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中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与转变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中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与转变模式研究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校区学工处 姚雪明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问题学生”群体在高职院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一群体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45名 “问题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差、自卑、逆反、人际交往障碍,承受挫折能力差等不良表现及行为偏差。通过日常教育实践及教育心理学理论,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对其转变提出了一套模式。以期对高职院校“问题学生”的转变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问题学生;心理分析;转变模式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Transition Mode on the Problem Students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Yao XuemingJiangsu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Zhangjiagang School
Abstract: With the university's enlarged enrollment, the number of problem students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group became the focu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B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he essay found that problem students have negative phenomena and behavioral biases in common, such as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low self-esteem, rebellious character,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and poor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so on.Combining the daily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essay conducted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blem students and proposed a set of mode for problem students transition,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play a guiding role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Problem Students;Psychological Analysis;Transition Mode
第二篇:高职院校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姓名:严娟学号:53012109
摘要: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各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逆反、焦虑、困惑、消沉等,并波及到了其健康成长。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服务和引导工作,努力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帮助其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迅速壮大的特殊群体——高职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它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总体而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波及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全面健康发展,亟待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心身体的健康,还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社会必须从认识上、行动上帮助这些学生走出“郁闷”,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相对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共性的一面,更有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1.自卑,易产生挫折感
自卑是指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胆小怕事,缺乏勇气和毅力等。高职学生大多属于高考中的„落水者”,往往有无能感与失败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有积极向上渴望成功的愿望,但有时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当遇到困难导致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较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如对人生的思考、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就业的无着落等均可能导致自卑和挫折感的产生。
5.消沉,迷恋虚拟世界
很多高职学生由于学校档次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冲突,而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特别是一些遭受挫折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追求成功、获得尊重、找回自我”,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不少学生就是这样逃避现实,把自己局限在电脑这个虚幻的世界里,饭不思,夜不寝,成了一只可怕的网虫。
(四)、择业就业压力产生的恐慌心理
从学历上讲,本科就业难,专科更难,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导致就业更难。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专业与爱好,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业特长等方面无所适从现象,必然漫延到一年级新生。了解到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绝大部分新生最恐慌的是就业。有的新生为将来的就业精神负
担过重,觉得前途渺茫,心理不安,生活上食不甘味,长吁短叹,产生择业恐惧感,甚至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
引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有自身的主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同度仍不高
尽管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一些人的眼中仍然属于“另类”教育,有人认为„„监通高等教育是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甚至有人认为“上高职学不到本领、高职学生就业没有出路”,等等。种种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认识,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进高职院校学习,已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因为考分不高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在很多场合下都不愿意提及自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2.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仍有限
长期以来,高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学生日常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上,普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学校所能提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场地仍不足,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仍很缺乏。并且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大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更加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二)、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父母过于保护、控制过严往往会导致子女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不良心理倾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意见分歧,会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伤害,形成抑郁、焦虑、孤僻的消极心理甚至出现不良行为。高职院校新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部分家长思想观念不开明,教养方式缺乏民主。相当一部分农村籍学生家庭条件不优越,有的很清苦,而高校开始施行收费制度,必然增加了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家庭经济的紧张使得部分贫困学生心理负担剧增,心理上容易出现疲惫迷茫和困惑。
4.个人的心理认知和调适能力仍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理已基本成熟,他们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因缺乏各方面的阅历,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模糊,自我评价不恰当;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对社会持怀疑、矛盾的认知倾向。学生在碰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在学习方面,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一
旦学习压力增大,容易导致学生认知偏差,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放松自我要求,在学业上出现令人失望的事情。
