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哈尔滨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任南琪
为建设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知名大学的一流学院,几年来我们坚持以内涵建设为主,调整完善学科布局和方向;以队伍建设为本,发展优势和重点学科;以科研项目为驱动,促进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培育了新的学科生长点,使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2个学科均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希望我们介绍一下2个学科为什么能够共同发展,难度较大,我简单介绍一下,主要介绍学科的发展经历。
一、学科建设与发展沿革
追溯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的发展历史要回到五十二年前,1950年哈工大成立了卫生工程专业,1952年在此基础上分别率先成立了给水排水和暖通2个专业。通过几位教师的共同努力、艰苦创业,使得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并培养出3位院士。1986年在市政工程学科的基础上,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以李圭白院士、王宝贞教授等为首的全系教师们经过十四年的二次创业,使2个学科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学院的规模、规格都上了一个暂新的台阶。特别是2000年学校合并后,在周定教授、张自杰教授、李圭白院士、王宝贞教授等老前辈们为学院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现已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在哈工大整体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
在教学方面,近几年学院曾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5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12项,全国优秀教师奖1项,出版教材50余部,全国高校先进集体奖1项,省级高校先进集体奖4项。
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2122474”格局,即: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4个本科专业。
在人才规格方面,形成了“2112”格局,即: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际水科学院终身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长江学 1
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时,现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获得者2名,国际水协会(IWA)2000年度杰出青年奖1名。
在科研方面,近3年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8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5项。此外,除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外,还有部级重点学科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由于几年来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所作的贡献,我院还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二、加强学科建设,调整完善学科布局和学科方向
学科建设是我们的核心,是承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加强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价值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质量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础,是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产生创新成果和造就学术大师的前提。学科建设还是办学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学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为了实现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两个学科共同发展和建设,我们在保证原有市政工程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大环境工程学科的建设步伐。我们首先对两个学科进行重新整合,把原来相对比较分散的力量集中在一起,进一步突出优势和特色方向。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充分考虑两学科的配备。例如:市政工程学科原来就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人才梯队的配备上,可谓阵容强大。加上几年来承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教学、科研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配置等等优势,使得该学科近十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此次全国重点学科评审中以一级学科第1的成绩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环境工程学科的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强化特色,想方设法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围绕特色适度发展相关学科,通过学科交叉渗透使特色建立在综合的基础之上。
为了使环境工程学科尽快高水平地发展起来,多出原创性成果,我们特别重视其相关支撑学科,特别是理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我们1997年获得环境科学硕士点,2000年争取到微生物学硕士点,同时在环境物化与清洁生产等研究方向积累了大量人才。目前,对于学院还没有的学科及方向,采用先建“学科特区”的办法,先建研究中心,先争取硕士点,然后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使这个学科跨越式发展起来,待时机成熟,再建设本科专业,如环境科学和生
物工程本科专业。
通过原哈工大和原哈建大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重新整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聚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以生命科学和环境化工为支撑的新的环境工程学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机遇,在王宝贞等教授的带领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环境工程也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
通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科方向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学科方向的设定必须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抓住龙头、突出特色”的原则。一个学科应该设有多个方向,但学科方向的选择应把握以下因素:(1)要首先选择优长和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在此方向重点建设。如我校在环保领域中水污染治理是有优势的,但应考虑如何发扬光大,并在其他方向中有所突破。正如我院一些专家提出的,环保领域大得很,水、气、渣也仅仅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我们是否应该将我们的学科按照环境工程学科的内涵面面俱到,全部研究呢?如果这样做,我们的环境工程学科也发展不到今天。我们的经验是在1、2个学科方向上有所突破和贡献,正是这些方向托起了我们的学科。事实上,我们可以如数家珍地列举出其他院校相同学科的优长和特色,那么我们是否有必要为我们努力十年也赶不上的方向花大气力呢。在学科建设中也应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2)要在理学与工学之间寻找突破口,寻求新的生长点。我们学院对此认识得比较早,现有7个二级学科中有3个理学类学科,这对我院学科发展十分有利。环境工程学科就有2个理学学科支撑。我院很早就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如化学、化工、生物,甚至数学等专业每年有大批考生,这在无形中加强了我院教师在相关方向的研究成果,并使教师自身水平得以提高。正是因为跨学科培养,环境工程学科很多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三、实施人才战略,抓好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高水平大学“高”在哪?首先是要具有高水平的学科,而高水平学科的关键是具有大师级的人才。为了建设世界知名大学的一流学科,学院在狠抓学科调整和建设的同时,将培养和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建立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作为工作的重点。
几年来市政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学科之所以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享有一定的声誉,得益于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这些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如市政工程学科的李圭白、张杰两位院士;环境工程学科的王宝贞教授,为学科的建
