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

时间:2019-05-12 20: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

第一篇: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

学号 2011LWQZX028姓名王桂芳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体从亮处进入暗处,最初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过一会儿就能看到一些东西。这种现象属于(C)

A、适应B、联觉C、后像D、感觉对比

2、电影使静止的画面连贯起来,前一画面的印象还没消失,下一画面又出现在视觉中,这是利用(C)的原因。

A、适应B、联觉C、后像D、感觉对比

3、“一俊遮百丑”属于(B)

A、第一印象B、晕轮效应C、刻板印象D、近因效应

4、讲台上放有一碗,从教室的不同角度看这个碗,它在人们的视网膜上的图形是不一样的,但人们觉得,碗是圆的。这是因为(A)

A、知觉的恒常性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选择性

5、产生“度日如年”和“光阴似箭”的原因是(A)。

A、错觉B、幻觉C、想象D、记忆

6、“万绿从中一点红”反映了(D)

A、刺激的变化B、刺激的新颖性

C、刺激的强度D、刺激的对比

7、我们在听钟表的滴答声时,有时听得着,有时听不着。这是因为(C)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起伏现象D、注意的广度

8、事物不在眼前,能回想起来的过程叫(A)

A、回忆B、再认C、识记D、储存

9、老师经常要求及时复习,那时因为记忆的(A)

A、遗忘曲线规律B、动机遗忘理论

C、干扰理论D、提取失败理论

10、背诵课文的时候,开头和结尾部分都容易记忆,而中间的比较难记忆,这是因为受到(C)。

A、前摄抑制B、后摄抑制

C、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D、舌尖现象

11、思维的最终结果是(A)

A、解决问题B、得出结论C、分析问题D、概括总结

12、搬家之前,在头脑中有一个家具放置的图象,这属于(A)

A、形象思维B、动作思维C、抽象思维D、理论思维

13、找出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过程叫(B)

A、分类B、比较C、分析D、抽象

14、某位同学期末考试没考好,他认为那是因为他的能力太差了。这个位同学属于(B)归因者。

A、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B、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C、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D、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15、我们平时所说的自卑、自豪、自爱等是属于(A)

A、自我体验B、自我控制C、自我认识D、生理自我16、当个体处于某种不平衡状态或缺乏状态时,就产生了(A)。

A、需要B、动机C、信念D、注意

17、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为:(B)

A、激情B、心境C、应激D、抑郁

18、情感可以分为:(A)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成功感

A、abcB、abcdC、abdD、bcd19、“知之深,爱之切”反映了(A)

A、情绪对认知的影响B、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C、认知对意志的影响D、意志对认知的影响

20、“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体现了(B)

A、双避冲突B、双趋冲突C、趋避冲突D、多冲趋避冲突

21、李四同学每次做事之前都是顾虑重重,优柔寡断。这说明李四同学的意志缺乏(C)

A、独立性B、自觉性C、果断性D、自制力

22、我们说某人好或说某人不好指的是:(B)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23、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特点是(A)

A、强、灵活、平衡B、强、不灵活、平衡

C、强、不灵活、不平衡D、弱、不平衡

24、小李同学是一位热情大方、活泼开朗、不拘小节、情感外露、善于交往的人。这说明属于(A)。

A、外向性格B、内向性格C、A型性格D、B型性格

25、智力的核心是(D)

A、观察能力B、记忆能力C、想象能力D、思维能力

26、小李他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调空的特别好,说明他的(D)强。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模仿能力D、元认知能力

27、有清晰意识的记忆为(B)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形象记忆

28、小李他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调控的特别好,说明他的(A)强。

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模仿能力D、元认知能力主体

29、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A)。

A、冯特B、华升C、詹姆士D、沙赫特30、19世纪中叶,德国心理学家(A)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着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冯特B、华升C、詹姆士D、沙赫特

二、判断题。下列句子中,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划“√”,错的划“×”。

1、背诵的文章中间部分易应是由于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2、倒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

3、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的效果。

4、一般情况下,有意义识记的效果大大优于机械识记。(√)

5、遗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6、记忆的敏捷性越高,表明一个人的记忆力越好。(×)

7、对法则、定理和定律的记忆属于抽象记忆。(√)

8、表象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

9、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0、定势对问题的解决不总是起促进作用。(√)

11、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的成分。(√)

12、《阿Q正传》中的阿Q的塑造采用的是联合的方式。(×)

13、“天上浮去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是有意想象。(×)

14、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15、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16、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

17、在学习上,少年既希望老师对自己进行指导,又不希望老师管得过死,这种心理冲突叫趋避冲突。(√)

18、到了青年时期,人们的意志品质的发展基本成熟。(×)

19、“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是对意志依赖于认识的形象化描述。(×)

20、“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一个人的激情状态。(×)

21、全人类的面部表情具有一致性。(√)

22、人如果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健康很不利。(√)

23、持续时间最短,强度最强的情绪状态是激情。(×)

24、人的性格不存在好坏之分。(×)

25、在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6、荣格认为,心理定势指向与外部环境的性格类型是内向型。(×)

27、由于气质主要取决于人的神经系统的特点,因此性格无法对其施加影响。(×)

28、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9、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

30、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三、填空题。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910、识记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2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9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4、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5、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6、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7、测验法: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

8、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9、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0、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五、简答题

1、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心理现象复杂多样,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又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等,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心理学研究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对心理学研究来说,就是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心理想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

3、个性的基本特征?

答: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4、4、4、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早期,他把需要分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补充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两种。同时他把人类需要的这些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这类需要和人的本能相联系,与人的健康状况有关,缺少这类需要就会引起疾病。这类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或称社会交往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另一类需要是发展性(或生长性或成长性)需要。

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看成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结构;看到了需要在发动人的积极性、激励和组织人的行为中的巨大作用,并突出了高级需要在个性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核心是人本质的实现,他认为人有能力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给人类以希望。因此他的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同时,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需要之间的确存在着层次关系。但是,马斯洛过分强调潜能的作用,并把“自我”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概念,需要层次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机械的形而上的色彩等则是不可取的。

5、良好的兴趣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答:兴趣的广度、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持久性、兴趣的效能。

6、注意有哪些特征?

