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时间:2019-05-14 04:2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普及,作为推动中国革命第一位的政治工作,并亲自深入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讲解。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民群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和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要求各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广大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著作——《大众哲学》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大力推动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

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同广大人

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化呼唤通俗化、形象化。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班级:学号:姓名: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主要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了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它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在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巧妙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可取得很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演变出了毛泽东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此类的重要指导思想。党早期的领导人如陈独秀、李大钊曾提出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李大钊在其《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文中高呼Большевик为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Большевик的胜利,就是20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由此可见,中共成立之初,党的领导人就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并设法将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中国无产阶级随后的斗争中,由于党尚处于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这一历史性的艰巨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导致党或多或少地犯了左倾或右倾的错误,有的甚至给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遵义会议后,全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至此党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经过延安整风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并且逐步引导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的胜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党继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而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而使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同时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这引导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且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即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为前提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的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建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了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30多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没有过多的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能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作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苏共20大后,中国领导人提出“以苏为鉴”,党开始逐步地探索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在建设道路上的一些右倾或左倾主义、领导人的急于求成,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偏差,某些错误观念深害了一代人的思想。在粉碎“四人帮”后,以邓小平同志为党的第二

代领导核心下实现了拨乱反正,展开了关于真理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把国家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逐步地摸索中,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问题又一次较完美的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而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随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提出,党和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经验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大大减少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同生产力发展不协调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党和国家吧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出的产物,党和国家人民应始终不渝地贯彻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温学通2011.11.20

第三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究

[摘要]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重要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产生出更多的现代理论成果,当前,我们依然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现实实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三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有机整合,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其获得中国形态和内容、别赋予中国作风和气派,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契合点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同性,这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1.民本和人本的群众观念。中国古代浓烈的民本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熹的“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荀子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格言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为邦本”和“爱民恤民”等思想的经典阐述。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这种“民本”中的“民”显然是一种不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存在,但毕竟也看到了民众在稳定国家和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透露出一种朴素的人本气息,是一种朴素的群众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思想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认为劳动是群众创造的,离开劳动群众,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谈到怎样研究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时候也指出人们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正是这些广大群众的、整个民族的、整个阶级的行动“引起重大历史变迁”[2]。

2.对理想社会期待和追求的共同指向。中国古代的先哲在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的同时,基本上都要描绘一幅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作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无论是何派何家都憧憬向往着“大同社会”,《礼记?礼运》中对此作过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3]马克思主义视全人类的解放为无产阶级的使命,主张推翻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统治,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最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自由与高度幸福。这样一种追求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以现有的历史基础为前提的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3.知行统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一致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和“注重践行”的思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践的概念,而且也只是道德层面的践履笃行观念,但它们所呈现的力行意识,与马克思的实践品格具有内在的统一之处。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世界性和普遍性的品质,但它毕竟还是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从文化背景到思想内容,从理论源流到思维方式无不带有西方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想要在东方大地上发芽成长就必须考虑民族化的问题,只有注意了解具体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要求,只有与民族特点民族文化相结合,才能转变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样也才能使中国人民更好地接受。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是传统文化内在发展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是我们要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但也不乏有一些糟粕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正如张岱年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两个方面。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我们要消除消极方面的流毒,同时也要发扬积极方面。”[4]毛泽东也认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要发展,必须吸收新鲜的文化养料。”[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通过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的民族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和作风气派,在华夏大地上的土壤找到新的生长点。

(四)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革命实践的需求

中国是人类的文明古国,这个古老而庞大的文明古国曾经光彩熠熠地屹立在世界中,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之后,中国逐渐地衰落了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为了救亡图存,改变内忧外患的局面,各个阶层的仁人志士先后掀起了三次救亡图存的高潮,从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虽然都有其进步的意义,但中华民族的命运依然没有改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随后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五四运动的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在神州大地上迅速传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这一理论,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符合当时中国的革命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历程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结合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毛泽东思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在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在随后的革命建设和实践探索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路先锋,不仅如此他也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原则。因此,他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要求艺术上和学术上都可以有多种形式和多种声音。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处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态势下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到了新的高度。邓小平沿用中国古代的“小康”概念,创造性地把“小康”理想运用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一书中,和“大同”社会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社会。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合的优良传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复杂的国内外新情况,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时也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有高度契合处,这种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整合的成果。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面对新的世界形势,站在全球发展的高度,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和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蕴含着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和世界和平的美好向往。

