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个案调查报告
组长:小组成员及学号:许佳琪09064633班级:时间:09064629 09064641 09064628 国贸0922011-5-28
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个案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由我小组成员在课间和课后进行,选择调查对象时使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在大二年级国贸班进行。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则强调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相结合,以客观问题为主的设计方法。
二、小组分工
王阳升:调查问卷设计、制作PPT、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赵安文: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实地走访相关宗教场所。
许佳琪:实地走访相关宗教场所,PPT展示。
汪重人:整理、统计回收的调查问卷,查阅资料。
三、样本选择
在调查期间,我小组在国贸班共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实收58份,回收率约97%,其中男生21人,女生37人,团员52人,预备党员3人。
四、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在设计上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
大学生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对宗教的认识。
对身边亲人、朋友宗教信仰态度问题。
对宗教、国家、科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五、问卷发放和回收
此次调查中使用的问卷发放和回收方式为现场发放,现做现收。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摘要:宗教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宗教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日渐突出,信徒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近年来,呈现出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势群体到强势群体、从老年人到青年人甚至在校大学生的迁移和扩散的趋势。大学生宗教信仰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论文调查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引
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调查宗教认知信仰态度大学生
1、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统计中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为6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10.34%,所信仰宗教为佛教和基督教,其中,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为5人。大部分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且认为人生不需要宗教信仰的学生占到不信教学生人数的51.72%。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小学阶段开始有宗教信仰的占33.3%,中学阶段开始的占50%,大学阶段开始的占16.7%;有时参加宗教活动的占50.0%,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占33.3%;大部分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且认为人生不需要宗教信仰的学生占到不信教学生人数的51.72%。有31%的学生认为共产党可信仰宗教,36%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抱无所谓态度的有33%。大部分信教学生认为信教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没有冲突。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我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仍然比较大,部分学生的信教虔诚度还较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2、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
(1).有家庭信仰背景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占到50%。大学生通过家庭接触宗教,并对其有直观 的了解,成为家族宗教信仰的继承者,延续者。另外,还有3人是由于朋友宣传和迷信而信仰宗教的,这需引起注意。
(2).自身原因。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接触到全新的社交圈子,并独自面对学习生活、个人生存、就业创业等方方面面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适应这种生存竞争机制。如果再缺少来自学校、家庭及身边人的关爱,他们就会失望、自卑,转而会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会把虚幻、超现实的宗教当成为他们最有效的心灵避难所。在影响他们信仰宗教的原因中,仅次于“家庭因素”影响的是占到33.3%的“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可见,大学生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不同于社会其他阶层的特殊性。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3)受亲戚朋友宣传影响。调查学生中有13%受过宗教宣传。
3、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1).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宗教对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影响的占信教人数的50%。66.7%的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可以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能够把爱传递给别人。宗教教义中某些方面劝导人积极向善,要有爱,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吻合。但须注意的是仍有个别学生把其当做内心空虚时的心灵寄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对待爱更加大度,包容,心态上更加平和,对现实中的一切更能坦然接受。特别应看到,大部分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能把爱传递各别人。但在自我陷入绝望时,信教学生较不信教学生更易走向极端,这一点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2).社会行为。有58.3%的不信教且有信教亲戚或朋友的学生认为能从信教的人身上发现爱和宽容,可见信教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但宗教在约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当信教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各种困惑和障碍时,可以通过与神沟通得到慰藉,使自己超然于现实之外。然而,正是宗教宣扬的“神的安排”,很容易使一些人陷入迷途,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只凭信心等待结果.从数
