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研究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文章从消防志愿队伍建设、地震预警与救济应急志愿队伍建设和红十字会应急志愿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介绍我国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现状。指出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存在志愿者专业性和可持续性能力较低、缺少统一的应急志愿管理机构、志愿激励政策尚未完善和相关的法律环境尚且缺乏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应急工作 志愿服务 管理机制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21
【文献标识码】A
志愿服务相关概念
志愿组织。学术界对于“志愿组织”展开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中期,起初,美国研究学者Levitt提出“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即“志愿组织”的起源概念。①在“第三部门”的概念出现前,社会被划分为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Levitt认为有一种社会组织既不属于公共部门,也不属于私营部门。此后,相关概念层出不穷,如“非盈利性组织”、“慈善组织机构”等。学者何增科将“第三部门”称为“志愿组织”,其提到志愿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备纯粹性,即所付出的劳动不求任何形式的回报,与受益方也毫无亲朋关系。②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最初是指西方世界宗教领域对于社会做出的慈善活动,从20世纪开始,大量慈善性组织与机构开始涌现,社会志愿服务呈现出一片良好的状态,全球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前,学术界尚未对“志愿服务”做出具体统一的界定。一般而言,“志愿服务”是在共同目标导向下形成的无功利性的相互协作。Parker和Wilson提出“志愿服务”具有自觉自愿特性,不排除其他如社会名誉等的非物质性回馈。③在联合国制作的资料中,对于“志愿服务”的行为判定做出下述说明:首先,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并非出于经济性目的;其次,“志愿服务”人员的行为出于本人自我意愿,并非具备他人强迫性;最后,“志愿服务”可以为参与人员或者第三方带来收获。
应急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参与人员在面对社会性突发事件的时候,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为灾区提供救济、救助以及灾后重建的非盈利性服务,我们将其称为“应急志愿服务”。依据服务工作具体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应急志愿服务”划分为“灾情预警”、“防灾能力培训”、“抗灾救助”、“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等。应急志愿服务构架体系是由沟通、运行、支持和保障等多方面体系共同形成。而关注志愿人员的召集、培训、派遣和奖惩等方面的工作则属于应急志愿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我国主要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现状
消防应急志愿队伍建设。我国消防志愿服务建设起步较早,历史较久。然而,具有系统性的消防志愿队伍建设起始于2008年。据报道,2008年,我国十余个团体共同发起关于消防建设事业的志愿者活动。依据计划,相关经费来源应当包括政府财政支出、社会慈善资金募集、资源自主等。一般采取由上至下的组建方式,消防志愿队伍的组建是先进行组织建立,再进行人员招募,之后对志愿人员进行培训,后发证。我国消防志愿队伍发展速度较快。全国各地范围内均建设成立了消防志愿队伍。我国消防志愿人员经过培训后,可以获得志愿证。然而,志愿人员无法与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消防志愿人员可以做到下述几点:首先,当面对紧急事件后,志愿人员需要具备预警意识和报警意识;其次,消防志愿者可以对于一些不需要专业人员便可以处理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紧急处理,例如抢救老弱伤残人员;最后,当紧急救援工作开展之后,应急救援人员可以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地震预警与救济应急志愿队伍建设。我国地震带分布广,多个人口较多、经济繁荣的城市均分布在地震带上。1997年,我国关于预防和抗震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没有提到地震志愿者服务,到2007年,制定《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提及地震志愿服务力量的重要性,明确规定了志愿者队伍参与的职责,并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救援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业务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在四川省汶川地震发生之后,相关部门对防震相关法律法规做了重新的修订。其中,地震志愿者服务力量得到了肯定和重视。此后,国家各级地震部门非常重视防震自救工作,且强调培养一批收过专业培训与训练的志愿者队伍的重要性。2003年开始,我国地震局开始在多地进行地震志愿者试点工作;2004年开始,在原有试点城市的工作得到巩固同时,将试点工作向其他大城市进行大范围推广。④
总体而言,地震部门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不像我国消防志愿队伍组建那样,主要采取自上而下、全面铺开、政府主导、网络联络的形式,而是采取试点实验,以点及面,逐步推广的模式。然而,我国地震志愿者服务机制的构建和队伍的管理体系构建应当结合消防应急志愿队伍建设相关机制,做到在灾害发生时及时展开自救,且可以及时上报灾害信息。
红十字会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红十字会的志愿者队伍与地震和消防部门相比更为历史悠久且规范。1997年随着《关于进一步组织红十字志愿者开展活动的通知》下发,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指导委员会”,2005年改组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2007年出台《中国红十字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同年制定《中国红十字会“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各级红十字会要加强对灾害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特别要注重在灾害多发的农村地区发呢灾害应急志愿者队伍。”
然而据资料显示:早在规划出台前,红十字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与建设始于2005年,并于2005年5月8日海南省红十字救援大队建立全国首支完全由志愿者组成的红十字救援大队。到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将在内地31个省级分会每个至少建立一支红十字志愿者紧急救援队和一支经十字志愿者卫生救护服务队。然而,红十字会在其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过程中,也不能纯粹的依靠自己卫生救护的本职领域,而是依应急救援的需要向其他更多专业领域比如搜救、通信、医疗、心理援助等方面发展,这必然会带来更多部门比如消防、地震等组织的合作与配合,这样的发展策略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红十字会应急志愿者队伍的发展。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志愿者专业性和可持续性能力较低。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系统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呈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和追崇性,不仅目的具有盲目性,且动机也具有盲目性。当灾情发生之时,有的志愿者会立刻产生救援的想法,有的志愿者则是因为受身边人影响而参与其中,面对救援,皆缺乏理智。由此导致的恶果是,当灾情发生时,所谓的志愿者们纷纷涌入灾区,使得灾区被围堵,官方不得不下发命令志愿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救灾区域。虽然志愿者们本是出于好意,但是却为灾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使得救灾工作进入混乱的状态。例如,当灾情消息发布于世之后,很多志愿者自驾到灾区,施展救助,这使得通往灾区的道路被车辆堵塞,大型物资救助车辆和医护救助车辆无法顺利进入灾区,这便会影响到政府对于灾区的救助。
缺少统一的应急志愿管理机构。相关调查发现,在灾区参与救援的志愿者队伍中,很多都是没有经过合法的注册程序而自主建设成立的。例如,2008年,我国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政府禁止没有经过合法注册的非政府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到灾区进行救援。志愿人员参与建立志愿组织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很多缺乏和政府的沟通与联系,志愿者和政府之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注册与管理平台,这使得志愿组织的建立处于非常混乱的状态,很多部门都为志愿者提供注册服务,但是出现数据重复的问题,当恶劣事件发生后,无从追踪相关负责人。除此以外,民间志愿服务组织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时候,虽然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然而由于训练缺乏,有时候则会于无形之中给灾区的灾民带去伤害。例如,有的志愿服务者不具备专业的自救知识,当灾区发生后,盲目前往救灾区域,反而给政府的救灾增添了麻烦。
志愿激励政策尚未完善。虽然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已经将管理组织及人员的激励与奖惩纳入管理工作体系之中,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的志愿激励政策还不完善。例如,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四川省政府对相关组织、单位及个人进行了表彰活动,但是表彰活动并不具备广泛性,表彰对象具有片面性,很多工作在一线的人员并未进入政府视野,虽然默默为灾区贡献了很多,但是并未得到激励。
这一方面因为我国志愿组织的注册不够完善,很多参与救助的志愿者都是在合法注册之外,不属于任何一个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又或者是表彰的很多都是政府单位工作的个人,但是抗灾在一线的很多民间志愿服务组织与团体则被忽略,相应的志愿激励政策不够完善。
相关的法律环境尚且缺乏。在国家应急预案体系中对应急志愿者角色的检索发现,我国应急志愿服务人员进入较为尴尬的角色状态。一方面,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调了应急志愿者参与灾区救助的重要性,然而却在很多时候,将志愿者的作用忽略在预案之外。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应急预案中明确了志愿者角色的作用,但是只是一带而过,没有对志愿者的角色和作用等作出具体的说明。在后续的工作中也未提及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志愿者参与救助的时间、途径等也没有提及。例如,虽然汶川地震后,国家关于重大应急突发事件救助相关法律法规认可了志愿者的作用,2009年修订的交通应急事件处理相关法规也提及了志愿者力量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具体界定社会志愿者力量。⑤虽然志愿者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应急救助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力量,但是此后修订的应急预案处理中也未曾提及志愿者的作用,这些无不说明了我国志愿者参与应急救助尚缺乏相关的法律环境。
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建立的对策
设立统一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建立应急志愿服务工作部门。建设成立我国志愿人员相关的管理机构与组织,可以帮助具体落实国家政策中关于志愿者队伍建设及发挥志愿者重要作用的工作,是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的必然需求。与此同时,其可以帮助解决当前我国志愿者组织队伍建设盲目化、支持力量不足和管理混乱等问题,使得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更加规范化。需要进一步遵从党的指示与领导,设立志愿者服务委员会部门,用以专业指导志愿者队伍建立、管理、参与救援等工作。与此同时,进一步增强国家关于应急事件处理的管理部门对于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扶持,使得志愿者工作可以和政府应急处理工作连接起来。各个级别的志愿者工作部门应当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一性的规划,并非一定得亲自参与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引导与指导,体现出“以人为本、科学引导”的理念。
规范应急志愿服务工作程序,提升应急志愿者管理水平。我国当前的志愿者服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志愿组织对于参与志愿救助的权利及义务没有做出具体的说明,这使得志愿救助服务活动一度陷入混乱的局面。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志愿者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关的志愿者管理组织机构应当继续健全多种管理制度,使得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具体化,例如规范志愿者的登记与注册、演练与培训等流程。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报名采用实名制注册,实名信息经过审核通过后方可得到认可,且通过电子联系方式与对方保持联系,建立起实名制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对所采集和等级的信息进行周期性的管理。对于所登记的人员需要进行阶段化的培训,当培训合格后,方可发证,允许其参与灾区救助。
规整资金筹集与使用制度,确保应急志愿服务体系科学运行。非专业志愿者服务的服务供给成本低于专业机构供给成本水平,使得志愿者应急服务在资金使用上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这便是政府号召与强调自愿者服务力量的关键所在。然而,无论是志愿者队伍的管理,还是志愿人员的培训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因此,可以成立从中央到地方多级的志愿者服务与管理使用资金管理组织,多方面筹措资金,对于资金的使用,也要精准把握,科学监督。然后每年以项目形式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支援,且对于其他形式的应急志愿组织服务进行鼓励与引导。项目支出方式可采取招标形式,体现出公开公正性。用于志愿服务管理工作的使用资金要控制在预算之内,从而节省部门资金用于救助准备,例如人员培训。
确立应急志愿者服务的定位,确切掌握队伍建设目标。对于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方向不清、定位不准等问题,需要确立应急志愿者服务的定位,确切掌握队伍建设目标。可以对政府、救援组织机构、居民自救等灾害救助方式与志愿者应急救助进行对比,在做出综合性的权衡之后,明确其功能定位。当灾情发生后,我国社会应急救助志愿服务队伍主要是帮助政府做救助协助工作。鉴于志愿者机构人数多,且分布范围较为广泛,进行救助工作时较为耐心细致,志愿者服务人员可以快速地将救助知识传播于广大受灾民众,以弥补政府等相关专业管理部门的不足。
推进应急志愿者服务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志愿管理机构应当借鉴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对我国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梳理之后,以最快速度制定出关于志愿者服务应急事件处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条例,从而从法律角度规范我国的应急志愿者相关管理工作,推进应急志愿者服务相关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相关立法工作之中,应当就志愿者服务人员的权利与义务做出相关明确的规定,一方面考虑现行其它法规,另一方面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例如,就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体系和国家管理部门关于应急救助的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讨论,且做出最后的立法说明。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科研处;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项目“公共危机事件中应急志愿管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M201411626002)
【注释】
①Levitt E E,Lubin B,Brady J P.Volunteers and nonvolunteers for an hypnosis experiment[J].Diseases of the nervous system,1962.②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③Parker,S.Volunteering altruism,markets,causesand leisure.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1997(3).④张网成:《国家应急志愿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与机制建设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⑤莫于川,梁爽:“关于完善中国的应急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之管见”,《河北法学》,2011年第5期。
责编/丰家卫(实习)
第二篇:志愿服务立法研究
Script>柏耀平
摘要:志愿服务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价值,由于我国缺乏必要的立法保障,在社会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对志愿服务进行统一立法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通过对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社会现状、立法原则和立法建议几个方面对我国志愿服务的立法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志愿服务;志愿者;立法;社会保障;合同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是基于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志愿服务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实践提供法律保障是当务之急。
一、志愿服务概述
志愿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源于十九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二战以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已把志愿服务纳入到本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来规范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就是志愿者组织或志愿者个人无偿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和其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志愿服务的自愿性
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必须是出于自愿选择,而非受第三人或外界的强制,这样才能使志愿服务与一般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的职务行为区分开来。虽然目前大多数的志愿活动都是由政府或社会组织发动的,但作为志愿者个人而言都是有选择是否参与的权利的。志愿服务不能作为一种义务而强加于任何社会成员。因此,自愿性是志愿服务区别其他社会行为的首要前提。
2、行为的无偿性
志愿者活动的动机是非营利趋向的,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明显区分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这就保证了志愿服务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我国部分地区将志愿者提供的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内容都登记在“储蓄存折”上,并一等量的免费服务为回报。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劳动服务关系,将有形的劳动从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开来,是一种变相的有偿行为,不应该作为志愿服务立法的调整范围。
3、志愿服务的社会性
