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提高学校德育德育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任县旧周学区 朱屯小学课题组
为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既定研究成果,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国” 重要方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坚持系统科学的理论原则,从我校实际出发,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整体构建我校德育体系,培养一支理论、业务素质均过硬的班主任队伍,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二、课题研究目标
1、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模式,即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
2、突出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3、采用生活化的德育方式,注重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将心理咨询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4、以活动贯穿德育全过程,构建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突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重点
1、构建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德育课程;
2、创新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途径:心理咨询;
四、课题研究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较高水准的理论支撑实验研究的开展。
1、加强实验方案和本期课题计划学习,明确实验要求和方法、研究方向和任务。全体老师要把课题开展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课题研究和相关工作的开展互相促进。
2、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课题研究中去,加强课题相关知识学习,写好读书笔记,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课题研究水平。通过学习,对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他育与自育、活动德育、学生自我体验等有更准确的把握,对德育课题研究有更透彻的理解。
3、教师不断总结,在总结中查找不足,在总结中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
(二)加强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拟定实验计划,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树立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创新
内容,创新方法。力争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和品牌的突破口。
2、发挥“宣传栏”、“学习园地”的窗口作用。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学习园地”是学校和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大渠道。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窗口”。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办好“宣传栏”、“学习园地”,让学生在“窗口”下,耳闻目染的受到教育。
学校应该利用广播高举表扬的大旗,以正面教育为主,树正气压邪气;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既要使其成为师生展示才情的平台,又要使其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培养。
除品德课外,可以在其他课堂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比如:
语文---热爱祖国,热爱党,爱护公物,明辩是非、善恶及道德品质教育; 美术和音乐---参与文化艺术的传统弘扬,体现审美、享受成功的喜悦和鉴赏能力;
英语---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困难、乐观开朗、磨砺意志、热爱集体的思想;
4、校园文化坏境的创设。
校园环境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教育媒体。无论是校园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对学生都是无声的教育,它们与有声的教育相配合,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的实效。以校园的管理文化、课外文化和课堂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守则,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进行行为修养培养。
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自主德育研究还有非常广阔的天地等待我们去脚踏实地地探索,我们坚信,有合作、进取的精神为支柱,课题组全体成员一定会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开拓自主德育研究的新天地!
第二篇: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调查报告
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调查报告
朱屯小学课题组 段丽华
一、调查对象:
学生问卷:三年级年级全体学生共19人
教师问卷:教师10人 60%为30-40岁。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问卷:
1、有85%的学生学习还需要老师的督促;有63%的老师能够灵活运用教育方法;62%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或比较融洽;老师在调动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方面做的较好,有72%的支持率;已有66%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优势和不足;80%的同学认为家长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有78%的同学表示愿意主动去接受辅导,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数字,这说明心理辅导的观念已经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好的印象;75%的学生还希望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同时5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组织更多的科技教育活动。
2、发现的问题:有2%的学生在学校里经常感到孤独。5%的同学与家长的关系并不是那样融洽;23%的同学不会主动和父母交流其学习和生活情况;23%的学生为理想问题而感到困惑,39%的同学为学习问题困惑,竟有30%的学生正在为网瘾和其他心理问题而感到困扰,6%的学生在为人际交往及情感问题而困惑。仅有4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主动与其谈心,并给予指导和帮助;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伤心、难过时9%的学生不知如何处理,48%的学生找自己信任的人聊、写日记,而2%的学生选择了砸东西、发脾气,有11%的学生努力压制自己不让别人看出来;20%的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一般,11%学生没有兴趣。
(二)教师问卷:
1、学校的老师们80%的知道学校的德育特色,20%的也略有了解。60%的认为德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实效性,90%的老师认为学校德育活动较为丰富。并有50%的认为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和活动开展非常好;90%的教师认为他具有准确把握德语内容的能力;并有80%的教师认为能够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德育方法;100%的教师认为他具有较强的德育活动组织能力;90%的教师认为经过其教育,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了明显改善,并有80%的教师经常思考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单纯看他现在的状况。班主任面临最大的挑
战来源于那些方面一题,有10%的老师选择了自身素质,50%的选择了教育制度,20%选择了学生难教育,20%的选择了家长素质低。目前学生教育最棘手的问题,20的老师认为是理想信念问题,50%的认为是学习问题,10%的认为是上网及其他心理行为问题,20%的认为是人际交往及情感问题;有90%的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和培养习惯上;50%的教师认为班主任论坛或沙龙进行经验交流对班主任培训更有效。
2、发现问题
40%的班主任不愿担任;80%的认为班主任职业压力很大;7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一般化;90%的认为德育的学科渗透也一般;20%的认为家庭教育对学生促进较差;60%的教师认为在校学生难教育的数量呈上升趋势。80%的班主任认为班主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或较差;30%的教师很少进行家访;80%认为德育整体成效一般;我校没有专兼职科技教师;90%的教师认为行为习惯教育最为需要,80%教师则认为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也相当需要,爱国、心理、集体主义、自我保护教育均获得了70%的支持率。
四、结论与建议
(一)学生问卷
