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全和完善市120急救服务网络的调研报告(共5则)

时间:2019-05-12 20:48: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健全和完善市120急救服务网络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健全和完善市120急救服务网络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健全和完善市120急救服务网络的调研报告

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一个地区医学科学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与医疗保健水平。急救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是我市改善投资环境和创建旅游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是较大城市,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三大城市圈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规划区面积将扩大到13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10年将达260万,急救工作越来越重要。作为特大城市必须要有健全的城市急救网络,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高度灵敏的急救通讯调度指挥中心,确保在事故突发时快速反应,高效率、高质量地就近抢救各种急、危、重病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目前,我市急救网络不健全,急救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因此,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市的急救服务网络,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我委组织部分卫生界的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委员们先后到市卫生局、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0”救护站,以及市区11所医院急诊小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赴__、__等地参观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__两地急救网络建设情况

委员们一致认为,__、__两地急救网络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很好地借鉴作用。

1、政府重视,合理规划,建设起点高,具有示范作用。__、__急救网络是由一个中心、多个分站、多条绿色通道组成。分站为急救中心派出机构,与医院急诊科共同组成区域救护中心和绿色通道。急救中心、分站、绿色通道密切配合,保证急诊抢救各个环节畅通无阻。急救半径小于5公里,急救反应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政府投入与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相结合,少花钱、多办事。在基建方面,__市政府批准急救中心扩建征地5亩,投入资金2000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综合楼;__市政府投资2200万元,征地16.5亩,新建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综合楼。在车辆配备方面,两市能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的5万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要求,配备高档进口救护车各30辆。车载设备有无线通讯、GPS卫星定位发射电台、起搏除颤器、心电图机、心肺复苏器、气管插管、胸穿、供氧等。通讯设备方面,两市均装备了800兆集群通讯指挥系统(美国摩托罗拉产品),该系统实现“120”有线专线计算机联网数据化,并通过卫星完成监控、定位、大屏幕显示,形成以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分站、急救车辆和医院急诊科为网点,覆盖全市的指挥调度系统。在市内设有3个发射基站,信号覆盖率达98以上。急救中心在对分散执行急救任务车辆实施不间断监控指挥的同时,又保持与政府有关部门、各医院间信息传递的畅达。遇有大型事故,可实现通频同播,做到一呼百应。

急救分站建设,两市在设立分站时,都采取依托医院急诊科,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投入并补充一定设备的办法实现。__市六个分站只增加2000万元设备投入,就盘活了上亿元资产。六个分站都形成了自己的抢救、监护、手术、辅助检查体系;只增加10万元通讯设备投入,就与13个医院急诊科保持24小时联系,协调指挥400名急诊工作人员参与急救工作。

3、院外与院内分开管理,急救流程一体化。__市将急救中心工作范围界定为院外急救,将各医院急诊科工作范围界定为院内急救。虽然急救分站设在各医院,但院外急救归属于急救中心管理,根据伤病员的病情,由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就近抢救,并结合各医院的专科特点,合理运送伤病员。医院在接诊、辅助检查、抢救各个环节畅通无阻,避免了相互扯皮的现象,也扼制了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最大限度发挥了各自的工作优势。

4、政府政策倾斜,稳定急救队伍。因急救中心替政府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救援职能,不是纯医疗机构,所以,__、__两市把急救中心都核定为全额事业单位。__定编80人,__定编120人。医护人员中,有三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0。凡从事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在职称晋升上给予特殊政策照顾,放宽条件。准予发放急诊补贴:副高300元/月、中级200元/月、初级100元/月。这样,对稳定急救人员队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当前我市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市区只有一所救护站(即“120”),承担全市的急救工作。多年来,市救护站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较好地担负起了院前急救、社会急救、伤病员转运以及重大灾害抢救等任务,为挽救急症患者的生命,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市救护站1963年建站,为科级差额事业单位,现办公地点设在市卫生局一楼,有9间办公及业务用房,6间车库,建筑面积270平方米。现有人员编制4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且学历、技术职称较低,最高学历为大专,最高技术职称为中级;有国产救护车10辆,心电图机3台,简

