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承受力

时间:2019-05-12 02: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承受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承受力》。

第一篇:城乡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承受力

概念 :

基尼系数: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城乡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承受力的分析:

尽管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城镇大部分居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社会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社会分配出现明显不公,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基尼系数已进入国际警戒线,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对于高校收费的总体支付能力是很低的。

(一)、城乡居民家庭的总体支付能力

1、用分担能力来估计城镇与农村家庭两个不同总体面对高校学费的承受能力。

以2012年数据为例: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学费标准是每生每年5000元左右,住宿费1000元,加上一年的生活费,一个学生一年至少花费10000元。下面分别讨论农村居民家庭和城镇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费用的分担能力。(以一家三口为例)

农村居民的分担能力表表

1城镇居民分担能力表 表

2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学费标准在5000元左右时,有超过40%的农村居民家庭与20%左右的城镇居民家庭无法承受,并且由于农村人口状况比城镇复杂一些,往往一个家庭不只一个孩子,因此农村家庭对于高额的高校学费更难承受。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城镇与农村家庭两个总体面对高校消费时的承受能力,再次利用均值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来作分析

2012年我国高校平均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例(%)表

3(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表3 给出的是在2012年度,我国高校平均学费在城镇与农村家庭的年收入所占的比例。通过SPSS软件分析,的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两类学费比重的相关统计表

4N

城镇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N

农村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3122.6065 4.50947.80992

3166.1226 20.83068 3.74130

组别

Statistic

偏差

Bootstrap 标准 误差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a

.0144-.10738

.7991.55760

21.0260 3.25371

24.1212 5.45040

收入

.1046-.49758

3.7837 2.4775

559.0608 15.26028

73.8783 25.21147

两类学费比重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5

由表4可知,平均而言,对于城镇居民家庭来说,2012年高校学费占家庭收入的22%,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却占到66%,从表5中,可以看到F检验概率值P=0<0.05,方差不等,故采用第二行数据。检验统计量t=11.368,F检验概率值P=0<0.05,这说明两类家庭的成熟能力不同,且均值大的影响也比较大。在本文的情况下,也就是说面对同样的学费水平,城镇与农村家庭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压力。相对的城镇承受力会好过农村家庭。并且,从两者的标准差也可以说明问题,城镇居民家庭的标准差为4.5,农村家庭的标准差为20.这说明了城镇居民家庭对于高校学费的承受能力相对于农村居民家庭来说,家庭承受你的波动范围比较小。

可见,对于农村居民家庭来说,承担同样多的学费还是很困难的。(二)、居民支付能力的地区差异

同样采用表3的数据资料,运用聚类中的内奸平均距离连接法,分析不同省市地区间城镇居民家庭对于高翔学费的可能接受度的差异。

聚类解表6

将分析结果整理如下:

城乡居民家庭对高校学费承受能力表表7

从这个分析结果,不难看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地区的城乡居民对高校学费的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强;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后的省市地区对于高校学费的承受力也相对较弱。

因此,我们基于均值比较及地区的聚类分析的方法,兼顾到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引起的各个家庭的不同承受能力,按20%的学费基数来建立模型。

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的家庭平均收入和城乡家庭承受的学费基数表8

由于高等教育费用占我国城乡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同,城镇居民家庭与农村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的承受力不同,为了使收入相对较低的地区在交学费之后不至落在贫困线下,达到小康线则建立如下模型

JKNK

K10%M(4200或1067)PP12

E

JKNKK10%M(4200或1067)

(其中M=4760,P13.2,P24.3)P1

P2

第二篇:城乡居民家庭经济比对系统

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实施办法(建议)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实施社会救助制度,规范各项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根据《山东省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和《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等救助制度时,对提出申请的城乡居民个人或者家庭,委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以及出具书面报告的活动。

前款中接受本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的居民个人或者家庭,以下统称为核对对象。

第三条 核对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和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护核对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四条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县政府成立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的有效衔接。

第五条 县民政部门负责全县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以下简称核对机构。主要负责全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报送的社会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出具有关核对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申请核对单位;负责全县核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运行;及时办理上级民政部门交办的有关核对工作等。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审核、受理有关申请救助人的材料,并按时将核对申请报县民政部门,根据县民政部门出具的核对报告情况及时告知申请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委托,可以承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日常服务工作。

第六条 县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房管、水利、统计、税务、工商、金融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县人民政府为核对工作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根据救助工作的需要,核对机构可以临时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参加。

第三章核对内容和标准

第八条 政府相关部门受理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项目申请后,按照规定需要以其经济状况作为参考的,可以委托核对机构进行调查核实。

第九条 核对的内容包括核对对象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

第十条 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货币财产和实物财产。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教育奖(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以及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二条 核对对象家庭中,符合法定劳动年龄的家庭成员,在本地居住,无身体疾病、赡养等特殊原因,不能出示收入证明的,参照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收入。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提供收入证明的,按照务工所在地从事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核对对象子女成家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子女的赡养能力,合理计算赡养费,作为家庭收入。

