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恩施地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0: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恩施地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恩施地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对恩施地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对恩施地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恩施地区生态和谐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恩施的重要内容。恩施地区在湖北西南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政策、资源和区位上具有特殊的优势,但在恩施地区的生态和谐建设方面却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资源减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转换人们落后的生态理念,并依据恩施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恩施地区生态旅游观光和生态家园建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协调发展。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称: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如何,不仅仅取决于系统中人与人的和谐状态,更取决于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前我国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导致的人类生存困难,已经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系统的构建,我们必须理性的面对客观存在的颇为严峻的生态风险问题,必须正确处理社会生态系统的各种关系,建立健全促进和谐社会系统构建的机制,不断的克服发展过程中不积极的因素,主动保护自然生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七大报告要求到2020年使中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从原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已发展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社会文明发展道路,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对于三大规律深刻认识的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共产党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尊重,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我们可以说,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行动方向。我们恩施

是一个很落后的地区,位于湖北西南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政策、资源合区位上具有特殊的优势。但在目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广大的城市区域以及乡村建设上,生态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传统的生产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完善,很多环境问题日益表现出来,自然生态环境令人担忧,城市环境也进一步恶化,逐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阻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影响着新恩施建设的进程。因此,恩施这一偏远地区要想尽快摆脱这一落后的面貌,要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实现城乡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建设农村城乡生态文明上做文章。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恩施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恩施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恩施,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与湖南省、贵州省、重庆等省市接壤,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东延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属于武陵山区全州面积24061.25平方公里(2000年国土资源普查)占全省面积12.89!.州域东西相距220公里,南北相距260公里,南部与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接壤,西部、北部与重庆市的黔江、万州等地相连,东部、东北部与本省的宜昌市、神农架林区接壤。州府恩施市至省政府武汉市航空线470公里、沿318国道648公里,至宜昌市航空线179公里、公路320公里,至湖南张家界火车站347公里,至重庆市公路454公里,至万州公路251公里,至本州长江巴东港公路195公里。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已经竣工,徐家坪机场扩建工程已经竣工,波音737已经通航,对外交通条件已经得到根本的改善。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的影响,恩施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恩施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恩施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其它地区,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就更加滞后。虽然,最近几年,对于恩施地区来说,生态文明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恩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生态思想观念落后,这里的人们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意识是人们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反映,它包括了人对环境的需要、目标、态度和价值判断

等等。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因素,人们的环境意识状况直接影响到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恩施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由于过去的地理、历史等原因素,恩施很多偏远的地方还普遍承续着传统的生产习惯,这种传统的生产习惯,在目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影响和控制着工作者和生产者,他们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方式指挥着产业生产,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忽视生态环境,小富即安的特征,严重了恩阻碍了恩施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其次,当前恩施地区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工矿业排放的三废往往未经任何处理就排放,对农村环境和农作物的危害加重。一些企业在农村任意布点,由于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薄弱,无力处理“三废”,环境污染严重。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秸秆随意混杂堆放,大量农膜残存耕地无法降解等,成为恩施地区的主要污染源。恩施地区的很多地方没有排水设施,垃圾随意排放,一些农村的农民住房与畜禽混杂在一起,生态环境境况十分严峻。恩施地处我国的西南酸雨区,这是世界三大酸雨区中唯一尚未治理的一个。2007年3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公布的全国降水PH值分级分布情况,恩施州属于弱酸雨地区,而邻近的重庆秀山则属于强酸雨地区。

再次,地区资源退化也是恩施城乡地区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土地资源退化。由于这么多年无序利用,很多林地遭受破坏,林木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在减退;农用地复种次数不断提高,有机肥料投入不足,需更大量投入才能维持继续高产;水资源也不是很充分,生物资源减退。有些农村地区水质污染严重,农牧渔业水源形势也很严峻,同时也就降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发展的能力。