志愿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不是存在于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而是在一定的公共空间和特定的人群当中进行他助或互助。公共福利和社会公益是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也是衡量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性和有用性的评判标准。
4、志愿服务成本的自给性
志愿服务必须是运用自己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服务成本个人化,但不排除必要的社会协助以维持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这体现志愿服务的本质是一种自我奉献。
志愿者就是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是志愿服务宗旨和目的的实现者,是志愿服务的行为主体。志愿者组织是从事志愿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包括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等等。随着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化,志愿者组织将使用统一的名称,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是志愿服务的名义主体,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必须以所在志愿者组织的名义进行。没有参加志愿者组织的志愿者不在立法的调整范围之内。
二.我国志愿服务现状
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同年12月,2万多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从那一刻起,中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走上了发展之路。1994年成立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到2000年,已经形成了全国性协会、36个省级协会和2/3以上的地(市)级协会及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网络,青年志愿者成为我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1] 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很快,目前已具相当规模,对促进社会文明、增进人民福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的志愿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各项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受到种种限制,志愿者的合法权利不能得到保障。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在参与社会服务时,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往往把志愿者作为无偿劳动力而滥用,如在2001年杭州西湖博览会上,有些公司让志愿者干活到晚上10点钟才让其回家;[2]第二,有部分志愿者把志愿服务当作是对他人的一种施舍,影响到服务态度。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不能被一部分人作为无偿劳动力而独占,志愿者的劳动和人格应该受到尊重。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2、志愿服务的规范性程度低
我国志愿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较少、效力等级低,都是地方性法规,而且原则性的东西多,可操作性不强,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具有很大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志愿者往往是没有通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在很多情况下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这不但影响到志愿服务的质量,而且可能危及到志愿者的人身安全,特别是在从事技术性较高危险性较大的志愿服务。
3、志愿者组织缺乏必要的经费
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的经费主要是通过会员交纳一定的会费以及社会的捐助,经费来源不稳定,并且严重不足。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时,自己要承担全部的费用,这不仅也使志愿者的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尤其是当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时,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或者由于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应该由谁来承担补偿责任,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可可西里丧生的两位环保志愿者,其家属应从哪里得到这笔应得的抚恤金呢这是一个及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4、社会上对志愿者不理解不支持的现象比较严重
很多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时遭到了单位和家庭的反对。一方面是由于单位从本单位的局部利益来考虑,担心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法律政策的保障,很多志愿者由于参与了一段时期的志愿服务,从而错过了晋升、分房、评职称的机会,甚至是连工作也没了,这无疑使有志于志愿服务的人热情锐减,思想上有顾虑有包袱。[3]
以上种种现象严重损害了志愿者的基本权利,影响了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要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要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使志愿服务走上有序的发展道路,立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三、志愿服务立法原则探析
1、有条件的社会共同责任原则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所有的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疾病、年龄、失业、环境恶化等多方面的社会风险,并因这些社会风险给生活带来了不舒适,并因这些社会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对社会成员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了威胁。这种风险完全由个人来承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平的,尤其对社会弱者。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相互帮助,有条件地共同分担社会风险。因此,具有一定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都有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务。通过强制性的社会立法,使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社会风险在一定条件下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通过对部分社会成员的特别保护来达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保障。[4]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志愿服务的水平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
西方发达国家志愿服务的起步较早,程度较高,各项规章制度也比较完善,而我国的志愿服务从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我国的志愿服务的立法必须立足国情,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法要确定的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无不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的制约。现阶段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人力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无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的社会保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资金不足、效益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很多缺陷。我国的志愿服务应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公共福利的提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社会公平与提高经济效益兼顾原则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其他特殊困难需要救助的社会成员,即社会弱者。[5]为社会弱者提高生活上的帮助、科技方面的支持,使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重新面向生活、走上社会。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但高福利制度体现了形式上的“公平”却牺牲了经济效益。志愿服务要为社会弱者“造血”,而不是“输血”,防止社会弱者过度依赖社会劳动者。同时,国家应对志愿者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为其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措施,给志愿者一种道义上的补偿,实现社会正义的动态平衡。
四、关于志愿服务立法的几点建议
1、建议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在理论根源和社会功能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不少欧美发达国家已把志愿服务纳入到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可以为我国的立法提供借鉴。社会保障是为了缓和经济结构而造成的收入分配或生活需求性资源分配不公平而设计的一种社会再分配方案。[6]社会保障作为现代国家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义务承担者是国家,但国家并不是唯一的义务角色。除此之外,社会及其成员也负有使每一位社会成员“继续生存下去”的责任或义务。[7]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和维持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和精神的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所提供的设施和相应的服务。[8]社会福利是以提高公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着眼于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改善这些社会群体的生活状况。[9]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为主题,以社会困难群体为主要扶助对象,而社会困难群体主要是社会弱者。《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第五条,青年志愿服务的重点对象是社会弱者,即残疾人、老年人、优抚对象和其他特殊困难需要救助的社会成员。由此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在社会功能和服务对象方面与社会保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为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作为社会减压的一支重要力量提供理论前提。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存在资金不足、内容有限、覆盖面狭窄和服务保障薄弱等问题,[10]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所形成的优胜劣汰必然会造成部分劳动者推出劳动岗位,从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收入而陷入危机。社会经济领域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运作,不能完全顾及到社会弱者的利益。政府保证的是公民普遍权利,从最普遍意义上关怀公民的现实生活,不可能照顾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之间出现了一定的“剩余空间”。[11]这些都需要志愿服务来满足社会弱势群体在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志愿服务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生活苦难的群体提供社会服务,无疑给社会保障注入了新鲜血液,必将对我国多层次达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作出积极的贡献。再者,现阶段我国的志愿服务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单向的,主要由国家和社会来负担。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由国家财政支助志愿活动,必将推动我国志愿服务蓬勃发展。
2、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
《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把青年志愿者组织定性为社会团体法人,以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笔者认为这种定性具有不合理性。社会团体法人作为法人的具体类型必须满足法人的一般构成要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12 ]这是法人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独立进行各项民事活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基本前提。所谓必要是指法人的财产或经费应与法人的性质与规模等相适应,能保证法人这一主体在社会
中独立有效运营。[13]目前,我国志愿者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严重缺乏,并且来源很不稳定。志愿者组织主要依靠会员交纳会费和社会各界的捐助来获得资金。这种途径获得经费的与志愿者组织参与的社会服务的性质、范围和规模是极不相适应的,远远满足不了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需要。因而志愿者组织不具备开展活动、承担责任所必需的经费,是不符合社会团体法人的构成要件的,因而志愿者组织只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组织。
志愿者组织是从事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非营利性决定了志愿服务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这是志愿者组织在组织活动时其经费来源缺乏保障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组织大型的公益活动以及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时更显得捉襟见肘。笔者认为志愿者组织在开展活动时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社会性质以组织的名义必要的成本费用,但这种费用不能分配给志愿者,以维持志愿者组织的生存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这并不影响志愿服务的非营利性这一基本特征。其次,志愿者组织只是一个中介机构,是名义上的主体。志愿者才是志愿服务真正的参与者,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体。比如在为大型企业进行活动宣传时志愿者组织可以收取必要的成本费用,但参加科技扶贫、环境保护等公共性的活动就不能收取费用。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十分混乱,没有统一的名称。有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服务营、志愿者服务队等等,很不规范。应该对志愿者组织的名称进行统一规定,便于管理和开展活动。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志愿者组织应该由共青团统一组织和指导,因为共青团有一套强大的服务组织网络,并且志愿者行动最先由共青团组织开展起来,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3、建议设立志愿服务储备基金
志愿者参与的服务都是自愿无偿的,没有通过活动赚取利润,不能通过内部机制解决志愿者组织的活动经费问题。志愿者参与培训、开展活动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尤其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或以外事件造成志愿者重大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后,如何去保障志愿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志愿者组织经费不足,民事责任能力严重缺陷。最近可可西里的环保志愿者出现人身伤亡后,志愿者组织根本无力承担责任。就此,笔者认为国家和政府有必要为志愿服务设立专项储备基金,解决志愿服务的资金短缺问题。专项基金由国家或政府财政开支,并由专人负责统一使用。志愿服务归入社会保障体系,由国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助,必能使志愿服务有效的开展下去,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4、由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灾人祸不期而遇给人以致命的打击,使人生活恐惧不安,使家庭陷入困境,生活难以为继。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尤其是一些带有很大危险性活动如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维护治安等。这种危险不是个人能承担的,只能由国家或社会来分担。社会保障就是通过国家的介入,聚集社会力量、保护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定[14]。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也应将其纳入到社会保障法的保护范围。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以存在不确定的危险为条件,以志愿者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性质来看,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险具有必要性。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在志愿服务时主要威胁到志愿者的身体健康(如身体的伤害),甚至是生命安全,志愿者组织应当根据服务的内容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在志愿者确实发生意外事故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时,能获得相应的补偿或赔偿,达到切实保障志愿者的各项权益的目的。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保险并不与设立专项储备基金矛盾,前者是社会对志愿者的意外损害进行补救,而后者是解决志愿者组织内部的责任分担问题。通过两种保障机制的共同运作,使志愿者的权利真正落到实处,必将极大的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
5、明示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即在志愿服务时,志愿者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尤其是在环境保护,维护治安等公益事业方面,志愿者的服务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国家的有关机关或职能机构。当志愿者参与这种志愿服务时,可以享有哪些权利,应当履行哪些职责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比如志愿者协助交通警察维护交通秩序,对违规人员是否有行使处罚权,在执行任务时能否擅离工作岗位等,其不当行为又应当如何追究责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笔者认为,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志愿者组织可以和服务对象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明确化,以便志愿者更好地服务社会。
