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
马原讨论题:关于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渊远流长,有着特定的价值和功能。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有特定的价值和功能。那么,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关系呢?二者之间有没有共同点与不同点呢?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该问题的讨论。
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关系:
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同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思想,他们作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存在决定思维。这种观念引导我们公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我们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事情从实际出发,客观踏实的走好每一步。
而关于宗教信仰这一问题,它是一种客观唯心的表现。举一个常见例子,西方社会人们都信奉耶稣,信奉上帝,从这一层面来说,宗教信仰是以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即思维决定存在。它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能够引人向善,改善人们的行为等。从我的观点来说,我是不反对一个人有宗教信仰的。西方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把物理学研究到登峰造极地步后,晚年开始研究神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牛顿认为以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就连他自己提出的理论都无法完美的解释世界和宇宙,所以,由此可见唯心主义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满足。可见,宗教信仰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在特定的时期也是有着自己的特殊作用的。
因此,我认为,宗教信仰和马克思主义在一些方面来说,可以是互补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都不能从绝对的层面来说谁对谁错,即使我们信奉唯物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唯心主义为我们带来的巨大作用。所以,二者是相互补充的。无论是宗教信仰也好,马克思主义也好,都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的学习与认知。
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相同:
1、二者都作为一种世界观,知道我们正确的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二者都在精神上能够为人指引方向,引人奋进。
3、二者都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重要方式。
4、在二者的影响下,都曾引导社会发生过重大变革。如十月革命,文艺复兴。
5、随着社会的进步,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前迈进着,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与实践。
不同:
1、宗教信仰主要以唯心主义为主,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为主。
2、宗教信仰是无神论,马克思主义是有神论。
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些宗教信仰已经迂腐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二篇:宗教信仰
其实宗教信仰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家庭中,最普遍的不外乎是佛教和基督教。这两者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排斥的敌视性。我看待宗教是看做文化对待的,像佛祖释迦摩尼的大乘小乘佛法,各种佛学故事和谒语充满了人生智慧和做人哲学。还有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渴望去那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看看精美的壁画,听听留下的故事。再说说基督教,不可不说的就是圣经了,这本书在西方可是大学生的必读书目,显然他的文化价值是无法忽视的,“神爱世人”,他宣扬的是耶和华无私的大爱。耶路撒冷作为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圣地,也曾让我梦想走进这座古城。在现实中,有些极端的家庭是把两者对立起来的,当然也有开明的家庭是包容的。其实呢信仰也就是信仰好了,没必要弄得那么鲜明对立,毕竟人活着总不是靠信仰活着的,最大的力量还是人本身,很多的奇迹并不是你所信仰的神赐予的,而是神作为一种寄托使人不至于那么绝望,也就是那一丁点的希望使人充满了力量。信仰作为一种寄托也许是需要的,但是请明白人本身最初的目的。社会主义下,党要求我们信仰科学,信仰共产主义。当代大学生信奉的是无神论者。这显然是进步的,先进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头脑清醒,明辨是非,这世界无神无鬼,真正的力量在于人本身。
第三篇:日本企业文化与宗教信仰
1日本企业文化和宗教信仰
