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学生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本文依托调查,以xx学院学生干部为例,分析目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参考流程,主要包括预先建设、过程建设、反馈建设,针对这三个阶段提出思考建议,秉承学生会从同学出发、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来促进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更全面、更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xx学院在校学生干部为对象,其中包括xx学院的学生团体有社团联合会、28个社团、五个分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5个宿管部。他们分别由团委、分院主管老师、学生处管辖。
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干部自身认识不足,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力差。不少学生干部角色认识错位,认为当了学生干部就高人一等,同时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不强。
(2)部分学生任职出于功利思想,工作过程中奉献精神有待提高。有学生干部的动机是为了获取一些政治资本,为入党、就业等增加砝码,这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另外一部分同学因为自身的表现欲而担任学生干部,在工作中都容易斤斤计较,缺乏奉献精神、吃苦精神。
(3)忽视工作方法的改进。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生干部表面看来忙忙碌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有的学生干部缺乏谦虚求实的态度,干部之间互不接受意见和建议;有的主要干部不民主,制订重要工作计划一人或少数几人说了算,缺乏民主作风,其他干部意见大,分化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
三、xx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流程参考
在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促进学生干部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提出以下xx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流程参考:
(一)预先建设
预先建设是在学生干部产生之前的前期建设,在此提出两方面的建设内容:意识建设、机制建设。
1.意识建设。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期建设中,要预先做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干部、如何培养学生干部等各方面的前期考虑。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本位培养意识。高校学生干部不仅是维系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是学校实行自我管理的重要辅助团体。实现学生干部队伍的全面建设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思想,关心、爱护、信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其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
第二,注重“能岗匹配”的管理意识。能岗匹配原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能力完全胜任该岗位的要求,即人得其职;二是指岗位所要求的能力某个人完全具备,即职得其人。”
2.机制建设。机制建设主要是指在学生干部任职前期形成科学合理的一系列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如学生干部选拔产生机制、培养机制、管理机制等先行先定,为后面的任用做好保障。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干部的选拨与任用,必须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任人唯贤,追求最满意而非最优。”最优并不代表最好,选拔最适合岗位要求的干部,达到“能岗匹配”才是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因素。
第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岗位培训是提高干部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岗位培训可以全面提高高校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他们不断创新的能力和热情,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德才兼备、懂教育、善管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管理队伍。”
(二)过程建设
过程建设是在学生干部产生之后、卸任之前的中间建设,在此提出过程建设中的三方面:程序建设、职位建设、考核建设。
1.程序建设。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程序建设是指把学生干部上任后所要开展的各项常规工作规范化,形成一套可以长期作为工作指南和工作智囊的制度,使其成为新上任干部也能很快适应和上手工作的工作“法律”依据,这也是学生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规范程序的途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开展:一是建立动态有效的学生干部自我管理程序机制,也就是在工作过程中把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工作开展流程积累下来,汇编成册,形成“工作程序”。二是建立一定的指导机制,对各项学生工作进行程序指导,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程序开展工作,整合碎片化、琐碎化的工作现状,促使学生干部开展工作能沿着“程序”的轨道高效运转。
2.职位建设。由于每一个既定的学生干部岗位都有固定的职能要求,有固定的业务操作。基于调查出的现状,要加强各个学生干部工作岗位的业务整理,促进岗位业务明晰化。
第一,在学生干部管理者的角度,要对每个学生干部岗位的业务进行详细规划,区分不同职务的业务差异,一来可在职位职能清晰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干部的业务素养,二来明确区别了不同岗位的不同业务要求和业务水准,提高高层次岗位的吸引力,吸纳高年级学生干部从事高层职位,落实学生干部的梯度建设和梯度管理。
第二,学生干部自身要有明确的职位蓝图。首先,学生干部从一开始就要形成清晰的岗位认识,低年级低职务可先从事事务性的工作,高年级高职位的学生干部则要结合工作经验对任职岗位形成自己的工作设想和工作思路;其次,在职位工作中要合理科学地利用岗位所赋予的职能和权利、义务,实施自身工作抱负中促进组织的发展;再次,要积极对岗位职能履行情况进行总结,这不但是对自己任职初衷的反馈,也是为组织调整职位角色,科学、创新学生干部职位设置提供现实意义的参考。
3.考核建设。目前xx学院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标准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建立自上而下严格科学的考核机制,统一和量化考核标准,将不定期考核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及时反馈考核情况,通过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表扬激励。与之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通过干部评优等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方式,表扬先进,树立模范。
