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全球化引起了文化的焦虑。
●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极大的考验,目前出现了一种再生,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中国文化完全能够与时俱进,跟得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性格。
●我们向全世界学习优秀文化,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包括全球化与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大国等内容。
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我要说明一个观点,即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
讲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一致性,我们能看到,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很容易被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吸收。比如说,飞机,相对来说是最迅捷也是相当安全的交通工具,可以被各个国家所吸收。一种技术,比如说电力、电脑,尤其是信息技术,会被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用不同的编码吸收,你挡不住。我们中华民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有今天的生活,从全世界吸收了多少现代的科学技术?比如说,电灯是现代技术,电脑是现代技术,我的眼镜也是现代技术等等。如果不吸收现代技术,我们就无法想象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祖国。
条形码、集装箱等都是全世界一致用的东西,它使我们的产品、商品、科技成果能够交流,能够共享。如果没有全世界一致的标准,你造的电灯泡和我造的电灯泡之间互不相干,这个技术就不能够共享。数码化、电脑的发明使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了,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实现了。数码化逼着你学英语,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但也提供了很大机遇。如果你想使用电脑,不管中文软件做得多么好,仍然摆脱不了以英语形式出现的说明、菜单、可供选择的选项。这说明一个问题,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不论一个国家多有志气、有多伟大,你都不能脱离开这个进程。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势头。
全球化引起了文化的焦虑,使一些国家和地区感到自己的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
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是指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到有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首先你会失掉自己的身份。所谓认同危机,就是学来学去都是英美的东西,主要是美国的,可是你学完了,又不是美国人。这种危机在许多国家,包括法国、中国等都存在。法国采取很多措施,限制英语的运用。我们在幻灯片上,在机场高速路牌上写上英语;电视标志“CCTV”也是英语。我们还开办英语频道,有大量英语教学节目。我无意批评这个东西,这个是必须的,甚至是很好的。中国要开放,有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来参观,虽然中文是非常伟大的文字,而且是被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应用着,但是它的国际性并不是很好。现在国际上客观上使用的就是英语——这在理论上无法讲清楚,是不是英语就最好,就科学,那不见得——但是你讲英语就能讲得通,你参加国际讨论会、生意谈判,做外交辞令,用英语能让很多人听得懂。按道理说,世界上各国语言文字都是平等的,但是英语有这么一个优势的地位。
但确实存在另一面,就是我们中文的水准,给人的感觉是现在有所降低,讲究不够。譬如说生活方式。一个圣诞节,一个情人节,市场上都有热度,相反呢,对元宵节、中秋节,开掘得就不够。在基本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春节吃饺子是一件大事,还有就是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现在我们很幸运,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子女根本就不知道饥饿是什么,让他吃饺子,在生活中不算是太好的东西。
我们说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这个“食”是中国的强项,大部分人的口味,还是喜欢吃中国饭。可很多小孩子,比如说三岁以下的,爱吃麦当劳,爱吃肯德基,那都是外国的垃圾食品啊!现在“衣”已经不是我们的强项,“行”也不是了。“住”,也很难盖那种大屋顶式的房子了。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一些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一些高雅的东西有被冲击的危险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这种大众化、批量化有很大的好处,是一种文化的民主,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共享、文化的平等——你看得懂,他也看得懂。比如,电视里赵本山出来了,你学问高的人可以看,文盲也可以看。大众化,批量化,可以大量地生产,CD、VCD、DVD,还有叫EVD的,可以批量地生产。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文化中高精尖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去生产、去创造、去制作的,甚至于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的。就是毛主席讲的那种“小众”、“阳春白雪”,一些高雅的东西,感觉有被冲击的危险。
我有时候也自己跟自己闹别扭。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小品已经在担纲了,因为它的效果非常好,让人笑,香港叫做“搞笑”。这样的节目,我也喜欢看,但有时候会想,除了这种通俗的娱乐节目之外,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些能提高文化品位、文化素质,满足智慧要求的作品。比如说维也纳金色大厅,它迎接新年的施特劳斯音乐会,也很大众化,里面也没有用特别深奥、特别难接受的曲调。施特劳斯主要是圆舞曲,是华尔兹,但其格调显得就高一点。
写作也是一样。中国人过去对写字是非常敬仰的,写起字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感觉。他要明窗净几,沐浴焚香,书童研墨,红袖添香,然后拿着毛笔,舔过来,舔过去。因为字本身就非常优美,写的时候,吟哦再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写起来,又是对仗又是成语,又有出处。这有它不好的一点:大众读不懂,说你“戆”。本来明白的话,让你一写,人家不太明白了。但是也有好处,它非常优雅,有一种风度,有一种格调,有一种品位。相反,如果都是大白话,都用群众语言,在获得了大量的受众的同时,有没有影响它的智慧含量、文化含量的危险,影响它的深度和格调?
