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立法研究

时间:2019-05-12 20:1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志愿服务立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志愿服务立法研究》。

第一篇:志愿服务立法研究

柏耀平

摘要:志愿服务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价值,由于我国缺乏必要的立法保障,在社会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对志愿服务进行统一立法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通过对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社会现状、立法原则和立法建议几个方面对我国志愿服务的立法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志愿服务;志愿者;立法;社会保障;合同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是基于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志愿服务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实践提供法律保障是当务之急。

一、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源于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二战以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已把志愿服务纳入到本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来规范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就是志愿者组织或志愿者个人无偿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和其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志愿服务的自愿性

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必须是出于自愿选择,而非受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这样才能使志愿服务与一般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区分开来。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志愿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动的,但作为志愿者个人而言都是有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利的。志愿服务不能作为一种义务而强加于任何社会成员。因此,自愿性是志愿服务区别其他社会行为的首要前提。

2、行为的无偿性

志愿者活动的动机是非营利趋向的,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明显区分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这就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我国部分地区将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内容都登记在“储蓄存折”上,并一等量的免费服务为回报。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劳动服务关系,将有形的劳动从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来,是一种变相的有偿行为,不应该作为志愿服务立法的调整范围。

3、志愿服务的社会性

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不是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和特定的人群当中进行他助或互助。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性和有用性的评判标准。

4、志愿服务成本的自给性

志愿服务必须是运用自己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服务成本个人化,但不排除必要的社会协助以维持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这体现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奉献。

志愿者就是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是志愿服务宗旨和目的的实现者,是志愿服务的行为主体。志愿者组织是从事志愿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包括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等等。随着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志愿者组织将使用统一的名称,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是志愿服务的名义主体,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必须以所在志愿者组织的名义进行。没有参加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不在立法的调整范围之内。

二.我国志愿服务现状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同年12月,2万多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从那一刻起,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走上了发展之路。1994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到2000年,已经形成了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青年志愿者成为我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1] 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很快,目前已具相当规模,对促进社会文明、增进人民福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的志愿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受到种种限制,志愿者的合法权利不能得到保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在参与社会服务时,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往往把志愿者作为无偿劳动力而滥用,如在2001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上,有些公司让志愿者干活到晚上10点钟才让其回家;[2]第二,有部分志愿者把志愿服务当作是对他人的一种施舍,影响到服务态度。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不能被一部分人作为无偿劳动力而独占,志愿者的劳动和人格应该受到尊重。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2、志愿服务的规范性程度低

我国志愿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较少、效力等级低,都是地方性法规,而且原则性的东西多,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具有很大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志愿者往往是没有通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在很多情况下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这不但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而且可能危及到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特别是在从事技术性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志愿服务。

3、志愿者组织缺乏必要的经费

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的经费主要是通过会员交纳一定的会费以及社会的捐助,经费来源不稳定,并且严重不足。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时,自己要承担全部的费用,这不仅也使志愿者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当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或者由于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应该由谁来承担补偿责任,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可可西里丧生的两位环保志愿者,其家属应从哪里得到这笔应得的抚恤金呢这是一个及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社会上对志愿者不理解不支持的现象比较严重

很多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时遭到了单位和家庭的反对。一方面是由于单位从本单位的局部利益来考虑,担心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法律政策的保障,很多志愿者由于参与了一段时期的志愿服务,从而错过了晋升、分房、评职称的机会,甚至是连工作也没了,这无疑使有志于志愿服务的人热情锐减,思想上有顾虑有包袱。[3]

以上种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志愿者的基本权利,影响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要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要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使志愿服务走上有序的发展道路,立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三、志愿服务立法原则探析

1、有条件的社会共同责任原则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所有的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疾病、年龄、失业、环境恶化等多方面的社会风险,并因这些社会风险给生活带来了不舒适,并因这些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对社会成员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威胁。这种风险完全由个人来承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尤其对社会弱者。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相互帮助,有条件地共同分担社会风险。因此,具有一定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务。通过强制性的社会立法,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社会风险在一定条件下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通过对部分社会成员的特别保护来达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保障。[4]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志愿服务的水平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

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的起步较早,程度较高,各项规章制度也比较完善,而我国的志愿服务从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我国的志愿服务的立法必须立足国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法要确定的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无不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的制约。现阶段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人力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无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社会保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金不足、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缺陷。我国的志愿服务应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公共福利的提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社会公平与提高经济效益兼顾原则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其他特殊困难需要救助的社会成员,即社会弱者。[5]为社会弱者提高生活上的帮助、科技方面的支持,使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重新面向生活、走上社会。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但高福利制度体现了形式上的“公平”却牺牲了经济效益。志愿服务要为社会弱者“造血”,而不是“输血”,防止社会弱者过度依赖社会劳动者。同时,国家应对志愿者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为其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措施,给志愿者一种道义上的补偿,实现社会正义的动态平衡。

