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

时间:2019-05-13 11:1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

第一篇: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http://)

在全球化的国际建筑市场,越来越多的大范围建设项目由远离项目所在环境和背景的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对城市和文脉的缺少懂得,开发商对利润的寻求,导致了一种在一张白纸上计划历史城市,改革城市的自由。这种不受束缚的自由以西方“他者”的文化认同摧毁了我们城市的文化认同。外国建筑师能否善待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文化?全球化不能取代地区化,文化不可能全球化。相当多的境外建筑师在处置中国的旧城改革问题时,往往将城市看作是一张白纸,在上面随心所欲地勾勒蓝图,气概宏伟,图面后果夸大,但是与现实相差甚远。

讲演者小传

郑时龄

1941年11月生,广东惠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199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计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计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讨所所长,同济大学中法工程与管理学院院长。还担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声誉院士。

城市化和数字信息技巧的普遍利用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的两大趋势。对于我们来说,城市化尤其会引起社会的急剧变更。今天,40%的发展中国度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20年,52%的发展中国度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2030年发展中国度的城市化程度是56.2%。斟酌到今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沿岸国度的城市化已经到达了75%的话,未来30年对发展中国度的城市化将带来极大的冲击。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358个百万人口城市中的153个将是亚洲城市,全世界27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城市”中,15个是亚洲城市。我国不同城市的城市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我们不仅要斟酌城市化的普及,还要极大地进步城市化的品德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追求合适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途径是十分主要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形势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度都未曾遇见的机会,一方面,长期沉睡的城市终于有了变更发展的动因和契机。另一方面,思想尚未经过清楚的寻思,在缺少理论武装的状态下,就要敏捷投入急遽的变更洪流之中,城市化缺少幻想的模式,城市成为郊区的对峙面,以人为本变成以车为本,行人要战战兢兢,气喘吁吁地小跑着步过马路

今天的中国正在将宏观的城市计划和城市幻想通过大范围的城市建设予以实现,城市引导、管理人员、建筑师和计划师面临着新的挑衅。中国的城市建设形势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度都未曾遇见的机会,一方面,长期沉睡的城市终于有了变更发展的动因和契机。然而另一方面,思想尚未经过清楚的寻思,在缺少理论武装的状态下,就要敏捷投入急遽的变更洪流之中。一方面令人为之振奋,另一方面也令人沉思,甚至担心。应该作为手腕的“变”与“新”成为城市建设的目标,速度和形象优先,理性和幻想退居二线。在思想尚未现代化的同时,寻求超出精力和物资程度的现代化,寻求物化环境的过度现代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在这样的情形下,境外建筑师和计划师全面介入了中国各城市的城市计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甚至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主力军。

长期以来,以西方建筑话语为主的建筑文化的一统天下使西方建筑文化成为世界建筑的主流,当代风行的全球化更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范畴,在建筑方面表示为城市空间的趋同和建筑文化的国际化。无论是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或是香港、台北、曼谷、汉城,还是芝加哥、多伦多,许多城市都失去了个性,彼此十分类似。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的趋同性与无个性化,传统城市和历史建筑的大批灭绝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封闭,中国建筑一直处于世界建筑的边沿,全球化为中国当代建筑带来了新的幻想和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国际建筑师的进入也为中国建筑的全球化和现代化注入了新生力气,带来了新的设计思想、设计方式和建筑技巧。

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设计范畴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另一方面,全球化话语的影响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由此而引发了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

城市因此而变,变新,变得人们还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大片大片代表了城市历史的建筑倒在推土机的履带下,传统城市持续的街道空间被一圈圈小区围墙肢解,变成一块块城市庄园。大批土地被圈走,城市的幻想被开发的好处所代替,对城市空间的认真摸索被表面显赫的售楼广告词所代替。在一些城市新区内,广阔的马路绵延数公里长,房屋沿途径排列,而中间却没有其他路网;一些城市以就义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将有污染的工业建在生态环境维护区内;一些城市试图在短期内就超出自身的才能扩展城市范畴,重视城市化的统计关系而不是城市化的品德。

今年7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2004年年会的主题是:好业主=好建筑。这个标题十分有意义,好的建筑是好的城市的标记,是城市的品德。城市塑造建筑,建筑也反过来塑造城市。建筑构成城市的形态构造和功效构造,有什么样的城市,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反之,有什么样的建筑,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部世界都在不同水平上阅历了一场城市更新活动。80年代以来,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快速的城市现代化敏捷转变了历史城市的空间构造。在社会逐渐资本化的进程中,急遽的城市化缺少幻想的城市模式,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城市建设的短期行动已经将传统的城市转变为高密度,高容积的空间,表示出一种情势跟随利润的偏向。在大多数情形下,城市成为与郊区的对峙面。汽车化使城市不断向四周无序蔓延,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正在摧毁历史城市的构造。汽车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行人要战战兢兢,气喘吁吁地小跑着步过马路。以人为本变成以车为本。长此以往,我们的城市还将是美妙的吗?这样的城市化真是我们的幻想吗?