合同又称契约,在我国民法学上,根据给付义务是否双方当事人互负为标准,可把合同划分为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14]双务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互付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即一方为一定行为必须以另一方的行为为条件。而单务合同是一种单方允诺行为。所谓单方允诺是指表意人向相对人作出的为自己设定某种义务,使相对人取得某种权利的意思表示。[15]它之所以可以引起债的关系的产生,是在于这种行为也是依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可以基于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需要,为自己设定单方义务,同时放弃对于相对人给付对价的请求。[16]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无偿行为,是基于道德和社会责任等,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的行为,志愿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为自己设定单方义务,不需要对方为一定的给付行为,但也不阻止对方根据自愿原则,基于道德观念而给志愿者一定程度的物质帮助,如提供差旅费,住宿等等。根据志愿服务的无偿性,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合同只能是一种单方允诺行为,不得为对方设定相应的义务。但这种行为具有相对性,比如志愿者在提供服务时,需要对方提供必要协作时,应当予以协作。所谓必要,就是缺少这一条件就不能为继下一行为。志愿服务以合同加以规范,是符合普通民事行为的操作程序和构成要件的。通过这种途径,一方面把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具体化明确化,志愿者在服务时的必要协作可以获得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志愿服务的效率,有效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了望新闻周刊.2002,(16).[2]他们期待更多的微笑[N].浙江日报.2001.12.5.第七版。
[4][8][9] 王益英.社会保障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2—208.[5]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马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7]种利钊.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5.[10][11]安国启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N].团情快报2001.11.15.[12][13][14][15][16]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2-382.志愿服务立法研究(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通用)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通用9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为了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响应,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应急预案。那么优秀的应急预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通用9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1为保证我校考点在高考期间实现“平安考试”,并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确保高考安全有序圆满地完成,根据上级部门有关规定及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高考期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应对高考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性事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安全应急领导工作组及工作原则
1、安全应急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突发安全事故报告校内电话:办公室:
2、工作原则
(一)统一思想,防范在先,准备充分。
(二)发现问题,即时上报。
(三)加强领导,统一指挥。
(四)应急工作快速灵敏反应,力求将突发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
三、各类应急情况处理预案。
1、考生生病应急处理办法
(一)预防措施:每天需要求考生注意起床后及时打开门窗通风,多喝开水,不吃生冷食品,注意适当放松,多休息。
(二)处置办法:一旦发生考生生病(如拉肚、发烧等),送考老师要及时把学生送到相应的医护人员处就治,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2、考生食物中毒预防处理办法
(一)预防措施: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化学药品中毒的宣传,结合实际情况,宣传普及有关的卫生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
卫生意识,防止中毒发生;严格执行学生餐厅食物购买流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县卫生部门。(二)处置办法:主考立即向县卫生部门和教育局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时间、中毒人数、中毒人员就诊场所,并通知120组织急救,防止事件蔓延扩大。
并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3、考场建筑物倒塌、火灾等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
(一)预防措施:考前组织人员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
(二)处置办法:发出紧急疏散信号,指挥学生按序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段;
第一时间拨打119、110指挥中心报警,并上报县教育局和有关部门;组织人员解救、疏散受困人员,开展灭火工作;做好继续进行考试或延期进行考试的安抚、善后等各项工作。4、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一)预防措施:为确保交通安全,由学校组织老师统一带队前往考点;
与公安部门和道路交通部门取得联系,要求在高考前一天的整个行进过程中的路段上增派警力,保证道路的通畅与安全。(二)处置办法:高考期间,如遇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学校领导及教师要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拨打110、120报警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迅速将事故信息报县教育局和有关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5、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一)预防措施:学校负责对各通道的监控管理,特别是校门口实行24小时值班制;
教育学生,遇到生人时不要与其攀谈,并及时关好门窗。(二)处置办法:外来人员未经允许强行闯入考点者,应及时联系保安或公安人员将闯入者驱逐出考点;
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及时报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同时拨打110、120报警请求援助;对受伤师生及时送医院救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6、高考试卷运送突发事件
(一)预防措施:挑选行车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试卷运送;
严格执行信息保密制度,遵守工作纪律,确保试卷运送安全。(二)处置办法:
(1)试卷运送途中车辆突然故障无法运行:随车押运的公安人员迅速保护现场,禁止无关人员接近运卷车;驾驶员下车排除汽车故障,短时间内无法排除,应联系主考,主考迅速上报教育局,并另派车接应。
(2)试卷运送途中发生车祸:随车押运的公安人员迅速保护现场,禁止无关人员接近运卷车;随车押运人员迅速拨打110,呼请公安人员保护现场。如因车祸造成试卷散落,除始终看护好车内试卷外,其他人员应在最短时间内找回试卷,防治泄密范围的扩大,并联系县公安局对接触过裸露试卷的人员从接触试卷开始直至失泄密科目开考一小时后采取妥善的隔离措施。
(3)因车辆故障或其他原因而引发车辆突然起火:押运人员要积极采用自带消防器材或就地取材进行灭火,并迅速拨打110、119,请公安、消防部门配合。
(4)因道路严重堵车使试卷无法按时运到:押运人员加强对试卷的守护,迅速联系主考说明情况。对试卷无法准时送达考点造成无法正常开考的,按照上级协调组决定做好后续工作,做好对考生及社会的解释、宣传、安抚、善后工作。
四、其他注意事项
1、为了保障本次高考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考前高三年级要召开师生的安全教育动员大会,宣布组织纪律,强调安全及各种注意事项,对有关事项责任到人。
2、组织学生集体统一行动,服从带队教师的领导,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无故脱离团队,对违反纪律者要进行严肃处理。
3、强调时间观念,按时集合,按时进入考场。
4、教给学生一些安全常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5、若发生突发事件,实行首见负责制。在场教师要立即进行应急处理,同时上报主考,若有需要,立即拨打110、120等报警电话。
6、学校领导及带队教师高考期间手机实行24小时开机,便于联系,并实行定时零汇报制度。
7、带队教师向学生反复强调高考期间中的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办法,严防事故发生。
8、学生出发或回来,均由带队教师指挥。
9、高考期间,实行查岗巡视制度。尤其是高考期间的晚上,带队教师要定时和不定时的巡查学生寝室,保证学生按照作息时间学习和休息。
10、时刻关心高考期间的天气状况,做好防暴雨、防强风的预防措施。
11、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要认真组织考生安全回校、回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2为保证我校20xx年考生能够在高考期间实现“平安考试”,并做到防患于未然,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确保高考安全有序圆满地完成,根据上级领导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安全预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确保广大考生利益,建立、健全各级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障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二、目的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和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高考期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应对高考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性事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安全应急领导工作组及工作原则
1、安全应急工作组
组 长:卢小军
副组长:王书博
成 员:全体考务工作人员 高三班管委会 高三班主任
突发安全事故报告校内电话:83801572、工作原则
(一)统一思想,防范在先,准备充分。
(二)发现问题,即时上报。
(三)加强领导,统一指挥。
(四)应急工作快速灵敏反应,力求将突发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
四、各类应急情况处理预案。
1、发生学生生病应急处理办法
(一)预防措施
每天要要求考生注意起身后及时打开门窗通风,多喝开水,不吃生冷食品,注意适当放松,多休息。
(二)处置办法
一旦发生考生生病(如拉肚、发烧等),送考老师要及时把学生送到相应的医护人员处就治,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应立即送到人民医院或中医院。
2、考生食物中毒预防处理办法
(一)预防措施
(1)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化学药品中毒的宣传,结合实际情况,宣传普及有关的卫生知识,提高广大师生食物的卫生意识,防止中毒发生。
(2)对在校就餐的学生,送考后勤人员,要对餐饮操作间及工作人员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报卫生防疫部门。
(二)处置办法
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后,应当迅速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送考教师及时将其送往就近医护人员就地急救,并第一时间通知隆回县政府应急办8131999及“120”“159“组织急救。
(2)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地址、时间、中毒人数等。立即将有关信息报告市教育主管部门,同时注意不造成人为恐慌!不扩大事态。
(3)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3、考生考试期间突发疾病处理办法
(一)预防措施
教育这部分考生在家要尽量把经常突发的疾病做好治疗工作,如果平时需要长期服药的,班主任要提醒考生把药带好。
(二)处置办法
一旦发生考生在考试出现突发疾病现象,送考老师要及时配合监考老师做好这部分考生的工作,同时把这部分考生送到考点医务室进行救治,如考点医务室不能救治,要及时送人民医院或中医院。
4、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带队教师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故信息报校长。
(2)发出紧急集合信号,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段。
(3)严禁组织学生参与救火,教师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及时报告119、120、159请求援助。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5、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一)预防措施
(1)为确保交通安全,同学前往考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统一为县公交公司和联鑫公司车辆。
(2)与当地公安部门和道路交通部门取得联系,要求在高考前一天的整个行进过程中的路段上增派警力,保证道路的通畅与安全。
(二)处置办法
(1)高考期间,如遇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学校领导及教师要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正规医院救治,及时报警110、120、159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2)迅速将事故信息报教育局处理领导小组,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6、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一)预防措施
(1)加强对各通道的监控管理,特别是前后门实行24小时布控;要求在住宿地尽量不要外出。
(2)教育学生,遇到生人时不要与其攀谈。
(二)处置办法
(1)严格实行门卫登记制度,未经允许强行闯入外来人员,应及时联系保安或公安人员将闯入者驱逐出校外。
(2)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及时报教育局处理领导小组,同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
(3)对受伤师生及时送正规医院救治。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7、学生打架斗殴事件
(一)预防措施
(1)教育学生特别是在校表现较差的学生,高考是人生的重要一步,千万不能放弃,只要认真对待,终会获得回报。
(2)学校对于校外住宿的学生加强教育,并要求家长陪考。
(二)处置办法
(1)实行首见负责制,及时报学校领导。并立即上前制止,做好调解处理工作,及时化解双方矛盾。
(2)如有受伤现象,及时送考点医务室进行处理,严重的要及时送往正规医院治疗,并通知其家人。
(3)学校及时将真实情况报告教育局处理领导小组,必要时与公安部门联系,协调处理。
五、非集中住宿考生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1、预防措施
(一)要求这部分考生在考试前一天熟悉考试当天的交通路线,考点学校及周边环境和试场位置。
(二)留下最能在第一时间通知考生信息的考生电话,同时留下考生住宿点的具体路段、楼号和楼层。
(三)要教育这部分考生注意路上的安全,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前往考场,防止遇到堵车等交通问题。
(四)在不影响考生学习和休息的前提下,家长尽量陪吃陪住。
(五)考试期间的所有必备品(如准考证、身份证、2B铅笔、0.5毫米签字笔、擦皮等等),尽量放在一个手提袋中,并要求家人在出发前提醒自己,防止不必要的情况发生。
2、处置办法
(一)考试前半小时带队教师核准本考场人数。
(二)一旦发生考生没有到达考点,送考老师要立即用电话通知该考生。
如果电话通知不到,送考老师以最快速度与带队负责人及家人联系,由带队负责人或家人火速前往其住处,必要时请求110支援。(三)路上交通情况瞬息万变,难以预料,一旦考生在路上遇到堵车等情况,可求助交警,向他出示高考准考证。
如果乘坐公交车遇塞车时,可中途下车,改坐出租车或其他交通工具,或求助交警,或拨打8380157,请求改坐校车。如果因为赶考而违反交通规则,请向交警出示高考准考证求得谅解。(四)如遇准考证、身份证等考试必备品忘带,带队教师要在第一时间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并火速陪同考生返回取物,必要时请求110支援。
六、其他注意事项
1、为了保障本次高考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考前高三年级要召开师生的安全教育动员大会,宣布组织纪律,强调安全及各种注意事项,对有关事项责任到人,并与班主任签订《20xx年高考安全责任书》。
2、组织学生集体统一行动,服从带队教师的领导,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无故脱离团队,对违反纪律者要进行严肃处理。
3、强调时间观念,按时集合,按时进入考场。
4、教给学生一些安全常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5、若发生突发事件,实行首见负责制。在场教师要立即进行应急处理,同时上报学校领导和教育局处理领导小组领导,若有需要,立即拨打110、120等电话。
6、学校领导及带队教师高考期间手机实行24小时开机,便于联系,并实行定时零汇报制度。
7、任课教师向学生反复强调高考期间中的注意事项和应急处理办法,严防事故发生。
8、学生出发或回来,均由领队及教师指挥上车,中途一律不准下车。
9、高考期间,实行查岗巡视制度。尤其是高考期间的晚上,带队教师要定时和不定时的巡查学生寝室,保证学生按照作息时间学习和休息。
10、时刻关心高考期间的天气状况,做好防暴雨、防强风的预防措施。
11、考试最后一天下午考试结束后,要认真组织学生安全回校、回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3高考突发停电应急预案:
1、在接到停电通知状况下,管理运作部应事先将停电线路、区域、时光、电梯使用以及安全防范要求等状况通知每个住户与商户,并在主要出入口发布停电通告;同时,工程物料部应做好停电前应变工作。
2、在没有接到任何通知、突然发生停电状况下,工程物料部应立即确认是内部故障停电还是外部停电。若系内部故障停电,应立即派人查找原因采取措施,防止故障扩大;若系外部停电,一方面要防止突然来电引发事故,一方面致电电力局查询停电状况,了解何时恢复供电,并将了解状况通知管理运作部。
3、保安部立即会同工程物料部派人分头前往各楼检查电梯运行状况,发现电梯关人立即按照电梯困人应急预案施救。
4、管理运作部立即将停电状况通知小区内住户与商户,并在主要出入口发布停电通告,必要时启用紧急广播系统通知住户,要求住户持续冷静,做好防范。
5、若突发停电时,正值晚上商场营业,保安部应协助商场维持好秩序,指导商户启用应急照明灯、蜡烛等备用照明,疏散顾客,并要注意防火,防止发生火灾。
6、安排员工到小区各主要出入口、电梯厅维持秩序,保安加强保安措施,严防有人制造混乱,浑水摸鱼,必要时关掉大门。
7、派人值守办公室、值班室,耐心接待住户与商户询问,做好解释与疏导工作,防止与住户、商户发生冲突。
8、详细记录停电事故始末时光、发生原因、应对措施以及造成损失。
突发停电预防措施:
1、工程物料部应经常检查应急照明与紧急广播系统,确保正常。
2、管理运作部应提醒写字楼住户、商户备置一些应急照明灯或蜡烛,以防停电。
3、保安部、工程物料部除配置巡逻、检修用电筒外,还应配置手提式应急照明灯,并时时充电保养,持续完好。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4一、处置原则
发生停电时,事发分行行长为停电现场第一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迅速按规定采取应对措施;各相关部门处理停电情况应任务明确,相互配合,保证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供电,防止业务和营业中断。
二、组织指挥
针对突发停电,分行成立了由行长任组长,办公室、财务会计部、公司业务部、个人金融部、营业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突发事件处理指挥领导小组,负责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决策有关事宜。
三、相关部门职责
1、分行办公室负责调配各类应急资源,统一指挥应急处理;安排人员对供电设施的日常检修和应急处理;负责发电机及UPS等物品的日常保养和及时配送;保障支行通讯线路的顺畅。
2、营业部负责安排人员做好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工作。
四、处置方法
(一)网点停电时:
1、分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到停电通知后,应迅速做好正常营业的应急措施。
2、办公室或其他指定负责人要迅速与供电部门取得联系,确定停电原因及恢复供电时间,并视情况向总行信息技术部、行政保卫部等相关部门报告。同时派人检查网点UPS电源,关闭除营业室和监控室以外的其他电源,保障营业和安保的正常用电,必要的时候减少营业窗口。
3、突发停电后,相关部门及部门负责人需第一时间向办公室提出发电机使用申请,同时清理发电机摆放位置、发电电缆铺设通道。发电机工作时,会产生噪音、废气并释放一定热量,应确保合适的位置摆放,并协调保安人员,配合发电机供应商的技术人员做好发电现场的设备及电缆的保护工作。
4、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停电时,经办员要在来电后第一时间内查询该笔业务是否成功,防止重复入账。
5、如停电时间超过一天,办公室负责人或其他制定负责人需联系场地解决发电机夜间存放问题,并加强夜间安保措施。
5、营业厅内组织人员做好客户引导、解释和安抚工作。