四、关于志愿服务立法的几点建议

1、建议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理论根源和社会功能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不少欧美发达国家已把志愿服务纳入到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可以为我国的立法提供借鉴。社会保障是为了缓和经济结构而造成的收入分配或生活需求性资源分配不公平而设计的一种社会再分配方案。[6]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义务承担者是国家,但国家并不是唯一的义务角色。除此之外,社会及其成员也负有使每一位社会成员“继续生存下去”的责任或义务。[7]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和维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设施和相应的服务。[8]社会福利是以提高公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着眼于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改善这些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9]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为主题,以社会困难群体为主要扶助对象,而社会困难群体主要是社会弱者。《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第五条,青年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是社会弱者,即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其他特殊困难需要救助的社会成员。由此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在社会功能和服务对象方面与社会保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为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作为社会减压的一支重要力量提供理论前提。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资金不足、内容有限、覆盖面狭窄和服务保障薄弱等问题,[10]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所形成的优胜劣汰必然会造成部分劳动者推出劳动岗位,从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收入而陷入危机。社会经济领域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运作,不能完全顾及到社会弱者的利益。政府保证的是公民普遍权利,从最普遍意义上关怀公民的现实生活,不可能照顾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剩余空间”。[11]这些都需要志愿服务来满足社会弱势群体在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生活苦难的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无疑给社会保障注入了新鲜血液,必将对我国多层次达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作出积极的贡献。再者,现阶段我国的志愿服务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单向的,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来负担。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由国家财政支助志愿活动,必将推动我国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2、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

《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把青年志愿者组织定性为社会团体法人,以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笔者认为这种定性具有不合理性。社会团体法人作为法人的具体类型必须满足法人的一般构成要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12 ]这是法人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独立进行各项民事活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前提。所谓必要是指法人的财产或经费应与法人的性质与规模等相适应,能保证法人这一主体在社会

中独立有效运营。[13]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严重缺乏,并且来源很不稳定。志愿者组织主要依靠会员交纳会费和社会各界的捐助来获得资金。这种途径获得经费的与志愿者组织参与的社会服务的性质、范围和规模是极不相适应的,远远满足不了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需要。因而志愿者组织不具备开展活动、承担责任所必需的经费,是不符合社会团体法人的构成要件的,因而志愿者组织只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

志愿者组织是从事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非营利性决定了志愿服务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这是志愿者组织在组织活动时其经费来源缺乏保障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组织大型的公益活动以及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时更显得捉襟见肘。笔者认为志愿者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性质以组织的名义必要的成本费用,但这种费用不能分配给志愿者,以维持志愿者组织的生存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并不影响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这一基本特征。其次,志愿者组织只是一个中介机构,是名义上的主体。志愿者才是志愿服务真正的参与者,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体。比如在为大型企业进行活动宣传时志愿者组织可以收取必要的成本费用,但参加科技扶贫、环境保护等公共性的活动就不能收取费用。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十分混乱,没有统一的名称。有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服务营、志愿者服务队等等,很不规范。应该对志愿者组织的名称进行统一规定,便于管理和开展活动。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应该由共青团统一组织和指导,因为共青团有一套强大的服务组织网络,并且志愿者行动最先由共青团组织开展起来,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3、建议设立志愿服务储备基金

志愿者参与的服务都是自愿无偿的,没有通过活动赚取利润,不能通过内部机制解决志愿者组织的活动经费问题。志愿者参与培训、开展活动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尤其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或以外事件造成志愿者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后,如何去保障志愿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志愿者组织经费不足,民事责任能力严重缺陷。最近可可西里的环保志愿者出现人身伤亡后,志愿者组织根本无力承担责任。就此,笔者认为国家和政府有必要为志愿服务设立专项储备基金,解决志愿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专项基金由国家或政府财政开支,并由专人负责统一使用。志愿服务归入社会保障体系,由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助,必能使志愿服务有效的开展下去,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4、由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灾人祸不期而遇给人以致命的打击,使人生活恐惧不安,使家庭陷入困境,生活难以为继。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尤其是一些带有很大危险性活动如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维护治安等。这种危险不是个人能承担的,只能由国家或社会来分担。社会保障就是通过国家的介入,聚集社会力量、保护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定[14]。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也应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法的保护范围。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以存在不确定的危险为条件,以志愿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性质来看,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险具有必要性。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在志愿服务时主要威胁到志愿者的身体健康(如身体的伤害),甚至是生命安全,志愿者组织应当根据服务的内容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在志愿者确实发生意外事故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时,能获得相应的补偿或赔偿,达到切实保障志愿者的各项权益的目的。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并不与设立专项储备基金矛盾,前者是社会对志愿者的意外损害进行补救,而后者是解决志愿者组织内部的责任分担问题。通过两种保障机制的共同运作,使志愿者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必将极大的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5、明示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即在志愿服务时,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尤其是在环境保护,维护治安等公益事业方面,志愿者的服务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家的有关机关或职能机构。当志愿者参与这种志愿服务时,可以享有哪些权利,应当履行哪些职责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比如志愿者协助交通警察维护交通秩序,对违规人员是否有行使处罚权,在执行任务时能否擅离工作岗位等,其不当行为又应当如何追究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笔者认为,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志愿者组织可以和服务对象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明确化,以便志愿者更好地服务社会。

