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根和基因是汉字的证明[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0:4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的根和基因是汉字的证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的根和基因是汉字的证明》。

第一篇:中国文化的根和基因是汉字的证明

中国文化的根和基因是汉字的证明

主讲人:章纪式时间:11.610

一、哲学不是文化的根和基因的证明

你可以说懂文化,而不是有文化,懂和有两者本身就存在标准的不同。你可以说儒家哲学祸害了中国,它造成了太多丑恶的封建思想和社会形式的产生。你可以抱怨国民素质低下,并认为这是国民的道德素质教育没有跟上的原故。但你不能不知道一个真理,就是,是汉字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汉字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的根和基因,因为文字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根和基因。中国的学者把哲学当成文化的根和基因,实在是颠倒了黑白。这造成了一个颠倒性的逻辑出现,就是,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是哲学思想影响形成的。在他们那里,不是思维方式决定了哲学思想的形式特征的产生,而是哲学思想的形式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这个认识是荒诞的,这是一个世纪来充斥中国大地的惊天谎言。直到今天,这个谎言仍使很多对文化一知半解的人乐此不疲的大谈哲学思想盖世无双的重要性。醒醒吧,伙计们,哲学思想当然重要,但它没有你们臆想的有包揽一切的重要性。特别在对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形成原因上,哲学就与之毫无关系。睁开眼睛瞧瞧,现在世界已经大变,现在的世界是讲究科学求证的时代,而不是凭荒诞的臆想就能乱下论断的年代,更不是凭着几句带有文化味道的词句,凭着疾恶如仇望子成龙的心态就能把中国的文化问题阐述明白的。我们应该做有理性,善分析,并善于运用科学的手段去证明的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彻底砸烂、抛弃那些流行于文化界的许多荒诞的理论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哲学思想影响使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得以形成这个奇谈怪论。哲学并非是文化的根和基因,它甚至也不是文化的核心。它只是文化的一种主干之一,或者说它只是使社会产生秩序的理论来源,仅此而已,在西方,没人承认哲学是文化的什么核心和根这样的怪论。在世界上,文字被世界各国学者公认为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文字与哲学,即使从两者产生的时间顺序上看,文字诞生时间也远远早于哲学诞生的时间。中国成熟的文字诞生在殷商时期,而中国成熟的哲学理论却产生在近千年后的东周。如果从两者的相互关系中,就更能发现和证明文字的根和基础性作用了。人所共知,没有文字的产生,人类就不可能有工具书写,书写不成,书籍就无法产生。没有书籍,就不可能产生哲学,因此,文字是哲学的基础,而不是哲学是文字的基础。正因如此,说哲学是文化的根岂不颠倒了黑白?难道文字不是文化吗?人类历史从没有发生过没有文字而会产生哲学思想理论的怪现象,只有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才能够正确理解事物,现在有些学者,却总是做与之相反的事情。他们乐于把批判的根基建立在臆想的基础上,然后大言推论着,不胜其烦的东拉西扯,海阔天空一番后,便推论到是儒家哲学的毒素祸害了中国这个天大的“事实”。由此,砸烂孔家殿的呼喊响彻中国大地,到今天也不绝于耳。儒家哲学确实需要批判,我承认它有太多糟粕,但需要理性的,实事求是的批判,而不能漫天夸大其毒性作用,首先,儒家或道家哲学思想不能决定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就是一个不能混淆的界限。在臆想的根基下批儒,在荒诞的观念下研究中国文化,丝毫改变不了国人素质低落和社会规则糟糕的表象,更别谈改造中国文化落后的实质了。中国那些号称学者的人们,包括思想家黎鸣,到今天也没搞明白这个真理和事实,硬把国民素质低下和国家的落后归于儒教,这实在高估了哲学的影响

1和作用,哲学没有这个飞天的本事。迄今为止,有谁拿出过任何证据确凿无疑证明了,哲学思想可以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产生决定性作用和影响了吗?没有!!

