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教授

时间:2019-05-12 20:1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曹洪欣教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曹洪欣教授》。

第一篇:曹洪欣教授

曹洪欣教授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1999年至2003年3月间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等。

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藏象学说与脏腑证候、中医药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益气升陷法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与研究”

承担了国家863项目“中医学关于SARS发病、证候演变规律与治疗方案研究”、973专项课题“中医各家学说及其理论创新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医关键诊断信息获取与处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在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疗法上有突出贡献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引起的疾病,一般中医治疗,常用清热解毒的药,曹洪欣在临床实践中,对5000份病例进行了观察,发现81%左右患者都是由于气阴两虚,采用中医疗法就应该用补发,而不是清热解毒。经实践研究,发现中医用来补气养阴的药物,也能起到使机体免疫和抗病毒的作用,有效率达到97%。

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处解毒、活血、化痰、凝神、温阳等5种利用益气养阴治疗心肌炎的方法。

主要书籍

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古籍(第8册)曹洪欣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2008

温病大成(第2部)-曹洪欣福建科技出版社2007-8-1

冠心病中医研究张明雪 曹洪欣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

介绍曹洪欣治疗方法

曹洪欣教授运用益气升陷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介绍 唐丹丽;中医药信息2006年 03期曹洪欣教授治疗痹证的经验介绍林晓峰中医药学报 2006 34(3)

曹洪欣教授治疗失眠验案四则张玉辉《中医药学报》 2004年06期

曹洪欣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李春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11期 曹洪欣治疗疑难病证5则张玉辉《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年3月16卷3期 曹洪欣教授辨治病毒性心肌炎的临证体会[医药] [2007年24卷1期]

第二篇:陈教授对曹禺的

陈教授对曹禺的《雷雨》作了精彩的解读。在对《雷雨》的解读中,他认为繁漪具有鬼魂性格;周朴园有陆游式的中年男人的痛苦;而最不出戏的鲁侍萍决定让一双儿女出走,承担最后后果,则具有古希腊悲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还有《雷雨》中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即对周朴园在侍萍之后繁漪之前的妻子心理状态的分析都引人深思。

陈思和:细读《雷雨》

(选自《南方文坛》2003年第5期。陈思和,著名学者,复旦大 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作协副主席。陈先生所倡导并进行了卓越实践的文本细读理论,无论对今天学术界的风气转向还是对语文教育的指导提升,都可说是功不可没。)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文学名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就是西方文学名著。我们讨论巴尔扎克、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这当然是世界文学 名著。但是在我想来,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全世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达到一流水平的文学著作,都应该成为“文学名著”。我们过去通常认为“世界文学名著”一定是外国文学,中国跟世界好像是对立的,就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如果讨论世界文学的话,那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优秀人类文化遗产都应该成为我 们这个世界的文化名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名著跟外国文学名著是同等的,是在一个层面上来对话,中国的文学同样可以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的行列。

而且,通常在一般人的眼睛里,说像《红楼梦》、《儒林外史》、李白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名著,大家还是能够认可,那么对于现代文学呢?特别是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它是在整个西方社会思潮、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之下,开始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是在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下产生的。比如,鲁迅、曹禺、巴金、老舍等,当我们讨论这些作家的时候,常常会讲这些作家曾经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今天我们要讲曹禺的《雷雨》,一讲《雷雨》大家马上会想到,《雷 雨》曾经受到过像欧洲的伟大戏剧家易卜生、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影响等,都会举出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中国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产生出来。那么,在别人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文学创作,这样的作品能不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我想还是可以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受到国外的文学影响。20世纪以来,人类信 息沟通特别频繁,在这样一个时代,很难区分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域的独特的思想,很多问题都是连成一片的,都是在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当中产生出来。比如,曹禺的《雷雨》中表现的人性压抑、乱伦都是世界文学所共有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文学虽然是后起的,但同样在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能够 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世界性主题的回应。比如说我们讲一个大家庭的崩溃。大家庭的崩溃全世界都有,德国托玛斯.曼写过《布登博洛克一家》,英国高斯华尔绥写过《福尔塞世家》,波兰莱蒙特写过《农民》,这样一系列的世界性的文学名著;但是,在中国就会形成像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它 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对这一主题的独特的挖掘。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