易呼吸机3台,车载氧气瓶10个,2部普通型急救电话。日常实行3台车24小时值班,急救半径平均20公里,反应时间:市区平均10分钟以上,三环路以外平均20分钟左右。1994年4月,与“110”联动,共同组成服务社会化体系。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多数设有急诊科,医院内基本都能形成急诊小区。急诊工作有组织领导,有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

。从医疗用房、医疗设备及床位设置来看,三级医院基本上能满足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需要,有的二级医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能力较差。各医院均配备急诊救护车,但与“120”救护站,医院之间没有形成统一指挥调度网络。大多数医院救护车基本上作为办公用车使用,有的也用于本院病人接送,出车率不足10,造成人员、车辆闲置。

目前我市遇有突发事故需要急救时,主要由市卫生局临时调度市区“120”救护站和各医院急诊科紧急出动,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通讯指挥能力不强。

鉴于我市急救工作的现状,委员们认为:我市急救工作发展缓慢,与同等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见附表),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急救需要,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特大城市的要求极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设施落后。市救护站建站已有37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而我省其他城市都相继建设了独立的急救中心综合楼。抢救设备陈旧落后,救护车配备与卫生部规定的每5万人口1辆差距较大。通讯设备没有形成指挥网络。

2、急救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市救护站医护人员紧缺,现有编制已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人员经常超负荷运转。医护人员仅10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6岁,50岁以上的就有5人,学历、职称偏低(最高学历为大专,最高职称为中级)。

3、没有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体系。目前我市急救工作主要依靠救护站,由于急救服务半径太大,反应时间太长,虽然多家医院都有急诊科和救护车,但由于没有统一急救调度指挥系统,直接影响社会救援伤病员和院前急救的快速应急反应。

4、投入不足,急救经费困难。急救中心应由政府投资建设,但我市一直未能列入市政府财政预算为差额拨款单位。__、__和其他同等城市政府对急救中心都拨出专项建设资金,每年还向急救中心投入200—300万元。由于我市救护站是差额补贴单位,每年的财政拨款和业务收入只能维护一般运转,基本建设、更新车辆、增添设备困难重重。1999年市卫生局向救护站拨事业费51万元,向市财政申请到用于更新车辆、设备的专项拨款48万元,全年拨款总计99万元。

5、“目前,徐州市交通事故抢救中心”设在某一所医院,不符合就近急救的原则,也不利于伤员的及时抢救。

三、建议

市卫生局根据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对我市急救网络提出了规划目标,具体规定了建立有区域特点的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和面向淮海经济区的急救网络。在加强急救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急救车辆、急救通讯联络系统方面也提出了总体规化。委员们认为,市卫生局的规划目标和总体思路基本上是可行的。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特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健全全市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以急救中心为核心、急救分站为枢纽、网络医院为基础的急救服务网络体系。以市救护站为主体,迁址组建徐州市急救中心,急救中心应为直属市卫生局领导的独立机构,不宜挂靠在某一所医院。为有效缩短急救半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根据市行政区域划分,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别在市区东、南、西、北、中几个方位设立急救分站。急救分站应选择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为依托,科学定点,合理布局,减少开资。各分站应为急救中心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和运行。我市的厅直、市属、区属、企业医院,以及驻徐部队医院都应纳入急救网络,急救网络医院要突出专科特色。三级医院应为急救网络的主体,指导并直接参与下一级网络医院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网络医院内应形成急诊小区,开通绿色通道。组建县(市)急救站和急救分站,县急救站应设在县(市)人民医院,县急救分站应设在中心乡镇卫生院。市卫生局应对急救分站、急救网络医院进行评估和资格认定,以保证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

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市卫生局规化在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在建设的门诊大楼西南部分楼层,建40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办公楼,并在门诊大楼顶层建直升飞机停机坪。委员们认为,市卫生局的整体规划是可行的,在整体设计时,要有超前意识,急救中心应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并将行政办公、值班、调度指挥、通讯设备、急救培训用房,以及车库、仓库、汽车修理车间一并考虑,使其形成功能完善的急救中心综合楼。

3、完善急救通讯联络系统。建立全市急救微机联网程控系统,市区设急救“120”专线电话并入市话网,装备800兆以上无线网络集群化系统和GPS卫星定位发射电台,此项资金缺口较大,可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在各分站和救护车上设基地台和车载台,形成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分站、救护车和网络医院为网点,覆盖全市的通讯指挥系统。