喜欢凭臆想说事的学者们,到中国广大百姓中询问一下吧,看看百姓中有谁认为哲学思想可以对人的性格产生影响和确定呢?他们中间很少有人会这么认为。如果你对他们说,哲学思想能够影响和确定人们的性格,他们到会把你看成是文化疯子。广大百姓大多数没看过什么哲学书籍,爱看儒家哲学书籍的也属凤毛麟角,这些90%的百姓们显然不可能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但这些90%的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难道是从天生掉下来的?如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些百姓的性格、思维方式怎么与那些看过并认为是哲学思想影响的人性格相同或相似呢?该不是老天偏爱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而把此类性格、思维方式专门降到国人身上吧。如果不是,那这个说法无疑就很难成立了。百姓们瞎扯关系不大,学者文人们也爱瞎扯,会误国误民的。迄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证明和肯定过,哲学思想对他们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和确定。这种笑话只发生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二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和基因的证明

众所周知,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没有人,就不会有文化,这是研究文化问题首先应该明确的一个逻辑事实。此逻辑事实明确后,文化研究才能符合逻辑,才有可能达到我们所期盼看清的文化的真实本质。否则,文化的研究就可能变成荒谬,尽管荒谬有时也是一种必然或必须。根据上述逻辑事实,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人才是文化真正的核心所在,文化真正的根和基础只能在人这个核心上。人是文化的核心,但这个核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这个核心的具体内容就是我们在《文化是什么?》中所说的,是人的思维方式,离开或看不到这个文化的核心内容,谈文化就只能是瞎子摸象。为何思维方式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呢?那是因为,人类文化不同是人类群体之间思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思维方式决定文化的特征,是世界学者们所公认的事实。这个公认,与文化具有的真实本质是相符合的,所以,人的思维方式才是文化的真正核心所在。除了思维方式之外,人或民族的性格、心理和精神特征也属文化的核心范畴,思维方式、性格、心理和精神特征这四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思维方式是这三者的根本和基础。事实上,如果你仔细分析研究还会发现,人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文化的核心,它也是民族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核心和基础。思维方式的落后,必然会同时造成思想素质(包括思维的理性和感性比率成分,科学分析的能力等等)和道德素质随之落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国民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的低落,也正是文化的核心——思维方式低落的真实反映。要改变国人这种素质低落的状况,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显然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过来的,我认为,这只能从改变文化的核心内容——人的思维方式着手。要做到这一点,不理解人类文化的内在本质关系是不可能做到的。既然人是文化的根和基础,为何现在又说文字也是文化的根和基因呢?那是因为,文字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工具。正是人类掌握的文字这个逻辑思维的工具不同,影响和促使人类不同群体之间产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要寻找的为何人类群体之间思维方式会存在不同的真正答案。由于文字对人类文化的创造者,对人类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根和基础——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和确定,由此,文字也就随之显出了它的根和基因的性质和作用,这就是文字被由此鉴定为是文化的另一个根和基因的确切理由。这就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学者们绞尽脑汁要寻找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形成的根源所在,这也是民族性格、思维方式文化影响说的确切科学答案。这个认识和结论,与当年中国学者们想当然认为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根和核心,因而就一定是哲学思想的影响,促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观点是不同的。尽管文字影响说与哲学影响说两者所确定的影响因素不同,但两者对目标所圈定的范围是相似的,两者都在肯定,从根本上看,两者都想从文化这个层面诠释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形成的根源问题。