6、停电期间原则上不允许缩短营业时间,特殊情况需报总行相关部门批示,并提前做好公告。
(二)分行办公室接到停电通知后:
1、根据网点描述停电原因等,快速响应,安排人员协助网点及时准确弄清停电原因;
2、网点自身原因造成停电的,快速抢修,及时安排专业的.维修人员抢修电路故障,恢复正常营业;
3、他方原因造成我行网点停电的,指定负责人应督促他方快速维修电路故障并监督施工质量,恢复网点正常营业。若他方维修不积极导致损失,由网点相关负责人测算损失,分行办公室协助事故网点追索赔偿;
(三)分行保卫人员接到停电通知后:
1、迅速查看停业网点要害岗位监控录像,图像和声音是否清晰;联系报警服务公司确保报警系统工作正常。
2、停电期间加强网点安全防范;如遇夜间停电,加强网点巡查,确保有2名以上保安人员同时在岗值勤,保证网点安全。
3、因停电无法正常营业时,保干部要立即报告辖区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做好应对突发事件准备,防止挤兑、盗抢等趁火打劫的事件发生。
(四)分行营业部接到事发网点通知后:
1、迅速了解停电的原因和恢复供电的时间;
2、要求柜台关闭非必须开启的业务机器,减少供电负荷;
3、了解柜台业务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运行情况采取应急措施;
4、指导柜台处理紧急业务;
五、预防性措施
1、保证应急发电机摆放位置正确,发电机电缆铺设通路正常。
2、各营业网点确保报警电话的通讯畅通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5一、指导思想:
从“安全第一,秩序正常,管理一流”的高度出发,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停电状态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把停电状态下应急措施落到实处。
二、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由副校长、总务主任、政教主任、教务主任、水电管理员参与的领导小组,布置并检查督促学校停电状态下的应急处理工作,对重要情况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三、具体内容
1、碰到停电情况,总务处组织学校电工发电供电,与供电所联系通电信息,并报告校长。
2、水电管理员负责日常的发电机保养及相关线路(包括应急灯)的检查工作,确保遇到停电情况能及时发电,以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备足一天发电所需的燃油,如不足及时向总务处汇报。
3、学校各有关科室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必须考虑停电状态下的变更应急办法。
4、通信联络:停电期间,领导小组联络员在其办公室负责联络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联络畅通。校内各科室应当根据停电状态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5、如果在停电期间学校发电机出现故障导致无法正常工作时应做好以下预备工作:
(1)教务处:安排并通知有关人员做好停电时段的作息信号的发出办法;晚间放学时间的调整情况;停电时段的课务变更情况。
(2)政教处:落实班主任做好相应的班级管理工作,组织值日教师维护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管理的力量,确保学校秩序的稳定。
(3)总务处:及时组织电工及相关维修人员抢修发电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发电机能正常工作;及时供应各科室及相关部门停电时段的必备的照明手电筒、干电池、电瓶灯等物品。食堂提前准备好停电时段饭菜的烹制或调整工作,确保在停电状态下有饭菜供应给师生,如有困难情况及时请示校长,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4)如在晚自习中途停电,校长视具体情况通知领导小组成员立即回校,学校各领导能做好指挥巡视工作。门卫严密控制校门,提高警觉,不得随意让学生出校,在班上辅导的任课教师必须坚守岗位,维护所在班的秩序,不能离开教室。班主任立即到教室,提供照明用具,与任课教师一道组织学生,管理学生。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纪律;不走出教室;不拍打桌子;不高声怪叫;在教室里不拿着照明用具四处走动。未得到明确指令,不得下课或放学。放学时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有序、慢步地走出教室回到寝室,在楼梯中严禁奔跑推搡。到寝室后关程序及时班主任与值日教师、学校领导一起维护洗刷、就寝纪律。走读生一律由班主任通知家长或监护人到校门口接回。
6、意外事故的处理
停电状态下发生意外事故时,应急领导小组成员或知情人员立即向校长汇报情况,请示应急办法,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紧急疏散、援助。并能根据相关程序及时做好向上级部门的汇报工作。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6一、项目事故应急的目的基本原则与方针
项目事故应急的目的预防和杜绝因工死亡、重伤事故以及触电事故的发生,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生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因事故对人员生命造成的威胁及财产损失,减少事故救援过程中的伤亡和损失。
项目事故应急的目的基本原则与方针是: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预防为主,积极救援,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制定现场临时用电工程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项目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触电、漏电引发大意外事故、在紧急情况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三、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景泽名轩
工程所处地理位置:大良近良河东片A07-1号地块
工程结构及占地面积:
景泽名轩项目工程由佛山市顺德区创新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佛山市顺德区顺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该地块用地面积为3769、78平方米,拟建总建筑面积为14482、28平方米。建筑层数:地上九层,地下层数:一层。
工程场地位于顺德区大良近良河东片A07-1号地块,交通便利,大型车辆和机械设备可以随时进场施工。拟建场地内地下无管线埋藏,建场上空无高压线通过。
四、事故应急准备:
(一)、事故应急组织机构:
1、有关事项的说明:
安全应急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对项目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紧急处理。以发生事故的班组人员为主,其他班组的人员协助。
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以及下属各工作组组长必须全天24小时打开手机,保持通讯畅通。
(二)、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事故应急处理时,领导小组组长就是现场的总指挥长,所有人员必须服从他的指挥。当项目现场发生各类事故时,应急小组开始启动。
1、认真组织向全员宣传学习安全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及项目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
2、积极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的方针,层层落实消防安全以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
3、由项目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项目安全应急工作,全员应服从指挥。
4、依照职业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加强日常监督,进行日常管理,督促安全隐患整改。
5、项目经理部必须保证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投入。
6、项目负责人应组织应急小组进行扑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
7、疏散员工,抢救伤员,转移贵重财物;
8、协助上级有关部门扑救各类事故;
9、划定警戒范围,维持事故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
10、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公司有关部门调查事故原因;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
11、做好事故善后工作。
(三)、应急小组成员分工
1、组长职责
①全面负责应急小组领导工作;
②组织指挥应急小组扑救各类事故;
③向公司领导、工程部、公司有关主管部门汇报各类事故情况;
④参加公司、工程部、有关主管部门召集的抢险工作会;
⑤协助上级有关部门扑救各类事故;
⑥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公司有关部门调查事故原因。
2、副组长职责
①协助组长组织指挥应急小组扑救各类事故;
②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公司有关部门调查各类事故原因。
3、兼职保卫工作管理员职责
①负责火灾爆炸事故和化学危险物品泄漏事故应急抢险工作;
②组织应急队员疏散员工,抢救伤员,转移贵重财物和化学危险物品;
③组织应急队员维持事故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
4、质安员职责
①负责触电等各类事故应急抢险工作;
②事故原因调查完毕后,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大检查,做好复工前准备工作。
5、电工班长职责
①负责触电事故应急抢险工作;
6、饮事班长职责
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公司有关部门对厨房用电做好工作。
7、资料员岗职责
①负责项目应急小组与上级有关部门、公司领导、工程部、公司有关主管部门的联系;
②协调应急小组成员之间应急工作。
8、各工种班组长职责
参加项目各类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五、应急服务信息
火警电话:119 市急救中心电话:120
交通事故处理中心电话:122 保险公司电话:xxxxxx
市职业病监督科电话:xxxxxxxx、xxxxxxxxx
六、现场应急处理所需的条件
1)、保证消防通道的通风和照明,消防通道必须保持畅通;
2)、合理配备灭火器和临时消防水源。
3)、向项目全体员工传达本应急计划。
4)、项目的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组织项目人员进行1次应急演习,并组织职工群众参观,应急演练后,应对效果进行评价,及时修订安全应急计划。
5)、各种应急器材
A、消防应急器材
1、干粉灭火器皿
2、二氧化碳灭火器
3、机械泡沫灭火器
4、消防水带
B、防触电应急器材
1、绝缘棒
2、绝缘鞋
3、绝缘手套
C、急救药物及器材
1、防中毒药物
2、防外伤药物
3、担架
4、消毒药物及喷洒工具
6)其它应急设备和设施
由于在现场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安全情况,甚至发生事故,由于光线和照明情况不好,在应急处理时就需配备有应急照明,项目部必须配备足够的应急照明,如可充电工作灯、电筒等设备。在应急处理时需要用于危险区域隔离的警戒带、安全警告指令或提示标志牌也必须配备。
七、应急响应计划
(一)触电事故的隐患主要来源于电气机具漏电、电气设备的接地(重复接地),接零(TN—S系统),等保护问题,以及由于水源,火源腐蚀变质引起开关、设备出问题。
随时作好应急抢险的准备工作。1、工前检查供、用电设备是否正常,用电机具不允许“带病”工作,若发现有问题,应当及时处理。
2、在施工前应检查供、用电是否做好接地、接零、防雷避电保护措施,施工机具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非专业施工人员不准随便触摸施工用电机具,若发现有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3、在施工过程中,电工班组必须定期组织检查开关电器的装设,维护、检修,若发现有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4、配电箱附近不能堆放易燃易爆物品,配电箱应放置在干燥地段,并且周围要有足够的操作场地。
5、供电线路应、配电箱由专业电工定期巡视检查,若发现有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6、合理配置,整理,更换各种保护电器,对电路和设备的过载,短路故障进行可靠的接地保护
7、立电气防火检查制度、电气防火责任制、易燃易爆物品和防腐蚀介质管理制度,加强电气防火重点场所烟火管制,并设置禁止烟火标志,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8、防雷接地的电气设备必须同时作重复接地,同一台电气设备的重复接地与防雷可使用同一个防雷接地体,所有接地电阻小于等于4Ω。
9、电线、电器设备的架设安装要符合技术规范,并由持有电工证的电工架设和安装,严禁乱拉乱接电线,若发现有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10、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必须良好,裸露的带电导体应安装于碰不着的处所,否则必须设置安装遮栏和明显的警示标志;若发现有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二)当发生由电引发的事故时,要立即报告项目质量安全部人员或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组长,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接到信息以后迅速做出判断并发出应急响应指令,立即通知保卫,控制人员出入(发生重大火灾及大面积垮塌事故除外),同时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组、伤员救护组按照各自分工进行应急响应。
立即组织人员紧急疏散(三)通讯联络组,发生事故应立即向项目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报告事故情况和详细地址,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必要时,电话报告上级单位,并请求车辆和人员的援助。
在现场确实解决不了,必须向社会求助时,在征求项目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同意的情况下方可拨打求助电话:救护电话“120”、火警报警电话“119”,拨打电话时须尽量说清楚以下几件事:
说明现场情况和已经采取的措施,好让救护人员先做好急救的准备。
讲清楚伤者(事故)具体在什么地方,附近有什么特征等。
说明报救单位、(事故地)联系人的电话以便救护者找不到地方时,随时用电话联系。打完电话后应派人在现场外等候救护者。
(四)疏散引导组,当听到指令,立即组织引导事故危险区域内的人员沿着安全通道有序地撤离,不要惊慌失措,头脑保持清醒,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五)安全防护组,接到事故指令,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对事故现场的险情进行排除,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及贵重物品及时转移到安全可靠地带,并指派专人看守,制止事故蔓延扩大,做到有组织有指挥。
同时,要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并进行拍照或录象,因抢救伤员、疏导交通、排除险情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做出标志,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安排人员看守事故现场,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对事故现场的破坏。清理现场必须在事故调查组取证完毕,并完整记录在案后方可进行。在此之前,不得擅自清理现场。(六)伤员救护组,接到指令,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对受伤人员进行自救,必要时,应及时用本单位的车辆送顺德碧桂园医院或通过“120”呼救。
八、内、外部报告制度
(一)内部报告制度
当项目现场发生各类事故时,事发项目除马上组织应急小组扑救外,必须同时报公司领导、工程部。如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时,必须报质安部。如发生中暑、中毒事故时除报质安部外,必须报办公室。如发生疫情时,必须报办公室。如发生火灾爆炸、化学危险物品泄漏事故时,必须报政治工作部保卫科。
(二)外部报告制度
当项目现场发生各类事故时,事发项目现场无法控制或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打电话向市有关部门求助。如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应拨打119火警电话求助。如发生触电等事故,造成人员受伤的,应送伤员到医院救治或拔打市急救中心电话120求助。
九、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触电、电气引起的火灾爆炸、电气附近的易爆、易燃危险物品、破旧的电线、电缆、电器设备等。
十、触电、漏电引发事故预防措施
(一)触电事故预防措施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有方案,编制有安全用电措施,并经验收合格后使用,平时注意按如下要求检查:
1、电工持特种作业证上岗,严格按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施工现场严禁乱拉乱接电线,非电工不得进行电气作业;
3、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必须良好,裸露的带电导体应安装于碰不着的处所,否则必须设置安装遮栏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4、施工现场用电设备实行“一机、一箱、一闸、一漏电开关”,三级漏电保护;
5、用电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按规定采取保护性接地或接零的措施;
6、行灯的电压不得超过三十六伏特,在金属容器内或者潮湿处所不得超过十二伏特;
7、发生大量蒸汽、气体、粉尘的工作场所,要使用密闭式电气设备,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或者粉尘的工作场所朵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8、施工现场每天由电工对用电情况进行维护和安全用电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确保安全用电。
(二)由漏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消防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危险物品规定》、《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国家、部、省、市消防安全管理法规。
2、必须严格执行集团公司《施工现场防火管理规定》和公司各项防火管理制度。
3、严格按照集团公司《施工现场防火管理规定》标准搭建临时建筑。
4、落实项目现场各级消防安全责任制,组建、培训义务消防队,加强对员工消防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5、施工现场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审批手续,落实动火作业“八不、四要、一清理”的防火措施,方准动火。
6、施工现场存放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必须经公司政治工作部保卫科审批同意后方准存放,严格控制存放数量,并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7、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高层建筑、重点工程必须按集团公司《施工现场防火管理规定》安装临时消防供水系统,并与施工同步。
8、电线、电器设备的架设安装要符合技术规范,并由持有电工证的电工架设和安装,严禁乱拉乱接电线。
9、可燃杂物要及时清理,消防通道要保持畅通无阻。
9、施工现场要设立吸烟区,禁止在吸烟区外随处流动吸烟和乱丢烟头。
(三)机械伤害事故预防措施
1、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完好,安全防护措施齐全,大型设备有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
2、作业人员经过培训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持特种作业证上岗;
3、机械设备安装后应按规定办理安装验收手续,验收合格后使用;
4、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严格按说明书及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5、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必须在停机状态下进行;
6、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保持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各种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可靠。
十一、发生由电引发各种事故时采取的应急措施
(一)触电事故应急措施
1、触电者的抢救
(1)应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人触电后,可能由于疼或失去知觉(昏迷)等原因而紧抓导电体,不能自行摆脱电源。这时,应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切断通过人体的电流。据电压等级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办法:
①低压触电解脱法
a)附近有开关,应尽快拉开开关。
b)离电源开关较远,不能立即断开时,救护人可以使用干燥的绝缘物品(如干燥的衣服、手套、绳子、木棒、竹杆或其他不导电物体)作为工具,使触电者与电源分开。
c)如果触电者因抽筋紧握导电物时,可以使用干燥的木柄斧头、木把锄头或胶柄钢丝钳等绝缘工具砍断带电导体。
d)用上述方法解救时,救护人宜站在干燥的木板、绝缘垫上或穿绝缘鞋进行抢救,而且宜用一只手进行操作,防止自己触电。此外,还要注意防止断电后触电人从高处坠落或摔倒造成电击二次伤害。
②高压触电解救法
a)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