正因为它能够对应世界性的主题和文化现象,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完全有这个资格、有这个能力达到世界一流名著的水平。所以我就斗胆把曹禺的《雷雨》放到这样一 个讲坛上去介绍。我一点没有妄自菲薄。我一直觉得,中国像鲁迅的小说,像曹禺的戏剧,完全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什么是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标准只能有两种,第一,是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人性所展示的丰富性。世界一流的文学,人性展示一定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的;第二,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优秀与否,主要是看 它表达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对于自己民族的语言运用得好不好,能不能将本民族的语言达到最大限度的丰富性与包含性。有很多好的主题,可是它语言用得疙疙瘩瘩的,这样的作品就很难评价它好。所以,我想,人性的深度和丰富性,以及语言的包容量和丰富,这是衡量文学的主要标准。那么,在这两个要求下,我认为,曹禺 先生当时23岁时候写的《雷雨》,完全能够达到一个世界一流的水平。《雷雨》的问世及其寂寞

《雷雨》发表的过程有点曲折。这是报端都有介绍的,但传来传去并不准确。曹禺当时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才二十出头。他写出剧本以后交给了他的好朋友、《文学 季刊》的主编之一靳以。靳以拿去给这个杂志的另一个主编郑振铎看。郑振铎是一位资深学者,但他一下子不能判断作品的优劣,就说它“写得有点乱”,当然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人写出来的剧本难免有点乱,靳以就把这个作品放下来,他怕别人说他是朋友徇私,不好意思再拿出来发表。不久,巴金从上海到北京,与靳以住在 一起,靳以把剧本拿出来交给巴金读。巴金一看之后非常感动,马上推荐给主编,这样《雷雨》才发表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以后,这个作品也没有社会上的反响。第一次上演《雷雨》是在日本,是一批留日学生在神保町一个大学的礼堂里,结果演出引起了轰动,然后再回到中国,引起中国的反响。这很奇 怪,与曹禺的其他剧本发表情况正好相反,《日出》当时上演以后,天津《大公报》连续发了两个专版,请了南方、北方的一批名作家去讨论,是轰轰烈烈的,《雷雨》刚刚问世的时候相对来说是比较寂寞。

这种寂寞就影响了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一部作品发表以后总是需要有批评家去阐释和宣传,然后被别人慢慢认可。《雷雨》是非常难以被评论家接受和宣传的,它讲 的是乱伦,连曹禺自己都说不清楚。《雷雨》出单行本的时候也定了一篇序,承认“这些解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追认”这个词是什么词是什么意思?那可想而知,作者在创作时,脑子里也是一团混沌,也不清楚写的是什么东西。由于批评家没有办法去很好地分析、宣传、推荐它,所以这部作 品的命运跟《日出》完全不一样。《日出》的主题非常清晰,它通过陈白露这个交际花的命运,写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所以一发表就受到普遍欢迎。曹禺自己都有点模糊了,他好几次都说到,《雷雨》写得太紧张,里面让人喘不过气来,编得太像“戏”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技巧化,比较“做”。曹禺这 个说法影响了很多研究者,我看到很多讨论曹禺剧作的学者都是这样认为,《雷雨》太巧合,到了《日出》,曹禺才真正走向成熟,有的甚至说,曹禺早期学的是莎士比亚,到了《日出》就开始学契诃夫,层次更高了。但是,在我看来,《日出》是不能跟《雷雨》比的,《雷雨》在中国整个戏剧史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没 有一个作品能够跟它比的。好就好在,《雷雨》是一部谁也说不清的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是体现人性的极其丰富,那人性太丰富就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它才成为一部说不尽的伟大的艺术作品。蘩漪与周冲:人性的两极

曹禺本人说过:“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其中,“在《雷 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雷雨》序),一个是蘩漪,这是作品中最恶毒、最激烈、性格最丰富的女人;可是,另外一个形象是谁呢?是周冲,是这个作品里最平淡、最单纯、最没有角色的一个小孩子。这两个人物引起了他的冲动,就使他创作了这样一个剧本。这不像有些作家,先要确立主题 思想,写下剧本大纲,清清楚楚,然后一句句编台词。他是仅仅以一种冲动,在他脑子里活跃的两个人物,写下了这部作品。周冲给人的感觉是一身白,单纯得像小天使,而蘩漪是一身红,激烈如火、像魔鬼一样的女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在人性之间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张力,通过两极,窥探了人性的丰富和人性的深 度。因此他写了这部作品。写到最后,曹禺先生自己都感到透不过气来,于是他又写下了一个序幕,一个尾声,来平息自己的感情。这就是一位作家创作时的真实思想。