合同又称契约,在我国民法学上,根据给付义务是否双方当事人互负为标准,可把合同划分为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14]双务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互付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即一方为一定行为必须以另一方的行为为条件。而单务合同是一种单方允诺行为。所谓单方允诺是指表意人向相对人作出的为自己设定某种义务,使相对人取得某种权利的意思表示。[15]它之所以可以引起债的关系的产生,是在于这种行为也是依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基于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为自己设定单方义务,同时放弃对于相对人给付对价的请求。[16]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无偿行为,是基于道德和社会责任等,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志愿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为自己设定单方义务,不需要对方为一定的给付行为,但也不阻止对方根据自愿原则,基于道德观念而给志愿者一定程度的物质帮助,如提供差旅费,住宿等等。根据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同只能是一种单方允诺行为,不得为对方设定相应的义务。但这种行为具有相对性,比如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需要对方提供必要协作时,应当予以协作。所谓必要,就是缺少这一条件就不能为继下一行为。志愿服务以合同加以规范,是符合普通民事行为的操作程序和构成要件的。通过这种途径,一方面把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具体化明确化,志愿者在服务时的必要协作可以获得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有效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了望新闻周刊.2002,(16).[2]他们期待更多的微笑[N].浙江日报.2001.12.5.第七版。

[4][8][9] 王益英.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208.[5]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马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7]种利钊.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5.[10][11]安国启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N].团情快报2001.11.15.[12][13][14][15][16]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2-382.志愿服务立法研究(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

×××

××××学院

摘要: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展现大学生的价值。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且有很高的社会价值。长期坚持下去,可以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社会各个阶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现主要有四个服务领域。然而,如今,依然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志愿服务;作用;服务领域;难题

作者简介:××,2011级研究生,就读于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微生物专业,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与调控。因近期看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许多通知,故比较关注,并有意向在自身有时间和能力的情况下,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为此,收集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掌握。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这不是大学生的责任、使命,也不是大学生的义务,而是大学生的追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活动可以让人感觉到帮助他人就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一样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美国诗人朗费罗说过,“把使命和责任当作一种习惯,生活才会有意义”。

据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Salamon)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志愿服务在危机中中兴,又在危机中发展。各个国家内部的志愿服务与日俱增,同时,国际互助也日益普遍:从联合国到国际红十字会,从绿色和平组织到医生无国界,几乎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的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伦理相契合,得到我国社会民众的认可。中国青年自愿参加或者有组织参加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源远流长,尤其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投入了热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方巍199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中的比例为53%)。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加入校园内的志愿者组 1

织,而且有不少参加了社会性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近二十年来,大学生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和社会援助等,并正在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为未来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促进高校的德育工作的进行

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成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代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2010年,作者针对800份桂林地区的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的关系:一是对志愿者形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二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个人发展”、“道德品质提升”和“幸福体验”有助于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作者得出结论:如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保持正确的认知,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高校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情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横贯人的一生,具体到大学阶段,情商培养可贯穿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所有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过程。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过程,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具体做法:

1、对情商的重要性及可培养性的认知。情商是影响人生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锻炼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带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2、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情商的核心前提是“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情商是自我改变的开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过去的各种经历中去反

思,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3、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助于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情绪。

4、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普遍缺乏耐心,要做好简单、重复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的自我激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引导志愿者们制定个人目标,制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其次,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

5、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带动其他情商技能很重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总体上能反映这个人的情商。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志愿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组织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力量,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作用:

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弥补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

2、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

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间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拾。

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

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

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心的提升

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并且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志愿服务对唤醒其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高校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高校志愿服务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高校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推动先进校园文化建设。

(六)大学生服务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日趋成熟,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拓展,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重点开展活动,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比例在各界青年志愿者行动中的比例最高。如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中具有极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学生公益动”,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2、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是我国志愿者活动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取得长远效果,就必须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特点,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首先,要把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核心人物的骨干带头作用作为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第二,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是取得志愿者活动长久效果的重要前提。第三,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优势,实现其服务社会的载体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3、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体现。

首先,志愿服务工作为大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为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它以活动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其次,志愿行动是磨练大学生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既是大学生增知识、长才干的最佳途径,又是大学生正确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理想渠道。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构建研究,以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为出发点,依托青年志愿者工作来拓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深化了社会类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创造性地拓展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领域

(一)环境保护

志愿者在重点区域开展了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等环保活动。环保志愿者在遏制自然环境恶化,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二)社区服务

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自1989年启动以来,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增进社区福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大型活动

如奥运会、救灾工作、献血、骨髓捐献、春运服务工作等。

(四)社会援助

如以“智力扶贫”、“送医支教”为主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法律知识援助中心”,“启智服务总队”。

三、困扰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几大难题

(一)建立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对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并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给与认证的制度。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以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为核心,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第一,形成权威性的注册认证机构;第二,出台方便有效的注册认证程序;第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二)广泛参与与打造品牌项目相结合,构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体系

高校应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充分的平台,来展现其青春的光彩,实现其人生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应构建良好的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并努力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体系,力争打造品牌项目,带动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活动,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首先,要推进科学化管理,完善项目运作流程。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是关键,严格控制项目申报程序,要求申请组织提交齐全的申报材料,包括详细的活动计划、清晰的可行性分析、完善的安全预案等,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精心指导项目运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不定期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项目的进度、经费使用情况及服务对象的反馈等。项目结束时,及时认真开展项目评估。根据项目开展过程的详细记录和服务情况反馈,对整个活动进行经验总结。一段时期内就要对全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把握动态。其次,要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积极性,推动项目运作良性发展。要激励各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辟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阵地。结合志愿者服务倾向和社会服务需求,建立主题引导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志愿者的服务方向进行合理引导。再次,要展现自身优势,打造品牌项目。高校的志愿者工作不仅要加强项目开发运作机制建设,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组织动员能力强和青年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定期开展一些特色项目,发掘并树立品牌项目,最终实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项目格局。