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范围快速发展是任何时期,任何其它国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当代建筑成为强势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建筑师参与设计;但同时,崇尚混乱无章的非情势主义和推重权利至上的现实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潮也由境外建筑师引入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他们设计思想的实验场,甚至独特思想的实验场

最近,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巴黎机场候机楼2e的坍塌立即引起了我们的关注,除了关怀他在中国的作品之外,甚至引伸到中国事否应该成为国际建筑师的实验场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这件事产生在二十年前,决不会在如此普遍而又深刻的水平上牵动我们。为何呢?就是

因为我们的建筑和我们的城市已经深深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一座一万多公里以外的建筑倒塌才会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全球化已经对中国的城市计划和建筑界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应对这一冲击不可能躲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又重新融入世界建筑的大潮,可以说国际上有什么样的建筑思潮,中国的建筑界就会有所反映。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取得了举世注视标成绩。改造开放政策使中国正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范围快速发展是任何时期,任何其它国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然而,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师、计划师在国际城市计划与建筑范畴中却面临着边沿化的状况。中国当代建筑成为强势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建筑师参与设计。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却处于弱势。

吴良镛院士呼吁:“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区文化如果缺少内在的活气,没有明白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维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损失自我的发明力与竞争力,吞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去年11月,我在意大利罗马加入国际会议时,到古罗马最巨大的建筑之一——万神殿去参观,在神殿前的广场上突然发明了一家麦当劳餐馆,门前的店招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黄色μ灯。而在上海,麦当劳的店招要比世界上其他城市更大,更明显。这种快餐文化成为一种强势文化,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试图同化我们的文化。

一位荷兰建筑教授亚历山大·楚尼斯指出“近年来在国际设计范畴广为传播的两种偏向,即崇尚混乱无章的非情势主义和推重权利至上的现实主义。”这股思潮已经由境外建筑师引入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他们设计思想的实验场,甚至独特思想的实验场。今天的许多建筑寻求新鲜,超乎现实的“完善”,冲动听心的独特,纪念性,巨大,愉悦,媚俗等等,情势在跟随利润。

在城市计划和建筑范畴,一方面应该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需应对新国际式建筑文化的冲击,维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点。如何树立现代中国建筑的理论,设计出具有批驳意义的建筑,奠定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位置,是摆在每一位中国建筑师和计划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艰辛,然而又是十分急切的义务。我们必需重新思考建筑的基础问题,诸如当代社会中建筑师的义务是什么;何为建筑师的发明性;建筑师的义务是什么;何为建筑的试验场;今天的建筑教导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建筑的主要性质决议了建筑是社会的建筑,理性的建筑。建筑也是全民的参与,没有哪一个范畴能够牵动那么多的人心和物资资源、影响十分辽阔的范畴。建筑师和发明建筑的第一园林网

第二篇: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

论文作者:郑时龄

摘要: 在全球化的国际建筑市场,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项目由远离项目所在环境和背景的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对城市和文脉的缺乏理解,开发商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了一种在一张白纸上规划历史城市,改造城市的自由......关键词: 建筑师 城市化 全球化 城市建设

在全球化的国际建筑市场,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项目由远离项目所在环境和背景的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对城市和文脉的缺乏理解,开发商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了一种在一张白纸上规划历史城市,改造城市的自由。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由以西方“他者”的文化认同摧毁了我们城市的文化认同。外国建筑师能否善待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文化?全球化不能代替地域化,文化不可能全球化。相当多的境外建筑师在处理中国的旧城改造问题时,往往将城市看作是一张白纸,在上面随心所欲地勾画蓝图,气势雄伟,图面效果夸张,但是与现实相差甚远。

讲演者小传

郑时龄

1941年11月生,广东惠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199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中法工程与管理学院院长。还担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

城市化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的两大趋势。对于我们来说,城市化尤其会引起社会的急剧变化。今天,40%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20年,52%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是56.2%。考虑到今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沿岸国家的城市化已经达到了75%的话,未来30年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将带来极大的冲击。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358个百万人口城市中的153个将是亚洲城市,全世界27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城市”中,15个是亚洲城市。我国不同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我们不仅要考虑城市化的普及,还要极大地提高城市化的品质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形势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都未曾遇见的机遇,一方面,长期沉睡的城市终于有了变化发展的动因和契机。另一方面,思想尚未经过清晰的沉思,在缺乏理论武装的状况下,就要迅速投入急遽的变革洪流之中,城市化缺乏理想的模式,城市成为郊区的对立面,以人为本变成以车为本,行人要战战兢兢,气喘吁吁地小跑着步过马路

今天的中国正在将宏观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理想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予以实现,城市领导、管理人员、建筑师和规划师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的城市建设形势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

家都未曾遇见的机遇,一方面,长期沉睡的城市终于有了变化发展的动因和契机。然而另一方面,思想尚未经过清晰的沉思,在缺乏理论武装的状况下,就要迅速投入急遽的变革洪流之中。一方面令人为之振奋,另一方面也令人深思,甚至担忧。应当作为手段的“变”与“新”成为城市建设的目的,速度和形象优先,理性和理想退居二线。在思想尚未现代化的同时,追求超越精神和物质水平的现代化,追求物化环境的过度现代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境外建筑师和规划师全面介入了中国各城市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甚至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主力军。

长期以来,以西方建筑话语为主的建筑文化的一统天下使西方建筑文化成为世界建筑的主流,当代盛行的全球化更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在建筑方面表现为城市空间的趋同和建筑文化的国际化。无论是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或是香港、台北、曼谷、汉城,还是芝加哥、多伦多,许多城市都失去了个性,彼此十分相似。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的趋同性与无个性化,传统城市和历史建筑的大量灭绝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封闭,中国建筑一直处于世界建筑的边缘,全球化为中国当代建筑带来了新的理想和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国际建筑师的进入也为中国建筑的全球化和现代化注入了新生力量,带来了新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

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设计领域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另一方面,全球化话语的影响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由此而引发了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