第十三条 农村核对对象家庭成员按照规定获得的水利移民补贴、养老保险、土地征用补偿和安置费、粮食直接补贴等,计入家庭收入。

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村核对对象,根据土地类别(山区、丘陵、平原)和养殖种类,分类确定收入范围,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其家庭收入;从事劳务输出的农村核对对象,根据外出劳务从事行业和具有技术、特长情况,按照市场平均工资标准,分类确定工资收入范围,结合实际务工时间计算家庭收入。

第四章核对程序和办法

第十四条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合社会救助工作进行,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先将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住房申请纳入核对范围,其他社会救助工作根据开展情况逐步纳入。与社会救助无直接关系的核对申请,核对机构可以不予受理。

第十五条 核对机构可以运用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以及调取政府相关部门信息等方式开展工作。

第十六条 居民家庭申请社会救助时,应当提供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人口等状况的证明材料,并以书面形式向户口管理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的申请。经申请救助的家庭授权,核对机构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

申请城乡低保的,经由户口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进行入户调查、收入评估、表决,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经审核公示无异议,报送县民政部门,由县民政部门根据需要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按照核对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审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由民政部门委托基层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廉租住房救助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就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进行初审并报送县房管部门;县房管部门应当就申请人的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将符合条件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转同级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应当对申请人进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并将核对结果反馈同级房管部门;经审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由房管部门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作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予以登记,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向社会公开登记结果。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由房管部门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其他社会救助需要核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城乡低保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诉,由民政部门根据相关单位的核对情况出具书面核对报告,答复申请人。

廉租住房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管部门申诉,涉及经济状况核对的,由房管部门通知核对机构做出书面说明,并根据核对机构的书面说明统一答复申请人。其他社会救助方面的异议或申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核对机构按照下列途径开展核对工作:

(一)工资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就业和劳动报酬、各种福利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得出;

(二)经营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以及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得出;

(三)财产性收入可以根据核对对象授权,通过调查利息、股息与红利、保险收益、出租房屋收入以及知识产权的收益情况等得出;

(四)转移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水利移民补贴的领取情况,以及获得赠与、补偿、赔偿的情况等得出;

(五)实物财产可以通过调查房产、车辆,以及古董、艺术品等有较大价值实物的拥有情况等得出;

(六)货币财产可以根据核对对象授权,通过调查存款、有价证券持有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等得出。

第十九条 申请人实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由户籍所在地核对机构负责经济状况核对,户籍所在地核对机构可以委托申请人实际居住地核对机构进行收入核查,被委托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商、税务、房管、公安、民政、水利、金融等部门应当积极配合调查,并及时向核对机构如实提供下列与核对对象有关的信息:

(一)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保险金的情况;

(二)住房公积金缴纳和使用的情况;

(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情况;

(四)个人、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的纳税情况;

(五)房产拥有、房产交易和房屋出租的情况;

(六)车辆拥有的情况;

(七)享受有关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的情况;

(八)移民补贴情况;

(九)个人信用情况;

(十)县人民政府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情况。

各相关部门、机构和个人应当为申请家庭的家庭收入和财产信息保密,不得将查询结果用于社会救助经济核对以外的目的。

第二十一条 核对机构建立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实现核对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核对信息的快速传输和资源共享。

政府社会救助审批部门受理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申请后,按照规定需要以其经济状况作为参考的,向核对机构提出核对申请,由核对机构通过核对信息系统,向核对相关部门发送查询指令,相关部门应当在10日内反馈查询结果。核对机构根据反馈结果应当在20日内出具书面报告,并反馈社会救助审批部门,作为救助审批的参考依据。

第二十二条 核对对象的支出与其提供的收入状况明显不符的,核对机构可以对相应支出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十三条 核对对象应当如实提供个人或者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不得隐瞒和虚报。

核对对象应当积极配合核对机构依法开展调查工作。

第二十四条 对需要了解核对对象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情况的,核对对象应当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书面授权并协助核对机构的调查工作。

相关的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应当根据核对对象的书面授权,依法向核对机构提供与核对对象相关的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信息。

第二十五条 核对对象所在工作单位及其户籍地或者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应当协助核对机构的工作。

第二十六条 核对机构对通过规定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后,应当出具书面报告,直接反馈政府相关部门,不交给社会救助申请人本人。

第二十七条 政府相关部门在核对对象对审批决定提出异议时,认为有必要复核其经济状况的,可以要求核对机构进行复核。

核对机构应当在20日内,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政府相关部门。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社会救助实行动态管理,对居民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变动的,核对机构要根据社会救助实施部门的申请,重新核对重新出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

第二十九条 核对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统一的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核对工作的及时、准确、公正。

