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2007年第10期
□ 湖北经济学院课题组
摘要:我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湖北恩施地区发展有机食品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在有机品牌、配送方案、龙头企业、科技带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应树立现代营销观点,扩大宣传,调整有机食品价格与配送方案,吸引人才,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经济“升级式”发展。
关键词:有机食品;农业调整;湖北;恩施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0-0056-02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食品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食品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1国内外有机食品的市场前景
国内外经验表明,有机食品类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主要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专家在南京普朗克有机蔬菜专卖店调查显示,购买有机蔬菜的消费者家庭月收入在3000-6000元之间,而且他们当中,每天购买有机蔬菜的占1/5,经常购买的占1/3,感到合适就买的占1/4,只有19%的消费者回答偶尔买。可以预见,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有机认证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们对有机、绿色食品的消费将会快速增长,发展有机产品的前景十分美好。
国际上对我国有机产品的需求很大,不少外商愿意进口我国的有机大豆、稻米、花生、蔬菜、茶叶、果品、蜂蜜、药材、有机纺织品如丝绸和棉花等。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存在的问题,加快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符合我国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方向。
2湖北恩施地区有机食品现状分析
2.1发展有机农业的条件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我国中部,气候温暖湿润,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无霜期长,雨水充足;矿产资源丰富,土壤中硒矿物质的含量达世界之最(世界硒都);地势较高,光照好,河流众多,地下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植被覆盖率高达67%,有林面积1224万余亩(鄂西林海);中草药材种多,有“华中药库”的美誉。该州山脉众多,地广人稀,耕地、林地垂直分布明显,区位特征突出,农业历史悠久,农产品丰富,是个典型的农业州。交通闭塞、工业欠
发达、机动车辆少、污染也少,经济相对落后,这也使得恩施州生态的破坏程度相对较低,在新的时期生态优势愈来愈明显。
2.2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恩施州主要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支柱产业主要有粮食、烟叶、蔬菜、畜牧、茶叶等。从2000年以来,恩施州的特色农业发展较快。在恩施州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当地人民立足本地的生态优势,发展了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业,有机食品,走向了一条特色农业脱贫致富的道路。由于有机食品在技术、通过标准认证上要求很高,所以能称得上是有机的恩施农产品很少。我们实地考察时,有机茶、有机魔芋、黄金梨、凤头姜以及部分蔬菜是比较有规模的有机产品。这些有机产品经过加工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部分产品出口韩国、日本或欧盟。
全州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不多,企业规模偏小(出口额达千万美元的企业只有一家——湖北长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2006年出口1025万美元)。龙头企业与农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龙头企业对农业的带动力不强。企业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由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民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公司按保护价回收。农民对这种模式的认识还不足,有机农产品原料供应规模比较小,很多时候还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需求。
2.3有机食品的发展潜力
首先,恩施具有天然的自然优势以及比较完好的生态环境。其次,恩施政府正在努力改善有机食品的发展环境。2009年,高速公路将在恩施通车,2010年,火车也将驶入恩施。交通的改善,一方面直接推动恩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改善了招商引资的环境,这也会促进农业尤其是有机食品的发展。恩施政府还着手打造“生态恩施”,发展生态沼气池,更加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再次,恩施的有机食品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恩施州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个,年产值已达十多亿元,这为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发展为有机食品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以外,最为关键的是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而产品供应稀少,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3湖北恩施地区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有机品牌不响影响消费与招商引资
恩施地区虽然拥有优越的农作物自然生产资源,但是很多有机食品尚未开发出来。由于恩施州地形以山地为主,经济主要依靠农副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因此经济比较落后。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问题,难以运营,需要招商引资。目前,恩施地区的有机名牌缺乏影响力,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有机食品的销售,同时也为招商引资带来不便。此外,品牌保护意识的缺乏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无形资产,丧失了很多品牌优势。
3.2配送方案不合理影响企业的发展
恩施地区有机食品的配送。大部分企业采用公路运输,不但增加了生产有机食品的总成本,在时间上也造成了巨大的耗费,使交货期不能保证,企业的信誉也因此失去保障。仅依靠公路运输还有很多弊端,公路运输的时间较长,运输途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会多方面影响企业运
输质量。配送方案不合理还包括没有对有机食品进行分级、分割、保鲜。简陋的包装,售后配送体系的不健全都使企业的有机食品流失了很多顾客,使企业负担增加。
3.3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方式。但是恩施龙头企业经济实力还不强,没有完全发挥带动作用。首先,他们与农户签订的合同面还不宽,并且农产品受市场导向性强,价格也会随之波动,因此农民的收入也很不稳定;其次,龙头企业支配的先进技术普及区域狭小,农户的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再次,有些企业的营销渠道狭窄,难以形成规模。
3.4人才匮乏与科技落后影响有机食品发展
