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然后是自然、主义、理论、原则„„有了仁,就要求仁政;有了道,就认定执政的合法性在于有道,并区分王道与霸道还有道法自然与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义,就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有了主义就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有了原则,就有绝对“不拿原则做交易”„„这些文字、概念、命题,不但有表述意义、价值意义、哲学意义,也有终极信仰的意义与审美意义。华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与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者郢书燕说的危险,却要做到高屋建瓴与势如破竹,做到坚贞不屈与贯彻始终。在中国,常常存在一个正名的问题。训诂占据了历代中国学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又是无法回避的。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
字本位问题在语言学内部是有争议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华文的字比拼音文字的字母不知重大凡几,而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即使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认七、八成的字本位现象。华文文学讲究炼字,这与拼音文字大不相同。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汉字的信息量与某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无与伦比。在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身份方面,在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又充满机变以摆脱困境方面,汉字功莫大焉。没有统一的汉字只有千差万别的方言,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国,抵抗列强的殖民化是困难的。比较一下中国与亚、非、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被列强殖民统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力量。比较一下社会主义的苏联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命运,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汉字的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现在中国大陆的幼儿不会说话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因诗文而永垂不朽。
在推广普通话(国语、mandaren)的同时,中华方言的丰富多彩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嗲相济与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的语言财富。它们影响着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歌舞。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声乡音,两行清泪,乡音未改鬓毛衰,万方奏乐有于阗,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便是中华儿女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在华文中,“国家”既包含着“country”,也包含着“nation”,同时包括了“state”的意义,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国人的国家民族观念,忠于祖国的观念与爱国主义的情愫有很大好处。在华文中,“人民”一词有自己不尽相同于“people”的含义,而且“人”与“民”各有不同的乃至划分等级的含义。这些知识与思考,对于理解中国的政治生活与政治语言大有帮助。越是有志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事业,越应该理解并善于运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传统,趋利避害,将大胆变革与稳定发展结合起来。我的河北南皮同乡张之洞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所信奉的“厉行新政,不悖旧章„„”等原则,也许在学术上是浅薄的与有懈可击的,然而却是语重心长的。
我们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我们实在难于从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
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
1998年我在建立已有七十余年历史的纽约华美协进会上讲演,有听众问:“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国?”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爱汉字汉诗,第二,我们都爱中餐。”可惜我今天没有时间再谈中华料理了,那就让我们的听众们会议休息时间尽情地去享用中餐吧,美味的中餐毕竟首先要出现在餐桌上,而不是出现在我的讲演里的。谢谢。(本文为作者9月3日在2004北京文化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发表时略有删节)
《文汇报》 2004年09月13日
第二篇:《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因为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对中国文化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选修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走进课堂,本以为这样的课程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但通过几周的学习,发现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并且能学到很多知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入神,通过一些起源和故事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汉字和中华文化上来,还生动细致的讲解了中国汉字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几种造字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到汉字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深深为我们的祖先伟大的智慧所折服,为我国文化史上这一伟大的发明感到无比骄傲。从中了解到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的中国人,我为我们拥有如此久远的文字文化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深感到传承和弘扬推广汉语文化的责任重大。
老师讲课有条有理准备充分,PPT制作详细,通过播放幻灯片来层层导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偏旁和部首的关系、很多偏旁的读音和意义等。汉字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完这门选修课后我们还不能止步于此,要通过老师的引领,在课后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让我们顺着汉字的形、音、义寻求汉字的历史文化,更容易、快速的掌握汉字。
回想起来,一门课程的学习也是挺快的,短短十几周的学习就这么走到了期末,课程的学习也随着结束。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了解也随着时间越来越深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随着老师耐心细致全面的讲解而越来越牢固。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情感也越来越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以继承和弘扬汉字与中国文化为己任,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使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屹立不倒!
第三篇: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
张静成 数学3班
10080338 这学期的跨专业选修课我选择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一门课,因为在每学期选课的时候,我都喜欢选择文科历史文化类的选修课,如上学期的《语言与文化》,《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学期还有一门的《唐宋文学与文化》,我很喜欢听这些课!原因也有很多,可能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课听起来轻松,学分也好拿。
但是,对我来说,不仅仅于此,因为我本身就是数学系的,天天学理科,闷也闷死了,所以,一方面上这些课可以缓解一下我的大脑,轻松轻松;另一方面,本身这些课的知识与内容,我们以后就很难接触到,有些东西不学真不知道!比如《汉字与中国文化》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汉字的知识,它的由来,结构,意义,和我国古老文化的关系等等丰富多彩,非常有意思,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有了新的了解!所以我当初一看到这门课就选它了!