(三)反馈建设
反馈建设是指在学生干部卸任后的后期建设,也是目前xx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在此主要针对两方面提建议:成效跟踪、后续发展。
1.成效跟踪。在成效跟踪上,学校已基本建立起学生干部建设考核机制。在考核中,学生干部往往只被当成客体对象进行绩效考核,而忽视了其作为主体的反馈意见。成效跟踪不仅应从学校对干部工作绩效的角度,干部在任职期间是否达到自身的发展目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等问题也是学校进行学生干部可持续培养的重要参考,不容忽视。
2.后续发展。学校对干部的培养不应仅限于在职期间的培养,更要完善其卸任后的后续发展,干部的培养应坚持可持续原则。学生干部对学校的建设贡献功不可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可引入“退休制”和“退休待遇”,即学校进行后续引导。尽管学生离开岗位,但学校应始终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时刻关注卸任后的学生干部,建立学生干部跟踪发展档案,关心其学习生活状况,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篇:关于高校学生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高校学生队伍建设的调查报告
本文依托调查,以xx学院学生干部为例,分析目前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参考流程,主要包括预先建设、过程建设、反馈建设,针对这三个阶段提出思考建议,秉承学生会从同学出发、为同学服务的宗旨,来促进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更全面、更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xx学院在校学生干部为对象,其中包括xx学院的学生团体有社团联合会、28个社团、五个分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5个宿管部。他们分别由团委、分院主管老师、学生处管辖。
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干部自身认识不足,期望值过高,心理承受力差。不少学生干部角色认识错位,认为当了学生干部就高人一等,同时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不强。
(2)部分学生任职出于功利思想,工作过程中奉献精神有待提高。有学生干部的动机是为了获取一些政治资本,为入党、就业等增加砝码,这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另外一部分同学因为自身的表现欲而担任学生干部,在工作中都容易斤斤计较,缺乏奉献精神、吃苦精神。
(3)忽视工作方法的改进。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学生干部表面看来忙忙碌碌,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有的学生干部缺乏谦虚求实的态度,干部之间互不接受意见和建议;有的主要干部不民主,制订重要工作计划一人或少数几人说了算,缺乏民主作风,其他干部意见大,分化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实力。
三、xx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流程参考
在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为促进学生干部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建设,提出以下xx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流程参考:
(一)预先建设
预先建设是在学生干部产生之前的前期建设,在此提出两方面的建设内容:意识建设、机制建设。
1.意识建设。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期建设中,要预先做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干部、如何培养学生干部等各方面的前期考虑。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本位培养意识。高校学生干部不仅是维系师生间沟通的桥梁,同时也是学校实行自我管理的重要辅助团体。实现学生干部队伍的全面建设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思想,关心、爱护、信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其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
第二,注重“能岗匹配”的管理意识。能岗匹配原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能力完全胜任该岗位的要求,即人得其职;二是指岗位所要求的能力某个人完全具备,即职得其人。”
2.机制建设。机制建设主要是指在学生干部任职前期形成科学合理的一系列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机制,如学生干部选拔产生机制、培养机制、管理机制等先行先定,为后面的任用做好保障。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干部的选拨与任用,必须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任人唯贤,追求最满意而非最优。”最优并不代表最好,选拔最适合岗位要求的干部,达到“能岗匹配”才是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的重要因素。
第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培养机制。加强岗位培训是提高干部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岗位培训可以全面提高高校管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他们不断创新的能力和热情,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德才兼备、懂教育、善管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管理队伍。”
(二)过程建设
过程建设是在学生干部产生之后、卸任之前的中间建设,在此提出过程建设中的三方面:程序建设、职位建设、考核建设。
1.程序建设。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程序建设是指把学生干部上任后所要开展的各项常规工作规范化,形成一套可以长期作为工作指南和工作智囊的制度,使其成为新上任干部也能很快适应和上手工作的工作“法律”依据,这也是学生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规范程序的途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开展:一是建立动态有效的学生干部自我管理程序机制,也就是在工作过程中把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工作开展流程积累下来,汇编成册,形成“工作程序”。二是建立一定的指导机制,对各项学生工作进行程序指导,严格按照科学合理的规范化程序开展工作,整合碎片化、琐碎化的工作现状,促使学生干部开展工作能沿着“程序”的轨道高效运转。
2.职位建设。由于每一个既定的学生干部岗位都有固定的职能要求,有固定的业务操作。基于调查出的现状,要加强各个学生干部工作岗位的业务整理,促进岗位业务明晰化。
