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球化与管理
全球化与管理
本章纲要
本章共分三节,在考研试题中,可能会在案例分析中涉及。在第一节中,从不同层面上对全球化内涵进行分析;在第二节中,介绍了全球化经营的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的具体内容,强调了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以及培养这种能力的方法;在第三节中,着重讲解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和组织模式。本章知识脉络结构图
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与
管理
全球化与管理者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管理道德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企业的价值观
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管理职能
重点知识梳理
一、全球化的概念
1.概念: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约翰·费耶维舍)
2.方式:国际贸易、特许、劳务输出、国际投资
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说全球化是一事实,是指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及各国人员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而且这种依赖程越来越高。说全球化是一过程,是指其既是技术发展又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背后的两股最根本的推动力。
3.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全球化的阶段,可以从历史发展和企业发展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全球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全球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二、全球化内涵
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定义和理解全球化。
1.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3.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4.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三、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全球化的一般环境(PEST分析)
①政治与法律环境
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②经济和技术环境
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
③文化环境
霍夫斯泰德(Hofstete)提出了现今被广泛接受的文化环境的指标: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的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或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男性化(masculinity)或女性化(feminity)。
四、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为了成为有效的全球化管理者,其必须具备四种关键知识与能力,即国际商务、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创新能力。
拥有管球化管理者关键能力的方法:其一,从经历中学习;其二,从工作任务中学习;其三,从关系中学习。
重点难点解析
一、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
1.出口
出口是指企业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场的活动。它既是一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在初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传统的、基本的方式。
类型:间接出口;直接出口
优点:①企业不需要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和经验;②资源投入和风险较少
缺点:①企业可能会遇到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②高额的运输和保险费用
2.非股权安排
非股权安排又称为合同安排。非股权安排是国际化经营的第二阶段。类型: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
优点:①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节省关税支出;②通过技术渗透实施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
缺点:①相对于出口进入,面临的风险增大;②极易造成技术泄密
3.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
类型:合资进入;独资进入;新建进入;购并进入
(1)合资进入方式是指企业通过与东道国投资者共同投资,依照东道国法律在其境内设立实体的经营方式。
优点:①能够享受比较好的优惠待遇;②减小政治风险③提高适应能力
缺点:①在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策略等方面难以协调统一;②经常会受到跨文化冲突的困扰;③在整体经营的战略、调整和实现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2)独资进入方式是指企业依据东道国的法律,在东道国境内建立全部资本为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优点:①享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②有利于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整体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现;③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④技术资产不易扩散 缺点:①独资进入方式难度大;②对东道国环境适应能力差;③资本投入大,风险大
(3)新建进入方式是指国际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行为。
优点:①有利于与跨国企业整体战略更紧密地协调配合;②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管理
缺点:①形成生产能力所需的投入大、周期长;②容易导致竞争对手的剧烈反应
(4)购并进入方式是指国际企业通过收购投资所在国的企业的股份或购买企业产权以达到控制被收购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目的。
优点:①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②节省企业的资金投入;③有利于充分利用被购并企业的现有资源;④有利于降低行业进入障碍
缺点:①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难度往往会大;②国际企业与被购企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磨合二、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按照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压力的高低之分,可以将全球战略分
为四种: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和跨国模式。
高全 球化 的 压
力低 低当地化的压力 高
1.多国组织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低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高时适用这种模式。与国际模式相比,多国模式中母公司虽然也行使最终控制权,但它赋予子公司很大的自主权,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多过模式下,每个子公司是一个自治单位,具备在当地市场运作所需要的所有职能。
优点:允许子公司根据当地国家的情况作出反应,很少需要公司总部来进行协调和指导。同时,由于子公司是自治单位,产品和服务很少在子公司之间相互转移。
缺点:较高的制造成本和重复工作。尽管多国模式中核心技术也有母公司向各东道国传递,但不能通过实行集中制造和向全球市场提供标准产品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而且由于多国模式倾向于将战略决策权分散,难以向竞争对手发起协调一致的全球性进攻。
2.国际组织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低时适用这种模式。这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在国际模式下,母公司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转移技术和知识。
缺点:它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3.全球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高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低时适用这种模式。
特点: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务实行严格的控制。那些采取低成本全球竞争战略的公司通常采取这种方式。采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通常在成本较低和技术最好的地方进行生产,将标准化的产品向全球市场销售。这些公
司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使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而且,这类公司还必须为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进行的产品转移确定价格。
4.跨国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高时适用这种模式。在当今全球经济中,要想获得竞争优势,经常需要同时从适应当地情况、转移技术和节约成本中追求利润,使得企业能够同时获得全球扩展的所有利益。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组织形式——跨国模式。
特点:将某些职能集中在最能节约成本的地方,把其他一些职能交给子公司以便更多地适应当地的情况,促进子公司之间的交流以及技术的转移。在采用跨国组织模式的公司中,某些功能特别是研究倾向于集中在本国进行。其他一些功能也集中,但不一定必须在本国。跨国模式需要子公司之间的大量喝广泛的沟通。子公司之间为了互利,相互转让技术和知识,同时集中化的加工厂与各地的组装厂相互协调,以便高效率地进行全球集成的生产体系。
本章习题
1.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有哪些?请分析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2.请从特点、优缺点等当面比较不同的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参考重点难点解析一。
2.[参考答案]参考重点难点解析二。
第二篇:第三章 全球化与管理
第三章 全球化与管理
习题
一、填充题
1.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2.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
3.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务、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4.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5.那些只局限于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的业务正在逐步的减少,如今的管理者都必须要具有全球化视角。
6.管理者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全球化所必须的关键能力有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7.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三大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混合型经济。