恩施地区农民的劳动技能较差。有机食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小。人们大多采用传统型种植方法,使生产效率无法大幅提高,仅靠人力的投入而不是科技的发展,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少农民没有认识到“基地+农户+公司”模式的优势,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自然资源。恩施地区企业的止步不前很大原因是人才的匮乏,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大多依靠经验来对企业进行管理,无法做出长远的规划。
4加快恩施地区有机食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增强现代营销意识,树立有机恩施形象
积极探索有机食品市场开拓方式和方法,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营销,培育有机食品市场:一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有机(绿色)食品博览会;二是重点做好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举办的中国有机食品博览会的筹展工作;三是培植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企业内部可以培植绿色文化,用绿色文化对企业进行CI设计,营造绿色行为和视角,树立企业绿色形象。积极加强上下沟通,了解认证进程,协调各项活动,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
4.2扩大宣传,提高有机食品的知名度
加大对有机食品的广告宣传。政府应大力推广恩施有机产品,打造恩施品牌。富硒是该地区农产品的一大特色,而硒元素对人体有防癌的功效,这是其他地区无法复制的特色,所以在宣传中,应该突出强调这一特色,打造恩施独有的品牌产品。政府可以投资拍摄有关环境的公益广告、纪录片等节目,围绕世界环境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
企业要立足自身,扩大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路牌等各种有效宣传工具来做广告,以提高知名度,虽然广告是提高品牌知名度最便捷的手段,但是还可以采用各种派送、馈赠、竞赛等方式来提高知名度,同时还要通过公益事业来树立企业的良好的社会形象。
4.3调整有机食品价格与配送方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定价时可以采取认知定价策略。采用认知定价法给有机食品定价时要注意非价格竞争手段的使用,利用各种认证或标识的申请来增强价格的可信度,致力于提高有机食品性能价格比,从而弱化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价格高的敏感度。在具体运用价格策略时,可根据不同的商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对于市场潜力很大的名优品牌有机食品。可采用渗透定价策略;对于不同质量的有机食品,可采用分档定价策略;对于优点明显,生产规模不大,新推出的有机食品,可采用按质定价策略,这样以不同的有机食品的价格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产品可以选择合适的配送方式,在恩施地区的有机食品可以选择空运的方式将其配送到目的地。有机食品的市场价格很高,属于高端消费。对待高端的消费市场就应该注重产品的及时送达和营销服务质量。有机食品的空运价格,在高端市场消费者有能力承担运输带来的成本增加。公司选择合理的配送方式可以及时交货,产品的质量受到保障,可以防止库存积压。
4.4拓宽营销渠道,广织营销网络
一是可以在各地招聘代理商,寻找合作伙伴,利用代理商在当地的人脉关系、资金实力来建立销售网络;二是可以联系恩施的有机食品企业,建立恩施州有机食品专营店;三是可以建立网络交易平台,实行网络化交易。依靠有机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实现“网上购物”;四是可以组织零层营销网络,对有机食品销售采取直销方式。采取直销方式,可以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对于易腐烂变质的产品,不失为一个好的销售方式,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企业效益,还可以扩大市场销售量和占有量。
4.5吸引人才,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恩施地区的人才瓶颈,可以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在恩施当地积极兴办教育,加大对湖北民族学院等高校的投入。对恩施当地考上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定向培养的活动,赞助其上学并要求学成之后回到恩施服务若干年;另一方面,企业要走出恩施,积极与其他高校签订人才定向输出合同,要改善毕业生就业环境,吸引高素质人才。
在培育龙头企业方面,一是要给政策,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对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恩施地区有机食品行业,应成立“有机食品企业发展协会”,统一指导、协调与管理行业内的企业。只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价值优势,龙头企业才能促进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二篇: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国报告网讯:
更多行业市场情报,详情可参考《2013年中国分析报告》
2012年,整个工作系统按照农业部质量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南宁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我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产品发展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品质量稳定提高,体系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1.产品发展和基地建设稳步推进。2012年,新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 614家,产品6 196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6 862家,产品总数17 125个,分别比2011年增长3.6%和1.8%。认证有机食品企业685家,产品2 762个,其中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2家境外企业。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达573个,种植面积913.33万hm2,总产量8 041万t,基地对接企业达1 607家,带动农户1 995万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0亿元以上。同时,经检查验收,“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也增加到8个。近年来,部分地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积极争取省内支持,努力创造事业发展条件,促进了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稳步发展。江西省政府出台了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从财政、税务、科技、金融和扶贫等多渠道加大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尤其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
2.产品质量稳定提高。2012年,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中抽检169个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为100%。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地方绿办共抽检产品4 437个,抽检合格率为99.6%,比2011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有机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8.8%。证后监督抽检和跟踪监测表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3.体系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80%以上的地市、50%以上的县设立了绿色食品工作机构,队伍已发展到5 000多人。另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机构分别达74家和57家,专家队伍有近500人。