第一,在学生干部管理者的角度,要对每个学生干部岗位的业务进行详细规划,区分不同职务的业务差异,一来可在职位职能清晰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干部的业务素养,二来明确区别了不同岗位的不同业务要求和业务水准,提高高层次岗位的吸引力,吸纳高年级学生干部从事高层职位,落实学生干部的梯度建设和梯度管理。
第二,学生干部自身要有明确的职位蓝图。首先,学生干部从一开始就要形成清晰的岗位认识,低年级低职务可先从事事务性的工作,高年级高职位的学生干部则要结合工作经验对任职岗位形成自己的工作设想和工作思路;其次,在职位工作中要合理科学地利用岗位所赋予的职能和权利、义务,实施自身工作抱负中促进组织的发展;再次,要积极对岗位职能履行情况进行总结,这不但是对自己任职初衷的反馈,也是为组织调整职位角色,科学、创新学生干部职位设置提供现实意义的参考。
3.考核建设。目前xx学院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考核激励机制,考核标准也有所不同。因此要建立自上而下严格科学的考核机制,统一和量化考核标准,将不定期考核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及时反馈考核情况,通过考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干部进行表扬激励。与之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通过干部评优等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方式,表扬先进,树立模范。
(三)反馈建设
反馈建设是指在学生干部卸任后的后期建设,也是目前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起建凌(通信作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20
1摘要: 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现状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人心不安等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从选拔任用、培养锻炼、管理考核等方面入手, 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Affairs Team building upresearch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e key point i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o build up an effective team for student affairs.A t p resent, the problem s existing in student affairs are lack of sufficient people, unbalanced structure, unstable members and so on.University leaders should change ideas and attitudes, reinforce the selecting, training, and assessing student affair team , so as to provide an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thework.Key words: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student affairs, Team Development
前言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历来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学校发展和稳定所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的工作队伍,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工作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这项使命,要靠人,要靠一支热爱这项事业、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国家对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非常重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2004]16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给予了明确指示,为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一、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现状基本概况。
截止2008年12月,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41人,硕士研究生1371人,博士研究生93人,留学生81人,成人教育学生7931人。云南农业大学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 大致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专职(不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单纯从事学生管理)包括学校(院)党委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学生处、团委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 院(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 团总支书记和专职学生高校学
生工作者等;兼职包括从教师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和从品学兼优的硕士生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助理等。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16人(不含硕士生班主任助理),其中专职学生工作人员44人,兼职人员272人,在校生生师比为42:1(不含博士生、函授生),全校生师比为68:1。此比例大大高于国家相关部门对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比例的要求,从数据上说明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从人数上是非常充裕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作队伍不稳定。
通过调查,从事学生工作是对云南农业大学的大多数学生工作者一个来说,是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既不能使现有人员安心长期干下去, 也不能吸引相关专业管理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事业。现有的一线学生工作者大多是兼职, 大多数人认为从事学生工作不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很多人都抱着临时干一下的态度, 使命感不强。这种情况也决定了难以吸引具有专业和管理高水平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非职业性制约了队伍专业化的提高,非专业性又影响到队伍的稳定, 使之更不具有职业吸引力。同时,由于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特点和许多具体问题,如职称、工资、学历等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平时多半沉溺于繁琐事务,缺乏成就感,愿意做学生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现有人员中,短期行为明显, 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工作的少。在云南农业大学调查显示,在未获得职位提拔的前提下,没有人愿意终生从事该项工作;至少有近九成的学生工作者并没把学生工作当成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学生工作的特点和队伍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缺乏成就感、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很大一部分能力强、思想活跃,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者,渐渐离开这支队伍,影响了学生工作的质量。