(三)系统培训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志愿者骨干培训体系

要培养合格的志愿者,就要建立高效、严密的培训机制,把实践教育与系统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扩展志愿者骨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系统培训树立有序的志愿者活动意识,拓展工作视野,激发服务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

上开拓志愿工作的生命之源,长青之木。首先,要培养骨干志愿者,就要挑选一批优秀的志愿者队伍。其次,在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上,采用现代管理教育方法,以骨干之间传帮带为纽带,逐步完善培养机制,强化骨干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四)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仅代表着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与肯定,还可以促进和帮助青年志愿者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使他们的服务、他们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更深。加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五)政策保障、法律保障、人员保障等问题

可以为志愿服务立法,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定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对志愿者何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黄飞燕.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6):214-216

[2] 孟富仙.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J].文教资料,2007.7:215-217

[3] 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4] 张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41-43

[5] 王为正.试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价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1(4):31-33

第三篇: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第三期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结业论文封面

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所在学员班:3班

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名:张田青

暨南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

2012年

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三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3班 张田青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的特性,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中遇到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关键在于:做好宣传工作;规范队伍管理制度;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

[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引言]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行动,是爱心、良知和奉献的一种展现。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手段和团的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弘扬人类真善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发展困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4

1.1志愿服务的起源......................................................................................4 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5 1.3 志愿服务的特征:...................................................................................5

1.3.1 自愿性..........................................................................................5 1.3.2 无偿性..........................................................................................5 1.3.3 社会性..........................................................................................5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6

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6 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6 3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7

3.1 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8 3.2 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9 3.3 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9 3.4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9 3.5 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10 3.6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10 4 志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1 4.1 做好宣传工作。...................................................................................11 4.2 规范队伍管理制度...............................................................................12

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系统........................................12 4.2.2 完善激励机制............................................................................12 4.3 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13 4.4 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13 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14 4.6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14 5 结论........................................................................................................15 参考文献......................................................................................................15 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

1.1志愿服务的起源

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志愿者制度的确立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主义抬头,但志愿者本身的存在则自古以来已经存在,古时候的赠医施药可被视为志愿者的雏型。西方志愿者起源的重要概念建基于罗马时代的博爱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责任及救赎观念,透过义务工作表现出人性的爱及弘扬宗教的善性。而近年志愿者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弥补政府对社会支援的不足,结合政府、商界及民间的力量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服务。志愿者就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

志愿服务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爱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服务。在国际社会,志愿服务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最初起源于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等与战争相关的人道主义的救助活动。在当今和平时代,志愿服务已经涵盖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维护和平、社区建设和社会进步等诸多领域,成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成为公民重要的生活方式。

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

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志愿服务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即追求全人类的和平、自由、机会、安全和正义。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的本质与特征就在于它的志愿性、无偿性与公益性。志愿服务的功能与核心价值就在于:一是传递爱心;二是奉献社会;三是激发人性光辉。志愿服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工具。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3 志愿服务的特征: 1.3.1 自愿性

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和首要原则。主要强调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为志愿只有自愿才能成为持久。

1.3.2 无偿性

无偿性是志愿服务的另一基本品质,强调服务的非盈利性和利他性。志愿者不计物质报酬,强调奉献精神,强调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力量。

1.3.3 社会性

志愿服务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志愿服务远远超越了道德限定的范畴,已延伸至了社会进步事业更多的空间角落。从性质上来看,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支持。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志愿服务在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人追求自身幸福与利他、社会团结、秩序、道德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近年来的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志愿服务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

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及其发展。在我国很多社区,由于人口老龄化,社区居民在托老、带老人外出游玩、带老年人看病、老年人理发、设家庭病床、儿童入托、拆洗做卫生、提供换煤气罐等方面的需求较大,问题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率先作出了回应。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无偿为孤寡老人、病残和特殊困难户提供服务。

第二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共青团系统自上而下发起的,即使是早期深圳市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在团市委的发起与领导下推广的。从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团系统在发起和推广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民间有了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行动,而且一些政府或半官方的人士也开始认识到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直接发起和推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第三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一些草根组织如“北京市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

总的来说,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大致包括以上三种类型。第一种模式是

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回应社区弱势群体的需求。它与中国传统的邻里互助文化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在民政部门的推动下,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得以迅速推广。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虽然民政部门能够通过健全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社区志愿者协会,但是,它的弊病在于这些自上而下成立的协会往往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一些地方的协会甚至与街道办事处或民政部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于不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服务,因此群众并没有被真正动员起来,其结果是群众的自愿性不足、公众参与不够,一些地方的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甚至只是有名无实。第二种模式是在一些具有创新意识与远见的团干部的推动下发起的,并通过共青团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从一开始,青年志愿者协会就是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甚至可以说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团委的一个特殊部门。然而,由于团干部本身素质较高,年轻、有创意和干劲,因此,各地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志愿服务有声有色。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缺乏与被服务的弱势群体有效结合的交点。第一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力量自上而下推广的,它与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的建立和志愿服务的形式不同,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从现有的情况看,它的局限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有时会偏离志愿服务的本意,成为具有一定非自愿性,甚至强制性的活动。因此,以上两种模式都遭到了一些不同意见者的批评。