答:注意的稳定性: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广度: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主义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注意的中心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

7、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第一、刺激物的强度。第二、刺激物的新异性。第三、刺激物的活动变化。第四、刺激物的对比度。

(2)人的主体状态

第一、需要和兴趣。第二、知识经验。第三、情绪。第四、精神状态。

8、举例说明知觉的特性。

答: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例:略。

9、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

10、遗忘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除了时间因素,遗忘还受如下几个因素的制约:

(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2)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3)识记材料的数量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4)学习程度对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引起遗忘的原因:干扰说、消退说、压抑说、认识理论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

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

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

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物质环境、社会环境)

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学习过程)

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评价和反思过程,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检验、反思)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____阶段,具有____、____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____、自觉性和____错综的矛盾。少年的____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____,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____作支柱。同时,思维的____和____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初中,半成熟、半幼稚,依赖性,幼稚性,抽象逻辑思维,反省思维,具体形象,独立性、批判性)

5、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____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____”向“____”转化,开始出现____。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____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高中,经验型、理论型,辩证思维,人生观)

6、学习准备是指________。(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7、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____和____两个维度。____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____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纵向、横向,纵向、横向)

第二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瑞士心理学家____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____(0-2岁)、____(2-7岁)、____(7-11岁)、____(11-15岁)等四个阶段。(皮亚杰,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2、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____。(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3、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____,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表象或形象模式)

4、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____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____。这个阶段的标志是________。(抽象,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5、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____形式进行的。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____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____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____的可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命题,假设-演绎推理,成人,补偿性)

6、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____,二是____,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____。(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7、最近发展区是指________。(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 的影响和干扰;具有____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场独立,场依存)

5、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____。(反应时间与精确性)

6、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________。(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7、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____________。(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8、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____。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____和____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____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比纳、西蒙,推孟)

9、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____。其公式为:____。(IQ,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10、1936年,美国的____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WPPIS)、儿童智力量表(WISC)和成人智力量表(WAIS)。(韦克斯勒)

11、个体智力的发展差异包括____和____。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____和____。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____、____、____等等。(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个体间、个体内,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12、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____(又称____)。绝大多数的人的聪明程度属____。一般认为,IQ超过____的人属于天才,他们在人口中不到____。(常态分布,钟形分布,中等,140,1%)

13、布卢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验,提出著名的____理论。所谓掌握学习,是指________。(掌握学习;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4、美国的斯金纳等人提倡____,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程序教学)

15、性格是指________。(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6、____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

17、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____和____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

18、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____,____,____,____。(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19、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与____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和____。(外倾型、内倾型,独立型、顺从型)

4、桑代克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

5、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6、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____,____。(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7、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____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____的反应。(相似性,差异)

8、斯金纳是著名的____心理学家,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____和____。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____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____的制约。(行为主义,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操作性,强化规律)

9、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10、强化有____(____)与____(____)之分。(正强化,实施奖励,负强化,撤消惩罚)

11、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为____,它揭示了有机体是如何学会摆脱痛苦的。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____。(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12、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____的条件作用类型。(负强化)

13、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____。消退是一种____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消退,无强化)

14、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____。(惩罚)

15、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直接影响下,“____”风靡全球,成为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16、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学生从____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____,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____,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____,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____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____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____中的,一般认为,____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____,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

9、布鲁纳把____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

10、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________。(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11、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12、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____(即____)、____(即____)和____(即____)。(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13、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____、____和____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图像、符号)

14、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____与____,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____与____,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5、所谓意义学习,________。(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6、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____的影响,也受____的影响。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17、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____。(心理意义)

18、接受学习是________。(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19、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________的人。(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0、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为此,他提出了“____”的教学策略。(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先行组织者)

21、所谓“先行组织者”,是________。(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22、____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接受学习)

23、____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

24、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25、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________。(2)学习观:____

刺激物。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反之,消极诱因可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12、____是静态的,____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____。(学习期待,诱因,诱因)

13、学习动机的种类:(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分为____与____的动机。(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分为____和____。(3)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____和____。(高尚的、低级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14、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___,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____,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利他主义,利己的、自我中心的)

15、____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____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6、____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____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17、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____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____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的因素的制约。____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1、学习动机的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____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一般说来,____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____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行为主义,强化,惩罚)

3、需要层次理论是____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____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最基本的需要,____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____、____和____。(人本主义,马斯洛,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

4、____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____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____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成就动机)

5、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____,一是____。____,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____,即人们

1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____。(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____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____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m(a+b)=ma+mb错误地影响到lg(a+b)=lga+lgb。(正迁移,负迁移)

4、水平迁移也称____,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之间的概念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____,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____的迁移,二是____的迁移。如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中即包含着自下而上的迁移,如一般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的掌握影响着菱形的学习,即包含着自上而下的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5、____也称普通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态度与方法影响到化学、物理学习中去。____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完eye后,再学习eyeball时,即可产生特殊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

6、____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如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等都属同化性迁移。____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____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7、迁移的作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____、____、____与____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2、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____的、____的。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____的、是____,需要有共同的要素。(无条件、自动发生,非常具体、有条件)

3、现代迁移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____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后继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第一种观点强调____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第二种观点强调____对迁移的影响。(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

35、陈述性知识________。程序性知识________。(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6、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____和____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________。认知策略是________。(心智技能,认知策略。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7、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____、____和____。(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____、____和____。(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8、____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____,符号学习还包括____。(符号学习,词汇学习,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9、____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概念学习)

10、____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必须以____和____为基础,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学习。(命题学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

11、____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____和____。如学生已有“哺乳动物”的观念,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____学习来进行。如学生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现在要认识“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____学习。(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学习、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

12、____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如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就属于上位学习。____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13、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____、____和____。通过____,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解新知识;在____阶段,通过记忆使新知识得到巩固;最后,通过____使知识产生广泛的迁移。(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知识的同化、保持、应用,同化、保持、应用)

14、知识学习的作用:(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5较主要有两种方式:____和____。(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14、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________。(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1、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子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____,有一个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____,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____个组块。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_____,容量没有限度。(0.25-2秒,5秒到2分钟,7±2,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3、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____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绘制成____,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____,呈____型。(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负加速)