(四)以总书记为代表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的情况下,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讲座时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都蕴含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发扬光大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已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完成了自身的变革和升华。所以,在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更深的结合、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结合,使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不断壮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1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9

[3]杨天宇.礼记译注(上)[M].上海:上海书籍出版社,1997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四篇:中国国情笑话 2010

中国国情笑话 2010-03-30 13:49

|(分类:默认分类)

1: 1 月 31 日下午,抚顺一老人当街摔倒,数十人围观出主意,但无 人敢扶。一位中年男子走过来想伸手,却被身后的妻子一把拉了回去。最后,老人被一名协警扶起,协警说:“如果我没穿制服,也不敢扶。”

2:郎咸平:说出来你别睡不着!人均工资,第 1 名是德国,30 美金/ 小时;第 2 名是美国,22 美金;泰国是 2 美金;我们是 8 毛钱/小时!也是全世界最后一名。

3:【据说】外交部工作:周一表示不满;周二抗议;周三强烈谴责; 周四严正交涉;周五深表遗憾。周六、周日休息。

4:中国宣传机构好像被 NB 攻陷了,几十年如一日地歌颂下列变态事 迹:老婆生孩子不去医院,留在厂里拧螺丝钉;爹妈死了不奔丧流泪搞 科研;下河里连救六七个人,自己老婆却被淹死;让自己的孩子辍学好 供养前妻的孩子——以上种种先进人物,皆畜类也。

5:最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常用语:(1)群众情绪稳定/伤者情绪稳定/ 家属情绪稳定;(2)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3)不明真相的群众;(4)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5)发表重要讲话;(6)会议一致认为;(7)代表;(8)说三道四;(9)干涉中国内政;(10)有关部门。

6:春运回家绝招,18 岁以下请不要模仿:一在京农民工买不到回家车 票,遂手持一打 A4 纸,上写“申诉材料”几个大字,来到国家信访局。旋即从驻京办驶来一辆面包车,将他送回老家,中途还管了两顿饭。

7:美国波音和法国空客是阴谋联合体,当美国想卖飞机的时候,就让 法国总统见**;当法国要卖飞机时,就让美国奥巴马见**。我国在 不断的抗议中买下大量飞机,最终达到人均一机的世界水平

8:群众都过河了,干部还在那里假装摸石头。

9:王濛拿了冠军,3 个细节:一是比赛过程犹如博尔特跑百米,王的 优势太大了; 二是夺冠后王面对教练,跪倒在冰面上; 三是接受记者“最 感谢谁的采访”采访,这位曾经写过检查和被禁赛的个性女孩说,感谢 领导,感谢祖国人民,感谢教练,感谢父母,也感谢我自己!

10:中国媒体和美国媒体在一件事观点一致,他们都喜欢骂美国政府。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在一件事观点一致,他们都觉得骂美国政府是爱 国。中国领导人跟美国领导人在一件事观点一致,他们的资产都在美国。

11:老领导感叹,你们多幸福啊,小姐遍地,俺那时出差不仅没小姐,回来全家七口挤在一起,想亲热一下还得往门外撒把糖,再喊:“孩子 们我压住你妈快去抢糖啊!!”

12:生于 1991 年 6 月 9 日——温哥华冬奥会女子 1500

米短道速滑决 赛夺冠后的周洋,面对央视记者提问的夺冠感言是:“我终于能让我的 爸爸妈妈生活得好了。”

13:中国的反腐有效手段:

1、夫妻反目;

2、家中被盗;

3、意外事故; 4;情人举报;

5、网民诅咒!

