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内容简述
一、实践内容简述:
针对恩施地区留守儿童多的情况,我们在假期建立爱心辅导班,免费招收那些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我们将有针对性的开设基础课、艺术课、实践课等,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接受艺术文化的熏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同时,我们还将与这些孩子建立长期的帮扶,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实践活动意义:
据调查,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而恩施作为西部崛起城市之一,此现象表现尤为突出:一方面,恩施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工前往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务工,将子女留给家中老人看管,或者托付给亲戚好友。另一方面,恩施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吸纳了大批周边农民工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无力提供给孩子足够的关照,尤其是周末或假期,孩子多处于无人监护状态,孩子意外伤害事故频发。
虽然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子女的生活在经济上有些许改善,但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是教育上的缺陷。“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又由于基础教育师资薄弱,教师大多身兼数职,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利用假期时间我们组成留守儿童爱心辅导班,一方面帮助留守辅导功课,使其学习成绩能够提高;另一方面,我们与村委会合作,将孩子集中起来,避免孩子受到意外伤害,使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童年的快乐,促进其健康的心理品格。
三、实践活动的预期目标:
1、将耿家坪周边的留守儿童都集中到爱心学校,开设基础课,提高其学习
成绩;
2、开设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使孩子受到艺术熏陶,培养其广泛的兴趣爱好;
3、多于孩子谈心,使其不再有孤独感,促进其健康心理品格;
4、建立与孩子及家长的长期联系,在以后的时间里对孩子进行长期帮扶;
5、将实践经验和成果整理,向妇联、民政等政府部门提出建议。
四、实践活动的保障:
(一)可行性
1、本团队由我校各个学院的热爱公益事业的同学组成,大多数同学具有半年以上支教经历,且很多同学是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
2、团队人员组成合理,有艺术学院的美术、音乐专业学生,文传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学生,也有业余的书法爱好者。使团队能够全面为留守儿童服务。
3、恩施公益网的大力支持。恩施公益网是恩施地区较大的一个公益性网站,该网站长期关注恩施地区的留守儿童,并长期帮扶了一批留守儿童。网站的提供教室等一系列资源,使我们团队在具体活动的开展,取得社会信任,与新闻媒体联系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4、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能够准确联系到需要帮助的孩子,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5、爱心辅导班距离我校不远,爱心老师可以在学校食宿,实践活动时间更长,效果更好。
(二)团队文化建设
1、制度建设。本团队设立了职位责任制度、财务制度、学生守则、老师行为规范、学生及老师安全责任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使团队工作有序运行。
2、团队原则:做实事,热心为孩子成长引路。
3、宣传口号:传递爱心,播撒良善。
4、工作理念:热情、专业、爱心、耐心。
五、实践活动的现有条件:
1、本团队有一批具有爱心、热爱公益、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
2、与恩施公益网、耿家坪居委会合作,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工作场地有了保障,能很好联系到需要帮扶的孩子;
3、爱心辅导班距离我校不远,爱心老师假期可以在我校解决食宿问题。
六、实践活动具体安排
(一)准备期(6月30日——7月3日)
购买文体用具、布置教室、联系留守儿童、制定课表、老师备课等准备工作。
(二)教学时期(7月4日——8月4日)
严格按照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行教学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简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简述
邸乘光
2008-9-8 13:08:4来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网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好,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也好,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个理论体系,特别是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毫无疑问,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三大理论成果是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而每一个阶段必然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因而在各个阶段所形成理论成果的具体内容肯定会有所侧重。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着力解决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三大理论成果既然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就必然具有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联系。按照其内在逻辑联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观点进行梳理,是非常必要和很有意义的。
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上,强调思想路线是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发展。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问题上,排除了一系列错误观点,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科学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因此,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本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
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强调要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隔几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实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包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实行改革“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问题上,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
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努力使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国内改革发展。”
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问题上,强调现代化建设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二者都得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为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总之,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问题上,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民主问题,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此,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十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问题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