4、增配急救车辆。根据卫生部按5万人口拥有一辆救护车的规定,目前尚需配备20辆救护车,1辆指挥车,其中需配备2台多功能救护车,一般应选择进口或国内合资生产的车辆。

5、增加急救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及设备。现代院前急救医疗必须做到现场抢救和监护,逐步使院前急救由过去的单纯转运型向医疗急救型转变。为此,急救中心需配备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人员编制需增加到90人,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稳定急救专业队伍,政府应加大急救经费投入,在待遇上要给予政策倾斜,如晋升职称、发放急诊补贴等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为保证急救中心正常运转,不仅要增加财政拨款,还应把急救中心核定为全额事业单位,为急救工作提供坚强的财力保证。按急救出诊需要,每辆救护车内需配置心电图机、氧气瓶、简易呼吸器、吸引器、除颤监护仪等抢救检查设备及60种以上抢救药品(每辆车配置设备约需20万元)。

6、加强急救队伍建设,加大急救人才培养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急救专业人员,举办培训班和外出进修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上,院前、院内急救相结合,突出院前急救。培训应以临床实用技术为主,加强实际操作和演练,以提高急救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提高急救人才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急救队伍。院前急救还需由社会公众性自救互救来组成,平时还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多行业(如机动车驾驶员、餐饮旅游业、煤气、建筑、公路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社会公众性自救的骨干。

第二篇:关于健全和完善市120急救服务网络的调研报告

关于健全和完善市120急救服务网络的调研

报告

急救是医疗卫生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一个地区医学科学管理水平、医疗技术水平与医疗保健水平。急救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是我市改善投资环境和创建旅游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是较大城市,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三大城市圈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规划区面积将扩大到138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XX年将达260万,急救工作越来越重要。作为特大城市必须要有健全的城市急救网络,完善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高度灵敏的急救通讯调度指挥中心,确保在事故突发时快速反应,高效率、高质量地就近抢救各种急、危、重病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目前,我市急救网络不健全,急救工作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要。因此,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市的急救服务网络,已是当务之急。为此,我委组织部分卫生界的委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委员们先后到市卫生局、公安局“110”指挥中心、“120”救护站,以及市区11所医院急诊小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赴__、__等地参观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__、__两地急救网络建设情况

委员们一致认为,__、__两地急救网络建设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很好地借鉴作用。

1、政府重视,合理规划,建设起点高,具有示范作用。__、__急救网络是由一个中心、多个分站、多条绿色通道组成。分站为急救中心派出机构,与医院急诊科共同组成区域救护中心和绿色通道。急救中心、分站、绿色通道密切配合,保证急诊抢救各个环节畅通无阻。急救半径小于5公里,急救反应时间不超过10分钟。

2、政府投入与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相结合,少花钱、多办事。在基建方面,__市政府批准急救中心扩建征地5亩,投入资金XX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综合楼;__市政府投资2200万元,征地16.5亩,新建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综合楼。在车辆配备方面,两市能按照国家卫生部规定的5万人口配备一辆救护车的要求,配备高档进口救护车各30辆。车载设备有无线通讯、GPS卫星定位发射电台、起搏除颤器、心电图机、心肺复苏器、气管插管、胸穿、供氧等。通讯设备方面,两市均装备了800兆集群通讯指挥系统,该系统实现“120”有线专线计算机联网数据化,并通过卫星完成监控、定位、大屏幕显示,形成以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分站、急救车辆和医院急诊科为网点,覆盖全市的指挥调度系统。在市内设有3个发 射基站,信号覆盖率达98%以上。急救中心在对分散执行急救任务车辆实施不间断监控指挥的同时,又保持与政府有关部门、各医院间信息传递的畅达。遇有大型事故,可实现通频同播,做到一呼百应。

急救分站建设,两市在设立分站时,都采取依托医院急诊科,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投入并补充一定设备的办法实现。__市六个分站只增加XX万元设备投入,就盘活了上亿元资产。六个分站都形成了自己的抢救、监护、手术、辅助检查体系;只增加10万元通讯设备投入,就与13个医院急诊科保持24小时联系,协调指挥400名急诊工作人员参与急救工作。