据也可发现问题,约33.3%的信教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消除内心空虚,是心灵的寄托。
3、研究总结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的认识到:第一,宗教中有相当一部分教义教规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要求相容,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不能把大学生中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更不该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但宗教的消极作用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尤其在当前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图谋“西化”“、分化”、“分裂”的严峻形势下,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第二,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核心在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以及“追寻自己的信仰”,其中精神寄托是最为根本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理性关注宗教,帮助大学生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信仰。第四,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需求,应当探索建立有效途径,使得爱国宗教团体能进行正面引导和发挥积极作用。
七、我小组成员对此次调查感想如下:
1、对于大学生信教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我们要有一份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2,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3,大学生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更多是通过理性的思考,从宗教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一旦认可某个宗教,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便成为他们思想的内核,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4,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视野宽广、求知欲较强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辨析科学与宗教的区别,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5,我们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中国的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创立的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而宗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国家既要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这就要求国家加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单纯追求自我实现的大学生重塑自身价值观。
第二篇: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最终版]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宗教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信仰也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把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的支柱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新旧社会制度体系的交替必然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而产生一定问题,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们行为的失范、异化、思想的空虚等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方面做出贡献。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2007年8月31日,我食品科学学院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填空式的答题形式,在我院的187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回收率高达100%。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信仰佛教: 36(人)占19.25% 信仰基督教: 5(人)占2.67% 信仰天主教: 2(人)占1.07% 信仰道教: 1(人)占0.53% 无任何信仰: 143(人)占76.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信仰宗教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有如下特点。1.调查的主要情况: 1.1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宗教感兴趣人数的81.8%,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宗教感兴趣人数的11.4%,两者合计高达93.2%。认为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1.9%。但有些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宗教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认为宗教与科学精神不违背的49%,这无疑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从这里可以发现,在宗教现代化的背景下,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宗教文化冲击,因此对宗教具有一定兴趣。
1.2当前在校大学生对宗教没有明确的认识,部分学生认为宗教有一定的社会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模糊,缺乏明确的认识,看不清宗教的本质,被某些宗教的表面形式所蒙蔽。部分学生认为宗教有一定的社会作用。认为信仰宗教是利大于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1%;认为信仰宗教是无弊无利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5%;而认为信仰宗教弊大于利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3.6%。只有6%的人对宗教习俗及节日了解一些;只有11.9%的人读过或听过一些宗教故事,至于对宗教教义和教规的理解,几乎很少有人能说清。在进行宗教信仰动机这一项调查中,认为宗教给人以希望,使人有精神寄托的占总调查学生数的71%;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持不赞成态度的占总调查学生数的61.6%。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宗教知识较为缺乏,宗教信仰模糊,部分大学生肯定了宗教的社会功能,认为信仰宗教能够使人有所寄托,具有治疗心理创伤的功效。同时这些大学生对宗教持宽容支持态度,他们很可能成为潜在的宗教信仰的人群。