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其他各种专家,思想文化和教育战线上的同志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十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问题上,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十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求军队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增强国防实力,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同时,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自觉地在这个大局下行动,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必须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要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
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
十四、在“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强调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提出发展台海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和重要意见。强调台湾问题事关祖国完全统一,事关国家核心利益,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并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十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根本区别于历史上的封建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标志。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十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问题上,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极为重要的科学论断,并据此确立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们坚持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在处理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上,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埋头实干,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
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建设和改革最基本的动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工农联盟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教育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和主人翁作用,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竞相迸发,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要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十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坚持党的先进性,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归根结底,是要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十九、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建设问题上,强调“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个目标,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要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要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二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对外开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依靠力量、领导核心、执政党建设、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既以其独创性地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作者邸乘光,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兼评三版自然辩证法统编教材
刘立/曾国屏
在党和国家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际,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新的自然辩证法教材问世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一共组织了三次自然辩证法教材的编写,出版了三个版本的教材,它们分别是:第一版,1979年由孙小礼主持编写的《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1];第二版,1991年由吴延涪等人具体召集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2];第三版,2004年由黄顺基担任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3]。而在其间的25年中,各省市高校纷纷出版了自己的教材,品种繁多,但大多都是以“统编教材”为蓝本而编写的。
从总体上看,这三版教材是一脉相承的,都包含了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或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几个基本方面,体现着学科共性。同时,这三版教材又各自有其特点。通过这三版教材,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自然辩证法界的理论探索和学科探索。这种探索,也是自然辩证法对于人、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探索,因而是关于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一种学术探索。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
自然辩证法之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出现,是在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十二年规划”(1956-1967年)的时候。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规划草案把自然辩证法定位“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草案说:“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存在着这样一门科学,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这门学科,我们暂定为“自然辩证法”,因为它是直接继承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进行过的研究。”[4]
从这样一个严肃又严谨的规划对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规划者们既没有简单地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于哲学,更没有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定位在两者之间。
然而,到底怎样定义自然辩证法学科?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筹备之初,到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走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殷堂,再到纪念邓小平批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25年周年(2003年)之际,这一直是我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所研讨的基本问题之一。