8.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和教育程度等构成的环境因素。
9.文化因素于与政治因素不同,政治因素一般都带有强制性,而文化因素则带有习惯性。
10.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因素分为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等几大因素。11.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全球化程度依赖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
平、开放程度、关税保护政策、习俗、惯例等。
12.为了成为有效的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备四种关键知识与能力,即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13.企业应该在外部环境评估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如何进行国际经营。
14.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国际直接投资。
15间接出口是一种与目标市场联系较松的进入方式,一般也是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
16直接出口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17.非股权安排又被称为合同安排
18.非股权安排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等。19.特许是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照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
20.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
21.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主要包括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新建进入和购并进入等多种方式。
22.横向购并是指隶属于同一产业部门、其产业属于同一产品市场的企业购并。
23.横向购并是指对与国际企业母子公司在产品经营中有着前后生产过程,销售与生产之间联系的企业的购并。
24.混合购并是指对与国际企业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相互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的购并。
25.分权联盟、协同联盟、集权中心和一体化网络分别体现多国型、国际型、全球型和跨国型公司的典型结构组织。
二、选择题
1.由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国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率和国外雇员数占总雇员数的比率平均而得的是(A)。
A.跨国化指数 B.国际化指数 C.全球化指数
2,由跨国公司的国外机构数占总机构数的比率而得的是(B)。
A.跨国化指数 B.国际化指数 C.全球化指数
3.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A)。
A.特许 B.合同制造 C.管理合同
4.介于许可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一种市场进入方式是(B)。A.特许 B.合同制造 C.管理合同
5.通过向目标市场国的某一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或负责该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借以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是(C)。
A.特许 B.合同制造 C.管理合同
6.在国际化经营的高速发展阶段,(C)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
A.进出口贸易 B.国际间接投资 C.对外直接投资
7.在国际化经营的初始发展阶段,活动方式主要以(A)为主。A.进出口贸易 B.国际间接投资 C.对外直接投资
8.当企业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时,企业处于其国际化过程的(A)阶段。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9.当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时,企业处于其国际化过程的(B)阶段。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 直接投资
10.当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A)将成为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11.当一个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其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是(B)。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12.当一个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成为可行的经营方式。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13.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这一动机在以(C)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化企业中尤为明显。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 直接投资
14.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高、当地反应化的压力低时,跨国企业将采取 D的竞争战略。
A.多国模式 B.国际模式 C.跨国模式 D.全球模式
15.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低、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高时,跨国企业将采取A的竞争战略。
A.多国模式 B.国际模式 C.跨国模式 D.全球模式
16.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高时,跨国企业将采取(C)的竞争战略。
A.多国模式 B。国际模式 C. 跨国模式 D.全球模式
17.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低时,跨国企业将采取(B)的竞争战略。
A.多国模式 B.国际模式 C. 跨国模式 D.全球模式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国际化经营?
如果一个企业的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2.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国际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1:出口阶段。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出口活动开
始是偶尔的,然后才是主动和大规模的。如卡乌斯基尔就曾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以间接出口方式为主的试验性阶段和以直接出口为主的积极出口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出口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2:非股权安排阶段。随着出口活动的推进,国际市场了解的加深,企业开始尝试新的手段和方法。此时,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以及如何调整和变革管理体制(如人力资源策略、营销体系与策略)、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以应对企业国际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挑战。
3:直接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再仅仅以一般商业利益为目标,它还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很显然,这一时期,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等条件亦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识别和判断目标市场出现的新机遇,如何对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进行有效的筛选,如何将新的扩张性行动与原有优势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推动企业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等。
3.企业国际经营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
面? 第一,各国政体和国体差异决定了国际经营活动所面临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不相同。第二,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化经营企业面对的经济环境远远有别于国内。第三,各国拥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的差别又决定了国际经营者必须面对多种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这就要求,国际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人员的要求和配备等必须适应国际化的环境。
4,霍夫斯泰德关于文化的四个维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权力差距。在一个社会组织中,权力分配往往是不均等的,即存在着权力等级。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距离的接受程度较高,可称之为“高权力差距”的社会;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差距接受程度较低,可称之为“低权力差距”的社会。
第二.不确定性的避免。任何一个社会,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情境,都会感到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但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于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三.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一个人只关心自己,而且也只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所有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绝对的忠诚作为报答。第四.男性化或女性化。这个指标表示的是所谓“男子气概”价值观
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程度。“男子气概”是指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喜欢冒险。一般地说,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的评价越高,其对生活数量的追求越要超过对生活质量的追求。5.全球化管理的一般环境包括哪些? 1.政治与法律环境(1)国家政治体系(2)政治的稳定性
(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4)法律环境 2经济和技术环境
(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2)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4)科技发展水平(5)社会基础设施 3文化环境(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的避免(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4)男性化或女性化(5)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
6.全球化管理的任务环境包括哪些?