2.调查结果的原因探析: 2.1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很多大学生存在信仰真空,给宗教信仰以可乘之机。从国际环境看,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各种政治势力重新分化组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加强对我国“西化”“分化”战略,加大了思想文化的渗透力度,而大学生正是他们争夺的重要对象。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以及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广泛的影响;封建文化、殖民地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将长期存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成多样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日益复杂,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错综复杂、多元交织的状态。在高校,由于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不再包分配,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和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惘,一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2.2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工作看,近年来,各高校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进“两课”教学,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确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重灌输,教与育内容、方法简单化,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感,对社会上各种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潮缺乏有力的批判,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这样,一些封建迷信、伪科学、邪教就钻了空子。
2.3缺乏宗教方面的知识,对宗教认识存在片面性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大意宗教知识匮乏,被宗教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宗教大多教人弃恶从善,提倡“诚实”、“善良”、“尊重他人”、“互助互爱”、“不偷盗、不淫邪、不贪财、不妄语”等等思想。这些诫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有的同学未能全面认识宗教的本质,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状况,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的救世作用上,误认为社会上的人包括自己在内都应以宗教信念来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3.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几点意见:
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同时,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徒的宗教观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既不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①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的认识误区,现实中的不少人只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看不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头脑中存在“宁左勿右”的思想,害怕别人谈论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宗教情况,对宗教问题紧张、敏感、回避,有着很深的顾虑。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在一些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中间同样存在。他们或是出于对宗教渗透的高度警觉,把大学生中极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不惜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或是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的过高估计,不愿正视或不敢承认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对大学校园里宗教徒的潜滋暗长掩耳盗铃,文过饰非。所有这些,其实都已严重违背了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必须坚决予以纠正。为此,应从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做起,摆脱对宗教的某些不准确认识,既不能对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掉以轻心,也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信教看作思想上的愚昧、政治上的异己。
第二,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选择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接受的学校教育,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并增多,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在此情势下,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审慎处理好保护公民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大学生宗教徒的精神信仰固然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但同时也“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②不能因为他们的信仰特殊而歧视他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信仰,依法保护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简单从事而伤害他们的宗教感情,防止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他们不信教。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尽管宗教问题是很复杂的,境外势力一直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宗教徒的信仰只是一个信仰问题,并没有什么政治企图。我们如果能在尊重他们信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深入的思想工作,就完全可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立志成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上来。这样,既能在大学生宗教徒中实现爱教与爱国相统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能使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思想渗透,离间大学生宗教徒与党和政府关系的企图难以得逞。