再看这部作品的主题。很多人在评论《雷雨》时,都会认为它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冲突,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最难以启齿的问题就是人性犯罪。作品中写了三种乱伦:一是周萍和蘩漪的乱伦。在一个大家庭中,老夫少妻,相差20岁,丈夫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每天忙于公务;年轻的妻子在封闭的家庭中非常苦闷。在故事发生前几年,丈夫前妻的儿子从乡下回到了这个家中,就是周萍,纯朴的周萍带了满身的乡土气息来到了这个家中,为蘩漪带到了清新的空气,用她 自己的话说:“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人性的欲望因此复苏,于是她爱上了这个年轻人,便发生了这种不可逆转的人性的罪恶——后母和丈夫前妻的儿子发生了乱伦的情欲。

这也带出了第二宗乱伦罪。随着周萍逐渐长大,乱伦的恐惧也逐渐膨胀,同时,周萍受不了蘩漪——一个30多岁的女人有许多要求,很疯狂的爱,他想摆脱她的控 制,摆脱罪恶的感觉。为了摆脱这种罪恶,他爱上了一个18岁的小丫头,单纯、朴素的四凤。不谙世事的清纯丫头与半是疯狂的半老徐娘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周萍当然舍弃蘩漪,而去爱那个小丫头。但是,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两人不仅相爱,而且四凤已经怀孕,周萍从第一轮罪沦到了第二轮罪,即血缘的乱 伦。这比前一个犯罪更严重。前者是家庭乱伦,这种家庭关系还是可以解体的,而第二轮犯罪是无法解体的。这是导致故事全部悲剧的原因。最后四凤的死,其实是自杀,她只能是这样,在当时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你让她怎么办,她有着不得不死的理由。周萍也只能自杀了。他与蘩漪奸情被揭发还能够逃走,还能够通过 爱四凤来摆脱。可是当他发现事情结果非但没有拯救自己,反而陷入了更深一轮的罪孽后,他也别无选择,只能选择死路。故事发展到这里,就有悲剧不得不发生的理由。这里看上去很复杂,实际上完全符合逻辑推理,这就是悲剧的力量。悲剧的发生需要很多情节的推动,但其结果是必然的。

家庭的乱伦、血缘的乱伦,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悲剧?按照传统的说法,上辈子人造的孽,报应到了下一辈人的身上。周朴园年轻时和老妈子的女儿梅侍萍(鲁妈)的相爱并且有了两个孩子:周萍和鲁大海。但是,刚刚生下鲁大海的时候,周朴园家里就逼着他赶走了梅侍萍,鲁大海因为刚生下来觉得养不活了才允许她抱走。很多年后,故事中的人物在命运的安排下重新碰面,30年前的故事再次发生。这引出了第三宗罪主仆之间不正常的恋情,结果始乱终弃,女方被遗弃,导致不可收拾 的悲剧。

《雷雨》通过一系列的罪完成了对人性的拷问。而这一系列的罪都和人的情欲有关。人的情欲的三道扭曲——主人和仆人关系的扭曲、后母和前夫之子间关系的扭 曲、兄妹间关系的扭曲,构筑了三个悲剧,即社会悲剧、家庭悲剧、伦理血缘悲剧,构成了这部作品所有的冲突,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雷雨》通过这三道情欲被扭曲,拷问人性深处的罪恶感。这个故事的说不清楚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故事太丰富了,内容太含糊了,社会冲突,家庭伦理、血缘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 异常丰富的悲剧。所有的人都不能够去清晰地分析这个作品。因此我们只能抓住今天我们能够分析的东西去理解它。

《雷雨》中一共只有八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丰富的性格,从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冲突。至今为止,优秀的评论家分析《雷雨》都是从分析人物着手。只有通过对人物的不同理解,才能进入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形成对作品的多元解释。

第三篇:听曹教授关于“专注力”讲座有感

听曹教授关于“专注力”讲座有感

注意力不仅是一种学习上的能力,更是一种品质。试想,一个人没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二用的钻研精神,怎么可能获得成功。又怎么可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而注意力品质的培养,关键取决于家庭的教养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聪慧而有教养的孩子背后总是站着伟大的父母,能够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简朴、有序的学习环境,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品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教育从来就要讲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以对于不同的孩子,注意力培养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

通过网上搜索,我也看了一些关于专注力的文章,其中长期致力于脑开发研究的中科尹文刚博士提出了6种好方法,值得一试。

1.不断地通过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鼓励他一定要把一件事情做完后才能做其他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当孩子完成后,要及时表扬他,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做的同时,孩子的自制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而自制力的提高又会大大促进注意力的发展。