如上所说,哲学作为一种可以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形成因素之假说,严重缺乏证据根据和基础,近一个世纪了,迄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拿出实验证据证明过,这就说明,哲学思想影响说是臆想性远远大于科学性的说法,是难以站住脚的。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根据这个臆想的文化的根之一儒家哲学的疯狂批判,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和思维方式的这一事实,也确切可信的证明哲学影响说的荒诞性。与这个臆想的哲学影响说不同,文字影响说,则是建立在大量充分科学的实验证据基础之上的理论,因此,它比哲学影响说更具说服力。前面曾说,即使在诞生的时间顺序上,在文字与哲学的两者关系方面,文字也比哲学更具有作为文化的根和基础的性质和作用。当然还有,还是世界学者公认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性标志,这些事实的存在,就已经显出文字比哲学更有资格成为人类文化的根的特质了。当然,正象前面所说,除了时间顺序,两者关系这两个有力的事实之外,文字影响说,还有另一个比哲学影响说更大的优势,就是实验证据上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初发现的人的姓名与性格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实验,就是一个最有力的实验证据。实验发现,人的姓名改变,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为了验证这个现象的确实性、可*性,我曾做了很多改变姓名的实验,并联系了多人也进行了改变姓名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他们的性格都会随自己姓名的改变而立即改变,这就证明,姓名影响和决定人的性格这个现象是真实的,可信的。姓名与性格的关系实验,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验,它能说明一个极为重要的深刻事实(这个事实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就是,人类的性格、思维方式,事实上是由文字通过姓名这个渠道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性格、思维方式产生影响的。这个实验的发现并被证实,应该说是划时代的,它意味着我们已经找到了开启和破解人类文化之谜的珍贵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能从文化的内部,而看见它们的真实本质。没有这把钥匙,远不可能找到破解和开启自己创造的文化这座坚固之门。遗憾的是,姓名决定性格的说法,被中国很多所谓有正统观念的人看作迷信,这实在是莫大的嘲讽。事实上,姓名决定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决不是什么迷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科学现象,这个现象的存在,是我们用来破解和证明文字是人类文化的根和基因最为有力的科学证据。把这种可以作为珍贵证据的事物当成迷信,是中国文化界的奇耻大辱。当然,这个可悲现象的产生似乎也情有可原,因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是一种渐进过程,人类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也一样,不可能一步到位。姓名与性格关系的实验,是文字影响说最为关键的有力证据,而这样的实验证据,是哲学影响说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所拿不出来的。这个证据是实验性的,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改变姓名的实验验证它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根据多年的实验经验,我坚信,没人能够否定和推翻这个事实,因为这个实验结果永远不可能被人为改变。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就能确切无误的认定,文字通过姓名这个渠道在影响和确定人类的性格、思维方式。同时,人们随之也就能认识到,文字具有文化的根和基因的性质和作用,因为,它们在影响和确定着人类文化的创造者、根和基础————人的性格、思维方式。

这样以来,就能看出,的文化有着双重根性,一个根就是人,另一个就是文字,这似乎很奇怪这完全符合逻辑。不然的话,你就无法从源头上解释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形成的原因问题,从而也就无法解释人类不同群体之间性格、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别是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问题了。从文字具有的这种不宜被人们发现的文化的根和基因的性质和作用中,我们还能进一步认识到文字具有的真正涵义。以往,人们认为文字只是工具,除了用来说话,书写之外,似乎并没有其它功能和作用,这种认识过于肤浅。根据上述文字具有的真实性质和作用,文字的正确定义应该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工具,而不仅仅是通常人们认为的是干巴巴的“工具”。如果把文字对人类性格、思维方式的影响和确定这层深刻的关系做一个概括总结的话,我们就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文字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工具,因此,它们必然会对人类的性格、思维方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和确定。由于人类使用的文字不同,就意味着本来是一个种群的人类的群体,从此分裂成了掌握着不同的逻辑思维工具的集团。

根据上述阐述重要的事实,我们已经可以对人类群体之间不同类型的性格、思维方式进行准确可信的分类了。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是汉字性格和汉字思维方式,欧洲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是拉丁字母性格和思维方式,阿拉伯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是阿拉伯字母性格和思维方式,印度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是梵文性格和思维方式,蒙古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是蒙文性格和思维方式,藏族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是藏文性格和思维方式,泰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是泰文性格和思维方式,日本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是汉字加假名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等等,以此类推。

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要好好研究研究汉字文化了。

第二篇: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散文

篇一: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讬者,中华民族视之若祖先之生命,无限敬惜与爱护她。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汉字是其承载者,传播者,见证者,昭示者,从甲骨文、金文以至于今天之楷体,中国汉字三千年永垂不灭,辉光常新,令全世界人民为之动客,为之起敬,为之惊叹,这实在是世界文明史上最了不起的伟大奇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欣慰和自豪,应在更高的层次上学习和运用汉字、汉语,开掘五千年文化典籍的宝藏,继承它,宏扬它,创造更加美好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化,贡献于世界,这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大任!

