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青少年会遇到的心理问题
现代青少年会遇到的心理问题
--三国赤壁古战场、雏鹰军团—21天焦点黄埔军事夏令营
经过许多的专家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的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教导方式的不同,孩子的心理上会因为自身的所处的环境的不同,会有很多不同的心理和思维方式的产生,那么具体的心理上有哪些种类呢?
1.依赖心理
当前,独生子女的群体越来越庞大,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
2.自负心理
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都是整个家庭的轴心,所以,有很多的独生子女总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于是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
3.自私狭隘心理:很多的孩子因为自身环境的长期影响,导致了其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会将一些小小的利益的影响而感到委屈,会因此而具有很强的报复心理。
4.自卑心理:很多的孩子由于不同的原因而对自己的品质、能力等反面的认识不足,而对自己做出过低的评估,会不断的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会对自己心理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5.抑郁心理:很多的孩子因为外界的原因的影响,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而无力反抗,逐渐的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会时常让自己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中而无法自拔。
6、孤僻心理:很多的青少年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会有一些自闭的情绪,长期的不愿意与人进行交流,长期的沉默寡言,会让他们无法将内心的压抑无法正常的进行宣泄,这样的情况会让他们逐渐的产所心理上的隔膜。让自己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
8、恐惧心理:很多的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对一些特定对象或者境遇产生一些非常强烈的感觉,让他们因为一些心理上的暗示,长期的处于一种恐慌的环境中,无法自拔,自我释放。
9.易怒心理:也有很多的青少年的情绪上会经常出现爱发脾气,冲动急躁的情绪,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出现报复性、时常会有一些危险的举动发生,但是在事后却又会感到害怕和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
10、逆反心理:这种心理是经常会出现在青少年的身上,由于身边的朋友、周边环境的影响,会对一些事物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甚至还会出现厌烦以及顶撞的状况。
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这些心理也逐渐的成为了许多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最大的阻力,要用什么方式才能让青少年正确的面对这些方面的问题呢?三国赤壁古战场联合专业的军事夏令营组织—雏鹰军团倾情打造了2013军事夏令营活动,是一群优秀的特种部队退伍人员利用军事化的管理,配合多家课外教育机构和经过国家认证的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帮助青少年客服不同的困难,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开发个人潜力,增强个人自信心等方面的训练,来帮助孩子们从新认识自己,打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第二篇:中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怎么办?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卫生、身体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受到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心理矛盾十分突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虑,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只有加强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力度,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心里辅导心理咨询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者,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因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越多,期望也越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卫生、身体健康、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日益增多的中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不断增多。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学生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从而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和同学的冷眼,以致产生焦虑感,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当中更为突出。我在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倾诉“想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期中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家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
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我在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有学生倾诉:“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人际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封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致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交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十分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我的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约占15%,“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道、授业、解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短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学生中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最初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
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当然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不断失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学生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学生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主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公共影视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学生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具体做法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中国
(一)、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在学校开设心里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承受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三)、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这些学生做一下放松治疗,以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可以如下: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由于青少年学生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应侧重于
