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时间:2019-05-14 19:4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第一篇: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处理难度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一社会管理机制的确立,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发展,而且是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本文分析了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法制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未来法制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 法制建设

一、我国应急法制现状 应急管理的“龙头”是在2003年的SARS危机的发展,政府开始高度关注这方面的“紧急状态法”,并着手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审查和修改草案)》在经过两次修改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6年6月由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一致通过了该法案,2007年11月1日生效。《事故紧急应变法》第70章,主要规定了应急管理体系,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救援,恢复重建后的基本系统的紧急情况和宪法制度、应急管理的其他法律衔接。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承担应急响应职能的国家机关的应急预防和准备、监测和预警、处置和救援、恢复和重建以及应急管理组织,指挥,安全和发展的工作。到2006年底,在全国拥有约135万多件应急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97.9%和92.8%的县(市)已开始计划开发各种总体规划。中央企业计划发展预制高达至100%,绝大多数的高风险行业有规模以上企业到制定应急的方案。

二、我国应急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地位不高

中国已经形成了宝塔形的应急预案,其中包括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六大类别的计划框架。应急计划并不算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它不是法律规范,制定的法律规范,因为应急法案没有效力,因此政府不能用行政紧急权力来约束人们。应急预案的法律地位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功能和效率的发挥。

(二)法制不统一

尽管中国已初步建立了覆盖各个方面的应急预案体系,均达到县级政府和部门,以及大型企业和组织发展广大的农村地区,但是基层社区,企业和学校的紧急计划的制定仍然滞后,不能满足应急管理。

(三)法制不完善

公共应急法制的不健全,缺乏一个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我国现行立法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分散,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导师难以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不利于部门处理紧急情况合作。

很多的紧急立法过于抽象原则,可操作性不强。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一个统一的国家紧急状态法。在现行法例中,并没有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规定紧急状态下政府行政紧急权力。因此宪法应当宣布应急部门的基本权利。立法内容非常抽象,缺乏配套的具体实施细节和方法。在紧急时期的状态,出现了许多不可操作的弊病。

(四)法制执行力不足

现在我国还没有成立全国性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机构。相关的部分工作也比较分散,还不能形成灵敏的反应,不能全面及时、统一指挥和明确整体机构只能。造成现在我国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中出现重负还有浪费脱节等现象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没有统一的突发时间管理协调的机构,只有分部门管理。

三、我国应急法制建设发展对策

(一)宪法中规定应急法制

建立全国统一的应对危机管理的基本法。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法,危机管理方法提供危机管理的基本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将应急法制纳入宪法的调整范围,明确其在我国宪政体制中的地位。要更明确地规定“紧急状态制度”,将紧急状态的确认、宣布、期限、解除等重大环节确立为宪法规范 ;将公民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纳入宪法之中 ;在宪法中,对行政紧急权的行使和最基本人权不可克减的原则进行必要的照应。

(二)协调应急法制 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在应急立法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应急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经济类突发事件作为一个单设类别,对军队等武装力量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地方政权无法行使应急职权时应采取的补救性规则,及网络在应急工作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应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切实增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重要领域单行法的立法,完善应急法制单行法体系。应根据实际需要出台一些新的灾害防治法,如《台风防治法》、《沙尘暴防治法》等。对地震以外的其他地质灾害也应加强专门立法。为加强综合减灾并进行灾难救助,应出台《综合减灾法》、《灾害救助法》等法律法规。第五,对现存的应急法律规范进行全面、系统的清理。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依照应急法律规范的不同效力等级和一般法理,分别对现有应急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废止,消除同一层次或不同层次应急法律规范之间的不统一、不协调的现象,以增强应急法制的协调性和实效性。

(三)提高应急法制的执行力

首先,应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战略规划和预算安排。在危机的前期控制和预防、经费预算、物资储备等方面做好应急规划,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使应急经费预算的增长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其次,加强应急预案建设并进行相应的预案演练。应根据法律规定和应急实践的新要求,及时修改和补充应急预案,以增强其实用性,并及时出台综合性的应急预案,增强应急预案的适应性。另外,还需认真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以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再次,加强应急主体和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形成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协调有序的工作格局 ;加强对地方政府应急能力的评估体系建设,促进政府应急能力的不断提升 ;建立专家咨询队伍、专业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与政府相关机构共同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华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不确定性研究,北京林业大学 2012年 2.王世军,美国救灾体制对我国的启示,河北师范大学 2012年 3.牟方兵,我国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完善,湖北大学 2012年 4.王飞,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交通大学 2011年