核对机构进行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息调取等核对工作时,应当派出至少2名工作人员,并出示相关证件。

核对机构应当设立举报箱或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条 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由社会救助审批部门取消其救助待遇。

第三十一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救助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县救助审批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核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核对过程中获取的核对对象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

第三十三条 核对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实施除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住房以外的其它社会救助制度时,需要委托核对机构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的,应当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日照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日照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各项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为实施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切实提高政府救助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等救助制度时,对提出申请的城乡居民个人或者家庭,委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以及出具书面报告的活动。

前款中接受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的居民个人或者家庭,以下统称为核对对象。

第三条

核对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和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护核对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四条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区县政府(管委)成立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领导小组,政府(管委)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水利、统计、国税、地税、工商、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的有效衔接。

第五条 各级政府民政部门(以下统称核对机构)负责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具体工作。

市民政部门是全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研究制定核对政策,市直有关社会救助申请人的家庭财产、收入的核对,出具相关核对报告并及时反馈申请核对单位;与有关系统、单位核对工作的协调联系;指导各区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负责核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运行等等。

区县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区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报送的社会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出具有关核对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申请核对单位;负责本级核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运行;及时办理市民政部门交办的有关核对工作等等。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审核、受理有关申请救助人的材料,并按时将核对申请报区县民政部门,根据区县民政部门出具的核对报告情况及时告知申请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委托,可以承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日常服务工作。

第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水利、统计、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各级政府应当为核对机构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通过招用、聘用等形式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根据救助工作的需要,核对机构可以临时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参加。

第三章 核对标准

第八条 政府相关部门受理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项目申请后,按照规定需要以其经济状况作为参考的,可以委托核对机构进行调查核实。

第九条 核对的内容包括核对对象的可支配收入、财产。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财产包括实物财产、货币财产等。

第十条 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教育奖(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以及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二条 核对对象家庭中,符合法定劳动年龄的家庭成员,在本地居住,无身体、疾病、赡养等特殊原因,不能出示收入证明的,参照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收入。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提供收入证明的,按照务工所在地从事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核对对象子女成家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子女的赡养能力,合理计算赡养费,作为家庭收入。

第十三条 农村核对对象家庭成员按照规定获得的水利移民补贴、养老保险等,计入家庭收入。从事种植业的农村核对对象,根据土地类别(山区、丘陵、平原)分类确定种植收入范围,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其家庭收入。

第四章 核对程序和办法

第十四条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合城乡低保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进行。

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先将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住房申请纳入核对范围,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工作根据开展情况逐步纳入。

与社会救助无直接关系的核对申请,核对机构可以不予受理。

第十五条

核对机构可以运用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以及调取政府相关部门信息等方式开展工作。

第十六条 居民家庭申请社会救助时,应当提供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人口等状况的证明材料,并以书面形式一并向户口管理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的申请。

申请城乡低保的,经户口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进行入户调查、收入评估、表决,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经审核公示无异议,报送区县民政部门,由区县民政部门根据需要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按照核对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审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由民政部门委托基层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廉租住房救助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就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进行初审并报送区县住房保障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就申请人的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将符合条件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转同级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应当对申请人进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并将核对结果反馈同级住房保障部门;经审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由住房保障部门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作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予以登记,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向社会公开登记结果。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由住房保障部门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其他社会救助需要核对经济状况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城乡低保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诉,由民政部门根据相关单位的核对结果出具书面核对报告,答复申请人。廉租住房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住房保障部门申诉,涉及经济状况核对的,由住房保障部门通知核对机构做出书面说明,并根据核对机构的书面说明统一答复申请人。

其他社会救助方面的异议或者申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核对机构按照下列途径开展核对工作:

(一)工资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就业和劳动报酬、各种福利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得出;

(二)经营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以及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得出;

(三)财产性收入可以根据核对对象授权,通过调查利息、股息与红利、保险收益、出租房屋收入以及知识产权的收益情况等得出;

(四)转移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水利移民补贴的领取情况,以及获得赠与、补偿、赔偿的情况等得出;

(五)实物财产可以通过调查房产、车辆,以及古董、艺术品等有较大价值实物的拥有情况等得出;

(六)货币财产可以根据核对对象授权,通过调查存款、有价证券持有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等得出。

第十九条 申请人实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由户籍所在地核对机构负责经济状况核对,户籍所在地核对机构可以委托申请人实际居住地核对机构进行收入核查,被委托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经申请救助的家庭授权,核对机构以及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可以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

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财政(住房公积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水利(移民补贴)、税务、工商、金融、保险等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积极配合,并及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 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税务、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单位应当向核对机构提供下列与核对对象有关的信息:

(一)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保险金的情况;

(二)住房公积金缴纳和使用的情况;

(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情况;

(四)个人、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的纳税情况;

(五)房产拥有、房产交易和房屋出租的情况;

(六)车辆拥有的情况;