1、关注校园中的孤僻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
2、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
3、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水平,转变家长的许多错误育子观念,加强亲子沟通。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心理辅导室,大力宣传心理常识。
5、继续加强行为习惯教育的力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长期任务。
6、大力开展科技教育,学校仅仅开设综合实践课是不够的,还应组成科技小组,参观科技馆等场所,开展各种科技活动。
(二)教师问卷
1、通过拓展训练、人文关怀等方式缓解班主任的压力,进一步加强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
2、加强学生行为养成教育,重点加强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3、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的水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促学生发展。
4、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教师成为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
第三篇: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会议记录
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会议记录
会议召开时间:2010年4月4日
会议地点:会议室
参加会议人:课题组成员
会议主持人:刘红云
会议记录人:段丽华
会议内容:
一、课题主持人刘红云将制定的研究计划发给课题组成员,大家一起商量并修改课题研究计划。
二、各位成员作工作经验的现场交流。
李俊丽老师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李金霞老师的沟通改变家长认知、段丽华老师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三、刘红云作了总结,她充分肯定了此次德育研讨会的成果,谈了对代表发言的感想,进一步明确了此次会议目的,并对参加人员提出了“注重情感交流、深入学生之中、提高管理水平”等三点建议,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研究会议记录
会议召开时间:2010年8月4日
会议地点:会议室
参加会议人:课题组成员
会议主持人:刘红云
会议记录人:段丽华
会议内容:
1、总结准备阶段研究工作开展情况,李俊丽、李金霞老师汇报学生调查问卷和班主任德育工作问卷的答卷情况,段丽华老师总结问卷调查报告和文献资料。
2、讨论课题研究阶段要做的各项工作,并进行分工,做到责任到人。安排中期总结的事宜。
3、准备着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开展模拟防震、火灾的演习活动,对学生进行自我防护教育。5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第四篇: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成果概述
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成果概述
课题名称:《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研究》
批准立项时间:2010年5月30日
课题类别:青年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1012008
课题负责人:刘红云
所在单位:任县旧周学区朱屯小学
课题组参与人员:段丽华李俊丽李金霞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地处任县的永官公路南,与公路相距仅150米。近些年来,任县的社会经济事业突飞猛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这既给我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机遇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学校硬件方面的投入奠定了基础;挑战是经济上去了可人的素质并没有同步提升,家长对子女的成才观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升学的压力一直困扰着学校。另外,市场经济在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分配的失衡,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中不乏我们的学生;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在不断地侵蚀着学生的心灵。这些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我们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学生的道德思想,可以说农村小学学生的德育工作到了重要的转折期。开展这方面课题的研究工作,努力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有效途径,正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寻一条符合任县旧周学区朱屯小学德育工作特点的新路子,拟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我校的德育工作应强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2)我校的德育工作应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3)我校的德育工作应以体验性、生活化的具体活动为重要载体;
(4)我的德育工作还应重视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
同时将上述观点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不断指导我校的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实践价值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应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全面展开,经过“理论—实践—理论提高—再实践”,及时总结,为我校德育工作的有
效开展做出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目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2、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工作策略,即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
3、突出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二)研究内容
1、目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2、构建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德育课程;
3、校园文化内涵的研究(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4、创新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新途径:心理咨询;
5、情感性、体验性、生活化的德育活动(团队班队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1、通过课题研究,初步构建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实效性高的学校德育教育模式。
2、将中华传统美德教学加入学校德育教育。
3、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法
3、案例法
4、行动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1、强化班主任工作;
2、细化强化学生管理;
3、将家长的力量注入学校德育教育;
4、引领和鼓励学校教师向专家型转化;
5、深化学校内涵;
6、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目录
(一)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强化班主任工作,可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由此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以下管理办法:
1.建立校内四级德育管理网络。
2.开辟家校沟通渠道。
3.德育工作科研化
4.德育工作常规化
(二)细化、强化学生管理,对提高德育有效性具有较大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自主管理以促进成长。
2.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3.以书籍增涵养。
4.艺术教育结硕果。
5.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三)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对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四)我们在研究中引领参与研究的教师向专家型转化,为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研究中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内涵为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1.育人环境不断优化。
2.办学特色加快发展。
(六)社会资源在我们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六、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一)我校教师实验教学在家长和群众中收到了一致好评;
(二)我校教师实验教学教育较研论文取得了成绩;
