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中国汉字与中国文化
浅论中国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也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文字发明前,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一、汉字的文化学意义
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承载了极其丰厚的文化信息,极具文化学意义。作为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以它象形象意的独特品貌,使其更具备文化学意义,每一个汉字,仿佛都是一个活化石,形象活泼地呈现出汉民族文化心理,昭示着汉民族文化进程的轨迹。汉字的文化学意义,表现为它袒呈了政治、宗教、道德、文化变迁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构成形态。
第一,文化变迁问题。人类社会的变迁,经历了一个由女权向父权过渡的时代,但这却是一个史无验证的时代,而汉字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如“姓”字从女从生,《说文解字》云:“姓,女之所生也。”可见,所谓同姓,就是同一女性祖先的人,甚至有人认为,“姓”就是女权时代一个部族的族号,这说明女性曾经作为部落首领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这一点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中也可得到证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都从“女”,如姬、姒、姜、嬴等,这些都证明了女权时代的存在。从甲骨文中,我们还看到了女权的消亡,男权的兴起。在甲骨文中,从女的字除了用以姓氏之外,大都含侮辱意,如妾、绥奴、婪等,无不说明女权的式微没落。通过汉字的使用还可以看出,在农业文明的国家里古人对农业的崇拜。“社稷”本是土神谷神,为人所祭祀,后用以称国家。
第二,道德问题。中国自古就注重道德的教育与修养,以德立国,以德治国,强调忠恕仁孝等,并建立了一套体制完备的道德伦理体系,旨在建立一种和谐的群际关系等。汉字也在一些侧面展示了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如“仁”字,从人从二。《礼记》、《孟子》中都云:“仁者,人也。”《论语》中云:“仁者,爱人。”《说文解字》云:“仁,亲也。”显然,“仁”字的创制,是从人的本性入手,体现了一种温情脉脉的群际关系的道德理想。其他诸如宗教问题、宗法文化问题,都可以在汉字中找到清晰的踪迹。
二、汉字中民族认知心理的蕴涵
从认知方式看,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重体知而轻认知,重体悟而轻分析,重形象而轻抽象等。这种认知特点,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来的,因此,文字极具形象色彩,无论是初文象形字,还是后起的会意形声字,都是形象斐然。这些造字原则与方法,都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重体悟、重具象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方式。
从哲学的角度看,汉字也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文字。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一体二元”的方式。《老子》一书中,蕴涵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等,都是就事物的两端相仇相因立论的。这都体现出汉字中蕴涵着的丰富的哲学思辩性。
汉字的审美灵动性是自不待言的。在使用历史中,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对其体势不断加以美的修正,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甲骨文瘦峭峻锐,金石文温敦厚重,篆书含聚内敛,隶书外拓放逸,楷书端庄雄秀,草书飘逸虬曲等,无不显出或动或静的美。另外,汉字是矩形结构,每一字都有中心和重心,又使得它呈现出秀雄浑凝的力象。
三、结 语
因此,汉字的演变与发展,无不体现出中国人民长久以来所凝聚的传统文化及思想。汉字,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体现,是中国人审美便准的体现,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系。
第二篇:《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汉字与中国文化》学习心得
因为平时喜欢阅读和写作,对中国文化也比较感兴趣,于是选修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程,怀着对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好奇走进课堂,本以为这样的课程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乏味,但通过几周的学习,发现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并且能学到很多知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入神,通过一些起源和故事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汉字和中华文化上来,还生动细致的讲解了中国汉字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几种造字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到汉字经历的五个发展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深深为我们的祖先伟大的智慧所折服,为我国文化史上这一伟大的发明感到无比骄傲。从中了解到汉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传承着五千年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从汉语中看中国文化,从中国文化里看汉语,明显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的中国人,我为我们拥有如此久远的文字文化感到无比自豪,也深深感到传承和弘扬推广汉语文化的责任重大。
老师讲课有条有理准备充分,PPT制作详细,通过播放幻灯片来层层导入,最后再耐心细致的讲评总结、因循善诱的指点下使我们学习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知识。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很多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偏旁和部首的关系、很多偏旁的读音和意义等。汉字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完这门选修课后我们还不能止步于此,要通过老师的引领,在课后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索,让我们顺着汉字的形、音、义寻求汉字的历史文化,更容易、快速的掌握汉字。
回想起来,一门课程的学习也是挺快的,短短十几周的学习就这么走到了期末,课程的学习也随着结束。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了解也随着时间越来越深入,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随着老师耐心细致全面的讲解而越来越牢固。汉字的演变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的情感也越来越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以继承和弘扬汉字与中国文化为己任,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使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屹立不倒!