4、遗忘的理论解释有:____,____,____,____。(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

5、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____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____和____。____,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____,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相互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7、合理进行复习,主要有:____,____,____。(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8、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150%)

9、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20分钟以后,知识就被遗忘了____;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了____。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42%,66%)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1、所谓技能,________。(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

7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

7、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8、____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有共同点,表现在:(1)开始进步____;(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____;(3)后期进步____;(4)总趋势是____,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练习,快,高原期,较慢,进步的)

9、为了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____是非常必要的。(过度学习)

10、练习的方式有多种,根据练习时间分配的不同有____与____;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的不同有____与____;根据练习途径的不同有____、____与____等。(集中练习、分散练习,整体练习、部分练习,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心理练习)

11、一般来说,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____,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二是____,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内部反馈,外部反馈)

第三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1、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有:(1)________;(2)________。(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2、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____,二是____,三是____,四是____,五是____。(加里培林,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3、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____、____和____。(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4、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5、目前,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地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____和____,其中____是关键。(创拟确立模型,检验修正模型,第一步)

6、____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定向阶段也就是使主体掌握____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____”。(原型定向,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活动的定向阶段)

7、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必须做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

97、一般而言,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而有所不同,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____的,针对____则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等。(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8、元认知策略是________。(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9、资源管理策略是________。(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1、____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

2、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3、____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4、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常用的记忆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臵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

6、____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组织策略)

7、常用的组织策略方法:____,____,____。(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8、图形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9、表格的类型有:____、____。(一览表、双向表)

10、所谓元认知是指________。(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1、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12、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____、____以及____。(制订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13、____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

14、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____、____、____以及____。(设臵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1征,深层特征,后者)

10、____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____和____。(提出假设,算法式,启发式)

11、能否有效地提出假设,受到个体思维的____和____的影响。(灵活性,已有的知识经验)

12、____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

13、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是____,即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二是____,即通过推论来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并选择合理的、最佳的假设。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由____来证明。(直接检验,间接检验,直接检验)

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____,____,____,其他因素还有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15、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____,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____。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____,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____。(比较容易,比较困难,比较容易,比较困难)

16、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习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1、创造性是指________。(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有____和____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____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____。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真正的创造,类似的创造,首创性,独创性)

3、创造性的基本特征:____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____,____,____。(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4、____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____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环境,智力,个性)

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1)____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____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____,也可能____。(4)____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____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

38、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____,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____,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____,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9、____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____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____和____。(道德行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有____,____。(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2、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3、柯尔伯格采用____法研究道德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____水平,第一阶段____,第二阶段____;(2)____水平,第三阶段____,第四阶段____;(3)____水平,第五阶段____,第六阶段____。(两难故事。(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则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____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____,____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前习俗,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包括____,____。((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6、____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伦理,伦理道德)

7、初中阶段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____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初二年级)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1、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____、____与____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

2、____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____阶段的行

54、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1)____。(2)____。(3)____。(4)____。(5)____。(6)____。(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5、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6、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____。采用____、____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有较好的效果。(考试焦虑,肌肉放松、系统脱敏)

7、抑郁症是以____为特征的神经症。(持久性的心境低落)

8、强迫症包括____和____,____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____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观念,强迫行为)

9、____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____、____和____。中学生中____较多见。____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恐怖症,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系统脱敏)

10、人格障碍一语多用于成人,对于18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类似行为表现通常称做____、____或____。人格障碍是个体____与____的产物。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____,奖励他们____,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矫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人格缺陷、品行障碍、社会偏差行为,先天素质、后天教养,良好行为的范例、对良好行为的模仿)

11、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神经性厌食可采用____、____予以矫正。(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12、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____来治疗失眠。(肌肉松弛法)

1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________。(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2、心理评估既可采用____,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采用____,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标准化的方法,非标准化的方法)

74、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5、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建立的新型的、建设性的、具有辅导与治疗功能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与____。(积极关注、尊重、真诚、同感)

6、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____、____、____。(全身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8、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艾里斯曾提出____方法。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____理论。____是一项具有浓厚____的心理治疗法。台湾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____”。(理性情绪辅导,ABC,理性情绪治疗,教育色彩,理性情绪教育课程)

9、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____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松弛训练由____在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紧张、松弛对照训练,雅各布松)

10、____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系统脱敏法由____首创。(系统脱敏,沃尔朴)

11、肯定训练是通过____以增强自信心,然后再将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角色扮演)

12、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____: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2)____: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3)____。(请求,拒绝,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臵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________。(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____、____、____等功能。(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

3、____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____。(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4、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5、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

9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内分两个水平:____,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____,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概念化心向,性格化)

18、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19、____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知觉)

20、____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模仿)

21、____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操作)

22、____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准确)

23、____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连贯)

24、____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习惯化)

25、教学目标的____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

26、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1)____,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旨在说明“做什么”。(2)____,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旨在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3)____,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旨在说明“有多好”。(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27、用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____,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____,列出具体行为样例,即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一般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

28、____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任务分析)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1、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教学情景)

2、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学生注意,揭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____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可通过三种方式引导学生注意:____,____,____。(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配合学生经验)

4、____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111、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五个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

12、真正有效的分工合作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工作是大家的责任,成败是大家的荣辱;工作分配要适当,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能力与经验,做合理安排。)

13、____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

14、个别化教学大致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5、个别化教学的几种经典教学模式:____,____,____。(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16、____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____。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____。(程序教学,普莱西,斯金纳)

17、____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18、CAI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交互性,即时反馈,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自定步调)

19、掌握学习是由____等人提出来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____的评价项目)。(布卢姆,80-90%)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1、课堂管理就是________。(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____、____和____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3、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____和____的功能。(促进、维持)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5、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普雷斯顿认为,____和____对课堂管理有

313、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________。(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14、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成____、____和____三种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15、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____、____以及____便成为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16、____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____、____和____等三种类型。其中____的课堂气氛最佳。(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民主型)

17、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____,____,____,____。(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18、____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____和____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人际交往,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