5.江红芳,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研究,新疆大学 2012年

6.程明,求解我国多元化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之策,未来与发展.2010年第10期。

7.孙帅,论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法律规制及其优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 第12期。

8.时溢明,治理视阈下应急管理参与体系的探析,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第二篇: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随着中央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地方省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全国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2007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标志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已经走上了一个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是,近年来的临场处置实践表明:地方各级政府虽然充分发挥了组织职能,但因存在传统官僚制的弊病,加上没有根据地方特点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快速反应队伍,致使在面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存在反应迟缓、协调不力、处理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必须改革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结合地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特点,在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地方特点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机制。这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提高国家整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各类刑事犯罪、治安事件、民事行政纠纷、群体性事件呈持续高发之势。加上自然环境由于遭到非理性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在面对和处臵如此频繁的人为的和自然的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特点和不可避免的不足与问题:

(一)主要特点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层面的管理模式,即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分部门按类别进行处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我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其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臵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但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对口主管部门,成立临时应急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处臵工作。

第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为了便于实施管理,在条块关系上,我国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和范围实行分级管理。而对由地方为主处臵的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各部门应给予指导、协调和帮助,实行条块结合管理。

第三,部门应急体系已具规模。经过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到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承担直接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部门,均建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信息通讯系统、防灾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监测预报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

第四,国家应急法律体系趋于完备。鉴于近年来各类紧急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我国已相继颁布了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趋于完备。

第五,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为了形成全国统一的各级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在以往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国务院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和修改工作,基本建立了相互配套的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不足与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第一,职权不清、职责不明。首先是条块应急管理职权划分不够清晰、职责分担不够明确,造成在实践操作中常常出现协调困难、管理脱节、行动衔接配合不到位等问题;其次是地方属地化管理的责任和授权不足,在应急实施中难于运行。

第二,综合性风险评估薄弱。以部门为基础的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较为有力,但因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有所不足,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因而,我国也未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沟通与共享信息不足。由于目前我国客观存在应急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等因素,有时出现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是必然的,综合性信息分析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第四,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人人有责。但我国对全社会的应急教育、培训、演练和引导工作多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设计具体措施和要求,无法实际操作,因而,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十分薄弱。

从以上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没有走出传统的官僚制,如权力集中、层级分明;官员照章办事、循规而行;官员行为标准化、非人格化;运用相对固定的行政程序来实现既定目标;等等。官僚制之父韦伯认为,非人格化的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公职人员,应是具有专门技能的行政人员,他们要严格遵守组织中的各种制度性规定,绝对服从组织权威,始终不渝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然而,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除具有突然爆发、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特点之外,往往还带有地域性特征,即带有地方性色彩,我们对其处臵方式方法也必须结合当地特色。否则处理时可能出现事倍功半,或者徒劳的结果。因此,要改变目前中央与地方权责不对称的制度,我们对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权责,要作制度化的规定,把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实行属地管理、地方负责的原则,赋予地方在应急管理中对称的权力与责任,使地方有充分的积极性把事态控制在基层,从制度上实现从垂直控制到重心下移。

二、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是以传统的官僚制,即中央到地方层级分明,一级仿一级设臵机构,下级只对上级负责。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两个极端现象:地方延报、瞒报、虚报、漏报以及“捂盖子”、“欺上瞒下”、“变通”等虚假治理与轻易将压力上移,以规避因对突发公共事件处臵不当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关于其原因,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非制度化的分权,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权限模糊,在制度上形成诸多“灰色地带”,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表现出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而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我国传统政府组织制度设臵造成的结果,是官僚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表现的必然。因此,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以地方政府为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明确和承担公共突发事件责任的需要

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呈现出区域性或地方性特点,其处臵或解决主要靠本地的力量,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是应急管理的实际操作主体,实施具体的应急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的设臵是以官僚制的从中央到地方层级管理,实际上造成了多层参与管理的局面,其权限也因多层的参与而显得模糊。如某地一旦发生公共突发事件,处臵公共突发事件必须按照层级管理逐级汇报,各级共同参与,责任就难以明确,责任的承担更难以确定。如果处臵紧急管理事件所需的资源超出地方政府的能力范围,地方政府必然要求上一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的协调和支持。这种通过上级乃至中央协调所得到的支持往往是邻近的政府或部门。因此,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应以地方政府为主,明确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这样,不仅增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而且可以避免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制度难以明确责任的状况出现。

