中,生态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园林等专业的直接支撑学科,决定着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建设好生态学科无疑对我校上述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产生重要作用。生态学又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交*学科,是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生态经济)、生态人类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旅游等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以及新的生长点,建设好生态学,对环境科学、民族学、经济学、旅游管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态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都将直接应用到农、林、牧、渔、环保、旅游等诸多领域,建设和发展生态学对提升我校服务地方能力至关重要。

(二)安排 1、2008年12月~2009年11月

(1)修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聘请学科指导顾问和客座教授3-5人;(2)组建生态学创新团队,选送学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3)“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到位,并顺利运行;(4)支持植物学、动物学申报硕士点,创办《生态科学论丛》学术交流期刊;(5)协助共建单位制订好“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配合基地开展有关工作;(6)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2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20-150万元;(7)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3项、获授权1-2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获得省级奖励1-2项;(8)发表学术论文50-8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30篇,国外5-8篇(SCI收录),出版著作2-3部、教材2-3部;(9)承办省级以上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2-3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1-2人次。2、2009年12月~2010年11月

(1)申报生态学省级创新团队,选送方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2)迎接省教育厅专家对“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验收,创办《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术交流期刊,新增合作研究基地1个;(3)协助制订植物学、动物学建设与发展规划及硕士生培养方案;(4)与共建单位密切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5)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3-4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2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40-180万元;(6)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获授权2-3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获得省级奖励1-2项;(8)发表学术论文50-8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40篇,国外5-8篇(SCI收录),出版著作3-4部、教材3-5部;(9)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3-4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3、2010年12月-2011年11月

(1)制订创新团队建设方案,选送方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2)迎接省教育厅专家对本学科的评估验收,确保达到“优秀”水平,正式进入省重点学科行业;(3)以“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正式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实现平台的提升;(4)启动“生态学”博士点申报工作,支持植物学、动物学硕士点招生,落实硕士生培养方案;(5)协助共建单位做好“南方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迎接省教育厅评估验收工作;(6)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2-3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60-200万元;(7)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5项、获授权2-3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3-4项,获得省级奖励2-3项;(8)发表学术论文60-9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50篇,国外8-10篇(SCI收录),出版著作3-4部、教材3-5部;(9)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4-5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4、2011年12月-2012年11月

(1)迎接创新团队建设中期评估,选送方向带头人或骨干1-2人到国外或重点大学访问交流,引进或晋升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2人、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人;(2)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组织工作班子,正式申报“生态学”博士点;(3)制订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落实有关建设任务;(4)支持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申报新的硕士点;(5)协助共建单位继续做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有关工作,对研究生培养创新体系进行评估、验收;(6)申报获得国家级项目4-5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2-3项),省级、地厅级及横向项目若干,总经费180-220万元;(7)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8项、获授权3-5项,申报地厅以上科技进步奖4-5项,获得省级奖励2-3项;(8)发表学术论文80-100篇,其中国内重要期刊60篇,国外8-10篇(SCI收录),出版著作4-5部、教材5-6部;(9)主办或承办全国性大型学术会议或者重要工作会议1次,参加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4-5人次,或国际学术会议2-3人次;(10)迎接学校对本学科建设的评估验收。

(三)保障措施

1、进一步更新观念

通过学科依托单位组织管理,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主导意识,明确学科建设的特色意识(领先意识)和全局意识,认真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科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形成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合力。

2、进一步强化学科工作的组织管理

(1)建立学科组织管理体系,通过理顺管理关系,明确责、权、利,使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充分发挥各系和研究所在学科建设中的基础和实施作用。同时还将建立学科咨询专家顾问机构,健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度,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与权利,使学科由行政负责制逐步转变为行政领导、专家指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不断增强学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建立学科工作考核制度:通过修订学科建设与科研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发挥和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科建设有章可循、规范发展。特别是要建立以定性和定量为依据的学科和科研考核办法,启动调节杠杆。对于特别优秀的方向将予以上浮奖励,对达不到要求的给予下浮、停止支持直至调整带头人和重组队伍。

(3)加强对学科的指导和监督:按给学科各方向下达相应的建设指标(培养计划、科研等),相应地也要下达经费使用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年底考核并实行一定程度地滚动,使学科建设经费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加强对科研的组织支持力度:加大对科研项目申报的组织力度,尤其是高级别纵向课题和大经费横向课题,使科研立项、科研经费等方面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加大对在研课题的支持力度,根据立项课题份量在资产配置、人员配备、指标分配上给予优先考虑。加强对课题结题的关注和监督,特别是要在成果鉴定、成果奖励申报、专利申请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新的突破,使“两条腿都能站立”,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研究生和本科生学术交流的机制,促使“本科生—研究生”、“学生—导师”创新体系和良性循环的形成。争取承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要使学术交流成为全校科研人员的自觉行为。支持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交流和发表学术论文,获得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寻求国内外合作,特别是要用好中山大学对我们的对口支持,搞好与我们有良好基础的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的合作关系,努力开拓合作领域,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扩大本学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在省内的竞争能力。