可是没有办法,影响、威胁这种高精尖的东西,不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比如说大片,要的就是先声夺人,先把你刺激够再说。你先爱看,看完之后就忘,他认为这最成功。为什么?你看完记住干什么,多累得慌,而且治失眠。
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这种全球化的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不论是中国,还是像法国、德国这样一些欧洲古老的国家,我们与他们交谈当中,常常对美国的文化抱一种不屑的态度。记得有一年我在慕尼黑的歌德学院(歌德学院实际上是文化中心的意思),一位领导请我吃饭,谈起慕尼黑街上出现了麦当劳快餐店,他气得简直是浑身发抖。他说饮食是一种文化,而美国的快餐基本上就是饲养性的,是反文化的。后来我去美国,将此事传达给纽约图书馆的一个人,他也很自信,说德国的这位老师就让他骂吧,他每骂一次,我们在慕尼黑快餐店的顾客就会增加一成,我们的顾客会不断地增加,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这种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都会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也使很多传统的道德和精神生活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的国家。我有时候看《春秋战国》、《东周列国志》,最感动我的是那时候人们的道德观念,重义轻生。荆轲刺秦王,找到逃到燕国的秦人樊于期说:“我现在要刺秦王,秦王不信任我。”樊于期一听就明白了,说:“你要提着我的头去见秦王,秦王就会接见你。”当时一剑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了。你们看,这就是古人为了完成他们认为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又比如说“春秋笔”的故事:晋国有一个人篡位,于是史官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王一听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史官的弟弟来了,他还是写“谁谁弒其君”,又被杀了。然后又一个弟弟来了,还是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这种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一看很惊人。你再看春秋战国的师旷,他搞音乐,为了献身事业,他用锥子把自己的两个眼珠子捅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相当一段时期,道德观念是一种信仰,是形而上的,就是“义”、“忠”,这比一切都重要。
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人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
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所谓“上帝死了”的说法——就是原来对上帝的崇拜,对神的崇拜,一切行为都由神来要求,没有道理可讲,按照神的意志去办就行了,可是科学的发达,使你感觉到,在世界上找不出那样一个人格神来了,所以“上帝死了”。到了现代主义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人死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许多伟大的事情,你用科学技术一衡量,并不是那么伟大。譬如说月亮,月亮在多少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是一种幻想,一个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可是美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上去了,发现月亮是一个死寂的星球,没有吴刚,没有嫦娥,没有玉兔儿,没有桂花树,人的这些幻想没有了。
还有爱情,多少诗歌、多少文人歌颂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雪莱的诗……可是自从有了弗洛伊德,什么他都做实验(检验),美国就有一种说法:“爱情属于精神病现象。”爱情中有幻视、幻听,“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见得,比她美丽的有的是,所以你这是属于精神病。如果用纯医学的观点来看,甚至于你用兽医配种的观点来看,那么这个爱情就死了,没有爱情了。所以,人的精神生活在受到挑战,人的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现在的人天天跟科学仪器打交道。有一次我在301医院讲,陶潜可以写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觉得非常的幽美;可是一个外科大夫就不能说“手术明灯下,悠然见病变”。所以大量的科学和技术、透视的技术,把人解构了。不管多么美丽的人,你给她做一个CT扫描,把扫描图拿出来,你不会觉得有太多的美感,不管她是王嫱、西施,还是貂蝉。
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极大的考验,目前出现了一种再生,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传承下来、基本上没有断裂过的基本价值取向,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思维方式,基本社会组织方式,与基本审美特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于丧权辱国,一些先知先觉的爱国者对中国文化采取了最严厉的批判态度。我们先看看鲁迅。鲁迅说什么呢?他给青年人的意见就是不要读中国书,你什么书都可以读,不要读中国书,他说外国书读了以后让你自强,让你去奋斗,让你去斗争,读了中国的书你的心会静下来,你会不求上进,你只会忍耐,只会逆来顺受。鲁迅是左翼,右翼也是一样。吴稚晖提出“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吴稚晖是老国民党啊,但这句话是他提的。当时还有一些年轻人,也提过很激烈的口号,特别是对汉字、对中国文化的痛恨。
对汉字的痛恨,是认为汉字太难学了。中国为什么专制?就是因为汉字难学,老百姓学不到,只有很少数的精英才懂,才认字,这些人可以尽情地压迫老百姓。我年轻的时候就相信这个观点。我们知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学者、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他认为中国实行了拼音文字就能够实行民主。毛泽东主席也是非常讨厌崇洋媚外的,但是他在文字改革上一点都不保守,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五四”时期,钱玄同这些人走得更远,他们不但要求废除汉字,还要求废除汉语、废除中文,他们要求中国人全部从小学英文。
一个古老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大国,对自己的文化持这样的态度,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我们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意义。如果“五四”时期没有这些先知先觉,没有人发出这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春雷震响般的语言,没有这样的激情,哪有我们中国的后来?说不定现在我们还停留在“子曰”、“诗云”的阶段,因为中国这个古老的文化力量太大了。至于后来的“破四旧”,就没有边了。
我们看一看,经过了这样的大难,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很有价值,它消灭不了。中国文化尽管有落后、僵化、腐朽的一面,但更有它灵活的、开放的,能够吸纳、适应、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譬如说汉字,汉字稍微难学一点,但并不是特别的难,它有它的规律。拼音文字就那二十几个,最多三十几个字母,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声音。而汉字的形状就包含了声音,包含了形象,包含了逻辑关系,包含了一种美的画面。尤其是汉字输入电脑的方法解决以后,要求消灭汉字的声音几乎响不起来了。我们有一些资料,讲到现在的中华文化又重新活起来了,又重新热起来了,我们中国文化显示了自己的再生能力,显示自己完全能够与时俱进,完全能够跟得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又保持我们自己文化的性格、特色、身份、魅力,表达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和自豪。
秉承独特的中华文化,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大国