b)戴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靴,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拉开开关。
(2)、对症施救,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争分夺秒紧急救护,在送医院抢救的途中还应根据下列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救护方法:
①如果触电者伤势不重,神志尚清醒,但有些心慌、四肢发麻、全身无力,或者触电过程中曾一度昏迷。应使触电者安静休息,严密观察,并尽快送医院治疗。
②如果触电者伤势较重,已失去知觉,但心脏跳动和呼吸尚存的。应使触电者舒适、安静地平卧,保持空气流通,并迅速送医院治疗。在送院途中要随时注意观察,如发现触电者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工作。
③如果触电者伤势特别严重,呼吸、脉搏及心脏跳动都停止,出现假死现象。应立即采用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挤压法进行紧急救护。否则触电人将失去得到救治的可能。在医生未来到现场救护之前或将伤者送医院的途中也不可中断人工呼吸。
(3)、常用的二种触电急救方法
①口对口人工呼吸法,人工呼吸法是触电急救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对于尚有心跳而呼吸停止或呼吸不正常的触电者宜用此法:施行人工呼吸前,应迅速将触电者身上妨碍呼吸的衣服领口,紧身衣服、裤带等解开,并将口腔内的食物、假牙、血块、粘液等取出,使呼吸道畅通。救护人员一手将伤者下颌托起,使其头尽量后仰,另一只手捏住伤者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对伤者的口用力吹气,然后立即离开伤者口,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吹气力量要适中,次数以每分钟16~18次为宜。
②胸外心脏按压法,对于尚有心跳而呼吸不正常的触电者宜用此法:将触电者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救护人员跪或站于触电者一侧,面对触电者,将右手掌置于触电者胸骨下段及剑突部,左手置于右手之上,以上身的重量用力把胸骨下段向后压向脊柱,随后将手腕放松,每分钟挤压60~80次。
③如果触电者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上述两种方法须同时进行。只有一人救护时,可以先吹气2~3次,再挤压10~15次,交替进行。并适当提高挤压和吹气的速度。若有二人救护,则一人侧跪作人工呼吸,另一人跨跪作胸外心脏挤压。
2、现场应急措施
(1)消除不安全因素,将出事的电源开关拉掉,防止事故扩大,避免更大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
(2)注意保护现场,因抢救触电者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
(3)事故发生后应急小组在抢救触电者、保护事故现场的同时,立即报公司领导、工程管理部和质安部。质安部按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4)质安部得知事故发生后,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开展上述应急措施,注意检查事故现场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防止事故的扩大。
(5)配合公司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二)用电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应急措施
1、事故发生后,项目现场应尽快抢救伤员,以最快的方式、速度将伤员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2、消除不安全因素,如机械处于危险状态,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稳定,防止事故扩大,避免更大的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
3、在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切断机械的电源。
4、注意保护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
5、事故发生后项目现场在抢救伤员、保护现场的同时,应立即向公司领导、工程管理部、质安部报告。
6、质安部得知事故发生后,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落实上述应急措施,注意检查事故现场是否处于安全状态,防止事故的扩大。并按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7、配合公司有关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三)用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措施
1、施工现场万一发生火灾事故,火灾发现人应立即示警和通知项目现场负责人,并立即使用施工现场配备的消防器材扑灭初起之火,项目现场负责人接到报警后,要立即组织项目义务消防队进行灭火,并安排人员疏散,转移贵重财物到安全地方,拨119电话报警、接警,同时通知公司领导、工程管理部和政治工作保卫科。
2、在灭火时要根据燃烧物质、燃烧特点、火场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消防器材。
①施工现场发生火灾,绝大多数都是由于烧焊作业或遗留火种引燃竹木等固体可燃物而引起的。对于这类火灾,可用冷却灭火方法,将水或泡沫灭火剂或干粉灭火剂(ABC型)直接喷射在燃烧着的物体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至燃点以下或与空气隔绝,使燃烧中断,达到灭火的效果。
②如遇电器设备火灾,应立即关闭电源,用窒息灭火法。用不导电的灭火剂,如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ABC型或BC型均可,下同)等,直接喷射在燃烧着的电器设备上,阻止与空气接触,中断燃烧,达到灭火效果。
③如遇油类火灾,同样可用窒息灭火方法,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直接喷射在燃烧着的物体上,阻止与空气接触,中断燃烧,达到灭火的效果。严禁用水扑救。
④如遇贵重仪器设备、档案、文件着火,可用窒息灭火方法,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灭火器直接喷射在燃烧物上,或用毛毡、衣服、干麻袋等覆盖,中断燃烧,达到灭火的效果,严禁用水、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等进行扑救。
3、扑救火灾爆炸事故,应遵循如下原则:
从上向下、从外向内,从上风处向下风处。
十二、事故善后工作
(一)触电事故善后工作
1、事故发生后,要划定警戒围,保护事故现场。由上级有关部门、公司有关部门调查事故原因,依法依纪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
2、项目现场负责人组织电工、机管员对机械设备、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做好复工前准备工作;
3、吸取事故教训,落实整改措施,改进管理工作;
4、教育全体员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二)用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善后工作
1、火灾爆炸事故扑灭后,要划定警戒范围,派专人保护事故现场。由公安消防部门对火灾爆炸事故现场进行勘查,确定火灾爆炸事故原因,依法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
2、对施工现场所有的机械设备、排栅进行全面的检修。
3、做好复工前的准备工作。
4、吸取火灾爆炸事故教训,落实整改措施,改进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5、通过火灾爆炸事例,教育全体员工,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
十三、培训计划
1、公司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项目经理、保卫工作管理员、电工班长、仓管员每四年必须参加市消防局举办的消防培训班学习,并领取消防安全合格证;
2、员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各种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包括用电安全教育,并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消防用电等安全教育;
3、每半年由项目保卫工作管理员对项目义务消防队进行一次消防用电安全教育。
4、公司、项目部举办应急救援演练,对员工及工人进行安全教育。
突发停电应急预案
医院突发停电应急预案
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及程序
停电应急预案
停电停水应急预案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7突发试题(卷)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试卷印刷有误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延长考试时间,须由考区主任立即逐级报省招考办批准延迟考试结束时间(但延迟的考试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
试题(卷)在保管、运送、收发、装订发生失密、窃密、损毁事故:封闭并保护现场,控制扩散范围和信息传播范围;立即向上级领导小组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态;如实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态及处理结果;根据上级指令作出妥善处理;追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及责任人。
听力考试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1、听力考试开始时磁带无声或不清楚,及时请示考点主考启用备用听力磁带,并由主考及时报告省级考试机构批准延迟考试结束时间;
2、听力考试进行中途,听力磁带无声或不清楚,应记录下出现问题时的题目,及时请示考点主考启用备用听力磁带。重新放音时,应从出现问题的前一道题开始播放,并由主考及时报告省级考试机构批准延迟考试结束时间;如短时间内解决不了问题,应立即进行其他部分考试,同时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其他部分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离开考场)立即按规定继续进行听力部分考试,并在听力考试前请示省级考试机构批准顺延考试结束时间;
3、听力考试开始时或进行过程中,放音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换用备用的放音设备,其他参照1、2条处理。
4、听力考试进行中,因自然现象或无法预计的因素干扰考试受到影响,处理办法参照2、3条相关规定。对偶发事件考点应将发生的时间、范围、故障原因及处理结果如实记录,报省级考试机构。其中有问题的磁带应单独保存,考后送省级考试机构复查。
其他突发事件处理办法:
其他突发事件包括:与考试有关的突发消防安全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故,突发人身安全事故,突发人为扰乱考场秩序事故,突发重大交通事故。
此时应立即报告上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急救系统(调用“120”急救车、“119”消防车、备用机动车、调动公安民警);涉及试题安全问题要按上级招生考试机构的指令处理,并同时采取控制扩散、安全转移、如实记录等相关措施;不涉及试题安全、考生权益、延长考试时间问题,由考区、考点负责人独立指挥、妥善处理;处理此类突发事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将对考生答题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8一、工作原则
1.生命至上。保障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到健康考试、公平考试。
2.科学精准。依法、精准、科学,因地制宜做好各项涉疫管理工作,维护考生的切身利益。
3.处置有力。涉疫应急处置过程做到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要把疫情突发事件控制在发生地,最大程度控制疫情扩散,确保统一指挥,协调有序。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
(一)考点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
成员:学校各处室、各年级部负责人
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对该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xxx
办公室成员:
总指挥:xxx(副书记)
副总指挥:xxx xxx
(一)下午16:50各工作小组就位,及时将各设施调试、准备就绪,准备就绪后各组组长利用对讲机向总指挥报告请示。
1.考生入校门,体温检测组成员依次对入校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证件审查。如发现考试工作人员或考生身体状况异常的,由常建斌副校长将其安置在凉棚处,短时休息后进行复测,合格进入。
2.依然体温异常者进入复检室(西值班室)提供短时间休息调整,同时上报校应急处置领导组李洪刚主任,由信息报送组上报市应急处置领导组。经疫情研判组协同市教育局、招生考试机构依据专业评估建议综合研判评估考生不具备相关条件的,考生不得与健康考生同考场考试,由备用隔离考场监考教师带领安排其在考点内的备用隔离考场考试。
3.由考务史建忠对考生所耽误的考试时间进行统计,通过信息报送组于凯立即上报市教育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经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批准予以补齐。责任人:李洪刚(办公室主任)史建忠(教务处主任)
4.经上报后,由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第一时间安排对其进行核酸检测,如考生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后,后续科目由李洪刚主任联系市应急处置领导组将其安排至专用隔离考点进行考试。
4.备用隔离考场考生如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由专业医护人员及时做好该考场的终末消毒。责任人:牛彬(副主考)
5.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做好向考生及家长的解释工作,必要时可由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配合。
6.备用隔离考场考生的试卷、答卷、草稿纸、物品等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单独封装、记录,并进行严格的外包装消毒,确保移交和接收安全。
7.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筹做好考生疫情管理等后续保障工作,特别是做好对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考生同考场人员的疫情防控跟踪监测和安抚工作,避免其他考生恐慌情绪的发生。
(二)考试过程中发现考试工作人员及考生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由监考教师立即上报校应急处置领导组,信息报送组李洪刚主任第一时间逐级上报,由信息报送组李洪刚主任逐级上报市教育局、招考办,经市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和医疗专业人员的个案研判,校应急处置领导组全力配合,合理安排考生考试。
1.具备继续完成考试条件的考生,安排其在考点内备用隔离考场考试。
(1)考点立即将考生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责任人:苏志明(校医)
(2)信息上报组立即上报市教育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3)考生从普通考场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所耽误的时间y由考务史建忠主任统计,通过信息报送组于凯立即上报市教育局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经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批准后予以补齐。
(4)当科目考试结束时,由负责研判的医护人员魏新兴、李靖医生当场简要向本考场内考生进行解释和说明,避免其他考生恐慌。责任人:牛彬(副主考)
(5)备用隔离考场考生的试卷、答卷、草稿纸、物品等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单独封装、记录,并进行严格的外包装消毒,确保移交和接收安全。
(6)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的考生,当科目考试结束后在不影响考生本人和其他考生当科及后续科目考试的情况下,由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第一时间安排对考生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考生,由信息报送联络组李洪刚主任联系安排其下一科目在市专用隔离考点考试。
(7)备用隔离考场考生如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由专业医护人员及时做好该考场的终末消毒。责任人:牛彬(副主考)
(8)负责研判的市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的专业医护人员,会同市教育局、招考办做好向考生及家长的解释工作。责任人:牛彬(副主考)
2.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考试工作人员
由流动监考人员第一时间通知校应急处置领导组,立即替换使用备用考试工作人员,并做好工作对接。卫生健康部门、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第一时间安排对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考试工作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3.校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筹做好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的疫情管理等后续保障工作,做好对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同考场人员的疫情防控跟踪监测和安抚工作,避免其他考生及工作人员恐慌情绪的发生。
高考志愿服务应急预案9为应对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偶发性紧急事件、严肃考风考纪,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维护考生的切身得益,能够及时、有序、高效地处理偶发性事件,保证本考点考试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在坚持“积极、稳妥、快速、高效”的原则下,结合本考点实际,制定商城考区施世纶考点偶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一、组织领导
组长:
成员:
二、偶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原则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过程中,一旦发生影响考试正常进行的偶发事件,遵循“加强防范、完善机制、沉着应对、措施果断、科学处理、及时汇报”的方针,有效防止事态的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维护广大考生的根本利益,确保考生各方面安全和试卷保密万无一失,尽可能保证考试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偶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
(一)广播听力室
1、广播听力室备用录音机2台,功放机各1台,备用考场用音箱4个,校园喇叭也作为备用播放设备。
2、英语听力播放中出现偶发情况,应据《信阳市普通高考偶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以及《河南省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实施细则》进行处理。
(二)停电或考点内线路故障应急处理办法
1、考试信号电铃改用打钟;广播指导语改为主县监考员宣读指导语。
2、停电或考点内线路故障导致英语无法播放,向主考、考区主任报告,在考试细则要求范围内,及时购买带干电池的放音机或联系广告宣传车以校园喇叭的形式播放英语听力。
(三)学生生病应急处理办法
1、学生在寝室夜晚住宿或白天休息期间,发现学生生病,及时通知班主任或领队老师,同时将学生带到医务室或医院进行观察治疗。若病情不重,经治疗后,结合学生意愿,迅速回到寝室休息,班主任或领队老师要安排同寝室学生注意看护生病学生。凡病因不明或病情较重的,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并及时通知其家长,将处理情况及时报学校相关领导。
2、学生在进考场准备考试前,发现生病的,及时报告主考,并通知班主任或领队老师,同时将学生带到医务室观察治疗。若病情不重,经治疗后,结合学生意愿,立即进场考试。凡病因不明或病情较重的,及时通知其家长,结合学生志愿,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将处理情况及时报告相关领导。
3、考生在考试时发生晕场或突然患病,监考员应立即报告主考,如经考点医务人员简单处理能坚持本场考试的,应允许考生继续应试,但不得延长考试时间。如考生难以坚持考试或需到考点以外医治的,应劝其停止考试。考生离开考场,即由主考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时刻不离,进行监护,直至当科考试结束。确需离开考点治疗的,要报考区主任批准。通知考生家长和班主任或领队老师。
(四)考生食物中毒预防处理办法
1、预防措施
(1)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工作,提高考生的卫生防范意识,防止中毒事件发生。
(2)加强考点内餐厅、商店、茶水房卫生安全管理力度,切实做好食品采购、销售环节的监控,保证考生的饮食安全。
2、处置办法
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后,迅速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及时将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学生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急救。