【摘要】: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作用不容小觑。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日本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使日本企业文化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宗教信仰问题,旨在更好得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宗教信仰企业家宗教活动文化
企业的精神价值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宗教信仰与经济民主主义思想融合而成的产物,日本的企业人士往往把宗教信仰引人公司的精神价值文化中,培养员工把公司作为“家”的意识。宗教色彩浓厚是日本企业文化中最大的特点。
日本企业宗教信仰的国民基础现状
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编的《日本统计年鉴》1990年版的统计表明:日本宗教人口为2.177亿人,是日本总人口的1.8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日本人并不只信仰某一个宗教。多神教,即一种宗教里有着许多神,是日本宗教信仰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宗教现象。大多数日本家庭既有神龛又有佛坛,同时也可能是其他宗教的信徒。由此可见,宗教信仰对日本国民的重要性。宗教信仰和日本企业文化关系密切的原因
(一)宗教发展影响日本企业文化
5世纪前后和6世纪中叶,我国的儒教和佛教文化开始传入日本。7世纪初,圣德太子在日本大力推广佛教和儒教,以巩固对日本的统治。圣德太子吸收了两大宗教中的“和”式统治和神道中“忠”为代表的教义。并把“和”与“忠”确定为日本的国教,对日本近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历史的积淀和锤炼,“和”与“忠”成为了日本企业文化的代表,宗教信仰在日本企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二)宗教信仰满足企业的文化需求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企业之中,必定有其理由。从宗教的特点来看,宗教信仰能够满足企业的文化需求。首先,在社会功能上,宗教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共同认定一种价值观,彼此可以加总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并影响后人。日本宗教文化中的“和”、“忠”的思想使日本企业充满凝聚力,员工对企业的绝对忠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其次,宗教具有超越性,讲究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具体而言就是超越现实生活,去努力填充人的纯精神领域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出世性。当然,“求大同,存小异”,即企业的发展要保证目标的一致性,但也追求个人有自己特殊的工作方式,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再者,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是为了维护企业所有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一致的管理工具。企业家利用宗教的信仰来治理企业,能够达到增强凝聚力,拓展市场的需求,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的目的。企业家的宗教信仰影响日本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企业家与企业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企业文化的性质和风格决定于企业家的品质、胆识和才华;在企业文化的塑造、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企业家扮演着设计师、倡导者和实践者等重要角色。在日本企业家看来,人们通过工作不仅在于获得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的获得需要通过信仰来实现。企业作为工作的载体应当要负起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两大责任,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宗教的痕迹在企业里随处可见的原因了。
(一)企业家热衷的禅宗对日本企业文化的作用
禅宗认为,万物是空无的,都是人的感觉存在,因而,事实上的空无,实际上充满了“万物”。企业家利用禅宗的大智慧来经世济用。神超物外,处众平常,身在事中,不为物累。这样的宗教信仰丰富了日本的企业文化。在日本人看来,没有市场就表现为一种充满了“无”的市场,这个“无”,完全可以去占领。表现为一种是从别人手中抢到市场,另一种是开发、创造市场。
(二)企业家信奉的神道教影响日本企业文化
神道教强调妇女的从属地位,强调义务与责任感,强调个人利益要从属集体利益。一个人如果不承担对集体的义务,就会感到羞愧。大多数的日本企业不会将“赚取利润”这个目标放在首位,而会更多的强调企业 应承担的对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责任。日本企业家们在谈论企业目标、经营哲学时,像是一位宗教得道者在传教布道。
(三)日本企业家还深受佛学的影响。