最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的法律还不完备,有良好的生态法制是一个国家以及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法制体系还有很多没有得到修订和完善,缺乏可操作性和预见性,环境基本法有待于修订,中央生态环境法结构和内容都需完善。民族地区生态法制建设极其薄弱,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由于农业资源退化和城乡环境污染,加之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致使恩施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趋于不协调、不合理,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恩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2.推动恩施城乡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所谓:一切的问题,都是由文明问题产生。一切的问题,又应由文明的方法来解决。

(1)更新思想观念,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逐步提高恩施人民的环保意识。推动恩施城乡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要务就是要转换恩施人民落后的生态理念,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与发展,生态产业就成为了首要任务。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城乡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积极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设城乡物业,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构建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利用的生态产业链,从而促进生态农业文明的发展。

(2)因地制宜比较优势原则,充分考虑当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发展绿色农业生产。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就是要以比较优势论为理论基础,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条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权衡优劣,选择比较优势的生产项目,发展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获取比较利益。人多地少、环境恶劣、可耕地面积稀缺是恩施地区的一个现实状况,同时也是促进恩施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和基本出发点。

从恩施城乡地区的比较优势看,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方面。我们以恩施的中药材生产为例,恩施的广大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使得其生物资源特别丰富,被誉为“鄂西林海” 和“中药材宝库” 之美称。如黄连、五倍子、当归、天麻、党参、灵芝、金银花、青蒿素等名贵药材应有尽有。目前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需求来看,绿色食品、医药保健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绿色食品的社会需求也逐日增加,尤其是现代食物安全观念的引入,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恩施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生态产业,在这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根据恩施地区的基本情况,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生态产业发展的重点应向绿色和环保农产品倾斜,这对于恩施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来

说是迫在眉睫的。

(3)广泛利用城乡资源、人文资源和农业自然资源,加强恩施城乡生态旅游观光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的服务业。恩施地区自然资源特殊,民族风情浓郁、具备旅游开发的优势。在恩施既有自然风光,又有文物古迹。既有民情民俗以及自然村寨和民族文化,又有很多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等。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包括清江、清水走廊、神龙溪、小南海、唐崖河、,梭布垭石林、格子河石林、星斗山、坪坝营等等。此外,恩施的农村主要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发展乡村民族旅游业,开展生态和乡村旅游,既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又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的建设则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现代科技含量为支撑,以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施工,建立具有集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化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

(4)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城乡的基础设施,抓好农村生态文明的家园改建。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排水、道路硬化、公共绿地、文体设施、交通设施、供电设施及信息通讯和治安、环卫等,不断改善城乡经济发展的条件,提高城乡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生态家园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乡村花园化、以建设新农村为标准。乡村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森林繁茂,花草点缀。农房前屋后栽花种草,果、畜、禽、鱼、菌、沼立体化循环种养配套,发展庭院式的生态经济。通过营造绿色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构建乡村美景,使城乡人民享受绿色生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5)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完备的生态法律制度不仅是生态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屏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很多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保护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体系,在引导和促进人们增强环保意识,防止和制裁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十分的作用。但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尚有不完善之处,一些法律法规还不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以制度规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对全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临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何子彪

2015年以来,州委、州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战略举措,为我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笔者结合县情实际,从抢抓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创建和谐寺庙教堂,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发展之路的角度,提出一些浅显的认识和思考。

一、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资源开发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单纯讲经济效益的,而是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对我们开展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州委、州政府立足州情、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农牧村发展、维护农牧村稳定的治本之策,是统揽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创举。

一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

恶劣、生态脆弱、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等突出问题仍然是制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因素,实现生态良好与生活富裕已经成为全县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和强烈愿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是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村贫困问题的创新思路,是有效整合农牧村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和项目资金,促进扶贫方式由过去“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全面实施精准脱贫的战略举措,对于加快转变农牧村发展方式、促进农牧村经济转型、改变农牧村落后面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现状