19、____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课堂里的____将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成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家。____、____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20、____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它以____、____及____为特征。____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以____、____和____为特征。(人际吸引,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人际排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行动对抗)

21、研究表明,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互补性、外形)

22、人际吸引和人际排斥使学生在课堂里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____的学生、____的学生和____的学生。课堂管理中必须重视课堂里的____和____。(人缘好、被人嫌弃、遭受孤立,被嫌弃者、被孤立者)

23、____是指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____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合作,合作)

24、____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一般说来,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____。(竞争,合作)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1、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____。____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课堂纪律,课堂纪律)

2、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可分成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

5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臵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5、____是指评价时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____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等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6、____,或称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开始前进行,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____,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配臵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7、____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____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8、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1、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评价也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____和____。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____的评价手段。(认知、情感、技能,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非测验性)

2、____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

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____,____,____。(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4、____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

5、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等。(2)主观题,包括____和____等。(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6、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____、____、____。(信度、效度、区分度)

7、信度是指测验的____,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的____,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____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可靠性,正确性,区分度)

8、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包括____、____、____等。记录观察信息的方式有:____、____、____。(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9、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____,____,其他报告方式如个人鉴定、观察报告、与家长面谈等。(评分,合格与不合格)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738-

第三篇: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

(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而不是研究一切教育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在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施教者和受教者)是活动的主体、行为的承担者,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要密切结合教育过程来探讨、揭示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发展历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基本作用:

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在学与教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只适合学习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变化。反过来,教学过程要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进行。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作用和实践作用

(1)、理论作用(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讨、揭示的心理学规律不仅充实了普通心理学的一半理论,而且为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教育心理学研究也对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课程论和德育论)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教育心理学对人类学习过程中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知道);(2)、实践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年代、奠基人和标志性事件(1)诞生的年代: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2)奠基人:桑代克(3)标志性事件:

6、教育心理学以下四中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描述性研究,它描述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特定情境中的事实和关系,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一种是实验性研究,它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改变情境的某一方面而研究其效应的方法。

(1)观察法:由观察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2)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着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

(4)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7、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与教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别角色);D(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的冲突);E(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父母教养子女理想的方式是:控制、期望、沟通、关爱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各种教育要求,经常以集体规范、集体舆论、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或共同行动等形式,对学生个人的认识、态度、行为等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3)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同伴群体还是将自己行为同别人行为进行社会比较时的参照标准。

8、分析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及特征

(1)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A、生理上的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青少年出现成人感);B、心理上的原因(反省思维的出现,青少年开始把自身作为思考的对象,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道德品质和情绪状态);C、社会上的原因

(2)特征:A、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B、自我的分化(青少年不仅能认识和评定自我的所作所为,还能把做出这些行为的自我作为客观的对象加以分析、评定);C、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的增加;D、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自我评价逐渐从片面性向全面性发展,对自己的评价已从自身特征和具体行为向个性品质方面转化)

9、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其教育意义(1)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教育意义:

A、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个体在直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智力差异。

B、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适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2)学生的性格差异及教育意义

A、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的态度、自觉调节自己行动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

B、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德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学生的性格差异是复杂多样的,除表现为性格特征的差异外,还可能表象为性格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并存。教师要抓住其性格的本质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促使其发扬性格中积极的一面,努力克服消极因素。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及其基本意义

(1)学习的含义:就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基本含义:学习总是通过人或动物身上的变化表现出来的,变化是衡量一种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由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后天习得的。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由学习引起的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可以是个体内部经验的重组或改组。学习引起的变化是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是通过反复练习、训练所产生的。

2、各种学习分类的依据,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

(1)各种学习分类的依据:依据学习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和学习的层次

(2)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的联合、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3)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3、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尝试错误说、经典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含义

(1)联结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又称行为学习论,以桑代克、巴普洛夫、斯金纳等人的学说为代表,他们强调环境、刺激的重要性,一般把环境看作为刺激,把由刺激所引起的有机体的行为看作为反应。他们认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过程便是学习。强调对行为研究的重要性,排斥和否认脑内部过程的研究。他们认为,学习者的行为就是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他们把行为简化为S-R(刺激-反应),认为S-R是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在行为的形成方面他们强调强化的重要性,认为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2)尝试错误说: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某种情境(S)与某种反应(R)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的行程需要通过一个尝试与错误的表现,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而养成。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室关于猫走迷箱的实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律(当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时,学习者事先有某种准备,让其建立联结就会有满意之感,不让其建立联结就会感到烦恼;当学习者事先没有做好准备,强迫其建立联结就会引起烦恼)、练习律(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应用,其联结就会牢固,不用就会使联结的力量逐渐减弱,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就越小)、效果律(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如食物),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相反,如果获得令人烦恼的结果(如没有食物或电击),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就会削弱)

(3)经典性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狗的唾液分泌试验。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

(4)操作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斯金纳实验。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正是增强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理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含义,说出顿悟学习、信息加工模式的基本含义

(1)认知学习理论包括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学的研究。(2)顿悟学习:由苛勒提出,“接竹竿实验”。主要观点: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3)信息加工模式:由加涅提出。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由三个系统构成的,即信息的三级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期望系统。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5、认知-结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认知-结构理论由布鲁纳提出。他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性城中的重要作用。(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他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2)教学观: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强

计)。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二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说,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作用。学习期待则指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奥苏泊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的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想要通过学业赢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三是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着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的种类:A、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B、根据动机作用的久暂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2)自我效能感: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是同义词。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3)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机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以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习动机的机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介的,通常,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其关系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动机作用。但是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动机强,但短时期内学习效果并不好,或学习动机差,学习效果却较好的现象也存在。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4、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示作用(1)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层次理论的教育意义:A、教师发现学生的行为异常时,要了解学生的日常状况,看低级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B、个体要有一个秩序、规范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满足以后产生的;C、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爱,要创造一个良好和善的学习环境;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要让学生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接纳,得到友情、友谊,而千万不能使学生受到拒绝或排斥;D、学生具有好胜心、求成欲、自尊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心愿,因此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一特点,要使学生有成功和获得赞许的机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要重视和珍惜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次成功。E、培养自我实现的人在学习上至为重要,同时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2)成败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性归因