因为喜欢《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所以上起课来,就非常轻松快乐。再加上一些有关汉字的视频辅助,我就很满意了!而且栗老师讲的又很认真,也很风趣,这样的选修课就是我理想中的课,轻松又快乐,还能学到知识,了解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而且我上这些选修课的时候,都喜欢做笔记,记一些常识与我喜欢的东西,就是因为我对文学及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喜欢看一些评论性的文章,研究历史及文化本就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所以上这门课,总体感觉是非常满意与愉快的,而且老师讲的一点也不枯燥,轻轻松松,正是选修课应
有的效果,我们也受益匪浅啊!
《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收获也是不少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汉字的结构与各自的意义,汉字在不同领域的造字规则,以及在汉字中体现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内涵。现在我们用的简体汉字,根本看不出它的造字结构与意义,而我们通过那些古老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大小篆,可以形象生动的看出其构造规则及象征意义,非常有意思!而且,汉字当中体现出的中国古老文化,那是丰富多彩啊,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啊,总之是收获多多啊!
栗老师的《汉字与中国文化》,我觉得上的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讲授的细致认真,课堂气氛也很轻松,再以视频辅助教学,这基本上也是选修课的一种模式。那为什么选修课没有上到那种很好的效果?我觉得原因很多,并不是简单的老师的问题或者学生的问题,深层次的我不想探究,其实老师们都懂,也是没办法的事,我觉得课上到这样,已经是蛮好的。非要找点建议,我觉得老师应该多跟学生互动互动,提一些相关的能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致,提高课堂气氛,可能会好一点。
总之,这学期的《汉字与中国文化》选修课,我是选对了,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汉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对自己终身受益!
第四篇: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它与道教并列。在两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佛教与佛教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文化学术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复杂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地表现在哲学、伦理学、文学、语言学、艺术(美术、建筑)等方面。佛教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也起过一定作用。佛教影响更深浸到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情感之中。
哲学:佛教哲学本身蕴含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在中国哲学史上,佛教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与命题,丰富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起过积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对中国哲学作出过贡献的佛教思想家,如僧肇、智顗、吉藏、法藏、慧能、神会、宗密等,还有如谢灵运、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李贽等许多卓越的思想家,他们都从佛教哲学汲取过思想资料。宋明理学主要受华严、禅宗等的影响,晚清民主思想启蒙者纷纷从中寻求思想武器: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很多佛教经典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如《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百喻经》。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影响了谢灵运、陶渊明、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文体方面,四声的发明、律体诗的产生(沈约、周颙);唐宋以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源自文辞酣畅、想像丰富的佛经变文。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它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影响深远。现在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著名风景点的标志。举世闻名的敦煌、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石窟更是中国雕塑、绘画艺术的宝库。佛教对晋唐以后的绘画艺术影响极大。东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张僧繇、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唐王维的文人画发展到宋明写意画,与禅宗和般若学思想有关系。