7.全球化的杰出领导有哪些普遍特征?
全球化领导的普遍特征有如下22个:积极的,可靠地,具有管理技巧,公正,双赢的问题解决者,鼓励,聪明,果断,见多识广,有效谈判者,远见,未雨绸缪,动机激发者,善于沟通,精益求精,信心建造者,诚实,充满活力,协调者,团队建设者,激励下属,可信赖的。
四、问答题
1.从不同层面论述全球化内涵。
1.答案要点:
1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2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3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4企业层面上的 全球化内涵
2.论述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以及管理者如何才能培养全球化的关键能力。2.答案要点:
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包括: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如下三点:
葱经历中学习;从工作任务中学习;从关系中学习。
3.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化经营?
3.答案要点:
各个企业发展成为国际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动机。一般来说,这些动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利用优势能力。如果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内部的张力就会要求它通 过扩张规模和扩张市场来实现这些优势。(2)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特别是总部在国内市场较为狭小或日趋饱和的企业一般都有强烈的向外扩张的倾向。(3)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由于资源在国家间和企业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企业为了获得对发展有利的关键性资源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而利用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更便利地获得这些资源,并降低获取时所必须支付的成本。这一点在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化企业中尤为明显。
(4)抵御和分散风险。为了避免生产、销售、利润大幅度波动,企业可以选择国际性经
营活动实现经营的多元化,或在不同的市场开展经营,以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5)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化企业的另外一个重要动机是对日趋激烈 的国际竞争做出反应,并保护自己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4.国际化经营要受到哪些环境要素的影响? 4.答案要点:
1政治与法律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法律环境。2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 3文化环境:权利差距;不确定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
5.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5.答案要点;入要第一,出口阶段:
出口是指企业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 场活动。根据该企业与目标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可以 将其区分为直接出口进入与间接出口进入两种类型。
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 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偶尔的、没有规则的——间接为主的试验性 阶段——积极的、主动的大规模的直接出口;在这一阶段,出口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 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
评价: 出口方式并不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 和经验。其次,出口方式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少,风险也相 对较小。在出
口经营过程中,企业无需投入大量的专项资 本。另一方面,企业原有投入可以或已经在国内经营过程 中得到了有效的分摊。在出口进入方式下,企业往往会遇到东道国的关税与 非关税壁垒,此外还需要支付高额的运输和保险费用支出。控制程度低是出口方式的另外一个缺点。在出口进入方式 下,本企业难以对其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企业对营销渠道 及其运行效率的控制必然会被削弱,有关国际经营计划实 施与发展所必需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第二,非股权安排阶段:
非股权安排是指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 造等。这一阶段,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 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以及如何调整和变革管理体制(如人力资源策略、营销体系与策略等),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与组织机 构等,以应对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挑战。评价:
非股权安排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不以股权控制为目 标,并且所涉及的财务风险较小。非股权安排的种类很 多,主要包括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等。相对于出口进入,从事非股权安排的企业在进入 东道国时,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节省关税支出;还可以 通过技术渗透实施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由于不涉及股权,因此就大多数情况而言,非股 权安排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是相当有限的;另外一个威 胁在于,极易造成技术泄密,从而使企业丧失所有权优 势。例如,东道国企业可以在特许的范围内,接触并使 用许可技术、品牌或专利,很可能会掌握其中的诀窍。第三,直接投资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 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进入主要包括合资进入 和独资进入、新建进入和兼并进入等多种方式。这一阶段,企业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 的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阶段,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生产和经营 管理的技术等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所面临的 问题是如何识别和判断目标市场出现的新机遇,如何 对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进行有效的筛选,如何将新的 扩展性行为与原有优势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推动企业 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向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等。合资:
采取合资经营往往能够享受比较好的优惠待遇;与东道 国投资者共同投资经营企业,也可以减小由于东道国政治 环境因素变化而带来的政治风险;借助于东道国投资方熟 悉当地情况的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合资经营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合资企业是由投资各方共同管理,而投资者各 方投资动机不尽相同,因而会造成合资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策略个方面难以协调统一,从而影响合资企业 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是由于不能独立地掌握对企业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因 此国际企业在整体经营战略的制定、调整和思想等方面
会 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三是合资经营经常会受到跨文化冲突的困扰。独资:
独资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有着独特优势: 一是不存在与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冲突和调整问题,可以享有完 全的经营自主权; 二是有利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 现,有利于在资源和生产配臵、利益实现方面进行最佳的调整; 三是有利于母公司之间协调统一,保证子公司的经营活动符合 母公司全球战略利益的要求; 四是可以保证母公司转移给子公司的技术资产不易扩散。但采用以独资方式投资进入的难度较大,许多国家通常对独资 企业与合资企业采取区别待遇,如有的国家不允许外资占有全部股 权;有的国家对独资企业审批严格,要求承担高技术投入或产品出 口义务,给予的优惠措施少于合资企业等。一是投资者在投资所在 地独立经营,由于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开展经营活动有较大难度。二是企业独立承担全部投资费用,资本 投入大,风险也大。新建:
企业通过新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之处在于: 一是有利于与国际企业整体战略更紧密地协调配合。新建形式可以不 受已有企业的束缚,跨国公司可以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规模筹建新的企业,在企业的选址、生产布局、生产规模、使用技术等方面完全按照自己的意 愿做出安排; 二是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管理。与收购方式
相比,创建企 业没有固有管理模式的束缚,国际企业可以采用更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创建的不利之处在于:首先,形成生产能力所需的投入大、周期长。由于新建企业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投入大、周期长,在国际市场情 况变化很快的情况下,不利于企业迅速进入市场。其次,通过新建方式新 增加的生产能力,将意味着对原有市场格局的重新整合,在市场竞争较激 烈的行业,易导致竞争对手的剧烈反映,从而加大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兼并:
通过购并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一是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收购方式可以省掉建厂的时间,从而可以迅速建立起国外的产销体系; 二是有利于节省企业的资金投入。在大多数情况下,收购投大大 低于新建的投入; 三是有利于充分利用被收购企业的现有资源,如迅速获得现有的管理 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获得被购企业的先进技术,利用被购企业的 分销渠道; 四是有利于降低行业进入障碍,通过收购形式,一方面可以获得被购 并企业在原行业内的市场份额,不至于使原来的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另一方面购并也直接起到了减少竞争对手的作用。购并进入的不利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施购并的前提是对被 收购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但由于国家间的会计准则不同,国外市场信息 收集的难度大,一些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准确估价,因此对目 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难度往往较大。其次,被收购企业固有的管理模式与跨 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一般会有较大差异,国际企业与被购并企业需
要进行全 方位的磨合,因此国际企业对被收购企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通常是一个缓 慢而充满风险的过程。
6.试从适用条件、特点、优缺点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全球战略。(1)国际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化反应的压力都比较低时适用这种模式。这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在国际模式下,母公司 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转移技术和知识。突出的缺点是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通常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2)多国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低而当地化反应的压力高时适用这种模式。与国际模式相比,多国模式中母公司虽然也行使最终控制权,但赋予子公司很大的自主权,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多国模式下,每个子公司是一个自治的单位,具备在当地市场运作所需要的所有职能。多国模式的优点是允许子公司根据当地国家的情况作出反应,很少需要公司总部来进行协调和指导。同时,由于子公司是自治单位,产品和服务很少在子公司之问相互转移。主要缺点是较高的制造成本和重复工作。尽管多国模式中核心技术也由母公司向各东道国传递,但不能通过实行集中制造和向全球市场提供标准产品方式实现规模经济。而且由于多国模式倾向于将战略决策权分散,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难以向竞争对手发起协调一致的全球性的进攻。(3)全球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高而当地化反应的压力低时适用这种模式。全球模式的特点是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
务实行严格的控制。那些采取低成本全球竞争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这种模式。采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通常在成本最低和技术最好的地方进行生产,将标准化的产品向全球市场销售。这些公司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使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而且,这类公司还必须为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进行的产品转移确定价格。
