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孩子并不强调一致
养育孩子并不强调一致,更强调互补,教育孩子并不强调一致。原则上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要兼顾对方的意见,两种教育如果可以和谐共处,孩子会成长的更好。
客观的说,爷爷奶奶以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带你的孩子是一种正常也是正当,学会补偿不一样的教育就可以。不要期望老人太多,或者要与你一致。教育孩子还是父母应尽的事,老人只是为你们带好。
以上两段话是李子勋老师的一次访谈的答问,前者是针对夫妻在教育孩子时的意见不一致,后者是针对家庭其他成员(爷爷奶奶等)在教育观念上的不一致。
自从写了为什么不是你后,接到好几位妈妈的“控诉”,多是苦恼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时导致的矛盾。看来这样的问题真是很普遍。
有一位妈妈说:很佩服你这样的心态,和你在处理矛盾时的方式,在没看你文章之前,我经常因为老公的方式和老公吵架,原来我总是想改变他,结果却是没改变他,反倒自己正确的教育理念也没实施下去。
其实教育理念没有正确和不正确,通常只是自己“认为正确”,不管哪一方都可以列举出N多认为自己正确的理由。但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了孩子。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的,关注孩子教育的我也曾经因为老公的“无知”生气,试图改变他。好在我省悟得很快,我发现根本改变不了他,也没必要改变他。男女个性的不同,反倒可以为孩子提供不同角度的教育。
我家孩儿他爸对孩子教育历来都是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不落实。我不强求。我只对他说:“你带孩子玩就行!”玩什么?我知道,他喜欢运动,自然会带孩子运动,而这方面恰恰是我所欠缺的。只要是玩,大人小孩都会高兴,情绪自然就好,亲子关系自然就好,运动自然就好。你能说,这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吗?
我要说的是,尽量“利用”对方的优势,而不是去抱怨对方。
当然大部分产生矛盾的是因为对方教育孩子的方式,几位妈妈共同的苦恼就是:孩子他爸总当着孩子面反对自己。在这一点上,我和马爸还是能达成一致的。不管觉得对方多么不对,我们绝不在孩子面前反驳对方。
聪明的妈妈在觉得对方的意见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时,要做的不是针锋相对,而是不动声色地将话题接过来,让爸爸成为听众,读后感《教育孩子并不强调一致》。如果不能成功将话题引过来,那就事后引导。
首先引导大人,争取达成一致:即便你不赞成我的意见,也请你不要在孩子面前和我吵。
其实我知道,大人很难引导,如果你不幸遇到个顽固的老公,也不必灰心,还没到世界末日,你大可以发挥你女性的优势化解矛盾,只不过,要从孩子入手了。
有位妈妈说,他们一家三口去钓鱼,本来很高兴的,可是回去的路上,妈妈让孩子回家写一篇作文,爸爸马上反对说:“写这样的作文有什么用?”于是,不欢而散。
妈妈生气的不仅仅是因为爸爸说写那样的作文没用,更生气的是爸爸当着孩子面就这样说,让孩子觉得自己有了靠山,为自己不写作文找到正当的理由。
我问她:“之前你和爸爸有没有沟通过,不要当着孩子面反对对方?”
她说:“没用的。”
好吧,你的老公当然你比较了解。这样的状况下,如果非要争个对错,最后只能是吵起来。如果你真的为了孩子好,就选择沉默,暂且忍下这口“气”。
她一直都愤愤不平:“他怎么能当着孩子面那样?他怎么能说写那样的作文没用?他怎么能。。”
我说:“既然知道他是这个样子,知道改变不了他,你何苦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抱怨上?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对的,如果你觉得爸爸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你有没有试着去消除这种影响?”
她说:“已经对孩子形成负面影响了,我怎么去消除?”
是的,这个过程很辛苦,我了解。对方一句具有杀伤力的话轻而易举地说出来,自己却要付出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去化解,这些我都经历过。可是,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去做,你不是伟大的母亲吗?你不是为了孩子好吗?你不是觉得自己正确吗?