第三,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
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③面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一般高校都应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的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神学思想,淡化不同信仰的差异,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容,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宗教活动,如有在大学校园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发展大学生宗教徒的,就当劝阻、制止,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全面清理大学校园内及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由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部门加强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谨防成为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向大学生渗透的基地。
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注重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在国际国内“宗教升温”的大环境中处变不惊,自觉作出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实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容。使大学生明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消失了,但宗教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宗教变成了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开办的高等学校来说,就不单纯是个人的私事,极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并不是对宗教活动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还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应适时开设一些宗教选修课,既满足大学生对宗教在文化层面上的浓厚兴趣,又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宗教的实质和社会作用,对不少著名科学家相信宗教,某些宗教教规、宗教道德确能“惩恶扬善”等经常令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作出科学解答。只有这样,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信仰的根源,并下工夫在大学生中培育起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才有可能使他们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防止和抵御宗教观念以及各种有神论的侵蚀,逐步成长为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代新人。
第三篇: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指导教师 孙忠义课程名称 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系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班级 11计本(3)班姓名(学号)第一小组吴波孙毅威孙元进程绪海章记红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关于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多,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成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对宗教的认识、宗教信仰的特点以及对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和正确对待宗教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82份,收到有效问卷79份,有效回收率为96%。主要对象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1级学生,有少数其他年级其他系的学生参与。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资料分析
①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不高。统计结果显示,有89.8%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②大学生对宗教本质的认识。关于宗教的本质,60%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教义,有自己的规则。11%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就是愚昧迷信。另外29%的大学生表示说不清宗教是什么。这表明多数大学生能从文化的视角认识宗教的本质,少数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些片面。
③大学生对宗教和迷信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调查宗教与迷信的关系上,有35%的大学生认为两者都有信仰的成分,46%的大学生认为迷信是骗人的,宗教可以帮助人。2%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与迷信连在一起。17%的大学生对两者关系不太清楚,数据表明,很多大学生都能明确区别宗教和迷信。
④大学生对宗教功能的认识。46%大学生认为是提供心灵安慰,14%的大学生认为是帮助发展自我人格,7%的大学生认为是让人完善自我,7%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帮助,8%的大学生认为有负面影响。