3、院外与院内分开管理,急救流程一体化。__市将急救中心工作范围界定为院外急救,将各医院急诊科工作范围界定为院内急救。虽然急救分站设在各医院,但院外急救归属于急救中心管理,根据伤病员的病情,由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就近抢救,并结合各医院的专科特点,合理运送伤病员。医院在接诊、辅助检查、抢救各个环节畅通无阻,避免了相互扯皮的现象,也扼制了不规范的医疗行为,最大限度发挥了各自的工作优势。

4、政府政策倾斜,稳定急救队伍。因急救中心替政府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救援职能,不是纯医疗机构,所以,__、__两市把急救中心都核定为全额事业单位。__定编80人,__定编120人。医护人员中,有三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0%。凡从事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在职称晋升上给予特殊政策照顾,放宽条件。准予发放急诊补贴:副高300元/月、中级200元/月、初级100元/月。这样,对稳定急救人员队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当前我市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市区只有一所救护站,承担全市的急救工作。多年来,市救护站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的领导下,较好地担负起了院前急救、社会急救、伤病员转运以及重大灾害抢救等任务,为挽救急症患者的生命,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市救护站1963年建站,为科级差额事业单位,现办公地点设在市卫生局一楼,有9间办公及业务用房,6间车库,建筑面积270平方米。现有人员编制4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且学历、技术职称较低,最高学历为大专,最高技术职称为中级;有国产救护车10辆,心电图机3台,简易呼吸机3台,车载氧气瓶10个,2部普通型急救电话。日常实行3台车24小时值班,急救半径平均20公里,反应时间:市区平均10分钟以上,三环路以外平均20分钟左右。1994年4月,与“110”联动,共同组成服务社会化体系。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多数设有急诊科,医院内基本都能形成急诊小区。急诊工作有组织领导,有相对固定的医护人员。从医疗用房、医疗设备及床位设置来看,三级医院基本上能满足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需要,有的二级医院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接收大批急诊抢救病人的能力较差。各医院均配备急诊救护车,但与“120”救护站,医院之间没有形成统一指挥调度网络。大多数医院救护车基本上作为办公用车使用,有的也用于本院病人接送,出车率不足10%,造成人员、车辆闲置。

目前我市遇有突发事故需要急救时,主要由市卫生局临时调度市区“120”救护站和各医院急诊科紧急出动,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通讯指挥能力不强。

鉴于我市急救工作的现状,委员们认为:我市急救工作发展缓慢,与同等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急救需要,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特大城市的要求极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硬件设施落后。市救护站建站已有37年的历史,至今还没有独立的办公用房,而我省其他城市都相继建设了独立的急救中心综合楼。抢救设备陈旧落后,救护车配备与卫生部规定的每5万人口1辆差距较大。通讯设备没有形成指挥网络。

2、急救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市救护站医护人员紧缺,现有编制已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人员经常超负荷运转。医护人员仅10人,年龄偏大,平均年龄46岁,50岁以上的 就有5人,学历、职称偏低。

3、没有形成有效的急救网络体系。目前我市急救工作主要依靠救护站,由于急救服务半径太大,反应时间太长,虽然多家医院都有急诊科和救护车,但由于没有统一急救调度指挥系统,直接影响社会救援伤病员和院前急救的快速应急反应。

4、投入不足,急救经费困难。急救中心应由政府投资建设,但我市一直未能列入市政府财政预算为差额拨款单位。__、__和其他同等城市政府对急救中心都拨出专项建设资金,每年还向急救中心投入200—300万元。由于我市救护站是差额补贴单位,每年的财政拨款和业务收入只能维护一般运转,基本建设、更新车辆、增添设备困难重重。1999年市卫生局向救护站拨事业费51万元,向市财政申请到用于更新车辆、设备的专项拨款48万元,全年拨款总计99万元。