怎么消除?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可以问问孩子:“爸爸说写这样的作文没用,你觉得呢?”不要带任何倾向性或攻击性,让孩子了解你的想法和爸爸的想法,让他也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明白,人与人之间有意见分歧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他自己是否有自己的立场。
妈妈说:“孩子肯定会说不想写!”
不想写那就不写好了。带孩子出去玩不是为了写作文,就比如让孩子阅读不是为了要写读后感一样,不可偏离了我们带孩子出去玩的目的。如果连出去玩都要和写作文挂上钩,咱们的孩子也太可怜了,相信逼迫之下孩子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如果你一直坚持孩子应该写这篇作文,我只能说,妈妈自己也需要改变心态。爸爸的说法不一定错,只是方式有些欠妥。
看看,从我第三方的角度来审视,你们还真就没有谁对谁错了。所以,尽量让自己客观些吧。
第二篇:澄海玩具企业文化与玩具产品发展并不一致
澄海玩具企业文化与玩具产品发展并不一致
很多人初看标题,都会惊讶,为什么作为著名的玩具之城——澄海,其玩具企业文化的发展竟然和玩具产品的发展竟然不一致,但是这确实是澄海玩具存在的现象。
观察澄海玩具的现况,可以发现澄海现在的玩具生产都是以厂为主,很多玩具厂家虽然有专门的部门开发和研究新产品,但是整体上生产的玩具种类繁多,生产系统比较混乱,很难发展自己独特的产品,这样情况下,企业文化往往与玩具产品的发展不一致,甚至要缓慢于玩具产品的发展。但是对于一些玩具厂家来说,企业文化或许没有玩具产品那么重要,这主要是因为玩具产品是看得到的价值,而企业文化却是无形的价值。这也造成了澄海玩具参差不一。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去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一个企业如果缺少文化,那么势必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企业文化,在澄海玩具的发展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培养企业文化的玩具企业将会得到更稳定的发展,玩具发展将会变得更有条理,相反,不重视企业文化的玩具企业的生产模式或只能停留在松散、凌乱的状态,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幼小衔接4成孩子并不顺利?
幼小衔接4成孩子并不顺利?
即将从幼儿园毕业,你家孩子做好准备了吗?现在,不少家长对“幼升小”的衔接是越来越重视了:数学、英语、语文、珠心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深怕孩子跟不上小学的教学节奏,恨不得把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通通都塞给孩子,这样孩子真的就能吸收与接受么?究竟什么是“幼小”衔接,而家长又该做哪些准备呢?
家长:补课加作业为上小学预热
不久前网上热传的一份幼儿园升小学的简历,“秒杀”了无数大学生和白领,学过瑞思课程、钢琴、轮滑、冰球……为了选择一所好学校,在升学前,家长除了不断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外,就连幼儿园也应家长的要求,补习了不少学科知识。
不少家长承认,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生活,已经开始布置家庭作业,甚至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很多家长都认为,在上学前储备一定的知识,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乐恩特小学部学管黄燕老师说,“也有不少家长把“幼小”衔接,单单理解成提前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题,还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专门学习拼音、计算和英语等。”“幼儿园的老师可亲又可爱,孩子们把她们当成姐姐、妈妈或奶奶。而小学老师比较严厉,对功课要求比较高,孩子本来就有点内向,我怕老师的管理方式会成为孩子上小学后最不适应的因素。”为了帮孩子顺利过渡,家长韩女士也打算今年暑假给孩子报一个幼小衔接班。
教师:孩子学习、生活习惯需提前改变
乐恩特教育一位小学教师杨老师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她对幼小衔接也深有体会:“我们发现,许多孩子进入小学后,不敢说话、不会听讲。”对此,学校每年都会在新生入学之后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引导孩子适应小学的学习,“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适应。”
杨老师认为,一般家长在幼小衔接上都会十分注意知识的培养,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老师教的内容我都会”,从而造成学习过于容易的错觉。