2015年以来,临潭县坚持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有效抓手,抓住国家、省上大力支持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机遇,选择冶力关镇等12个乡镇17个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有先行建设基础条件、建成后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自然村社作为生态文明小康村创建目标。按照“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的总体要求,整合危旧房改造、援建和群众自筹等各类资金2.55亿元,编制完成了17个规划和方案,涉及全县2190户9686人,开展了以改善农牧村生态环境、提升农牧村生活质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为目标,以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实施了“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提高。三是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各小康村公共服务、医疗设施等基本民生保障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四是宣传舆论还不到位,部分群众在山靠山、在水吃水,首先想到的是养家糊口和发家致富,没有在思想和认识上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社会尚未形成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五是发动群众不够广泛深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不突出,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小康村共建的格局没有形成,群众生态文明观念有待提高。

四、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 虽然临潭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前所未有:一是有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正确指引。近年来,中央和省上大力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将甘南州列入全国13个地市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单位、国家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甘肃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州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建设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的计划,这将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二是有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甘南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已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上领导高度重视和政策扶持,已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列入了藏区专项规划,临潭县加快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既符合中央精神和省州要求,也契合全县脱贫攻坚、加快发展的实际需要,将会得到国家和省州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有长期以来积累的物质、人力、资源基础。一方面,临潭县文化、旅游、局,结合脱贫攻坚、双联行动,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好农牧村基础设施问题,促进群众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要根据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保持和体现田园风光、乡土风情、民俗风韵、传统风貌等特点,保护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注重历史传承和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发掘,注重与自然地理、山水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规划与实施的无缝衔接。

(二)坚持分类指导,在注重特色上求实效。临潭县农牧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各乡有各乡的特点,各村有各村的特征,各社有各社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如出一辙,必须在共性中体现个性、在共创中突出首创。要坚决反对“一刀切”和“齐步走”,坚持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尊重各乡各村资源禀赋特征、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基础条件,凸显差别化优势,避免同质化、雷同化,更加注重小康村与周边生态环境、风土人情相互协调发展,真正把每一个小康村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样板,打造成地域特色、人文特色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的经典。特别要善于挖掘利用各乡镇村组的生态资源、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临潭特色江淮特色风貌得以有效传承,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三)坚持整体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周到方便的生产生活服务是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基础和必备条件。要进一步完善农牧村基础设施建

积极参与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彻底解决农牧村柴草乱堆、粪土乱倒、垃圾乱扔、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八乱”现象,营造干净、整洁、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环境整洁优美、生态植被良好的村庄环境。深入推进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制度“五大体系”建设,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六)坚持群众主体,在各方联动上出成果。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尊重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智慧和力量至关重要。要把农牧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充分调动农牧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由政府积极主导、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新格局。要强化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解疑释惑,引导和发挥全县各族群众建设生态幸福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农牧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共享的生态新体系。

(七)坚持互促共进,在推动“两个”创建融合上求突破。临潭县有汉、回、藏、蒙古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02%,境内有藏传佛教寺院、伊斯兰教清真寺、基督教会等宗教活动场所52处,属于全民信教地区,宗教影响范围广,寺庙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

第三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种全新的文明,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自身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权力的同时,电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它强调我们人类在追求当代发展与消费的同时,要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三大文明建设的一个支撑点。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昕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口与环境、社会生产与发展相适直,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就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关系到人民的利益,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旰枯诀和国家的长久治安。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人民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人民不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针对人民是否了解生态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有调查显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了解的人群占30%,了解一部分的人群占25%,不了解的人群占45%。

由此可见,社会上大多数人生态文明知识欠缺,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不重视。

(二)人们某些行为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乱砍滥伐、乱扔垃圾、随意焚烧垃圾、工厂乱排汗水和有毒气体。二是浪费各种生活资源,如:经常使用一次性碗筷、浪费水、浪费电,没有深层次的节约概念和行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注意生态环境的行为显而易见,人们习惯生活中人走灯未灭,餐厅、饭店经常使用一次碗筷,特别是人们随意扔垃圾,不注意环境卫生更是常见,种种现象表明社会中现存大量破坏生态文明现象和行为无处不见。

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人们对生态环境非常满意度很低,大多数不基本满意,也有一部分人群不满意,有的认为无所谓,对自己的生活无碍无灾。