4、早期四种迁移理论基本观点: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和关系转换理论

(1)形式训练说:它以官能心理学位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要发展和提高各种官能,除了训练之外,没有别的办法。(2)共同要素说: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的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3)经验类化理论:有贾德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清净的迁移。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4)关系转换理论:苛勒提出,迁移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习得的经验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够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形式训练说强调对官能的训练,认为学习迁移就是心里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共同要素说强调的是客观刺激间有无元素的存在,认为学习的迁移取决于两种情境中所具有的共同要素;经验类化理论强调的是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概括,认为学习的迁移全在于主体的概括能力或水平;关系转换理论则可视为是对经验理论的补充,认为主体越能觉察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也越容易发生迁移。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建构主义迁移理论对学习迁移的研究 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代表有:布鲁纳、奥苏泊尔、安德森

(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迁移的主要媒介,即一种学习通过影响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组织特征,从而简洁的影响另一种学习。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奥苏泊尔还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来改变被试的认知结构变量,提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1)设计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上位的固定点,促进学习和保持。(2)设计比较性“组织者”,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型,促进学习和保持(3)增强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促进新的学习和保持。

(2)产生式迁移理论: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主要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

(3)构建主义迁移理论:认为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性的学习强调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6、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来促进迁移

(1)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教学以促进迁移(2)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各种知识间的联系以促进迁移(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以促进迁移(4)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促进迁移(4)教授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以促进迁移。

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2)认知和元认知策略(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4)学习任务的相似性(5)学习的指导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

(1)知识:主体通过与其他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是人类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管映像。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把人类的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

(2)知识学习的类型:A、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应,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B、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个人可以有意识的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2、知识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促进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前提(4)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的态度和品的形成的因素之一。

3、三种知识直观类型的特点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1)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具有生动性、鲜明性、真实性,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实际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往往具有鲜明突出的特征,容易成为强烈的刺激,而本质属性具有内在的隐蔽性,不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2)模象直观:事物的模拟性形象,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可以克服实物直观的局限,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扩大直观范围,提高直观的效果。但模象不真实、全面和亲切,与具体实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3)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优点是不受实践、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且活动、经济、方便,因此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

(4)电化(视听)教学:指利用电影、电视、录音、幻灯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的一种直观形式。可摆脱时间限制,可放可停,可以放大缩小。根据需要,可将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特写,它可以重复,且生动形象。

4、提高知识直观效果的方法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充分利用言语直观,突出词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4)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参与直观过程(5)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明确观察目的、任务;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做好观察记录和总结。

5、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的途径

(1)合理运用正例(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和反例(不包含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性)(2)运用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6、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记忆子系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之保留一瞬间并未被注意的记忆:信息储存时间极短;储存的信息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几乎保持了刺激的原样;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

乎规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其特点是:活动对象的观念性;活动执行的内隐性;活动过程的简缩性。

3、操作技能的种类

(1)根据动作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开汽车)和断续型操作技能(射箭、拍苍蝇);(2)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的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绘画、打字等)和粗放型操作技能(踢足球、游泳等);(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闭合型操作技能(操作计算机、写字、绘画)和开放型操作技能(打乒乓球、打排球等);(4)根据操作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跳舞、打太极)和器械型操作技能(走钢丝、开飞机)。

4、技能的作用:技能是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技能是人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条件;技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手段。

5、操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为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指技能的各个动作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巩固下来,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结构完善、动作品质高、动作控制好、动作效能高。

6、熟练操作的特征:

(1)动作结构:各个动作成分之间的干扰消失,动作成分之间的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成为协调化运动模式

(2)动作品质:动作具有灵活性、稳定性、准确性、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顺利完成动作。

(3)动作控制:动作控制的方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外部的视觉控制转向内部的动觉控制,操作者主要根据自己内部肌肉活动的反馈来调节运动。

(4)动作效能:技能达到熟练使,意识控制逐渐减弱而由自动控制所取代,整个动作系统自动化。

7、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3)中国心理模拟法三阶段理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8、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9、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八章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理解及其意义

(1)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首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其

1(4)创造性:个体产生奇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5)发散思维: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创造性作品:新奇性、适当性、改造性

(2)有创造性的人:人格特征(认知的灵活性或无偏见;独立性;容忍模糊不明的事物;容忍错误;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可驾驭的焦虑水平;性别角色不受严格限制);创造性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创造性与智力;创造性与学业成绩);(3)创造过程:流畅性、交通性、独创性

3、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1)基本观点:桑代克“试误说”、苛勒的“顿悟说”、杜威的“五阶段说”、信息加工模式、现代认知派模式

(2)基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5、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措施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的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改变不利于创造性培养的教育观念;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2)教师的素质

(3)学生自身的特点:智力;个性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与品德的定义

(1)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态度是一种内隐的反应倾向,但它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会在外部行为(包括表情、言语、举动)中显现出来。

(2)品德: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品德在道德观念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种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2、态度与品德的结构要素及其含义

3健全并有较高的整合水平。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处于动态平衡;知、情、意、行协调统一。具有独立的抉择能力,行动上表现出独立性;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高。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在学习、工作、娱乐、生活的协调中追求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意义。

2、心理评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的作用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3)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4)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3、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及途径

(1)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2)途径:A、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B、将心理辅导溶于班级、团体活动之中;C、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4、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

(1)主要特征: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2)形成原因:外在环境和自身内在

(3)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5、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要着眼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教学目标的意义: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2、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各层次含义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1)知识:学习者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记忆。

(2)领会:学习者能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学习者可以借助三种形式表明对材料的领会:转换、解释、推断。

(3)应用:指学习者能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理论的应用。

(4)分析:学习者能将学习内容的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和对关系的分析。

(5)综合:学习者能将所学的零碎只是整合为知识系统,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的综合。

(6)评价:学习者对所学材料做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进行的价值判断。

3、克拉沃尔关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各层次含义

(1)接受:学习者对环境中的事物予以注意,愿意关注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包括三个水平:直觉到有关刺激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选择的注意。(2)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某种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学习者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新年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价值观念的行程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为某种价值标注做奉献