城市因此而变,变新,变得人们还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大片大片代表了城市历史的建筑倒在推土机的履带下,传统城市连续的街道空间被一圈圈小区围墙肢解,变成一块块城市庄园。大量土地被圈走,城市的理想被开发的利益所取代,对城市空间的认真探索被表面显赫的售楼广告词所取代。在一些城市新区内,宽阔的马路连绵数公里长,房屋沿道路排列,而中间却没有其他路网;一些城市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将有污染的工业建在生态环境保护区内;一些城市试图在短期内就超越自身的能力扩大城市范围,注重城市化的统计关系而不是城市化的品质。

今年7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2004年年会的主题是:好业主=好建筑。这个题目十分有意义,好的建筑是好的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品质。城市塑造建筑,建筑也反过来塑造城市。建筑构成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有什么样的城市,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反之,有什么样的建筑,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一场城市更新运动。80年代以来,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快速的城市现代化迅速改变了历史城市的空间结构。在社会逐渐资本化的过程中,急遽的城市化缺乏理想的城市模式,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城市建设的短期行为已经将传统的城市改变为高密度,高容积的空间,表现出一种形式追随利润的倾向。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成为与郊区的对立面。汽车化使城市不断向四周无序蔓延,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正在摧毁历史城市的结构。汽车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行人要战战兢兢,气喘吁吁地小跑着步过马路。以人为本变成以车为本。长此以往,我们的城市还将是美好的吗?这样的城市化真是我们的理想吗?

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是任何时代,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当代建筑成为强势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建筑师参与设计;但同时,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现实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潮也由境外建筑师引入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他们设计思想的试验场,甚至奇特思想的试验场

最近,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巴黎机场候机楼2E的坍塌立即引起了我们的关注,除了关心他在中国的作品之外,甚至引伸到中国是否应当成为国际建筑师的试验场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二十年前,决不会在如此广泛而又深入的程度上牵动我们。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建筑和我们的城市已经深深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一座一万多公里以外的建筑倒塌才会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全球化已经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应对这一冲击不可能回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又重新融入世界建筑的大潮,可以说国际上有什么样的建筑思潮,中国的建筑界就会有所反应。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正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规模快速发展是任何时代,任何其它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然而,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师、规划师在国际城市规划与建筑领域中却面临着边缘化的状态。中国当代建筑成为强势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建筑师参与设计。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却处于弱势。

吴良镛院士呼吁:“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去年11月,我在意大利罗马参加国际会议时,到古罗马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万神殿去参观,在神殿前的广场上突然发现了一家麦当劳餐馆,门前的店招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黄色Μ灯。而在上海,麦当劳的店招要比世界上其他城市更大,更显著。这种快餐文化成为一种强势文化,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试图同化我们的文化。

一位荷兰建筑教授亚历山大·楚尼斯指出“近年来在国际设计领域广为流传的两种倾向,即崇尚杂乱无章的非形式主义和推崇权力至上的现实主义。”这股思潮已经由境外建筑师引入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他们设计思想的试验场,甚至奇特思想的试验场。今天的许多建筑追求新颖,超乎现实的“完美”,激动人心的奇特,纪念性,宏大,愉悦,媚俗等等,形式在追随利润。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一方面应当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须应对新国际式建筑文化的冲击,保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色。如何建立现代中国建筑的理论,设计出具有批评意义的建筑,奠定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是摆在每一位中国建筑师和规划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艰辛,然而又是十分迫切的任务。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建筑的基本问题,诸如当代社会中建筑师的任务是什么;什么是建筑师的创造性;建筑师的责任是什么;什么是建筑的实验场;今天的建筑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等等。

建筑的重要性质决定了建筑是社会的建筑,理性的建筑。建筑也是全民的参与,没有哪一个领域能够牵动那么多的人心和物质资源、影响十分广阔的领域。建筑师和创造建筑的人们担负着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环境责任和教育责任。

建筑需要对环境问题作出回应,建筑师不仅必须把建筑设计看作一种技术能力或艺术创造,而且也应当看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应当将生态情怀和社会需求放在与形式秩序、专业至上这些传统准则同等重要的位置。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谈到建筑师的创造性时认为:“就全球环境观而言,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是真正的创造性。环境保护的概念似乎很保守,与创造性似乎有些冲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现代国家成功地实现一种人类与其他物种共生的社会,每个社会都对环境施加了负面的影响。要不了多久,我们的以消费为主导的现代文明就会走向末日。建筑师必须懂得,如果我们不提高自觉性,人类就会处于灭绝的边缘。”

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就应当在城市中提供吸引人和方便生活的城市地区,使人们乐于在其间生活和工作,提高生活品质;鼓励在有可能减少能量消耗的地方开发新建筑;鼓励城市土地和建筑再生,对被遗弃和被污染土地修复后加以利用、进行开发或者作为露天场所;进行综合开发,把维持乡村经济和保护乡村的风景、野生动植物、农业、森林、娱乐以及自然资源价值等相结合;在那些对开发进程感兴趣的所有人当中,促进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有效地把节能设计和(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并保持生态多样性的建筑。

目前中国不少地方依然视建筑师为纯粹的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匠。业主可以对建筑师颐指气使,对建筑师和建筑的形式“指点江山”。建筑师只是业主的附庸,业主通过建筑师的手来捏造形象。业主有什么样的水平,建筑也就只能有什么样的水平,建筑话语被业主或代表资本或权力的威势性话语所取代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在城市设计方面应当遵循简洁的原则;减少街道上的交通工具,增加郊区的密度,使城市地区更“适于人类居住”。在城市开发中应当注重混合使用,紧凑开发,集中开发公共交通沿线地区,集中并综合开发轨道交通的站点地区。

在建筑设计方面应当注重环境影响小的设计,经久耐用的设计,可以重复使用的设计。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自我遮蔽的布局,在用户控制下的能源管理,推崇与气候协调的设计,有利于健康的设计,并向当地和自然学习。