◎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季羡林茶叶的盛行亦源于佛教。唐代茶圣陆羽,长期生活在寺院中,他的《茶经》就是对僧人制茶、饮茶技术的记录。此外,伴随佛教而来的还有天文、医药、音乐等内容。二如何正确认识佛教:佛教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自从它在印度创建以后,南传至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地,北传经中亚到中国、朝鲜、日本,又传到中国的西藏和中国西北部蒙族、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前苏联远东布里亚特族地区。经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并出现了许多部派、学派和宗派。首先,认识佛教在教主、教义、教徒方面的特点佛、法、僧三宝:佛教与其它宗教相比,有明显的特殊性。佛教在信仰上比较松散与自主,在教义上比较开放与自由,在组织上不严密。其次,要区分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不同形态。佛教自创始起经历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中先后形成了中观学派、瑜伽行学派以及密教。中国佛教,是佛教的一个特殊形态。佛教传入时期的中国,已是一个具有高度发达文明的国家。中国人对佛教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批判地汲取。佛教只有适应中国的环境与条件加以改造,才能在中国民众中扎根。中国人对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思想土壤之上加以理解与发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学派与宗派。世界名人论佛教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只有辨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辨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辨证思维才成熟。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爱因斯坦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梁启超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谭嗣同 □佛教大矣,孔次大,耶为小□私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第二讲 佛教的产生
一、佛陀的时代—佛教产生的背景
乔达摩²悉达多: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前565-前486):释迦族的圣人;“吠陀文明”(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吠陀》信仰;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社会变动→思想上百家争鸣;沙门,六师外道
二、佛陀传记与传说 17岁:耶输陀罗、罗睺罗 29岁:出家35岁:成道(传道45年)80岁:涅槃 “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佛陀”:Buddha 觉悟者 菩提 Bodhi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anuttara-samyak-sambodhi(无上正等正觉)佛陀的足迹
降生地:迦毗罗卫;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加;竹林精舍:摩揭陀国王舍城;祇园精舍:拘萨罗国舍卫城
三、佛陀的面貌思想家:重理性;伦理家:重现实;哲学家:辩证思维;文学家;教育;宗教家
佛陀是一个为了追求理想——解脱大众的疾苦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彻底的人,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真理的追求者,他不安于现世安逸的生活,不愿稀里湖涂在生死中沉浮,艰苦探索,精进努力,从贵族家庭走进沙门的行列。几十年间,经过无数次艰难困苦的考验,又克服了内心中的种种矛盾,追求人生的奥秘、宇宙的真实,得出了在当时是十分独特和杰出的结论。他本人也成为历史上极少数以个人力量改变人类面貌的伟大人物之一。第三讲佛法的基本内容(一)
一、人的本质
1、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人的本质:五蕴
色:物质。四大即地、水、火、风;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尘即色、声、香、味、触。受:领纳之义,指感觉。如六根领纳六尘所生之喜怒哀乐等感受。想:取像之义,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等。相当于知觉、表象和概念。行:意志一类的心理活动,亦即对于外境,生起贪嗔等意念。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即业)。识:了别、分别之义,指总的意识活动,对于所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和推理。四谛—佛教的人生观苦—痛苦集—原因灭—寂灭道—途径
1、苦谛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盛阴
2、集(原因)无明→执著、欲望→烦恼(三毒:贪瞋痴)→造业→苦
3、灭谛 nirvāna灭烦恼得解脱有余涅槃无余涅槃
4、道谛(八正道三学六度)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学戒(Sīla)定(Samādhi)慧(Mati)戒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具足戒:男子250条,女子348条(《四分律》)
定“定”: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生定”,“修定”)“禅”“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心绪宁静专一,深入思虑义理。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慧断惑证理。决断疑念,达于无为之空理,获得智慧解脱。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六度 Pāramitā(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5432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六度”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它以大慈大悲,济渡众生为道德的出发点,以克制自我,救助他人为行为的准绳,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人”即以个人利益和众人利益的统一,一己的解脱和拯救人类的统一,作为社会伦理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人生解脱的最高理想。由于这些修持方法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大慈大悲、自利利他、普渡众生、忍辱、精进等,同古代社会理想化的道德规范近似、相通,从而在历史上引发过美好善良、利国利民的动机,在先进的人们中激励过英勇奋斗、自我牺牲的热情。无为放逸。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觉。无量众善,亦由不放逸得。一切万物无常存者。—《长阿含经》