(七)享受有关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的情况;

(八)个人信用情况;

(九)根据市人民政府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情况。各相关部门、机构和个人应当为申请家庭的家庭收入和财产信息保密,不得将查询结果用于社会救助经济状况核对以外的目的。

第二十二条 核对机构建立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平台,使各部门之间达到资源共享。

社会救助审批部门将申请廉租住房、低保、教育救助等社会救助的人员名单传输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由核对机构对有关部门发送查询指令,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查询并反馈结果,核对机构根据反馈结果出具核对报告,输送回审批部门,审批部门根据核对报告确定审批结果。

第二十三条 除第九条规定的核对内容外,核对对象的支出与其提供的收入状况明显不符的,或者对其经济状况有明显影响的,核对机构可以对相应支出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十四条 核对对象应当如实提供个人或者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不得隐瞒和虚报。

核对对象应当积极配合核对机构依法开展调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 需要了解核对对象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情况的,核对对象应当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书面授权并协助核对机构的调查工作。

相关的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应当根据核对对象的书面授权,依法向核对机构提供与核对对象相关的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信息。

第二十六条 核对对象的工作单位及其户籍地或者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应当协助核对机构的工作。

第二十七条 核对机构对通过规定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后,应当出具书面报告,并送政府相关部门。

书面报告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出审批决定的参考。

第二十八条 政府相关部门在核对对象对审批决定提出异议时,认为有必要复核其经济状况的,可以要求核对机构进行复核。

核对机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政府相关部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社会救助申请人实行动态管理,居民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变动的,核对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出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证明。

第三十条

核对机构应当建立调查、核实的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保障核对工作的及时、准确、公正。

核对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统一的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核对机构进行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息调取等核对工作时,应当派出至少2名工作人员,并出示相关证件。

第三十一条 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取消其救助待遇,并计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三十二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救助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区县相关救助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计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三十三条 核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核对过程中获得的涉及核对对象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

第三十四条 核对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实施除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以外的其它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时,需要委托核对机构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浅析高等教育学费定价标准及影响因素

浅析高等教育学费定价标准及影响因素

——以我国公立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为例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学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收取并在十几年内迅速增长,成为普通家庭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学费也越来越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学费虽然由政府限价管制,但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院校、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学费仍有较大差异。本文将依次介绍我国高校学费发展的历史沿革,高等教育学费的定价标准,并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等三个方面分析高校学费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费标准;成本补偿;投资收益;支付能力

/ 10

高等教育学费,从字面理解,即高等教育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费用。“学费是指受教育者向学校或教育举办者(单位或个人)缴纳的培养费”。对于教育机构来讲,学费是对教育成本的部分或全部补偿;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学费是对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的一种购买。

我国自1989年开始试行高校收费制度,经过八年的探索,于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1999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的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生均学费为2769元,比1998年增长了40.3%。自1989年至2012年,中国大学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高等教育学费在居民家庭开支中占相当的比重,已然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

321一、高等教育学费发展的历史沿革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教育采取的是“免费上大学加人民助学金”制度。学生上学无需缴纳学杂费用,家庭困难者还可以向国家申请人民助学金。高等教育招生培养实行“统包、统分、免费入学、毕业分配”的制度,对大学毕业生实行低工资制,用高等教育免除学费来换取教育接受者所多创造的社会价值,以此来缩小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此举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经济体制相符合,但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财政愈发不堪重负,教育经费缺口越来越大。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个别高校开始推行委培生、代培生和自费生制度。1989年,国家教委、物价局和财政部联合制订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的规定》,宣布对“按国家计划招收的学生(除师范生外)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每生每年100-300元不等。学费标准虽然很低,更具象征意义,但意味着“免费上大学”的时代就此结束,并形成了普通学生低额收费与自费生高额收费“双轨”并存的局面。

《教育大辞典》第6分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263页。

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第24页。3 王延中《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2)No.5--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第187页。

/ 10

1992年,市场经济的确立带动了高校学费制度的变革。1992年6月,国家教委、物价局和财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制度的通知》,提出中央不再制定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和办法,交由各省教育主管部门视当地情况而定。改革使得学杂费标准普遍提高。

自1993年起,国家教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行“全部学生缴纳部分培养费”的制度,收费标准为人均每年350元。此后实行“并轨”的高校逐年增多,1996年增加到600多所。1997年我国高校全面并轨,所有普通高等学校,除师范、农林水利、地矿等特殊行业的院校、专业外,都要收取一定比例培养费。

高校实行并轨后,收费标准进一步扩大并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以1993年为例,最低不低于1200元,最高则在3000到5000元之间”,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到了2000年,高校学费普遍涨过4000元。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不收费到低收费,再到占生均培养成本较高比例收费的变化。