2、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①大学生信教以佛教和基督教居多。在信教大学生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最多,有4人,其次是佛教,有3人,道教1人,其他宗教1人。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信仰比较多元化,但还是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释、道三家并存,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中世纪又陆续传入。中国各族群、各社区的居民都以此为基础而形成自身的道德伦理、制度规范和风俗习惯,但佛教所倡导的思想始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和公认的道德标准。②大学生中定期参加宗教活动的不多。真正的宗教徒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承认信仰宗教;②明确信仰何种宗教;③完全认同该宗教所宣扬的基本教义;④定期参加所信仰宗教的活动。在信教大学生中,只有1.3%的大学生定期参加宗教活动,51.9%的大学生偶尔接触过宗教活动及相关资料,48.1%的大学生从没参加过宗教活动。在调查“如果您参加过宗教活动,那您参加宗教活动的原因是”,选“表达信仰”的人最多,占33%;其次是 “学习宗教知识”,占25%.9%的大学生选择“求神的保佑”。选获得回报的人占4%。29%的大学生是出于其他原因。
③大学生信教途径多样化。大学生接触宗教,通过书籍、报纸的占17%,通过电视、广播的占46%,通过网络占12%,通过家人或朋友的宣传占12%,还有13%的大学生是通过其它途径。由上述结果可知,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今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是多元化的,但主要还是电视的宣传以及书籍和报纸的影响。④对未来是否皈信宗教,大部分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预期将来有可能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小于拒绝宗教的学生比例。这种对宗教知识总体上比较欠缺的现状,对目前尚未信仰宗教的学生,在未来是否可能信仰宗教有一定影响。这意味着,宗教知识越匮乏,对自己未来是否信仰宗教就越不确定。
⑤有关宗教信仰的法规制度认识模糊。25%的大学生表示不知道中国共产党对宗教信仰的政策,同时有27%的同学表示说不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⑥混淆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信仰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是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两种不同信仰的最终选择。有部分学生认为入党以后仍可以信教。
三、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国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信仰教育,使每个人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因此,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理想信仰教育的要求,在保护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基础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
1、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本质。树立科学观念“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高校,由于缺乏对宗教应有的教育和宣传,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宗教,把宗教和封建迷信、风俗习惯混淆起来,对宗教的本质、功能等缺乏客观、科学的分析。宗教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资源,因
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神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需求,否则只会激化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对立情绪,对解决信仰问题毫无益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大学生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帮助他们树立科学观念,指导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宗教,使他们学会欣赏并汲取其中的精华,明白信仰宗教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有效地发挥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影响。同时大学生应自觉培养科学精神,注重培养探索真理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
2、开设宗教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仅凭其个人努力难以解决,在感到痛苦无助时,他们就会转向宗教寻求心理寄托和安慰,部分大学生误以为这就是宗教信仰,其实他们与真正的宗教信仰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校有必要开设关于宗教基本知识的选修课程,对于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来说,要让他们多了解一些宗教知识,认识宗教的本质和特征,通过课程教育消除大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帮助他们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宗教的教义教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共同创造和认可的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它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大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校园文化会给他们信念的支撑,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追求远大目标。大学生宗教信仰主要是精神的需要而很少有物质的需求,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把校园文化作为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最大程度上引导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用蕴含着教育目的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去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大学生由于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然而大学生毕竟身心还不成熟,更多的问题单凭其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的压力和困惑时常使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无助、痛苦甚至绝望。此时,如果有意或无意中接触了虚幻的、超现实的宗教,就很容易走进这一“避风港”来逃避无奈的现实,来摆脱苦闷和困惑,求得心理慰藉。因此,高校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确实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要根据不同的形势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及其它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
动,进而造就一批具有坚强乐观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稳定良好的情绪和健全完善的人格的新一代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
11级计本(3)班
调查小组成员: 孙毅威 孙元进
吴波 程绪海 章记红