据一项关于幼小衔接的调查显示:刚入学的儿童,大约有40%会出现幼小衔接不顺利。不顺利的原因,也许主要是来自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如果学生幼升小过度不顺利,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出现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从而影响人际交往,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孩子的学习及生活习惯需要在进入小学之前提前调整,以尽早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专家:家长需重视孩子习惯培养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意味着进入一个新阶段,可以说是迈出独立的第一步,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乐恩特教育专家认为,在幼升小这个关键时期,家长应有意识地注重孩子的习惯培养。
“孩子们对世界充满着求知欲,好奇心重。反复地学习同样的知识对孩子不是好事,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在专家看来,幼小衔接不是单纯地学知识,家长、老师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事情,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做人的品质。
第四篇:等待其实并不简单教育随笔(定稿)
有一个故事一直萦绕在我心间:一只蝴蝶在茧中苦苦挣扎。一个好心人见了,找来一把剪刀替蝴蝶剪开了茧子。结果,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其实,那苦苦的挣扎是蝴蝶本该经历的生命历程,“好心人”因缺少耐心等待而扼杀了那段美丽……
这个“好心人”让我联想到了我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并由此开始思考“等待”的含义。等待,《辞海》里的解释是: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然而,实践告诉我,这绝非教育视野中的等待。教育中的等待,应该有着更深的内涵。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的指引下,我就“教育中的等待”进行了实践,并深深地感悟到:等待其实并不简单。
用铅笔画画的孩子——等待是一种尊重
小泽是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他很爱画画,也画得很好,可就是有一个习惯,喜欢用铅笔先打底稿,再勾线、涂色。我觉得这种画法不利于培养孩子大胆、果断的作画风格,因此就要求小泽和其他孩子一样直接用记号笔勾线。小泽照着我的要求做了,但画画的速度却慢了,“画面效果”也退步了。于是,每次画画时我不得不常在小泽身边催促、指导。在今天的美术活动中,我径直走到小泽身边,叮嘱他说:“赶快画,别磨蹭。”小泽轻轻地应了一声,就把头低了下去。
等我巡视完后,我发现小泽面前的画纸仍是一片空白。我蹲下来问小泽:“为什么还不画?”小泽的头低得更厉害了,半晌才回答我:“我不会画。”然后,他抬头怯怯地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看着满面愁容的小泽,我忽然有所明白,问他:“你想用铅笔先画,是吗?”小泽点点头。见此情景,我一方面为这孩子的固执而伤神:这习惯怎么就改不了呢?我这样要求他,也是希望他在绘画上有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也在反省自己: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要知道,改变一个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定定地站了几分钟,终于迎着小泽期盼的目光缓缓地点了点头。小泽一改刚才的无措,兴高采烈地拿起铅笔开始画起来。看着自得其乐的小泽,我忽然觉得: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不也很好吗?相信有一天,爱画画的小泽会大胆、果断地下笔的。我就耐心等待一些时日吧!
由于受大班额的限制,更多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统一的: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形式,统一的结果。这其中,少了尊重,更没有等待。对小泽,我有些急于求成,虽然我的愿望是好的,但我没有给他改变的时间,从而导致爱画画的他在画画时愁容满面、无从下笔。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是我所理解的“等待孩子”的起始。
“白雪公主”效应——等待是一种关注
报名那天,楚楚妈妈再三交代:“老师,我们家楚楚自小跟爷爷奶奶在乡下长大,野得很,您可得管严点。”我随口答道:“您放心吧!”