4二、高等教育学费的定价标准

免费教育或低学费虽然保障了大多数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受教育权利,但其与“谁受益谁付款”的市场原则相违背,用多数人的税收去实现少数人的利益,显然不符合社会公平;同时由于受教育者没有承担或较少承担高等教育成本,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保证,学校的设施也达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程度资源浪费。然而如果收费过高,造成个人对教育的实际投资支出高于意愿投资水平,甚至超过最大可能投资水平,则会降低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使得一部分人放弃对教育的投资,这些都不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适度的教育收费十分重要。

(一)成本补偿理论

一般来说,非义务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在我国,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其在消费

柴效武《高等学费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第156页。

/ 10

时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但同时,教育拥有巨大的正外部性,一个人受教育,社会上其他个体会在不同程度上获益,教育可以推动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因此,教育的成本应该由受教育者和全社会共同承担,高等教育学费应该视作是教育成本的一种补偿,“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的一种成本分担”,高等教育学费应低于生均培养成本。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学费管理中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

生均培养成本为高等教育学费的确定提供了数量基础,但同其时存在很多弊端。教育成本计量范围的不确定性以及计量基础与标准的不统一造成生均培养成本计量的困难和失真,现有的教育成本信息存在不准确、不全面等问题,难以真实反映高校教育成本;如何科学地确定学费在生均成本中所占比例同样是一项难题。

5(二)利益获得理论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政府、企业和受教育者个人都能不同程度的从中获益。教育能够提高公民素质、稳定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技能,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教育能够培养个人能力,改善生活状况,提升人生境界。因此,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政府、企业和受教育者应该按照各自收益率的高低来量化其应承担的培养成本。

高等教育投资具有很高的收益,与物质投资不同,教育投资的对象是人这一特殊的资源。“目前世界各国年均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为11.3%,个人收益率为17.5%,远远高于长期储蓄的利率,也高于其他一般物质投资的年收益率”。

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内部效应,教育投资能增加劳动者知识,提高劳动者技能。有统计显示,受教育者多接受一年的学校教育会使未来年收入增加7个百分点。浙江省统计局曾经在1999年对全省5074名就业者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就业者的收入按照其文化程度的提高,相应呈阶梯式上升,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年收入为最低学历者年收入的3.4倍。

56柴效武《高等学费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第21页。

伍海泉;董欢;于海曼《标准生均成本应成为高等教育学费定价的数量基础》[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 第6期 第20页。7《投资教育,相当于买本世纪最后一只原始股》[J].光明日报.1999年8月16日第11版

/ 10

下表为“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年龄总计16-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合计不识字小学******100100初中49.360.737.947.551.456.546.74757.444.856.350高中34.832.739.735.233.4304336.920.6256.3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6.81.815.7106.44.83.43.84.72.80.40.10.10.30.40.30.10.90.912.574.33.147.37.55.910.615.72512.5501.60.44.53.21.10.90.60.50.71.412.50.10.10.10.10.10.10.2图表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表1-86

从上表可以看出,失业率与受教育程度有直接关系,初中学历的失业率最高,总计占到了整个失业人口的49.3%,而之后随着学历的增加,失业率开始骤降,研究生失业率仅占总失业人口的0.1%。由于不识字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在城镇就业人口中占的比重很小,所以在失业者中占的比重也很小,但从初中开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失业者中占的比重也随之减小。这就说明教育能促进个人的就业,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其未来工作状况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时,教育的外部性也十分强大。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其主要表现为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个别生产效率动生产率,使企业获益,进而推进整个社会技术演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而社会产出的稳定增加也是政府财政稳定的基础。1998年6月24日,由国家国资局授权的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正式认定: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品牌价值为1000亿元人民币。此外,教育可以增强人们责任意识,推进民主进程,稳定社会环境,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 10

(三)支付能力理论

“这种理论是指所有从教育中获得好处和利益的人(无论是直接利益还是间接利益),都应该按照其支付能力的大小,提供教育费用”。即教育成本承担比例的分配不应以获益方获益大小为基础,而应取决于获益者的支付能力,而支付能力的大小又取决于其所掌握的财力。

对于社会与个人而言:政府是社会的代表,而税收是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因此税收就构成了社会补偿高等教育成本的经济基础;个人的财力,是指通过合法经营和劳动所取得的报酬,一般为税后可支配收入,这构成了个人补偿高等教育成本的经济基础。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社会和个人的财力是存在矛盾的,即若政府聚集过多财富,则会影响个人财力的增加,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按照能力合理分配政府与个人的承担比例十分必要。

对于个人受益者内部而言: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其教育成本负担的数额也应有所差别。收入水平越高,支付能力也越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富人财富减少所带来的效用损失要远低于穷人减少同等数量财富所损失的效用,因此,高收入适当多的承担教育成本是合理且符合公平原则的。