516姿势、体态、声调、面部表情及动作等)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人际交往能使课堂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一致,有助于课堂群体共同目标的实现。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它的形成与变化,取得与交往双方满足需要的程度。吸引与排斥、竞争与合作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6、课堂纪律的概念,课堂纪律的功能

(1)课堂纪律: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是学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包括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四种类型

(2)课堂纪律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优化的功能、稳定学生情绪的功能、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功能、调控与监督的功能。

7、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并说明正确对待问题行为的主要教育对策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1)类型:一类是外向性攻击型问题行为,包括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等;一类是内向性退缩型问题行为,过度的沉默寡言、胆怯退缩等。

(2)对策:A、根据课堂中易产生的问题的时间,采取有效措施;B、正确对待学生的三种行为(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积极的课堂行为是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的实现有联系的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指既不促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C、进行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评价、测量、测验的概念

(1)教学评价:指有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测量: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属性或特征所进行的某种数量化的确定,主要是一种收集数据资料的过程。

(3)测验: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行为的特征。

2、教学评价的几种分类

(1)形成性评价(检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和总结性评价(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2)常模参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和标准参照评价(指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3)配置性参照评价(一般在教学的实施之前进行,以确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象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4)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而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和非正式评价(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3、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A、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B、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C、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教学评价的几种方法: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答案分析法

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调查对象进行面谈而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观察法是指评价者在一定时间内,对被评价对象在自然状态下的特定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的方法;案卷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5、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较大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2)特点:A、命题组卷标准化;B、实测过程标准化;C、评分标准化;D、测验结果的解释标准化

6、自编测验技术编制成就测验试题

(1)步骤:确定测验的目的、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写下测验计划或细目表、针对计划要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2)类型:A、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B、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7、有效测验的基本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8、信度、效度、区分度的概念和含义及区别

(1)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一致性程度。它既包括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2)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内容的程度。效度考虑的问题是: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

(3)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对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参照标准之间的关系来估计的。

9、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的比较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使用于较大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1、教师的主要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家长的代理人和参谋、班级活动的领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2、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语言表达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正相关;(2)组织监控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正相关;(3)诊断能力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正相关

3、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1)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2)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4、教师期待效应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教师在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能力有所推测,这被称之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首先,教师会根据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人格特征和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的了解,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然后这些期望会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表现出来;其次,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示的期望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因此要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一是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应建立积极的期望;二是教师要不断的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公正的对待每个学生,充分理解每个学生,避免教师期望的消极作用。

5、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之间存在的差异

9(1)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2)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通过实践训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和反思教学经验。

云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及教育的一般规律

2、教育现象:教育的外在表现,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之中,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活动。

3、教育问题:人类学习过程中,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产生和积累的许多教育方面的问题。

4、教育规律: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2)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3)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4)为继续学习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其他学科知识提供一般的理论指导

6、广义教育: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7、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及相互关系:

(1)教育者:狭义:能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即学校教师;广义:任何能够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人都是教育者。

(2)学习者:A、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目的;B、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C、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别人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D、不同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三者的关系: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有上述三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8、教育学发展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术观点及正确评论 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1)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2)苏格拉底:第一步、苏格拉底讽刺,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她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定义,在问答中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的出结论

(3)柏拉图: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理想国》

122性;B、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题地位;C、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对话)。

6、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7、学生文化的特性: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通常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人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具有能动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1)一般规律:A、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B、阶段性:不同发展阶段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C、不平衡性:时而猛涨,时而缓慢,表现出一种不平衡性。D、互补性:首先要求教育者能够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鉴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发展来达到与一般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以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达到身心的协调,统一发展;E、个别差异性:男女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的差异,个性倾向上的差异等,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能够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各得其所的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2)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成熟、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2)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于发问;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设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各种问题(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教育不仅需要分别培养和发展人的身体之力和精神之力,而且还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4、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相关理论及观点

(1)内发论:一般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所决定的。(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4252627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有几层含义: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学的一般任务:A、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的意义: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概念的主要观点: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认识过程,把握教学的根本和整体;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过程,不仅科学的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实质上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实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为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2、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概念

(1)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指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要求。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指定的;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指定的,但两者是由区别的;教学原则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式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教学中的思想性在很大程度生决定于教学中的科学性,而教学的科学性又不能离开教学的思想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和方法,有力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科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直观性原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把直观与必要的讲解结合起来;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要充分发挥教育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启发性原则(教师要掌握和运用好“启发”的条件和关键;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新型的尊师爱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巩固性原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好各种复习,克服遗忘;加强平时以巩固教学为目的的

9(3)类型: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性策略

3、教学工作的几个基本程序

(1)备课:钻研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师要熟悉和钻研本门学科的教材、了解学生、备教法

(2)上课:

(3)布置、批改作业: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分量要适当,难以要适度;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课外辅导: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手段;要处理好上课与课外辅导的关系;与后进生的家长密切配合,做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增强他们的信心。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可扩大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源。

(2)缺点:教学内容、标准、进度、程度等固定、划一,难以充分照顾个别差异,致使有潜力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获得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难以真正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另外,过于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讲授和学习,也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5、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师生都应做好充分准备(2)教学目标要明确(3)教学内容必须正确(4)教学原则、方法要得当(5)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清晰、生动(6)教学过程要组织得合理而严谨(7)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教育在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1)德育的社会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2)德育影响个体思想、道德、心里等方面的发展(3)德育具有个体享用之功能

2、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目标及制定依据

(1)德育的概念:狭义的学校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是以构建和提升教育对象道德素质、人格品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学校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而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包括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心理素质。(2)德育的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则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3)制定依据: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3、我国目前的德育包括的内容及选择依据

(1)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思想教育(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的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管道的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通过

1来,以收到更好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一种管理方式)、目标管理(在一定的时间内核条件下,对培养什么样的班集体的预定)