然而,开学第一天我就领教了楚楚的“野”。因为楚楚妈妈的提醒,我把楚楚的位子安排在班里最懂事的小宇旁边。整个上午,楚楚一直在研究新环境,跟小宇玩得也很好。见此,我的心也就放下了。不料,吃午饭时,小宇忽然说:“老师,楚楚把肉扔了。”楚楚则一脸的不以为然:“我不爱吃肉。”我耐心地对她说:“小朋友不挑食,身体才会长得棒。肉很有营养,你怎么能扔掉呢?”谁知我的话还没说完,楚楚就气急败坏地跳了起来,大声喊道:“不要你管!”说着,恶狠狠地盯向小字,并一把抓起盘里的饭菜扔在小宇身上:“我让你告诉老
师!”我忙抓住楚楚的手,她却一下子躺在了地上,对我一阵拳打脚踢。我吃惊地看着这个蛮不讲理的小女孩,一时间居然束手无策。
晚上,我就楚楚中午的表现与她妈妈进行了交谈。楚楚妈妈满脸无奈:“不瞒您说,楚楚自小就这样。我和她爸爸想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我还指望她进了幼儿园会收敛些,谁知……这可怎么办?”看着楚楚妈妈无助的眼神,我才感到曾承诺的“您放心”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我郑重地对楚楚妈妈说:“您别急,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只要我们相互配合,楚楚一定会有所改变的。”之后,我对楚楚格外关注。
一天早上,楚楚穿着一件雪白的公主裙一蹦一跳地走进活动室。我见了由衷地赞叹道:“哇,楚楚今天真漂亮,就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听到我的赞美,楚楚的眼睛显得分外明亮:“真的吗?”我肯定地点点头。楚楚高兴地说:“妈妈也说我今天很漂亮,还叫我不要把新衣服弄脏。”我灵机一动,悄悄地对她说:“是啊,今天可不能发脾气坐到地上了,否则白雪公主就变成灰姑娘了。”楚楚不好意思地笑了。果然,这一天楚楚出奇地安静,走到哪儿都小心翼翼的,唯恐弄脏了新裙子。看着如换了个人似的楚楚,我忽然觉得找到了改变楚楚的切人口。
晚上,我把楚楚这天的表现反馈给了她妈妈,并讲了自己的设想。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总是给她鼓励,诸如“这么漂亮的孩子,嘴里可不能再说脏话了”“真正美的孩子,肯定也是和小朋友团结友爱的孩子”,等等。我惊喜地看到楚楚在一天天变化,一天天进步。
应该说,是美教育了孩子。而这种教育契机的发现和捕捉,是建立在教师持续关注幼儿的基础上的。要使等待变得积极起来,关注幼儿是关键。我庆幸自己的执着,同时也享受着这种执着带给我的快乐。
阅读区里的故事
——等待是一种支持
自从开展“奇妙的人体”主题活动后,孩子们对人体的结构和机能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在阅读区投放了一些关于人体构造方面的图书。
一天,嘉嘉和凯凯在阅读区里争得面红耳赤,我便走了过去。原来他们在争论“身体是怎么动起来的”这一问题。嘉嘉说,身体的运动是由于神经在动,因为爸爸告诉他,人体的一切都是由神经控制的;而凯凯认为,身体的运动是因为骨头在动,他曾在动画片里看到过这样的镜头。见他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微笑着指着书说:“你们手里不是都有书吗?为什么不试着去书上找一找答案?”嘉嘉和凯凯齐声说:“对!”说完就埋头翻起书来。见他俩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哨悄地离开了。
当我再次回到他们身边时,他俩正兴致勃勃地聊着早上吃了什么。我问:“刚才你们谁说得对呀?”嘉嘉摇摇头,凯凯也摇摇头,一副茫然的样子。我奇怪了:“你们不是在书上找答案了吗?”嘉嘉扫兴地说:“书太厚了,我们没找到。”我一看,这本《儿童识人体》足有三四百页,书中涉及人体的几十个部位,分为几十个章节,让不识字的孩子从书中找一个问题的答案,谈何容易!怎么办呢?我立刻找来几张彩色纸裁成长条形,然后夹在书中有关运动的章节上。嘉嘉和凯凯又投入地翻看起来……
等待需要智慧。那默默夹人孩子书中的几张书签,无声地引领着孩子学习的方向。是教师细致的观察、尊重的态度与及时的帮助,使孩子的自主学习得以持续。在此,等待更是一种支持。
曾经以为,教育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循循善诱的教诲、面面俱到的引导。当我走过青涩、走向成熟之时,我忽然发现有一种教育叫等待。相比于其他教育行为,它显得更隐蔽,也更需要耐心和智慧。其实等待并不简单,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和诠释。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能目睹孩子们一次次破茧成蝶的美丽……
第五篇:告诉你的孩子失败并不可怕
告诉你的孩子失败并不可怕
宝宝越长越大的时候,这个时候它渐渐的会有自尊心,也开始慢慢的学会计较起来,开始学会喜怒哀乐,也明白别人说她不对,渐渐的计较成功和失败,这个时候就是孩子的敏感期,关系到孩子以后一生的性格,孩子以后做一件事会不会坚持就全靠这个时期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告诉她很多的道理,要让他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或者放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告诉她呢?下面就让晴天宝贝来告诉你怎样教导他失败和成功的道理。