三、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根据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要求和身心发展特点,要自觉地、有意识地预防心理疾病,矫正不良心理,增进心理健康,笔者以为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高职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报告、走访、座谈等活动,对新生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它的发展前景以及高职院校与中学的不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问题,让学生有个思想准备。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新生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尽快适应新环境,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同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
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来说,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使其更健康地成长。学校利用校园网,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电子信箱,开通专门热线,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值班,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保健的普及教育,开展非面对面的心理问题的探讨;对有相同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组成心理小组,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个人现场心理咨询。学校应采取措施,拓展这方面工作。
(五)、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通过了解新生入学后,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进行矫治,帮助他们排除障碍,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认识,使新生在智力上、情感上得到全面发展,为新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提供最大的帮助。
总之,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按学生特定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育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1] 苟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及其对策》,《昆大青年》,2005年第13期
[2] 李玲 李爱梅 黄代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先锋网,2004-07-31
[3] 赵新龙 李健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理论界》,2004年05期
第三篇: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和普通高校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研究问题和方法
一、绪论。
任何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通过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得以实现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特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都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发展,这是当代中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中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之所在。高职体育教育也不例外,无论是高职体育教育定位,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通过体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才能实现。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具有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针对高职院校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以职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为核心组织教学,积极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相应职业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才。体育课程设置应该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能力本位”,构筑“大体育”。形成运动技能与职业能力并重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实施“平台+专门化”的创新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与利用体育手段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1]。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体育教学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性,突出对职业体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高职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核心是构建体育项目自主锻炼体系,基础理念是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方针。是“能力本位、行动导向、职业技能”等教学思想的内在统一。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
(二)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秉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结合到体育教学中,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2]。
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模式,它受到前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强调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主导的“技术教育”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竞技能力、提高运动技术的竞技项目教学为中心,注重系统的运动技能传授,是一种以系统教学的理论,按照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3]。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特点的比较。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体育教学特点的不同。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体育课教学采取学生双自主,即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教师。学校将体育课按体育项目分类,并将授课教师及其基本情况公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4]。在课程内容上以一个项目为主线,系统传授该项目的发展史、基本技战术,基本规则和裁判法,并以该体育项目为平台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淡化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高职院校体育作为必修课开课时间少,所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高职院校在体育课外组织了大量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开展大量的体育竞赛活动,这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是对体育课课时较少的有力补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最好平台。
(二)普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在突出竞技体育的发展上形成的,所以它的教学目标是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术为主。
国家对体育教学进行统一管理,采用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进行教学,突出的是对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培养和提高[5]。教学方法上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讲解技术动作的要领和要求,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一定的动作概念,而后通过学生反复的练习,以达到掌握技术动作以及熟练完成。课程中就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
教学程序上,它是学生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排课列入课表,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固定的教师进行授课,每位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同,都是按照统一的大纲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以“三段式”为标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教学过程的中心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动作技术的教授成为体育课教学的核心[6]。
通过归纳和分析,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统一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以教授动作技术为核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四、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都逐渐走向规范。体育课程教学也一样正在逐步规范中。但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值得去研究和改革。