第三篇: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
《汉字与中国文化》课程总结
张静成 数学3班
10080338 这学期的跨专业选修课我选择了《汉字与中国文化》这一门课,因为在每学期选课的时候,我都喜欢选择文科历史文化类的选修课,如上学期的《语言与文化》,《中国近代史纲要》,这学期还有一门的《唐宋文学与文化》,我很喜欢听这些课!原因也有很多,可能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课听起来轻松,学分也好拿。
但是,对我来说,不仅仅于此,因为我本身就是数学系的,天天学理科,闷也闷死了,所以,一方面上这些课可以缓解一下我的大脑,轻松轻松;另一方面,本身这些课的知识与内容,我们以后就很难接触到,有些东西不学真不知道!比如《汉字与中国文化》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汉字的知识,它的由来,结构,意义,和我国古老文化的关系等等丰富多彩,非常有意思,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对汉字与中国文化有了新的了解!所以我当初一看到这门课就选它了!
因为喜欢《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所以上起课来,就非常轻松快乐。再加上一些有关汉字的视频辅助,我就很满意了!而且栗老师讲的又很认真,也很风趣,这样的选修课就是我理想中的课,轻松又快乐,还能学到知识,了解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而且我上这些选修课的时候,都喜欢做笔记,记一些常识与我喜欢的东西,就是因为我对文学及文化有很浓厚的兴趣,喜欢看一些评论性的文章,研究历史及文化本就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所以上这门课,总体感觉是非常满意与愉快的,而且老师讲的一点也不枯燥,轻轻松松,正是选修课应
有的效果,我们也受益匪浅啊!
《汉字与中国文化》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收获也是不少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汉字的形成与发展,汉字的结构与各自的意义,汉字在不同领域的造字规则,以及在汉字中体现的中国古老的文化内涵。现在我们用的简体汉字,根本看不出它的造字结构与意义,而我们通过那些古老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大小篆,可以形象生动的看出其构造规则及象征意义,非常有意思!而且,汉字当中体现出的中国古老文化,那是丰富多彩啊,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啊,总之是收获多多啊!
栗老师的《汉字与中国文化》,我觉得上的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讲授的细致认真,课堂气氛也很轻松,再以视频辅助教学,这基本上也是选修课的一种模式。那为什么选修课没有上到那种很好的效果?我觉得原因很多,并不是简单的老师的问题或者学生的问题,深层次的我不想探究,其实老师们都懂,也是没办法的事,我觉得课上到这样,已经是蛮好的。非要找点建议,我觉得老师应该多跟学生互动互动,提一些相关的能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致,提高课堂气氛,可能会好一点。
总之,这学期的《汉字与中国文化》选修课,我是选对了,学到了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汉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了解汉字与中国文化,对自己终身受益!
第四篇: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资料
汉字与中国文化王蒙
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历史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师,它勾勒了全球化的进程,却忽略了人们为这个发展和进步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幸好,历史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大师,当今世界的趋势并不是单向度的。
中国的长项在于文化。中国文化近二百年来遭受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和正在获得新生。近代以降,中华文化不但暴露了它的封闭愚昧落后挨打的一面,更显示了它的坚韧性、包容性、吸纳性,自省能力、应变能力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国的目标应该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中国的形象,是解决许多麻烦问题,实现持续发展、和平崛起与国家整合的依托。中华文化是全体华人的骄傲和共同资源。中华文化是当今世界上的强势文化的最重要的比照与补充系统之一,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没有中华文化的人类文化,将是多么残缺的文化!