调查报告撰写人:章记红
2011年12月15日
第四篇: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常有人问起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当他们得知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中国的实际。中国大部分人从小就忙着学习奋斗,没有能及时的受到宗教氛围熏陶,当他长大后社会观已经形成,再让他信仰某个宗教,更是困难了,于是许许多多的国人不知信仰为何物。有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名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需要在做事情的时侯有所依,有所畏。有所依,我们便能在遇到困难时无所畏惧,坚信自己能成功。有所畏,便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会得意忘形,无法无天。这有所依与所畏,便就是信仰。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在满足物质需要后开始对精神有所追求,再者,外来文化也不断冲击着人们,好莱坞大片包含的宗教元素深深的刺激着国人,这就使宗教信仰人数在这些年得到激增。作为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知识水平,抑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都强于普通百姓,必然他们宗教信仰的比例会是最高。我希望通过本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侧面反映国人的宗教信仰整体水平,再者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和正确对待宗教提供客观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原则,自制问卷通过调查员直接发到上晚自习的学生手里。共发放150份,有效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 98%。男生68份,女生79份,男女比例 0.86:1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抽样调查表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西政的学生,正在进行大学生宗教情况的调查,希望同学你给予配合,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的形式,您的信息将会受到完全的保密。
学院:管理学院 性别:男 名族:汉 年级:大一 1,你有宗教信仰吗
A有 B没有(跳至第8题)C不确定(跳至第八题)2,你信仰什么教
A佛教 B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其他 3,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信教的
A 书籍报纸 B 网络电视广播 C 家人朋友影响 D其他 4,你信教多久了
A一年不到 B两三年 C 四年以上 5,每个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你觉得对吗
A完全赞同 B 部分同意 C 不同意 6,你觉得通过信教给你带来的好处
A 精神依靠B关注公益更乐于助人 C 身体健康D其他 7,当你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与社会主流价值冲突时,你会
A 完全坚持 B 看情况 C 放弃 8,你对宗教的认识,宗教是
A 一种迷信 B 一种生活习惯 C 一种信仰 D 其他 9,你对宗教教义与科学真理二者的看法
A大部分相同 B 小部分相同C 宗教教义完全违背科学 10,具体说说你对宗教的理解
谢谢参与。
二,结果与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资料分析
(1)大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占整体比例不高。
在有效收回的调查问卷147份中,其中有宗教信仰的人只有31人,比例为21%。虽说大学生人群是最有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去追求宗教信仰的,但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作为学生时时被学习压制着,导致了大学生中宗教信仰人数偏低情况的发生。社会风气:现在追求科学真理,而宗教在中国给贴上了迷信的标签,尤其是有些道士装神弄鬼,骗人钱财更惹的人讨厌。学习压力:高考制度虽说在某种程度体现了公平,确实作为了改变人一生命运的一种途径,但其高度的竞争性让中国学子苦不堪言。从小到大,爸妈什么时候都不会忘的一句话就是:记得好好学习。大学生,作为高考中的幸运者,肯定耗费了大量时间去学习,能有心思去追求宗教信仰的人自然少了。(2)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性别差异
男生68份中有宗教信仰的19份,比例27.9%女生79份中有12 份存在宗教信仰的,约为15.1%。男生有宗教信仰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儿志在四方,自然的,男生更关注时事,比女生更喜欢专研文化,军事,科技等等。女子无才便是德,大部分女生喜欢整天看着琼瑶姐姐伤天地泣鬼神的言情小说以及弱智到极致的韩剧,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那只有小部分了。由于主体关注点的不同,宗教信仰比例也就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3)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名族差异
被调查的136个汉人中有宗教信仰的26位,比例19.1%,小数民族人11位,有信仰宗教的5人,比例约45.5%。小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比例明显高于汉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宗教,其中相当部分已经演化成特定地域,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了。所以,从小生活在浓郁宗教氛围的小数民族大学生,自然比汉族学生更信教了。在宗教信仰方面,人的确是很容易受到周边人影响的。比如说你爸妈是基督教徒,从小带你做礼拜,你不想信基督教都难了。(4)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学院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偏于理科的学院信教比例低于法学院,新闻学院等文科学院。人各有所求。学经济的,明显喜欢与数字打交道,对于文字,文化,精神要求肯定比文科生低。他可能可以随时背出圆周率的几十位却告诉你说世界上的三大教是佛教,基督教,印度教。法学院,新闻学院的学生由于经常与文字打交道,专业也要求他们必须对宗教有一些了解,自然知道接触的多了就容易产生信仰。所谓道虽迩,不修不成,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先去做,才会一切皆有可能。若从未了解,何来信仰。(5)大学生信仰存在年级的差别。
根据数据表明,在大学生中存在这样的一种趋势:年级越高,宗教信仰的比例越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修养决定人的行为举止。我想,可能是因为多一年的学习才更让人体会到有所依,有所畏的重要性,才体现出年级越大,宗教信仰人数比例越大的趋势吧。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1)信奉佛教,基督教的人数比较多。
在有宗教信仰的31份问卷中佛教17份,基督教10
份,伊斯兰教2份,其他的两份。佛教一直是我国的主教,庙堂随处可见,不过现在主要信徒都是些大妈级,所以在大学生的调查中并未有统治级的变现。然而从小的目濡耳染,信仰佛教的比例还是最高的。基督教作为西方的主教,它的传入大部分是伴随着好莱坞大片,例如7宗罪、达芬奇密码等等。其信徒表现出临死前的淡定,以及对信仰至死的追求,深深的吸引着大学生。其宣传的对个人权利的绝对尊重,更让从小就身受父母,老师侵犯个人隐私的大学生所追求。
另外基督教的感恩教义也在中国受到追捧,饭前感恩,每周礼拜。自然的,基督教在大学生中也更易受信仰。