我们应该把国家建设成文化大国。我们不能够只讲人均收入、国民收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还赶不上发达国家。但是即使赶不上,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仍然对人类有我们独特的贡献,因为我们有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还要有新的发展。我们的文化是立国之本,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这不光是我们的看法,撒切尔夫人,还有美国的布热津斯基都有这样的说法,认为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改革都会失败,只有中国的改革可能成功,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文化太厉害了,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该坚持的时候,比谁都能坚持;该灵活的时候,怎么都灵活,怎么都能找到出路,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我们在文化上要有一种慎重,就是千万不要轻易否定什么东西。我们现在觉得非常可惜的,就是这几年非常迅速的建设当中,很多旧的、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被拆除了,这都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在文化上,要再珍重一点已有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一直认为过去戏曲里面男扮女、女扮男,是一种不得已,因为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一个戏班子里面,三男的俩女的,这是没法活的。解放以后,也有领导说,这种落后的现象不必再搞下去了。可是我和法国的一个高级文化人谈话,他说,你们为什么不发展男人的旦角了?我说女性解放了,她们可以很方便地从事戏曲工作了。他说:“不不不,这个角色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男人模仿女人用假嗓,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这个不能够没有。”后来我觉得他讲的有点道理,有些东西你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当我们看到男的旦角,用非常美好的声音唱京戏的时候,仍然感觉到一种很大的快乐和满足。当看到一个女花脸,大喝一声再来一段铜锤的表演,我们也觉得很好。所以,我们在文化上的事情要稍微慎重一点。同时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的文化已经随着国家的发展,对全世界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了。我们向全世界学习优秀文化,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第二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xiexiebang推荐)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Thanks to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Chin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sperous and advanced.People live a better life with the big house, the modern applications and the healthy life style.But we can find that neith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nor the modern Chinese culture is forgotten.Like others, Chinese culture has its specificity.But what should we do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1, Some important parts of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philosophy--is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as a whole, or an examination of man’s moral responsibilities and social obligations.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eople always want to combine the two conflicting aspects, and it is what called “the way of Zhongyong”(中庸之道).The Confucianism, the Mencius’ Thought, and the Daosim(Taosim)are three main bra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fluenced by them,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aspire perfect of the world.Chinese education – is the strategy of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eople look on as the job of teacher.And they think teachers can be everyone, no matter the age and position.Just like the Confucius said: three persons walking, and I am sure to choose a teacher from them.(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hinese food – maybe is the most delicious food all over the world.Chinese food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the taste and smell, but also the color and the nutrition.Chinese taboos and customs--like the people of western countries, Chinese people also have many customs and taboos.For example,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s like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re all the special Chinese customs.And people always say some words to pray happiness in the special day, and that is taboos of language.Chinese literature –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which is famous of poetry.Chinese poetry contains the Tangshi(唐诗),Songci(宋词)and Yuanqu(元曲).Besides, it also has variety novels and articles.In addition,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legend, Chinese clothes, and Chinese language etc are also the unique culture of Chinese.2, Negative Phenomenon about the Chinese Culture
But in that time, we can easily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al senses of the modern people are almost disappeared, especially the young man.Many 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forgotten.For example,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willing to celebrate the Valentine’s Day instead the Qixi’s Day(七夕).And Chinese medicine is not pay attention to any more.People would rather to choose the antibiotic but not the healthy herb.In school,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English seems more important than
Chinese, whether in the primary schools or the universities.This phenomenon is not rare, so, what should we do for this?