引导,鼓励,在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里因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不良的作息习惯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同时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力度,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篇:新教师会遇到的问题
新手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多数新手教师在入职初期面对教学实践时明显准备不足,往往会在复杂的教育教学情境中经历着强烈的“现实冲击”,迟迟不能胜任工作,严重阻碍自身发展。
归纳起来新手教师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 自己从教以来所面临的问题或困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及面对问题时自己的处理方法策略等进行反思。如:动机(职业的价值感、职业态度等)、知识专长(学科知识、教学法、学生心理等)、教学与管理技能(教学设计、实施、评价、课堂管理等)、自我发展(自我评估、自我规划、主动性等)、环境适应(学校氛围、人际关系、继续教育等)、关注学生(爱与尊重、了解差异等)个人特质(责任感、情绪稳定、自信幽默等)、思维方式(变通灵活性、归纳概括)。
第四篇:对现代青少年遇到的一些问题看法
对现代青少年遇到的一些问题看法
在从婴儿到青少年的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理解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说到“发展变化”的时候,我们都会联想到人在青少年期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暴风骤雨般的剧变。那对于青少年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要如何处理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到人在青少年期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暴风骤雨般的剧变是:一方面青少年身体外形和神经系统发育接近成人;另一方面青少年社会经验缺乏,言行不成熟,与人打交道笨拙。接着对于这两方面的剧变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以那些问题出现:如(1)面对身高的烦恼;(2)面对肥胖的困扰;(3)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怀疑;(4)对考试的恐惧;
(5)面对父母侵犯自己隐私的厌恶等等。最后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青少年的角度上,分别从生理成熟、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解答这些问题。
对于问题(1)面对身高的烦恼。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个体在身体外形的发育上也有快有慢。由于身体发育较早的青少年“看上去更像成人”,身体发育较迟的青少年“看上去更像儿童”,因此他们经常被区别对待,也让他们形成了不同的自我概念。虽说早熟的男孩看上去更加阳刚、可靠、能力强,但是由于社会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期待,这些青少年往往要承受超出他们自身能力的压力;而晚熟的男孩虽然能够更安然地享受童年的快乐,但他们急于要表现自己的时候却常常因为外貌而受到他人的轻视。这时候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身高长生烦恼,而解决这个烦恼的方法是:了解到“人体从出生到成熟,生理发育的速度是不均衡的;在青少年期,女生比男生要早发育,这种现象不仅在两性间有差异,不同的个体在身体外形的发育上也有快有慢。”从而改变自卑的心理因素,养成良好的品行,在学校以及同伴中寻找到自我目标,就能取得了充分的收获以及他人的尊重。本阶段的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对于问题(2)面对肥胖的困扰。在青少年期,由于雄性激素会促使脂肪开始沉积在皮下,使得女生看上去体态丰满圆润,皮肤细腻。而这个阶段的女生处于生殖期,她们对于自己在异性眼中的看法特别的看重,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貌。因此她们常常会因为这一时期的身体发展产生困扰又由于对这些知识了解的不够,常会作出一些对自身有伤害的行为,如节食。这时解决这个困扰就要建立在对青少年性成熟的表现的了解,能够泰然得面对这些状况,并从心理上乐观的接受这个时期的到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不仅要应付学习,也常常要为第二性征的出现而烦恼,若没处理好这个阶段,对于今后学业的发展会造成必然的影响。
神经元的过度生长,突触的广泛形成使青少年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潜力和发展的机会,但只有他热衷参与的活动所形成的联结会被保留下来并良好发展,而这个时期没有被用到的联结就会永远被淘汰掉。举例来说,一个爱读书而不爱运动的少年也许会抱怨自个儿“没有运动神经”,但事实是他较少参加体育活动,导致关于运动技能的神经联结逐渐消失了;又因为喜好读书,使得他在青少年期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形成大量有效的神经联结。同样的对于问题(3)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怀疑,也是同一回事。因为对学习的不热衷,对学习不重视,没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而导致学习技能的神经联结渐渐消失,表现为记不牢,对学习力不从心。这时面对这一问题,首先要保持心理上的泰然,不要妄自的否决自己、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接着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多读一些相关的有趣的书,培养自己的兴趣,促使学习技能的神经联结得以保留下来并良好发展。当然了对于记忆力的培养不是一步登天的,要时常的温故,“温故而知新”这可不是说着玩的。——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当这些青少年的注意力不能被正常、健康的活动所吸引时,暴力、性、酒精、尼古丁就会诱惑他们,这些有害的东西对他们大脑的影响是很大的。
学校的学习越来越成为现今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以及今后所办演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就如今的状况来看,制度化的学习、灌输式的学习在学校里站着主导地位,这导致青少年身心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也使得青少年对于学业只有盲目性的学习。而这种种对青少年会形成压力,一旦这压力超过了他们所承受的范围就会使他们产生反抗的心理。而问题(4)对考试的恐惧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学校、老师、家长对成绩的过于看重,使得他们对考试的反感进而发展为对考试的恐惧。记得看过的这么一段材料:有一次,学校的作业要用“考”字组成六个词,一个小女孩组了“考试、考卷、考场、考题”就组不出来了,向父亲求救。父亲让她好好想想,她想了一会儿说:“考分。”父亲让她再想想,并特意把“想想”两个字加重,意在启发她想出“思考”、“考虑”这样的词。女儿认真想了一会儿,报出的答案竟是“月考”。这个例子也许有点极端,但它促使我们思考:学校不应该只注重于成绩。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一个巴掌是啪不响的”对考试的恐惧不仅仅是学校造成,另一方面也在于学生自身上。对考试不要认为它是母老虎,其实它只是给予我们一个改错的机会。不要太看重于成绩。
在青少年期,被抑制的恋父恋母情结转移到了同龄的异性身上,乐于接受他人,寻求与他人建立长期的异性关系;同时也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时的青少年极其注重自己的隐私,又由于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回偷看子女的日记、或疑神疑鬼,导致青少年对父母侵犯自己隐私的厌恶。面对这一困扰,采取的方法是“沟通”。父母要对子女有一定的信任,要及时与他们沟通。
我想只要青少年在遇到问题时不要太急躁,解决不了就寻求学校、老师、父母、朋友或是同学的帮助,即使不能解决问题但也会学到一定的技能。
第五篇: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
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教育归根到底做的是人的工作,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发展中的人,这就使得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困惑,教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做工作。于是,我选择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来进行阅读和学习。通过仔细的阅读和学习,感觉到收获颇丰和受益匪浅。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概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发展上;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于是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以实现青少年的“社会化”。
