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邓小平的思维世界》心得
读《邓小平的思维世界》有感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不同常人的视野角度领导中国,让这个曾经千疮百孔的国家再次立足于世界,迈向富强。如今这个东方巨人的脚步正迈向更加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的特色社会主义。而这一切的开始正是邓小平谋略的智慧、独特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
伟人的一生往往伴随着传奇的人,传奇的人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么让我们来体验邓小平与众不同的人生,领略其独特之处,感受他力挽狂澜的魄力,感悟精彩的人生。《邓小平的思维世界》为我们全方位剖析了邓小平的思维世界,且看他如何以中国的版图为棋盘,各城市为棋子进行布局,运用全人类最奇妙的思维设计中国的改革开放。这伟大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中国是条东方巨龙,中国人民是充满智慧的。读完《邓小平的思维世界》并不能让我如同站在巨人的思维世界里去审视这个世界,更不可能打通我任督二脉在短时间获得伟人般思维。但她至少让我知道自己与伟人之间的距离,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开拓自己的思维。和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比起来那是望尘莫及的。其许多思维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并且他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可望不可即,而是我们经常提及的创新,即创新性思维。
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首先具备了见微知著的洞察力。善于观察问题,善于从微小的线索中寻找复杂疑难问题的答案。如80年代初期,面对当时国际上纷繁复杂的现象,他丝毫未被其表象所迷惑,透过其表面的现象敏锐地抓住了国际社会发展的本质,大胆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才是世界发展的主题。而根据这一发展趋势,邓小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要求中国改革的步伐迈得快些、大一点。同时也充分的展现了邓小平的超前性思维特色,其辩证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样令人佩服。文化大革命后对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做了科学评价,把其错误和思想区别开来。不同于当时的苏联彻底否定斯大林,防止了人们的思想混乱,稳定了人心也为下步大刀阔斧的改革制造了良好的环境。这种辩证看,务实办的思维风格和作风不正是现在社会所倡导和我们要学习的吗?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创造性思维和卓越的理论思维能力运用得淋漓尽致,他不是教条主义者,思想僵化者更不是改革的阻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名,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政客学者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视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时,邓小平却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可以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于是有了“不管是黑猫白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的名言。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障碍。在祖国的统一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思并在香港和澳门实践成功;领土争端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虽为现在留下不少麻烦但在当时确是好的方法,可见其思维创造性的活跃。在我们感叹邓小平传奇人生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习他各种思维能力,做一个有知识、有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学习他高尚的情操,乐于奉献祖国的精神。然而我们需要磨砺自己的意志与气质,锻炼、积淀着自己的思维品质。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将打造自己成为一个开放型、知识型、创造型、动态型思维活动方式的新大学生,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落后的面貌,并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祖国以及自己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将不是梦。
第二篇:《邓小平的思维世界》读后感
《邓小平的思维世界》读后感
人力1002班1001500210徐媛媛 邓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着传奇色彩。他的革命实践几乎与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相伴随,他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着独特的经历。记得有一句话,“邓小平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共党史”。
邓小平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但是也充满着坎坷和磨练。“三落三起”便是实证,而第二次、第三次的落与起,都与“文化大革命”相联系。但是,他的“三落三起”一次比一次悲壮,一次比一次辉煌,这不能不说是奇迹。由此,邓小平的坚韧意识扬名中外。邓小平在接见外国友人的时候说过:“人们都知道我曾经‘三下三上’,坦率地说,‘下’并不是由于做错了事,而是由于办了好事却被误认为错事。”事实证明,“三落三起”是我们党受挫折、胜利,再挫折、再胜利的曲折历史在邓小平身上的传奇反映。“三落三起”是贯穿邓小平一生的一条主线,不仅锻炼了邓小平的革命意志,而且促使他深刻总结革命经验,增长智慧、才能和对付各种危难的本领。
一个人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奉献祖国的强烈愿望,在经历了如此坎坷的突变后,如何还能够继续站起来呢!正是因为有了振兴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愿望,邓小平做到了,在受到最沉重的打击时,他韬光养晦,一直在等待着机会,而机会也没有忘记他,最终给了他复出的机会,让他能够在建设祖国这方面大展才能。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
1997年2月19日晚上,邓小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遵照他生前的意愿,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从而完善地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参加捐献器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想的那么周到,想得那么彻底,充分反映了他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不愧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第三篇:读邓小平传心得
读《邓小平传》心得
我手中的《邓小平传》是德国人乌利-弗兰茨所著。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收藏了。利用“五一”长假及一段时间,集中又细读了一遍,感触多多。