2.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令。比如让孩子看一些图片,图片中有各种不同的东西,包括各种玩具、汽车、房屋、桌椅等,然后让他分别把你要求的东西找出来。这对于训练注意力的选择性很有用处。

3.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时间上的一个特征,注意力稳定性的开发有各种方法。比如可以让孩子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学习任务。

4.注意力广度的开发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快速地在孩子面前呈现数个物品,然后马上收起来,让他说出所看到的物品。为了提高孩子的兴趣,呈现的物品不要太单一,可以变换各种形式,选用不同类别的东西,比如水果、花卉、服装、玩具、动物、人物、交通工具等。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孩子的兴趣,还可以扩大和增长他的知识面。

5.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训练。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很多场合都可以用来培养孩子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比如和孩子在超市买东西时,可以由他来带路,或是让他自己找哪里是摆放他需要的商品的地方。父母可以通过鼓励的方法,在注意力的速度和准确性上强化孩子的能力。

6.玩玩“找错”游戏给孩子看一些画中有错的图片,让他迅速地找出其中的错误。在没错的地方故意用上显眼的颜色,让孩子在找错的过程中主动地排除干扰,及时地分配和转换注意,迅速地完成任务。

结合曹教授的讲座和尹博士的六种提高专注力的方法,我将再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探讨。

第四篇: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后的感受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后的感受

正月十七,我校全体数学老师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曹培英的课程标准解读——“十个核心词”的实践研究,感慨颇多。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最大改变之一是由“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双基”扩展为“四基”,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曹老师强调了新增的两基在目标上要实现:一要懂什么,会什么;二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三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目标了。也就是说把“四基”的含义在原“两基”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基础知识重在掌握,起到奠基的作用;基本技能重在训练,它是初步的;基本思想重在领悟,它是关键,是核心的内容;基本活动经验要从实物、形象、表象入手,是直接的接触,让孩子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改变之二就是原来课程标准的六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变为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而且曹老师不仅用一句句生动的话语,对“十大核心词”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还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为我们讲解如何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和一些在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时容易存在的误区,让我知道了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生和指导教学。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词”的实践研究》。我没有参与学习,都是在网上找的资料,所以可能有讲的不对的地方和理解不透侧的地方,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的意义.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

如用正方体表示:个、十、百、千。10个一是10 十个十是一百 十个一百是一千 看图写数(数概念直观化的练习)2.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推导

三个0.15是多少?0.15 X 3=? 3个0.1是0.3 3个0.05是0.15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推导: 2/3小时行6公里,1小时行? 6÷2/3=

把6分成三份,2份是多少?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

张华从学校出发走了15分钟,每分钟走72米。(1)如果是向东走,现在在少年宫的东西好事西南? 估算与多一点、少一些、过一点的掌握

二、符号意识

理解什么是符号意识在解读符号意识时,曹老师强调了要让小学生亲近、接受、理解符号,要让学生在感受符号表达的优势和作用的基础上来培养孩子的符号意识。这里,我想到了四下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学起来费力,其实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了,可是学生为什么一点感觉也没有呢?因为,学生在接触时根本没有去多想,没有能真正体会到用字母表示的优势和作用。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一味地教授知识,学生学得累,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这也就导致了,有学生会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习数学有什么用呢?

怎样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呢?例如:运算符号比如运算符号+、-、×、÷,加号的意义是增加,那就是一横加上一竖,减号的意思是减少,那就是在加号的基础上拿走一竖,乘号是加法的简便计算,是特殊的加号,加号通过旋转得到。“÷”平均分就是“除”。关系符号 = 上下<、>、≈、≠,= 上下等距离,左右等长度;小于号是等号左边合拢,右边张开,大于号是等号右边合拢,左边张开,约等号是等号弯曲,不等号是等号说不行。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简洁、生动、形象、传神。符号本省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数学功能。曹老师这样的的讲解,我想学生觉得数学知识一点都不枯燥,非常有意思,特别是符号用动画演示,就更生动有趣了,这样的教学形式连大人们都喜欢,学生就更会被吸引。对于小学数学来说: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三、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定义

1、空间知觉、空间观念与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观念发展规律必然经历一下三个过程

空间知觉是指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距离、方位等位置关系的知觉。空间观念是在大量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印象,即留在头脑中的表象。

空间想象是指在事物或图形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头脑中已有空间表象经过改造、结合产生新表象的心理过程。