(2)迅速向卫生防疫站、主考、考区主任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地址、时间、中毒人数等。同时做好事件的解释工作,坚决避免造成人为恐慌或扩大事态。
(3)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一旦发现宿舍出现火险,宿管人员应及时打开宿舍所有安全门,发出疏散信号,并配合各学校带队老师或班主任,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安全地点。疏散地:运动场。
2、立即向主考、考区主任等有关负责人和上级领导报告。
3、严禁组织学生参与救火。有关人员先关掉宿舍电源,积极利用灭火器、自来水等救火设备进行救火的同时,要及时报告110、120请求援助。
4、加强现场学生纪律秩序的维护和劝慰工作。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相关事宜的处置。
(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高考期间,如遇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有关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迅速组织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就近医院救治,并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
2、迅速将事故信息向主考和考区主任等有关领导报告。
3、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事宜的处置。
(七)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预防措施
(1)在高考期间,学校配合公安机关加强校内的安全巡逻,重点做好学生宿舍的安全保卫工作,严防可疑或不正当人员进入宿舍。
(2)教育学生在高考期间尽量减少外出,自觉不到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人群集中或独自到偏僻的地方游玩,外出随身不要携带大量现金或贵重物品,遇有不法侵害,应想办法及时脱身,随后立即向公安机关、学校、老师报告。
2、处置办法
(1)加强学生宿舍身份不明人员的盘查,对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者,及时联系公安干警将其驱逐出校。
(2)发现不法人员实施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值班人员、老师在积极进行阻止的同时,应及时报110、120请求援助。
(3)将受伤学生及时送医院救治。
(4)配合公安、卫生等部门,认真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八)学生打架斗殴事件
1、预防措施
(1)加强考生的法制教育,严明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要认真对待高考,走好这人生的重要一步。
(2)严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化解学生间的矛盾纠纷。
2、处置办法
(1)实行首见负责制。任何值班人员、老师遇见学生发生矛盾纠纷应立即上前制止,做好调解处理工作,及时化解双方矛盾,并向学校相关领导报告。
(2)如有受伤现象,及时送医务室进行处理,严重的要及时送医院治疗,班主任随后要及时通知家长,上报学校。
(3)必要时,学校应与公安机关联系,以便协调处理。
(九)切实做好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1、加强教室、宿舍、食堂等人群密集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加强卫生管理。
2、强化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培养,教育其不吃生冷变质和加工渠道不明的食品,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便用手触摸口、眼、鼻等。
3、如发现有咳嗽、咳痰2周以上,咯血或血痰等可疑症状者或有发热、咳嗽、喉咙痛、全身疼痛、头痛、寒战和疲劳以及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的生病学生,班主任要及时向学校报告,同时及时督促其到医疗机构接受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十)其他注意事项
如遇到考生未带准考证、身份证、考生误入其它考场、试卷等问题,应根据《信阳市普通高考偶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以及《河南省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实施细则》进行应急处理。
第四篇: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
×××
××××学院
摘要: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展现大学生的价值。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且有很高的社会价值。长期坚持下去,可以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社会各个阶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现主要有四个服务领域。然而,如今,依然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志愿服务;作用;服务领域;难题
作者简介:××,2011级研究生,就读于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微生物专业,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与调控。因近期看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许多通知,故比较关注,并有意向在自身有时间和能力的情况下,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为此,收集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掌握。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这不是大学生的责任、使命,也不是大学生的义务,而是大学生的追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活动可以让人感觉到帮助他人就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一样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美国诗人朗费罗说过,“把使命和责任当作一种习惯,生活才会有意义”。
据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Salamon)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志愿服务在危机中中兴,又在危机中发展。各个国家内部的志愿服务与日俱增,同时,国际互助也日益普遍:从联合国到国际红十字会,从绿色和平组织到医生无国界,几乎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的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伦理相契合,得到我国社会民众的认可。中国青年自愿参加或者有组织参加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源远流长,尤其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投入了热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方巍199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中的比例为53%)。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加入校园内的志愿者组 1
织,而且有不少参加了社会性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近二十年来,大学生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和社会援助等,并正在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为未来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促进高校的德育工作的进行
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成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代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2010年,作者针对800份桂林地区的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的关系:一是对志愿者形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二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个人发展”、“道德品质提升”和“幸福体验”有助于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作者得出结论:如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保持正确的认知,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高校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情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横贯人的一生,具体到大学阶段,情商培养可贯穿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所有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过程。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过程,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具体做法:
1、对情商的重要性及可培养性的认知。情商是影响人生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锻炼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带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2、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情商的核心前提是“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情商是自我改变的开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过去的各种经历中去反
思,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3、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助于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情绪。
4、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普遍缺乏耐心,要做好简单、重复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的自我激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引导志愿者们制定个人目标,制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其次,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
5、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带动其他情商技能很重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总体上能反映这个人的情商。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志愿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组织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力量,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作用:
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弥补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
2、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
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间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拾。
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
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
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心的提升
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并且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志愿服务对唤醒其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高校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高校志愿服务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高校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推动先进校园文化建设。
(六)大学生服务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日趋成熟,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拓展,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重点开展活动,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比例在各界青年志愿者行动中的比例最高。如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中具有极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学生公益动”,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2、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是我国志愿者活动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取得长远效果,就必须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特点,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首先,要把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核心人物的骨干带头作用作为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第二,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是取得志愿者活动长久效果的重要前提。第三,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优势,实现其服务社会的载体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3、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体现。
首先,志愿服务工作为大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为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它以活动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其次,志愿行动是磨练大学生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既是大学生增知识、长才干的最佳途径,又是大学生正确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理想渠道。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构建研究,以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为出发点,依托青年志愿者工作来拓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深化了社会类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创造性地拓展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领域
(一)环境保护
志愿者在重点区域开展了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等环保活动。环保志愿者在遏制自然环境恶化,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二)社区服务
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自1989年启动以来,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增进社区福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大型活动
如奥运会、救灾工作、献血、骨髓捐献、春运服务工作等。
(四)社会援助
如以“智力扶贫”、“送医支教”为主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法律知识援助中心”,“启智服务总队”。
三、困扰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几大难题
(一)建立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对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并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给与认证的制度。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以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为核心,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第一,形成权威性的注册认证机构;第二,出台方便有效的注册认证程序;第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二)广泛参与与打造品牌项目相结合,构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体系
高校应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充分的平台,来展现其青春的光彩,实现其人生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应构建良好的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并努力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体系,力争打造品牌项目,带动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活动,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首先,要推进科学化管理,完善项目运作流程。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是关键,严格控制项目申报程序,要求申请组织提交齐全的申报材料,包括详细的活动计划、清晰的可行性分析、完善的安全预案等,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精心指导项目运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不定期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项目的进度、经费使用情况及服务对象的反馈等。项目结束时,及时认真开展项目评估。根据项目开展过程的详细记录和服务情况反馈,对整个活动进行经验总结。一段时期内就要对全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把握动态。其次,要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积极性,推动项目运作良性发展。要激励各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辟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阵地。结合志愿者服务倾向和社会服务需求,建立主题引导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志愿者的服务方向进行合理引导。再次,要展现自身优势,打造品牌项目。高校的志愿者工作不仅要加强项目开发运作机制建设,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组织动员能力强和青年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定期开展一些特色项目,发掘并树立品牌项目,最终实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项目格局。
(三)系统培训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志愿者骨干培训体系
要培养合格的志愿者,就要建立高效、严密的培训机制,把实践教育与系统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扩展志愿者骨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系统培训树立有序的志愿者活动意识,拓展工作视野,激发服务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