(4)跨国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化反应的压力都比较高时适用这种模式。在当今全球经济中,要想获得竞争优势,经常需要同时从适应当地情况、转移技术和节约成本中追求利润,使企业能够同时获得全球扩展的所有利益。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组织模式——跨 国模式。其特点是,将某些职能集中在最能节约成本的地方,把其他一些职能交给子公司以便更多地适应当地的情况,促进子公司之间的交流以及技术的转移。在采用跨国组织模式的公司中,某些功能特别是研究倾向于集中在本国进行。其他一些功能也集中,但不一定必须在本国。跨国模式需要子公司之间的大量和广泛的沟通。子公司之间为了互利,相互转让技术和知识,同时集中化的加工厂与各地的组装厂相互协调,以便高效率地运行全球集成的生产体系。
第三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全球化引起了文化的焦虑。
●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极大的考验,目前出现了一种再生,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中国文化完全能够与时俱进,跟得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性格。
●我们向全世界学习优秀文化,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包括全球化与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大国等内容。
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我要说明一个观点,即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
讲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一致性,我们能看到,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很容易被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吸收。比如说,飞机,相对来说是最迅捷也是相当安全的交通工具,可以被各个国家所吸收。一种技术,比如说电力、电脑,尤其是信息技术,会被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用不同的编码吸收,你挡不住。我们中华民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有今天的生活,从全世界吸收了多少现代的科学技术?比如说,电灯是现代技术,电脑是现代技术,我的眼镜也是现代技术等等。如果不吸收现代技术,我们就无法想象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祖国。
条形码、集装箱等都是全世界一致用的东西,它使我们的产品、商品、科技成果能够交流,能够共享。如果没有全世界一致的标准,你造的电灯泡和我造的电灯泡之间互不相干,这个技术就不能够共享。数码化、电脑的发明使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了,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实现了。数码化逼着你学英语,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但也提供了很大机遇。如果你想使用电脑,不管中文软件做得多么好,仍然摆脱不了以英语形式出现的说明、菜单、可供选择的选项。这说明一个问题,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不论一个国家多有志气、有多伟大,你都不能脱离开这个进程。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势头。
全球化引起了文化的焦虑,使一些国家和地区感到自己的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
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是指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到有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首先你会失掉自己的身份。所谓认同危机,就是学来学去都是英美的东西,主要是美国的,可是你学完了,又不是美国人。这种危机在许多国家,包括法国、中国等都存在。法国采取很多措施,限制英语的运用。我们在幻灯片上,在机场高速路牌上写上英语;电视标志“CCTV”也是英语。我们还开办英语频道,有大量英语教学节目。我无意批评这个东西,这个是必须的,甚至是很好的。中国要开放,有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来参观,虽然中文是非常伟大的文字,而且是被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应用着,但是它的国际性并不是很好。现在国际上客观上使用的就是英语——这在理论上无法讲清楚,是不是英语就最好,就科学,那不见得——但是你讲英语就能讲得通,你参加国际讨论会、生意谈判,做外交辞令,用英语能让很多人听得懂。按道理说,世界上各国语言文字都是平等的,但是英语有这么一个优势的地位。
但确实存在另一面,就是我们中文的水准,给人的感觉是现在有所降低,讲究不够。譬如说生活方式。一个圣诞节,一个情人节,市场上都有热度,相反呢,对元宵节、中秋节,开掘得就不够。在基本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春节吃饺子是一件大事,还有就是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现在我们很幸运,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子女根本就不知道饥饿是什么,让他吃饺子,在生活中不算是太好的东西。
我们说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这个“食”是中国的强项,大部分人的口味,还是喜欢吃中国饭。可很多小孩子,比如说三岁以下的,爱吃麦当劳,爱吃肯德基,那都是外国的垃圾食品啊!现在“衣”已经不是我们的强项,“行”也不是了。“住”,也很难盖那种大屋顶式的房子了。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一些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一些高雅的东西有被冲击的危险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这种大众化、批量化有很大的好处,是一种文化的民主,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共享、文化的平等——你看得懂,他也看得懂。比如,电视里赵本山出来了,你学问高的人可以看,文盲也可以看。大众化,批量化,可以大量地生产,CD、VCD、DVD,还有叫EVD的,可以批量地生产。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文化中高精尖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去生产、去创造、去制作的,甚至于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的。就是毛主席讲的那种“小众”、“阳春白雪”,一些高雅的东西,感觉有被冲击的危险。
我有时候也自己跟自己闹别扭。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小品已经在担纲了,因为它的效果非常好,让人笑,香港叫做“搞笑”。这样的节目,我也喜欢看,但有时候会想,除了这种通俗的娱乐节目之外,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些能提高文化品位、文化素质,满足智慧要求的作品。比如说维也纳金色大厅,它迎接新年的施特劳斯音乐会,也很大众化,里面也没有用特别深奥、特别难接受的曲调。施特劳斯主要是圆舞曲,是华尔兹,但其格调显得就高一点。
写作也是一样。中国人过去对写字是非常敬仰的,写起字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感觉。他要明窗净几,沐浴焚香,书童研墨,红袖添香,然后拿着毛笔,舔过来,舔过去。因为字本身就非常优美,写的时候,吟哦再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写起来,又是对仗又是成语,又有出处。这有它不好的一点:大众读不懂,说你“戆”。本来明白的话,让你一写,人家不太明白了。但是也有好处,它非常优雅,有一种风度,有一种格调,有一种品位。相反,如果都是大白话,都用群众语言,在获得了大量的受众的同时,有没有影响它的智慧含量、文化含量的危险,影响它的深度和格调?