(二)提高应急处臵公共突发事件效率的需要 鉴于公共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和紧急突发性,我们在面对如何处臵等问题时,首先要作出迅速的判断和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是传统的官僚制,每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都要逐级上报,即使遇重大紧急事件仍必须得到上级的指令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上因为官僚制的地方政府,其内部决策体系不透明以及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类型的严格划分,导致上级决策者往往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有时甚至是已扭曲的信息。这样,经过上传下达折腾一番,必然使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大打折扣。面对不确定性和紧急突发性公共突发事件,我们要在明确地方政府承担责任的原则上,促使地方政府在有把握的基础上作出迅速的判断和选择,提高应急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

(三)实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 尽管我国在应急管理建设方面,强调中央动员、指挥、协调、监督作用的同时,重在加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实现公共突发事件处臵管理重心下移,但是,由于现存的官僚组织机构和上下各级责任不明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全或不灵,使地方政府产生隐瞒事件的侥幸心理。比如,近年来面对全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严峻现实,国务院颁布了多项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对事故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和发布事故消息的程序和时限作了明确要求,并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但各地瞒报事故的问题仍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恶性瞒报事件。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常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注重部门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应对,主要是应设立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将管理重心下移。这种重心下移的目的,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以条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将大部分决策权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地方政府所做的决策从传统的“软决策”向“硬决策”转变,从而确保在遵循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让地方政府有积极性把矛盾和问题消化并控制在基层。

在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过程中,根据当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行业领域,我国要特别注重加强公安、消防快速反应机制建设。

三、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议

公安、消防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其快速反应如何,直接关系着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是否有利、有序、有效。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以公安、消防为主,组成包括交通、民政、财政、电力、水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是有效处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建设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在现代化、科技化及装备、人员保障上,较之发达国家警方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有各部门参与,有对人口等基本信息的了解、掌握。正基于此,我国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不仅发展很快,而且较好地适应了近年来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目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认识,切实加强对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工作的领导。(1)政府要提高对快速反应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切实增强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2)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使人人能够充分认识快速反应机制在预防犯罪、侦破命案、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3)要从正反典型案例中探索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强和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各地政府要解决等、靠、看的思想,借鉴发达国家和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对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制约应急管理组织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划分责任辖区,采取信息网络全天候运行、监测方式,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特别要最大化地使用现有公安、消防警力,时时处处成为有效打击犯罪活动和参与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排头兵。

第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在职特别是一线人员培训、教育的投入,确保每年定期培训、轮训;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增强应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实战性,彻底改变教育培训重理论轻技能以及与实战脱节的倾向,将培训列入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组织不同规模的实战演练来检验和提高实战能力。

第四,加强以110为核心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建设。110报警服务台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可以说,110报警服务已深入人心。我们要以110报警服务台为中心,整合其他信息服务。110不仅可以代表地方政府为社会进一步提供更加及时广泛的报警服务、应急处臵服务和社会求助服务,包括支持警情传递信息和为执勤人员特别是公安、消防人员提供信息资料如火灾信息,以及机动车、居民身份证、驾驶执照、被通缉人员、被盗车辆以及入境外国人等基本信息。这样既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从地方政府管理功能的角度来讲,110已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建设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改革了公安工作,而在于其具有牵动、促进地方政府从全局的角度上增强驾驭、管理、服务社会功能的作用。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快速报警意识。我们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宣传110报警服务台的职能,使群众熟悉

110、依赖

110、用好110;尤其要教育广大公安、消防民警时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快接警、快处警、快出警的原则,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大力宣传快速反应的成功案例,增强群众协助侦破案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各种形式,大力推动群众快速报警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为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之,我国政府应根据形势发展,改革传统的政府应急管理行政官僚制,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将重心下移,把大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特别是要加强以公安、消防为主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公安、消防是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龙头,是政府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排头兵,因此,我国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理念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保障政府在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有利、有序、有效的目标。

(江西社会科学 2010年 第5期)