“顿悟成佛”是指众生无须经历长期的修习,只要刹那间领悟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时,所以,日本企业里,大家都相信:只要确定目标,就一定能够达成目标。佛教强调悟性,日本企业里强调管理者要悟到管理工作的本质,并加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形成独特的管理风格。“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是丰田汽车公司提出的独特的管理思想,这使丰田企业员工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得淋漓尽致的发挥,给员工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企业活动影响宗教信仰
(一)宗教影响日本企业的日常活动
日本企业日常的一些常规活动中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年三菱集团的各公司都要在土佐稻荷神社内举行祭祀活动;松下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提出“在制造产品之前,首先是培养人。”他为了使员工相信工作是为了追求人类的幸福生活,通过举行各种宗教活动把宗教的教义、精神和企业结合起来,并把他灌输给员工。日本企业家利用宗教活动影响下属的思想,并使之达到自己所希望的境界,更通过宗教活动协调企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使管理层内部的指导思想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宗教影响日本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对新员工的培训是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多数日本企业在新员工进入时,定会对其进行思想上的培训,从而使员工更好地接受企业的经营哲学,成为企业集团的一份子,从而接受该企业的文化和推崇的宗教信仰。
(三)企业墓地及企业对已故职工的祭祀是日本企业特有的现象
最澄随遣唐使到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留学回国后在比睿山建造了延历寺,大阪银行、丸大食品、滋贺银行等,随后50多家大企业主要以大阪、京都、滋贺县为主,都在延历寺大陵园内建了企业墓地。空海回国后在高野山建立金刚寺。那里有美能达、日产汽车公司、麒麟啤酒、佳能等20多家大公司的墓地。死去的员工会被埋葬在灵塔下,为了表示对死去员工的缅怀之情,每当节日来临时,企业的领导会组织员工一起到墓地举行宗教仪式,这也是对新员工进行的现场教育,目的是为了使他们更忠于企业。小结
日本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宗教思想。企业最高领导者往往通过不断向他的员工传播自己的经营理念来实施自己的教义,结果便是企业员工愿意为了维护他们的信仰而选择舍生取义,像是一群狂热的宗教信徒。宗教信仰是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日本企业的文化,给日本的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宗教与日本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是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在日本企业文化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参考文献】:
郝杰.《谈宗教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6期 李元亮.《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特征》【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第9期
杨月坤、丁恒龙.《论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内在统一》【J】.改革与战略,2010年第3期 叶芃.《剖析日本企业文化的宗教现象》【J】.经济管理文摘,2008年第14期 周爽.《企业文化的宗教性探讨》【J】.经济管理文摘,2008年第14期
第四篇:个人信仰与宗教信仰
宗教与政治
“信仰”一词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但是当人们提到信仰二字的时候很自然就会将其默认为宗教信仰。很多宗教信仰的教义和书籍里都有明确的告诉和引导它的信徒向善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里也有引导人们拥有个人信仰的存在,所以我认为这二者之间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统治阶层也会依据宗教对人们意识上的主导作用,通过迎合信徒的信仰心理的方面达到对国家治理的目的。
宗教也是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宗教常常被统治阶层用来作为教化和统治民众的工具。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收到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全国上下也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统治者在接纳佛教进去中国的时候肯定不仅仅只是因为他信仰这个宗教,更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佛教的教义不主张对欲望的追逐,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当然相对于宗教,老百姓对于皇帝权威的信仰肯定是更胜一筹的,在普通老百姓的心里,皇帝是上天的儿子和使者,他的存在是顺承了上天的意愿,忤逆皇帝不仅在法制上是不被允许,即使是在老百姓本心而言也是不对的行为。看过一篇文章,梵蒂冈教皇多次想要访问中国却被中国政府拒绝,因为在中国存在大量的天主教教徒,梵蒂冈教皇的访问肯定不只有政治访问那么单纯,最后访问的结果也不会只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是受个人控制,作为社会上有共同信仰,共同追求的庞大人群对统治者的统治无形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中世纪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国家政权与宗教合而为一,宗教首领就是国家首脑,直接掌握国家政权;设立单一的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允许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种其他宗教必须纳入儒家伦理的框架中。