第三种模式不仅是由群众自愿发起,而且是通过民间的力量扩展。这种模式与西方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最为接近。它的优势在于,所建立的这些志愿者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治性,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公众的参与热情较高。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的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这一方面与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国的文化、体制环境等因素有关。在没有政府推动的情况下,民间自发的模式很难在其他地区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

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如参与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面不广、人才流动过快、资金匮乏和不足、相关法律及伦理规范缺失、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等。

志愿服务,作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诞生的新兴事物,由于适应社会成员的需求而获得较快发展。然而,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以及人们观念意识差距的影响,在发展中也遇到种种困难、产生不少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

随着多年来志愿理念的深入人心,志愿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多。截止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的注册会员数已达612882人。但是由于志愿服务的岗位也在不断增多,志愿者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偏差及对志愿者群体的误解,使得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致使一些典型的、集中的服务活动,由于志愿者人力资源的缺乏还没有做到将服务网络延伸至所有社区,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难以避免的问题。

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面临人才缺乏与人才流动过快的双重困境。首先,我国公益领域普遍存在薪酬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发展空间狭小、社会保险缺失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优秀人才的进入,也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继续服务,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依据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88.5%的公益人员月薪酬集中在5000元以下,25.7%以上公益人才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67%的志愿者反映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37.7%的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其次,我国的志愿活动多以大型体育赛事和各种特定活动为多,如奥运会、亚运会、助残日、预防艾滋病日、学雷锋活动日、国际志愿者日等,这种短期化、运动化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使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延续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志愿服务人员的短视行为与心理。最后,在大多数志愿活动中,我们仍然发现,志愿者多数是由在校学生由共青团组织参加志愿活动,或退休人员居多,社会自主参与比例很小。专职志愿者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志愿人员职业精神的缺乏和专业能力的不足,从而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和质量。人员流动过快,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人才队伍缺乏相对的稳定性,是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管理及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久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2 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

由于志愿服务观念上的差异,使得服务领域的开发受到阻碍。国外的志愿服务已经从神圣化向日常化转变。神圣化是指专门从事特殊的、有崇高意义的服务;日常化是针对社会成员任何合理的利益需求开展服务,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我国许多志愿者,仍然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志愿服务就是专门针对老人、残疾人的服务,或者特殊者的服务,而不能将服务视野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这样,严重局限了志愿服务领域的开发,使得很多可以由志愿者完成的领域无人问津,加重了政府机构的负担。甚至出现了“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状况,降低了服务效率。

3.3 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

我国国家财政有大批资金用于志愿服务,目前,东莞市已经把志愿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由于管理上的障碍,资金无法高效地用于很多小型、个人组织的志愿服务。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也大都来自于民间募捐所得或是志愿者个人。而仅仅依靠者两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十分困难,耗时耗力,是难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及时提供的。所以,如何实现资金筹集的及时、充足、有效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

许多志愿者组织是与共青团组织合成一体,团干部是志愿组织管理者,团员也是志愿者。这样的体制使志愿者的人数得以扩充,易于管理,也让团员团干得到很好地锻炼。但是,在某些实际的志愿工作中,服务活动难免流于形式,缺乏生命力。由社会人士独立组成的志愿团体,独自策划服务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的中间团体。然而,由于仍有传统计划经济及管理模式的影响,志愿服务也受到传统组织模式的制约,对“人治”的依赖程度较重。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极为可贵的经验,但是,与社会成员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与外国青年志愿服务水平比较也有极大差距。

3.5 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

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的志愿服务立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出台的专门规范志愿服务的立法均限于地方层面,仍有约75%的地区处于志愿服务立法的空白地带,全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在现有的立法中,多以原则性的规定为主,可操作性不强,而全国性立法则是倡导性的,相关规定不具体。由于多方主体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责任承担等问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制度,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法律规范不完善,法规效力等级较低,有关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是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立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首先,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备,导致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清晰,职责权限难以明确和落实,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志愿行动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次,相关伦理规范与行为守则的缺失,容易导致志愿者行为的失控和伦理道德的失范,容易引发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容易导致相互间的不信任,从而影响志愿组织的公信力和志愿者的社会形象。因此,制定志愿服务法和志愿者伦理守则,约束和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使志愿者在完善的法律保护和伦理规范下,充分发挥和实现志愿服务的功能与使命,是我国志愿服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3.6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在服务领域、人员招募、项目策划与推广、组织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均存在着系统化、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持久化不足等缺陷与问题。如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不严格,导致临时性不在册的志愿者人数往往超过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造成情况的不掌握和资源的闲置或流失;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计划性和规范性;长期服务项目少,没有专业化的项目策划、运营与推广,导致服务项目缺乏恒久性和可持续性。我国志愿组织本身制度建设上的缺陷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使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制度上的保证,使志愿服务活动容易陷入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的境地,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志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从调查中发现,现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理念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倾向,在社会转型期,志愿服务本身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针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今后一段时期如何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4.1 做好宣传工作。