5、“目前,徐州市交通事故抢救中心”设在某一所医院,不符合就近急救的原则,也不利于伤员的及时抢救。

三、建议

市卫生局根据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对我市急救网络提出了规划目标,具体规定了建立有区域特点的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和面向淮海经济区的急救网络。在加强急救基础设施建设、配备急救车辆、急救通讯联络系统方面也提出了总 体规化。委员们认为,市卫生局的规划目标和总体思路基本上是可行的。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特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1、建立健全全市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形成以急救中心为核心、急救分站为枢纽、网络医院为基础的急救服务网络体系。以市救护站为主体,迁址组建徐州市急救中心,急救中心应为直属市卫生局领导的独立机构,不宜挂靠在某一所医院。为有效缩短急救半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根据市行政区域划分,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分别在市区东、南、西、北、中几个方位设立急救分站。急救分站应选择人口密度大,交通便利,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为依托,科学定点,合理布局,减少开资。各分站应为急救中心派出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和运行。我市的厅直、市属、区属、企业医院,以及驻徐部队医院都应纳入急救网络,急救网络医院要突出专科特色。三级医院应为急救网络的主体,指导并直接参与下一级网络医院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网络医院内应形成急诊小区,开通绿色通道。组建县急救站和急救分站,县急救站应设在县人民医院,县急救分站应设在中心乡镇卫生院。市卫生局应对急救分站、急救网络医院进行评估和资格认定,以保证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

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市卫生局规化在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在建设的门诊大楼西南部分楼层,建4000平方米的急 救中心办公楼,并在门诊大楼顶层建直升飞机停机坪。委员们认为,市卫生局的整体规划是可行的,在整体设计时,要有超前意识,急救中心应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并将行政办公、值班、调度指挥、通讯设备、急救培训用房,以及车库、仓库、汽车修理车间一并考虑,使其形成功能完善的急救中心综合楼。

3、完善急救通讯联络系统。建立全市急救微机联网程控系统,市区设急救“120”专线电话并入市话网,装备800兆以上无线网络集群化系统和GPS卫星定位发射电台,此项资金缺口较大,可分步实施,逐步到位。在各分站和救护车上设基地台和车载台,形成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急救分站、救护车和网络医院为网点,覆盖全市的通讯指挥系统。

4、增配急救车辆。根据卫生部按5万人口拥有一辆救护车的规定,目前尚需配备20辆救护车,1辆指挥车,其中需配备2台多功能救护车,一般应选择进口或国内合资生产的车辆。

5、增加急救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及设备。现代院前急救医疗必须做到现场抢救和监护,逐步使院前急救由过去的单纯转运型向医疗急救型转变。为此,急救中心需配备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人员编制需增加到90人,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稳定急救专业队伍,政府应加大急救经费投入,在待遇上要给予政策倾斜,如晋升职称、发放急 诊补贴等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为保证急救中心正常运转,不仅要增加财政拨款,还应把急救中心核定为全额事业单位,为急救工作提供坚强的财力保证。按急救出诊需要,每辆救护车内需配置心电图机、氧气瓶、简易呼吸器、吸引器、除颤监护仪等抢救检查设备及60种以上抢救药品。

6、加强急救队伍建设,加大急救人才培养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急救专业人员,举办培训班和外出进修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上,院前、院内急救相结合,突出院前急救。培训应以临床实用技术为主,加强实际操作和演练,以提高急救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提高急救人才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急救队伍。院前急救还需由社会公众性自救互救来组成,平时还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社会公众性自救的骨干。

第三篇: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完善和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进一步 完善和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米易县丙谷镇中心卫生院——张胜万

十八大报告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重点突出,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基本经验,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本人认真解读十八大报告,认为报告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指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等。根据上述十八大提出的医疗卫生核心内容,结合新医改与农村卫生工作,我们的工作目标是:“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要

达到这一工作目标我们必须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本人对米易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卫生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农民健康,保护农业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及省市县党委、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怀、重视和努力下,米易县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乡村卫生队伍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对保障农村居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县级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二、米易县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主要成就

(一)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的建设得到了加强。通过“卫生三项建设、国债资金”等项目资金的投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卫生院业务水平逐年提高。医疗设备配置、村卫生室建设等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基础建设和改造资金的投入及 X光机、B超、心电图等一批常用医疗设备的配备,使乡镇卫生院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村卫生室建设得到了加强,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的能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需要。

(二)卫生院与卫生室人员的培训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实施

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教育、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和适宜技术培训,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开展卫生帮扶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了农村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能力。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了加强。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圆满完成了新农合制度全面覆盖农村的目标,取得了“广覆盖、高参合、皆满意”的良好绩效,基本缓解了农民群众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基层卫生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公共卫生工作进展顺利,为辖区内的农村居民建立了纸质与电子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病人管理、II型糖尿病病人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将在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米易县初步建立了以县级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但仍不尽完善,对照上级标准和要求还有一些差距,综合服务能力亟待提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农村基层卫生发展不平衡,县级卫生资源较优,乡镇级农村卫生资源匮乏;二是卫生院编制少且缺编较严重,人才缺乏,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不高,影响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村级卫生人员老年化严重,从事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够,卫生室人员待遇差,队伍不稳定,影响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导致公共卫生工作质量不高。