2.工作内容职责不明确 机制不健全,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职责目前一般限于定性规定,比较笼统,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职责不分、职责不清。长期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工作一直处于“全凭自觉” 的尴尬工作局面,那些负责任、素质高的学生工作者总是忙忙碌碌、鞠躬尽瘁,而那些不负责或者不安心的学生工作者却乐得清闲。虽说有工作职责等东西在进行规范和约束,但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不可能绝对量化,也不可能预先做好一切计划和准备。部分领导对高校学生工作者重视不够,教职工中也有人错误地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务虚”,学校未将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轨道,缺乏规划和得力措施,学生工作者队伍素质提高的政策不到位。在日趋复杂的学生管理环境中,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工作方式不能较好适应学生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结构欠缺。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由于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用于提高工作能力的时间少,虽然不少人具有高学历,但其专业背景和学生工作内容基本不相关,对于从事学生工作显得知识面狭窄,尤其在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方面欠缺最为突出,大多凭经验工作。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获得的信息在某些方面明显的超越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某些知识领域内可能会成为知识弱势。由此, 专业背景、文化背景、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可能引起师生之间可供交流的语言越来越少。
4.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未来前途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学生工作队伍未来发展的系统考虑,导致这支队伍的发展普遍不畅。长期的繁杂工作,致使有的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的外语水平下降,专业知识淡化,对于将来的分流相对困难。由于缺少政策上的足够支持,待遇又不高,就很难稳定这支队伍。同时,学生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实际工作多,理论研究少,学术成果更少。因此和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相比,同样在高校工作,同样是曾经的优秀学生,但几年以后,从事教学、科研的同学学术成果累累,而学生工作者自己仍然在原地踏步。还有的老师长期献身于学生工作事
业中,但在职务、职称方面总是上不去, 让许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失衡。年轻人看到这一现状后,也感到心灰意冷,转而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5.“专职”与“兼职”效率的非等效性。
作为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无论在思想素质与理论修养,还是在实际工作要求等方面,基本上做到岗位职责明确,日常管理到位,注重效率效果等,而作为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其主要职责基本上以教学为主。按规定和要求,教师将来评职必须有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很多人是身在岗位心在外,根本无心考虑学生工作的事宜。因此,从现象上看,班有班主任,学院有分管人员,事实上真正用心去做这一工作的人屈指可数。因为学生工作责任大,千头万绪,但学生中的偶发事情或突发事件就会使得你的工作前功尽弃,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任何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都是一种打击。同时专职学生工作者的出路和前程,不是提拔就是转岗从事教学,个人提拔受岗位职数限制,能达此目标的人很少,若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将来转岗,不如及早准备,以免提职、评职称没希望。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各种酬金的发放都与职称、授课时数、科研状况相联系,学生管理这部分人的工作没有相对应的参评标准,其所获经济利益也有很大差距。
三、完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对策
1.首先要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定位。
始于2O世纪5O年代的高校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迄今已经5O年,期间名称虽有变动,但“专职政工干部”的性质和角色定位始终未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重新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岗位职责,对于改变因职责泛化等因素引起的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得不到正确公正评价等问题,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的明确定位,改变了过去认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是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工作范围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全能岗的偏激观点,从而使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在职能上由“被动防御,管理至上”转向“主动引导,服务至上”。提升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工作绩效。因此,应该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同时将这些工作作为考核高校学生工作者业绩的主要内容,作为提拔晋升的主要依据。