(二)重点工作取得重要突破近几年,我们始终围绕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一方面,打基础、谋长远,为事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应对挑战,攻坚克难,努力解决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12年,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许多重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1.“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扎实推进。2012年,整个工作系统以全面开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为契机,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强化了规范认证和证后监管工作。(1)在规范认证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强了认证现场检查的督导检查,与全国所有认证检查员签订了《绿色食品认证审核责任书》、《有机产品认证审核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认证检查责任。黑龙江、浙江、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统一印制《绿色食品生产记录册》,分发各认证企业,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生产记录档案管理。安徽省出台了《绿色食品基地生产操作规范》,夯实了
基地标准化生产的基础。(2)在证后监管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积极支持各地开展年检工作,并加强了督导检查。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力度进一步加大,2012年产品抽检覆盖率达27.4%,比2011年提高4个百分点。市场监察数量达到259个,比2011年增加11.1%,其中地市县级城市市场103个,占40%,比2011年增加55.4%,范围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延伸。抽取标称绿色食品的样品9 130个,比2011年增加37.8%。对市场监察中发现的违规用标、不规范用标问题,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地绿办都及时进行了处理,对假冒产品提请工商部门进行了查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按照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实施细则》的要求,对所有获证企业进行了突击检查。部分地区还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力求抓出实效。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与基层绿办签订《质量管理责任状》,将证后监管纳入工作考核目标,并与企业签订《质量承诺书》,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湖南省先后制定了《绿色食品企业检查工作规范实施办法》、《认证产品监管规范》、《认证产品安全事故应急办法》、《“三品一标”诚信体系建设方案》。四川省探索建立了“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了通过省绿色食品网和手机的在线查询。浙江省开展了“三品一标”百日大整治行动,全面带动和促进了证后监管工作。
2.《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颁布实施。2012年7月30日,重新修订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以第6号部长令发布,并于10月1日起施行。这是绿色食品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新《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功能定位和公益性质,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农业部门和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职能职责,全面规范了产品审核和证后监管工作,为依法推动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新《办法》颁布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时组织召开座谈会集中宣贯。随后,山东、四川、新疆等多个省区分别组织开展了宣贯活动。
3.绿色食品包装标签标准标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因产品包装标签标准标识问题屡遭部分地方工商、质检以及职业打假人的质疑,甚至查处或起诉,对绿色食品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高度重视,先后多次专题研究,并深入基层调查,在此基础上分别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在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的全力协调下,由卫生部、农业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绿色食品标签标识有关问题的复函》,明确了获证企业在包装上可标示执行的绿色食品标准,也可标示执行的其他标准。至此,一直困扰绿色食品发展的标签标准标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4.有机食品专职检查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国家认监委有机食品认证新规出台后,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在全国培养的检查员受新标准的限制,无法对辖区内认证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工作,严重影响了系统内有机食品认证工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与国家认监委的积极沟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全力配合跟进做工作,2012年6月,国家认监委同意,各地农业系统的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经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出具证明后,可列入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专职检查员范围。至此,全国28个省(区、市)的188名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员的“身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从根本上扭转了被动局面,体系优势得以保持,从而保证了有机食品认证和监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部分业务工作呈现新亮点
1.续展率大幅度提高。2012年,绿色食品企业续展率和产品续展率分别达到62.3%、63.4%,比2011年提高了7和9.9个百分点。续展率保持在这样一
个适当的水平,能够避免获证企业大出大进、产品大起大落,是衡量绿色食品良性发展的重要指标。续展率的不断提高,一是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获证企业实现了预期效益,调动了其续展申报的积极性;二是各地高度重视续展工作,结合实际采取措施,工作推动力度全面加大;三是续展综合审核工作职责下放试点效果明显。山东、江苏、黑龙江等3个试点省份,企业和产品续展率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黑龙江省企业和产品续展率2012年分别达到76.8%、76.1%。