革命不仅仅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还是下层老百姓推翻统治的有力武器。辛亥革命时,在改良精英的支持和鼓动下,民众以修筑“先皇台”———即祭祀光绪皇帝的大祭坛———来占据街头,以纪念死于1908年的光绪皇帝为手段来表达政治声音。类似的仪式也深入到各家各户,在几天时间之内,各商家、铺户和居民的前厅都供起了光绪牌位,门上贴着“庶政公诸舆论,铁路准归商办”两句取自光绪圣谕的对联,因为光绪被视为铁路商办的支持者。各街民众在“先皇台”前昼夜焚香跪拜,整个城市是一派沸沸扬扬。一位西方目击者写道:“这个城市的每家都立有一书有‘光绪皇帝灵位’的黄牌,配以摘抄自准四川商人自办铁路的圣谕。各交通要道都立有跨街的大牌坊,置放有光绪画像,灵位前有花瓶、香案以及其他物品”。祭奠往往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在肃穆的祭坛前,香烟缭绕,仪式庄严,人们哭号跪拜,其情绪相互感染。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氛围,感受到人们无限悲愤的心境。显然,修建牌坊、竖立灵位、烧香祭祀、跪拜街头等等,这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宗教仪式,而是政治反抗。因此,街头的宗教仪式既像“大众戏剧”,也实际上成为民众与官权较量的“战场”。保路运动中祭坛和灵位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我们有理由认为保路运动在地方政治中,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即使运动的领导者并未试图反对中央政府,但却是他们第一次组织民众挑战国家政权。
今天宗教的花朵盛开在天国,宗教的枝干扎根于尘世.宗教的这种两重性是宗教本质的必然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无论作为社会文化还是作为社会力量,都不可避免 地会与政治形成这样那样的互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主要地互动于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并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而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要比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范畴的关系更为复杂,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也更为重大。
第五篇:当代宗教信仰与自身道德素质
宗教信仰者的自身道德素质修养
数千年来,宗教对人类的生活一直有着牢固的影响。在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当中,宗教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过。最早期的有记录的社会我们只能通过考古遗迹证实,但已经显露出宗教符号和宗教意识存在的鲜明痕迹。而在随后的历史中,宗教一直作为人类经验的一个核心部分,影响着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感知和反应。
但是,就当今社会的寺庙佛教而言,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确实很多。
首先我们先看一则网友写的报道:
1、离寺庙一公里处的“收费站”:20元人民币(买路钱,太不合理了)
2、寺庙门口:20人民币
3、请一柱香:10~30人民币
4、山下旅店:30元人民币(原因是寺庙不给提供免费住处)
5、伙食:20元人民币(寺庙同样不给提供免费素食)离寺庙不到200米的地方,一家羊肉面馆…
旅游游得是名山大川,是名山大川就大都有寺庙,有寺庙导游就忽悠咱拜佛,拜佛就要烧香,烧香就要出钱。烧香拜佛简直就是一个旅游陷阱。作为游客大都经历过:旅途中,导游会告诉你哪里有寺庙,那里的××多么灵验,为寺庙里下手“掏包”作铺垫。走进寺庙,导游就会劝人们上高香,三炷为谁,六炷为谁,九炷又为谁地滔滔不绝。尽管游客步步设防,可人家导游步步紧逼——不烧香的话,求财财不到,升官官不成。
这对有些升官发财无望的平民百姓来说也就罢了,问题是导游话里话外的还要涉及到孩子会如何、妻子会怎样、老人会咋的,你绝对架不住导游十分专业的忽悠和诅咒,于是,原本只有几十元的一炷香,我们得拿几百元去“请”。进寺庙容易出寺庙难。接下来,功德箱里得投钱,请护身符得交钱,“开光”得付钱,抽签得花钱,解签得甩钱,如果那签抽得不好,让人化解还得给钱……
钱、钱、钱,本来是自愿烧香,光天化日之下竟被导游哄得、骗得、逼得、吓得掏尽了腰包——游客被导游掏包,这是咱走出寺庙大门后才悟出来的。回头看着导游拿回扣时那满脸的兴奋,更是让咱大彻大悟了。
旅游在享受山川之美、人文之胜的同时,无疑应是一种深度体验和文化享受,它能引发人生感悟,能对咱的身心来一次洗礼。如果真的把旅游变成了拜佛,把游客变成了香客的话,恐怕是旧尘未去,新灰又添了。这是国家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吗?烧香拜佛,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愿能像将“勿忘国耻”的地方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样,也能把寺庙变成唯物主义的教育基地;但愿游客在游览寺庙时,再听不到迷信色彩的胡言,碰不到鼓动咱烧香拜佛的乱语,而多一些历史和文化知识的介绍。
寺庙作为让参拜佛像菩萨的圣地,却因为社会的改变而充满了铜臭味,本是远离世俗,没有功名利禄,宁静安详的地方,都因为所谓的各种收费而变得势利。寺庙不为信徒提供食宿,让一心向佛的信徒何去何从?