空间知觉是空间观念的来源与基础;空间想象是空间观念的发展与改造。小学儿童都具有实物识别即空间知觉水平;形成图形识别即空间观念水平会出现差异,特别是在图形上指认高,常发生如上图的错误;达到剖面识别即空间想象水平的差异就更大。观察表明,这三种水平既递进发展,又交错共存。同一个学生在某种场合表现出这种水平,换一个情境又可能表现出另一种水平。

2、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若干特点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感知强成份到感知弱成份

任意一个图形都是由若干个几何要素(如点、线、面)组成的。学生观察时,各种几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给学生的刺激强度具有相对性、差异性。一般来说,几何要素的整体(如图形的形状)是强成分,几何要素的相互关系(如两条直线平行)是弱成分;边的长短是强成分,角的大小是弱成分。这种强、弱成分的明显差异,随着几何教学的展开,随着几何学习经验的积累,会逐步减弱。

从认识单一要素到认识要素关系

小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单个图形或图形中的单个要素,当几个图形组合起来或图形的特征反映了要素间的关系时,常常发生障碍。比较典型的例子如三角形的底和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还会出现识别错误。如五年级求组合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的练习,见右图(单位:厘米)。一些学生能够把它划分为两个三角形,但寻找底和高却感到困难。也正是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对于三角形外的高,通常只要求识别,不要求画。因此,小学阶段应当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由单一到组合,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为以后认识更复杂的几何要素关系作好准备。

从熟悉标准图形到熟悉变式图形

小学生喜欢标准形状,且处于标准位置的图形。一些低年级学生甚至有一种排斥非标准图形的倾向。比如,教学正方形的初步认识,教师有意出示非标准位置的正方形,马上有学生举手说:“老师,黑板上的这个正方形没放好”。当教师把一个正方形旋转45°再请学生辩认,有学生说“它现在不是正方形,摆正以后才是正方形”。又如在学习了梯形之后老师考察学生对梯形认识情况的了解,首先要求学生画一个梯形,不同班级的学生画的几乎都是上下底处于水平方向,上底短、下底长,且两腰反方向的梯形。其中不少还是等腰梯形。然后出示下列变式图形,有些班级半数以上的学生对③、⑤是否是梯形产生怀疑,认为“不像”。也有些班级的学生正确识别基本不成问题。调查显示这与教师平时教学中是否使用变式图形有关。应该说,“偏爱”标准图形、对称图形是学生的天性,也符合人的审美观。这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形状,标准的、对称的居多有很大关系。因此,引入新图形时,配以标准图形,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认知差距。然而,出于掌握形体概念,实现概念守恒的目的,教学中又必须注意适当使用变式图形。这既是教学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需要,也是反映学生形体概念理解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

4.从直观辩认图形到语言描述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图形的识别活动,处于由以依据表象为主的直观辨认水平,逐步向以依据特征为主的初级概念判断水平发展。这种发展的中介,就是用语言概括、描述形体特征。

5.从使用日常用语到使用几何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几何概念和空间观念的外壳。掌握几何语言是形成、发展空间观念必不可少的条件。日常用语是一种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口头言语。学生在进入小学学习几何知识之前,已经习惯于用一些日常用语来表达图形。比如把正方形叫做“方块”,把三角形叫做“三角”。这些关于几何形体的日常用语,对于几何学习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日常用语与几何学的语言基本一致,如描述空间方位的“前、后、左、右、上、下”。这时学生已经掌握的日常用语及有关的生活经验,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生学习几何的过程和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同化、矫正日常用语,掌握几何语言的过程。

6.从形成二维空间观念到形成三维空间观念

尽管小学的几何初步知识,并不按照维数的递增编排,但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大体上还是呈现出由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过渡、发展的趋势。一般认为,由二维空间观念向三维空间观念发展的过渡期时间较长,且小学阶段主要是形成二维空间观念。但同时又应该充分关注二维空间观念与三维空间观念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三维空间的问题化归为二维空间的问题来解决。也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用于平面图形的某些思路、方法,能够类推到立体图形中去。不断积累这样的认识与经验,有助于二维空间观念向三维空间观念的发展。

四、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六、运算能力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合理选择算法正确进行运算。

七、推理能力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八、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是新增的,它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是否建立议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怎样帮学生建立好这个数学模型?在教学中前期可搜集较丰富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不断经历提取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过程,但在后期应让学生面对方程这个已有模型,让学生去赋予它更多现实含义,当学生能够把模型与生活建立联系时,才是真正的开始接受这个模型。⑵乘法分配规律是个建模过程。在学生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将图、数、情境进行沟通和联系,体现多重表达。理解后还可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故事。另外,植树问题、鸡兔同笼及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函数等,从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做到前有孕伏,后有照应。