1979年第一版教材是这样定义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5]这个定义,明显地继承了十二年科技规划中的基本思想。这个定义,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经典性”定义。
1981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筹备会工作报告给出了一个说法,即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这种说法是不是给对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作出了最终的结论呢?龚育之明确而简练地回答说:“不”。他指出:“这句话能不能表达得更周到一些也是可以斟酌的。”他还说:“不管文字上怎么表达,自然辩证法同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7]。这里可以看出,或许龚育之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即自然辩证法更应该被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另外,于光远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他说:自然辩证法作为科学群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特色或色彩的诸科学部门的总称”,带有哲理性质,但“其中包括许多不属于哲学的科学部门”[8]。
但是,第二版教材中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它开门见山地采用
了如下的说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9]这个定义中,最重要之处在于,它从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抑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部分之争中选择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组成部分这个说法。这个选择,对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事实上,关于自然辩证法及其学科性质的争论,仍然在继续之中,甚至更加激烈了。这不能不促进自然辩证法界作进一步的探索,而正是作为这种探索的结果,第三版教材终于采取了这样的表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10]
这个“新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经典性”定义,同时提得更为明确,它必将对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对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的阐述,无论在哪一种版本的教材中,都绝不仅仅是一个“哲学”的理解,而更多的是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诸方面的理解。实际上,第一版教材的“绪言”已经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不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自然科学,分析自然科学中的各种哲学问题,而且还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自然科学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他们在这些方面写下了许多札记、论文和著作,为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1]第三版教材对自然辩证法事业和学科的重新定位,明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更符合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和学术发展的实际、更有利于自然辩证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定义,从而必将促进自然辩证法在新世纪“重振雄风”(于光远语)。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容
接下来,我们来考察三版教材的基本结构,以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容问题。
在第一个版本中,除了“绪言”之外,包含“第一篇自然观”、“第二篇自然科学观”和“第三篇自然科学方法论”这样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注:值得注意并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个版本的教材中,是这样来叙述自然辩证法学科内容和学科体系的:“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我们大体上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界辩证发展的图景及其规律性;
(二)自然科学的性质、规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自然科学方法论;
(四)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和科学分类;
(五)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六)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演变。
本书的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仅就前三个方面的部分内容,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后三个方面的部分内容,拟围绕其中一些问题编写若干参考资料。”(《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iv)
但是,第一个版本教材内容和体系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后来人们往往就将这个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当作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体系。本文中关于自然辩证法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容的讨论,也只是结合教材,从这样的一个特定角度的讨论。)
在第二个版本中,首先是有一个“绪论”,然后也是包括“第一篇 自然观”、“第二篇 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第三篇 科学技术观”这样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在第三个版本中,同样先是有一个“绪论”,然后是包括了“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编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三编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和“第四编 科学技术与社会”这样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比较三版教材的基本组成框架,可以反映出:一方面,三版教材无疑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第一版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自然
辩证法的研究概括和总结为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几个基本组成部分的重要贡献。大致说来,这三个版本都体现了“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这样的基本内容框架和基本线索思路。因此,都必然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最终必须涉及到人、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诸方面发展的关系问题。
另一方面,三个版本无疑是与时俱进的。这种与时俱进,体现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辩证法界学术探索的历程。
首先,从内容范围看。第二个版本相对于第一个版本,除了“方法论”与“科学技术观”的顺序有所调整之外,还在标题上将“技术”突出了出来。而第三版本中,不仅进一步突出和加强了“技术”,更将“科学”与“技术”分别地加以论述,即将“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与“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分别作为独立的基本部分。在这样的处理过程中,第三个版本中专设了“第四编 科学技术与社会”,这也是该版本较之以前版本的一个大的变化。
第二,从内容的认识角度看,这三个版本的变化也是很大的。