为此我建议:

(一)继续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

卫生的投入力度,加快完成国债项目业务用房建设任务,项目建设要向乡镇卫生院倾斜,卫生院在三级卫生网中属承上启下地位,要发挥好乡镇的枢纽作用,关键要强化卫生院的公益性质,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满足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十一项公共卫生服务必须的房屋建设等硬件设施需求。合理配置县、乡、村的基础设施、设备,适当缩小县乡卫生设施差距。发挥区域卫生资源优势,实施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促进农村卫生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卫生院编制少,岗位设置不够,职工职称进不上去,卫生院工作条件差、工作繁重、待遇不高,严重影响人才引进,更留不住人才,导致卫生院工作人员少。人员少、工作量大且繁杂,职工外出学习机会不多,导致工作质量提高缓慢。希望进一步提高卫生院待遇,加快建设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改善职工生活条件,为基层卫生人才提供必要条件,让他们安心在基层工作。同时加快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力度,缓解卫生院职工长期超负荷劳动。

(三)虽然近年来逐渐提高了卫生室人员的补助,但是一个村有五六个卫生室人员的现象较多,导致“僧多粥少”的局面,很难维持队伍的稳定性,建议合理分流一村多名的卫生室人员。卫生室人员老年化现象突出,边远山区仍然是“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安全靠狗”的现象,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车,从事公共卫生容易出安全事故,希望加快完善兑现村卫生室人员养老保险问题(虽然《米卫发》【2012】115号“米易县卫生局关于转发《攀枝花市卫生局关于补助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医购买养老保险的办法的通知,但资金不到位,对60岁以上的卫生室人员没有明确如何处理》”),优化乡村医生管理,论证确定卫生室人员的退休年龄。

第四篇:关于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健全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的调研报告

鄄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0年11月16日)

在接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调研通知后,我们根据市局通知的要求结合鄄城实际,认真商定了调研方案,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县人才服务中心、县毕业生就业办组成的调研小组,对我县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深入研究了当前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设方面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了加强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加强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设的实践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构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整体联动的人才管理机制。调整充实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组织部长任副组长,人事、财政、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就优化人才资源配臵,创新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加大人才和智力工作引进力度等方面提出

1了21条具体意见和措施。同时,明确县长为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定期分析全县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社会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并将人才工作成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突出人才建设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另外,根据我县经济发展特点和优势产业需要,制定了《鄄城县人才队伍“2010-2020”发展规划纲要》,为全县人才工作的宏观决策管理提供了依据。二是建立全员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重点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优先培训、紧缺人才加紧培训”的原则,整合县内外各类培训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的新格局。今年4月份,组织全县20强企业、六大产业排头兵企业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共43人,赴清华大学参加了鄄城县企业家领导决策研修班,研修班的全部费用由县财政企业家专用培训基金中列支,这在我县尚属首次。今年9月份,组织3个全县“20强”企业,一个是农业龙头企业参加了菏泽市人社局、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主办的第二期职业经理人培训,县财政为“20强”企业解决4800元的培训费。今年10月份,集中培训了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173人(次),培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1245人(次)和“乡土人才”352人(次),有效促进了全县人才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是建立灵活有效的人才遴选机制。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遴选机制,大力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事业单位聘用制、竞争上岗等办法,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县政府出台了《鄄城县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开发现有人才优惠政策》,坚持党政人才重群众公认和工作实绩,企业管理人才重市场价值和利税收效,专业技术人才重社会效果和业内认可,“乡土人才”重群众反映和经济收益的引用标准,加大对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今年,采取公开考选的方式招聘事业单位人员157名,乡镇公务员15名。同时,先后组织25家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各类专场招聘会13场(次),接洽各类人才3000余人,引进博士研究生2人,引进硕士研究生25人,本科毕业生123人,职业经理人2人。