以前,我们总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但他究竟伟大在那里?除了赞美的套话或是引用别人话来说,自己却说不个所以然来。而今,通过细读《邓小平传》,我更多地了解了他,不但知道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还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思想和经验等等。
邓小平能够成为伟人,我认为起码有以下因素:一是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父亲在家里严格而又谦和,邓小平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二是他接受过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完善、思维方式灵活、逻辑思维严谨。三是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四是不管经受什么挫折和打击,永不言败。这些都为他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传奇人生经历,是他人生的最合适的概括。他第三次复出是在1977年,一个天才和不平常的政
治家回到了中国的领导层,那个时候他已经是73岁高龄,但年龄不能阻止他继续发挥他的经验和智慧,他人虽老,但身强体健,尤其是他头脑灵活、思想开放、思维敏捷,经过实践和探索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许多关键性问题。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做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订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是否“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四个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他的带领和指导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深信: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第四篇:邓小平战略决策的思维特点
【原文出处】决策探索
【原刊地名】郑州
【原刊期号】199711
【原刊页号】13~16
【分 类 号】A3
【分 类 名】邓小平理论研究
【复印期号】199802
【 标 题】邓小平战略决策的思维特点
【 作 者】金小川
【 正 文】
邓小平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又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真正进行战略决策的时间应从1943年开始。1943年前,他虽从事过地方根据地工作和军事工作,但从1943年开始,他才真正全面主持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的工作,才开始了他的战略决策实践。以前的革命实践都是为此打下的基础。正是1943—1957年的这段时期内,他从全面负责北方局,进而开创大别山根据地,进而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一直到解放后担任党的总书记,小平同志进行了战略决策的初步磨练,为成为一个成熟的战略家积累了必需的经验,逐步掌握了战略决策的基本要领。这期间,他已经成为党的决策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并参与过战争时期和建设时期的许多重大战略的制订和实施。1958—1975年是小平同志政治生涯的低潮期。政治低谷对战略家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这一时期小平同志的政治命运起伏跌宕,构成了小平同志战略上的“修炼期”。在这十多年中,邓小平反思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曲折的轨迹,也总结了自己多次受挫的缘由,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正是经过受挫期战略思维上的修炼,使小平同志第四次东山再起之后,马上着手推行了一系列具有明显突破旧模式色彩的“整顿”和“改革开放”政策。1976—1992年的全面成熟期,是小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时期,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考重点,不同背景和不同性格特点的决策者,他们战略决策的思维特征也往往不同。毛泽东成功地运用马列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方法,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战略思想遗产。小平同志不仅完整准确地继承毛泽东战略思想和战略决策的优良传统,而且能够结合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战略决策特点。本文仅就邓小平战略决策思维方面的特点作一些分析。
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保证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外环境并不平静,如何正确估计世界形势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战略决策的前提。毛泽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先后做出了“一边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战略决策。当然这些战略决策是不完善的,有些是依据不可靠的战略判断作出的,而且战略决策的主观色彩和极“左”倾向较浓。由于与国家的过“左”政略联系在一起,这些战略决策在落实过程中的失误也较多。毛泽东晚年的战略决策能力明显地弱于57年以前,毛泽东战略判断方面的失误和战略决策方面的过“左”,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科学性是战略决策的最基本的要求,科学性决定着战略决策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战略指导的规律。现阶段,由于国家和阶级的存在,战略决策过程仍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民族性。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要求战略决策应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但两者统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产阶级在未掌握政权时,战略决策者往往注意遵循战争规律,因为战略决策稍有失误,就会遭到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决策者决策时慎之又慎,谨防偏差;但共产
党掌握政权后,战略决策的自由度变大了,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按规律办事、按科学办事的意识却减弱了。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往往把革命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这是由于:
(1)革命和建设的热情与按客观规律办事难以调合。(2)革命者们自身科学素质较低,革命积极性有余而科学精神不足。(3)革命的主要社会基础是“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所以,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党在战略决策上先后出现过各式各样的机会主义偏差,其中极“左”的思潮出现频繁,战略决策中经常是革命性压过了科学性。邓小平同志进行战略决策思维上的特点之一是科学性与革命性并重。在战略决策时,强调发扬我党的实事求是是传统。建国后我党在世界前景的估计问题上,时而清醒,时而含混,最终走上了“战争不可避免”的极端。这种步步升级的判断,说明“左”倾思潮的泛滥对我党战略决策过程冲击的严重性。“革命性”往往以“左”的面貌出现,从而吞噬掉理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性。邓小平以战略家和政治家的胆识,客观考察国际形势,敢于正视现实,敢于改变马列原著不符合实际的论述及毛泽东亲口说过的一些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话,适时对世界形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在国家战略上相应做出了全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决策,并结合时代特点,作出了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小平同志的战略决策既非我党50年代观点的复归,更不是赫鲁晓夫论调的翻版,而是洞察当今世界风云、客观面对事实、不拘于书本教条的结果。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学性就等于坚持革命性,而且只有坚持科学性,才能做到坚持革命性,革命性才有了前提。那种口头上的革命家所提倡的“穷得叮当响”的革命性是无法持续下去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小平同志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不但表现在尊重客观规律上,还表现在尊重科学知识的载体——知识分子上面。他极为重视人才,1975年他出来工作不久就着手恢复中科院的科研工作,为一大批受排挤打击的知识分子平反,请出国防科技、国防工业战线上因政治运动而靠边站的一大批科技人才出山。小平同志战略决策的科学性还表现在重视战略决策的制度与法制建设上。人有不完善性,再理性、再懂科学的决策者也可能被冲动所驱使,一时脱离实际而违背客观规律。小平强调国家决策要纳入科学的制度的轨道,强调“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军队的整顿要从整顿军队编制体制入手。他出来工作不久就恢复建立了军队的各项规章制度,指出“章程是整顿军队、准备打仗所必需的。”由于小平同志在战略决策中把科学性放在很高的地位,所以也就保证了战略决策的革命性,从而在战略决策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和国防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已经证明这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二、时代性和传统性的统一:保证战略决策的可行性
“世界战争的危险性是存在的,但全世界维护和平的力量在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我党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建立在对时代特点充分把握的基础之上的:(1)和平力量在不断扩大。(2)核对抗造成核均势,均势形成威慑,威慑促成了稳定。这种带有时代色彩的判断其实是建立在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及有关战略理论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是邓小平同志在战略决策过程中把时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同志曾先后提出过“中间地带”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等。他一贯主张团结第二世界,依靠广大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邓小平在对现时代“和平力量”的理解上,主张更扩大、更广泛地理解,既不受阶级局限,也无朝野差别,突破了社会制度的藩蓠,认为一切反对世界战争的政治实体或个人均包括在内。这无疑扩大了国际和平的统一战线,是对世界“和平力量”传统理解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曾强调认清“时代的特点”,以之作为制定“持久胜敌”战略方针的重要根据。不仅指导战争需要了解时代,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样要下功夫研究时代问题,以便正确把握时代的特点。在判断时代问题上,我们有过经验,也有过失误。教训还是不少的,主要表现在过高地估计战争的危险性,盼望世界革命。这种战略
判断导致了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失误,贻误了现代化建设的宝贵时机。这种拘于经典理论、胆小谨慎的传统战略决策思维,是应该放弃的。现时代的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危险已彻底消除,因为战争根源仍然存在。但世界性的全面战争在短期内是可以避免的,局部战争将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各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式也将由量的扩大转变为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将许多传统的建军思想转变为现代的建军思想,赋予时代色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和平时代的国防建设。
战略形势总是动态的,战略观念也应随着战略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传统的战略观念立足于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主张全面备战,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而现代的战略观念,则强调从根本上备战,发展国家的经济,质量备战,并尽量遏制战争。小平同志说“我们必须估计到战争一定要来”,但“不是好像就来得那么快”,强调“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主张“国防建设要服从经济建设”。因为只有国民经济上去了,国防现代化才有可能。小平同志强调备战的质量,他提出“减少军队人员,省下钱来更新装备”,“军队本身的任务就是把钱花好”等等。
因此,我们在对时代性的理解上,不能把和平时期的“忍耐”状态下的建军战略看成是“和平战略”,对传统的扬弃不等于对传统的简单否定,对“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否定不意味我们把战略指向变为“准备晚打、小打、只打常规战争”,甚至不打。因为战争不是一方的事,我国的周边环境并不安定,亚太地区是世界局部战争多发区,各种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有时想晚也晚不了,想躲也躲不掉,逼上家门才操家伙必然来不及,战争的规模也不是一方想小就小的了,想常规就常规了的。小平同志在战略观念上把时代性和传统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强调要防止战略决策上的片面性。因此,我们在对传统的战略观念的理解上,不能因它们受到某些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实施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失误,而全盘否定这些战略决策。理解解放后我国制定的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国防战略,要把它们放到当时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战略的大背景下去分析,要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才能做到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
小平同志较好地克服了对时代性与传统性的片面理解,将两者统一到发展社会生产力、全力进行经济建设上来。这样的战略决策会使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从而使传统的战略思维赋予更多的时代色彩。这样的战略决策必然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从而使这一战略决策具有更大的可行性和普遍性。
三、开放性和民族性的统一:保证战略决策的创造性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开放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封闭型和固守型的国家战略只会使国家陷入萎缩,是没有出路的。小平同志的开放思想是他研究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经验和透彻分析世界开放趋势的结果。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任何民族都要学习别国的长处,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孤立的状态下实现现代化。”列宁提出过一个著名公式:“苏维埃政权+机器大工业=社会主义”。小平结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也提出了类似的公式:“人民民主专政+高科技产业=社会主义”。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决策的创造。小平同志不但在经济方面的战略决策上显示出开放性的战略思维,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决策上也是如此。
