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说课稿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说课进行指导,让我有机会向各位老师学习。
我叫XX,今年XX岁,是洛XXX学院的一名教师,我从事教育工作7年了,期间担任过班主任4年,我非常热爱我的学生,更加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在从事教学工作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几年间,我不仅时刻不忘加强自身业务素质,而且经常深入学生当中,逐步掌握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管理办法。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神圣天职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及为了一切学生”做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好教师的教育理念。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作者龙应台,发表于《中国时报》后收入《野火集》。此文正面指责的是国人懦弱怕事、姑息邪恶以致坏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实质上作者所要肯定的是社会中人的因素,一个由具备健康人生价值观的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不会出现病态的。文中列举了种种不文明、不道德的社会现象,发出了一连串的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丰富的事实、澎湃的激情、咄咄逼人的道德勇气、论辩式的说理,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是一篇杂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杂文的特点、写作技巧等。
除此之外,结合医学生今后的从业特点,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说学情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我校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很高、理解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教学要从浅入深,从易入难,多举例,多提问,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引导出结论。
本文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估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的质疑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是一篇
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明快犀利的杂文。其中很多事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再通过学生反复地阅读、用心地体悟,教师适时点拔中,文章的重点难点即可迎刃而解。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引导问题探究,我将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诵读法、讲授法、问题导引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杂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课文的相关材料比较多,涉及的知识较丰富,除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所学内容以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互联网、图书馆)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成卡片,以备学习时交流之用。通过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升情感的三维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列宁曾说过: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众所周知,越是贴近生活的知识,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我将采用从生活走向课堂的过渡模式展开本节课的教学。首先采用问题引导法,展示图片,提出三个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导入案例“小悦悦事件”,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切入课文主题。
其次,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文知识的理解,我采用讲授法,介绍作者龙应台的相关资料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在对本课有了一个最初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带领学生研习课文,采用诵读使学生法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文章大意。为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教学,从教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随后我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展开提问,通过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分组展开讨论。
1明确:文章中提到的三种破坏环境和不遵守功德的现象。
2明确文中多次提到“你为什么不生气”说明了面对强权,、恶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不敢生气、不敢抗争,以及作者对此态度所
表示出的强烈愤慨。
3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列举大量事例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激起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对本文的进一步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作者创作情感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杂文文体知识的掌握,我采用讲授法、比较教学法,列举散文、议论文的特点和杂文进行比较。使杂文的特点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
最后我将分两步进行巩固提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谈谈读后感受,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以达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的目的。二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活动,开展一个“我很生气!我要说……”的环保宣传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设计如下板书:
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板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抓住本课的主要内容,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我说课的最后,我想谈一点关于本次教学设计的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探索性的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把单一的课堂教教授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体验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递进的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让学生“从生活走向教学,从教学走向社会”,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这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谢谢大家!
1.关于作者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中国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为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1999年秋,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2003年春辞职。
2.龙应台作品简览
《啊,上海男人》,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百年思索》,南海出版社2001年版
《故乡·异乡》,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孩子你慢慢来》,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龙应台评小说》,台湾尔雅出版社1985年版,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龙应台杂文精品》,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美丽的权利: 龙应台随想录》,新世界出版社1989年版,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女子与小人: 龙应台自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人在欧洲》,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我的不安》,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
《写给台湾的信》,园神出版社1992年版
《野火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圆神出版社1985年版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龙应台自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这个动荡的世界》,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时事出版社1988年版
第二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然而有时回首你我居住的世界,真不像是人类经过思考以后创造出来的,即便是漫步在大街上却还是会看到不和谐的景象;即便是安居在家中却仍是受到外头噪音的干扰;即便是如此我们却依旧不生气。
为什么?我们为什么不生气?
或许会说,生气会伤和气并且也解决不了事情,但是谁又试着去改善了呢?我不能说没有但其实也只有少数,多数的人或许熟视无睹了。这是一件常有的却又很令人伤心的事情,一件正在危害他人的发生犹如下一场雨,倘若雨不淋湿你,你对于雨又怎么会有抱怨呢?
中国人的骨子里又真的像说的那样自私吗?我想也不是,我们只是把自己看得渺小了,越是进入这个社会越是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没有权利没有金钱去改变这个社会的种种陋习,我们作为这个社会阴影下的一个极渺小的存在生活着。但是,既然我们不能做头而是作为肢体而存在,那么我们就应该也有改变的能力。心里想什么就去改变什么,不要害怕尝试、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期待别人,因为只有你,作为这个社会上独一无二的肢体,拥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意识而行动才有意义。
人生气的时候常常伴随怒吼咆哮,那是因为对方的心距离自己太遥远了,他听不见你的真心话,自己也越发焦躁而放弃好好的沟通,所以我认为生气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而我所指的是打开心扉去和他人交流,哪怕对方的心事紧紧闭上的甚至是要驱离你伤害你的,我们都不该退缩,不该任由他人为了一己之私而无理取闹。黎明总是在等待第一只鸡啼鸣才划破夜晚的幕帘,然后其他的鸡才接着叫醒人们,若是你我有这样的心,又怎么不能唤醒他人?