二十世纪末,我国科学界、文化界的英才,终于发明了汉字输入法电脑打字机,其输入速度远超于拼音文字,同时创造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以及电子出版系统,使印刷业高迅度发展,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印刷史上的大事。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汉字相结合,引起了国人对汉字的重新审视,同时也为复兴汉字文化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汉字究竟是科学的、智慧的文字,还是落后的、僵死的文字,将不辩自明矣。

保卫汉字,复兴汉字文化,振兴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关乎中华民族腾飞发展,自强自立,为世界人民做出贡献的大事。汉字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宏扬汉字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融入世界文化的血液之中,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大事。现在世界上约有 85 个国家的高校都设了汉语课,约有 3000 万人在学汉字、汉语,汉字、汉语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世界强势语言之一。21 世纪,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将会大展风采,为世界人民所欢迎。

汉字是世界文字惟一仅存的最古老而又辉光常新的文字,汉字应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国内,在西安或任何一个大城市,应建立中国汉字文化博览馆。文字研究者,语文教学者,应该以 “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 的精神,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新的思维,对汉字作多元化的研究,阐释汉字原创性之奥秘,为复兴汉字文化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应该大力发展汉字文化产业,全社会都应重视、关注、推动汉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篇二:汉字——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在激昂的国歌声中,我们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最深厚赤诚的爱国情怀。而汉字,如同黑眼睛黄皮肤,使中华民族的徽记和象征,爱国就应从爱汉字做起。汉字是目前世界上被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五千多年来,汉字是上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下至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的重要载体,它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基石,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最终都将湮灭无迹。在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一度辉煌,最终却难逃消亡的命运,只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仍历久弥新,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深入民族血液的汉字所固有的强大向心力是重要因素之一。多少次想大声喊出:中国汉字,我为你自豪,我为你骄傲!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开始忽略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对汉字的滥用和扭曲,现在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象:街头书刊错别字连天,店铺匾额繁体字泛滥,电视广告里成语面目全非······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慢慢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最近《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几档节目更是引起了热烈反响,在这些节目的高收视率背后是国人汉字手写能力普遍下降的严峻事实。我们应当承认,如今的各种高科技设备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键盘上“敲字如飞”往往代替了以往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性地使用电脑、手机,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明显下降,“提笔忘字”更是发展为普遍现象,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的诱惑之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的结果便是能打字的决不写,及至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对汉字的记忆竟已经如此模糊不堪,记不清具体的部首和结构,写起字来“缺胳膊少腿”,由于长时间没有动笔写字,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由此看来,随着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汉语言文化的规范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汉字这一千百年来的传统艺术却在电子网络普及的这个时代陷入尴尬境地,而这般境地怎能完全归因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这只是推脱我们的责任罢了,只是推脱我们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罢了。如何看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发扬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迷失的文明。

有人说,有一些传统汉字、传统词汇早已跟不上时代,用起来不方便且麻烦。这点确也无可否认,传承汉字文化,并不是代表着非要一尘不变,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坚持前人的部分优良传统,又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潮流,不拒绝发展,不闭门造车,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与时俱进。

我认为,在中小学校园中普及书法教育,是一项解决汉字危机的有效手段。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形式,是炎黄子孙独创的表现艺术,它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首先,这无疑为汉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次,书法会提高人们对书写汉字的兴趣,加强人们对汉字笔画没的感知。书法是古老的中华文化集中的表现形式,能够从小培养孩子爱国的情操。

再者,我觉得在社区和社会上宣传汉字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电视媒体方面多举办一些诸如《汉字听写大会》等比赛,还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汉字讲座、书法作品展览等活动,促使社会上有更多的人重新重视汉字,热爱汉字。

如果说中华文明史的建构,需要无数古人不懈的探索,那么如今汉字汉语的规范,更需要举国人们的不断努力。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怎可以用游戏的心态随意对待书写的错误和不规范,我们应当敬重汉字,继承这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使其得到进步和质的飞升,用汉字,续写新的华美篇章。

摘要:随着电信化网络时代的到来,键盘打字的普及,汉字书写越来越不被重视,爱国应从爱汉字做起,继承并发展汉字是我们肩上的重任。

篇三: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2013年5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第三篇:《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因为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对中国文化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选修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走进课堂,本以为这样的课程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但通过几周的学习,发现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并且能学到很多知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入神,通过一些起源和故事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汉字和中华文化上来,还生动细致的讲解了中国汉字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几种造字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到汉字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深深为我们的祖先伟大的智慧所折服,为我国文化史上这一伟大的发明感到无比骄傲。从中了解到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的中国人,我为我们拥有如此久远的文字文化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深感到传承和弘扬推广汉语文化的责任重大。

老师讲课有条有理准备充分,PPT制作详细,通过播放幻灯片来层层导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偏旁和部首的关系、很多偏旁的读音和意义等。汉字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完这门选修课后我们还不能止步于此,要通过老师的引领,在课后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让我们顺着汉字的形、音、义寻求汉字的历史文化,更容易、快速的掌握汉字。

回想起来,一门课程的学习也是挺快的,短短十几周的学习就这么走到了期末,课程的学习也随着结束。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了解也随着时间越来越深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随着老师耐心细致全面的讲解而越来越牢固。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情感也越来越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以继承和弘扬汉字与中国文化为己任,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使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屹立不倒!