3、进一步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通过稳定(关键人才)、培养(骨干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共享(社会人才)等方式,建立一支相对稳定学科队伍,发挥人才应有作用,其中特别注重将带头人建设纳入到战略的高度,着力培养“有匠心无匠气”的名师,极力营造团结合作的和谐氛围。

4、切实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大学灵魂,学科建设更应强调学风建设。要改变少数将重科研轻教学与重教学轻科研的极端状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轻团队、重利益轻道义、重名誉轻责任、重索取轻奉献、重公关轻工作等不良风气。加强学风建设,必须(1)靠正面宣传、教育,强化意识;(2)靠开展活动,比如学术报告活动、科技节活动、学科优秀成果评选等,营造氛围。(3)靠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改进方法;(4)倡导学科成员发扬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优良传统,树立榜样。

四、建设资金的筹集与使用意向

(一)本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与依据 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由省教育厅拨款的学科建设项目费用(每年10万元);二是学校按不低于1:1的比例提供配套资金(每年10万元);三是省部共建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及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四是学校博士点建设专项。

(二)基金使用意向安排

1、各项资金均按立项单位经费使用有关规定,实行学科带头人(或者带头人委托学院负责人)责任制。

2、省拨学科经费按省教育厅文件要求执行。学校配套经费及其他途径筹集经费中,科研费用(实验材料费、分析测试费等)占总经费的40%;专利申请、成果鉴定及出版等费占总经费的20%;学科管理、图书资料、文印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差旅等费占总经费的20%;举办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专家教学等费用占总经费的20%。各项经费主要用于:(1)学科发展必需的学术图书资料、计算机软件、仪器设备购置;(2)(学科正式立项的)课题科研测试、实验材料消耗等;

(3)实验室和研究场所改造、装修、添置办公用品及学科基地建设等;(4)与学科建设有关的申报、评审咨询、材料打印、网站维护等费用;(5)举办生态学专业学术会议,参加生态学学术交流活动及短期培训等;

(6)专利申请、成果鉴定与发表出版费用,重点资助著作(需纳入计划)以及在《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Oikos》、《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内外重要期刊论文的出版费;

(7)与学科建设有关的其它开支。

五 预期建设成效分析

经过四年的建设,我校生态学科研究方向特色进一步彰显,学科平台得到进一步巩固,学科队伍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增强,达到省一流学科的总体水平。

1、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导,是自主创新的源泉。只有以深入的科学研究作后盾,才能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后劲。经过四年建设,学科的科研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每年将获得3-5国家级科研课题,发表80-120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出版学术著作3-5部。在开展科研的同时,技术研发能力也将得到提升,预计每年可将鉴定成果3-5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5-8项,并逐步实现成果转化,切实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人才培养功能

经过四年的建设,学科人才培养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学科所依托的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吉首大学创办最早的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学科和科研平台较高。由生态学直接支撑的本科专业主要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旅游管理等,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国家级学科特色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旅游专业的行业特色也十分明显。生态学科建设与发展,无疑可为上述本科专业的实践技能训练以及硕士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除了培养本学科梯队人员提升水平以外,预计每年还可为200多名学生提供研究技能训练,培养“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5名左右,接受一定数量非学历培训,并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5名。

3、社会服务功能

作为建在湘西地区及我校唯一的自然科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研究团队和学科平台集群可直接向行业和社会开放、服务。同时,由于目前省内其他地(市),就是在整个武陵山地区,都还没有省级以上的生态学重点(建设)学科,就是整个华中地区省级以上生态学重点学科也极为罕见。依托我校建立的生态学重点学科,无疑可抢占先机,对这些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同时,也为本学科的进一步扩充、提升、发展,最终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学科奠定长远的基础。

第五篇: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本科生“能力提高项目(科研训练)”管理规程

中山大学化学专业于199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十多年来,化学基地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化学基地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化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为培养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优秀人才,2011年我院申请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设立的本科生“能力提高项目(科研训练)”并获得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本项目400万元,执行期为四年(项目号:J1103305, 2012-2015)。为了加强上述项目的执行和过程管理,特制定本管理规程。

一、申请对象

化学学院各年级本科生。

二、研究经费

(1)本项目通过设立子项目课题的形式,资助学生参与各子项目课题研究,每个子课题的资助总额度为4万元。

(2)项目的指导教师队伍以所立子课题组成员为主。考虑到学院的发展和人员变动情况,可以拨出一部分机动经费用于资助少数非子课题组成员的优秀项目。

三、项目管理

为了使本科生科研训练得到可持续发展,确保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的连续性,成立“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科研训练工作管理小组(以下简称“小组”)”,对学生的学术训练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具体管理工作包括:

1、日常管理

“小组”负责本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学生选拔、申请审批、子项目检查、学生研究工作汇报、项目总结与学术交流等。指导教师和受助学生发表与受助课题研究内容有关的论文、参加学术活动等,应标注本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号:J1103305)。项目资助经费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有关规定。