(2)信仰宗教时间不长。
在有信仰的31份问卷中,一年不到的7份,二到三年的21份,四年以上的3份。数据整体显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时间并不长久。一个人若能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必然是在见识丰富的情况下。由于刚脱离高中老师灌输式的教育,很多大学生在短时间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宗教也需要段时间的了解,所以这就造成普遍大学生信仰宗教都是大2以后的事。对于中国学生,要说初高中就对宗教信仰的,我绝对不信,因为那时根本连些教义都理解不了,最多也就是对宗教的认同与好奇而已。
(3)大学生主要通过父母影响和书籍了解宗教的。
31个信教者12个通过书籍报纸信教,6个通过网络电视广播,13个是受了父母朋友的影响。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很多人的信奉,不由的影响着下一代。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人很多是受了其母亲的影响,因为其母亲每逢过年过节就会带她去烧香拜佛。另一个,大学生最主要接触的传媒是书,也只有书能把知识讲的透彻。偶然经翻开一本圣经,金刚经,他便会陷入遐想,信仰之路也可能由此打开。所以大学生通过书籍信仰宗教的人数也不少。(4)大学生宗教信仰不坚定
在被问及教义与社会主流价值相冲突是否坚持时,31个信教者只有两个选择了完全坚持。这道题旨在测试教徒对宗教的忠诚度。如果你信仰很坚定,便会相信教义完全是对的,就不存在与社会主流价值冲突了。即使冲突了也是主流价值出现了问题。比如现在老人摔倒不去扶的主流价值观就错了。信仰就是信任到了一定程度。人是应该为了信仰不惜代价的,即使去死。譬如耶稣。
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
(1)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大部分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
可能问卷存在设计缺陷,做第5题的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但由于在中国有宗教信仰的占小数,若是面对所有调查者提问的话肯定大部分会认为不需要宗教信仰。
(2)大学生中大部分宗教信仰者认为通过信仰宗教能带来精神依靠。
在对宗教功能的认知上,31人中20人选择了精神依靠,5人选择宗教信仰让自己更乐于公益了,6人觉得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各不相同。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其主要功能还是带来精神上的依靠。基督教的原罪论以及佛教的因果报应,都是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促使人行善举。他们的教徒依照教义,行善之后便能过的轻松自在,因为他们相信好人就会受到保佑。
(3)大学生大部分人觉得宗教是一种信仰。
147份有效问卷中20人觉得是迷信,37人觉得是一种生活习惯,67人觉得是种信仰,13人选择了其他。这说明广大学生都认为宗教是神圣的,已经能够作为信仰了。与以前大部分人认为的迷信已有很大差别。也有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生活习惯。的确,宗教很大的一部分表现为某种特定的生活习惯,一般信仰某种教的人都会有某些特别的举止。但宗教绝不只是一种生活习惯而已,这说明很多大学生还认识不够。
(4)大部分大学生相信宗教中有小部分真理
147份问卷中有高达140份认为宗教中有小部分真理,2个认为绝对等于真理的,5个认为都是迷信的。凡事无绝对,这句话对于圆滑的中国人早已理解的不知道有多透彻了。是的,再怎么差的宗教教义中总会存在某些真理的,不然他凭什么去蛊惑教徒呢。以前罗马教堂关于地心说,日心说等等已经证明教义不会完全是真理了。但对于信仰宗教的人来说,绝对的支持我们也是能理解的。
通过上述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只是接触宗教的初级阶段,很多人是到了大学后才有了宗教信仰,他们信仰宗教时间不长,信仰的态度也不坚定,但对宗教能够有较好的认识,接触宗教的途径多样,对宗教有较强的好奇心。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大学生目前宗教信仰情况,我想提几点建议。(1)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本质,树立科学观念
(2)开设宗教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宗教观(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调查报告/张宗鹤
近年来,中国的各种宗教都以不同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基督教(新教)的信仰人数发展最快。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我们在天津四所高校散发的约400多份调查问卷显示,其中有12人称自己有基督教信仰。这是个不小的比例,这至少反映出在大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开始寻求或者接受基督教信仰。
基督教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历史和现状,是中国基督教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并尊重宪法赋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基督教在中国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当代青年中传播甚广。这种现象己经引起国际社会和我国教育、文化和宗教部门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北京、天津的基督徒大学生信仰的实际调查,通过对宗教局、神学院、青年会以及各个教堂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力图把握当代基督徒大学生的世界观、宗教观和价值观的现状及其演变,了解他们的信仰原因及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而呼吁社会各阶层正视并尊重基督徒大学生的信仰。也为中国基督教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
一、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的各种宗教都以不同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基督教(新教)的信仰人数发展最快。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据我们在天津四所高校散发的约400多份调查问卷显示,其中有12人称自己有基督教信仰。这是个不小的比例,这至少反映出在大学生中,有很多学生开始寻求或者接受基督教信仰。我们又专门对这几所大学的基督教团契中的若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分析其信仰的原因,可概括为:
1.家庭原因。这些学生一般出生在基督徒家庭里,父母相信或者祖父母相信基督教。他们的信仰一般是最坚定的,而且对传福音的工作也相当努力。其中一人这样说到:“并不是我选择他,而是他拣选了我。他是道路、真理、生命,基督信仰才是人生意义的归宿。人本来就该相信这位神,以及他为我们预备的救恩。”这类信徒在基督徒大学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却是学校团契的主要服侍者。
2.朋友介绍。这类信徒所占比例比较大,约占一半以上。他们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通过朋友或室友的介绍,逐渐接受了基督信仰。一位学化学的女生这样描述到:“朋友介绍我,然后去参加聚会,参加多了,就读了一些圣经方面的书籍,然后观念改变,开始接受主”。另一位学商务管理的男生说:“通过室友的介绍,发现基督教与其它宗教与众不同,它以爱来接纳世人。无条件的爱人如己,教导我们认罪悔改。”在这类信徒中,一部分接受福音后,完全改变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如同“新造的人”。这种改变是巨大的,他们参与团契生活和传福音工作的热情并不比第一种基督徒大学生低。也有一部分信徒的信仰徘徊于信与不信之间,至少信心不是很坚定。但他们确实都承认自己有罪,并愿意接受基督做自己的主。在行为上他们比不信前有很大的变化,至少在为人处事上存有谦卑和爱心。