第四篇:弘扬中国文化——汉字 演讲稿

追根溯源文为本,弘扬发展字当先

——弘扬中华文化的瑰宝

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穆洪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根溯源文为本,弘扬发展字当先》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且不说那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且不说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就说那独具一格的语言文字,就让我们由衷地产生深深的自豪。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恒古至今的文字,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它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之魂,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工具,横竖撇搽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试想,倘若没有汉字,又怎会有“孔孟”用汉字讲述仁爱,流传千古的持节;又怎会有“李杜”用汉字吟咏唐诗,泠泠作响的高志;又怎会有“蔡伦、毕昇”用汉字传播文明,永垂史册的佳话!

汉字是中华文化进步的基石,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路基,是所有国人的财富。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学习,传承、珍惜汉字,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才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我的梦想就是为弘扬中华文化——汉字作贡献。

中国的汉字、埃及的圣书文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并称为“三大元老”。可岁月的风沙,早已将埃及圣书文,风化成了一具苍白的“木乃伊”;历史的长河,也早已将美索不达比亚楔形文,冲刷得只剩下一具抽象的躯壳。

独有我们的文字,像擎天玉柱一样,狂风刮不倒,暴雨冲不倒,岁月的尘 1

土掩盖不了,历史的长河埋没不了,她那定海神针般的身影,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已五千多年了。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诗意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动人的诗篇。看“梦”字,拆开为“林”、“夕”。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美丽又最容易触动人心灵的画面。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形态之美。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甲骨文之神秘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书之端庄美,楷体字之隽秀美,行体字之飘逸美,草体书之神奇美。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324个字,每一字都被创造出富有生命的形象。感觉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26个“之”字,各形不一,令后人无不惊叹——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四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力量。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音韵之美。汉字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使得汉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亲历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你的耳畔顿时响起如雷的涛声,刀剑铿锵,杀声阵阵。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语言之美。每一部名篇巨著,无不体现出国人运用祖国文字的独具匠心。

中华汉字所蕴含的美远远不及如此,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它其中的凤毛麟角。它不愧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此时此刻,汉字在我心中的地位更高了。

朋友们,祖国的文字,让我们骄傲和自豪。而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才是对祖国文字尊严的最大维护。才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弘扬。

当你面前的小朋友经常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对你说“Yes Sir”时,那种沾

沾自喜、亲外鄙内的表情,你还会不热爱汉语吗?

当各种文娱节目中外宾朋友用纯正的汉语唱着“跑马溜溜的山上”的时候,你还会不珍惜汉语吗?

当汉语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并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飘洋过海的时候,你还会不弘扬汉语吗?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不会!!

值得骄傲的是:目前世界上有80多所孔子学院,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汉语必将会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我理应写好汉字,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尽自己的职责;在世界交往频繁的今天,我更应适当收入外民族的语言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在我看来,要想实现“中国梦”,我们就要博古通今,好好在中国的“字”海中寻找答案,重振华夏神威,弘扬文化的魂,将那些迷失方向的中华儿女从此解救出来!

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同行,关注中国汉字,关注中国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国汉字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我的演讲结束!

谢谢大家!