3, Why should we learn the English?
To solve the problem, we should analysi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ultures.We all know, the race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belong to the Caucasian, like the British, the Dutchman, and the Russian, while our Chinese belong to the Mongoloid.The origin of two culture are different, and the regions, the religions and the beliefs are all different.Thus, the value and the custom of the two groups of people are not the same.In the modern time, the Chinese students learn the English as a task, or a subject, and it really go against the intention of the education.We want to learn the other culture’s advantages through the language, but not to learn the language isolate.If we know the other culture, and compared it with our own culture, we can progress.And it is our purpose.4, The unique and irreplaceable of the Chinese culture.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we have created a brilliant culture since five thousand years.China is the center of the culture circle of the East Asia, and it is the essential part of the world.So, we should protect our culture, for ourselves,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world cultures.The other reason, most of the Chinese cultures are practical in modern time indeed.For example, Chinese medicine is account of again these years, for the herbs have less harm for the human body, and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ttempt to look the body as a whole, which can cure the disease totally.Another example, Chinese food have been the most popular food all over, people not only eat themselves full through a meal, but to enjoy the beauty and found the philosophy of our life.5, How to combine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globalization reasonable?
At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ization,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develop our culture, and integrate ourselves into the world.We should remember that we are the Chinese, and we have the splendent civilization ourselves.We should be pride of our culture, and spread the essence of our culture as best as we can do.The CIUA is a successful example.The more important, we should also respect others culture, and we can integrate the world, integrate the globalization at the truth sense.
第三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
市委宣传部文艺处 李 珍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它正在突破以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国的经济技术联为一体,政治接触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紧密。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无疑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范畴,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可以说,文化乃国家之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国际情况来看,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竞争领域,尤其是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其创新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全时 空、全天候地倾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迫使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创新能力方面形成对它的依赖,并借此进一步侵蚀、消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全面、深入的进展,人们的现代观念、现代意识逐步确立,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在内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正在形成。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全新态势,表现为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激烈与频繁。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强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可以验诸世界文明史:凡是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就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反之,就要停滞,就会没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是一种“人化形式”,是人类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有关世界和自我的经验与知识,是有关生命意义的价值判 定及其表达。因此文化是发展的,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固定不变的。从历史的发展看,有的文化发展了,有的文化消失了,这就是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历史学家汤比因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罗列了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20多种文明,而今其中很多已经绝迹。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三大文明都消失了,其文化原因在于丧失了文化创新的功能和能力。而当它们作为世界古文明发展的代表的时候,它们具有很强的文化创新能力。中国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并延续下来,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其间奥秘如同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这种文化创新能力,来自中国文化所固有的“自强不息、求变图强、日日维新”的文化精神。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兴衰完全取决于文化自身能否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前进,不断创新,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安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全面的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建设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观察与思考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放在国际环境中来考察,放在人类发展的大势中来考察,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同样,江泽民同志还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提出,我们党尤其是新一代政治家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要大力拓宽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文化创新,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作出的战略性选择。
二、全球化与中国的文化创新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联系、影响的社会活动进程。文化全球化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以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为内涵的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讲,全球化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民族本土文化通过广泛的交流、相互的渗透和补充、交相融合,不断地突破民族本土文化各自的地域界限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民族本土文化固有的疆域并在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上的认同,不断地将各民族本土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用的资源。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认为,全球化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国际关系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因为全球化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就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历史和现实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断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文化全球化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以来导致本民族文化突破地域上的局限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共性,构成人类共享的公共的文明财富和资源。而由于资本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全球流动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出现,更使得文化产品及文化生产方式跨国界跨民族的传播与交流得到空前的扩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本身就具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需求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利益的问题,因而人类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创造便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显而易见,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人类共同体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客观上有助于 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以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
事实上,当我们在国内畅饮着可口可乐饮料、品味着麦当劳快餐、欣赏着好莱坞电影、在同一时间内惊诧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崩塌时,当我们在国外穿行在唐人街上、走过洋大夫们所开设的中医针灸与按摩诊所、看到外国人认真地练习太极拳及国外电影中潇洒飘逸的“中国功夫”时,都会体验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悄无声息的文化全球化过程的参与者,因为在信息时代,许多经济产品、经济现象同样也是文化产品、文化现象,如图书出版、影视、音乐作品、传播技术与传播内容,直至餐饮、旅游等。的确,经济全球化本身蕴涵着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剥离性。只是当人们再度回眸时才发现,原来与经济、政治的全球化相比,人们更为直接、也更强烈地感受到的还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过程。