2.企业内检员实现全覆盖。为了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内检员队伍,提高企业自律能力,2012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地继续加强企业内检员培训工作。目前,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已达9 261名,有机食品企业内检员1 197名,实现了每个获证企业至少有1名内检员的目标。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内检员队伍的作用,2012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网上知识竞赛,全国共有2 280名企业内检员参赛,对其中取得优异成绩的60名企业内检员进行了表彰奖励。在绿博会期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还召开了“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工作经验交流会”。通过以上工作,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内检员的履责意识,提高了业务素质,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3.宣传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大。2012年,围绕“三品一标”品牌提升行动的全面推进、《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地方绿办积极组织宣传,效果显著,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围绕新修订颁布实施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1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都进行了集中报道,地方多家权威媒体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形成了规模效应,既扩大了绿色食品事业的影响,又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黑龙江省2012年投入专项资金,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黄金时段播放绿色食品公益广告,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1)各种绿色食品展会成果丰硕。2012年农业部继续在上海举办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获得了展示成果、促进贸易的“双丰收”。特别是首次组织开展了贸易集中签约活动,体现了绿博会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服务贸易的功能。各地也积极组织开展有特色的绿色食品展览展销活动。黑龙江齐齐哈尔、内蒙古扎兰屯、东北三省一区、吉林长春、湖南长沙以及黑龙江、四川、新疆绿色食品北京展销周等绿色食品展销活动经过多年举办,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对促进贸易、扩大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2)部分地区积极开拓专业市场营销网络和渠道。近年来,部分地方绿办积极支持、协调和指导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流通贸易,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业营销网点不断增多。黑龙江省在省内外建成了一大批绿色食品销售网点。广东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与广州市邮政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农邮对接行动”,搭建了融合邮政资源的绿色食品便民销售平台。
第三篇: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发展综述
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发展综述
摘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有机食品通常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生产标准生产加工的,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本文从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综述了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在我国的推广屏障,同时对其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趋势展望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
1.总量规模稳步扩大。
2011年,中国全年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683家,产品6538个,分别比去年增长19.4%和21.7%。全国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6622家,产品总数为16825个,分别比去年增长8.3%和7.3%。在绿色食品的产品结构中,农林及加工产品占70%,畜禽产品占7.3%,水产品占3.9%,饮料类产品占10.2%,其它类产品占8.6%。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
2.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多年来,绿色食品工作系统跟踪监测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抽查结果表明,绿色食品产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9%。
3.产业层次不断提升。
全国共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479个,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带动农户1686万户,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
过1000家。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个,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
4.品牌影响不断扩大。绿色食品产品质量过硬、包装精美,标志管理规范,品牌形象鲜明,公信力和认知度不断提高。据调查,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绿色食品品牌影响还从国内扩大到国外,截至2010年年底,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
二、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开发,但2002年以前由于标准不统一,管理部门多,制约了有机食品的发展速度。2003年后,随着《认证认可条例》的颁布实施,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划归认监委统一管理以及有机认证工作的市场化,极大地促进了有机食品的发展。到2005年底,中国约有1600个企业,获得不同认证机构的有机(转换)食品认证,有机认证面积169.4万公顷(包括捕捞水域、放牧区域),产量307万吨,转换认证面积61万公顷,产量181万吨。野生采集208万公顷,产量5万吨。有效认证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分布于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最近几年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机农业的发展也应运而得到蓬勃的发展,不断的有新的基地及新的有机产品通过认证走向市场,走向我们的餐桌。虽然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1)标准和规范未能与国际接轨。
(2)组织管理体系未能协调统一。
2.绿色及有机食品食品的开发力度明显不足生产和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
3.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市场体系还不健全。