在“自然观”部分,第一版侧重于阐述自然界的辩证法,第二版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以及人与自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三版进一步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在“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第一版分别阐述了科学的性质和作用、科学与社会实践、科学与哲学,以及科学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虽然第一版教材没有明确提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但其内容蕴含在各篇章之中。比如,在科学观部分的序言中,作者指出:“加强对自然科学观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可以为我们研究科学技术史,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科学学,提供一些基本观点;可以为我们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和方针、政策提供一些理论依据”[12]。第二版教材吸收了科学社会学、科学学和科技与社会的内容,比如阐述了科学的社会建制、大科学观等。另外,科技与社会作为了单独的一章。第三版教材则为科技与社会单独开辟了一个整篇,从而大大地丰富了科技与社会的内容,并在结合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方面特别下了一番功夫,进行了较以前更为丰富的阐述。
在方法论部分,第一版教材主要是从科学研究的程序来安排其内容的,第二版不仅大量地吸收了西方科学哲学的成果,而且单独列出了“技术方法”一章,其中大量地吸收了国外技术哲学的新成果。第三版将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作了分开处理,并将科学观和科学方法作为一编,将技术观和技术方法作为一编,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体现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技术价值的内在联系;而且,这种分开处理,使得“技术观”和“技术方法”两个部分的内容都大为丰富了,特别是使得关于高科技的内容大为丰富了。
在第三版教材看来,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涉及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与社会)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它的研究必须从辩证的观点,也就是发展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出发,并且牢牢抓住系统中的科学技术”[13]。
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和判断,新编教材明确地指出:“进入20世纪,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需要高度的人文关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围绕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正在形成科学技术学这一广阔的研究领域”。因此,自然辩证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14]。
第三版教材的这些新结论和新探索,为我们深入认识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人为本的科学技术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提出了新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
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大协调发展战略”,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新版自然辩证法教材不失时机地把科学发展观写了进来。“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新的科学发展观,它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这就迫切需要繁荣与发展‘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人与自然、社会及经济的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又与相互融合的、广阔的研究领域,它是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门基础理论。”[15]
事实上,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教学,纵观三版自然辩证法教材的内容,可以发现:人、自然、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一直是自然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的主题。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为合理处理人和自然的矛盾服务的。自然辩证法始终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其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它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与技术。
自然辩证法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探讨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途径。第三版自然辩证法教材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概括和总结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自然观”。这种新的自然观对于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无疑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自然辩证法非常关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它指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内在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自然辩证法还探讨了协调发展的途径:比如,要实现科学技术系统内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的协调;要解决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解决好科技、经济与体制、政策的协调关系;建立起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观念的协调关系。第三版教材中,注意了这些问题,并从历史与现状出发,阐述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等问题。
所以,我们的确可以说,自然辩证法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做出了自己的学术贡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有待自然辩证法去做进一步的探索,比如探索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探讨科技为民所享,为民所有,为民所治的理念和实践。又如,自然辩证法不仅要深入探讨天然自然,还应深入探讨“社会自然”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
正如人类不能离开大自然而生存一样,自然辩证法学术事业和学科事业不可能离开中国现代化事业而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然辩证法将以自己的学术研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进一步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9]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3][10][13][15]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326.[4]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5][11][12]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绪言,i,ii,154.[6][7] 转引自龚育之.科学·哲学·社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195.195.[8] 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57.[14]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在笔者看来,作者的这个叙述中,与该版本教材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相一致,这里至少应该采用“从马克思主义”的提法来代替“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提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罗文东