虽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说,但现代社会的寺庙,也不能如此张扬的将酒肉拉的如此之近。一直以为,寺庙是一个让人心灵净化的地方,在钢筋混凝土扎堆的现代化大都市里,唯一可以让世俗的心找个家安顿的地方;可是,现实还是那么真切,没有钱财,无法维持寺庙的日常开支,无奈的,只能沾染上利益。
2007年,出售参观门票近三十年的九华山寺庙终于决定,自9月1日起停止销售门票了。九华山这个动作其实早就有了,2006年年底,其重点寺庙旃檀林率先停售门票。如今九华山百岁宫、衹园寺等寺庙也将停止销售门票。这对九华山来说是个重大损失,因为每年将减少近千万元的收入。不过,对于善男信女来说却是件好事。
寺庙收门票,大概也是中国特色。寺庙是个什么地方呢?它本是宗教之地,是给人精神寄托的地方。中国人历来都将寺庙称为“佛门净土”,这块净土做的是“普渡众生”的善事。善男信女到寺庙为的是寻求精神寄托,他们也会对寺庙有所“供奉”,这些供奉就是寺庙的经济来源。自古以来,尚没有寺庙收门票的规矩。
那为何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寺庙却堂而皇之的收起了门票呢?这是因为,中国的寺庙变成了旅游景点,旅游局等机构在神圣的佛教寺院门口站岗收费,这个门票钱不仅是旅游局与寺庙的经济来源,也是当地财政的一部分。
这里就有一个矛盾:寺庙是不是旅游景点。不论是从实质还是从功能上来说,寺庙都只是佛门圣地。每个寺庙在创建之初,社会都会为其圈一份寺产,这份寺产就是寺庙安身立命之所。此外,民众还会为寺庙供奉香火,这些香火钱就是寺庙的经济来源。这些,都是民众为了追求精神信仰的付出,寺庙的回报就是和尚念好经、打好坐。这是一个基本的平衡。
但是,在民众增加了一项“巨额”的门票费之后,寺庙的僧人在干什么呢?有多少僧人八小时之内着袈裟,八小时之外酒肉穿肠过?连娶妻生子的都大有人在,出家人的行为规范早就被破坏无遗。这一佛门,还是净土吗?如果不是,那就拆了庙,驱了和尚,干干净净立个牌子做旅游景点。干嘛还要挂着羊头卖狗肉,让善男信女去掏了门票钱去拜那假和尚,这和欺诈有什么区别!而且,还挂寺庙之名,大肆收钱,美其名曰:经济创收,这创收是只见庙里收钱,却连税都不用交。世上哪有这样合算的无本买卖?
中国的各大名胜是景点,民众去观观景,交点门票钱理所应当。但寺庙不是景点,而是宗教活动场所,就应该让它恢复宗教本质,好好去受人香火、普渡众生。
记得不久前去某寺参加启天仪式,半夜发车,将近凌晨2点到达寺庙,一行人在寺中僧人的带领下前往临时住处。4点寺院敲钟,大家匆忙打点下,就纷纷拿着朝贡的物品赶往大殿。5点仪式正式开始,在僧人的诵经下,信徒和前来参加仪式的人们都虔诚的下跪叩首。整个一是持续了将近三小时,作为参与者本人,我足足跪拜了两个多小时。
听着僧人们嘴里喃喃有词,却发现现代汉语的运用多过佛语,所谓于天上菩萨交谈,祈求庇护,竟是人人听得懂的普通话。料想是现代化进入了佛教,改变了天地间的交流模式?
最混乱的是启天结束后,大家争先恐后的取回自己的贡品,但事实是,有人拿了别人的贡品。原本不应该有喧哗的大雄宝殿,瞬间变得和菜市场一样喧闹,那些信徒,本该心境平和的信徒,却会因为贡品而争抢。如此一幕,出现在殿堂之中,实属扎眼。
现在佛教界强调提高僧尼素质的较多,僧尼的培训工作也开展了不少,而强调在家教徒素质的却较少,而对在家教徒的宣传培训工作就更少。提高僧尼素质,这是明智的做法,而且还要大力提倡,但我认为佛教界在提高僧尼素质的同时,还要狠抓提高占教徒总人数中大多数的在家教徒素质的工作。(所谓在家教徒,就是那些男男女女,相信佛教却不出家剃度,在家诵经念佛,每月去寺庙小住的。)
在家教徒是佛教的基础。综观古今,在佛教徒中,在家信徒总是占大多数的,大大超过出家信徒的数量,因此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占大多数的在家信徒的素质问题。同时,佛教僧尼来源多数来自在家信徒,在家信徒素质的提高,也会给出家僧尼的培训工作带来方便。另外,出家僧尼需要在家教徒的护持,而且佛教徒在社会中牵涉面广,影响力较大,如果注重在家信徒的素质提高,必将对佛教的发展和佛教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在家教徒的佛学水平很差,有的连基本常识都不懂,有的缺乏正信,有的因缺乏佛教理论的指导而瞎修持,走了很多的弯路,有的信仰虔诚者,往往又是迷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难怪使一些教外人士把佛教与迷信划上等号。