三、缘起论
——宇宙的真实——存在的本质
1、缘起论
缘起论是关于世间万有的形成及变化原因的理论观点。“缘起”:诸法由因缘而起。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发生存在,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一个事物或现象。
定义: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佛教认为:一切现象或事物都是由一定条件而产生,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而存在的。世界就是由时间上无数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织成的无限的网。由缘起论,可以导出以下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
2、无常
无常: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时时在变,永远在变。一期无常念念无常。生住异灭、生老病死、成住坏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3、无 我
无 我: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相对的和暂时的。
人无我法无我
无造物主—无作者义、有因生义 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 诸行无常-缘起论
诸法无我灭谛(说苦的消灭-涅槃的道理)
涅槃寂静道谛(灭苦的方法-怎样涅槃)苦谛(世间之苦)有漏皆苦-十二缘起-
集谛(苦的原因)第四讲佛教初传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一、佛教初传中国
1.佛教传入的路线 陆 路(包括南北两道):南道由敦煌越过沙漠,经鄯善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昆仑山北麓,到达于阗(今和田),再向西北前进到达莎车。北道是指由敦煌北上到伊吾(今哈密),经由吐鲁番到龟兹(今库车),然后再到疏勒(今喀什一带)。
海路: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到达广州。印度来华的僧人大多通过南北陆路到达内地,走海路的较少。2.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受《浮屠经》。(《三国志》卷三十《魏志》注引《魏略²西戎传》)《后汉书²楚王英传》: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诏天下有死罪可用绢赎,楚王英亦奉黄绢、白纨五十匹。明帝诏曰: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3.佛教传入中国的社会背景
佛教传入时期的中国,已经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经济与文化的国家。思想意识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宗教思想:没有定型的宗教
4.佛教立足中国,融入中国文化的原因
一、佛教的可塑性、调和性(pk 基督教)
二、汉人的开阔胸襟、善于摄取外来文化的能力(pk 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二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
1.中国佛教依附于封建统治“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高僧传》卷五《道安传》)。统治阶级把教团纳入自己管辖范围僧官制度:后秦设僧正,北朝立沙门统,南朝立僧正、僧主等。唐代受祠部和鸿胪寺管辖,又设左、右僧录等僧官。寺院经济的依附性
2.中国佛教思想对传统意识的调和性
东晋孙绰: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内外名之耳。(《喻道论》,《弘明集》卷三)刘宋宗炳:孔、老、如来,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也。(《明佛论》,《弘明集》卷二)颜之推: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归心》,《颜氏家训》卷五)何承天:佛经者,盖九流之别家,杂以道、墨、慈悲爱施,与中国不异。大人君子仁为已任,心无忆念。且以形像彩饰,将谐常人耳目。(《全宋文》卷23)六朝时期,僧侣谈玄习儒;儒生周流三教成为风气。张融《遗令》:¡°死后三千买棺,无制新衣,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
3.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所决定,在中国传播与发达的主要是大乘佛教
¡°自度度人°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入世精神 修持简便易行→居士佛教
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文化发达 4.宗派佛教的建立,是中国佛教 成熟的标志与成果
从隋代开始建立的宗派,各以一定佛典为典据,来进行独立的理论发挥。宗派佛教首先以“教相判释”(“教判”或“判教”)来组织教理体系。各宗派在¡°教相判释¡±的基础上,对佛教的基本理论如缘起理论和修持方法,提出自己的主张。宗派佛教推动了中国佛教发达的宗教哲学和宗教学术。法华宗 三论宗 律宗 唯识宗 华严宗 净土宗 密宗 禅 宗 中国佛教各宗派远传到三韩、日本和越南,对这些国家的佛教以至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日本,传入、保存了许多宗派,又创造出一些新的宗派,相延流传至今。中国宗派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佛教学术的内容,对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5.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民众间低俗的信仰实践是其重要内容
在社会的广泛阶层,特别是在民众中,传播着以实际救济为主要内容的信仰潮流。观音信仰(《法华经》)、净土信仰(弥陀净土、弥勒净土)、舍利信仰、经典信仰(《金刚经》、《法华经》等)、寺塔信仰