诚然,青年志愿服务的目的不在于宣传,重要的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弘扬一种精神。但是,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间的一些宣传工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保证力度到位,才能更好的将志愿服务活动为更多得社会群体知晓,并籍此呼吁更多的人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之中。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来进行青年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宣传、投诉、咨询、表彰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优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并以此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力量,弥补志愿者资源不足的状况。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社会认知度、公众参与度相对来说都比较低。据全国政协调查,目前我国各类志愿者人数仅占总人口的5%,这与发达国家的40—60%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黑龙江省的一项调查,63%的人不太了解志愿服务,68%的人不知道如何参加志愿服务,甚至一些人对志愿服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或偏见。如有的人认为志愿者是“廉价劳动力”甚至“免费劳动力”;有的人认为志愿服务是“青年人的事情”;有的人认为志愿服务太“崇高”、太“神圣”,不是普通人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与持久发展。因此,从公民教育和舆论导向入手,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参与志愿服务的风尚和文化,引导和培养公民志愿服的热情和意识,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社会基础,是促进我国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4.2 规范队伍管理制度

要保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首先应建立健全符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修订相关章程,明确青年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制度,实现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工作,使青年志愿服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可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更好地发挥注册认证制度的积极作用。

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系统

中国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应该从初创期的混合一体、层次不明、职责不清向系统分工、层次分明、职责清晰转变,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志愿服务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转型的关键是从单层结构向三层结构转变,即:第一,策划咨询层由高素质的志愿服务专家和资深的志愿服务骨干组成。主要研究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提出志愿服务工作创新思路,策划重大志愿服务项目,评估志愿者服务效果。第二,管理协调层由志愿服务专业人员和骨干人员组成,主要安排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整合服务资源,处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矛盾。第三,实施操作层由广大热心的志愿人员组成,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活动。当然,三个层次的人员可以互相流动。同时,志愿服务还要形成自上而下形成网络。

4.2.2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确保志愿服务具有活力的重要措施。要建立以社会激励为基础,并与组织激励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可以探索运行普遍奖励与重点表彰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化表彰奖励机制。要对成绩突出者发给勋章以资纪念与鼓励,也为他们在晋级、晋职、晋薪等切实利益方面的落实疏通渠道,提供优惠。通过舆论媒介大力表彰他们的事和业绩。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些成功的激励机制,如青年者志愿者协会进行的杰出青年志愿者评选活动;上海社区志愿组织实施的时间储蓄制度等都值得推广。

4.3 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目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普遍呈现单一化的特征。随着当代青年人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更喜欢独立地观察社会、透视人生,形式单

一、形式主义的活动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要求。志愿服务从招募之时就应该贯彻着一种自主、自愿的思想,根据实际,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形式,使之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青年人,也有义务将自身的奉献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把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拓宽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将视野扩展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只有这样,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同时才能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在大力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及服务领域的同时还要注意品牌活动的打造。活动的形式既要结合时代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来组织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脚踏实地地把活动做好做精。

4.4 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

志愿服务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充足的资金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国外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资金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赞助、海内外企业和个人捐赠、志愿者捐款、通过创办实业等方式自筹。我国志愿服务经费应该由国家从财政预算中拨出。同时,志愿服务要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赞助,鼓励企业支持志愿服务。除利用国内资源外,还要着眼于海外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筹集资金后,建立自愿服务专项基金,在得到有效监督和风险保障的前提下,通过经营投资渠道,推动基金增长。在资金的管理上,要着重建立资金监督机制,把好资金的进出关,同时增加透明度。

志愿服务活动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活动才能更好地展开。目前,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应该从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上争取社会认可,吸收社会上更多的人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予以重视,共同来关注和关心青年志愿群体。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力量,为个社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以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也应该主动承担部分责任。政府在关于政策、法规、资金等方面都应该大力支持,帮助解决志愿者行动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这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风

气,形成较高的社会影响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当代中国,由于各种客观现实性原因,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各项体制的愈加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志愿服务工作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非正式支持,是一种基于初级群体和个人的资源,要面向社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还不够多,组织发展还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踊跃支持。要创造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添加剂,它既从内部督促志愿者组织扩大自己的队伍,壮大实力,又从外部扩大支援者形象,加强志愿服务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社会媒体要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报道,让社会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以各种方式广为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工作和典型事迹,弘扬倡导志愿精神。具体途径可以是:创办志愿服务杂志,或在各类报纸上开设志愿服务专栏,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广场等等。

4.6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

众所周知,互联网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讯网络不发达,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志愿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建立发达、方便、快捷、灵活、程序简洁的志愿服务信息库和信息管理平台是我国志愿服务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建立全国志愿者数据库,通过建立志愿者电子信息档案,详细收录每一位志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及所在单位等情况。志愿资源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志愿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志愿资源的科学调配,有利于避免志愿资源的重复利用或闲置,有利于志愿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可以实现志愿资源的网络化管理。通过专业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使人们能够便捷灵活地登陆和了解有关志愿组织及其相应服务的基本信息,及时获取有关志愿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志愿服务及其志愿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有助于志愿组织、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动,有助于科学

配置志愿资源,有助于保障和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和效率。因此,建立志愿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实现志愿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将使我国志愿服务的管理得到长效可持续发展。结论

经查阅多方有关志愿服务研究的文献、收集各地志愿服务进展的报道以及亲身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志愿服务正在大力开展,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就,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较为突出。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还需社会各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祝小迁,窦贤琨,2011

2、关于建立长效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几点建议,胡娜,2011

3、关于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几点思考,朱恒顺

4、志愿服务的内涵、功能及模式简评,王士恒,2011

5、志愿服务的模式与思考,舟渡,周慧敏,2009 6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何艳,2011