(二)文化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汇融合,彼此取长补短,一定意义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中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明成果,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拓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使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它开阔了我们的文化胸襟,使我们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狭小范围来考虑问题,而是积极思考、关注一些具有全球化或全人类的文化现象和课题;它促进了我们同其它不同文化的接触、对话和交流,使我们能够分享世界文化的资源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它也给我们提 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和更大文化创造的舞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使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它又无法消除伴随着文化交往和融合而来的文化冲突与矛盾。相反,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反而使这种冲突与矛盾更加复杂,更加激烈。事实上,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文化全球化本身既是客观历史进程,同时又是西方强势文化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的过程。在这场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或者说,与其他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等得到扩张,文化主体性得到张扬,是文化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它们作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凭借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优势,主宰了全球的文化生产和信息传播。随着文化产品的推销,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被输出到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其文化明显处于守势和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和生存空间的危险。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我们就有武器。”这就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但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最根本的还不仅仅在于这种“警惕”,而 在于必须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立足传统,面向现代,用发展的眼光,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保持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将最终取决于在竞争和选择的环境中的文化创新的能力。
由上可见,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可能风和日丽,也有可能电闪雷鸣。但不论是友好的交流,还是激烈的冲突,中国文化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就必须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事实上,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也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的兴衰,全在于创新与否。中国文化的创新,就是这样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被鲜明地凸显了出来,成为我们无法回避也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三、中国文化创新的维度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臶。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讲文化创新,根本目标是建设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宏观的理论思维和整体的战略目光来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新问题,推进全方位的文化创新。
(一)推进思想理论创新
思想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发展先进文化,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变化和崭新课题,要使先进文化的发展不停顿,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顿。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其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实践。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功能和凝聚作用。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之初,为解决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问题。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的复杂形势,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将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二)推进文化观念创新
以崭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去迎接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哪一方面的创新,都是首先源于观念、理念的创新。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面对经济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新要求,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要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价值、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新的实践中变挑战为机遇,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文化内容的创新
第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实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内容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成为鼓舞人、鞭策人、激励人的精神武器,无论是理论研究成果,还是文化艺术作品,都应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以深沉的思想内涵和崭新的表现形式,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第二,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实践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 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三,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着力点,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四,要积极进行教育和科技创新。坚持教育创新,必须把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只有积极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及时运用科技进步最新成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才能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夺取和保持优势地位。
(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必须加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文化的发展虽由经济的发展所决定,但它又有滋生发展的规律。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体制的改革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生 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优秀作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异质文化之间才具有交流、融合、更新发展的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传入中国。中国要融入世界潮流,首先就要让世界了解开放的中国。全球化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现代传媒手段,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把开放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应多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反映人们生活和传统道德,积极向上的文学艺术形象,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打入国际市场。认清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经济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潮流和趋势。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去占领。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西方的一些大型国际传媒和娱乐业公司对中国的文化市场窥伺已久,面对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民族文化的创新来改变文化市场中民族文化产品的短缺,遏制音像制品盗版和非法出版物出笼的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严禁资本主义文化垃圾的传入。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越来越高,它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文化创新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落后的传统,也有优秀的传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终级关怀,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想,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和而不同的文化胸怀,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主义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也存在着浓厚的官本位、等级观念、保守封闭心态、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思想以及迷信成分,对国民习性产生消极影响。长期以来,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需要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弊端,也无论对传统文化持怎样的批判态度,我们都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语,是我们承袭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创新的密码。对传统文化的弊端和负面因素有着清醒的认识是必要的,但一味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和抨击,无疑是一种文化自戕行为。它不仅将使传统文化自身无法更新,而且也将使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破旧不能立新,只有承旧方可创新。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要以 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内在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经过现代的诠释,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说,“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面性。西方文化有其缺失的一面,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中国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个民族如果能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方面,改变消极方面,该文化则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则应予以革除。目前,在世界诸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文化,无论是其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凡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任何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受到的冲击,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冲击和影响。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发展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面向世界。所谓立足本国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民族习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所谓面向世界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不能搞文化封闭。近代中 国和世界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我国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极其深厚、哲学智慧十分丰富的文明古国,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他们行动的源泉就来自于民族文化传统中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它要迎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挑战,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否则就不能自豪、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西方各国或东方日本现代化的翻版,而应该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的产物”。
我们在肯定民族文化意义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积极应对,主动迎战,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才能更新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对于我们来说,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要有现代的眼光和宏大的气魄,敢于正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加以分析权衡,去取得 当,促使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创新。
(三)文化创新与文化安全的关系