2. 是要像重视学术骨干一样重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要积极实践和探索从高等学校硕士毕业生中选拔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或从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中免试推荐研究生保留学籍担任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有些学校称之为“流动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坚持多渠道引进人才,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形成既继承本校学生教育管理优良传统又融合其他高校的管理育人理念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高标准的职业准入标准和岗位准入条件,注重培养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科学决策能力、准确把握方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预防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需要经常性地接受专业辅导与培训。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者普遍缺乏必要的岗前、岗后专业培训,队伍状况还处于以老带新、自行摸索、经验总结的初级工作阶段,工作管理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超前性,加之许多年轻工作者人生阅历浅、工作经验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队伍建设中,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要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岗位认知与工作职责、依法开展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学习指导、校园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合格,颁发高校学生工作者上岗证书,准予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其次是专业化培训。对取得任职资格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工作事务等项
目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第三是职业化培训。对于已经适应工作的学生工作者,可根据其日常工作内容、个人意向选择,经选拔之后提供不同的专题培训机会,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心理咨询培训等,并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打造职业化的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
3.是要做到使用和培养相结合。
选拔优秀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在职进修、攻读博、硕士学位,改变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培养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骨干和教育管理专家,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独特的职业化道路。
4.要有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安排,为学生工作者的发展搭建平台。
目前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都将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其过渡的平台,而不愿在此岗位上继续发展。进行客观的评判,我们会发现对于年轻人的发展缺少具体职业规划,这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职业发展规划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理顺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发展出路是消除高校学生工作者后顾之忧的根本,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工作者既然是一种工作,就允许适当的流动(无论是到其他机关还是转岗担任教师),而且适当的流动对于这支队伍来说使其保持长久活力的根本。所以首先要鼓励一部分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确保高校学生工作者骨干力量的相对稳定,逐步构建一支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其次是要坚持相对稳定与合理流动相结合,畅通出口,鼓励合理流动。要把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及主要来源,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和社会党政机关推荐、输送。
4.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学生工作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时代性、时效性为一体的工作,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既是完成学生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多面手,又是学生就业指导、生活学习指导、成才指导、心理咨询、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应付日常事务,还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问题。要像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那样,把学生工作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去经营,掌握现代学生工作的规律,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赢得自身的发展。因此,走专家化、学者化道路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高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依靠他们去落实。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大学生的素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是符合当今高校改革与发展以及学生成才的需要。其次,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一样,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水平。如果没有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心,是不能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以至专家化,使这支队伍工作有成效、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这不但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这支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三化”队伍,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国的战略思想,把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来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淼等,切实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六期
2.孙少峰,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3.林 曙,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四期