佛教这一外来宗教,移植到中国土壤之上,逐步适应了中国经济基础与各方面的需要,也逐步适应了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实际。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随着佛典大量传译和中国僧俗研习、体会的深入,佛教思想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佛教信仰也在民众中扎下了根。这个从外国移植来的宗教在中国思想文化的土壤中生长出新的根株枝叶。水土变异,橘化为枳。佛教逐步中国化,最后形成了中国化佛教。
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派佛教已完全是中国佛教,它与印度佛教已大异其貌。宗派佛教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禅宗是完全革新的中国佛教。禅宗,又称“佛心宗”,传说的创始人是印度来华僧侣菩提达摩。实际的创始人是道信、弘忍。至弘忍弟子神秀与慧能,观点出现分歧,到慧能弟子神会,明确分立为北南二宗。后慧能一系的南宗禅法大盛,在诸宗中长期保持一枝独秀之势。禅宗教义的核心:对平凡人的自性清净心的肯定。
人性本自清净,自性清净心就是佛心。但它被染污了,因而不能实现。所以,涅槃、佛土、菩萨等等都不须外求,繁琐的宗教教条也不必研习,真正的解脱只在求净心这种宗风标新立异,代表了佛教中的一大变革。禅宗的发展阶段
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思想观点的变化表明理论的逐步深化,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的思潮相呼应。
第一阶段以道信、弘忍及其弟子神秀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弘忍弟子慧能及弟子神会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为代表 第四阶段:南宗禅分裂为“五家七宗”(晚唐到宋初)第一阶段:以道信、弘忍及其弟子神秀为代表
弘忍(601-674)俗姓周,从道信出家,永徽三年(652),道信付法传衣,在黄梅双峰山东冯茂山另立东山寺,称¡°东山法门¡±。神秀(606-706),俗姓李,从弘忍出家,为东山寺上座。这一系的禅法,重在¡°修心¡±。弘忍说: 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
神秀认为心如明镜,需勤勤拂拭,清除染污,这就是¡°凝心如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这样,就廓除了一切经典教条和烦难修证,把佛性的实现变成了心性修养功夫,把彼岸的追求变成了现实的理想。
在这种理论中,平常心不是清净心,清净心是修习的目标,平常心转化为清净心要一番渐修的过程。
第二阶段以弘忍弟子慧能及其弟子神会为代表 慧能(638-713),俗姓卢。咸亨三年(672)到黄梅东山寺为踏礁行者。南宗禅以¡°见性¡±和¡°顿悟¡±为两大纲领。¡°见性¡±就是见自性本自清净: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复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然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坛经》)
《神会语录》说:众生心即佛心,佛心即众生心。六祖慧能悟道时,脱口而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顿悟成佛
每个人的平常心与清净心统而为一。这种自性清净心本自具足,与见闻知学无关。因此,体道只要¡°顿悟¡±即可。不须要勤勤拂拭地渐修。《坛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顿悟则无修、无作、无念。随所住处恒安乐,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切计较思虑都是不必要的。这样又把心性修养变成了人性的自然复归。第三个阶段,以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为代表 道一(709-788):俗姓马,受法于南岳怀让,先后在建阳佛迹岭、南康龚公山、钟陵开元寺等地说法,被尊为“马祖”;弟子知名者有百余人,称“洪州宗”。希迁(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人。曾受法于慧能及其弟子行思,后往南岳衡山南寺,称“石头和尚”。他与道一一主湖南,一主江西,称并世二大士。这一时期的禅的特点:对平常心的肯定。
慧能与神会讲自性清净心,把佛心归结到凡人的心,但却仍有“悟”与“未悟”之别。道
一、希迁及其弟子,则直指平常心就是清净心。“平常心是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穿衣吃饭,莫非佛道。因此道不用修,背离经教,呵佛骂祖。南泉普愿:还我本来面目
百丈怀海:求佛人是,骑牛觅牛¡± 兴善惟宽: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 丹霞天然: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
佛陀说法不过是用黄叶代钱止小儿啼,佛经则如眼中金屑,虽宝终为病。平常心就是佛心,每个人都要自作主人公,作唯我独尊、不受外惑的人。禅发展到这一阶段,又把心性修养功夫变成了任运随缘的生活。第四阶段:南宗禅分裂为“五家七宗”(晚唐到宋初)
自弘忍开创的禅宗,发展到中唐时期思想最为活跃、最有创造性。当时的禅风具有开放性、民众性、哲理性与实践性的特色。但到了晚唐,禅风又有所转变,这即是禅的贵族化与形式化。
时代的衰败,使许多官僚士大夫不得已而遁入禅门;而当时凋敝的形势,又没有孕育新鲜有生机的思想意识的可能。这样禅就走向它的反面,建立起一套独特的言句形式,而法系上的斗争愈演愈烈,遂形成了“五家七宗”。“五家七宗”:南岳系的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系的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沩仰宗的创始人是沩山灵佑(771-851)和仰山慧寂(814-890),此宗活动在今湖南、江西。临济宗的创始人是临济义玄(?-867),此宗主要活跃于今河北,以镇州(今河北正定县)为中心。
曹洞宗的创始人是洞山良价(807-869)和曹山本寂(840-901),此宗主要活动在今江西。云门宗的创始人是云门文偃(864-949),此宗主要活动在今岭南一带。法眼宗创始人是法眼文益(885-959),主要活动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到了北宋时期,临济宗又分立为杨岐、黄龙二派。杨岐派的创始人是杨岐方会(992-1046);黄龙派的创始人是黄龙慧南(1002-1069)。到南宋,只临济、曹洞二宗传承较盛,其余各宗皆先后衰微。
到了后期,禅不再注重思想的创造,而转化为说“公案”,斗“机锋”的文字禅。禅宿为接引学人常引用一些话头来截断常识情解,这些前辈故事成了参悟对象,如官吏断案一样要以测量学人水平,所以叫做“公案”。