总之,整个在家教徒的素质是很低的。这种情况主要的责任在于佛教并没有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即使说有些居士皈依一位法师,但好多法师也没有对皈依者做系统的培训工作,有的虽然是加入了佛教的队伍,但连佛教的常识都不懂;有的在家信徒也去听讲经说法(其实除个别大寺院一年办几次讲经法会外,其余中、小寺院讲经说法基本绝迹),但对一个连基本常识都不懂的教徒来说,讲经说法往往是曲高和寡了。另一方面,在家教徒的组织是涣散的,也没一个固定经常性听讲经说法的时间。没有一个固定的、经常性的听讲教义的时间,在家教徒素质当然是可想而知了。千百年来,佛教在家信徒一直处在这种状况之中,有的以至造成恶性循环。可以说,在家教徒素质的低下,是中国佛教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佛教宣传工作做得很差,而基督教宣传工作做得较好。基督教的每座教堂至少每周举行一次讲道活动,规定所有信徒皆得参加,有的教堂还举办读经活动,提高教徒的理论水平,所以基督教发展较快,也是与他们重视对一般信徒的宣传培训的努力分不开的,所以佛教应效法基督教注重一般信徒的宣传工作,在积极培养僧尼的同时,提高在家教徒的佛学水平。
综上所述,佛教在家信徒素质的提高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应积极参与这项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
提高在家信徒素质的具体形式有很多种。1。开办星期佛学讲座、念佛会。各寺院、居士林组织应积极开办星期佛学讲座和念佛会活动。在国外,斯里兰卡、泰国、新加坡为了复兴佛教,都积极开办星期日佛教学校。城镇的寺院和居士林以及城镇附近的寺院都要充分利用每星期休息时间,积极开展提高信徒素质的工作;农村中的寺院,对在家信众也可安排农历的初一、十五举办佛学讲座和念佛会活动。
根据中国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宜开办佛学讲座、念佛会,内容既有佛学讲座,又有信徒乐于修持的念佛会。星期日上午可安排初级佛学讲座、念佛会,下午安排中级佛学讲座、念佛会,星期六下午或晚上安排高级佛学讲座、念佛会,让信徒根据自己的水平有所选择。佛学讲座应安排在中间,约一个半小时,讲座中应安排一定时间供信徒提疑难问题。讲座前后可各安排三十分钟的念佛活动,这样可以使一些家务忙的人迟些参加念佛活动和提早些回家,自己安排空余时间进行念佛。念佛活动时可利用录音机的念佛声来统一大家念佛的速度和节奏。佛学讲座除了系统讲授佛学知识外,还可讲一些佛教故事、修持体会、往生事迹、佛菩萨感应和因果报应故事等,使讲座内容丰富多彩。
2。开办佛学研究班。寺院和居士林应积极组织佛学研究班,培养包括在家教徒在内的比较高水平的佛学人才,人数可多可少。佛学研究班可利用星期天和晚上的时间来学习,学习形式也可采用面授与自学结合的形式,这样既可减轻寺院的负担,又可照顾到在家教徒的工作时间。
3。开办佛学图书馆(图书室)和阅览室。寺院、居士林和佛教团体应积极开办佛学图书馆(图书室)和阅览室,规模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图书馆或图书室可参照社会图书馆的外借方式(押金方式),为教徒学习研究佛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4。经常举办夏令营、佛学座谈讨论会、禅
七、讲经等活动,提高四众弟子的学修水平。
随着现代性的深化,理性主义的视角折服了我们的存在的许多方面;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的影响力似乎也不太可能被削弱。不过,对于科学和理性主义的思维,史中还会出现一些反抗,因为在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这样的根本问题上,它们未置一词。而这些问题一直是宗教关注的核心,它们激发人产生信仰的观念,即一次升华到坚定信念的情感跃迁。改进佛教的工作刻不容缓,不仅是净化,更是还原圣地的本来面貌。
参考:《法音》《社会学概论》,百度,西园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