九、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十、创新意识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于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供刺激,激活学生的潜能

如何去培养呢?曹老师提出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提供刺激激活学生的潜能。我们都知道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是如何去营造。曹老师为我们例举了例子,给出一个长方形,一部分涂上了阴影部分,图上没有任何的标注,问题是阴影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因为图上没有标明长度,难住了许多学生,甚至有学生提出老师出错了,这时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并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直到有个学生提出可以用直尺来量,通过量发现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阴影部分的长是3厘米,学生马上得出阴影部分占整个长方形的8分之3。在这过程中,当学生敢于提出教师是否出错了,教师的做法是鼓励、引导,创设了轻松、愉悦的氛围,这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第五篇:洪欣公司学习姜仕坤事迹情况汇报

毕节市洪欣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关于开展学习姜仕坤同志精神事迹情况

报告

毕节市委组织部:

根据毕组通〔2016〕105号文件要求,毕节市洪欣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于2016年11月16日,组织公司全体员工在公司会议室开展以学习姜仕坤同志事迹精神为专题的会议,在会上总经理张勇表示,希望公司全体员工通过此次会议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学习和领会姜仕坤同志信念坚定,忠于党忠于事业的高尚品格。

在会上,总经理张勇做首要发言,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人,姜仕坤同志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赤子之心,什么是公仆情怀。姜仕坤同志用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诚无私、执著追求践行着时代的使命和担当,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认真践行了“三严三实”,履行了一名党员干部的神圣职责,他是我们公司全体员工学习的榜样。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曾说:‘姜仕坤同志在县委书记的重要岗位上,以干事创业的冲劲,勤政务实的作风,一心在公的奉献精神,为改变晴隆的落后面貌呕心沥血,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这样的干部值得毕节市各级干部学习。’也是我们公司全体员工学习的榜样。”公司全体员工向姜仕坤同志的学习,首先要学习他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坚定信念,只有有了这股信念才能在岗位上透出一股韧劲和热血;其次要学习他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公司要想走得稳走得好,员工就不能够忘记公司的基本责任,要有真心为民解困、真情服务群众、为群众谋真利益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最后要学习他只争朝夕、毫不懈怠的敬业精神,努力将自己岗位上的责任承担起、承担好。

对于姜仕坤同志,我们看到的是他身上的敢作敢为、善做善成、造福于民的责任担当。因此,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学习姜仕坤同志,就是要去学习他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做一个优秀洪欣人,为公司的贡献出自己应的一份力。

毕节市洪欣城市建设有限公司

2016年11月16日

下载曹洪欣教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洪欣教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曹勇军:“教授爬行与民意表达”作文选读

    曹勇军:“教授爬行与民意表达”作文选读一、作文题回放 某网络聊天室有这样一段对话: 甲:著名法学教授范忠信在杭州南湖边,以爬行的方式行进了一公里,掌膝渗血。 乙:炒作!叫兽(谐音......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铁金梅

    学校教研如何评课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铁金梅 听课评课,在学校教学中工作是最常规的教研活动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说,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改革以......

    自强不息(曹)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天性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上古盘古开天辟地,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到近代全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打退侵略......

    曹禺

    1楼 8.曹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培育起来的戏剧艺术大师,他继承了鲁迅的精神,在戏剧创作、戏剧艺术管理、戏剧教育、戏剧翻译、中外戏剧文化等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卓越贡献。 作为......

    曹禺(大全)

    曹禺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潜江。清宣统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在清华读书时有“小宝贝儿”的绰号。“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

    国立成功大学 曹教授简禹纪念 奖学金申请书申请日期: 年月日

    請詳實填寫國立成功大學 曹教授簡禹紀念 獎學金申請書申請日期:年月日繳交資料順序(申請者依順序在記註欄內打,並裝訂於左上角) 1.申請表1份2.在學證明(請至註冊組辦理)1份 3.......

    教授寄语

    动物科技学院 吴常信教授 大学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是人生重大的转折,是开始人生创业的起点。知识是你事业腾飞的翅膀,知识象浩瀚的大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你们要学无止境,孜孜不......

    教授观后感

    一、珍惜自己的工作。今天,在我身边,有数以万计、刚刚走出校园艰难择业的大学生,也有很多下岗的员工,而我很庆幸,拥有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企业,拥有一间窗. 明几净的办公室,拥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