四是建立形式多样的人才激励机制。每年年初,县政府都将人才工作经费纳入本财政预算,县财政在保障人才工作经费的基础上,每年还划拨一定经费专项用于人才学历提升、各类人才培训和杰出人才奖励等,近年来,全县共投入人才工作的各项经费达50万余元。积极开展拔尖人才健康查体活动,共为42名市、县拔尖人才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为16000余人40岁以上的各类人才进行了健康查体。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拔尖人才机制,从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领域确定32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分别由县级领导干部定期联系,开展对话交流,征求他们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结对帮扶机制,广泛开展乡镇机关党员、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和农村实用人才“一帮一”结对

帮带活动,在项目开发、资金、技术、政策扶持等方面积极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

二、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在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机制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和进展,人才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县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不足,尚未形成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人才激励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效能。对人才系统规模培训比较少,活动载体也不够丰富,再加上我县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大项目建设仍然没有形成强大的聚才、引才优势,人才发展空间和创业平台还不够广阔,难以吸引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从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上看,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初级人才多,拔尖人才少;行政管理人才多,专业技术人才少;凭经验吃饭的人才多,靠创业立身的人才少。全县80%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分布在教育、卫生、农林等部门,企业、科研部门分布较少。另外,从事人才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县人才交流中心长期只有1名工作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工作的开展。

三是人才使用观念有待转变。由于行业特点和历史原因,不少单位和部门“重使用、轻培养”的人才观念还比较

严重。有些单位特别是用人企业,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只重视眼前可见工作的开展,强调短期效益,缺乏着眼于长远发展大计的谋划,致使人才引进、人才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与前瞻性,形式单一陈旧,流于形式,从而使人才潜能不能合理开发。

三、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我县人才工作正处于需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贯彻落实科学的人才观,就必须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不断增强创新人才工作运行的新机制。

一是健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针对全县人才总量偏少、专业技术人才较少、急需人才短期内难以培养的实际情况,树立“大人才观”,以“柔性流动”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以项目带动为载体招才引智,以产业为支撑集聚人才,以需求为导向借脑用才,采取聘用、咨询、讲学、借用、兼职等方法,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聘请专家教授,借“脑”发展。不拘一格引进各类人才,实现大项目建设与引进人才的双赢。

二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突破单纯以学历职称界定人才的局限,树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标准,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构成的人才评价量化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党政领导人才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专业技术人才评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营业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建立人才目标考核机制。每名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至少完成2篇有一定水平和价值的论文,通过民主测评、个别座谈、走访了解等多种形式,每半年对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水平、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全面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类人才奖励的主要依据,进一步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对考核优秀的人才优先提拔重用,对考核较差的及时给予处理。四是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为人才服务的多

个“绿色通道”,为优秀人才提供全方位、多形式、高效、优质的各类服务。为党政人才切实畅通“下”的渠道,在深入基层、深入大项目建设现场中给任务、压担子,提高他们干事创业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专业培训基金,把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列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在县、乡、村三级构建“乡土人才”培训网络,将“乡土人才”纳入人才发展规划,并积极建立健全“乡土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

五、加大对培养人才等人才工作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人才工作机构软硬件建设。调整、充实、配齐、配强从事人才工作的工作人员,加强对从事人才工作的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加强其能力建设。

第五篇: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一、我乡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1、我乡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一直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由乡人大主席周爱秋同志为组长的矛盾纠纷调处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两次排查会议,一把手亲自参加,并形成会议纪要。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排查,抽调综治、司法、信访、派出所、国土等部门有关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学校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调查,及早解决。“三夏”、“三秋”、及元旦和春节期间,还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大规模排查,确保农忙、节日期间的社会稳定。

2、我乡还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常务副乡长为副组长的预防和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形成了一套制度:一是民兵应急分队每天安排10人值班,两名班子成员带班,每村要有一名主要领导值班;二是机关成立督导组,全天候、不定时对机关和各村进行检查;三是每村确定一名信息员,随时报告情况;四是如发生突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应及时赶到出事地点,做好劝返、疏散工作,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防止事态恶化。