可是没有办法,影响、威胁这种高精尖的东西,不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比如说大片,要的就是先声夺人,先把你刺激够再说。你先爱看,看完之后就忘,他认为这最成功。为什么?你看完记住干什么,多累得慌,而且治失眠。
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这种全球化的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不论是中国,还是像法国、德国这样一些欧洲古老的国家,我们与他们交谈当中,常常对美国的文化抱一种不屑的态度。记得有一年我在慕尼黑的歌德学院(歌德学院实际上是文化中心的意思),一位领导请我吃饭,谈起慕尼黑街上出现了麦当劳快餐店,他气得简直是浑身发抖。他说饮食是一种文化,而美国的快餐基本上就是饲养性的,是反文化的。后来我去美国,将此事传达给纽约图书馆的一个人,他也很自信,说德国的这位老师就让他骂吧,他每骂一次,我们在慕尼黑快餐店的顾客就会增加一成,我们的顾客会不断地增加,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这种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都会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也使很多传统的道德和精神生活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的国家。我有时候看《春秋战国》、《东周列国志》,最感动我的是那时候人们的道德观念,重义轻生。荆轲刺秦王,找到逃到燕国的秦人樊于期说:“我现在要刺秦王,秦王不信任我。”樊于期一听就明白了,说:“你要提着我的头去见秦王,秦王就会接见你。”当时一剑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了。你们看,这就是古人为了完成他们认为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又比如说“春秋笔”的故事:晋国有一个人篡位,于是史官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王一听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史官的弟弟来了,他还是写“谁谁弒其君”,又被杀了。然后又一个弟弟来了,还是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这种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一看很惊人。你再看春秋战国的师旷,他搞音乐,为了献身事业,他用锥子把自己的两个眼珠子捅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相当一段时期,道德观念是一种信仰,是形而上的,就是“义”、“忠”,这比一切都重要。
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人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
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所谓“上帝死了”的说法——就是原来对上帝的崇拜,对神的崇拜,一切行为都由神来要求,没有道理可讲,按照神的意志去办就行了,可是科学的发达,使你感觉到,在世界上找不出那样一个人格神来了,所以“上帝死了”。到了现代主义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人死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许多伟大的事情,你用科学技术一衡量,并不是那么伟大。譬如说月亮,月亮在多少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是一种幻想,一个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可是美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上去了,发现月亮是一个死寂的星球,没有吴刚,没有嫦娥,没有玉兔儿,没有桂花树,人的这些幻想没有了。
还有爱情,多少诗歌、多少文人歌颂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雪莱的诗……可是自从有了弗洛伊德,什么他都做实验(检验),美国就有一种说法:“爱情属于精神病现象。”爱情中有幻视、幻听,“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见得,比她美丽的有的是,所以你这是属于精神病。如果用纯医学的观点来看,甚至于你用兽医配种的观点来看,那么这个爱情就死了,没有爱情了。所以,人的精神生活在受到挑战,人的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现在的人天天跟科学仪器打交道。有一次我在301医院讲,陶潜可以写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觉得非常的幽美;可是一个外科大夫就不能说“手术明灯下,悠然见病变”。所以大量的科学和技术、透视的技术,把人解构了。不管多么美丽的人,你给她做一个CT扫描,把扫描图拿出来,你不会觉得有太多的美感,不管她是王嫱、西施,还是貂蝉。
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极大的考验,目前出现了一种再生,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传承下来、基本上没有断裂过的基本价值取向,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思维方式,基本社会组织方式,与基本审美特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于丧权辱国,一些先知先觉的爱国者对中国文化采取了最严厉的批判态度。我们先看看鲁迅。鲁迅说什么呢?他给青年人的意见就是不要读中国书,你什么书都可以读,不要读中国书,他说外国书读了以后让你自强,让你去奋斗,让你去斗争,读了中国的书你的心会静下来,你会不求上进,你只会忍耐,只会逆来顺受。鲁迅是左翼,右翼也是一样。吴稚晖提出“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吴稚晖是老国民党啊,但这句话是他提的。当时还有一些年轻人,也提过很激烈的口号,特别是对汉字、对中国文化的痛恨。
对汉字的痛恨,是认为汉字太难学了。中国为什么专制?就是因为汉字难学,老百姓学不到,只有很少数的精英才懂,才认字,这些人可以尽情地压迫老百姓。我年轻的时候就相信这个观点。我们知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学者、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他认为中国实行了拼音文字就能够实行民主。毛泽东主席也是非常讨厌崇洋媚外的,但是他在文字改革上一点都不保守,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五四”时期,钱玄同这些人走得更远,他们不但要求废除汉字,还要求废除汉语、废除中文,他们要求中国人全部从小学英文。
一个古老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大国,对自己的文化持这样的态度,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我们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意义。如果“五四”时期没有这些先知先觉,没有人发出这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春雷震响般的语言,没有这样的激情,哪有我们中国的后来?说不定现在我们还停留在“子曰”、“诗云”的阶段,因为中国这个古老的文化力量太大了。至于后来的“破四旧”,就没有边了。
我们看一看,经过了这样的大难,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很有价值,它消灭不了。中国文化尽管有落后、僵化、腐朽的一面,但更有它灵活的、开放的,能够吸纳、适应、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譬如说汉字,汉字稍微难学一点,但并不是特别的难,它有它的规律。拼音文字就那二十几个,最多三十几个字母,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声音。而汉字的形状就包含了声音,包含了形象,包含了逻辑关系,包含了一种美的画面。尤其是汉字输入电脑的方法解决以后,要求消灭汉字的声音几乎响不起来了。我们有一些资料,讲到现在的中华文化又重新活起来了,又重新热起来了,我们中国文化显示了自己的再生能力,显示自己完全能够与时俱进,完全能够跟得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又保持我们自己文化的性格、特色、身份、魅力,表达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和自豪。
秉承独特的中华文化,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大国