这里,我着重就一些个人的感受、经验谈一谈汉语汉字(海外习惯通称为华文华语)与我们的人文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某些关系。
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她们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她们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数最多,延续传统最久,语音语词语法文字最为独特的汉语汉字更是我们的命脉,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
汉语属于词根语,汉藏语系。我的小说《夜的眼》译成了英、德、俄等印欧语系许多文字。所有的译者都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汉语是字本位的,“眼”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字,它的单数和复数决定于它与其他字的搭配。汉字“眼”给了我以比“eye”或者“eyes”更高的概括性与灵活性: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或有的某个无法区分单数与复数的神性的形而上的而非此岸的形而下的眼睛,它可以指向文本里写到的孤独的电灯泡。
汉语培养了这样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眼是本,第二位的问题才是一只眼或多只眼的考量——那是关于眼的数量认知。眼派生出来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等概念,再转用或发挥作心眼、慧眼、开眼、天眼、钉子眼、打眼(放炮)、眼皮子底下等意思。
动词与系动词也是如此,华文里的“是”字,既是“tobe”也是“am”,又是“was”,还是“were”,包括了“havebeen”、“hasbeen”和“usedtobe”等。
组词造词也是如此,有了牛的概念,再分乳牛母牛公牛,黄牛水牛牦牛野牛,牛奶牛肉牛油牛皮牛角。这与例如英语里的cattle——牛、calf——小牛、beef——牛肉、veal——小牛肉、cow——母牛、bull或者ox——公牛、buffalo——水牛、milk——牛奶、butter——牛油„„大异其趣。这些与牛有关的词,在华文里,是以牛字为本位,为本质,为纲,其余则是派生出来的“目”。这样的牛字本位,则难以从英语中看出来。
所以中华传统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学里的天、地、乾、坤、有、无、阴、阳、道、理、器、一、元、真、否、泰„„伦理里的仁、义、德、道、礼、和、合、诚、信、廉、耻、勇„„戏曲主题则讲忠、孝、节、义,读诗(经)则讲兴、观、群、怨。然后是自然、主义、理论、原则„„有了仁,就要求仁政;有了道,就认定执政的合法性在于有道,并区分王道与霸道还有道法自然与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了义,就提倡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有了主义就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有了原则,就有绝对“不拿原则做交易”„„这些文字、概念、命题,不但有表述意义、价值意义、哲学意义,也有终极信仰的意义与审美意义。华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与正统性,宁可冒实证不足或者郢书燕说的危险,却要做到高屋建瓴与势如破竹,做到坚贞不屈与贯彻始终。在中国,常常存在一个正名的问题。训诂占据了历代中国学人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又是无法回避的。许多从外语译过来的名词都被华人望文生义地做了中国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为中国化的第一步。这产生了许多误读、麻烦,也带来许多创造和机遇,丰富了人类语言与思想。这里起作用的是华文的字本位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概念崇拜与推演法(如从真心诚意推演到治国平天下),与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性主义和神本或者人本主义大相径庭。
字本位问题在语言学内部是有争议的,但至少可以肯定,华文的字比拼音文字的字母不知重大凡几,而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即使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认七、八成的字本位现象。华文文学讲究炼字,这与拼音文字大不相同。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汉字的信息量与某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无与伦比。在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身份方面,在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又充满机变以摆脱困境方面,汉字功莫大焉。没有统一的汉字只有千差万别的方言,维系一个统一的大国,抵抗列强的殖民化是困难的。比较一下中国与亚、非、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被列强殖民统治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力量。比较一下社会主义的苏联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命运,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特别是汉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汉字的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现在中国大陆的幼儿不会说话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因诗文而永垂不朽。
在推广普通话(国语、mandaren)的同时,中华方言的丰富多彩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吴侬软语,三秦高腔,川语的刚嗲相济与粤语的铿锵自得,尤其是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同样是我们的语言财富。它们影响着乃至决定着我们的民族音乐,特别是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曲艺和少数民族歌舞。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一声乡音,两行清泪,乡音未改鬓毛衰,万方奏乐有于阗,中华儿女的乡愁乡情永不止息,汉字文化便是中华儿女的永远的精神家园。
在华文中,“国家”既包含着“country”,也包含着“nation”,同时包括了“state”的意义,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国人的国家民族观念,忠于祖国的观念与爱国主义的情愫有很大好处。在华文中,“人民”一词有自己不尽相同于“people”的含义,而且“人”与“民”各有不同的乃至划分等级的含义。这些知识与思考,对于理解中国的政治生活与政治语言大有帮助。越是有志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事业,越应该理解并善于运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传统,趋利避害,将大胆变革与稳定发展结合起来。我的河北南皮同乡张之洞提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所信奉的“厉行新政,不悖旧章„„”等原则,也许在学术上是浅薄的与有懈可击的,然而却是语重心长的。