3、当前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一是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基于司法行政系统指导,自治性解决机制发育不足,村民调委会是在司法行政机关管理与指导下进行工作的自治性民间组织,这种调解受行政权力的支配和影响较大,有许多不利因素:(1)、增加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负担;(2)、强化了群众对政府的依赖,不利于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3)、增加了基层信访压力;二是调解过程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如在农村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调处结果最终往往由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拍板,因此,纠纷解决方式比较随意,受村干部个人意志和素质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调处结果的不公平,造成一方不满。同时,在行政协调过程中,由于受“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影响,个别基层干部在处理纠纷过程中,会采取有悖于政策和原则的协调,给群众传递“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信号,使群众大量纠纷涌向信访部门,有的还以各种激化方式引起领导重视,造成社会不稳定。

二、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1、建立矛盾预防机制。农村的矛盾纠纷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生的过程,因此,坚持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在工作中,基层干部要解决的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可能诱发矛盾的苗头性、倾向性因素,积极预测,超前防范,消除矛盾。我乡一直把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当作重中之重来抓,使排查出的矛盾全部化解在基层。

2、做好村级调委会的管理工作。村级调委会是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是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的法定组织。要使村级调委员会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一是实行层级管理机制,村调委会负责调处本村内的各类纠纷,调解不下的,交由乡调委会进行调解,尽可能做到在辖区范围内解决矛盾,避免矛盾激发;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村调解员、治保委员进行

专业培训,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调解技巧,促进矛盾纠纷的有效调处。我乡每年都组织两次全乡综治、民调主任培训班,通过邀请区综治办领导和律师给他们讲解如何处理复杂的矛盾纠纷,提高他们处理纠纷的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三是加强村级调委会的自治性,司法行政部门要尽量放权给村级调委会,地方行政部门则在调处过程中起监督作用,保障村级调解委员会在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发挥其自主性。

3、健全保障激励机制。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调解组织要配备办公室或调解室,做到“六有”,即有调解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二是各级各部门要划出专项资金,用于支付调解员的日常工资及误工补贴,调动其调解积极性;三是建立调解奖励措施,对调解成功率高、群众满意度高的村级调委会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

三、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

在“平安建设”实践中,我乡紧紧抓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这个龙头,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建立机制入手,强化领导责任,保证目标实现。

1、根据全区“平安建设”工作要点,及时对社会治综合治理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党委书记任主任,四位班子成员任副主任,相关站所为成员单位,并结合我乡实际,制订双江乡“平安建设”实施方案,就当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具体措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全乡的总体工作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为我乡“平安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对“平安建设”工作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到各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平安建设”工作一票否决,并按照目标责任书的规定,采取各种措施使工作落到实处。

3、把“平安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班子成员每季度专题研究、分析综治工作,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

四、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

1、做好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要求建章立制,规范基层基础工作标准,2006年我乡共建设11个规范化基层组织,准备在今年完成全乡23个行政村的规范化基层组织建设。

2、组织派出所、司法所深入各村指导治保、民调组织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治保、民调工作制度,使治保、民调组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充分发挥乡、村专、兼职治安巡逻队的作用,在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在重点部位、路段、区域加强治安巡逻,有效地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下载关于健全和完善市120急救服务网络的调研报告(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健全和完善市120急救服务网络的调研报告(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的调研报告......

    农牧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情况报告36

    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党委切实将体制机制的废、改、立工作贯穿活动始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征求来自不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突出指导性、规范性、实用性......

    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共5篇)

    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 领导责任有关制度一、集体领导制度 1、凡属重大问题,包括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的实施办法,决定本局全局性问题,讨论推荐干部,党的自身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都要......

    关于完善市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市纪检监察派驻机构 统一管理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保证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根据中央、省、......

    关于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的调研报告111

    关于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的调研报告 一、法律援助政府责任落实及职能作用发挥情况 (一)党委、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重视情况 和静县党委、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较为重视,2013年和静县......

    调研报告(报市)大全

    2012年外经贸工作情况摸底调研报告广宁县外经贸局2011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加大落实《规划纲要》和“双转移”工作力度,各项工作立足抓早,抓落实,为确保完成年......

    市退耕还林调研报告

    10月21日,由担任__市政协副主席和常委的九三学社__市和主委、副主委组成的调研组,对__市的退耕还林进行了调研,与__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农业、林业、水利部门的同志进行了座谈,并......

    市餐饮业调研报告

    敦化市餐饮市场调研报告随着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饮食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乃人类的天性,生则为食,活亦为食,食乃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在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