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保障,其底线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不受侵犯。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经说过:“我们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文化的力量看似无形,但它进攻的威力远比经济进攻的威力要猛烈得多,涉及的领域要广泛得多,采取的手段要隐蔽得多,造成的危害要严重得多。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最终目的,是企图通过文化渗透,极力推行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从根本上摧毁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瓦解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对社会主义的中国“不战而胜”。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和警惕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当前,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理论储备不足,是制约我国文化发展,从内部构成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也正是因为“不足”和“不强”,成为在全球背景下“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地”的一个重要而且是危险的“接口”。“文化殖民主义”现象在我国的客观存在所构成的文化威胁,普遍地存在于从观念形态到产业形态的各个文化层面。在这种文化生态状况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产品怎样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拥有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又怎样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而自觉抵制“西方大片”的文化诱惑?又怎样在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处形 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从而在根本上构筑起国家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国家文化安全的大坝是最容易从人的思想和灵魂深处被摧毁的。因此,要全面构筑中国文化安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文化安全创新能力建设,就必须首先着眼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新和理论的创造,克服对于西方现代文化的依赖,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融合世界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以独立之精神,全面寻回对中华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自信。其次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创新能力,在全面推进中国国家文化创新的建设,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只有这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来自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全面渗透和挑战,中国文化才可以获得全新的发展,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发展中,中国文化才能获得安全发展的全面保障。
第四篇:2014届高考备考: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
2014届高考备考: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
一、【背景材料】
2013年12月14日,第三届“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80多人出席论坛。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梁立新主持论坛;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致辞。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是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本次论坛以全球化发展为时代背景,其主题从“中华文化复兴”、“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到“中国精神的文化意蕴”的变化,不仅突出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而且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急迫性和理论创新性,彰显了“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
二、【理论分析】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和吸收西方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举办“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因为,越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越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5)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必须面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
(6)传统思想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但基本精神是相对稳定的。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不仅影响精神,影响思想社会,而且决定着经济、政治、生态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论坛强调,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论坛指出,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应该切实把中国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资源展示给全球,并且得到世界视野下的文化认同。这是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政治命题点】
1.本次论坛以全球化发展为时代背景,不仅突出了文化自身发展的时空维度,而且强调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急迫性和理论创新性。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论坛的主要观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论坛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举办“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论坛认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因为,越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越能够成为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对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4)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必须面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论坛认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
(5)传统思想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但基本精神是相对稳定的。论坛认为,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论坛指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中国文化怎样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
(1)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论坛强调,文化不仅影响精神,影响思想社会,而且决定着经济、政治、生态未来进一步的发展。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论坛强调,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能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论坛指出,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属于全人类的精神宝库。应该切实把中国精神作为一种世界资源展示给全球,并且得到世界视野下的文化认同。这是一种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3.“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体现的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有利于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四、【跟踪试题】
论坛指出,面对全球,中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据此回答1—5题。
1.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是因为:
A.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2.之所以尊重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是因为: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文化无国界,民族节日所具有的特色正逐渐消失
③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
4.“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基本含义是:
A.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同时,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达到民族文化的完全融合D.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促进世界的融合进程
5.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C.公平、公正、合理D.各国文化一律平等
6.“全球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的理论前沿性和现实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推动价值。这说明: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文化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C.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D.文化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
7.论坛指出,对中国精神的理解和凝练,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不能脱离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下大众的精神生活世界,更不能脱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想和信念。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可因时而变③人们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上具有完全认同感④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8.论坛指出,改革开放现代化实践所焕发出来的生机及其思想智慧是中国精神的源头活水。这说明:
A.中国精神的源泉来自于思想智慧而非中国文化B.中国精神的源泉只能是社会实践
C.中国精神的源泉既指传统文化,也指思想智慧
D.中国精神源于对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9.论坛指出,如果一种文化是孤芳自赏,这种文化不可能长期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这说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在联系面前我们无能为力③联系具有多样性,我们要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④联系具有复杂性,我们要透过事物的内部联系去把握事物的外部联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0.论坛指出,当人们在讨论、养生、健康的问题时,还有许多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我们要在民族与时代张力中把握中国精神。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真解决矛盾
C.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原理,重视事物的质变
D.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正确对待发展中的曲折
论坛指出,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且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文明形态。据此回答11—12题。
11.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①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规律
③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2.上述对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描述,说明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
A.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B.符合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
13.有人认为,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全球化下看中国精神,实质上就是如何看待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击的本土文化,或者是民族文化的机遇和发展问题。
针对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请你为如何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提几点建议?