3.内心的需要,心灵的追求。这类信徒的比例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他们在内心中有一种追求,需要上帝,而且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神的存在。但是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一个才真正是自己所追求的“真神”。当基督教福音降临到他们时,或者当他们在诸多宗教中“发现”基督教才是他们真正所追求的真理时,他们就全然的归在上帝的面前。
4.好奇、怀疑与接触。这一类信徒的比例比较大。因为他们具有较大的广泛性。有些学生是出于对基督教的好奇心。比如接触西方的宗教文化、教堂做礼拜的各种仪式、圣经故事等,进而逐渐接触教会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一些是本来没有信仰的,但通过耳濡目染,或者通过某种经历而相信基督。还有些信徒的信仰根基并不深,甚至是盲目的,把信仰当作一种“时尚”来看待。另一些信徒不参加聚会,只是心里承认有上帝,而并没有任何团契生活,亦即所谓的文化基督徒。
5.由于心灵空虚或生活(学习)痛苦而寻找慰藉。这类信徒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因为传统观点认为,大学生是因为受到挫折(如学习成绩下降、失恋、找不到工作等)才寻找宗教的慰藉。而在实际的调查中,这类学生的比例比以往有很大的下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基督徒大学生的信仰动机并不是传统意识形态所说的消极处世,相反是积极主动地处世。
二、如何正视基督徒大学生的信仰
基督徒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传统的观点认为,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是因为“受挫折,不得志”才信教。很多基督徒大学生受到周围同学的嘲笑、歧视,在工作中也受到不平等的待遇。而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这种现象正在改变。从信徒角度来看,他们的信仰渠道更加丰富,而且信仰的动机无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积极的。对社会的贡献程度要超过没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从非基督徒角度来看,社会、学校逐渐去掉“有色”眼镜,开始以一个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基督徒大学生。
1.基督徒大学生对自己的道德标准
道德标准的尺度在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是不一样的。只要是不触犯法律、遵守校规的大学生,你就不能说他道德标准低。基督徒大学生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标准尺度不是由社会规范或法规来衡量,而是上帝的诫命、神说的话。在调查问卷当中,很多同学写到:“道德标准来源于《圣经》”“耶稣的教导”“在小事上忠心,儆醒,谦卑”“坚信靠上帝可以战胜自己的弱点,实现人生的价值。”“心里常充满喜乐,对学习和生活有信心,充满了恩典。”可以看出,这些基督徒大学生比普通学生有着更高的道德准则,它们内心当中以上帝的教导为依据,改变了传统学生中的消极、悲观和厌世的态度。甚至改变了对死亡的恐惧态度(因为他们坚信死后可以上天堂)。
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类学生的成绩都十分优异,其中一位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还有一位已通过GRE考试,准备去美国留学。由此可见,这些基督徒大学生不仅有自己的信仰法则,同时有比普通学生更高的道德标准,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2.基督徒大学生对他人的积极作用
《提摩太前书》记载,保罗劝勉年青的同工提摩太说:“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做信徒的榜样。”基督徒大学生不但有自已独特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在对待其他人方面更是以“爱人如己”来作为自己的准则。在一次参加南开大学英语系的《圣经》选读课中,教师让学生总结《圣经》中教导人们如何对待别人的话语,包括:给青年人的忠告―― 《箴言》
论施舍―― 《马太福音》
论爱仇敌―― 《路加福音》
论不要论断人―― 《路加福音》
论饶恕别人的过犯―― 《马太福音》
论财利 ――《马太福音》
论爱人――《罗马书》
这里举出的只是一部分比较典型的,事实上,《圣经》中的许多教诲使基督徒大学生的道德准则有了质的变化。因为作为信徒来讲,所有的行为都归结为一个“爱”字,“爱完全了律法”。可以说,基督徒大学生的待人原则已远远超出世俗法律或者社会公德。他们的爱和社会上的爱心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要做到“荣神益人”。在调查一些非基督徒大学生时,他们对这些基督徒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持肯定态度,认为他们十分有“爱心”,“乐于助人”,“不计较个人得失”。
3.基督徒大学生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对于社会,基督徒大学生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他们并不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地投入社会,服务社会。因为《圣经》教导要“做光做盐”。在调查中,很多基督徒大学生都在社会上做义工和志愿者。例如:在街道小区当义务教师,在福利院做义工,为学校的居民区打扫卫生,在孤儿院陪小孩子等。这种服务都是他们自愿而非强迫的,并且不带任何报酬。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青年会的一些志愿工作。可见,基督徒大学生并不否定现实世界中的正常生活,甚至把现实世界中的成功作为荣耀上帝的一个有效途经,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贡献。
三、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基督教大学生总体上讲,在学校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包括一些信徒由于信仰不坚定或者只是表面上相信,内心当中却完全没有接受,行为与信仰的不一致,会让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偏见。更有一些信徒在传福音工作过于热心,这会导致一些人的误解。一位同学在调查中反映:“他们实在太热情,我虽然知道基督信仰是好的,但他们的方式让我感到是强迫我去信。”这暴露出基督徒大学生在传福音上的一些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对北京、天津地区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基督徒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发生根本的转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总体来讲,他们的精神是健康向上的,无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本着《圣经》的教导。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别人“爱人如己”,同时积极服务于社会、造福人群。作为信仰的实践者,用行动来“荣神益人”。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些信仰上的偏差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