在高校学费的确定中,要以教育培养成本为基础,在确定学费占成本的比例时,要同时兼顾收益原则和能力原则。由于教育的准公共物品性质,若完全按照支付能力确定学费,会造成社会不公平,若完全依据收益多寡确定学费,则可能会使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学费过高而被迫放弃受教育的机会。

三、高等教育学费的影响因素

我国高等教育学费标准虽然由政府制定,但地区间、院校间和专业间学费存在很大差异。根据经济学的分析,同等级产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不同等级的产品价格除了成本外还 需考虑质量差异。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制定基本遵循上述原则,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下面 就学校办学水平、学校所处地区、不同专业方向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 10

(一)不同地区的学费差异

8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各不相同,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教育培养成本、教育投资收益以及当地居民的支付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学费地区差异的存在是合理且公平的。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土地、劳动力以及各种生产资料价格相对昂贵,生产和生活成本较高,因此生均培养成本也较高,同理,经济欠发达地区成本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地区间教育成本的差异;一般来讲,同等级的高校在当地的认可度要高于外地,因此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通常能得到更好的留在经济发达区发展的机会,这就造成了地区间教育投资收益的差异;通常高校会给当地学生更多的名额,即本地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而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普遍比欠发达地区高,这就造成了造成支付能力的差异。综上所述,由于经济较发达地区有更高的教育培养成本、教育投资收益和支付能力,其学费水平一般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以2013年为例,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各重点高校本科普通专业平均学费水平在每学年5000-5500元;江苏、浙江省重点高校本科普通专业平均学费水平在每学年4500-5000元;广东、福建重点高校本科普通专业平均学费水平在每学年4500-5500元。而中西部地区:河南、安徽省重点高校本科普通专业平均学费水平在每学年3500左右;湖南、湖北省重点高校本科普通专业平均学费水平在每学年4000-4500元;山西、陕西省重点高校本科普通专业平均学费水平在每学年3500-4500元。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高校学费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二)同一地区不同等级院校之间学费也存在差异,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成本和收益上:不同院校由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教育培养成本的差别;重点院校拥有更好的教学水平和配套设施,一般来讲会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更高水平的

89同地区不同院校学费差异9

本标题下的学费数据均来自各省物价局官网

本标题下的学费数据均来自各省物价局官网

/ 10

技能,而且重点院校毕业生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因此其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这就造成了教育投资收益的差异。综上所述,重点高校由于基础设施良好,师资力量强大,理应收取高于同地区普通高校的学费。

以北京市为例,2013年北京211工程大学普通本科专业平均学费为每学年5000元,而普通高校普通本科专业平均学费为每学年4200-4600元;就四川而言,2013年四川省内211工程大学本科普通专业平均学费为每学年4500元左右,而普通高校本科普通专业平均学费为每学年3500-4500元。

(三)同院校不同专业学费差异10

不同专业之间实行差额收费的现象是很明显的,同一学校不同专业间的学费有时可以相差几千甚至上万。首先,不同专业其培养成本各不相同,例如,理工科和医科要比文科办学成本高很多,“据国外教育经济学家评估,培养一个文科生仅占培养一个理工科学生成本的1/4”;其次,不同专业的教育投资收益不同,例如艺术类专业如美术、音乐、表演、舞蹈等不仅专业培养成本较大,而且毕业后收入也较高,其内部效应远大于外部性,因此学费一般较高;专业的热门程度也是影响学费的关键因素,一些专业由于具有较大的投资收益而十分紧俏,供不应求,因此学费较高,而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学费差异来调节各专业的供求失衡,通过补助或低学费来吸引学生就读一些冷门但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方向,例如各师范院校每年都会招收大量免费师范生以补充教师队伍。11 北京大学普通专业为每学年4800-5300元,而医学部各专业为每学年6000元;中国人民大学普通专业每学年5000元,外语类专业每学年6000元,艺术类专业每学年10000元;复旦大学普通专业每学年5000-6500元,而软件工程专业四年学费总计31000元每人;上海交通大学普通专业每学年5,000元,信息安全、建筑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营养学、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每学年6500元,设计学类(艺术)每学年10000元;同济大学普通本科专业每学年5000元,工科试验班(建筑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

1011 本标题下数据来自各高校2013年招生简章。

黄晗《高校学费影响因素分析及定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 第12期 第199页。

/ 10

专业每学年6000元;艺术类专业每学年10000元;工科试验班(软件工程)专业一、二年级每学年6500元,三、四年级每学年16000元;工科试验班(机电类)专业每学年15000元。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各高校学费在专业上的差距还是十分显著的,举例中相差最大的为同济大学,软件工程比普通专业学费高出了11000元/每学年。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理工类专业学费普遍高于文史类,医学类、外语类、建筑类、金融类专业学费普遍高于一般专业,艺术类学费几乎达到所有专业学费之最。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基本按照“成本-收益”原则确定,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居民支付能力,能够体现一定的公平与效率。然而,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学费标准“一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且我认为学费标准普遍较高: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977.3元,而同期国家公立高校普通本科平均学费为每学年4000-5000元,约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18%-2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72%。高校学费的制定既要促进教育事业更加有效地开展,同时也要保障大多数人都能够享受受教育权利,保证困难学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专著:

[1]柴效武《高等学费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版 [2]甘国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版

[3]D.B.约翰斯通/美《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 [4]《教育大辞典》第6分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版

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 10

报刊论文:

[1]伍海泉;董欢;于海曼《标准生均成本应成为高等教育学费定价的数量基础》[J].中国高教研究.2001年 第6期 第20-24页

[2]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第24-27页

[3]靳希斌;郑晓鸿《个人收益——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理论基础》[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第48-51页

[4]张其亮 《关于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10年9月 第3期

第7-11页

[5] 哈巍《谁来为高等教育付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国际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 第3期 第69-73页

[6]闵维方《论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N].北京大学学报 1998年 第2期 [7]丁小浩《高等教育财政危机与成本补偿》[J].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 第2期 第37-43页 [8]苏良军;孙便霞《高校学费影响因素及空间相关性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年7月第4期 第401-406页

[9] 黄晗《高校学费影响因素分析及定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 第12期 第197-200页

报告:

[1]王延中《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2)No.5--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版

[2]李慧民《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 10

第五篇: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认识

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认识

根据学校安排2011年8月1日至20日,我参加了学校的赴澳大利亚培训班。培训班按照培训课程安排,在20天里就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现代大学制度与管理体制、内部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学位制度与学生培养、高校办学特色与质量监控体系、科研开发与技术合作、财务运营与人力资源管理、远程教育与民办教育、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等内容,听取了相关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并对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伍伦贡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维多利亚大学、奥克兰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州立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卧龙港大学等高校及澳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墨尔本ACER公司等相关科研机构进行考察,大家以听取专题报告、课堂提问交流、询问专家、召开主题班会、撰写听课心得体会等形式,交流学习成果。可谓眼界大开,启发良多,收获颇丰。

一、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概况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50年代,悉尼大学是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大学,于1850年创立,到1911年,澳大利亚的每个大城市均已设有大学。目前,澳大利亚共有大学(University)42所,其中36所是公办大学,四所是联邦政府办的特种高等专业学校,两所为私立大学。另外,还有许多提供职业培训的职业技术学院(TAFE)。澳大利亚公民、永久居民和新西兰公民可按“高等教育捐助计划”交付部分费用(其余费用可在找到工作时,按“高等教育捐助计划”计算所欠债款,以个人所得税方式交付)在公立大学就读。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具有完善的制度和世界一流的水平,其教学质量和科研力量闻名于世。在人才培养方面,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每12个大学生中有一人来自国外),无论是在吸纳留学生还是实施跨境教育服务方面,都颇具特色。政府通过经费手段牢牢地控制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教学、科研重点和各种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根据现行的政策,大学每年要向政府提交评估结果报告,涉及本校的办学宗旨、招生情况、课程设置、科研的重点和成效,以及对政府确定的重点的回应情况等方面,经由政府部门评估审核,然后确定下达经费的规模。

澳大利亚是实行多元文化的国家,加上面向市场,形成了机制灵活、协调互

补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之间的协调互补;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亦可相互融通。

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制特征

(一)教育体制

澳大利亚是个注重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质量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同时对教育品质进行立法监督。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学,二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主要由州政府来管理和投入,统一的职业标准是全国认可的,联邦政府主要研究经费投入、教师工资、特别项目经费、地区差别兼顾等问题。TAFE课程获得了教育部认可,毕业生好就业,因而TAFE影响大,市场广。另外,TAFE课程还可以和大学课程相互衔接,取得TAFF证书、文凭或高级文凭的学生,可继续到大学学习。大学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硕士文凭、硕士证书、学士学位。博士学位是大学所提供的最高文凭课程,一般是以研究方式修课,但是有些学校也提供授课方式,修业年限至少三年。硕士学位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以研究(by research)或授课(by coursework)方式进修,通常以上课为主的硕士课程,在完成学业前要写一篇小论文。一般而言,以上课为主的硕士修业年限约一年到一年半,而以研究为主的硕士修业年限则为一年半到两年。学士学位课程非常广泛,农、工、理、商、医都有,修业年限三年,但也可能长达六年,主要是依据所攻读的课程的性质而定,另外一般修课时间多加一年就可得到荣誉学位。

(二)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所有公立大学都是仿照英国大学制度、依据联邦议会或州(或直辖区)议会立法设立,大学管理和运行均以相关大学设立法和1997年颁布的联邦机构和公司法为基本依据。根据相关大学设立法,实行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和行政与学术分权的运行机制。澳洲大学的管理具有很强的法制性,决策层与执行层划分明晰;在执行层中,实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治,并且,管理部门与服务部门职责明确,管理体现服务至上的理念。大学制度为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大学管理体制为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管理运行机制为行政与学术分权。