中国人你无论生气也好悲伤也罢,请你为了这片大家共同的家园,地球仅存的乐园,抛开束缚去为他奉献。
第三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因为“忍”性所致?而“能忍”的性格何以铸就?是迫于环境的压力?那又是谁缔造了当今充斥着权钱交易,贫富两极分化,人民总体素质低下的社会环境?我想此时世人缺失的是热血沸腾后的冷静思考。
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未免过于久远,不容我们细细追溯。但时间终不能洗刷尽辉煌的过往。我们必须承认,过去的华夏,也曾有过百家争鸣的局势,也曾涌现出一批敢想敢说敢为的豪杰志士,也曾从盛唐发出照亮世界的光芒„„但这些为何只是流星一闪而过?是历代皇帝的专政磨平了中国人胸中的棱角,还是日益增长的GDP指数蒙蔽了明亮的双眼?我认为,原因不乏教育上的失误。
如今的教育,虽在硬件设施上提前奔入小康,但却引人在其软件方面长叹自怜。
敢问读者,当校园传出琅琅书声时,有几名学生真正领略过荷塘月色的唯美动人,又有几名学生切身感受过钱塘江的慑人心魄?没有接触过自然,又何以谈保护自然?连稻、麦都分不清,又何以在田间“听取蛙声一片”?
让我们从小学课堂看起:老师要求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讲话之前必须先举手,稍一犯错,必定罚站、留堂、抄课文!小小年纪就对发表观点产生了畏惧之心,又怎能在世人面前侃侃而谈?
初中校园更是令人汗颜。在中考的压力下,一切活动都要为升学率让路,连探望孤老都成了只在“学雷锋日”进行的特殊仪式,我们又怎么去乞求社会上处处体现“仁、义”精神呢?
再走进高中。时代的奋青大多从这里诞生,又在这里泯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最有发表观点的欲望,却又最受各方面的压制。老师、家长、舆论,以及不可忽视的高考。终究,他们只能在纸上流露满腔激情,在博客里甩出大把大把对社会的不满。过后,学生还是那个学生,高考还是那个高考,社会也还是那个社会。他们中的大部分永远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在做出行动却得不到关注后,也渐渐认识到“自己不足以撼动地球”这一事实,便也让最初的“壮志”不了了之。
有幸的是,在平庸的年代也曾出现过韩寒这样的人物,他的种种观点也一度掀起社会的热议。他愤愤地指责中国“穿着棉衣洗澡”的教育模式,又冷冷得嘲讽“万事不离钱”的社会风气,给了郁闷已久的学子一线突破现实的幻想。然后呢?然后他也在社会压力下,不得不为了金钱写些上不了台面的小说,拍些所谓的后现代的黑白照,在F1赛场上宣泄寥寥无几的怨气。最终为了金钱,对出版社笑脸相迎。也是为了金钱和生存,收敛了棱角,向娱乐界进军。哎,唯一的幸运也演变成显示中愈加黑暗的疼痛。
如今想来,我们早已习惯于在题海中打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也早已适应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生存守则。还有谁为了抽象的“正义”而牺牲自我利益呢?
有志之士大多飞向大样彼岸,寻求梦想中的和谐社会。留在国土的恐也只能踏着现代化的步伐起头并进了。想来学校不正是教给我们这样的道理:改变社会就要先适应社会,适应社会就必须不能生气!
第四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读后感: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龙应台1985年问世的《野火集》中的首篇文章。
龙应台20多年前写的这篇文章,描述的是当时的台岛情况,何尝不也是如今大陆的现实?!为了那个GDP,那个“硬道理”,极少数人豪夺大多数人的财富,外资殖民式掠夺中国的财富,外向型血汗工厂林立,战略资源被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们的生存空间不断毒化,自然灾害频发;假冒的婴儿奶粉、毒奶粉,以及食品不安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和生活等压力使得普通百姓如牛负重,整日忧心忡忡;腐败、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毒赌黄、抢劫、犯罪 ……
相比之下,显然如今大陆的现实情况远比昔日的台岛更糟!
然而,相当多的国人对此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或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以为人微言轻,没有资格去管;或屈服于强势,忍气吞声,默默承受 ……
殊不知,正因为这种漠视,这种隐忍,在客观上纵容了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发展!
殊不知,天下事关天下人,天下人管天下事。中国的事,关系着每个中国人。涉及百姓的事,百姓都有发言权。更何况那些弊端已经为害广大民众,为害你、我、他,危害着我们的国家及子孙未来!