我们应该把国家建设成文化大国。我们不能够只讲人均收入、国民收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还赶不上发达国家。但是即使赶不上,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仍然对人类有我们独特的贡献,因为我们有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还要有新的发展。我们的文化是立国之本,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这不光是我们的看法,撒切尔夫人,还有美国的布热津斯基都有这样的说法,认为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改革都会失败,只有中国的改革可能成功,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文化太厉害了,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该坚持的时候,比谁都能坚持;该灵活的时候,怎么都灵活,怎么都能找到出路,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我们在文化上要有一种慎重,就是千万不要轻易否定什么东西。我们现在觉得非常可惜的,就是这几年非常迅速的建设当中,很多旧的、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被拆除了,这都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在文化上,要再珍重一点已有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一直认为过去戏曲里面男扮女、女扮男,是一种不得已,因为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一个戏班子里面,三男的俩女的,这是没法活的。解放以后,也有领导说,这种落后的现象不必再搞下去了。可是我和法国的一个高级文化人谈话,他说,你们为什么不发展男人的旦角了?我说女性解放了,她们可以很方便地从事戏曲工作了。他说:“不不不,这个角色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男人模仿女人用假嗓,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这个不能够没有。”后来我觉得他讲的有点道理,有些东西你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当我们看到男的旦角,用非常美好的声音唱京戏的时候,仍然感觉到一种很大的快乐和满足。当看到一个女花脸,大喝一声再来一段铜锤的表演,我们也觉得很好。所以,我们在文化上的事情要稍微慎重一点。同时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的文化已经随着国家的发展,对全世界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了。我们向全世界学习优秀文化,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第四篇:读《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有感
读《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有感
目前,全球经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重创,曾经被称为“基业常青”的企业,也出乎意料地面临着战略紧缩,甚至有些企业变卖资产,选择了破产,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审视企业战略问题。
《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该书分为战略管理的投入、战略行动:战略制定、战略执行这三大部分,作为战略管理的投入部分,书中第一、二、三章对战略管理的内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组织进行了重点分析,作者以波音与空客商用飞行器生产的全球霸权之争作为开篇案例,旨在通过案例来阐述为何制定战略、如何制定战略、战略规划、战略执行以及追求战略竞争力、获取超额利润。让我对公司战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如何制定本公司的战略及战略执行等来提升公司价值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学习战略管理过程来学习公司应如何获得战略竞争力以及赚取超额利润,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公司能获得持续的成功而另一些则不能,能否熟练掌握和运用战略管理思想是其原因所在,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全球竞争的现实是战略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部分,并将极大地影响公司的表现。通过对沃尔玛超市面临的环境压力和3M公司合理应对创新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案例分析,作者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细化再到行业环境的辨析解读最后到竞争对手的认识,深感外部环境充满挑战性且错综复杂,作为应对者,企业自身必须具备技能去分析发现且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而对于内部组织,总结关键词分别为:行为、资源和能力,在如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一些传统的生产要素仍然能为企业创造一种竞争优势。然而这些因素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却正在逐渐降低。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企业的内部组织,而且与外部环境中的条件相比,它们可能会对企业的业绩产生更重大的影响。那些最成功的企业能够认识到只有核心竞争能力与机遇相契合时,企业才能够获得战略竞争能力和超额利润。然而没有任何一种竞争优势可以永远持续。因此企业需要在发掘它们现有竞争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能力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帮助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由于外部环境压力和企业内部间竞争的加剧,企业战略管理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故而战略制定和执行也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内容。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书中对战略制定部分大篇幅的讲解足以看出其对企业战略管理成功的重要性,竞争优势方面不管对于慢、快,标准周期市场三类市场中,企业应该认识到,不同市场类型中,所有企业采取的系列竞争性行动和反应虽然是不同的,但创新是竞争成功的关键。关于对特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利用产生成本领先、差异化、成本聚焦、差异化聚焦和整体成本领先这五种优势与风险并存的业务层战略。对于公司层战略这个陌生的概念,如开篇案例中介绍的,宝洁公司参与了许多不同消费品市场的竞争,并且经常使用相关多元化方法,简单的理解就是不同产品不同营销。增加价值是公司层战略的主要目的,也是企业追求超额利润的有效途径。由于全球化、各行各业的放松管制以及更合理的立法和其他各种原因,收购战略在全球公司中越来越普遍。与此同时国际化战略的使用不断普及,除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获取低成本劳动力,新兴原因包括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整合,方便了全球交易,对于希望公司市场规模扩大,获取高额投资回报的机会,产生规模效应和学习效应,发挥地理优势的公司,国际化战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应运而生结合的还有业务层国际化战略和公司层国际化战略,尽管对于有些公司来说,实施跨国战略很难,可以尝试学习很大大的跨国公司,在一些产品线上实施国际本土化战略,另一些则使用全球化战略。而在我看来公司管理战略除了上述几种具体的方法外,最重要的因素即为合作。像曾经的IBM,柯达公司也都是通过与别家公司合作来拓宽公司的技术与销量水平。然而合作战略并不是全无风险的。如果合作协议的内容不够完善,或者未来的合作企业并不具有它所展示的竞争力,或在合作过程中没有能够让对方得到它保证提供的互补型资源,该战略的失败就很有可能。而对于合作战略的关键词我认为是信任,一旦彼此间相互信任,合作伙伴间的监督成本降低,并将最大化联盟企业利用机会创造联盟价值的能力。
战略执行作为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建立强有力的资源力量和组织能力,采取改善企业的领导和企业文化等措施,是企业的战略得到切实的实施执行。企业应当不断地依据行业发展的特点、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能力和资源条件、理性的选择应该做大做强的核心业务和该放弃的业务。当然战略执行的过程中也有与战略制定内容的分差,必要的结合公司治理组织结构与控制来保证更好的实施。我们通过组织结构来总体上决定一家公司会做什么,及如何做的正式的组合配置方式。组织控制则引导战略的实施,指出如何比较现实结果和期望结果,并在未达到期望时,建议采取行动以提高公司业绩。只有当战略与结构相匹配时,结构和控制才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对《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这本书的阅读整理,我认为我企业目前需要提升团队创新合作精神,企业内部应该加强战略性管理意识,增强危机意识,让我们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绽放活力,做大做优。
第五篇:周三多管理学 第三章 全球化与管理
周三多管理学 第三章 全球化与管理
一、全球化内涵