4.孙立军,学生工作队伍长效机制构建探新,中国青年研究.2009(6).-106-107
5.陈静,试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标准,江苏高教.2009(2).-121-123
6.郑晓明等,关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5).-78-79
7.王虹柏等,关于高校兼职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5(11).-34-35
8.时长江,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新路子,红旗文稿.2007(5).-18-19
9.刘建成,浅议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江苏高教.2008(2).-150-151
第四篇:高校学生社团运作情况调查报告
高校学生社团运作情况调查报告
邵栀兰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内容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团活动的开展
以社员的参与为条件,同时社员对本社团的了解也以积极参与为基础。
社团活动经费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社团要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举办更有影响力的活动,在其内部建立一个良好的管
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参与程度;管理;良性运作
一、调查目的及概况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社团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现状进行调研,了解社团运作的经验和不足,总结有效的管理方法,使社团更好地发展与合作,为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作贡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对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15所高校的社团成员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回收问卷748份,有效回收率83%。根据各校学生会或社团联合会提供的情况看,平均每个高校有30多个,社团成员已占到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一半左右。社团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体育类、文艺类、科技类、学术类等,社团活动丰富,活动形式主要有讲座、竞赛、郊游、沙龙、咨询等,而且各校都有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特色活动。
二、问卷统计资料分析
1、社团的参与程度。社团活动在大学生活中所起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丰富校园文化。而参与活动是创造文化、获得锻炼的起点。社团活动的开展以社员的参与为条件,同时社员对本社团的了解也以参与为基础。从调查获得资料来看,南京高校学生社团的参与程度较高,51.07%的同学每次活动都参加。在这样的条件下,社团经常开展活动占70.59%,因此社员对社团的了解程度也较高,社团成员认为熟悉自己所在社团的占总样本的63.63%。
2、社团的管理。社团的管理可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大方面。社团作为由大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业余团体,要正常运行其内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内部管理包括选举或任命社团负责人、明确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规范经费的运行及活动开展时的分工与合作等。从调查的结果看,28.46%的在宁高校社团内部管理高效而有序,49.73%达到正常水平。在会费收取上,40.51%的社员认为合理,各高校社团会费平均水平为12.06元/年。关于社团活动和办公条件,88.24%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和办公条件较好。一个学校里众多社团能够协调发展,社团的外部管理也非常重要。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主要由校学生会或社团联合会管理,他们的任务主要是监督社团的运作,督促社团制定管理章程,协调社团之间关系,促进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调查涉及的高校各社团之间的校内合作较多,有40.23%的社团之间活动交流频繁且高效。
3、社团活动的资金来源。社团活动经费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目前高校社团活动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社团内部的会费收取,二是企业、单位的赞助,三是学校的资金支持。调查得知,71.43%的社团有企业资助,经常得到资助的有30.65%。最主要的赞助单位是学校附近的服务性行业,占45.85%;其次是知名度高的企业(如百事可乐、李宁)等大学生喜欢的品牌企业占20.05%;第三是考证类培训单位,占10.57%。社团校内活动得到企业赞助在1000元以下的占35.25%,1000元~2000元的占29.26%,2000元以上的占29.26%。校际活动得到企业资助在500元以下的占23.96%,1000元~2000元的占 29.26%,2000元以上的占28.35%。社团中有学校资金支持的占69.35%,认为学校资金充足的占32.94%。总体而言,有三分之一的高校社团经常得到企业资助或是学校资金支持。
4、社团活动的影响或作用。社团活动开展得如何可从其影响力来观察。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从活动对社团成员的吸引力来评价,有41.71%的社员认为活动对自己的吸引力很大。第二,从活动在学校的影响力来评价,调查显示社团活动中在学校中影响很大的占35.43%,影响一般的占53.34%。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场所,其本身的质量与开展活动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成长。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是出于对社团活动的兴趣。大学是学生发展兴趣的最好时机,大多数学
生都有一两种自己的兴趣爱好,各校丰富多彩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二、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第三、丰富课余生活,结识更多朋友。认为加入社团完全实现初衷的占10.50%,基本实现的占66.20%,完全没有实现的占16.72%;认为参加社团活动使自己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占38.24%,有一点提高的占46.65%,完全没有提高的占11.63%。
三、小结与讨论——— 营造社团发展的良性循环