(3)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的作用及工作内容

(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意义: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加强各改进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需要;形成和培养班集体是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内容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确定集体一致认同的奋斗目标(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一致,外在目标与内化目标相一致);建立一个有威信的班集体领导核心(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班干部,形成班集体的领导核心;要教育班干部提高自身素质,以加强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实行民主、科学的管理);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强化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班主任要努力使这些规章制度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要使学生坚信,符合规范的行为会得到集体的奖赏,违背规范的行为要受到集体的处罚);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在活动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有三种:权威式、民主式、放任式;确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结构和监督机制,民主选举班委会,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民主评优);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设计内容充实、频率较高的交往结构;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4、班级管理的理论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化程度较低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体制: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第十一章 学生评价

1、评价、教育评价、学生评价的概念

(1)评价:人们依据自己的需要和见解,对作为客体的人或事所客观具有的正面或负面的价值属性的判断和衡量

(2)教育评价:指在系统地、科学的和全面的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3)学生评价:在系统地、科学的和全面的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评价的功能和类型

(1)功能:导向功能、反馈功能、鉴定功能、激励功能(2)类型:

按评价基准分:相对评价(以评价对象群体中的平均状况为基准,然后把评价对象与基准对象进行比较,得出这个被评对象相对于基准的位置,或者用某种方法将被评对象排列

334-

第四篇:2018年教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杜威

2.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藏息相辅”等重要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大学》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5.世界各国的学制存在着差别,但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学制的建立要依据()。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和文化传统

6.学生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通过测量或拼图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在中学数学课程中通过证明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纵向式

D.横向式

7.某沿海城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全面开设海洋教育课程。这种课程属于()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生本课程

8.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课的结构?()

A.单一课

B.综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9.古希腊哲学家苏克拉底创立了“产婆术”要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演示法

10.有同学在班上丢了30元压岁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王老师通过讲“负荆请罪”的故事,教育拿了钱的同学像廉颇将军一样知错就改,不久犯错误的同学把钱悄悄归还了失主。王老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11.班主任陈老师通过生杏的酸涩和熟杏的香甜来教育一位早恋初三女生,告诉她,谈恋爱和吃杏子是一样的道理,中学生还没有生长成熟,此时若谈恋爱,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涩: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尝,才会香甜可口,无比幸福。从而使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走了出来。这体现了德育的哪一原则?()

A.知行统一原则

B.长善救失原则

C.有的放矢原则

D.疏导原则

12.学习游泳之前,小兰通过阅读书籍记住了一些与游泳相关的知识。小兰对游泳知识的记忆是()。

A.陈述性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瞬时记忆

D.短时记忆

13.小军由于“锐角三角形”知识掌握不好而影响了“钝角三角形”知识的掌握,这种现象属于()。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顺应迁移

D.重组迁移

14.小马上课时总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被老师提问的次数,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教室的后排?()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延退强化

D.替代强化

15.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处于同情和关心做出判断。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16.中学生晓楠极争强好胜,性格急躁,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很难使自己放松。晓楠的人格特征属于()。

A.A型人格

B.B型人格

C.C型人格

D.D型人格

17.小强期中考试失利,但是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问题,确定了新的方向。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A.宣泄

B.升华 C.补偿

D.认知重组

18.中学生小艾上学前总是反复检查书包,如果不检查,他就难受,明知该带的文具都带了,就是控制不住。他的问题是()。

A.抑郁症

B.焦虑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19.华老师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学的一部分,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这主要说明课堂管理具有哪一功能?()

A.维持功能

B.导向功能

C.发展功能

D.调节功能

20.每学期开学前,王老师总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人数、课时量及备课资料是否充分等来安排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进度。根据富勒与布朗的观点,王老师处于教师成长的哪个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自我21.李老师经常自觉的对自己的讲课过程进行分析,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纳与总结,以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李老师的做法是基于下列哪种专业发展方式?()。

A.教学实践

B.教学研究

C.自我发展 D.教学反思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该说法是错误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该说法是错误的。

23.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该说法是错误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该说法是错误的。

24.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学习。

25.该说法是错误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而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接受学习既有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学习,关键看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所以,简单的说接受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是一种错误的说法。

26.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四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该说法是错误的。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这是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相同年龄段的人并不一定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比如,很少有人能达到普遍伦理阶段。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

27.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8.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9.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2)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

(3)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

(4)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的觉醒状态、组块及对材料的加工深度等。30.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原则。

四、材料分析题 30.材料:

周老师总是认真给学生写评语,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途径。他给班上一名淘气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小赵同学有头脑,就是不爱用正道,上课爱做小动作,插话接舌瞎胡闹;学习态度不大好,学习成绩不大妙;你若聪明应知道,有才不用是草包,劝你呆期赶紧改,否则成绩更槽糕。”小赵阅后,哈哈大笑,也回老师一打油诗:“老师写得好,老师写的妙;小赵一定改,决不当草包;不做小动作,头脑用正道;若是做不好,随你老师敲!”

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0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但该机音效卡设定不良,常常该出声没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屏幕保护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状态。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他写了如下评语:“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散情谴甚。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众人,岂不衰哉,痛哉!”小黄阅后,心服口服,决心踏下心来,坚持勤奋读书。问题:

(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9分)(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因材施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2)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9分)(2)第一,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材料中,周老师针对三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分别给予针对性的评语,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心理,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第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材料中,周老师从小赵同学聪明这一积极因素出发,引导其认识到学习态度不好这一缺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所在。小张对电脑有强烈的兴趣,周老师从电脑运行相关原理出发,教育小张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小黄语文水平高,周老师用文言评语引导其踏实学习。第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周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粗暴加以批评指责,而是能够尊重其学生的人格,采取趣味性的评语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尊严,还在评语中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31材料:

小明和小罗今年高三,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在处理问题的认识风格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小明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常利用个人经验独立对其进行判断,喜欢用概括的与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很少受到同学与老师建议的影响。而小罗遇到问题的表现则与晓明相反,他更愿意听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并以他们的建议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另外,他还喜欢察言观色,关注社会问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小明和小罗的认知风格差异(10分)(1)小明是场独立型认知风格,小罗是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材料中,小明经常个人独立判断分析,不容易受外部影响,这正是内部参照的表现。因此,小明是场独立型认知风格。

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材料中,小罗解决问题时通过倾听他人建议的方式来做出决定,这是外部参照的表现。因此,小罗属于场依存型认知风格。