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们为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影响、人才梯队建设、吸引和凝聚人才资源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培养和吸引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学院的工作重心之一。几年来,学院已经培养和引进45岁以下的优秀人才近20人(其中博导9人、教授18人),并且争取在几年之内培养出几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青年学术带头人。我院现有教师博士化率为39%,现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28人,预计两年后博士化率将达到60.3%。同时,我们还对年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规定2005年45岁以下在岗教师的博士化率达到100%,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必须离开教师岗位或进一步深造。
四、深化院内管理体制改革,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一流大学应该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建设一流的学科,而这一切最重要的保证就是要有一流的管理。如何改进管理模式、创建现代大学的管理框架与运行机制是我们管理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为此,经院长办公会和专家多次论证,我们正在推行以下管理体系,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试点。(1)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形成院、系两级行政管理体系,学院负责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全面工作;系主要负责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监督,并在教学与教改工作中发挥管理、监督、指导作用;系下设置以学科建设为主体的学科部;(2)学科部是根据学科方向设立、以学科建设为根本形成的较为紧密的集体,负责人作为学术带头人是该方向造诣较深的博士生导师。学科部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目的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去,按期完成预期的论文数、经费数、省部级以上奖等目标,同时学科部要在系一级领导下完成教学和教改等任务,并自觉接受对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的监督;(3)学科部的组成是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研究课题为载体,自愿组合形成的集体。每个学科部可形成多个科研梯队,即课题组,并应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
此外,我们还借学校实行的岗位聘任制加强学科建设、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考核制度,逐步完善岗位聘任定量考核指标体系,使之符合有利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目的。
我们同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的相关学科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我们愿意从小学生做起,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发展中创品牌,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
和扩大自己的影响,争取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有所贡献。
第二篇: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增强科研能力的依托。我院的学科建设要以石油工业、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从学院实际出发,统一认识、科学定位、深化改革、重视创新。通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提升学科水平,促使学院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上新台阶。
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及层次为目标,以服务石油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凝练学科方向和组建学术团队为重点,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与学科特色优势,在学科队伍建设、实验条件的改善、科研水平的提高、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二、学科发展布局
强力打造应用化学学科,使之成为省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大力扶持环境工程、化学工艺等相关学科,使之成为省内知名的特色学科,稳步发展物理化学、材料学、无机化学学科,使之成为新的优势、特色学科生长点,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国家、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科结构体系,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前后,将我院建成为一所以应用学科为主干,工、理两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院。
三、目标和任务
1、大力加大应用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使学科建设上新台阶
根据应用化学学科发展水平及学科梯队建设状况,适时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积极争取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国内外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应用化学设为“长大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将应用化学学科建成省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
2、大力加强学位点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位点建设不仅体现着我院的办学层次,而且体现着我院的办学水平和实力。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工艺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同时对立项建设的硕士点,全院上下要予以高度重视,明确建设责任人,在人才引进上给予优先考虑,在科研立项上给予重点扶持,在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确保立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在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学位点上取得突破,到2010年前后,全院硕士点要达到4~5个,并力争获得应用化
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层次、狠抓质量、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10年前后,争取在院研究生达到150人左右。同时,积极探索具有我院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规范和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两创人才
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拓展本科专业设置,如制药工程、环境科学、材料化学等,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到2010年前后,争取本科专业数达到6个,全日制本科生稳定在2000人左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长江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湖北省精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管理与建设,适时申报省、校两级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立项建设,花大气力做好人才按大类培养的教学改革工作,主动适应市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两创人才。
4、切实改善学科条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院实验室建设工作,利用好中央与地方共建经费,确保基础化学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力争将基础化学实验室建成“湖北省非化学化工类工科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同时,力争将精细化工实验室建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到2010年,全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00万元左右,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5、内培外引,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通过内培外引,到2010年前后,争取使我院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0人左右,教授比例达到25%左右,副教授(高工等)比例达到4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5%左右。
6、完善政策,确保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上新台阶
继续完善并坚持科研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组建科研团队,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突破。到2010年,全院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500万元以上,年科技论文数量达到150篇以上,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章每年达到10篇以上。