7、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探析,王辉,2011

8、论志愿服务发展——基于和谐社会视阈,曾武成,2009

9、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及其形成,廖恳

10、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党秀云,2011

11、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李维意,郭广伟,2011

12、建设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小勇,范璐,谷晓红,吴思渊,屈欢欢,2011

13、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邓国胜,2009

第四篇:志愿服务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12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创新社会治理结合起来,与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制度,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刘奇葆指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条件深入挖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要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有效途径,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志愿服务文化自觉。要坚持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服务重点,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活动平台,把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刘奇葆强调,要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嘉许制度和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繁荣发展。会上,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宣布成立,联合会会长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

第五篇:志愿服务

开展志愿服务 建设人文医院

——邢台市人民医院 宋聚海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善行河北、德润邢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我院以防病治病、健康讲座、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心理咨询等服务活动为重点,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

一、领导重视,深刻认识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

1、把志愿服务提高到建设人文医院的高度来认识。我院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我们认为开展志愿服务既是上级的号召,也是建设人文医院自身的诉求,医院通过志愿活动,一是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医院文化。二是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志愿服务一方面培养了医护人员的职业精神,更好地理解了病人的心理,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更好的沟通,让自身在活动中不断成长;另一方面也拉近了与患者间的距离,让医患更和谐。三是积极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更是践行社会责任,倡导社会互助,树立良好的医师和医院社会形象的过程,对促进社会进步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2、志愿服务利人利己。有些人对志愿服务有片面认识,认为从事志愿工作就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有的认为志愿工作只是为了减轻专职人员的工作负担,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有的认为志愿服务是那些不愁衣食且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能干的事,把志愿服务看做富人的消遣。这些都是不对的,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对志愿者个人,对服务对象,都是非常有益的。医院有责任教育员工,并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

3、健全组织,形成共建志愿服务合力。由于认识提高了,所以对志愿服务工作,执行起来就比较主动,站位也比较高。过去志愿服务由团委、医务科组织实施,现在我们建立了“党委直接领导、各部门共同参与,分头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由党办室牵头组织实施。院党委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成立了医院志愿服务总队,下设党员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医疗志愿者、护士志愿服务、职能科室志愿服务、妇女志愿服务、学生志愿服务(包含社会志愿服务)七个分队。采取总队和各分队共同协调管理的管理模式,各分队在开展活动前将工作计划交总队备案,活动后及时向总队总结汇报。

一是牢牢抓住“组织动员”这个传统法宝,以巩固强化组织网络来确保志愿服务动员力量。切实加强党团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党团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党团员在志愿服务中的先锋模范和生力军、突击队作用,将志愿服务纳入党团员民主评议内容。为扩大志愿服务队覆盖率,在院内发布了志愿者招募通知,医院职工(含离退休职工)均可自愿申请加入到邢台市人民医院志愿者服务队。同时也欢迎社会人士参与我院志愿者服务队。

二是全面推行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注册制度,健全培训注册机制。申请人经填写志愿者申请表,报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后登记、注册,即成为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在志愿者提供服务前集中进行志愿精神培训和志愿岗位的培训,意在让志愿者真正领悟到奉献的崇高,从内心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传播志愿服务、无私奉献的理念。目前注册志愿者710名。

三是开展志愿服务表彰和星级志愿者评定工作。我们对志愿者管理采用自主管理和协同管理相结合,对每位志愿者服务的项目、时间和工作表现,录入志愿者档案,医务志愿者服务情况同时录入医德档案,为各级各类评优、评先提供依据。对全院各部门涌现出来的志愿者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营造“人人关爱志愿者,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

二、通过多项实践载体,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一)院内志愿服务。我们坚持志愿服务在医院,秉承“医疗有局限,服务无止境”的要求,设立专职导医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为门急诊、住院患者特别是残疾人提供包括导医、导诊、预约诊疗、咨询、护送、取药、陪同检查、取送报告单、费用查询、健康教育、环境卫生、义务劝烟等服务,共同倡导“文明乘梯、有序候诊和安静诊疗”的志愿氛围,共同践行志愿服务在医院的行动,不断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二)医疗下乡志愿服务。我们一直坚持把“志愿者服务”作为医学人才成长历练的一个社会实践平台,通过多年摸索,逐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形式多样的医疗下乡志愿服务模式。一是重点扶持。河北省启动“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我们以医疗惠民为主导,以对口帮扶为主线,以移植技术为主打,组织志愿者到对口支援、协作医院,通过三年一个周期,定点帮扶了十所县医院,年下基层帮扶的志愿者有57人,接诊门诊6740人次,急诊870人次,开展手术60例。在省厅万名医师下乡工程专项检查中,我院志愿帮扶工作受到表彰。二是常年定期、不定期组织医务志愿者下乡义诊400人次,看病8600人次,几年来我院志愿者义诊足迹遍布邢台几百个村庄。三是为基层免费培训技术人员26人次,接待受援医院参观、学习40人次。四是每年举办一到两次市县乡三级医院联谊会,全面培训基层管理人员,提高基层医院管理水平,共同探讨解决百姓看病难、贵等实际问题,集思广益。同时,志愿者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重大节假日自行组织开展便民义诊服务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医疗下乡志愿服务,为基层医院和基层百姓解决了许多问题,我院被评为省三下乡先进单位。