2007-10-17 15:44:24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胡锦涛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是对改革开放29年来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544页)和任何理论体系一样,科学发展观也是以我国近现代的整个发展为客观依据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为其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提出按照统筹兼顾的方针,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在一段时期内,出现过追求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情况,甚至出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洋跃进”等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经济社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也应看到,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如在积累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出现了资源消耗过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问题;在打破“吃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的同时,出现了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实践的艰辛探索,凝聚着几代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智慧。
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我国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有过论述,但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重要范畴,提出“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并把它们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这在马
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各方面尽快发展与整体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统一,开拓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反映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关键的地位,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这一体制还不完善,体制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日益突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逐步落实,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但人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协调社会利益和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致力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科学发展观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具体实际,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这种客观真理性与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决定着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普遍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七千万党员的大党,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所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这样的大党,这样的大国,这样的大业,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我们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全党同志只有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才能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实践内容
2010年7月1日,启动仪式
我们实践小分队经过前期充分准备,今天终于迎来了我们实践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午九点钟,启动仪式准时开始,到会人员有心理学专家郝丽萍教授,指导老师王欢,里商村委书记,村委主任,商源完全小学校长等一行人,会议实践队队长汪军利主持。会上,郝丽萍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表示对我们的实践活动充满信心,在适当时候给予我们对专业的指导。
在会上,我们实践队与里商村村委签订暑期社会实践基地的协议书,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并且进行了挂牌仪式。活动里的每个人都对这次活动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2010年7月2日,心理状况调研(村委,学校)
我们实践小分队分两组出发,一组前往里商村村委,向当地的村委干部通过访谈的形式具体了解了该村孩子们的生活现状,以及遇到一些可见的问题;另一组前往学校,通过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学校老师们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的情况,并且老师们给我们实践队提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
走访结束后,我们小分队全体队员举行了以我们眼中的农民工子女为主题的座谈会。各位队员首先阐述了对孩子在自己潜意识里的印象,然后展开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通过与当地村委以及学校老师的接触和探讨,我们增加了对孩子们的认识。孩子们在远离成长中既表现出了令人可喜的一面,又表现出了另人担忧的一面。
2010年7月3日,社会调研(学生 家长)
我们实践小分队分两组出发,一组前往学生玩耍聚集地——商源完全小学篮球场,我们通过访谈与调查问卷想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目前的生活现状;另一组前往学生的家中以及田地里,我们通过与学生家长的接触,进一步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表现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
调研结束后,队员们聚在一起进行活动讨论。每个人把自己整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并就这两天的活动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大家就针对接下来几天活动开展的主题达成一致的意见,并进行了相关的准备。
2010年7月4日,“我了解自己吗?”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实践队组织孩子们在商源小学教室进行了“我了解自己?”的主题活动。我们首先通过给孩子们讲解心理学上关于性格分类,使孩子们对性格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其次,我们通过一些心理小测试,给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特点。队员为每位孩子有针对性的就行个人性格分析,针对独特的性格特点,分析优点和缺点,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2010年7月5日,“爸妈,我想你了”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实践队组织孩子们在商源小学教室进行了“爸妈,我想你了”的主题活动。在调研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孩子们长期远离父母确实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举行了这次活动。
上午,我们实践对通过讲座的形式给孩子们讲解了亲情的重要性,使孩子们体会到父母在外打工只为抚养自己的艰辛以及父母想在孩子身边而不能在身边的无奈。讲座上,孩子们听了都非常得感动。
下午,我们队员利用自己现有的条件,有手机,电脑等让孩子们给离家在外的父母打电话,表达了那些平时在心里不敢说出的话。由于有些小朋友未能联系上父母,部分队员就教孩子们写信给父母。
此次活动比较成功,队员们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切切实实的亲情。
今天我们实践队组织孩子们在商源小学活动室进行了“我的生活我的习惯”主题活动。由于孩子们远离父母,所以在接受生活习惯以及待人礼仪方面的教育不多。
上午,我们队员向孩子们介绍一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正式场合与人交往的礼仪以及在与人交往中经常会碰到的困惑。孩子们都觉得受益匪浅。