二、青少年身心变化,集中表现出这个阶段过渡性(从幼稚过渡到成熟)、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四个特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又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反思是本书的主旋律。所谓反思,它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检讨、认错和修正,而是理智上的思考、对质和鞭挞,即对过去的所思、所想、所做进行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就是要审视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工具、教育对策是否尊重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尊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在反思的基础上,本书针对当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四种宏观方略:(1)更新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2)掌握与当代青少年沟通的技巧;
(3)让青少年体会的我们的爱;(4)用“新眼睛”看世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对策:
1、正确帮助青少年上网;
2、牵手走过成长的烦恼;
3、引导青少年走过“独木桥”。
本书提出的这些对策能在正确引导当代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本书的书名冠以“当代”二字,是因为全书试图折射出时代的光彩,让读者感触到时代的脉搏。这种鲜明的时代性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当代”青少年:他们出生在70—80年代,被称为“信息时代的青年”。90年代后期出生的一代,现今基本上开始进入青春期,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少年”或当代“少年”。这种鲜明的时代性更主要体现在本书的研究内容与对象上。本书介绍了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变化特点,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当代青少年新的心理需求,剖析了互联网络给当代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分析了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国内外学者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归纳出以下6种标准:(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2)自我调控能力;(3)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4)与人建立密切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发展;(6)对生活有热情工作效率高。
针对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所显示出的严重性,我们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对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现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并且言注重落实,重视效果。
1、加强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生存意识的教育
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必须认清形势,顾全大局,对学生加强个人生存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不可少的优良的心理品质。事实证明:一个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而我们国家当前的青少年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较为优越,基本上没有遇到过任何生活困难,所以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相对淡薄。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告诉他们一粒米,一棵粮食都得来不易。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节约的美德。此外,还要时刻注意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自己用餐、收拾餐桌、刷洗碗筷。学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拖洗地板、收拾房间、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等。平日里做事情要有条理,不要眼高手低或虎头蛇尾,而要善始善终。
2、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挫折是人生中常常遇到的,若不具备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品质,走向社会难免不出问题。当代的孩子,大多是“小皇帝”、“小公主”,从小生长在一个宽容到及至的环境里。他们受到家人的过分溺爱,从没有受到过任何的委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情感会是多么的脆弱。因此,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增强抗挫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豁达开朗的而不是心胸偏狭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分析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引导他们正视挫折,使他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了解社会,重视生活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比如在美国,每一名中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必须完成国家教育规定中的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时限,学校才允许其毕业。而在国内,这一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家长害怕学生能力不行,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要使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
4、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当代的学生由于缺乏劳动能力的培养,因此他们的劳动技能素质几乎为零。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 所以,具有熟练全面的劳动技能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要素。在学校教育中,要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重要性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而且要爱劳动,会劳动。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周围学校、社会上的环境和条件,给学生创造参见社会实践和锻炼自身劳动技能的机会,因为劳动技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得来的。同时,在劳动中,学生才可以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以致用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牢固的技能基础。
5、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当代的学生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差。事实上,一个人心理依赖性程度越高,心理承受力就越低下。因此,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第一,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常识,逐步做到生活自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第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分类概括能力。第三,给学生主动权,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第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要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防止心理封闭;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心理品质,创造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境。
总之,《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是一本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单纯是因为青少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坚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最终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自学报告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