1、师资力量是制约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的瓶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是原来普通高校调入或转型过来的,他们熟悉的教学模式都是普通高校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虽有一些形式上的改变,但从本质上来讲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而且对整个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改革方向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统一的认识。
2、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教材的内容不能完全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3、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为:强健体魄、满足兴趣、发展体能、提升素养、服务专业。要想达到上述体育课程目标,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4、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严重滞后,不能适应高职体育教学的需要。现有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沿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只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动作技术进行评价,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评价,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二)解决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主要问题的对策。
1、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
特别是加强现有师资的思想转变,加强理论培训学习和改革研究,使得他们从思想上和理论上认识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特点,明确要求,改变以往普通高校的那种体育课教学模式。
2、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及体育课教材的编写。
包括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体系等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使之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高职体育教材的编写应跳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范围,把发展学生职业体能、职业综合素质等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评价内容。
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场地,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体育课教学要服从于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建立一批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如素质拓展基地。也需要建立一个社会服务体系,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如为社区或企业组织、举办各种体育竞赛,担任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和一些社区体育锻炼的指导工作等。从而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四篇: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结果分析
一、研究的目的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而高职院校学生的独特性使一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做好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希望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施测对象的选取
共选取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188名,年龄为17-21周岁。其中男生为25人,女生为163人。
2、测验的工具
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作为测验工具,对大一学生进行综合的心理诊断。该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确定出16种人格特质,并据此编制了测验量表,是评估16岁以上个体人格特征的最普遍使用的工具之一。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极小。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它们的名称和符号如下:
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活泼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
测验由187道题组成。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验题组成的分量表来测量,共有16个分量表。16种因素的测验题采取按序轮流排列,即从第1题到第16题分别按序对应于16个人格因素。然后再转回来,从第17题到第32题再同样按序对应16个人格因素。这样既便于计分,也保持受试者作答时的兴趣。每一道测题有三个备选答案。
三、结果与分析
1、该测验在学生们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圆满的结果,测验结果如下图如示:
因子名称高分(%)低分(%)高分者特征低分者特征
乐群性1520外向,乐观缄默,孤独
聪慧性2312聪慧,富有才识迟钝,学识浅薄
稳定性3624情绪稳定情绪激动
恃强性1626好强固执谦逊,顺从
活泼性4220轻松兴奋严肃,审慎
有恒性2316有恒负责权宜敷衍
敢为性1923冒险敢为畏怯,退缩
敏感性3242敏感,感情用事理智,着重现实
怀疑性4521怀疑,刚愎信赖随和
幻想性1235幻想,狂放不羁现实,合乎成规
世故性2331精明能干,世故坦白,直率,天真
忧虑性1540忧虑抑郁,烦恼多端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实验性1632自由,批评激进保守,尊重传统
独立性2336自立自强,当机立断依赖,随群附众
自律性2016知己知彼,自律谨严矛盾冲突,不明大体
紧张性1636紧张困扰,激动挣扎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注:标准分在3分以内为低分,超过8分为高分)
2、结果透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低分呈现出相对的人格特征,在被测对象中,在稳定性、活泼性、怀疑性维度上高分者比率较高,在聪慧性、自律性维度上低分者比率较高。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将标准分3分和8分作为高低分的临界点,学生每个维度的标准分数分布也应该成正态分布,但是在这五个因素维度上发生了异常表现,却又说明了不同的问题:在活泼性维度上,高分者占42%,将近总人数一半,说明了学生寻求娱乐的倾向和表达高于一般水平,并存在对社会上一些事物的好奇心;在怀疑性这个维度上,学生表现出得分较高的趋势,表明学生通常不愿信任他人所做的是真诚的,人际交往容易不顺畅,不易跟其他人合作共事,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在聪慧性这个维度上,学生表现出得分较低的,这样的低分表现了学习能力较弱,表达能力及思考能力相对欠缺,知识的积累偏少;在自律性这个维度上,学生得分较低,这样的低分表现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能妥当地处理各种矛盾问题,不能够顾全大局,控制自己的欲望而违反规则,严谨性差。
四、讨论
综合上述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异常表现,我们发现,大一新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情绪、学习障碍、人际关系等三个方面,当然每一方面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在情绪方面,存在不稳定因素,表现为好奇、兴奋的情绪倾向
学生在稳定性和活泼性高分数,体现的是学生情绪方面的问题。学生由高中升入大学,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远离了父母的管教,滋生了寻求娱乐、放松懈怠的情绪。教育形式变化和对新环境的好奇,使他们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新环境、新事物的诱惑又使他们产生兴奋情绪,只把大学当作一个可供享受的场所,这是高职新生情绪一时难以稳定的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热衷于吃喝玩乐,在晚上或周末,他们常因无所事事而流连于各种娱乐场所虚耗时光。
2、在学习方面,存在学习障碍,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控能力低
高职新生在聪慧性与自律性两因素上的低分数,反映了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以被动学习为主,学习内容也仅限于高考应试的一些知识,而高职学习则以自主学习为主,并且学的内容也比较多,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往往一时难以适应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此外,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生、三校生,他们进入高职读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习成绩好的,但由于家境或高考失利或其他原因进入高职院校;另一类是不愿意在学业上用功的,按成绩自然进入高职院校的。其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和本科生相比较薄弱,加之他们要承受比本科生更大的就业压力,自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
3、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和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表1的结果中已表明,新生的怀疑性强,这会影响他们人际交往。高职新生在这方面产生的问题
较为严重,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各自生活习惯、性格、兴趣、地域等方面的不同,使高职院校这个大家庭里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使其心中远离父母的孤独感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则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并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的因性格上的不合群,在学生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五、建议
1、抓好新生入学教育
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新生刚入学时对学院的概况、专业学习、校规校纪、学生德智体能综合考评办法及学生有关管理规定的介绍,还包括针对每个阶段新生易出现的问题及时召开座谈会,或根据新生入学以来各个不同的阶段来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阅历的教师来做专题讲座;也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来现身说法,形式要尽可能的多样,可采取专题报告、座谈会、个别谈心以及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个阶段至少要持续一个学期。