四、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1.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继续重点组织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出口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发展地方名特优和精深加工绿色食品产品,促进形成优势产区和优势产业集群。继续依托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
2.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始终坚持标准的先进性、认证的规范性和监管的严肃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品牌形象令人信赖,使绿色食品始终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精品品牌。立足精品定位,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结合我国国情,按照“安全与优质相结合、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补充和完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紧紧围绕“保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用标”两大中心任务,建立“以属地管理为原则、企业自律为基础、行政执法监督为主导、工作机构监管为保障”的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淘汰退出机制,对在监管中发现的质量不合格产品、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及时取消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并积极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假冒侵权产品。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全面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力度,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公信力,增强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提升绿色食品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稳步推进原料标准化基地生产建设和产品认证,落实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发展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络和渠道,努力探索绿色食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实现优质优价,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市场信息服务,有效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不断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使绿色食品进入“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拉动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发挥绿色食品在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提升食品消费安全水平中的引领作用。扩大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帮助更多绿色食品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贸易,发挥绿色食品在扩大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贸易中的主导作用。
五、有机食品发展展望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农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如果发展顺利,预计在今后10年,我国的有机食品占国内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3%,中国将成为第3大有机食品生产国和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国,中国出口的有机食品占全球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份额则有望达到5.0%,也就是50-60亿美元的规模甚至更高,毫无疑问,开发有机食品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六、我国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策略
1.强化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系。
2.通过政策宏观调控加大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开发与发展。
3.尽快建立健全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市场流通体系。
4.加大宣传力度。
5.技术研究开发与培训。
绿色食品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如优良品种的选育、专用农药和肥料研制开发、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产品的贮藏与保鲜技术,以及符合环保和食品要求的包装材料的开发生产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加大技术研究与开发。同时由于我国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也需要接受技术培训,才能掌握绿色食品生产的相关技术。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生态及健康问题更加关注。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从数量满足改变为对质量更加注重,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作为环保时代的一个新兴产业,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需要,还为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绿色有机食品获得了蓬勃发展。同时绿色有机食品作为一种优质安全的食品,将日益受到百姓和市场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孟凡乔.《绿色食品》.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 李显军《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展望》世界农业,2004,(7):7~11
[3]卢良恕,孙君茂.创新现代农业模式推动绿色农业发展[J].中国报道,2007,(5):96~97.
[4]黄国勤.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8,(8):25~28.
[5]包建中.发展高技术应仓0建“三色农业”一绿色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6):5~8.
[6]彭岜生.江西生态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7]钟雨亭.绿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J].中国报道,2007,(5):98~101.
[8]刘连馥.绿色农业初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9] 卢良恕,孙君茂.创新现代农业模式推动绿色农业发展[J].甘肃农业,2007,12:11—12.
[10] 刘连馥主编.绿色农业初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5.
[11] 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36—39.
[12] 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82—86.
[13] 黄国勤.绿色农业及其若干特征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2:55—58.