禅师与弟子间互相测试、启发、对问,又用一些问题进行勘问答辩,对答中显示各自禅解的高超,此之谓“机锋”。
五家七宗各自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公式,如临济宗的“四料简”、“四照用”,曹洞宗的“五位君臣”,云门宗的“三种句”和“一字关”等等。
这样,形式上最为活泼自由的禅变成僵化的教条。禅风的这种转变,是禅宗衰落的表现。禅宗之禅已不仅是一种修持方法,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哲学理论,进而融化到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哲理。这种理论不但大大改变了中国佛教,而且大大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学和艺术,影响了并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佛教的寺院殿堂 寺院建构的演变 殿堂配置与塑像 佛 塔
佛教的寺院殿堂是供奉佛和菩萨的地方,也是出家僧人居住和修持的场所,历来为佛教活动的中心。从文化和景观的视角来说,佛寺殿堂作为荟萃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的琳琅满目的综合艺术馆,既是古代文化活动中心之一,也是人们休憩游览的胜地。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神奇的联想,也为诗人和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佛教寺院不仅和宗教、文化、艺术、教育相联系,还和农业生产、商业经济、以及社会福利事业相联系,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二、殿堂布置:寺院典型结构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
殿是供奉佛像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地方,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的地方。
主要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置在东西两侧。
寺院的主要建筑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楼)。东西配殿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
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南北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寮、香积厨、斋堂、库房(办公室)、客堂(接待室)等。旅宿区常设在右侧(西侧),主要是云水堂(旦过寮)中国佛教寺院建筑,体现了追求对称的美学法则,是造型艺术的杰作,它与佛教雕塑、绘画融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与中国艺术 一佛教雕塑 早期佛教雕塑
早期佛教认为释迦佛的形象是不可描述的,一切艺术手法都不可能具体表现其风貌。所以直到印度阿育王(前273—前232年)时200多年中,印度佛教艺术中始终没有释迦佛的形象,表现佛前生(本生)和今世生平的绘画和浮雕都用象征手法,如佛到一处刻一脚印,说法的地方刻一法轮、宝座或菩提树等。直到公元1~2世纪犍陀罗才出现了佛的形象。犍陀罗佛教艺术特点
其式样模仿希腊人之骨相,面貌不同于印度人,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一反中印之螺发,而呈现波状发纹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中国的佛教雕塑艺术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经历了直接取法印度佛教雕塑,到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相结合,再到中国化的过程。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初期,中国佛教造像迎来了它的兴盛期。
后赵石虎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金铜佛像是我国现存有明确纪年的最早佛像,标志着定型化的单独佛教雕塑已普遍出现。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印度佛像传入中国后,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作了改造。这以南方东晋戴逵为代表。
据《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载,逵“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佛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乃潜坐帐中,密听众议,所听褒贬,辄加详研,积思三年,刻像乃成。”“遂成东夏制像之妙„„致使道俗瞻仰,忽若亲遇。” 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早期佛教造像,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北魏孝文帝亲政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这时的佛教雕塑,受到南方以戴逵为代表的“秀骨清像”风格的影响,融合南北,出现了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面容清瘦,褒衣博带,性情爽朗,风神飘逸的佛教造像。隋唐时期:雕塑艺术史的辉煌时代 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代达到高潮。龙门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后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包括卢舍那佛及弟子、罗汉、菩萨、天王、力士等十一尊巨像,主像高17米。群像布局严谨,刀法纯熟。佛像面容贴切近人,身体圆肥丰硕,笔意豪壮;菩萨细腰斜款、雍容华丽;天王、力士肌肉怒凸,纠纠雄武。
玄宗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时的造像,圆润丰腴,宽妆高髻,充满生命的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圆熟与完美。
唐代雕塑家竞相在佛教艺术舞台上献艺,此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雕塑家杨惠之,世称¡°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佛教石窟:佛教雕塑的宝库