上开拓志愿工作的生命之源,长青之木。首先,要培养骨干志愿者,就要挑选一批优秀的志愿者队伍。其次,在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上,采用现代管理教育方法,以骨干之间传帮带为纽带,逐步完善培养机制,强化骨干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四)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仅代表着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与肯定,还可以促进和帮助青年志愿者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使他们的服务、他们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更深。加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五)政策保障、法律保障、人员保障等问题
可以为志愿服务立法,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定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对志愿者何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黄飞燕.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6):214-216
[2] 孟富仙.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J].文教资料,2007.7:215-217
[3] 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4] 张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41-43
[5] 王为正.试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价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1(4):31-33
第五篇: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第三期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结业论文封面
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所在学员班:3班
学
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姓
名:张田青
暨南大学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
2012年
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
三期大学生骨干培训班 3班 张田青
[摘要]志愿服务,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具有自愿性、无偿性、社会性的特性,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中遇到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关键在于:做好宣传工作;规范队伍管理制度;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
[关键词]志愿服务;现状;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引言]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行动,是爱心、良知和奉献的一种展现。如今,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吸引凝聚和服务影响青年的重要手段和团的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在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弘扬人类真善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的问题和发展困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4
1.1志愿服务的起源......................................................................................4 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5 1.3 志愿服务的特征:...................................................................................5
1.3.1 自愿性..........................................................................................5 1.3.2 无偿性..........................................................................................5 1.3.3 社会性..........................................................................................5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6
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6 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6 3 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7
3.1 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8 3.2 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9 3.3 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9 3.4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9 3.5 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10 3.6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10 4 志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1 4.1 做好宣传工作。...................................................................................11 4.2 规范队伍管理制度...............................................................................12
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系统........................................12 4.2.2 完善激励机制............................................................................12 4.3 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13 4.4 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13 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14 4.6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14 5 结论........................................................................................................15 参考文献......................................................................................................15 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及价值
1.1志愿服务的起源
志愿者(Volunteer)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志愿者是这样定义的“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
志愿者制度的确立可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主义抬头,但志愿者本身的存在则自古以来已经存在,古时候的赠医施药可被视为志愿者的雏型。西方志愿者起源的重要概念建基于罗马时代的博爱精神和基督教的宗教责任及救赎观念,透过义务工作表现出人性的爱及弘扬宗教的善性。而近年志愿者制度的确立,是为了弥补政府对社会支援的不足,结合政府、商界及民间的力量为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服务。志愿者就是指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
志愿服务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志愿服务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服务包含着深刻的互助精神,它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进步精神是志愿服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人基于道义、信念、良知、爱心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他人、社区和社会提供的一种公益性服务。在国际社会,志愿服务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最初起源于战争救护、重建家园、安置孤儿等与战争相关的人道主义的救助活动。在当今和平时代,志愿服务已经涵盖环境保护、扶弱助残、赈济贫困、救灾抢险、维护和平、社区建设和社会进步等诸多领域,成为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成为公民重要的生活方式。
1.2 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
志愿服务是公民社会的基石。志愿服务可以激发人类最高贵的情操,即追求全人类的和平、自由、机会、安全和正义。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的本质与特征就在于它的志愿性、无偿性与公益性。志愿服务的功能与核心价值就在于:一是传递爱心;二是奉献社会;三是激发人性光辉。志愿服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工具。作为人类追求真、善、美的一种行动过程,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使志愿者自身的灵魂和精神境界得到洗礼和升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还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弥补政府能力与政府资源的不足。因此,在当代公共治理中,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有其重要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1.3 志愿服务的特征: 1.3.1 自愿性
自愿性是志愿服务的基本特征和首要原则。主要强调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为志愿只有自愿才能成为持久。
1.3.2 无偿性
无偿性是志愿服务的另一基本品质,强调服务的非盈利性和利他性。志愿者不计物质报酬,强调奉献精神,强调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力量。
1.3.3 社会性
志愿服务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志愿服务远远超越了道德限定的范畴,已延伸至了社会进步事业更多的空间角落。从性质上来看,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支持。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志愿服务在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人追求自身幸福与利他、社会团结、秩序、道德等方面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近年来的成功实践和有益探索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志愿服务可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领域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模式
2.1 我国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及其发展。在我国很多社区,由于人口老龄化,社区居民在托老、带老人外出游玩、带老年人看病、老年人理发、设家庭病床、儿童入托、拆洗做卫生、提供换煤气罐等方面的需求较大,问题较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率先作出了回应。积极分子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为民服务志愿者小组,无偿为孤寡老人、病残和特殊困难户提供服务。
第二种模式是“自上而下发起并推广”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青年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由共青团系统自上而下发起的,即使是早期深圳市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也是在团市委的发起与领导下推广的。从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团系统在发起和推广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后,不仅民间有了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行动,而且一些政府或半官方的人士也开始认识到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直接发起和推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第三种模式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一些草根组织如“北京市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2.2 志愿服务的三种模式之间的比较
总的来说,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大致包括以上三种类型。第一种模式是
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回应社区弱势群体的需求。它与中国传统的邻里互助文化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因此,在民政部门的推动下,社区层面的志愿服务得以迅速推广。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虽然民政部门能够通过健全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社区志愿者协会,但是,它的弊病在于这些自上而下成立的协会往往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一些地方的协会甚至与街道办事处或民政部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于不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志愿服务,因此群众并没有被真正动员起来,其结果是群众的自愿性不足、公众参与不够,一些地方的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甚至只是有名无实。第二种模式是在一些具有创新意识与远见的团干部的推动下发起的,并通过共青团的组织网络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从一开始,青年志愿者协会就是在共青团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甚至可以说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团委的一个特殊部门。然而,由于团干部本身素质较高,年轻、有创意和干劲,因此,各地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志愿服务有声有色。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缺乏与被服务的弱势群体有效结合的交点。第一种模式和第二种模式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力量自上而下推广的,它与西方国家志愿者组织的建立和志愿服务的形式不同,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从现有的情况看,它的局限在于这种模式的志愿服务有时会偏离志愿服务的本意,成为具有一定非自愿性,甚至强制性的活动。因此,以上两种模式都遭到了一些不同意见者的批评。
第三种模式不仅是由群众自愿发起,而且是通过民间的力量扩展。这种模式与西方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最为接近。它的优势在于,所建立的这些志愿者组织具有较强的自治性,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公众的参与热情较高。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扩展的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这一方面与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中国的文化、体制环境等因素有关。在没有政府推动的情况下,民间自发的模式很难在其他地区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
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如参与机制不健全、社会参与面不广、人才流动过快、资金匮乏和不足、相关法律及伦理规范缺失、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等。
志愿服务,作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诞生的新兴事物,由于适应社会成员的需求而获得较快发展。然而,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以及人们观念意识差距的影响,在发展中也遇到种种困难、产生不少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社会参与面不广
随着多年来志愿理念的深入人心,志愿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多。截止目前,中国青年志愿者社区的注册会员数已达612882人。但是由于志愿服务的岗位也在不断增多,志愿者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由于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偏差及对志愿者群体的误解,使得部分社会群体对志愿服务活动持有“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致使一些典型的、集中的服务活动,由于志愿者人力资源的缺乏还没有做到将服务网络延伸至所有社区,也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难以避免的问题。
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面临人才缺乏与人才流动过快的双重困境。首先,我国公益领域普遍存在薪酬待遇低、工作强度大、发展空间狭小、社会保险缺失等问题,严重限制了优秀人才的进入,也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继续服务,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依据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88.5%的公益人员月薪酬集中在5000元以下,25.7%以上公益人才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67%的志愿者反映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37.7%的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险。其次,我国的志愿活动多以大型体育赛事和各种特定活动为多,如奥运会、亚运会、助残日、预防艾滋病日、学雷锋活动日、国际志愿者日等,这种短期化、运动化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使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延续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志愿服务人员的短视行为与心理。最后,在大多数志愿活动中,我们仍然发现,志愿者多数是由在校学生由共青团组织参加志愿活动,或退休人员居多,社会自主参与比例很小。专职志愿者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志愿人员职业精神的缺乏和专业能力的不足,从而影响志愿服务的效果和质量。人员流动过快,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较为匮乏,人才队伍缺乏相对的稳定性,是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管理及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志愿服务事业持久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2 志愿服务对象及服务范围的限制