综合分析以上各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社团可谓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很多优秀社团成为高校校园生活的亮点,引领着校园文化向高水平、高层次迈进。同时各个社团的运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团活动的吸引力有待提高。48.53%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对自己的吸引力一般,7.22%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对自己的吸引力很小,2.54%的社员认为社团活动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吸引力。相应的认为社团活动在学校影响力一般的占53.34%,很小的占7.49%,完全没有任何影响的占2.27%。社团活动缺乏吸引力主要有两个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为了不影响社员的正常学习,大多数高校的社团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多比较集中于晚上或者周末。这些时候学校会放映电视或者电影,那些十分喜欢看电视电影的一些社员就会放弃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这些时候,有些社员因有其他私人活动也可能放弃参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就不能保证社员百分之百地参加活动。另外,社团活动本身的质量也是影响其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一些活动流于形式,或者年年如此,缺乏新意,影响了社员的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并不是每一位成员都会在社团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一般来说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独立的管理体系,除社长外还设有专人负责对外宣传、组织活动等。管理层的社员往往会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组织活动他们可以很快了解社团运作的过程,组织协调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有机会受到社团上级管理组织的嘉奖。而普通社员得到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有些社团活动缺乏竞技性,社团成员的个人兴趣或特长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有的社团活动缺乏知识性,仅仅以集体游艺或观赏为出发点,对社员的成长帮助不大。还有的活动互动性不强,不能制造更多的机会给社员沟通和交流,不能有效扩大社员交往面。调查显示,有
11.63%的社员认为参加社团后自己的能力完全没有得到提高,46.65%的社员认为能力提高不大,而认为能力有很大提高的社员83.6%是社团的管理人员。相应地认为参加社团时的初衷得到完全实现的只占10.50%,完全没有实现的占16.72%。
第三、社团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社团管理存在不足。有些学校对新成立的社团把关不严,新社团有时与原有社团的属性重合,导致了社团成员的分散,对学生会的经费造成一定的浪费。各社团在组织活动时不能充分调动所有社员,也导致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调查显示,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高。这些社员有的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活动,甚至影响到学业的正常发展。另有一些则没有机会参加活动,几乎游离于社团之外。
为使高校社团能够更好地全面发展,建立一个良性的社团运作体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从培养社员能力角度出发,组织更多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社员有效参与。首先,社团活动要切实从社员的兴趣出发,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大学生群体对于知识和新鲜事物的需求十分强烈,增加活动的知识性可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求知愿望。其次,增强活动的竞技性。竞技型活动有利于社员提高能力、发展兴趣,能更大程度地调动社员的积极性。而且竞技类活动可观赏性强,可以吸引更多本社团以外的成员,对于增强社团知名度、壮大社团规模都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第三,在活动设计上注意创新,提高活动的质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使社员更加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团。
2、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使社员的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第一,针对社团管理成员和普通社员锻炼机会上的巨大差异,增加民主选举在社团管理成员选拔中的力度。第二,考核社员日常出勤率和活跃程度,对积极分子给予提拔或组织和参与活动的机会。第三,对于社团的活动场所、言论空间、表现机会,每一位社员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例如文学社的刊物必须保证新老会员都有同等的发表权利,防止刊物成为几位管理成员的言论纪念册,避免社团成为几个管理成员的小团体而失去其社团本身的意义和作用。
3、有效利用社团资源,加强社团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协调与监督,使社团活动更有序地开展。社团在保证活动性质积极向上、服务同学的前提下可以充分联
络学校周围的商家,争取资金赞助。目前虽然各个社团都在上一级管理组织的要求下制定有自己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但是具体施行的力度不够,应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虽然社团成立和活动以自愿为基础,但社团的性质和活动的影响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而社团外部管理体系在监督社团发展方向上负有重要责任,必须保证社团活动积极向上,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除每年评选优秀社团和品牌社团活动外,还专门举办“江苏省高校学生社团论坛”,邀请江苏省二十多所知名高校学生会(或社团联合会)的代表和优秀社团负责人参加论坛,研讨社团发展的经验,有效促进了高校社团的发展。
总之,社团必须以其丰富的内容吸引大学生的参与,通过学生自我管理来发展社团,使社团能更好地开展活动,使社员获得锻炼成长,进一步吸引大学生参与,从而形成一个良性运作循环。
参考文献:
〔1〕周预分,李婷.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2〕杨凤娟.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
〔3〕邹宁,郜世杰.试析高校大学生社团与商业赞助的几个问题〔J〕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4〕李文喜,盖丽娜.加强社团建设推进德育进程——对高校社团状况调查引发的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5〕李大伟.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第五篇:关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查报告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中,增加了“重视……在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内容,明确突出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是青年。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把握住了青年,就把握住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因此,基层党组织应落实好新党章的要求,作好在青年中发展党员的工作。