佛教雕塑最集中地体现在佛教石刻艺术上。佛教有石窟寺,即在山崖河畔开凿的佛教寺庙。佛教石窟源于印度,中国石窟开凿始于3世纪,盛于7至8世纪,延及16世纪。国内现有石窟寺遗存约为100多处,其中重要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
二佛教与中国绘画
中国关于佛画的记载见于东汉明帝时期(公元58-75年)《魏书²释老志》:“明帝并命画工图佛,置清凉台显节陵上。”这是中国最初的佛教绘画,也大概是中国艺术家自作的佛教绘画。而中国佛画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近代画家傅抱石指出:魏晋南北朝时代“洵可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时代。这个时代的佛画艺术家代表是戴逵、顾恺之、曹仲达、张僧繇。相传东晋顾恺之以《维摩诘像》所得布施为建瓦官寺捐款,此像以其神妙而得观者布施百万钱。东晋戴逵“十余岁时于瓦官寺中画”,代表作《五世佛》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和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北齐曹仲达亦工画佛像,他多画印度打坐入定的释氏人物,代表作有《禅定图》等。梁代画家张僧繇以善画佛像著名,梁武帝崇奉佛教,凡装饰佛寺多命其画壁。所画佛像,自成体系,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范式。
唐代,以吴道子和周昉为代表的初唐和中唐画风,都以创作“满壁风动”的寺观壁画而载誉史册。吴道子,擅长佛教人物画,尤长壁画。在长安、洛阳两地作壁画三百余间,情状皆不相同。他画人物或从臂起,或从足先,却能不失尺度,绘佛像圆光、屋宇柱梁都一笔而就,被后人誉为“画圣”。其佛画代表作是《地狱变相》。吴道子弟子卢楞伽所作《六尊者像》亦是今存佛画名作之一。周昉“妙创水月观音之体”,在两京寺刹作佛教壁画多处,朱景玄认为“其画佛像皆神品。”(见《唐朝名画录》)
北宋以后,佛画虽不如从前发达,但一直占很大的比重。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收录从五代到宋神宗时画家250人,以释、道人物为主的画家有110多人。
据南宋邓椿继郭若虚之后统计:从北宋熙宁七年到南宋乾道三年载画家144人,其中仙佛鬼画家34人。
又《宣和画谱》将中国绘画分作十科,十科中道释人物科居首。
宋以后至元、明、清,以佛画而名垂画史的代不乏人。如元代的赵孟頫、任仁发,明代的丁云鹏、仇英、商喜,清代的禹之鼎、丁观鹏等。赵孟頫《红衣天竺僧卷》、《无量寿佛图》,丁云鹏《罗汉图》,丁观鹏《释迦牟尼佛会图》、《法界源流图卷》 佛画特点 ⑴佛像特点:佛像虽然有千万之多,但相貌、体态、神情都大致相仿,他们的区别只是手印、法物、坐姿有所不同,衣饰、背光、莲座有所变化而已。佛像的相貌、神态就是:安祥、静穆、崇高、完美,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汉地佛像:颜容奇妙,常若少年,面如满月,眼如垂凤,鼻如悬胆,口如仰月,唇如涂朱,齿如编贝,两耳垂肩,双手过膝,足可容龟,肌如凝脂,胸背平满,远观巍巍,近观恰恰。总之,具备一切贵美之相、大人之相,回避一切贱丑之相、贫薄之相,集真、善、德、福、神、妙、常、乐、净、定、慧、明等人间诸种妙好于一身。⑵菩萨像特点,菩萨像可分两类
第一类侍立菩萨:如释迦牟尼身旁的文殊、普贤菩萨,阿弥陀佛身旁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其中观音菩萨像,就有几十种,如一面两臂观音、一面多臂观音、多面多臂观音、如意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等等。第二类是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如献花菩萨、献香菩萨、音乐菩萨等。菩萨外貌特征与佛相像,即刚足16岁的童男、童女相,凝聚着安祥之美,体现着慈爱精神。所不同的是佛顶有肉髻,菩萨顶无肉髻;佛面如满月,菩萨面如鸡子、芝麻或鹅蛋;佛的服饰单纯朴实,身披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菩萨的服饰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玔、衣曳飘带。菩萨的相貌、衣饰相近,唯一的分别方法是手印和法物。如观音菩萨手持杨枝净瓶,而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衣饰则几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观音菩萨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天冠弥勒)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筐或经卷,地藏王菩萨手持摩尼宝珠和锡杖等。
佛教传入对中国美术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引起了美术创作队伍的变化;
二、佛教传入带给中国美术全新的内容;
三、佛教美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促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四、佛教传入给中国美术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三佛教与中国书法
(一)佛教对书法的看法
1、书法是修行培福之道写经功德殊胜,易于收摄身心
2、书法有助扬佛教之功(二)佛教对书法的贡献
1、保存书法文化:佛教大量的写经、抄经、刻经、造像题记,以及有关佛教的碑、铭、志、记、帖等,累积了无数有关书法文化遗产,对研究各朝的书法贡献匪浅。
2、影响书法艺术创作:佛教与书法的结合,丰富了书法创作的题材 对中国书法风格的影响(“晋唐尚法”、“宋人尚意”)
四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佛曲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也经历了大体相同的过程。
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级:
一、佛教初弘期的“西域化”阶段;
二、自东晋至齐梁的华化及多样化阶段;
三、唐代的繁盛及定型化阶段;
四、宋元以降直至近代的通俗化及衰微阶段。
第五篇:弘扬中国文化——汉字 演讲稿
追根溯源文为本,弘扬发展字当先
——弘扬中华文化的瑰宝