优秀的作品需要土壤培植,需要有让建筑师脱颖而出的环境。而目前中国依然视建筑师为纯粹的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工匠。业主可以对建筑师颐指气使,对建筑师和建筑的形式“指点江山”。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筑只是业主的橡皮泥,建筑师只是业主的附庸,业主通过建筑师的手来捏造形象。业主有什么样的水平,建筑也就只能有什么样的水平,建筑师的作用变成加入一些调料,掺加一些色彩而已。社会的分工被资本的权势所取代,建筑话语被业主或代表资本或权力的威势性话语所取代。建筑师从建筑的中心地位排斥到边缘的地位,其后果当然是大量水平不高的建筑充斥城市的空间。

请合适的建筑师做适合的项目,做适合城市环境和建筑师特长的建筑,这是保证建筑成功的关键。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境外建筑师发挥了十分活跃而又积极的作用,设计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另一方面,国际建筑师的参与也由早期的建筑单体设计,扩大到城市规

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甚至产品设计。范围也由早期的酒店设计,延伸到大型公共建筑、住宅设计、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目前国内似乎形成了一种趋势,凡重要项目,都邀请国际上的明星建筑师来设计。相对于以往不分良莠,唯外国建筑师独尊的思想,大量二三流建筑师一统天下的状况而言,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也还是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外国建筑师,即使是优秀的建筑师并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专业领域。有一些建筑师,他们只有过较小规模设计的经验,习惯按平方米考虑问题,我们却要求他们按平方公里考虑问题;有一些建筑师,他们只有过建筑设计的经验,擅长考虑建筑单体,我们却聘请他们做大范围的城市规划;甚至有的城市请外国建筑师做他们从来没有做过,而又需要深入调查和熟悉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就大多数外国建筑师而言,他们在中国所做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试验。

其次,要善待并扶植中国自己的建筑师,中国建筑师曾历经磨难,在20世纪30年代终于争得了中国建筑话语权。今天,曾经历过劫难的中国建筑师又要在不平等的条件下,与我们的外国同行争夺话语权。国际建筑师能否代替我们找到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方向,能否创造出具有批评意义的优秀建筑,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应当与参与中国城市建设、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境外建筑师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中国建筑的发展道路。

第三,在全球化的国际建筑市场,越来越多的大规模建设项目由远离项目所在环境和背景的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对城市和文脉的缺乏理解,开发商对利润的追求,导致了一种在一张白纸上规划历史城市,改造城市的自由。这种不受约束的自由以西方“他者”的文化认同摧毁了我们城市的文化认同。外国建筑师能否善待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文化?全球化不能代替地域化,文化不可能全球化。相当多的境外建筑师在处理中国的旧城改造问题时,往往将城市看作是一张白纸,在上面随心所欲地勾画蓝图,气势雄伟,图面效果夸张,但是与现实相差甚远。2002年北外滩国际设计方案征集中,有一位国际建筑界泰斗级的建筑师,在北外滩这个城市历史地区进行规划时,试图在上海实现他最近关于生态建筑的新理念,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构思,仿佛这个地区是在一片原生态的郊野,可以挖出许多河渠和湖泊。如果采纳这个方案并实施的话,我们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将很快消失。

第四,建筑有自身的规律,好的形式不一定是好的建筑。荷兰建筑师伦·库尔哈斯的中央电视台设计换作其他的用途也许会是一座好的建筑,但是,用在如此复杂要求的技术性和功能性的电视台建筑上是否合适则是值得讨论的。赫尔佐格的鸟巢从空中俯瞰结构清晰,充满结构理性和丰富的肌理,但是用凡人的地面视角,也许就不那么壮观,甚至有点凌乱。优秀的建筑需要全民的扶植和培育,需要全民善待城市,爱护我们这座经历了近千年发展演变的城市,爱护建筑,尊重建筑师,尊重文化,尊重艺术。而不是将我们的城市,将历史街区,将城市中的建筑看作是积累资本的掠夺对象

库尔哈斯曾经这样调侃中国建筑师,他说:“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强大的中国建筑师,他们在职业生涯中仅仅在住宅设计一项就相当于36幢30层的高层建筑。中国建筑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设计费,设计了最大数量的建筑。中国建筑师的数量是美国

建筑师的1/10,在1/5的时间内设计了5倍数量的建筑,而他们的设计费只有美国建筑师的1/10。这就是说,中国建筑师的效率是美国同行的2500倍。”正是这位获得过普里茨克建筑奖的建筑大师承诺他所设计的耗资巨大的中央电视台新楼是中国人所追求,所需要的建筑。我们真需要这样的建筑吗?我们需要的是适宜于我们这个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建筑。

优秀的建筑需要全民的扶植和培育,需要全民善待城市,爱护我们这座经历了近千年发展演变的城市,爱护建筑,尊重建筑师,尊重文化,尊重艺术。而不是将我们的城市,将历史街区,将城市中的建筑看作是积累资本的掠夺对象。历史告诉我们,城市的积淀与资本的积累是同时形成并完善的。罗马、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努力才建设成今天的世界级城市,任何城市的演变都是城市的历史与引入新因素的相辅相成。城市的历史和历史建筑应当是我们的资源,城市的特色,而不应当看作城市建设的障碍。