高校是优秀青年最为集中的地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无疑是党员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为我校搞好这一工作出谋划策,现就如何作好青年党员发展工作,把握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质与量,以及入党教育方式作一调查。为了使调查方式更先进,调查面更广,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调查的形式,利用“中国共产党在线”网站(http://www.ccponline.net/)——一个由北京某高校一名学生党员自己建立、面向广大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红色个人网站——开展调查。在为期一周的调查中,共有近百名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与,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应以质为主,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3947%•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应以量为主,力争为党输送大批优秀年轻人才。45%•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应质、量兼顾,二者不可偏废。3441%•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卓有成效,无须做新的改动。45%•我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有新的建议。79%(图一)一. 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应质、量兼顾,以质为主由(图一)可知,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对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应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以质取胜,宁缺毋滥,在坚持保证质量的同时适当扩大人数,但绝不能仅注重“量”而忽视了“质”。有被调查者反映了当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忽视质量,致使一些尚不成熟的学生加入党组织,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警惕,要求改革党员发展工作程序、加强管理的现象。可见,把好入党关,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同时对入党积极分子本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保证新党员质量,为党输送合格的新鲜血液仍是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以学习党的历史、文件和领袖著作为主,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水平。2632%•以调查研究、参观访问为主,在实践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觉悟。2328%•以交流心得体会为主,引起入党积极分子要求入党的思想共鸣。2632%•以加强专业学习和本职工作为主,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在工作、学习中的能力,在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4556%•以观看专家、领导专题报告会和优秀影视作品为主,用权威的报告、生动的作品引导入党积极分子。1721%•以组织开展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活动为主,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党性修养锻炼。3341%•其他行之有效的方式。67%(图二)二. 入党教育方式应多样化,力求丰富多彩由(图二)可知,各类入党教育方式支持率较平均,反映出大家对入党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力求丰富多彩的要求,这样可以对入党积极分子有一个系统、全面而又真正引起思想共鸣的入党教育,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以求早日符合党员条件,增进他们的“党员意识”,通过多种方式达到保证党员发展质量的目的,解决好发展学生党员质与量的矛盾问题。对有被调查者反映其所在单位入党教育形式单一,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以及对预备党员考察不够等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吸取教训,完善不足。三. 入党教育应着眼于实践,真正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自觉行动调查中“以加强专业学习和本职工作为主,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在工作、学习中的能力,在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支持率最高,达56%。可见,实际行动最能反应入党教育成果,加强本专业学习、完成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活动等仍是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有力的标志,牢牢把握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走群众路线,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最高标准,才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入党前后一个样,始终在各项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有一段表述,很能说明这一问题:“一个共产党员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在本职工作上长期当外行,不能对四化建设做出真正的贡献,他的所谓政治觉悟和先进性就是空谈”。四. 结论与建议随着全党上下端正党风、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继续开展,高校严把学生入党关,为党输送合格的新党员也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课题和新重点。我校作为政法院校,学生党员发展比例高,更应作好学生党员发展前的教育工作,保质保量,防止因发展比例较高而导致发展对象良莠不齐,影响新党员质量的现象发生,在坚持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完善入党教育,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各项素质,使其早日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1、应继续坚持学生入党前必须经过党校培训,并将其固定为一个严格的组织制度,保证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党校正规化的学习、培训,并且保证“法定时间”,使党校学习成为学生入党前的一门必修课,也成为他们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2、应继续坚持党校培训形式多样化,个人自学、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与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并举,加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