2、帮助新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备触类旁通的自学能力。如开设讲座,介绍大学的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制定学习计划,怎样读书,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使用工具书与查找文献资料及怎样写论文等。此外,还可以邀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与大一新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自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帮助新生克服学习障碍也非常的重要,如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早上晨读和晚上自修的学习习惯,在班里、宿舍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和你争我赶的竞争意识,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加强班集体建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方面的差异,语言上的障碍,同学间相互了解甚少,不轻易吐露真情,交流思想。在陌生的环境里,如果缺少温暖和真情,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感。他们也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亲近,有良师益友帮助他们成长。因此,班集体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辅导员应当多深入教室和宿舍,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要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客观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社会和周围环境。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又敢于正视自己的短处,辩证地看待成功和挫折、顺境和逆境,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学生在业余文化生活中,加强人际交流,提高亲和力,增进同学间的互助互爱。如果适时地激发与引导这些情感,使之与集体荣誉等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就会形成,新生的孤独感会自然而然地淡化甚至消失。
4、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广播台、院报、橱窗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或宣传月,举办专题讲座等等。在校园大力营造利于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良好氛围,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有益于大学生健康的一些文体活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潘丽社会事业系)
第五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研究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依托,介绍了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目的以及心理档案的具体内容,阐述了建立心理档案应遵循的几个原则,最后提出学校应积极将心理档案应用到学生的管理中来。
关键词:心理档案 管理 心理健康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办学定位、学情现状等与省内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既有部分共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的特色,所以各项学生管理工作也具有特有特点与方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
1.1 可以帮助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心理测试,通过测试将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征兆的时候,学校通过调阅心理档案就可以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1.2 可以填补学校对学生心理成长管理的空白。以前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很少对学生进行心理档案的管理,但是高校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对事物的认知以及人际关系的交往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重视心理档案的管理,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出现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才能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感受到关爱,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在学生心理成长的管理方面也填补了一项空白。
1.3 可以系统跟踪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心理测试以及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的变化,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沟通和关爱,既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根据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整改和提高教育教学方法,建立适应学生心理成长的教学管理方法。系统的跟踪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生一起成长。
1.4 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从学生个人而言,通过心理测试以及心理档案的建立,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找老师朋友谈心或者找心理咨询老师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等方式进行心理调整和矫治,同时通过心理测试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在心理方面存在的潜能,适当的加以鼓励和开发,避免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学生阳光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既取得好的成绩,又能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档案的内容设置
2.1 学生心理档案的基本信息资料。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中,首先需要整理和完善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资料,包括姓名、性别、专业、班级、民族、特长特点等;身体是否健全健康、以前是否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等,以及学生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工作和经济收入等基本情况;还有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奖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等。
2.2 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认知能力。在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中,除需要包含学生的基本信息资料外,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的高低也要记录在心理档案中,这些内容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和气质等特点,智力和语言能力以及数理推理方面的能力等。
2.3 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统一的心理测试,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以及心理障碍程度等都要存入心理档案中,以便以后查阅。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应遵循的原则
3.1 适度保密原则。学生的心理有很多内容会触及学生的隐私,因此在学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中对有些内容应予以保密,特别是那些涉及妨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不许公开,在学生档案的使用过程中,无关人员不得随意查阅。
3.2 实事求是原则。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建立的心理档案必须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在心理档案的构建过程中必须建立合理的心理测评系统以及严格的操作规范,还有专业教师对测评结果给予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中肯的评价。
3.3 发展性原则。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和学生的学习档案同步管理的,所以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心理档案,在学生学习期间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应在心理档案中及时补充和完善。心理档案的应用
学生心理档案在应用过程中要有专人按照制定好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和保存。相关的管理人员要经过系统培训并按照规定获得相应资格,任何调档都需经过规范的程序。在尊重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发挥心理档案的作用,通过将心理档案应用到日常管理中来,我们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适时改进教学方式以便正确引导学生成长,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通过心理疏导和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红.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构及管理机制研究[J].兰台世界,2008(05).[2]黄光强,王琳.拓展训练改善从事电子商务人才的心理健康状况[J].电子商务,2009(08).[3]魏美莲.阅读疗法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03).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
廖宏军(1979-),男,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