(三)我校学生在学区同类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七、研究成果的推广范围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在任县旧周学区朱屯小学进行推广。
八、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也发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在教育过程中,社会大环境不断冲击着家庭、学校教育,怎样更好地利用现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我们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2、要继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尤其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要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对个别有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的个别辅导和咨询工作。
3、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促进家校合一,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要加强学校德育基地建设。德育尤其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目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为数不多,而有些场所基本上属于有偿服务,面对收费这根“高压线”,学校、教师只能望而却步。
5、德育队伍建设同样也是制约研究深入的因素,教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品行养成。如何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将是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
6、青少年法制教育仍然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校、家庭、社会各部门之间尚未建立完善、科学的联动合作机制,未形成合力。
回顾两年实验,我们感到庆幸的是终于有了“开始”,找到了一条实施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基础教育的“思路”。它不是“终结”,实验研究使我们真正懂得了“实践出真知”、“理念只有反复验证才能深入理解”的道理,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理论内涵和实证研究的深度,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采取多种途径与方法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生机、增添活力,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第五篇:学校德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
实施方案
砂坝完小留守学生课题组杨世国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其心理、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德育则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
3、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意在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机构的有机整合,最终目标指向于留守儿童的和谐发展,为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成长奠基。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同样具有享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有责任使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有各有差别。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就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8年12月4日-6日,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及江苏、河
南、安徽、湖南、湖北五省教育系统关工委负责人一行14人,在国家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副主任郭振有率领下,来江苏射阳召开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座谈会。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
(1)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
(2)大量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
(3)大量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4)以舆论宣传代替问题探究,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级政府乃至全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也可以为我县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
(1)在教育实践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贡献。
(2)在教育理论方面,打开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
(3)在综合效益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解决广大农村留守儿童以教育为核心的系列问题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地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发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因素,提出利用教育优势与资源的策略,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2)展开面向过去和未来的湘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纵向研究,为问
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教训和前瞻性指导。
(3)构建面向于全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2、研究内容;
(1)“留守儿童”的内涵理解及其价值研究
树立并确立儿童发展观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留守儿童现象研究意义的思考。
(2)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获教育状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特质研究。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途径研究
教育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4)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3、研究的重点
(1)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措施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从学校处于经济落后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出发,切实找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立足于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学校教育功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累研究经验,作为以后工作的指导。
2、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通过调查分析,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09年4月-2011年12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写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
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儿童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6)实践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比、实验班的开设等,论证教育途径的有效性。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关注了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构建 “博爱”的学校教育文化。
(3)、通过实验研究,创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六、研究的保障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领导下,参与了县“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而且“十五”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研究经验与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3)地区优势明显。我校处于经济欠发达的湘西西北部东部,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有关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