参考答案:
1.C2.C3.C4.A5.D6.D7.D8.B9.C10.B11.B12.A
13.(1)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学习和吸收西方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3)各国不同文化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促进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建设和谐世界。
第五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
摘 要
全球化的深入,使国际间的文化往来日益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以文化安全为核心的非传统安全观念日益凸显。我国正处在改革与转型、发展与复兴的关键期,维护文化安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为此,要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战略对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建立和完善我国文化预警系统与安全机制;加强法制建设,运用技术手段,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法制和技术保障;发展先进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的融合,确立“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坚持与时俱进,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构建中国文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改革文化安全
Ⅱ
目录
引言..............................................1 1 全球化与文化安全................................1
1.1 全球化的概念.................................................................................................2 1.2 文化安全的概念.............................................................................................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3
2.1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积极影响.....................................................................3 2.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消极影响....................................................................4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5
3.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 3.2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5 3.3 大力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6 3.4 建立文化预警机制,加强防范意识.............................................................6 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4.1 大学生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4.2 传媒学子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7
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Ⅲ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引言
引言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世界大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文化安全已经成为继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之后的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文化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多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安全构成了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文化安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兴亡,能否有效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拥有本国特色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独立程度乃至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对我国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逐步转型,内部文化遇到外来文化的激烈竞争与挑战,出现了强烈的动荡。思想多元化对人们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同时,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也大大加速了西方国家传播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文化价值体系受到很大影响,文化安全遭遇空前威胁。因此,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民族独立性而不受外来侵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是我们复兴中华进程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也是日前国内学术界高度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更是我国政府和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1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1.1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列强进行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和殖民贸易开始,全球化进程便得以启动并日益加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1.2文化安全的概念
文化安全进入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993年夏天塞缪尔亨廷顿在美国《外交》上发表的《文明的冲突?》为标志,提出“在新世界里最普遍最重要最危险的冲突时属于不同文化实体人民之间的冲突”,从而引起了国际政治领域对于文化问题的广泛探讨,不可否认,文化深深影响着国家、民族交流、融合、碰撞。从而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影响了文化与国际政治的诸要素的关系,其中包含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究竟什么是文化安全?或者说文化安全的概念是什么?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和把握,是我们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关于对文化安全概念的界定,关于文化安全的概念,胡惠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伦》一书中做出了这样的定义: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文化生存和发展系统运行和持续发展状态及文化利益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它是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集合,这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它既包括客观的存在,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和危险的状态,又包括主观的心理感受,反映着主体对这种状态是否存的一种价值判断。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2.1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积极影响
首先,全球化使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得以加强,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经济全球化的号召下,我国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正慢慢走出国门,向世界显示我们文化的魅力。像是如今风靡全球的孔子学院,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它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全球化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文化的长处,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和创造了很多的优秀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运作技术等等。正是这些先进的思想观念给西方国家带来了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得西方文明获取巨大的成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平台,借鉴西方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政治制度,从而不断完善我们的不足之处,更加解放我国人民的思想,增强人民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等等。
再者,国外从不同角度审视和关注我国传统文化,这为我们思考和关注传统文化提供了新视野。当外国的思想家读到《老子》时,他们发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奇思妙想,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才是人类持续发展的根本;从《易经》中外国人了解到世界的千变万化,但变化总是遵守某种规律。从《孙子兵法》中他们学习到了真正的战略战术方法,影响着现代国际的战争方式。而这些,都是我们不曾发现的。经济全球化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我们的文化时,我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视野越来越宽广了,我们的文化被剖析地也就越来越深刻了。3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
2.2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的消极影响