14:问:一个地理学家,一个长跑运动员,一个统计局的专家,三个人 在茫茫的沙漠里迷了路,谁生存下来的几率最大?答:统计局专家,因 为其水分最多。

15: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 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老百姓学习钉子精神,纷纷成长为钉子户,政府官员学习钉子精神,练就了拔钉子的硬功夫

16:山西省原副省长薛军逝世。据说死因是不久前在海南公务,饭前独 自上街散步,不慎摔倒晕将过去,街上过往行人,无一人上前讯问或搀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扶个南京老太就罚了四万。扶个副省长很可能

要枪毙。中国还是要发展科学,给老年人做点手术什么的,都变成不倒 翁。在中国,没有车而敢胃疼,上岁数而敢摔倒,都属于自取灭亡。

17:猫扑上一个调查帖问什么是你的中国梦?我说: 1 读书,考上清 华北大,然后,到外企工作,出国,拿绿卡; 2 唱歌跳舞,不惜一切 代价成名,出国,变更国籍; 3 当官,贪污腐败,找机会逃跑到国外,躲起来过一掷千金的日子; 4 做生意,赚到足够的钱,然后,出国定 居,想生几个孩子就生几个孩子,让小孩都在国外上大学。

18:江苏泰州街头标语:“和谐社会花似锦,科学发展势如涛”。网友加 了个横批:一派胡言

19、中国足球要能不出丑,拉登就能向美国自首,巴勒斯坦就能和以色 列在一个桌子喝酒,台湾明天就能和大陆手拉手,美国大兵立马从伊拉 克撤走,朝鲜就能和韩国一起走,刘翔就能和姚明成为队友,希特勒就 能永垂不朽,三聚氢胺就能非常可口……


第五篇: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范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又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这些论述,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的法治建设之路,就是要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科学论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党坚持立足于中国实践,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然而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国际上,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各种手段,进行西化和分化,破坏社会的稳定,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在国内,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趋势,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邓小平理论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逐步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大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从1949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我们的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作出把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明确了一定要靠法制治理国家的原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使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基本理念。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方针指引下,现行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出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期。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任务。1999年,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

第四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期。进入21世纪,中国的法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4年,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具体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是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

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二是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我们的党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三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各项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

四是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在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随着法律规定、司法体制、维护权益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权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切实尊重和全面保障。

五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中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和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六是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保证了行政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

七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和监督制度,监督合力和实效不断增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监督行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公众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监督渠道不断拓宽。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日益健全,保证了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监督有力有效。

三、目前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在司法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法治的稳步推进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

1、两审终审制原则没有得到贯彻落实。两审终审制,是我国宪法以及程序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对于确保各类案件快速及时高效的审结提供了法律保障。然而在实际的司法过程中,案件通过一审二审审结后,往往有很多途径进行再审,有的案件甚至多次“翻烧饼”,多达十余个判决书仍未结案,导致案件长期不能结案。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一是严重浪费了审判资源;二是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三是影响了司法公信力;四是助长了当事人胜诉的饶幸心理,拖延诉讼。现在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严格了案件再审的条件和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如何,还有待实践检验。

2、对司法职能的扩大化,造成一些案件社会效果不佳。有一个时期,我们片面的扩大司法的职能,强调依靠诉讼来解决社会矛盾,把一些属于国家政策调整的问题如城镇拆迁、普九教育欠款、村级债务等问题都纳入诉讼解决途径,但实践证明,这些案件虽然法院判决了,但是执行起来非常困难,有的虽执行了,却形成了涉法信访案件,社会效果不好。

3、社会的法律意识,远未达到法治国家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仍然停留依靠行政命令等手段管理行政事务。司法机关的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懂法,更有甚者,一部分当事人将市场经济中的经营风险,通过诉讼方式转嫁给法院,向法院讨债要帐已习以为常,一旦案件不能执行,便到处上访告状。目前大量的法律文书白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严重影响了法院的权威。