[14] 王丽.黄河三角洲绿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3.71—7
第四篇:关于发展铁岭市有机食品的调查
关于发展铁岭市有机食品的调查
铁岭市环境保护局局长袁金田
如何挖掘我市传统农业优势,大力发展有机食品,把我市建设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崛起做出更大贡献,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一、.铁岭市农业发展现状.铁岭市位于辽宁省北部,地处松辽平原,属农业地区,辽河,清河从全境穿过,东部山区是个天然的绿化大宝库,森林覆盖率高,空气和水质质量较好。这种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使得我市成为辽宁省产粮大省,并孕育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农副产品。西丰县是全国最大的鹿产品集散地,我市是全国榛子原产地。我市东部有梅花鹿、柞蚕、榛子等特色农业,中部有粮食果菜带,西部有花生、土豆等经济作物区。这些特色农副产品,大都有较强的市场潜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粮经种植比例不断变化。全市土地面积820万亩,200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8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12万亩,粮经种植比例为62:38。蔬菜、水果、花生、马铃薯、苗木花卉、西甜瓜六大优势产业生产日趋集中,逐渐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几年来,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现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已达282万亩,占全省绿色食品监测面积的26.6%,具统计,我市可供绿色食品生产的耕地面积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5-70%。全市已形成绿色食品龙头企业7家,并有多种作物获得了绿色产品标志。
二、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有机食品基础知识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
近几年有机食品在我国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且我市属于落后地区,有机食品各种信息很少,所以无论对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了解甚少。又由于有机食品的申报往往是企业行为,而企业缺乏对有机食品品牌的集中宣传,尚未形成能够凝聚消费者注意力的“品牌”、“名牌”,许多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缺乏深刻的了解,大多数消费者只知道有机食品价格高,污染小。而对其倡导的无污染、安全健康的消费理念,尚未形成。对有机食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缺乏进一步了解,有相当部分人对有机食品不甚了解,把有机食品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纯天然食品或保健食品混为一谈。
2.有机食品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优势不明显。我市经过几年的推进,有机食品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单一,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另外,有机食品产业化优势还未凸现,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规模小,初级产品较多,产品附加值不高,且由于企业资金有限,不具备在市场营造轰动效应的能力,所生产的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的作用不明显,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三、铁岭市发展有机食品的优势
1.有较优越的地理优势和劳动力资源。我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环境污染相对较小,森林和黑土地资源保存较好,绝大部分地区水净田洁、山美水秀,尤其我市的东部山区生态环境条件十分优越,土壤肥力的维持主要靠自然的轮作及生草覆盖,病虫害的防治也主要靠天敌平衡,所以农业生产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虽然这种体系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就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现状而言,这种基础条件比较适合有机食品的生产。再者,由于东部山区人多地少,交通不便,所以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有机食品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满足了有机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我市区位优势明显,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京哈铁路贯穿全市,是辽宁连接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最佳通道,农副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极为方便。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中当之无愧的农业大市,因此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应该是近水楼台、得天独厚。
2.有较好的绿色食品产业基础。我市的绿色食品产业于1998年起步,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有山地和耕地的绿色食品监测面积达282万亩,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截止2001年,我市共种植绿色食品7万亩,产量4.5万吨,产值7千万元。主要绿色食品品种有山野菜、水果、榛子、水稻、玉米等。这为有机食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有龙头企业的牵动。作为全国百强的绿色龙头企业--北绿集团,所生产的北绿干红葡萄酒、北绿酿酒葡萄、大米和生物有机复合肥,2002年初通过了欧盟国际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认证。产品一经上市,便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供不应求。这为我市有机食品的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和牵动作用。
4.有生态示范县、高新农牧产业开发区为依托。我市昌图县于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县试点,铁岭经济开发区(高新农牧产业开发)也于去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为了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几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把有机食品的生产作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正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这为有机食品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对发展铁岭市有机食品的几点建议
1.提高对发展有机食品必要性的认识。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受关税和配额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小,非关税贸易壁垒--安全壁垒、绿色壁垒,将会被许多国家采用,来控制农产品进口。为了提高我们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对此种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再者,由于有机食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的价格要高20%--40%,或者更多,农民可以从较少投入和较高有机食品市场价格获得巨大收益。另外,有机食品的消费,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消费主流,就目前我国而言,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也在迅速扩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需要。多年来,由于考虑农作物的增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化肥的过量使用,使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微生物遭到破坏和丧失,土壤硬化、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农药的不和理施用(有的地方应在施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农药),使农作物受农药残留物的污染日益严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造成巨大影响,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并对土壤、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到有益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所以,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禁止农药、化肥的施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举措。