在这个网络时代,人们高兴的看到,随着网络博客的兴起和发展,非主流的声音不断响起,“草根”有了表达自己愿望及心声的机会和途径。网友们关心国事天下事,在网上“指点江山”,“激昂文字”:评说国事,针砭时弊,进言献策;揭露和批驳无良学者编造的邪说谬论,伸张正义,开创网络反腐先河;维护真理,宣传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弘扬正气,再现历史真实;表达民心民意,反映社会弱势诉求,等等。正是由于“草根”们的不懈努力,“草根言论”不仅受到民众欢迎,而且得到各级政府乃至中央领导的重视,已经成为决策层了解民情、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与此同时,网络也涌现出了一批“草根”写手,他们的时评文章经常见诸各大网站、论坛的首页,常常引起社会广泛而又强烈的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事实说明,即使是普通百姓,若能位卑不忘国优,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做到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写作,并能充分运用网络所提供的言论机会,正确使用自己的话语权,来表达自己和民众的心声。
“草根”人微,未必言轻!
亿万民众的声音必会惊天动地!亿万民众的行动必会改天换地!
第五篇:今天你可以不生气--读后感(定稿)
今天你可以不生气
十月读了《今天你可以不生气:让你快乐每一天的心理学智慧》,感觉受益匪浅。本书的核心思想是:生气是习惯,也是选择。从潘基文秘书长身上可以很好地映射出这部书的信息。正如我们从潘基文总长的表情所看到的,他以不轻易发火而著称。也就是说,他可以很好地控制愤怒情绪。在一次询问个人生活哲学的采访中,他如此说道:“我经常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关怀、理解和尊重对方”。这样的哲学思想就是他收获健康、幸福、成功的基础,也是让他走到现在这一步的关键。“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的主题是在控制愤怒当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愤怒在杀死我们,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会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人生。但是,如果无法控制生气、愤怒,就将会危及我们的生命与生活。愤怒情绪对人生的主要影响包括:
性格:生气不是表现性格的途径,它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这个人不可靠。 能力:有时候你生气了,在别人眼里就是你不行。
人生:生气是心里的事儿,是身体的事儿,不是人生的事儿。 哲学:学会哲学地看待不快乐和生气的关系。
幸福:越美好的人生越不是通途,生气只会让你变得简陋和不可一击。 犯错:人一辈子犯得所有错误,80%是因为生气而发生的。 承受力:别小看自己,每个人内心里暗藏着一种神奇的承受力。
职场:容易生气的人更容易被解雇,也更容易辞职。这样的人也有经常换工作的倾向。
学习:容易生气的青少年更容易中断学业,最终也很难取得成功。习惯:经常生气的人更容易吸烟,几率比不经常生气的人要高65%。 外形:越是喜欢生气的女生,特别是生闷气的女生,就越有可能肥胖。
健康:容易生气且愤怒的人更容易出现心肌梗塞或心绞痛,发病率是普通人的3倍;
生气时,情绪越激动就越容易出现脑中风,几率约是平常时的2倍。
心情:不经常生气的人,约有67%的人会在早晨以愉快的心情起床。与之相反,经常生气的人,只有33%的人才可以做到这一点。生气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只要一生气,怒火将会攀升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因此,早期消除怒气是非常重要的。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就很容易产生生气的情绪;而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就有助于相互理解,从而消除生气情绪。何谓愤怒管理?人生就像是一次航海,既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遇到狂风暴雨的时候。但是,每一次的航海都有一个目标。大部分人的人生目标应该是享有健康、幸福、成功的人生。能不能控制愤怒将会决定我们的人生。控制愤怒可以概括为如下的三个主题。控制愤怒的目的不是消极地消除愤怒情绪,而是通过控制愤怒来消除不必要的愤怒情绪来积极追求幸福的人生。其实,愤怒也是核心情绪之一。因此,控制愤怒的真正意义并非单纯地把我们的情感从消极状态(-)转为中性状态(0),而是从消极状态(-)转为积极状态(+)。如果想要成功地控制愤怒,不仅要理解其原理,还必须付诸行动。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只要理解其内容就足够了。但在控制愤怒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原理,同时还要把那些技巧付诸行动。就像我们学游泳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其原理,还要进行充分的练习一样,控制愤怒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去理解书中介绍的原理,同时还要努力付诸行动。我们要知道一两次的练习是远远不能改变陋习的,而是要付出持续的努力。控制愤怒时,不仅要考虑到身体水平,还要考虑到心理水平、社会水平和精神水。在本书中,作者先介绍了基础部分和心理水平,这是因为愤怒归根结底仍是一种心理现象。只要从心理上改变自己,就有可能有效地控制愤怒。如上所述,心理水平既是控制愤怒的第一阶段,也是最为基本的。
综上所述,如果都能够远离那些不必要、破坏性强的愤怒情绪,相信大家都能够拥有更加健康、幸福、成功的人生。今天,你可以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