有一次,一名叫妞妞的小女孩儿在朗读结束后,孩子们又照例说妞妞这儿读错了,那儿表现得还不够好。小女孩儿不等听完就大声地反驳,后来趴在课桌上哭起来。她奶奶在旁边看了很不高兴,希望老师说说班里的孩子别提意见了。这时老师没有听家长的意见,而是说:“妞妞,你先别哭,你在台下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别人哭过吗?同学们喜欢你,愿意帮助你才给你提意见啊!你听听同学们提的意见对不对?如果再这样老师不喜欢你了。其实你已经非常棒了,如果再听听同学们的意见,提高一点点,那就更棒了。”听到这话,妞妞破涕为笑。
替孩子摆平挫折不可取
晴天宝贝觉得,这是一起典型的挫折教育案例。我们有太多孩子像妞妞一样平时娇生惯养,享受的是“赞美教育”,听不进批评,受不了挫折,遇到困难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如果遇到小挫折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而是替她摆平挫折,等她真正遇到人生大挫折时就会一蹶不振。她说,同学们的意见对妞妞而言就是一次小挫折,这位老师处理得非常好,通过一次小挫折让妞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理解同学们的善意,又用换位法启迪孩子接受同学们的意见,最后又用“威胁”加表扬的方式让妞妞走出挫折。
晴天宝贝觉得,家长首先要认识到,挫折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全是坏事,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可以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很多情况下,挫折处理得适当,会成为今后孩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按挫折强度引导孩子
遇到挫折不可怕,关键是孩子遇到挫折我们家长该怎么办。
挫折的大小程度不同,孩子的性格各异,家长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方式也要不同。对平时一帆风顺、心高气傲的孩子要让孩子通过挫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重新审视自己,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然后让孩子尝试独立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通过克服挫折,帮助孩子摆脱对大人的依赖感,找到成功感。
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又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要埋怨、批评,要以鼓励为主。本来他信心不足,遇到挫折自信心又受到打击,如果这时再采取批评的方式,只会雪上加霜,将孩子逼进死胡同。家长和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与孩子一起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让孩子从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中找到自信。
挫折教育是为了教孩子学会应付挫折,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提高耐挫力。但挫折强度太大或受挫的频率太高,超过孩子的承受力,则适得其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感,畏惧挫折,遇事不敢去做,变得缩手缩脚。有些孩子甚至会由此变得冷漠、忧郁、情绪过度紧张。所以,我们必须要注意孩子的可接受度。
吃苦教育不是挫折教育
晴天宝贝觉得,我们提倡挫折教育并不是让家长人为地为孩子创造挫折,不要误解“吃苦教育”就是挫折教育,其实,孩子在成长中挫折无处不在,关键是遇到挫折该如何处理。
有很多挫折本来是不应该有的,有时孩子会被家长“创造的挫折”彻底打垮。晴天宝贝每年接触上百起案例,有很多就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孩子学这学那,只能第一不能第二,甚至将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逼孩子去实现。孩子因为接受能力、年龄等所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认为自己很失败,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挫折感就越强,甚至有的孩子因为受不了而发生性格扭曲。这样人为的挫折不会教育好孩子,反而可能伤害孩子。
宝宝只有明白了失败的道理,才能了解成功的真正的喜悦,所以家长以后再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别一不小心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哦!,关注晴天宝贝,晴天宝贝将伴您和您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