要创造当代中国社会的优秀建筑,就必须抛弃多、快、好、省的大跃进作风,避免将我们的城市当成一比一的大型积木进行试验。上海的建设已经进入了成熟期,进入了世界城市的行列,我们必须避免非理性的规划,避免反规划的思想,树立宏观的理想,避免用吃泥萝卜的方式去建设,也就是吃一段洗一段的方式,缺乏总体构思。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这将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这将是对城市,对建筑与建筑师的一个挑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要求中国建筑师做出对世界建筑史的贡献。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上海作为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上海是现代中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城市,是世界大都市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具有典型性。无论是在历史上或是现实中,上海都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极好的展示场所。探讨城市的有关问题,推广先进的理念,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的模式。上海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必然会建造更多的优秀建筑,创建面向未来的住宅区,丰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完善并提升城市功能,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对中国、长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及上海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对上海的产业结构、城市结构以及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等,必将带来长远而又深层次的影响。上海的生活方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使上海尽快列入世界城市的行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美好的建筑,则让城市更美好。

第三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

●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

●全球化引起了文化的焦虑。

●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极大的考验,目前出现了一种再生,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中国文化完全能够与时俱进,跟得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又保持自己的性格。

●我们向全世界学习优秀文化,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包括全球化与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大国等内容。

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我要说明一个观点,即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一致的,现代化的结果必然导致全球化。

讲到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一致性,我们能看到,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很容易被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吸收。比如说,飞机,相对来说是最迅捷也是相当安全的交通工具,可以被各个国家所吸收。一种技术,比如说电力、电脑,尤其是信息技术,会被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用不同的编码吸收,你挡不住。我们中华民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有今天的生活,从全世界吸收了多少现代的科学技术?比如说,电灯是现代技术,电脑是现代技术,我的眼镜也是现代技术等等。如果不吸收现代技术,我们就无法想象有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祖国。

条形码、集装箱等都是全世界一致用的东西,它使我们的产品、商品、科技成果能够交流,能够共享。如果没有全世界一致的标准,你造的电灯泡和我造的电灯泡之间互不相干,这个技术就不能够共享。数码化、电脑的发明使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了,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实现了。数码化逼着你学英语,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但也提供了很大机遇。如果你想使用电脑,不管中文软件做得多么好,仍然摆脱不了以英语形式出现的说明、菜单、可供选择的选项。这说明一个问题,目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不论一个国家多有志气、有多伟大,你都不能脱离开这个进程。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势头。

全球化引起了文化的焦虑,使一些国家和地区感到自己的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

全球化引起文化的焦虑,是指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感到有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首先你会失掉自己的身份。所谓认同危机,就是学来学去都是英美的东西,主要是美国的,可是你学完了,又不是美国人。这种危机在许多国家,包括法国、中国等都存在。法国采取很多措施,限制英语的运用。我们在幻灯片上,在机场高速路牌上写上英语;电视标志“CCTV”也是英语。我们还开办英语频道,有大量英语教学节目。我无意批评这个东西,这个是必须的,甚至是很好的。中国要开放,有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来参观,虽然中文是非常伟大的文字,而且是被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应用着,但是它的国际性并不是很好。现在国际上客观上使用的就是英语——这在理论上无法讲清楚,是不是英语就最好,就科学,那不见得——但是你讲英语就能讲得通,你参加国际讨论会、生意谈判,做外交辞令,用英语能让很多人听得懂。按道理说,世界上各国语言文字都是平等的,但是英语有这么一个优势的地位。

但确实存在另一面,就是我们中文的水准,给人的感觉是现在有所降低,讲究不够。譬如说生活方式。一个圣诞节,一个情人节,市场上都有热度,相反呢,对元宵节、中秋节,开掘得就不够。在基本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春节吃饺子是一件大事,还有就是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现在我们很幸运,温饱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子女根本就不知道饥饿是什么,让他吃饺子,在生活中不算是太好的东西。

我们说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这个“食”是中国的强项,大部分人的口味,还是喜欢吃中国饭。可很多小孩子,比如说三岁以下的,爱吃麦当劳,爱吃肯德基,那都是外国的垃圾食品啊!现在“衣”已经不是我们的强项,“行”也不是了。“住”,也很难盖那种大屋顶式的房子了。我们是否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有自己的一些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一些高雅的东西有被冲击的危险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忧虑,就是文化越来越大众化、批量化。这种大众化、批量化有很大的好处,是一种文化的民主,有利于实现文化的共享、文化的平等——你看得懂,他也看得懂。比如,电视里赵本山出来了,你学问高的人可以看,文盲也可以看。大众化,批量化,可以大量地生产,CD、VCD、DVD,还有叫EVD的,可以批量地生产。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文化中高精尖的东西,并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去生产、去创造、去制作的,甚至于不是人人都能看得懂、看得明白的。就是毛主席讲的那种“小众”、“阳春白雪”,一些高雅的东西,感觉有被冲击的危险。

我有时候也自己跟自己闹别扭。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小品已经在担纲了,因为它的效果非常好,让人笑,香港叫做“搞笑”。这样的节目,我也喜欢看,但有时候会想,除了这种通俗的娱乐节目之外,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些能提高文化品位、文化素质,满足智慧要求的作品。比如说维也纳金色大厅,它迎接新年的施特劳斯音乐会,也很大众化,里面也没有用特别深奥、特别难接受的曲调。施特劳斯主要是圆舞曲,是华尔兹,但其格调显得就高一点。

写作也是一样。中国人过去对写字是非常敬仰的,写起字来,有一种精神贵族的感觉。他要明窗净几,沐浴焚香,书童研墨,红袖添香,然后拿着毛笔,舔过来,舔过去。因为字本身就非常优美,写的时候,吟哦再三:“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写起来,又是对仗又是成语,又有出处。这有它不好的一点:大众读不懂,说你“戆”。本来明白的话,让你一写,人家不太明白了。但是也有好处,它非常优雅,有一种风度,有一种格调,有一种品位。相反,如果都是大白话,都用群众语言,在获得了大量的受众的同时,有没有影响它的智慧含量、文化含量的危险,影响它的深度和格调?