2、教师工作会议

学院于每学期末召开各子项目负责教师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指导不力、疏于管理的教师提出批评,对 1

认真、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培养学生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3、举办“大学生化学论坛”

每学末,学院组织举办“中山大学大学生化学论坛”,参加各子项目的学生在论坛上汇报自己的研究工作;学院拟对其中的优秀学术研究成果予以奖励。

4、支持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小组”负责审批学生提出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的申请,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四、申请方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愿提出申请。每位申请人需在了解“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关于申请本科生‘能力提高项目(科研训练)’的通知”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各子项目的研究内容摘要和意义、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能力提高项目(科研训练)”管理规程,联系各子项目负责教师,然后,如实填写“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能力提高项目(科研训练)’申请表”并按时提交给学院本项目管理“小组”。

五、学生选拔

学院每学在适当时间向学生公布本项目各子课题的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小组”和子项目负责教师共同研究,择优接受本科生进入各子项目课题组。

1、选拔学生的原则

学生对科学研究抱有浓厚兴趣,选拔出真正立志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研究型学生”。

2、选拔学生的程序

首先,各子项目负责人审阅学生提交的“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能力提高项目(科研训练)’申请表”,确定参加面试的学生名单;然后,由各子项目负责人对学生进行面试,确定录取的学生名单报“小组”审批;“小组”公布批准参加本科生“能力提高项目”的学生名单;最后,被批准参加本项目的学生需与“小组”签定“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能力提高项目(科研训练)责任书”,以此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项目管理。

六、教师指导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方式

本项目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独立开展课题研究,具体的科研训练方式如下:

1、采取全程导师制,各子项目负责教师每学年接受、指导1~2名学生。对于大一和大二的低年级学生,从大一开始,教师就开始指导学生如何选课、如何构建知识体系与结构、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接触学科发展前沿,重点在学习方法、科学思维、对科学的兴趣等方面进行引导、培养,这将为其后续的全面科研实践与训练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准备。他们同时进入各子项目课题组,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学习课题涉及的新知识,参加课题组的研讨会,感受科学研究氛围的熏陶,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

2、对于参加课题研究的大三和大四学生,他们直接进入各子项目课题组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3、教师指导的重点是:指导学生研读国内外文献,以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动态;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涉及的研究领域查阅和研读文献、学习新知识,对课题进行详细了解。学生在课题组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开展化学研究。

4、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开展课题的实验方案设计,并反复推敲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重点;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在课题组做演讲(Seminar);同时开展初步探索性实验。

5、大四一学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实验研究,在探索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反复实验,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总结、深化实验研究,撰写科研论文、做墙报(POSTER)、设计演讲报告等;学院举办“大学生化学论坛”,参加本项目的每位学生将在论坛上进行演讲,开展大学生优秀学术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并予以表彰。

6、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交叉学科的思维培养,着力培养学生以不同视角、不同思路和不同方法审视所研究课题、推敲实验方案,将学科交叉的思想和意识渗透到研究环节的每一个细微处,以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教师需认真指导学生对其撰写的研究论文或科研总结、专利申请书进行修改,投稿发表,同时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会议,使他们在更广阔的学术舞台上得到熏陶、开阔视野。

7、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上述比较系统的科研过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使学生经过科研全过程的历练,不仅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受到科学文化和科学氛围的熏陶、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建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同时学生将体验学习与研究互动、挑战与能力并存、继承与创新依托、独立与合作共进、劳动与收获同在、艰辛和乐趣共存的各种滋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8、学生须参加各子项目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课题组内定期汇报研究工作进展,每学年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完成不少于300小时的科研训练。

七、其他

若学生欲退出本项目,需在参与本项目的3个月内向“小组”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退出。3个月之后,“小组”不再接受学生提出退出本项目的申请,以确保项目实施的连续性和取得一定成效。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下载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室发展规划

    实验室发展规划(初稿) 院学科、专业及实验室建设现状 环境工程学院目前设有高分子材料工程、轻化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含精细化工和工业分析两个方向)、环境工程,共有五个本科专......

    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最终定稿]

    长春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入学考试科目考试大纲《无机化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无机化学 参考书: 《无机化学》(第三版),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

    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2007-20l0) 一、基本概况 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学科方向 在药理学首席科学家周宏灏院士带头的、包括李元建教授、邓汉武教授......

    哈尔滨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任南琪 为建设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知名大学的一流学院,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调整完善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谁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惟有比别人多一份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真正超凡脱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知不觉,上来大学已经两年了,距离毕业的时间也慢慢接近了,回......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发展规划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五年发展规划纲要2003年~2007年 (修改稿)一、 总体目标 在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学科的示范作用,抓住机遇,稳步发展,进入国内......

    青海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青海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院部事业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起着指导作用。为了加快生物化学学科的建设步伐,培养更多的......

    检验科“十二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检验科“十二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检验科不同于临床其他科室之处在于它是一个多学科组成的桥梁学科,包括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分子生物等专业。他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