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过程中,要注意借鉴和学习外国、外军的有益的经验,要求军队各级干部要变革自我封闭的思维模式,冲破与世隔绝的精神牢笼,走向世界,认清世界,从外域吸取新鲜养料。他多次要求,在我国的国防建设上要实行拿来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清醒地看到我军的差距,才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从而加快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小平同志说,我们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问题的,强调要重视影响我国安全利益的现实威胁,重视对潜在威胁的分析和研究。既要重视主要战略方向,也不可忽略次要方
向。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受制于国家的政治战略,但政治战略也好,军事战略也好,当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发生冲突时,都应服从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当发生敌方侵害我国利益时,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就受到了现实的威胁,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应毫不犹豫地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或解除敌方威胁,或有限度地教训敌人,不示弱,不吃亏,不丢脸。如1979年进行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既打击了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的嚣张气焰,也敲了敲当时苏联从南面对我进行包围的战略企图。
我国的民族文化中有丰厚的战略思想精华,既有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一批古代战略著作,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战略家和军事家。不管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谋”、“天下虽安,忘战则危”的战略思考,还是那些诡诈、虚实、奇正、用间、造势和示形等谋略思想,都成为构筑我们现时代战略决策的营养和源泉。邓小平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注意将开放性与民族性结合起来,而且这种结合比以往显示出更开阔的胸襟和更大的魄力,所以,使战略决策具有了更多的民族特色。邓小平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与他的丰富的政治阅历、曲折的政治命运和独特的战略胆识及一贯的实事求是作风分不开的。他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既成功借鉴了中国革命丰富的历史经验,又吸收了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还从外国、外军那里大量吸取营养,这样就使战略决策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创造性的战略决策使我军建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走上了正常的、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轨道,为我军在未来的高技术条件下反侵略战争中,赢得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作者简介】
第五篇:读《少年邓小平》有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爷爷曾说过的一句话。邓小平爷爷是一位伟大的人,他从小的时候就励志学习,想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
19XX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就是邓小平。
他从年轻时就献身于中国革命,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地成长,逐渐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他,首先发动了中国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觉得邓小平爷爷最可贵的思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啊,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高尚的精神,怎么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呢?
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热爱祖国,贡献全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祖国最大的光荣。”这是邓小平对自己的事业和对祖国人民的期盼。
儿童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潜意识地想过:长大了一定要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少年时代的邓小平看见当时的旧中国是那么贫穷和软弱,曾经想过: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就可以报效祖国,把中国变成一个光明与富强的国家。青年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献身于革命,他坚定了信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中国的革命,他把毕生都献给了祖国。
如果我们也生活在那样一个**的年代,我们该怎样做?是眼睁睁地看着中国被外来侵略者夺走,还是和邓小平爷爷少年时一样,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为祖国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爱国之心的人,需要有热爱人民的人,而邓小平爷爷就具有这种品质。
邓小平爷爷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年代,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头脑灵活,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干什么事情都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
在邓小平爷爷15岁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邓小平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青年,他理所当然的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在街上游行,喊着那些充满激情的口号。每当口号声响起,邓小平爷爷就觉得他和自己的国家、广大的民众是那么紧密、那么心心相连。正因为如此,我仿佛看到了这支群情激昂、庞大的队伍,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心切。
俗话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的,谁都有责任。邓小平爷爷从青年时就执著的追求这个理念,努力为目的去做到。
写到这里,我得感谢这本书,感谢邓小平爷爷,因为是他告诉我,怎样做一个爱国的人,怎样做一个爱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