可是没有办法,影响、威胁这种高精尖的东西,不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比如说大片,要的就是先声夺人,先把你刺激够再说。你先爱看,看完之后就忘,他认为这最成功。为什么?你看完记住干什么,多累得慌,而且治失眠。

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这种全球化的进程,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得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不论是中国,还是像法国、德国这样一些欧洲古老的国家,我们与他们交谈当中,常常对美国的文化抱一种不屑的态度。记得有一年我在慕尼黑的歌德学院(歌德学院实际上是文化中心的意思),一位领导请我吃饭,谈起慕尼黑街上出现了麦当劳快餐店,他气得简直是浑身发抖。他说饮食是一种文化,而美国的快餐基本上就是饲养性的,是反文化的。后来我去美国,将此事传达给纽约图书馆的一个人,他也很自信,说德国的这位老师就让他骂吧,他每骂一次,我们在慕尼黑快餐店的顾客就会增加一成,我们的顾客会不断地增加,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这种全球化带来的对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它都会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也使很多传统的道德和精神生活遇到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的国家。我有时候看《春秋战国》、《东周列国志》,最感动我的是那时候人们的道德观念,重义轻生。荆轲刺秦王,找到逃到燕国的秦人樊于期说:“我现在要刺秦王,秦王不信任我。”樊于期一听就明白了,说:“你要提着我的头去见秦王,秦王就会接见你。”当时一剑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了。你们看,这就是古人为了完成他们认为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又比如说“春秋笔”的故事:晋国有一个人篡位,于是史官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王一听非常生气,就把他杀了。史官的弟弟来了,他还是写“谁谁弒其君”,又被杀了。然后又一个弟弟来了,还是写“某年某月,谁谁弒其君”。这种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一看很惊人。你再看春秋战国的师旷,他搞音乐,为了献身事业,他用锥子把自己的两个眼珠子捅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相当一段时期,道德观念是一种信仰,是形而上的,就是“义”、“忠”,这比一切都重要。

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人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

然而,科学和技术的发达把很多东西解构了。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所谓“上帝死了”的说法——就是原来对上帝的崇拜,对神的崇拜,一切行为都由神来要求,没有道理可讲,按照神的意志去办就行了,可是科学的发达,使你感觉到,在世界上找不出那样一个人格神来了,所以“上帝死了”。到了现代主义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人死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许多伟大的事情,你用科学技术一衡量,并不是那么伟大。譬如说月亮,月亮在多少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是一种幻想,一个永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可是美国人在20世纪60年代上去了,发现月亮是一个死寂的星球,没有吴刚,没有嫦娥,没有玉兔儿,没有桂花树,人的这些幻想没有了。

还有爱情,多少诗歌、多少文人歌颂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普希金的诗,莱蒙托夫的诗,雪莱的诗……可是自从有了弗洛伊德,什么他都做实验(检验),美国就有一种说法:“爱情属于精神病现象。”爱情中有幻视、幻听,“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不见得,比她美丽的有的是,所以你这是属于精神病。如果用纯医学的观点来看,甚至于你用兽医配种的观点来看,那么这个爱情就死了,没有爱情了。所以,人的精神生活在受到挑战,人的道德观念、美德观念、侠义、崇高、诗情,都在受到挑战。现在的人天天跟科学仪器打交道。有一次我在301医院讲,陶潜可以写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觉得非常的幽美;可是一个外科大夫就不能说“手术明灯下,悠然见病变”。所以大量的科学和技术、透视的技术,把人解构了。不管多么美丽的人,你给她做一个CT扫描,把扫描图拿出来,你不会觉得有太多的美感,不管她是王嫱、西施,还是貂蝉。

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极大的考验,目前出现了一种再生,这可以说是一种奇迹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发展传承下来、基本上没有断裂过的基本价值取向,基本生活方式,基本思维方式,基本社会组织方式,与基本审美特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于丧权辱国,一些先知先觉的爱国者对中国文化采取了最严厉的批判态度。我们先看看鲁迅。鲁迅说什么呢?他给青年人的意见就是不要读中国书,你什么书都可以读,不要读中国书,他说外国书读了以后让你自强,让你去奋斗,让你去斗争,读了中国的书你的心会静下来,你会不求上进,你只会忍耐,只会逆来顺受。鲁迅是左翼,右翼也是一样。吴稚晖提出“把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吴稚晖是老国民党啊,但这句话是他提的。当时还有一些年轻人,也提过很激烈的口号,特别是对汉字、对中国文化的痛恨。

对汉字的痛恨,是认为汉字太难学了。中国为什么专制?就是因为汉字难学,老百姓学不到,只有很少数的精英才懂,才认字,这些人可以尽情地压迫老百姓。我年轻的时候就相信这个观点。我们知道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学者、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他认为中国实行了拼音文字就能够实行民主。毛泽东主席也是非常讨厌崇洋媚外的,但是他在文字改革上一点都不保守,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五四”时期,钱玄同这些人走得更远,他们不但要求废除汉字,还要求废除汉语、废除中文,他们要求中国人全部从小学英文。

一个古老的民族而且是一个大国,对自己的文化持这样的态度,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我们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意义。如果“五四”时期没有这些先知先觉,没有人发出这种振聋发聩、醍醐灌顶、春雷震响般的语言,没有这样的激情,哪有我们中国的后来?说不定现在我们还停留在“子曰”、“诗云”的阶段,因为中国这个古老的文化力量太大了。至于后来的“破四旧”,就没有边了。