2013年8月15日

第五篇:中国文化_守住我们的根

中国文化——守住我们的根

文/戴 廉

9月3日至9月5日,在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举办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60多名海内外学术界、文化界的名流聚集到一起,讨论的焦点正是“全球化与中华文化。”

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浪潮是游戏规则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中国如想在世界舞台上保住自己的位置,更需要她的儿女学会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如何整合自己、健全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消灭自己。这就需要有传统文化的根基。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困惑

改革开放起步时,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已经基本在“文革”期间被架空了。处于传统真空中的中国人在陡然面对外来文明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种种不成熟甚至是焦灼的心态。

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温情,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和中秋,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运动中日益凋零,作家朱大可说:“人们已经看到,元宵节被用来推销糯米汤圆,由此逐步退化为汤圆节;端午节则被用以推销粽子,由此逐渐演变成粽子节;中秋节则被用来专门进食月饼,结果退化成了月饼节。”

因为习惯于像上一辈知识分子那样对传统进行批判,中国的年轻学者可以言必称亚里士多德,却对孔子、孟子、庄子充满了陌生感。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及哲学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所说:“我们现在一批年轻学者去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汲取了很多智慧,但是由于文化底蕴不够,因为没有根源,他们所吸收的并不是自己的智慧,而只是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跟在西方学者的背后。”

刘梦溪说,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们虽然对传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但他们同时又是受过传统熏陶的 身处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人,只有重新评估、定义和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与此同时,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还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有十足中国文化味道的从业人员,而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现在的中青年一代,长时间身处于大小传统齐遭毁坏的环境中,没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典范的熏陶,他们身上的文化含量累积得不够,难免精神气象显得淡薄而不够从容,不够厚重。

至于如今的少年和儿童,教他们的老师大都对民族固有文化知之甚少,流俗的电视文化,浅薄的搞笑,逻辑错乱的“脑筋急转弯”占据了他们大部分课外时间。他们错把猪八戒、孙悟空当作中国的文化传统,以为“康乾盛世”比现在还要好。“没有了传统的支撑,如今的生活时尚,是一切层面追求和国际接轨,而五四所主张的‘西化’主张反而成了光说不练的小儿科了。”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都存在着与传统的断裂,中华文明已经难以做到和其他文明平等对话。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当代中国的核心文明是什么?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什么”?而这些在许多学者看来,正是中国与西方平等对话的基本条件。

网上的一篇评论写道,“‘末代皇帝’的西方摄影师拍宫廷时用了大量的俯拍镜头,紫禁城在这样的镜头下显得温情脉脉,与高贵或尊严无关,这里的一切都是可供赏玩的。现在的许多中国人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这样的镜头下,供人赏玩而不自知。看看雅典吧,这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看看他们是怎样诠释自己的文明的。开幕式有太多的人物典故寓意,有几个东方人能看懂?但是他们演绎得震撼人心,让人不由地心生仰慕与敬重„„”

没有传统文化依托,失去了平等对话基础的一些中国影视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带上了一种迎合的味道,然而,“如果只是投其所好,你喜欢小脚我给你小脚,你喜欢鸦片我给你鸦片,你喜欢文革的残酷我给你文革的残酷,照这个思路去做只能助长让西方来定义我们的趋势”。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说。

守住文化的根是生存的必要

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记者遇到了一对退休的普通市民夫妇。他们从朋友那里得到了论坛召开的信息,便赶到了现场。来之前他们生怕自己不够格,因为对所谓的“全球化和中国文化”这样的深奥问题从未涉猎。但却有一种冲动促使他们一定要来看看。今年55岁,退休前一直从事行政工作的鲁女士对记者说,在退休的这几年里,夫妇俩游览了全国大大小小的名胜古迹,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吸引。她说她年轻的时候把这一切都当作“四旧”,但是现在,当她看到中国越来越像西方,当她走在现代化的街道上,在舶来的超级市场购物的时候,又有了一种焦虑:中国的特色是什么?什么东西才是中国自己的?

身处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人,只有重新评估、定义和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与此同时,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还有着更多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首先是对抗传统文化中糟粕的良好武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认为传统可以像包袱一样被丢掉,杜维明说“这是太乐观了”,因为有一些封建遗毒已经进入到我们的血液和骨髓,像噩梦一样成为国民下意识中的一部分。要想消除这些负面的因素,则必须充分张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精髓的部分来与糟粕对峙。

对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必要的条件。在杜维明看来,继承、扬弃、引进、排斥,这四个问题本应同时解决,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但现在,我们把四个问题变成了两个,只剩下扬弃和引进,甚至有些时候就只剩下引进,却把中国自己的东西全部打倒,这样就会进入一种困境。“你对传统基本是比较粗暴的,你想把他忘掉了,这样你不光不能对峙其中的糟粕,你对引进来的外来文化的理解也一定是肤浅的。”

除了中外学者,与会者中还有不少从事创作实践的艺术家,比如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著名导演谢晋、话剧演员焦晃、澳门乐团首席指挥邵恩。可以说,这些艺术家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习和从事从西方引进的艺术形式,但他们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也都感叹:“传统太重要了!”