4、坐堂问案,以判代调,使调解这种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被谈化。无可否认,通过这几年审判方式的改革,使法官摆脱了奔波调查取证的困境,全心地投入到案件质量上,大大提高了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推动了全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是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不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明显,在证人作证环节表现犹为突出,证人不作证、不敢作证问题屡见不鲜,一个案件的证人向当事人双方提供两个截然相反的证言也十分常见,使坐堂问案的法官真假难辩。二是法官对案件认识的不同和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使一些案件的判决结果迥然不同,上诉案件和上诉案件改判和发回重审数量的增多,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三是庭审中双方当事人的激烈言词辩论,有利于查清案情,但不利于当事人化解矛盾,这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表现明显。

调解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在我国的法制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诞生了马锡武审判方式。调解作为一种解决案件的方式的积极作用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是,目前调解制度逐渐淡化,调解结案在结案方式上所占比重也在下降。究其原因:一是调解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做大量的工作,也相应延长了办案时间,因此,我们的法官不喜欢用;二是法官数量不足、人员少、任务重,无暇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调解案件;三是调解机制不健全,影响了调解效能的发挥。因此探索和运用调解方式解决人民群众的诉讼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坚持“三个至上”,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法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应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认清形势,肩负使命,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不断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明确方向,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法治不等于政治,但法治是为政治服务的,是为实现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服务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服务的。全体法官必须要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鲜明地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担负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要把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来抓,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握和领会精神实质。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的动力,转化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推力,转化为服务社会稳定的活力。

2、立足国情,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吸收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要。我们不能动摇司法制度的根本,决不能以西方国家的司法理念、司法模式来评判我国的司法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格依法办事,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要结合国情,用符合现阶段实际的司法制度解决现阶段的问题,不能超越阶段提出过高要求。

3、以民为本,把维护人民的权益放在司法实践的首位

要把维护好人民权益作为法院工作的根本发出点和落脚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因此,要切实转变作风,把维护人民权益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司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加鲜明地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更进一步强化调解职能,以化解矛盾为主线,以定分止争为目标,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重视运用调解手段解决民事案件和执行问题,积极推行行政诉讼案件的协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地转化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要积极探索为民、便民、惠民的法院工作机制,实行诉讼救济,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保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要求,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的温暖、方便、公正、高效;要坚决克服法院工作特殊的片面认识,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法院工作的根本标准,从人民群众需要做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4、加强队伍建设,确保法院队伍能够担当历史使命

队伍建设,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性的发挥。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队伍建设。要做到抓住关键,把握灵魂,提高能力,健全机制,完善组织。要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表率;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表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表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表率;严于律已,廉政勤政的表率;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的表率。把握灵魂,就是在法院干警队伍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五个意识”,做到“四个忠于”,守住公平正义的生命线。提高能力,就是大力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司法水平,使干警成为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行家里手。健全机制,就是建立和完善人民法院的审判执行工作,司法政务管理和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使审判权的运作得到有效监督,“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的反腐倡廉机制得到有效发挥。完善组织就是要建立适应审判执行工作要求组织机构,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干警的模范带头作用,全面推进法院的各项事业,忠实地履行好新时期人民法院的工作任务。

下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心得体会

    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历史责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机遇与挑战心得 作为历史学专业的辅导员,听王瑞璞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给予与挑战的讲座,别有一番韵味。近两个半......

    上海市市情 中国国情

    一、中国国情 人口:13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目前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现在人口老龄化很快. 地理:位于东南亚,与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

    中国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中国国情备忘录》观后感 3月18日晚上7点,我们在行政楼B101组织学生观看了CCTV大型纪录片《中国国情备忘录》第一二集。由于通知时间较晚,加上没过多地做宣传,所以到场观看的......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

    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让“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把学习习近平总......

    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科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相结合,促进两者的不断发展,是我们在争创一流大学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科研是学科建设的......

    严格与关爱相结合范文

    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 严格与关爱相结合 实验中学 杨延红 当班主任两年了。两年来,班主任工作干的不是很称职,与其它班主任相比,不仅缺少经验,更缺少方法。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

    公路绿化与园林艺术相结合

    公路绿化与园林艺术相结合 公路洁化、绿化、美化,在于美化,无论是洁化、绿化,最终归结到美化,这也是公路未来发展的趋势。 公路边三化,洁化是前提,公路边乱堆、乱放、乱倒垃圾,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