我们看一看,经过了这样的大难,现在是什么情况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文化很有价值,它消灭不了。中国文化尽管有落后、僵化、腐朽的一面,但更有它灵活的、开放的,能够吸纳、适应、自我调节、获取新的生命力的一面。譬如说汉字,汉字稍微难学一点,但并不是特别的难,它有它的规律。拼音文字就那二十几个,最多三十几个字母,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声音。而汉字的形状就包含了声音,包含了形象,包含了逻辑关系,包含了一种美的画面。尤其是汉字输入电脑的方法解决以后,要求消灭汉字的声音几乎响不起来了。我们有一些资料,讲到现在的中华文化又重新活起来了,又重新热起来了,我们中国文化显示了自己的再生能力,显示自己完全能够与时俱进,完全能够跟得上现代化、全球化的步伐,同时又保持我们自己文化的性格、特色、身份、魅力,表达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和自豪。

秉承独特的中华文化,把我国建设成文化大国

我们应该把国家建设成文化大国。我们不能够只讲人均收入、国民收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还赶不上发达国家。但是即使赶不上,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家,仍然对人类有我们独特的贡献,因为我们有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还要有新的发展。我们的文化是立国之本,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光荣。

这不光是我们的看法,撒切尔夫人,还有美国的布热津斯基都有这样的说法,认为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改革都会失败,只有中国的改革可能成功,因为中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所以,我们说中国的文化太厉害了,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该坚持的时候,比谁都能坚持;该灵活的时候,怎么都灵活,怎么都能找到出路,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我们在文化上要有一种慎重,就是千万不要轻易否定什么东西。我们现在觉得非常可惜的,就是这几年非常迅速的建设当中,很多旧的、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被拆除了,这都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在文化上,要再珍重一点已有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一直认为过去戏曲里面男扮女、女扮男,是一种不得已,因为旧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一个戏班子里面,三男的俩女的,这是没法活的。解放以后,也有领导说,这种落后的现象不必再搞下去了。可是我和法国的一个高级文化人谈话,他说,你们为什么不发展男人的旦角了?我说女性解放了,她们可以很方便地从事戏曲工作了。他说:“不不不,这个角色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男人模仿女人用假嗓,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这个不能够没有。”后来我觉得他讲的有点道理,有些东西你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当我们看到男的旦角,用非常美好的声音唱京戏的时候,仍然感觉到一种很大的快乐和满足。当看到一个女花脸,大喝一声再来一段铜锤的表演,我们也觉得很好。所以,我们在文化上的事情要稍微慎重一点。同时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的文化已经随着国家的发展,对全世界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了。我们向全世界学习优秀文化,同时也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第四篇:全球化与管理

全球化与管理

本章纲要

本章共分三节,在考研试题中,可能会在案例分析中涉及。在第一节中,从不同层面上对全球化内涵进行分析;在第二节中,介绍了全球化经营的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的具体内容,强调了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以及培养这种能力的方法;在第三节中,着重讲解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和组织模式。本章知识脉络结构图

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与

管理

全球化与管理者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管理道德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企业的价值观

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管理职能

重点知识梳理

一、全球化的概念

1.概念: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约翰·费耶维舍)

2.方式:国际贸易、特许、劳务输出、国际投资

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说全球化是一事实,是指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及各国人员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而且这种依赖程越来越高。说全球化是一过程,是指其既是技术发展又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背后的两股最根本的推动力。

3.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全球化的阶段,可以从历史发展和企业发展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全球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全球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二、全球化内涵

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来定义和理解全球化。

1.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3.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4.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三、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全球化的一般环境(PEST分析)

①政治与法律环境

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②经济和技术环境

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

③文化环境

霍夫斯泰德(Hofstete)提出了现今被广泛接受的文化环境的指标: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的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或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男性化(masculinity)或女性化(feminity)。

四、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为了成为有效的全球化管理者,其必须具备四种关键知识与能力,即国际商务、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创新能力。

拥有管球化管理者关键能力的方法:其一,从经历中学习;其二,从工作任务中学习;其三,从关系中学习。

重点难点解析

一、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

1.出口

出口是指企业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场的活动。它既是一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在初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企业进入海外市场传统的、基本的方式。

类型:间接出口;直接出口

优点:①企业不需要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和经验;②资源投入和风险较少

缺点:①企业可能会遇到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②高额的运输和保险费用

2.非股权安排

非股权安排又称为合同安排。非股权安排是国际化经营的第二阶段。类型: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

优点:①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节省关税支出;②通过技术渗透实施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

缺点:①相对于出口进入,面临的风险增大;②极易造成技术泄密

3.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

类型:合资进入;独资进入;新建进入;购并进入

(1)合资进入方式是指企业通过与东道国投资者共同投资,依照东道国法律在其境内设立实体的经营方式。

优点:①能够享受比较好的优惠待遇;②减小政治风险③提高适应能力

缺点:①在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策略等方面难以协调统一;②经常会受到跨文化冲突的困扰;③在整体经营的战略、调整和实现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2)独资进入方式是指企业依据东道国的法律,在东道国境内建立全部资本为投资者所有的企业。

优点:①享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②有利于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整体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现;③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④技术资产不易扩散 缺点:①独资进入方式难度大;②对东道国环境适应能力差;③资本投入大,风险大

(3)新建进入方式是指国际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行为。

优点:①有利于与跨国企业整体战略更紧密地协调配合;②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管理