下午,队员们让孩子们模拟早上所介绍的一些知识。通过情景模拟,使服务对象加深印象。评选并奖励表现好的服务对象。
2010年7月7日,“我的学习我做主”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实践队组织孩子们在商源小学教室进行了“我的学习我做主”主题活动。由于孩子们远离父母,所以在暑假不能得到父母很好的学习指导。
我们队员用一天的时间帮孩子们补习学业,使孩子们那些不懂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尽管一天的时间里我们不能完全帮孩子们补好功课,但是我们给孩子们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学习也是快乐的。队员们将自己多年来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孩子们。使孩子们懂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2010年7月8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实践队组织孩子们在商源小学的活动室进行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主题活动。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广扩得了解外面世界的平台。
我们以学习世界及中国地图为载体,拓宽他们对世界知识的认识,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在此次准备活动的过程中,队员们也收获不少关于一些各地的风土人情。2010年7月9日,“我的生活很精彩”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实践队组织孩子们在商源小学的活动室进行了“我的生活很精彩”主题活动。我们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更懂得生活。我们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入手,举行折纸,棋类,书法,七巧板等小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我们还介绍了一些比较健康又从没有玩过的游戏,使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过着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
会后,小分队全体队员聚在一起总结了此次活动,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确实没有能像城的孩子一样过着丰富的生活,但是,我们的到来一定要尽量使它实现。2010年7月10日,“我能行”素质扩展活动
今天我们实践小分队组织孩子们在商源小学的操场进行了“我能行”素质扩展活动。通过“报纸运球”,“纸坦克”,“盲人行”等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学会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手指操”锻炼了他们的勇气和自信,“纸装秀”则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
结束后,我们分队队员聚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就今天的大型活动进行了总结,并接下来的主题活动进行了重新构想。
2010年7月11日,“我的未来我规划”主题活动
今天我们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组织孩子们在商源小学教室进行“我的未来我规划”主题活动。通过上次的性格测试以及这几天的素质扩展活动,孩子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优缺点。
首先队员们为孩子们讲解了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以及从事此项所需工作需要做好哪些准备。然后让孩子对自己以后的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包括所需要掌握的东西和努力的方向等等。
今天我们实践小分队组织孩子们在商源小学操场进行了“我的梦想在此启航”的主题活动。我们延续昨天的主题,让孩子们对自己未来更明朗些。
首先我们让孩子们谈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然后孩子们的梦想以及我们的梦想一同写到了小卡片上然后随同气球放上了蔚蓝的天空。最后孩子们在空白的画布上构思着自己的梦想。
2010年7月13日,告别仪式
今天我们实践队举行了我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告别仪式。仪式上先由队长总结了此次活动的情况,我们都感觉到收获非常得大。
然后有村委主任代表村委会送给我们实践队一面锦旗和一封感谢信,我们非常得感动。同时,学生家长也送来了感谢信表示我们对孩子们的关心。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孩子们纷纷提起笔向我们每位队员写信,孩子朴实的文字真真切切得表达了感激之情,这几天的活动让他们懂得了很多。
第四篇:实践内容
实践内容
为更好地利用假期的时间,丰富我们的体验,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未来的工作形式,虽然北京的夏天骄阳似火,我们实践小组的各个成员仍然不顾辛苦,参与暑期实习,接受挑战,挥洒汗水,也收获了可贵的体验和感悟。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的实习也与课堂紧密联系。其中李林蔚,毛子璇,徐雨禾到光大证券北京天通苑营业部,任佳宁到了中国民生银行,赵冠智去到了。我们在各自的实习岗位上认真学习与证券和银行相关的业务知识,努力工作培养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大家获益良多。
第五篇:实践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今年暑假,我与同寝室的同学在安阳市好利来面包店工作了一个半月左右,这段日子里,我的收获很大。是好利来使我从一个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学生,慢慢成长为一名了解一些收银员知识和银行卡知识,并较好的掌握收银实操工作的实践生。
这一个月里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做事都要谨小慎微,不要因为事情简单而掉以轻心。也明白了我们现在的处境并不是很理想,应该有危机感。常听别人说社会跟校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当时不理解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经过这次亲身经历,的确明白了其中的差异。
刚刚到这个新的环境中的时候,真的很不适应,每天的工作,真的觉得很累而且很无趣。可随着时间慢慢的过去,我觉得如果要适应这个社会,必须要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而且要试着改变自己,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残酷的社会中去。而且我慢慢的发现其实收银工作也不是那么无聊的。来到这里的前几天,每次都会有一个师傅带我,也正因为这样我很快进入收银员这个角色中,同时发现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怕自己学不过来,可慢慢的,我觉得只要把一些重要的知识记住,并时常的温习,经常的操作,并且好好的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工作相互结合起来,其实也不算太难的。
虽然开始实操的时候会经常的出现一些错误,但师傅的细心教导使我慢慢的改正这些不正确的操作和一些错误的理解,我学会了很多知识,比如信用卡的识别与防伪,顾客使用不同的信用卡应如何操作,人民币的识别与防伪,会员卡的作用,退换货的一些相关知识,返券期间应如何操作,遇到问题之后该如何处理等等。其实我觉得我要学的东西远不指这些,我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心里也有点儿着急了。感觉自己差的很远。
在局外人看来,收银员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把顾客所选物品的价款结清。实际上,虽然为顾客提供结账服务是收银员的基本工作,但这不是收银工作的全部,不能简单地把收银工作等同于结账工作。这是因为,顾客踏进超市,接触的第一个员工也许就是收银员,选好商品结账时,直接接触的还是收银员,收银员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都代表了超市的形象,所以收银员的素质和对顾客的服务很重要,超市也很注重这一点,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企业精神和超市员工行为规范等一系列的制度就深深的印我在我的脑海中,师傅告诉我,要做一名称职的收银员,收银技巧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对顾客的服务态度和自身的素质也也很重要的。“您好”,欢迎下次再来“这些最基本的礼貌用语是必不可少的的,虽然我不太爱说话,但我慢慢的克服这些毛病,也懂了我们过去花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父母辛辛苦苦用血汗钱赚来的。
未来我们要走的路很长,这次实践机会让我及早的发现自身的缺陷。认识到了不足就要尽早的去改正,如果安于现状那么等待我们的就是被社会所淘汰。我必须要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使自己的工作和个人能力在以后的道路上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