(三)主题性活动志愿服务。我们组织各类志愿者积极参加“3·5学雷锋纪念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12植树节”以及“中国爱眼日、世界心脏病日、世界肾脏病日、世界高血压日”等卫生日,在医院内外开展主题性志愿服务活动。

(四)大型活动保障志愿服务。我院是邢台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我们把组织开展以服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大型活动为主题的突击性志愿者服务活动,作为显现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舞台,组织志愿者到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大型赛事现场,提供健康保健咨询、现场医疗救援等志愿服务。

(五)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志愿医疗服务。组织医疗志愿者参加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服务,参加重大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志愿服务。在非典、抗震救灾、抗洪救灾、三鹿奶粉事件、手足口病防治、甲流感防治等事件中,医疗志愿者都展现了他们的风采。

(六)特殊对象志愿服务。我院志愿服务者利用节假日到城乡、社区、敬老院、福利院免费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残疾人等提供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科普资料发放、健康咨询等服务。组织开展以帮困助弱为主题的帮困扶持活动,积极参加慈善捐赠和宣传。政协委员孔祥顺与24中贫困学生陈某结成帮扶对子,送去帮扶资金1200元,未来五年还将每年资助1200元。青年志愿者段韶华带领10余名志愿者,坚持六一和元旦到儿童福利院献爱心,送上蛋糕和小食品,与小朋友一起过节,已经3年。今年5月24日她又发起向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我院40多名志愿者捐款3000元,购买书包文具等,送到内邱石坡嘴希望小学。当时有牛城晚报记者跟随进行了报道。

全市“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响应上级号召,积极建设“残疾人爱心驿站”,为残疾人提供更全面的康复训练、心理咨询和知识讲座等服务,届时医院体检中心要为每位残疾人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我院利用中医康复科残疾人康复大厅,由志愿者组成残疾人康复指导专家组,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指导和训练。利用“助残日”、“爱耳日”、世界卫生日和下乡、社区义诊等机会,组织医务志愿者开展残疾人康复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自身优势,2013年、2014年连续举办了“九九重阳、关爱老党员眼健康”大型义诊活动,为2000名退休老党员进行了眼科义诊,并为患有老年白内障的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全年与残联、市红十字会、市直工委等部门合作,完成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500例,手术成功率100%。

我院在挂号、收费、取药等窗口设立了老年人、残疾人优先服务窗口,并挂有明确的标识,提醒广大群众礼让来院就诊的残疾患者。院内实行无障碍设计,在住院部、门诊楼、医技楼门口均增加了缓坡设计,急诊楼增加了电梯,保障残疾人在院内活动方便,组织开展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方便残疾患者就诊,营造了和谐的就医环境。我院被市文明办、市残联授予“残疾人爱心驿站”,河北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我院“河北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工程”荣誉称号。

(七)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加全市经济、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各项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外二党支部组织志愿者追忆抗大精神,为前南峪老区人民义诊。机关志愿者弘扬志愿精神,为城市添风采,积极参加洗城活动,受到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查通报表扬。

三、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几点体会

1、提高医务工作者职业素质,促进医院人文回归。志愿服务与医学有着共通的专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都强调追求社会公正与社会福祉的最大化、人的尊严与价值、服务、尊重病人的隐私、满足服务对象需求等。医务人员通过志愿服务,以第三方的视角与患者体验充分融合,更好的理解了病人的心理,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更好的沟通,使医师职业精神培训有了实践性的落脚点。

2、引领全社会文化风尚的建设。在志愿者的发展过程中,医院积极吸纳社会人士不断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其中包括高校大学生、社会监督员、离退休老职工、民主党派人士和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大家为了奉献爱心、履行社会责任志愿走到了一起。社会志愿者的加入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医院服务的开始,并且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必将促进全社会文化风尚的积极建设。

3、志愿者活动必须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做到人人参与,从小事做起,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争先创优,争做合格的志愿者。

探索符合医院特点的医务志愿服务模式,建立与医疗服务新机制相适应的医院文化建设模式,目前才仅仅是个开始。还存在部分志愿者积极性不高、主动服务意识相对较弱等现象。我院将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推进此项工作向前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推动医院和谐文化建设和全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下载志愿服务立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志愿服务立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务师行业立法研究

    深度!税务师行业立法研究 原创2016-03-24张松 刘晓辉随着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逐步展开,税制将更加复杂。纳税人自我申报制度将成为税收管理的重要依托,对申报的全面、及时、准确也......

    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

    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管理模式研究内容摘要志愿者工作是建设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静安团区委将青年志愿者工作视作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重要品牌。经过......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一、高......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研究(精选五篇)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从消防志愿队伍建设、地震预警与救济应急志愿队伍建设和红十字会应急志愿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介绍我国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现状。......

    志愿服务总结

    新圩镇“微笑满绿城,志愿促和谐”党员志愿者服务行动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市、县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广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行动的安排,推动我镇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牢牢把......

    志愿服务方案

    志愿服务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活动主题 紧紧围绕创建文明城区的主题以及各项要求,积极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促进“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大力......

    志愿服务事迹材料

    志愿服务事迹材料 本人系化科院09级应化3班,现任化科院敬文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中心主任。自09年入学便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三年来,我参加并组织了许多志愿服务活动。本人10年进......

    志愿服务规划

    志愿服务规划 当今社会需要志愿服务,并且人群与形式丰富多样,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积极投身于各种志愿当中。根据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我为自己指定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