缺点:①形成生产能力所需的投入大、周期长;②容易导致竞争对手的剧烈反应

(4)购并进入方式是指国际企业通过收购投资所在国的企业的股份或购买企业产权以达到控制被收购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目的。

优点:①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②节省企业的资金投入;③有利于充分利用被购并企业的现有资源;④有利于降低行业进入障碍

缺点:①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难度往往会大;②国际企业与被购企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磨合二、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按照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压力的高低之分,可以将全球战略分

为四种: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和跨国模式。

高全 球化 的 压

力低 低当地化的压力 高

1.多国组织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低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高时适用这种模式。与国际模式相比,多国模式中母公司虽然也行使最终控制权,但它赋予子公司很大的自主权,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多过模式下,每个子公司是一个自治单位,具备在当地市场运作所需要的所有职能。

优点:允许子公司根据当地国家的情况作出反应,很少需要公司总部来进行协调和指导。同时,由于子公司是自治单位,产品和服务很少在子公司之间相互转移。

缺点:较高的制造成本和重复工作。尽管多国模式中核心技术也有母公司向各东道国传递,但不能通过实行集中制造和向全球市场提供标准产品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而且由于多国模式倾向于将战略决策权分散,难以向竞争对手发起协调一致的全球性进攻。

2.国际组织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低时适用这种模式。这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在国际模式下,母公司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转移技术和知识。

缺点:它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3.全球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高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低时适用这种模式。

特点: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务实行严格的控制。那些采取低成本全球竞争战略的公司通常采取这种方式。采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通常在成本较低和技术最好的地方进行生产,将标准化的产品向全球市场销售。这些公

司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使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而且,这类公司还必须为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进行的产品转移确定价格。

4.跨国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高时适用这种模式。在当今全球经济中,要想获得竞争优势,经常需要同时从适应当地情况、转移技术和节约成本中追求利润,使得企业能够同时获得全球扩展的所有利益。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组织形式——跨国模式。

特点:将某些职能集中在最能节约成本的地方,把其他一些职能交给子公司以便更多地适应当地的情况,促进子公司之间的交流以及技术的转移。在采用跨国组织模式的公司中,某些功能特别是研究倾向于集中在本国进行。其他一些功能也集中,但不一定必须在本国。跨国模式需要子公司之间的大量喝广泛的沟通。子公司之间为了互利,相互转让技术和知识,同时集中化的加工厂与各地的组装厂相互协调,以便高效率地进行全球集成的生产体系。

本章习题

1.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有哪些?请分析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2.请从特点、优缺点等当面比较不同的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参考重点难点解析一。

2.[参考答案]参考重点难点解析二。

第五篇: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范文)

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时代。在六十年的发展史中我国既经历了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经历了后三十年的干个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分不开的。在讨论经济发展时,最频繁使用的指标就是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和不可避免的后果。从近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可以说其经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乡城市化”即城市现代化的历史。城市化之所以伴随经济发展而来,是因为经济发展需要使劳动力和其他投入从农村产业部门向城市产业部门大量转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劳动力等生产资源非农化,而行业劳动力等转移正是城市化的特征。

城市化就是一个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想近代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以为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同时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同样毫无疑问地,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具体来刷哦,城市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国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相互促进协调的发展的。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的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畅想差别逐渐缩小。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饭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加快经济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就业问题,是人们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一个汇总大问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较快,已出现数量多、分布广和推动经济发展及人口聚集的功能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的还有较高水平的服务设施。

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都市圈是一种新的城镇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一些学者又称之为“大都市连绵带“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连绵区也在形成。这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重大作用。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也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的城市化进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读那向城镇聚焦,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过快的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耕地荒废,粮食减产,使本就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雪上加霜。

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化建房修路使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的打击,难以再恢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中国城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主要表现是:许多城镇供水紧张,供电不足,交通不畅,道路短缺,公共绿地普遍减少。出现这些问题是我根本原因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许多人把服务经济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看做消费性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样就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城镇政府计划部不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把大多数资金投向能直接增加产值和财政收入的生产项目上。这就必然形成一种后果,全国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指农民自己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期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少于0.3亩的都统称为失地农民。据调查,现阶段我国每征收一亩耕地,大约会造成1.43个农民失去土地,由此可以推测到未来十年中国将新增4290万失地农民,年均需要安置失地农民429万人左右。这种现象所产生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农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失地农民在就业困难,失地农民在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缺少保障。有研究发现,在目前的失地农民中,百分之六十的农民的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二有稳定收入、没有因失去土地影响基本生活的只占百分之三十。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征地权滥用,不成方式不合理,补偿标准偏低,补偿分配不合理。

目前,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农村土地纠纷已经取代税费争议,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农民维权抗争活动。所以正对我国的特殊国情,建立一套适合现阶段的补偿措施,从而使失地农民的长远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已迫在眉睫。

下载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中国与政治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1. 简述政府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理论基点谈谈我国政府改革的成就与发展方向。(第十章) (1).政府发展的基本内涵 政府发展是政府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政府发......

    当代中国与世界

    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科学统筹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之所以在世界舞台令人瞩目,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的“累积效应”,也得益于......

    实事求是与当代中国

    实事求是与当代中国 一、摘要: 实事求是,这四字箴言由东汉流产至今。它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思潮评析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程论文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06级博士生 刘旻 学号:200611030004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思潮评析 内容提要:全球化与民族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给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带来了深刻影......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 简答题: 1、 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表现。 全球化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标题】 城市化与环境保护关系 【作者】洪茂 【关键词】 城市化 环境保护 和谐 【指导老师】吴从众 【专业】 【正文】 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国家发达程......

    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

    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摘要: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要实现工业 化和现代化,城市化将是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从城市化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