由于志愿服务观念上的差异,使得服务领域的开发受到阻碍。国外的志愿服务已经从神圣化向日常化转变。神圣化是指专门从事特殊的、有崇高意义的服务;日常化是针对社会成员任何合理的利益需求开展服务,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我国许多志愿者,仍然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志愿服务就是专门针对老人、残疾人的服务,或者特殊者的服务,而不能将服务视野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这样,严重局限了志愿服务领域的开发,使得很多可以由志愿者完成的领域无人问津,加重了政府机构的负担。甚至出现了“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状况,降低了服务效率。
3.3 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
我国国家财政有大批资金用于志愿服务,目前,东莞市已经把志愿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是由于管理上的障碍,资金无法高效地用于很多小型、个人组织的志愿服务。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多数志愿服务活动都是自发组织的,在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所需资金也大都来自于民间募捐所得或是志愿者个人。而仅仅依靠者两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十分困难,耗时耗力,是难以保证资金的有效及时提供的。所以,如何实现资金筹集的及时、充足、有效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4 志愿组织的独立性不够强
许多志愿者组织是与共青团组织合成一体,团干部是志愿组织管理者,团员也是志愿者。这样的体制使志愿者的人数得以扩充,易于管理,也让团员团干得到很好地锻炼。但是,在某些实际的志愿工作中,服务活动难免流于形式,缺乏生命力。由社会人士独立组成的志愿团体,独自策划服务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的中间团体。然而,由于仍有传统计划经济及管理模式的影响,志愿服务也受到传统组织模式的制约,对“人治”的依赖程度较重。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极为可贵的经验,但是,与社会成员的需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与外国青年志愿服务水平比较也有极大差距。
3.5 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
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的志愿服务立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出台的专门规范志愿服务的立法均限于地方层面,仍有约75%的地区处于志愿服务立法的空白地带,全国至今没有一部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在现有的立法中,多以原则性的规定为主,可操作性不强,而全国性立法则是倡导性的,相关规定不具体。由于多方主体的法律关系、权利义务、责任承担等问题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制度,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法律规范不完善,法规效力等级较低,有关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等是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立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首先,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备,导致相关主体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界定不清晰,职责权限难以明确和落实,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志愿行动难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次,相关伦理规范与行为守则的缺失,容易导致志愿者行为的失控和伦理道德的失范,容易引发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容易导致相互间的不信任,从而影响志愿组织的公信力和志愿者的社会形象。因此,制定志愿服务法和志愿者伦理守则,约束和规范志愿者的行为,使志愿者在完善的法律保护和伦理规范下,充分发挥和实现志愿服务的功能与使命,是我国志愿服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3.6 管理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起步相对较晚,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在服务领域、人员招募、项目策划与推广、组织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均存在着系统化、组织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持久化不足等缺陷与问题。如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不严格,导致临时性不在册的志愿者人数往往超过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造成情况的不掌握和资源的闲置或流失;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计划性和规范性;长期服务项目少,没有专业化的项目策划、运营与推广,导致服务项目缺乏恒久性和可持续性。我国志愿组织本身制度建设上的缺陷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完善,使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制度上的保证,使志愿服务活动容易陷入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的境地,影响和制约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志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从调查中发现,现在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理念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倾向,在社会转型期,志愿服务本身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针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就今后一段时期如何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4.1 做好宣传工作。
诚然,青年志愿服务的目的不在于宣传,重要的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弘扬一种精神。但是,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间的一些宣传工作又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适当的宣传并保证力度到位,才能更好的将志愿服务活动为更多得社会群体知晓,并籍此呼吁更多的人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之中。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来进行青年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宣传、投诉、咨询、表彰等一系列的活动,来优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并以此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力量,弥补志愿者资源不足的状况。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社会认知度、公众参与度相对来说都比较低。据全国政协调查,目前我国各类志愿者人数仅占总人口的5%,这与发达国家的40—60%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据黑龙江省的一项调查,63%的人不太了解志愿服务,68%的人不知道如何参加志愿服务,甚至一些人对志愿服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解或偏见。如有的人认为志愿者是“廉价劳动力”甚至“免费劳动力”;有的人认为志愿服务是“青年人的事情”;有的人认为志愿服务太“崇高”、太“神圣”,不是普通人的行为。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与持久发展。因此,从公民教育和舆论导向入手,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参与志愿服务的风尚和文化,引导和培养公民志愿服的热情和意识,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社会基础,是促进我国志愿服务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4.2 规范队伍管理制度
要保证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健康发展,首先应建立健全符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修订相关章程,明确青年志愿者的定义、基本条件、权利、义务、注册程序、管理和培训、激励表彰等制度,实现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工作,使青年志愿服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可结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更好地发挥注册认证制度的积极作用。
4.2.1 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系统
中国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应该从初创期的混合一体、层次不明、职责不清向系统分工、层次分明、职责清晰转变,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志愿服务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转型的关键是从单层结构向三层结构转变,即:第一,策划咨询层由高素质的志愿服务专家和资深的志愿服务骨干组成。主要研究志愿服务发展趋势,提出志愿服务工作创新思路,策划重大志愿服务项目,评估志愿者服务效果。第二,管理协调层由志愿服务专业人员和骨干人员组成,主要安排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整合服务资源,处理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矛盾。第三,实施操作层由广大热心的志愿人员组成,开展各种各样的服务活动。当然,三个层次的人员可以互相流动。同时,志愿服务还要形成自上而下形成网络。
4.2.2 完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确保志愿服务具有活力的重要措施。要建立以社会激励为基础,并与组织激励和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可以探索运行普遍奖励与重点表彰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化表彰奖励机制。要对成绩突出者发给勋章以资纪念与鼓励,也为他们在晋级、晋职、晋薪等切实利益方面的落实疏通渠道,提供优惠。通过舆论媒介大力表彰他们的事和业绩。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些成功的激励机制,如青年者志愿者协会进行的杰出青年志愿者评选活动;上海社区志愿组织实施的时间储蓄制度等都值得推广。
4.3 丰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目前,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普遍呈现单一化的特征。随着当代青年人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更喜欢独立地观察社会、透视人生,形式单
一、形式主义的活动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要求。志愿服务从招募之时就应该贯彻着一种自主、自愿的思想,根据实际,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形式,使之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作为青年人,也有义务将自身的奉献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把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拓宽到更为广泛的领域,将视野扩展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只有这样,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的发挥,同时才能使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在大力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及服务领域的同时还要注意品牌活动的打造。活动的形式既要结合时代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各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来组织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脚踏实地地把活动做好做精。
4.4 加强志愿服务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争取各方力量支持
志愿服务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充足的资金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国外开展志愿服务的经验,资金主要来自这样几个方面: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赞助、海内外企业和个人捐赠、志愿者捐款、通过创办实业等方式自筹。我国志愿服务经费应该由国家从财政预算中拨出。同时,志愿服务要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赞助,鼓励企业支持志愿服务。除利用国内资源外,还要着眼于海外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个人。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筹集资金后,建立自愿服务专项基金,在得到有效监督和风险保障的前提下,通过经营投资渠道,推动基金增长。在资金的管理上,要着重建立资金监督机制,把好资金的进出关,同时增加透明度。
志愿服务活动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只有得到更广泛的社会支持,活动才能更好地展开。目前,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应该从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上争取社会认可,吸收社会上更多的人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予以重视,共同来关注和关心青年志愿群体。从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力量,为个社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保障,以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社会也应该主动承担部分责任。政府在关于政策、法规、资金等方面都应该大力支持,帮助解决志愿者行动长期发展的瓶颈制约。这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风
气,形成较高的社会影响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当代中国,由于各种客观现实性原因,中国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依然存在种种问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各项体制的愈加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志愿服务工作定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4.5 努力拓展志愿服务的队伍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非正式支持,是一种基于初级群体和个人的资源,要面向社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来推动。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还不够多,组织发展还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踊跃支持。要创造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添加剂,它既从内部督促志愿者组织扩大自己的队伍,壮大实力,又从外部扩大支援者形象,加强志愿服务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社会媒体要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报道,让社会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以各种方式广为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工作和典型事迹,弘扬倡导志愿精神。具体途径可以是:创办志愿服务杂志,或在各类报纸上开设志愿服务专栏,还可以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广场等等。
4.6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
众所周知,互联网在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讯网络不发达,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志愿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建立发达、方便、快捷、灵活、程序简洁的志愿服务信息库和信息管理平台是我国志愿服务走向网络化、信息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建立全国志愿者数据库,通过建立志愿者电子信息档案,详细收录每一位志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及所在单位等情况。志愿资源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志愿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志愿资源的科学调配,有利于避免志愿资源的重复利用或闲置,有利于志愿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同时可以实现志愿资源的网络化管理。通过专业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使人们能够便捷灵活地登陆和了解有关志愿组织及其相应服务的基本信息,及时获取有关志愿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志愿服务及其志愿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有助于志愿组织、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互动,有助于科学
配置志愿资源,有助于保障和提升志愿服务的品质和效率。因此,建立志愿资源信息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志愿资源,实现志愿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将使我国志愿服务的管理得到长效可持续发展。结论
经查阅多方有关志愿服务研究的文献、收集各地志愿服务进展的报道以及亲身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志愿服务正在大力开展,取得了很多喜人的成就,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志愿者资源依然不足、流动率高,志愿者募集资金的困难,相关法律与伦理规范缺失,志愿者的责任与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较为突出。促进志愿服务特别是青年志愿者行动形成社会功能还需社会各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祝小迁,窦贤琨,2011
2、关于建立长效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几点建议,胡娜,2011
3、关于我国志愿服务立法的几点思考,朱恒顺
4、志愿服务的内涵、功能及模式简评,王士恒,2011
5、志愿服务的模式与思考,舟渡,周慧敏,2009 6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何艳,2011
7、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探析,王辉,2011
8、论志愿服务发展——基于和谐社会视阈,曾武成,2009
9、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及其形成,廖恳
10、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党秀云,2011
11、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李维意,郭广伟,2011
12、建设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小勇,范璐,谷晓红,吴思渊,屈欢欢,2011
13、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邓国胜,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