(2)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场的定向,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偏好,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假如你是他的老师,如何根据认知风格差异开展教学(8分)针对小明而言,场独立型的认知风格带来的更多是以内部学习动机为主,较少依赖外部的监控与反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较为宽松的教学结构,多给予其独立思考的机会,采取问答、讨论等教学方法,给学生表现自我的空间。

对小罗而言,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带来的更多是以外部学习动机为主,较多地依赖教师、家长等外部监控与反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严密的教学机构,给学生以明确而具体的讲解与指导。

参考答案

1题C斯宾塞2题D.不平衡性3题B学记4题A个人本位论5题C青少年6题B螺旋式

7题B地方课程8题B综合课9题C.谈话法10题A榜样11题D疏导原则12题A陈述性

13题B.横向迁移14题B负强化15题D公正阶段16题AA型人格17题D认知重组

18题C强迫症19题C.发展功能20题B.关注情境21题D教学反思

22题不正确,教育具有自身发展规律,但同时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23题不正确,多元智能理论下人的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知识只是代表其中一方面的能力。

24题不正确,有意义学习是指所学知识能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而接受学习不一定都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ll、12岁);少年期(11、l2岁~l4、15岁);青年期(14、1 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3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l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青年期指l4、15岁至l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重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儿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町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具备的特征有五方面: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1)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Ⅺ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盂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IQ=智力年龄(MA)/ 实际年龄(CA)X100%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心理发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难点:中学生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

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 ①信号学习。

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后来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把它们看做是五种学习类型。分别是:①智慧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3.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4.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行为。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性的反应。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做m的随意反应.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1)强化.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3)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4)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6.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的模式是用来说明学习的结构与过程的,它对于理解教学和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事件具有极大的应用意义。

从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问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7.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了完形——顿悟说,其基本内容是:(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8.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沦、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4.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自;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拉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5.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6.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血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学习动机的含义、类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维纳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难点: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知识点梳理

1.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的两种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至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3.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功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洲练而发展的结果。

②共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③经验类化理论: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了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④关系转换理论(2)现代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叉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6.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学习迁移的种类、早期迁移理论。难点:根据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促进教学。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知识点梳理 1.知识的类型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 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 过程。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 得意义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4.知识学习的作用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5.知识直观

(1)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①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②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③言语直观: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②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感知规律有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⑤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知识的概括

(1)知识概括的类型.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2)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7.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1)瞬时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

(2)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问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它一般包括两个成分:直接记忆和工作记忆。

(3)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l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8.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1)遗忘的进程

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问后,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徨是先挟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的理论解释:①痕迹衰退说;②干扰说;③同化说;④动机说。9.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知识学习的类型、记忆系统及其特点、遗忘进程特点及遗忘原因、记忆规律的运用。难点:遗忘原因的理论解释。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知识点梳理

1.技能的概念.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技能的种类.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其有‘内潜性,结构具肴简缩性。3.技能的作用.技能不仅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2)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6.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7.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用心理模拟法来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需经过两个步骤,这就是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1)原型定向: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即程序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2)原型操作: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3)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技能的种类、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知识点梳理

1.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2.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复述策略有: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2)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丽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①记忆术。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ll3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握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3.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 4.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的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5.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监控(6)个人自我效能感 6.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2)程序化训练模式

所谓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PQ4R阅读策略,包括预览(Preview)、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复习(Review)六个步骤。

(3)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以及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知识点梳理

1.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问有某些需要被克服的障碍的刺激情境。

研究者倾向于将问题分为两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与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

(2)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的差本特点是目的性、认知性、詹烈性。

与问题类型相对应,问题解决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2.问题解决的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创造性及其特征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2)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必要条件。(3)个性.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 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④喜欢幻想 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⑥具有独立性 7.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问题解决的含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创造性的特征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知识点梳理

1.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2.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3.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态度和品德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4.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在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①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6.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3)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7.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3)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8.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疆励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及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难点:依从与认同的异同。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⑧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怖症.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癣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5.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而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6.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7.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L,N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的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捌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8.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①全身松弛训练 ②系统脱敏法 ③肯定性训练(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队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难点)以及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知识点梳理

1.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掌精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2.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识目标: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2)情感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形式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六个阶段目标。3.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目标: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①具体目标 ②产生条件 ③行为标准(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4.加涅提出的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6.教学媒体:一般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①非投影视觉辅助。②投影视觉辅助。③听觉辅助。④视听辅助。7.课堂教学环境

8.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①发现教学: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首先,创设闻题情境;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 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②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③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3)个别化教学

①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其始创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 ③掌握学习

掌握学习是由声乒姆等人提出来的,其基军理念是: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达到完成80%~90%的评价项目)。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教学方法的类型以及三种教学策略。难点:三种教学策略: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知识点梳理

1.课堂管理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烦、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看聂斑奚掰试建数学目标的过程。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3.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活动的难易;二是竞赛动机的激发;三是被他人评价的意识;四是注意的干扰。

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等三个阶段。

非正式群体是由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5.群体动力:所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3)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6.课堂纪律的性质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7.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8.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课堂里往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而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重点难点提示.重点:群体规范、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知识点梳理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之分。

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有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之分。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有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之分。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有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第一,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第二.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第三,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教学评价也应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而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则常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手段。

(1)标准化成就测验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它具有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但它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测验结果可能使用不当。

(2)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自编测验的类型一般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类。有效自编测验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3)非测验的评价技术.①案卷分析 ②观察 ③情感评价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教学评价的分类、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下载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预测试卷

    标准预测试卷(一) 一、 单选 1.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属于() A 直接强化B 间接强化C 自我强化D 替代强化 2.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5篇材料)

    《教育心理学》各章主要知识点(中学)第一章: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2.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3.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5.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第二章:1.......

    湖南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系统阐述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

    教育心理学总结(适用于教师资格证考试)[推荐阅读]

    教育心理学总结 1.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和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用于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试题填空题精选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

    新疆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整理

    第一章 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冯特:构造主义詹姆士:机能主义华生:行为主义韦特海默:格式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

    心理学归纳总结 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范文模版]

    第二编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