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穆洪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根溯源文为本,弘扬发展字当先》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且不说那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且不说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就说那独具一格的语言文字,就让我们由衷地产生深深的自豪。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恒古至今的文字,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它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之魂,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工具,横竖撇搽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试想,倘若没有汉字,又怎会有“孔孟”用汉字讲述仁爱,流传千古的持节;又怎会有“李杜”用汉字吟咏唐诗,泠泠作响的高志;又怎会有“蔡伦、毕昇”用汉字传播文明,永垂史册的佳话!
汉字是中华文化进步的基石,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路基,是所有国人的财富。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学习,传承、珍惜汉字,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才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我的梦想就是为弘扬中华文化——汉字作贡献。
中国的汉字、埃及的圣书文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并称为“三大元老”。可岁月的风沙,早已将埃及圣书文,风化成了一具苍白的“木乃伊”;历史的长河,也早已将美索不达比亚楔形文,冲刷得只剩下一具抽象的躯壳。
独有我们的文字,像擎天玉柱一样,狂风刮不倒,暴雨冲不倒,岁月的尘 1
土掩盖不了,历史的长河埋没不了,她那定海神针般的身影,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已五千多年了。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诗意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动人的诗篇。看“梦”字,拆开为“林”、“夕”。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美丽又最容易触动人心灵的画面。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形态之美。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甲骨文之神秘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书之端庄美,楷体字之隽秀美,行体字之飘逸美,草体书之神奇美。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324个字,每一字都被创造出富有生命的形象。感觉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26个“之”字,各形不一,令后人无不惊叹——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四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力量。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音韵之美。汉字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使得汉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亲历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你的耳畔顿时响起如雷的涛声,刀剑铿锵,杀声阵阵。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语言之美。每一部名篇巨著,无不体现出国人运用祖国文字的独具匠心。
中华汉字所蕴含的美远远不及如此,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它其中的凤毛麟角。它不愧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此时此刻,汉字在我心中的地位更高了。
朋友们,祖国的文字,让我们骄傲和自豪。而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才是对祖国文字尊严的最大维护。才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弘扬。
当你面前的小朋友经常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对你说“Yes Sir”时,那种沾
沾自喜、亲外鄙内的表情,你还会不热爱汉语吗?
当各种文娱节目中外宾朋友用纯正的汉语唱着“跑马溜溜的山上”的时候,你还会不珍惜汉语吗?
当汉语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并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飘洋过海的时候,你还会不弘扬汉语吗?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不会!!
值得骄傲的是:目前世界上有80多所孔子学院,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汉语必将会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我理应写好汉字,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尽自己的职责;在世界交往频繁的今天,我更应适当收入外民族的语言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在我看来,要想实现“中国梦”,我们就要博古通今,好好在中国的“字”海中寻找答案,重振华夏神威,弘扬文化的魂,将那些迷失方向的中华儿女从此解救出来!
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同行,关注中国汉字,关注中国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国汉字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我的演讲结束!
谢谢大家!
2013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