(三)质量保证体系

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与地方政府、大学、大学质量保证署(AUQA)以及澳大利亚学历资格评定框架署(AQF)五方共同组成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各方职能明确,既合作又分工。联邦政府负责向大学提供资金,公开大学报告,以此促进大学质量,大学要向联邦政府提供质量保证计划和研究计划。州和地方政府根据有关规定负责所属大学的资格认定。大学负责自身的内部管理和质量保证。大学质量保证署(AUQA)负责开展外部质量检查,并提供最终的检查报告。学历资格评定框架署(AQF)负责大学的注册与学位的颁发。在这五个主体当中,2000年大学质量保证署(AUQA)的成立尤为引人注目,它标志着澳大利亚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制的全面建立。作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它是由澳大利亚就业、教育、培训与青年事务部倡议成立的,但却独立于政府开展工作,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它在政府与大学之间都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从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三、考察活动中的认识和体会

此次考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深刻认识到澳洲高等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与借鉴。

(一)社会重视教育, 公民文明程度高

所到之处,无论路旁偶遇还是街上问路,都会有友好的微笑、热情的招呼,会让你受到尊敬、感到愉快,处于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

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对教育的投入是全社会性的,除政府下拨充足的财政经费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对学校的建设自愿捐资,如帮助学校建一个电脑房或健身房等。企业也会向有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

(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在教育体系上,学生学完十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十分尊重学习者的需求。在校园建设上,澳大利亚大学校园一般没有围墙,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美化绿化得非常好。

在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学生们无忧无虑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或悠闲自在地在舒适静谧的图书馆看书、上网查找资料,或神情自若地在教育室里、实验室里上课、做实验。学校各种设备设施非常完善、便利,而且教室里、实验室里、活动中心里很多东西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的或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的。学生有自己经营管理的学生中心,设施更加齐全,活动便利。

(三)着重投资效益、基础实施完善

通过考察,我们感到,加大教育投入,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优化配置,规模经营,是使教育产业化和推动教育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并最后取得丰厚回报的重要方式。教育投入除了政府投入外,还要广泛争取社会投入,发展校企合作,企业和社会集团对教育的投入,除了经济形式之外,还应有技术形式和其他形式。

(四)坚持开放办学。

我国的经济要对外开放,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进一步向社会各个阶层全开放,教育形式的开放可以促进教育思想的开放,教育思想的开放将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地进一步对外开放。要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加大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技术和管理经济,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这不仅能引进外国的教育资源,而且能促进我们积极学习外国的办学经验,拓宽我们的办学思路,使我们大学教育,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着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澳大利亚的高等学校对信息技术高度重视,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各高等学校采取各种对策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甚至虚拟大学已在发达国家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高校之间学生相互选课、听课等相当普遍。我校处在高等学校比较少的城市,可以利用网络授课的方式与有关高校进行合作,使学生在本校即可选择其它高校的课程进行远程听课和学习。

中澳教育各有千秋,澳洲经验值得借鉴。尽管国情不同,不能照搬复制,但他们的长项正是我们的短板,对于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破解教育难题,推进素质教育,颇具借鉴价值。此次考察虽然时间较短,但确实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开扩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较为深入地了解了英联邦制教育模式及特点,深深体

会到澳大利亚国家教育制度的优势: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方法、教学、实验、实训立体交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等等都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良多。需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进行体现,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下载城乡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承受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居民家庭对高等教育学费承受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教育社会学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学院:教育管理学院 姓名:王 涛 年级:2013级 学号:2013010005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摘要]知识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形态,也是一个新的......

    马寅初校长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马寅初校长对高等教育的贡献 北京大学 江长仁 蜚声中外的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一八八二年(清德宗光绪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农历五月初九)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浦......

    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班级:B100602学号:B10060212姓名:虞梦娜 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对任何人来说恐怕只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21......

    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各种看法的调查报告

    江门市青年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的调查报告前言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NO CONTRY CAN AFFORD TO NEGLECT EDUCATION 意思是说:没有一个国家敢不重视教育。文章极力阐述了教育......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看法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行政力量对高校的干预相当严重,高校的科研及教学在其干预下已经背离正确的发展理念。 9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三个决策失误。一是高校合并,大......

    MOOC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MOOC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摘要]近几年,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学习课程,以其方便快捷、费用低廉、覆盖人群广、学习资源丰富等优点发展迅猛,给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

    对我国城乡差距调查报告

    对我国城乡差距调查报告摘要: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农村居民在收入和消费方面同城镇居民存在着较大差距。在当代中国社会,城乡差距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

    城乡低保家庭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救助办理指引★

    城乡低保家庭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救助办理服务指南 一、事项名称 城乡低保家庭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救助 二、办理依据 (一)《关于实施城乡低保家庭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救助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