我们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我们实在难于从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
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
1998年我在建立已有七十余年历史的纽约华美协进会上讲演,有听众问:“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国?”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爱汉字汉诗,第二,我们都爱中餐。”可惜我今天没有时间再谈中华料理了,那就让我们的听众们会议休息时间尽情地去享用中餐吧,美味的中餐毕竟首先要出现在餐桌上,而不是出现在我的讲演里的。谢谢。(本文为作者9月3日在2004北京文化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发表时略有删节)
《文汇报》 2004年09月13日
第五篇:弘扬中国文化——汉字 演讲稿
追根溯源文为本,弘扬发展字当先
——弘扬中华文化的瑰宝
长春市第一五三中学穆洪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追根溯源文为本,弘扬发展字当先》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且不说那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且不说那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就说那独具一格的语言文字,就让我们由衷地产生深深的自豪。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恒古至今的文字,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它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之魂,是承载民族文化的工具,横竖撇搽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试想,倘若没有汉字,又怎会有“孔孟”用汉字讲述仁爱,流传千古的持节;又怎会有“李杜”用汉字吟咏唐诗,泠泠作响的高志;又怎会有“蔡伦、毕昇”用汉字传播文明,永垂史册的佳话!
汉字是中华文化进步的基石,是中国科技进步的路基,是所有国人的财富。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学习,传承、珍惜汉字,这才是我们的责任,才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我的梦想就是为弘扬中华文化——汉字作贡献。
中国的汉字、埃及的圣书文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并称为“三大元老”。可岁月的风沙,早已将埃及圣书文,风化成了一具苍白的“木乃伊”;历史的长河,也早已将美索不达比亚楔形文,冲刷得只剩下一具抽象的躯壳。
独有我们的文字,像擎天玉柱一样,狂风刮不倒,暴雨冲不倒,岁月的尘 1
土掩盖不了,历史的长河埋没不了,她那定海神针般的身影,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已五千多年了。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诗意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动人的诗篇。看“梦”字,拆开为“林”、“夕”。林间夕照,那是夕阳投在林梢的深情一瞥,是最美丽又最容易触动人心灵的画面。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形态之美。汉字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文字。甲骨文之神秘美,大小篆之古朴美,隶体书之端庄美,楷体字之隽秀美,行体字之飘逸美,草体书之神奇美。在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324个字,每一字都被创造出富有生命的形象。感觉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26个“之”字,各形不一,令后人无不惊叹——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四射;这,就是中国汉字的力量。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音韵之美。汉字的发音变幻莫测,极富音乐性。四种声调,讲究轻重缓疾,抑扬顿挫,使得汉字错落有致、音韵和美。
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亲历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你的耳畔顿时响起如雷的涛声,刀剑铿锵,杀声阵阵。
汉字,我要弘扬你的语言之美。每一部名篇巨著,无不体现出国人运用祖国文字的独具匠心。
中华汉字所蕴含的美远远不及如此,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它其中的凤毛麟角。它不愧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中华文化的精髓。此时此刻,汉字在我心中的地位更高了。
朋友们,祖国的文字,让我们骄傲和自豪。而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才是对祖国文字尊严的最大维护。才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弘扬。
当你面前的小朋友经常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对你说“Yes Sir”时,那种沾
沾自喜、亲外鄙内的表情,你还会不热爱汉语吗?
当各种文娱节目中外宾朋友用纯正的汉语唱着“跑马溜溜的山上”的时候,你还会不珍惜汉语吗?
当汉语成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并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飘洋过海的时候,你还会不弘扬汉语吗?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不会!!
值得骄傲的是:目前世界上有80多所孔子学院,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汉语必将会推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在电脑普及的今天,我理应写好汉字,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尽自己的职责;在世界交往频繁的今天,我更应适当收入外民族的语言来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在我看来,要想实现“中国梦”,我们就要博古通今,好好在中国的“字”海中寻找答案,重振华夏神威,弘扬文化的魂,将那些迷失方向的中华儿女从此解救出来!
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同行,关注中国汉字,关注中国文化,共同传承、弘扬中国汉字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文化——这坛承传了千年的佳酿,才会越陈越香!
我的演讲结束!
谢谢大家!
2013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