2.认真制定有机食品发展规划。有机食品的发展离不开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所以若要大力发展有机食品,首先必须制定发展规划。就我市而言,发展规划的制定应以政府的名义,委托国内、外有实力的咨询机构及资深专家,应从环境、技术、管理、政策、文化、流通等方面,对有机食品的开发进行全面的策划,应紧密结合我市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使规划真正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性。通过规划的制定确定一批重点基地、产品及企业,给予政策性扶持和优惠,促进有机食品规模化基地的建立及大型贸易及生产企业的形成。
3.加大对有机食品的宣贯力度。有机食品若被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所认可,就必须使他们真正了解什么是有机食品,为什么要生产有机食品,如何才能生产出有机食品及食用有机食品有哪些益处。但就目前我市而言,无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知识知之甚少。这主要是由于有机食品在我国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无论是规模,还是发育程度都很低,加之相关信息闭塞、认证机构缺乏、市场局限及宣传力度不够。所以,我们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广播、电视、报纸、培训、讲座),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宣传有机食品,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对有机食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4.加强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坚持以有机食品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恳整理和农业标准化项目建设,选择生态环境好、远离集镇、周围无污染、农田基本设施配套、排灌体系完善、交通便利的区域,建立有机食品基地。就我市目前现状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建设有机食品基地。一是有机蔬菜基地(银州区、调兵山市)。二是有机粮食示范基地(昌图县、铁岭县、开原市)。三是有机畜禽产品示范基地(铁岭经济开发区)。四是有机山野菜示范基地(西丰县、铁岭县)。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加快有机食品基地建设,政府应克服财力不丰的困难,设立有机食品专项基金,用于有机产业的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宣传发动和信息收集发布,对每个基地给予适当补助认证费,对从事有机食品生产的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为规避风险,政府还应强化风险体系建设,通过财政补贴,基地农户自筹等渠道,建立风险基金。真正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6.加强信息沟通。有机农业是一种定单农业,有机产品的生产决定于市场的需要。所以有机产品生产前必须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有机产品,谁需要。因此信息的获得十分重要,起着决定作用。在互连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互连网(中国有机食品网、南京环球有机食品网、各省绿色食品网及有机食品网等),获得大量信息,通过分析、加工为我所用。我们也可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咨询机构了解有机食品贸易信息。我们还应注意到,有机食品的消费目前应以发达国家和大、中城市为主,消费对象应为经济收入高,知识层次高的阶层。所以,国内市场开发的重点应为大超市、宾馆、独资企业、航空部门等。
第五篇: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有机食品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程度、提高农民收入等, 可以有效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借鉴国外有机食品发展的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有机食品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 食品安全;有机食品;三农;增收
民以食为天, 在当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 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注。尤其是发达国家, 如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些国家的居民越来越多地开始选择一些本地食品和有机食品。有机食品又称“生态食品”, 是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在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过程中均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 质, 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并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国际有机食品发展和消费现状有机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至 21 世纪初, 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发展迅猛。全球主要的有机食品生产商分布在130 多个国家, 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有机管理的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大洋洲、欧洲和北美洲, 分别占44.91%、24.79%和7.73%, 亚洲和非洲较少, 分别占0.55%和0.35%。面积最多的10 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意大利、美国、巴西、德国、英国、西班牙、法国、加拿大(数据来源: 国际贸易中心ITC2003 年2 月调查报告)。发展中国家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也日益兴旺, 印度尼西亚的有机产品主要有咖啡、茶、水稻、蜂蜜、香精油、椰子等, 1993 年开始出口日本、德国等。南非、埃及等非洲国家的有机农业处于起步阶段, 欧洲发达国家开始将其有机农业市场转向非洲, 这将大大促进这些地区的技术提高和生产力提高。20 世纪90 年代末, 发达国家的有机食品生产和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从1997 年到2006 年, 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的有机食品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达25%~30%。有机食品的消费目前还属于中高档次消费, 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德国和日本 目前是有机食品消费大国。我国有机食品发展的必要性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1990 年, 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首次开发出有机茶叶出口到西欧市场, 标志着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和生产的开始。目前我国经过认证的有机食品主要有茶叶、蜂蜜、奶粉、大豆、芝麻、荞麦、核桃、松子、中药材等约100 个品种, 很多产品已经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欧洲。据统计, 我国有机食品出口贸易额从1995 年的30万美元, 上升到1999 年1 500 万美元, 年出口增长率在50%以上[3]。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有如下好处:
2.1 有利于经济循环持续发展和降低土地环保成本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都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农药、化肥、添加剂等, 这和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所强调的要注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很符合, 有机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由于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品, 大大降低对土地资源、湖泊江河等水资源的污染, 减少环保成本, 减少对污水等处理的费用。同时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 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2.2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带动农民增收, 帮助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一直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的基数大,“三农”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 而且也是目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而提高农民收入,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 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不断上涨, 而传统农产品涨价的幅度有限, 农民很难把上涨的生产成本转移到终端消费者。同时, 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上涨, 给农民造成的生存压力很大。有机食品的种植生产, 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产品的购买, 减少生产成本, 同时产品的价格一般较普
通农产品高30%~50%, 高端产品甚至可以高出1 倍多, 有利于农民增收。有机农业的种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很好地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2.3 促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 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农产品数量多, 但是质量不高, 多为中低档产品。我国高收入人群约占总人口的20%, 这一部分人群中有很多人对高档、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较大。我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有机水果、蔬菜等食品。发展有机农业, 生产有机食品, 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对于提高我国有机食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较大的作用。同时, 发达国家对有机食品的需求很大, 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等都是有机食品的消费大国, 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生产也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提高我国有机食品生产的质和量, 有利于我国有机食品的出口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我国农村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还明显存在, 有机食品的出口可以避开欧美各国普遍设置的绿色技术贸易壁垒(TBT), 出口市场前景广阔。我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不同于普通的产品, 在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中既不能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 对种植和生产的条件有较高的要求。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有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方法, 要转变成生产有机食品, 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转变和技术支持。
3.2 消费者认知能力缺乏
虽然有机产品在我国市场上出现有十几年, 但由于媒体宣传力度不强, 人们对安全食品、有机食品的认知能力不高。长期消费普通农产品和食品让人们习惯于以往的消费方式, 而无法分辨有机食品的食品安全和营养的优势, 更不能接受有机产品较高的价格。由于认知能力的缺乏, 潜在需求很难转化为有效需求, 阻碍了国内有机食品的发展。
3.3 监管认证机构混乱
有机食品的出口需要有国内权威机构的认证。而我国有机食品监管认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混乱。2005 年4 月1 日,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其中规定我国有机产品实行统一认证和统一标志, 通过认证并标有中文“中国有机产品”字样和相应英文ORGANIC 的才是符合国家标准的有机产品。但市场上极少数产品同时具有两种标志,而且认证机构也参差不齐。认证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选择。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我国有机食品在国内的需求和对国外的出口。对策措施
4.1 加强政府作用, 利用政策引导支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进入21 世纪后, 我国各级政府在生态示范村、绿色食品基地上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很大, 但是还没有有效地制定产品发展战略和发展机制。有机产品的生产技术、管理、初始投入成本都要比一般的绿色食品高, 广大农民很难自发生产。政府的政策支持, 一定程度上的政策补贴、税收优惠、技术培训和辅导、组织管理等, 对于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有很大的帮助。
4.2 扩大宣传力度, 提高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消费意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 对有机食品的潜在消费需求也很大。随着年轻人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 这一部分人群的消费意识比较超前也比较容易接受新型事物。扩大有机食品的宣传力度, 让消费者充分认识到有机食品的安全、新鲜、营养等特性, 了解有机食品的生产, 提高消费者的认知能力, 减少信息不对称, 将有效激发潜在消费者的消费力, 提高有效消费需求, 促进有机食品的发展。
4.3 加强对有机食品产业的研究
有机农业是有机食品的生产基础。有机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 它引入了生物工程、中医药学、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生产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 因此要利用现代高新生物技术、生态创新技术等,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方法, 才能加强有机食品的生产。因此, 加强技术研究和技术创 新对于提高有机食品的生产效率、提高效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4 规范认证管理机构, 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政府机关应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管理, 防止不合格的认证机构在市场出现。减少国内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质疑, 提高消费者的信心。同时, 可以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到国际市场, 抢占发达国家广阔的消费市场份额, 扩大产品的营销渠道, 提高产品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大付.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
学报, 2007(6): 8-9.[2] 丁维.有机食品产业的兴起与发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1):86-88.[3] 孟凡乔.国际有机农业运动及我国生态产业发展探讨[J].中
国蔬菜, 2001(3):3-7.[4] 丁晓荣.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市场供求分析及发展对策[J].湖
南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7(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