建区30年来,区政府对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动了大手笔、做了大文章,有一定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对大汤河的改造后,环境有很大改观,两岸绿树成荫,白鹤成群。反之,有的人们对生态环境感到不满意,这说明社会在此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社会还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给人民一个更 好的生活环境。有的人对生态环境持无所谓的态度,反映出这部分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重视和生态环保的意识匮乏、对自身生态环境的忽视。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没参加过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大多数人都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不容忽视。

三、针对生态文明现存不足的对策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柬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目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在家里

1、注意随手关灯、照明用电。

2、尽量节约厨房里的能源,使用低碳烹调法。

3、节约用水

(1)淘米水可以用来洗碗和浇花,它也是很好的去污洗涤利。既可以省谁又能少使用洗洁精,也可以减少污水。(2)洗衣服、洗脸、洗澡、洗头等的水可以收集起来冲马桶或者擦地。

4、循环再利用

靠循环再利的方法来进行材料的再循环使用,可以减少生产新原料的数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纸和卡纸版的循环再利用。回收的纸再生可以减少树的大量砍伐,从而减少水污染。因此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和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

5、垃圾处理分类

在我们的日常垃圾处理一直延续混装,特别是有的人群不注意公德,装修杂物也图方便倒进垃圾桶。

垃圾分类:把再生与不能再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爱护环境的习惯和自觉性。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应该携起手来,一起共建我们的绿色家园!

第四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

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胡锦涛说,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1.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落脚点是“发展”。一味的被动保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产生,也应该通过发展来解决,要在转变发展模式中寻找出路,即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中心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低成本、低代价的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增长。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2.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机制。发展绿色经济,善待自然;发展绿色科技,尊重自然规律;重建文化的政治体制,实现人与人的公正、平等。3.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平衡。任何事物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崩溃,生态环境更是如此!假如当年罗斯福没有下令捕杀亚利桑那州北部凯巴伯深林中的狼,我想那里的鹿会生活的更好。事实证明,杀狼是不能保护鹿的,因为那样破坏了生态平衡!生态文明体现的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坚持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构建结构优化、功能协调的区域生态经济体系,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大量的发展事实告诉我们,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1.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

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老子就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说明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这一点!2.树立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的理念。建立生态文明,就必须在发展经过程中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改变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否则,就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贫穷。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贯穿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推进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民用工业道路。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进行下去!3.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的理念。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

(三)培养生态文明意识1.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前最重要的是转变环境教育观念。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同时环境教育要求人们依据环境法则,逐步树立起“一个地球”的意识,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国际间和代际间公平的思想。2.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使之认识到,生态道德是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所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3.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联合国于1993年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21世纪议程》在全球的执行情况,目前有80多个国家

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交了执行《21世纪议程》的国家报告。与此同时,不同国家也根据各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制订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纲要和法规。目前环境法学已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视域。生态法制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现在有许多人追求原生态,追求绿色,这说明由现代科技创造的事物不及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安全和舒适。毕竟,我们是生活在自然里。我永远相信,大自然给人类的永远是最好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破坏自然呢?深入开展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正确的选择,也是我们对自然的一种感恩,更是对人类自己的一种负责!作为这其中的一份子,我们对党的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都应该尽自己的一分力!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作业(2012-02013学年第一学期)

班级:物流1103姓名:冯妍瑶学号:4号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文明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一方面,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是以其他三个文明为前提,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三个文明的建设;而三个文明则是在生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四种文明共同构成文明建设的体系。另一反面,作为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三种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文明是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自身素质,而生态文明不仅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社会不公,使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发展,而且还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引进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生态文明这一崭新的文明形态完全可以与三个文明相提并论,形成新的“四位一体”建设。

下载对恩施地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恩施地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体现,也是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五篇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提出的我国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战略措施,对农村的科学发展和乡镇工作提出了新的发展课......

    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规划建设的思考

    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生态规划建设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农村和城乡过渡带的生态规划建设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对我国城乡一体化中生态建......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分析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主动地去保护客观世界,积极地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政策引导 2013.15 中国水利 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陈明忠 (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 摘 要:通过论述水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在关系,揭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土木1102班学号:11101140228 姓名: 余叙 系列问题。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此,党的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