一棵大树,自己的根基扎得越深,抵抗自身肌体病毒的能力才越强,吸收外界的养分也才会越充分。这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在论坛上打的一个比喻。与这个比喻相呼应的是,刘梦溪认为,我们不能只把传统当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要当作一种“生存的必要。”

然而,学者们在强调传统的重要,强调根源性的同时,也担忧另一种倾向——以为中华文化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21世纪将是太平洋的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不仅不切合实际,而且会助长不健康的狭隘民族意识,相反,我们需要将民族的根源性和面向世界的包容性结合在一起。“中国目前在根源性和开放性两个方面都做得不够。”杜维明说。

重新清理文化家底

“春节觉得没意思,喜欢过圣诞节;中秋节不好玩,喜欢在感恩节吃火鸡,虽然不知感谁的恩”。有学者如此概括年轻一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有学者把这些归结为全球化对年轻一代的入侵。

但另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是,在全球化不可阻挡的趋势下,近年来,在许多大学,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却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此次论坛的最后一天,王蒙、杜维明、汤一介、吴祖强、梅葆玖等十几位文化人与高校大学生的交流也受到了高度关注。

一位学者不由感慨,“实际上,我们年轻的一代非常渴望寻找到精神认同感。”

网上年轻一代对雅典奥运会闭幕式8分钟演出的“讨伐”本身也意味着,把开放视作一种不可更改的守则的他们也渴望建立一种民族自信心,希望由北京所展示的中华文化能够和由雅典展示的西方文明进行平等的对话。所以,他们把矛头指向了张艺谋。然而,在对张艺谋的“媚俗”进行批判之后,令他们感到茫然的是,当他们在网络上进行争论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当中鲜有人能够清楚地回答“到底什么才是中华5000年文化的精髓”这样看似基础的问题。

网络上的年轻人把问题抛给了学者。但从“2004文化高峰论坛”的情况来看,中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歧见丛生,莫衷一是。许多与会者都感到,学者们从宏观角度对全球化与中华文化的讨论往往显得有些大而无当,而这种大而无当本身更加说明了我们与传统的隔膜。

于是,与会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当务之急是重新整理我们自己的文化。

作家冯骥才说:“我最近看一个报纸经常说年轻人只知道过情人节、过圣诞节却不知道过端午节,过重阳节,那么年轻人问你端午节有什么形式有什么活动,重阳节有什么形式,你能回答吗?我们节日的方式和载体比玫瑰花更有魅力吗?更能够打动别人的心吗?我们把自己节日卖给商家叫黄金周了,我们鞭炮禁放了,我们过年年夜饭动员老百姓到饭馆定饭,我们把自己的节日一个一个抽空了,怎么能怨怪我们的年轻人?”

冯骥才认为,“我们应该研究、整理自己的传统文化,只有当我们自己能够在相当的高度上把握住自己的文化,能够真正了解我们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才能说我们不怕全球化。否则,我们无法跟世界对话,我们无法提升我们的文化,也无法发展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家底都搞不清楚,对自己的文化一知半解,我们当然害怕全球化。”

来源:《瞭望》

下载中国文化的根和基因是汉字的证明[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的根和基因是汉字的证明[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 张静成 数学3班10080338 这学期的跨专业选修课我选择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一门课,因为在每学期选课的时候,我都喜欢选择文科历史文化类的选修课......

    最具中国文化的汉字教案

    标题:最具中国文化的汉字 一 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 时而表示具体的人......

    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5篇材料]

    读书报告之《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 一、书的简介 书名:《汉字——中国文化的元素》作者:刘志基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 二、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一部以大学......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2014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

    浅论中国汉字与中国文化[样例5]

    浅论中国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

    基因工程技术是把双刃剑

    《生命科学奥秘》论文 题目 基因工程技术是把双刃剑 学 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专 业自动化(控制方向) 年 级2008 级学 号*** 姓 名杨雷指 导 教 师刘文明成 绩......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模版]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