首先,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资金实力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虽然我国有川菜鲁菜粤菜湘菜等各大菜系,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各个城市的繁华街区处处可见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已经在深深的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饮食习惯。柏油马路上穿梭不息的各种外国汽车更是人们买车时的首选座驾。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外国产品的广告宣传,总是在表达着同一个主题我们的就是最好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下导致了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争夺。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以致西方国家的娱乐业也开始窥视、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神话故事来表现美国的价值观念。在美国各地的商场百货、服装店、书店,带有中国元素的纪念品占有显著的地位。而韩国人也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韩国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警示着我们要重视对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能任意他人随意掠夺我们的文化。
再者,某些国家利用宗教主义文化来达到分裂我国的目的。宗教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形式之一,同时,宗教本身也是当今世界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塑造因素。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宗教运动以及宗教思潮正在影响着我国宗教的发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落实了宗教政策,各种宗教思潮及宗教文化在国内的传播迅速而猛烈,意图不轨的敌对分子打着“宗教”的幌子,利用宗教活动,在部分地区制造分裂,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事实上,打的是宗教旗子,行的是政治目的。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3.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引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并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体系,从这些政治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成功的。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整合社会成员价值理念,凝聚国民思想。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国民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3.2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就要做到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建设力量和传播者。首先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导者,要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保证、制定发展目标和各阶段的任务,带领人民走正确的道路;其次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者,要站在文化的制高点,带领人民努力创造先进的文化。再者党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向人民大众积极宣传先进的文化思想,科学知识,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共产党人长期的历史任务,更是紧迫的现实任务。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国政府保护中国文化的策略
3.3 大力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情况看来,破除了就文化论文化、认为文化部门是非生产性单位的观念,确立起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破除了就经济抓经济、就发展抓发展的观念,确立了“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思想,认识到文化也能够成为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
3.4 建立文化预警机制,加强防范意识
“所谓文化安全预警制度,就是指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 的、市场的和经济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鉴定和识别,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先性和警示性的反应。”在全球化时代十分复杂的文化环境里,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始终把握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国文化应有的国际形象。这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制度。之所以要强调这一方面,目的是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全球化”,加强我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活动,认识到文化渗透的危害。有效的预警机制就是要在对中国的国情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中国文化发展的警戒线,对可能对我国文化发展构成灾难性后果的不良趋势进行分析,要能及时、准确地做出有效的反应。在政府牢牢掌握国家文化主权的前提下,有选择、有步骤、积极、适度地引进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输入文化商品,以满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日益增长的人民文化消费的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文化法律体系,根据关贸总协定及WTO有关文化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经营权,使各种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跨国文化集团,在中国境内、在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文化产业的合法经营。6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1 大学生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的重要组成,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抓住难得机遇,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中华文化、迎接新挑战的重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我们应当自觉拒绝外国的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4.2 传媒学子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先进的平台来宣传祖国的文化。应创造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开拓新型传播渠道,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充分发挥自身在文化创新领域的先进性作用,促进文化强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加强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树立我的良好形象。当我们走向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时要时刻为想到为祖国的文化宣传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可以让自己的作品中多出现一些中国元素,让世界了解中国,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我国人民的和谐理念,展现我国和平崛起的强国之路。如果你是导演系的学生那就更加让你的作品反映出祖国人民的热情和气,反映出祖国的蓬勃发展。如果你是播音系的学生那就更加宣传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你是工科学生那就更要吸取祖国文化的精髓丰富自己的思维,为祖国文化的发展创造更高的科技平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祖国文化武装自己。祖国文化的传承、维护与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希望祖国文化明天更加灿烂。7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结束语
结束语
通过本文上述论述可以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应深刻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增强忧患意识,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对策,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8 中国传媒大学博(硕)士学期课程论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胡惠林.论20世纪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与演变[J].社会科学,2006(11)[2]李孝纯.读《传承与创新》[N].学习时报,2005-04-04.[3]韩源.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6)[4]吴满意等.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5]朱嘉林、王让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6)[6]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7]包仕国,陈锡喜.试论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国家文化安全[J].宁夏社会科学,2006(1)[8]河清.全球化与国家意识的衰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5-89.[9]许振洲.西方抵抗西方[M].上海三联书店,2000:15-19.[10]庞中英:旧全球化、新全球化与后全球化[M].上海三联书店,20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