(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国家日益增长的紧急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得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某一产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包括: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测量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和测量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程度用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
(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或地区交流程度
二、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全球化与管理者全球化的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和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比较。管理这要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1、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证券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2)政治的稳定性:东道国证据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
(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法律环境: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项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2、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包括三种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价格与数量由供求关系所决定,资源由市场进行配置。(2)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
(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 衡量市场规模指标: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人口分布状况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等(4)技术发展水平
(5)社会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通信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
3、文化环境。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等
反映文化环境的指标:
(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的避免(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4)男性化或女性化(5)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
(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1、供应商
2、销售商
3、顾客
4、竞争对手
5、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三、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一)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有的四种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化能力、创新能力。
(二)管理者如何培养全球化管理的管家能力 从经历中学习,从工作任务中学习,从关系中学习
四、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
(一)出口
⑴间接出口:一种与目标市场联系较为松散的进入方式是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适合于中小企业和刚刚介入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
⑵直接出口: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贸易对象时海外中间商。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
(二)非股权安排:是国际化经营的第二阶段,特征:不以股权控制为目标,并且所涉及的财务风险小,包括:
⑴特许:当事人一方将技术、商标、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合同规定使用交易行为
⑵合同制造:指企业利用目标市场和场上现有的设备和条件生产规定产品的经营方式。与许可贸易的区别在于:该企业仍保有合同制造产品的营销权和售后服务权。⑶管理合同:通过目标市场的某一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或负责该企业的经营管理等,介意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方式。
(三)国际直接投资:以控股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股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包括: ⑴合资进入
特点:①共同投资,股权有个方案一定比例拥有②共同经营 自负盈亏 共担风险 缺点:①银投资这个投资方的动机不同,因而在经营目标、经营战略等难以协调一致
②由于不能独立的掌握对企业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因此在整体的经营战略上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⑵独资进入
特点:①不存在于其他投资者利益冲突的问题,可享受完全的经营自主权②有利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整体战略的制定有利于企业在资源和生产配置、利益实现方面进行最佳问题调整 ③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使母子公司之间协调统一④保证母公司转移给子公司的技术资产不易扩散
⑶新建进入:至国际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行为 优势:①有利于与跨国企业整体战略的整合②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 缺点:形成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投入大、周期长。
⑷购并进入:指国际企业通过收购投资所在国的企业的股份或购买企业产权已达到控制被收购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目的。实施购并战略的基本点是以占有被购并企业的股份份额,获得被购并企业的控股权,从而达到对被购并企业的实际控股。跨国购并的方式有:①横向购并②纵向并购③混合购并
购并的优势:①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购并方式可以省掉建厂时间,从而可以迅速建立起国外的产销体系。②有利于节省企业的资金投入③有利于充分利用被购并企业的现有资源。④有利于降低行业进入障碍
缺点:①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准确估价②国际企业对被购并企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五、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一)全球化的压力
产品需求的同质性→ → →降低成本和全球战略协调的竞争对手的出现
(二)当地化的压力
不同国家的习惯不同,不同国家之间分销渠道和销售方式的差异,东道国政府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要求
(三)全球化组织模式的选择 有四种 :
⑴国际组织模式:是一种有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播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母公司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转移技术和知识,它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程度的自由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通常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⑵多国组织模式:特点①对资产与责任都实行分权②在非正式人际协调基础上用简单财务系统进行的管理思想③将公司海外经营是为相互独立业务所构成的投资组合的主导思想。优点是允许子公司根据当地市场的情况作出反应,很少需要公司总部来进行协调和指导。缺点是较高的制造成本和重复工作。
⑶全球组织模式: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务实行严格的控制。适合低成本全球竞争战略的公司。低成本,规模经济,协调成本比较高。
⑷跨国组织模式:特点:将某些职能集中在最能节约成本的地方,把其他一些职能交给子公司以便更多的适应当地的情况,并促进子公司之间的交流以及技术的转移。职能的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较高的协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