同时,要继续加强与各级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的联合,积极争取横向课题,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
四、学科建设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1、精心凝炼学科方向,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1)经过多年积累,已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要坚持业已确定的学科方向,并且要着眼长远,不断发展和创新,使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
2)一般学科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预测本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社会需求,在理性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突破点,通过凝聚与凝结,创新与突破,动态的整合与发展,逐渐使学科方向相对集中和稳定,使之与学校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方向吻合。
3)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要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高起点、高规格加以建设,迅速抢占该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2、配合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切实抓好学科队伍建设
1)为创建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基地,学院将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地设立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学科岗位,建立并完善一整套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促使学科跨越式发展,迅速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2)逐步改变原有的学科队伍建设模式,向“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建设方式过渡。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基地平台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制定明确的学术团队建设目标任务,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通过这样的建设方式,使每一名教师虽然所在系(部)不同,所处学术团队不同,但都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
3)在5年规划期内,逐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5名左右,学术骨干10名左右,后备学术骨干20名左右,并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在各自舞台上大展身手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发他们参与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3、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带动学科快速发展
1)继续完善并坚持科研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加速推进与三大石油公司及湖北省、荆州市的有关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形成学科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3)认真抓好国家、湖北省、荆州市各类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要多方联络,及时获取信息、积极攻关,提高命中率,确保立项数量和项目档次有较大幅度提升。
4)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攻关项目(863、973项目)等有重要显示度的项目,应整合各系(部)、各学科的力量,组织高水平科研团队,联合申报、联合攻关。
5)继续做好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的组织工作,争取在获奖数量与等级上有新的提高。
4、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
学院将通过各种渠道,力争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学校政策的支持。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科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
5、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要认真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努力促进我院学科建设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接轨,邀请国内外的著名学者、院士来校讲学;创造条件与国内外的知名大学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如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承担科研项目、互派访问学者等,吸引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参与我院学科建设。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我院的学术地位和社会知名度。
第三篇: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2014年博士“申请考核”制学科考核办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014年博士“申请-考核”制学科考核通知 时间:2013-10-28
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研院发[2013]39号文件,为吸引优秀学生到我校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招生中充分发挥导师和专家组的作用,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在2014年博士生招生工作中继续实施“申请-考核”制,具体要求如下:
一、申请条件
申请者须符合《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工作方法》中规定的申请条件。
二、实施细则
学科考核
学科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学院成立专家组负责对考生进行全面考核。参加学科考核时需要携带本科和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原件、外语证明原件、以及其他相关申请材料原件。如果发现提供虚假材料取消考核资格。
学科考核分为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考核二部分。学科考核结束后,留存一份申请者完整的申请材料。
1.知识水平考核由学院组织,学科统一组织命题。主要内容为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在本学科领域内进行科学 1
实验的能力。考核采取笔试方式,时间为2小时,满分为100分。
报考市政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申请者需在“市政工
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化学化工”等试题方向选择其一进行笔试。请考生10月31日前来电话告知笔试试题方向,以备题。
2.综合能力考核
考核采取面试方式,由学院统一组织。考核专家组由各学科5名以上博士生导师组成,主要考核申请者的综合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及外语交流能力。考核专家组给出考核成绩,并对考核过程进行记录(使用附件“专家组面试记录表”),时间为3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三、学科考核时间安排
1、知识水平考核(笔试)时间地点:2013年11月4日上午8:30-10:30,哈尔滨工业大学二学区主楼 B105 教室;
2、综合能力考核(专家组面试)时间地点:2013年11月4日下午13:30,哈尔滨工业大学二学区市政环境工程学院1502、1401、1301会议室(考生具体面试地点笔试时通知确定)。
3、考生参加学科考核需携带所有申请考核时提交材料的原件,主要包括:本科、硕士毕业证学位证原件,本科硕士学历学信网确认打印件,四、六级成绩单原件,本科硕士成绩单原件,所有发表文章、2获得奖励佐证材料原件,其他申请时佐证材料原件。
四、市政环境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联系人:程艳辉
联系电话:
学院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
73号哈尔滨工业大学二学区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2013年10月28日 3 0451-86283006
第四篇:市政环境工程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参考项目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参考项目
为确保我校学生在2010年暑期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际成效,经学校团委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调研,现将以上三个社会实践项目说明如下:
(一)工信部部署高校“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1、工信部于2010年6月4日至9日开通了网上网点注册功能,我校共有2800名同学成功登陆工信部活动网站并进行了账号注册和网点选择,请这部分同学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完成调研项目,并及时登陆工信部网站上传提交调研报告。
2、未能成功注册和选择网点的同学可参加实地调研活动,相关要求及调查问卷详见附件。调查结果、报告、论文由学院团委统一组织上传至工信部网站。
3、学校团委将组建两支 “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团,分赴山东省和辽宁省开展系列调查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由1名专业指导老师和5名学生组成,各院系推荐1名指导教师和1名学生,最终团队成员由学校团委审核决定。原则上,带队教师应为相关专业教师或各院系团委负责同志,学生应为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生源地为山东或辽宁本省为最佳。有意向申请的同学请于7月10日之前与学院团委单老师联系,电话***。
4、2010年9月,工信部将在我校召开工信部部署高校“家电下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表彰大会,对参与此社会实践项目的优秀集体、个人和优秀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表彰。
(二)暑期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实践内容:
我校201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迎接上海世博会和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为重点,以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农业发展、新农民成长和帮助基层群众建设新家园、开创新生活为主攻方向,激发青年学生奉献才智、成才报国的热情,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基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
1、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团。深入基层,结合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和基层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制约,组织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科普宣传活动,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和现实紧迫性,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大学生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团。以“青春助力,心手相牵”为主题,根据当地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要,依托乡镇活动场地、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聚居地、留守的农民工子女集中的村镇学校等,组织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
3、大学生赴灾区实践服务团。赴四川、陕西、甘肃地震灾区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文化支教、灾后重建等服务。以实际需求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节水知识宣讲、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广以及相关专项调查研究和实践服务活动。
4、大学生科技兴农服务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前期调研联系,根据实际情况以科技知识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探索利用互联网平台举办农产品营销比赛等活动,针对农村基层农产品销售难的情况提出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5、大学生文化宣传服务团。组建艺术演出服务队,精心编排一批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基层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到农村巡回演出。帮助建设农村文化服务站,联系社会有关方面捐赠图书,巩固乡村图书站(室)建设,帮助建设一批新的“农家书屋”,组织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以世博会、亚运会为契机,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广文明礼仪,倡树新风。
6、世博会宣讲服务团。围绕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深入基层举办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宣传普及城市带给人类生活的改变和传递给人类的“进步、和谐、绿色、科技”等先进的生活理念。以“人、城市、生活”为考察要素,就我国的城镇化及其历史进程进行专项社会调查,探寻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和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主要问题并撰写调查报告。
同时,各院系也可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以下社会实践项目:
1、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搜狐网联合举办的“青苹果计划(2010)——第二届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看社会”活动(详见附件)
2、“走访基层体验改革开放辉煌历程”社会实践活动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社会实践活动
4、“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
5、“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科技创新求发展”社会实践活动
6、“长才干,促就业”实习实践活动
7、“见习就业、志愿服务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
8、“中小学理想教育、科普之旅”社会实践活动
(三)“为了哈工大的明天”招生宣传实践活动
鼓励大学生回到自己就读高中和家乡的其他高中,对我校进行宣传。校团委为参与此项目的学生统一提供招生宣传材料,具体说明详见附件。
第五篇: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带班党员工作管理条例
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带班党员工作管理条例
一、带班党员的地位与作用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带班党员是受学院党委及学生党总支指派,到低年级学生班级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引导并指导低年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学校专职学生工作者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完成入党启蒙教育和部分基础党务工作,督促低年级学生完成大学期间学习任务,把他们教育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是学院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二、选拔带班党员基本要求
1、为人正直,作风正派,思想上进,工作求真务实;
2、热爱学生工作,认真执行带班党员工作职责,自觉、积极、有效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创建优秀的班集体。
3、带班党员必须参加学院及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
4、带班党员原则上要求为正式党员。
三、带班党员工作职责及任务
1、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经常与学生沟通,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做好班委会、团支部的建立和指导工作。指导班委会和团支部及学生干部
开展班级工作,定期参加班级会议,每月至少一次;
3、认真、细致地指导班级党建、团建工作开展,使学生系统、深刻的了解党
建、团建方面的基本知识,鼓励大家向党组织靠拢;
4、针对不同情况,做好个别同学的思想工作,并针对不同年级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召开经验交流会,及时发现并协助解决同学中的思想问题;
5、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应给予切实、有效的解决建议或方法;对于学习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个别学生,应给予耐心指导;
6、关心同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具体困难,做好本班学生临时困难补助
方面的工作;
7、抓好寝室建设,带班党员应经常下寝了解学生思想、学生和生活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每月到学生宿舍不少于两次;
8、对班级组织或参与的各项活动给予充分而有效的建议,增强班级的凝聚
力。
四、带班党员工作的管理与考核
1、学院党委、学生党总支和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对带班党员工作的管理与考
核全面负责,各年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各年级学生带班党员的管理和考核工作;
2、建立带班党员工作评比制度,带班党员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每次考
核在带班党员工作汇报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带班党员工作职责和任务予以考察鉴定,评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
3、每年评比一次优秀带班党员,颁发荣誉证书,对不合格的带班党员予以取
消其资格,并取消其申报当优秀党员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