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两者的不断发展,是我们在争创一流大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科研是学科建设的“本钱”,有了高水平的科研,才会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要把科研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要克服科研选题的分散和盲目性,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院、系、所、中心的学科带头人应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本学科的科研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国际研究现状有一个宏观而又清晰的把握;明确本学科在国际学术界中的地位,从而制定出某一时期本学科的科研方向,并通过有效、切实、能动的组织设计,引导教师选择具有一定前瞻性、现实性、既能充分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 趋势,又能反映学科发展高水平的课题。克服科研选题与学科建设脱节的现象。事实上,一个学科的发展,只有通过若干个重大科研项目的连续集中攻关,才能实现。如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人类学”学科,就是在费孝通教授的指导下,通过“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当代文化人类学思潮研究”、“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等若干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九五”重点规划项目和青年项目的攻关研究,使得这门外来的课程,脱胎换骨,有了新貌,开创了人类学中国本土化的先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关注,使人类学学科建设呈现出新的气象。
其次,搞好教学是学科建设的中心,因此要重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的接轨。一项好的科研,它的进展与成果应首先在教学内容中得以体现,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对在教学中能否及时反映最新科研信息及成果要有明确的要求,要把教学中能否反映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活跃的科研活动,促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在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中,融进最新的科研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大信息含量,开阔学生思路,同时还可就科研中的某些难点,发动学生讨论、思考,既可培养他们的科研攻关能力,也可以教学相长,为教师的科研提供新的思路。此外,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这也是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研究型”教师。一流大学的教师既要是教育家,更要是科学家,这是一流大学的学术地位所决定的。科研是最好的创新活动,一个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让他的教学哪怕是最基础、最抽象的课程,充满活力,而决不会是东拼西凑、照本宣科,让一本讲义“久经不衰”。因此,要把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主要问题来抓,提倡青年教师多参加科研活动,只有有了一批高素质的“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把科研与学科建设真正紧密结合起来,使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和互动。(筱 瑜)
第二篇:2020年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要点
以国家级项目申报为抓手,以教研人员研究能力提升为着力点,以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凝练为重点,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增量提质,努力开创学院科研与学科建设水平新局面。
一、求真务实,夯实学科基础
1、抓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按照建设目标要求,对标对表,围绕短板和问题进行重点建设,消除缺项,力争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中取得好成绩。
2、全力申报公共管理一级博士点工作。2020年申报公共管理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则是作为重中之重贯穿学院的整体工作。为此,学院举全院之力,组织人员凝练学科方向,撰写申报材料,并数易其稿;
同时学院还组织数场学术交流会,广泛宣传动员;
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尽力凸现学院优势和学科特色。
3、继续抓紧专著、教材的出版工作。围绕财政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提升,发挥学院的科研优势,积极主动,提炼选题,打造学科优势与科研精品。
二、抓好国家级项目申报
抓好国家课题和省部级重大课题申报和在研项目管理,提高研究质量。我院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了以国家级项目申报为龙头,以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为基础,以集体论证为核心的申报组织体系为保证的科研良性发展机制,力争在国家重大课题的立项上争取新的突破。
三、抓好高端科研成果的培育工作
充分认识高端科研成果对科研、学科建设、学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制度,力争发表学术论文、科研课题、出版专著(教材)、科研获奖的质量和数量实现新突破,争取更多的横向科研课题,特别对高端论文加大奖励力度。
第三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修心得—教学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修心得—教学科研相结合
听完专家们的讲座,很有感触,下面我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做一下阐述。每个专家几乎都提到了这一点,那就是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积极参与科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我们知道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我们现代高校的四大任务。其中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它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高等学校一方面通过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而培养这类人才过程的本身又为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既可以利用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这支自然流动更新的有生力量,为我们的科学研究事业注入新鲜的活力,又可以以此来活跃科研人员的思维,将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并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学研究不断丰富革新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手段,科研过程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最有效的训练条件。从这当中,我们清晰的看出: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把两者进行综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这样一来我们高校的人才、资源和设备既用于科研,又服务于教学,可获得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双重效果,有利于提高综合效益。因此,高等学校在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应当采用“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振兴国家”的发展方略,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到组织实施,都要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道路。
对一所大学而言,科学研究都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具备高水平的科研,才能使最新的科研成果进入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的更好发展。
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更应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工作,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并且将科研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中,从而带动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我们也只有有了足够的科研经验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同时,我们还要结合自己所带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努力使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要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先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好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没有教学的高质量。教师要围绕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建立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要积极地把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上升为科研的问题,同时要把科研成果即使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科技含量。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能在本专业领域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理论和实际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的教学、社会实践、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在师生合作当中对大学生进行科研指导。随着高等学校教学国际化、个性化、学科综合化,教学管理活性化趋势的增强,自主性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呼声的增强。高校的教学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科学研究事业的支持。这些都深刻的证明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未来,我们青年教师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把握科研,以科研指导我们的教学,将对我们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感受
我们知道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我们所学习的高等教育学就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及其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在古代,我们的高等教育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的;具有“官办”、“私办”或“官私合办”等多种形式;教育内容也比较全面,比较注重道德和伦理教育;教育的方式也比较灵活,交流、启发、论辩是常用的方法;那时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育才结合的更是比较紧密。
高等教育具有很多功能,对我们个体而言,能够促进我们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提高文明素养以及改变社会地位。对受教育者整体而言,能够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和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促进政治的民主化。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也能促进经济的调整和完善。文化方面,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最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我们学习高等教育学的目的就在于了解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理解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认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以增强高等教育实践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学好高等教育学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我们要以现实的高等教育工作为中心;注重将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同时对高等教育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来好好学习这门课程。
第四篇:我校召开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我校召开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X月X日,我校召开科研与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会议由校长主持。科研处、各学院行政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校长就我校新一批重点学科和实验室遴选、科研基金申报评审、科研和学科建设调研活动等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对我校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点目标任务书的制定提出了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明年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五篇: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关于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学院: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迎接审核性评估,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学院、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安徽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学院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尽快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各学院建设和规划的重点、特色学科应具体到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学科建设现状:主要指本学院学科建设的现有情况,包括现状和差距等。
2、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言简意赅。
3、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包括总体建设目标,并围绕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工作、硕士点申报等方面阐述具体建设目标,要讲清学科发展的规模与布局,体现重点和特色。
4、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即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举措,要求明确、具体。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分“现状分析、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保障措施”四部分撰写。
3、请各学院分别制定两份学科建设规划,具体时间为:2009年-2011年;2012年-2015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2—2015)》。
5、请各学院务必于10月10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技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xshjl@wxc.edu.cn。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 人:陈慧
联系电话:3307053
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二O一二年九月十八日
关于制定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的通知(2014-2016)
[日期:2013-10-17] 阅读:561 次
各系(部):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系(部)、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广东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系(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系(部)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现有基础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三)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
1、学位点建设目标
2、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3、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
4、科学研究
5、教学
6、学科队伍建设
7、人才培养
(四)学科建设的措施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具体情况见附件)。
3、请各系(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间为:2014年-2016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惠州学院XX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16)》。
5、请各系(部)于10月25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研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cxyk@hzu.edu.cn。
各系(部)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人:胡松
联系电话:0752-2529062 附件: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科研处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二日
附1:中长期(2005—2010)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提纲(返回)
一、学科名称
二、本学科发展概况
1、本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2、所在领域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
3、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三、本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目标
四、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两个以上)及其特色
五、本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规划、学术队伍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3、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实际情况、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人才培养状况分析(层次、数量及培养能力等情况)与发展目标、工作条件(实验基地建设、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现状分析、发展目标及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