第三篇: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的研究

我国政府审计效率的研究

一、审计效率的现状

(一)不少被审计单位年年审计年年违纪

在充分监督制度下的上市公司存在的严重的会计造假行为势必衬托出非上市公司存在会计造假的严重事实,审计打假也成了审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每一个工作在审计一线的政府审计人员来说,都有这样的感受:审计过的单位几乎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是审计的悲哀吗?政府审计是经济活动中履行监督职能的专职机构,是需要有锐气和勇气的,可制度的非约束性,审计的无风险性和对问题处理的非规范性,不自觉地形成了对敏感问题的回避,弱化了审计监督的力度,审计的威慑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从而造成对同一个企业、同一个行业、同一个部门,甚至同一个经济个体年年审计年年问题不断,同样的问题有的被审计单位年年犯的情况。这样的现象,不能不使我们对政府审计的工作力度、威慑作用进行一番反思。

(二)权力寻租也是目前政府审计无法回避的社会丑恶现象

有权力的地方就容易滋生腐败行为,审计定位于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又相对独立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并依照法律赋予的行政执法权进行执法活动,这样毫无疑问地也会产生权力设租和权力寻租的社会陋习。

(三)政府审计中难以回避的政府情结,折扣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之所在,没有审计的独立性就不能够完成政府审计目标。政府审计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难以回避的政府情结,又折扣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地方保护主义上。地方保护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可审计过程出现的地方保护现象屡见不鲜。其次,体现在部门利益上。审计监督是要得罪人的,但又不能把所有的人全部得罪,在现行体制下的政府审计不得不考虑相关部门众口铄金的影响,审计部门也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造成政府审计不足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政府审计人员素质低下:政府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府审计效率。政府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质。其次,政府审计程序混乱:审计程序在政府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在项目审计中无法保证审计工作有秩序进行,紊乱无章;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增大审计费用,阻碍了提高审计效率的提高。再次:机构设置不合理,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在机构设置上的不合理,致使审计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着政府审计效率。最后:会计造假的惩戒力度欠缺,惩戒力度欠缺是导致审计单位进行会计造价的根本原因。被审计单位之所以进行会计造假,就是因为造假的收益大于成本。

三、为提高政府审计的效率采取的相应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政府审计机关还应制订相应的准入制度对政府审计人员的资格做出要求。如可参照英国《政府审计法》的规定,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至少取得一个职业会计团体的资格证书。政府审计可以仿效注会,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是法定的,每年一次,否则不能通过年检。注册会计师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因为学习的结果与收入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可以降低执业风险和减少潜在失业可能性。这样政府审计增加了竞争就增加了活力,增加了危机感就增大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规范政府审计程序

规范政府审计程序主要包括:①审计准备阶段要制定科学、周密的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机关为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实施审计前对审计项目作业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审计方案的科学与周密程度直接影响着审计效率和效果。审计方案对组织方式、分工协作、汇总、处理等事项作出行动纲领,提出要求。制定审计方案时,一是审计进度安排要明确,审计组要在规定时间完成各项任务。要通过事前调查尽可能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避免因临时变更审计方案、打乱进行节奏而影响审计效率。二是审计人员分工要合理。既要充分发挥各成员的特长,又要均衡工作量。三是审计任务要量化。要具体到每个项目审计到什么程度、审计抽样的样本量达到多少比例等等。

(三)已精简高效为原则设置内部机构并爱妻附属机构进行合并与简化

政府审计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必须符合精简高效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英国政府审计机关内部机构的设置。英国审计署的内部机构只设立了六个局,其中第一局为综合行政部门,其他五个局为专业审计部门。我国的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将许多综合的行政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及一些事业单位进行合并,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四)进行政府审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国政府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行政型的审计模式影响了审计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应将这种行政型的政府审计模式过渡到人大领导下的立法行政型政府审计模式,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彻底消除各级政府的本位主义行为,提高政府审计效率。

(五)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作为组织实现其目标,加强内部管理的一种手段,在组织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提高审计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要建立科学、完善、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必须解决合理授权、对被控对象的控制程度、企业具体控制范围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控制与被控制的矛盾、控制面和控制点的关系和内部控制运行的人文环境。

(六)健全法律法规,加大会计造假的惩戒力度,提高审计效率

政府审计法律法规是由国家规定或认可的,具有法定的约束力,由国家强制保障其遵守执行的审计规范。审计法律法规的强制力,能够对违规单位的惩罚力度。惩罚力度的加强能够给被审计单位以警示的作用,大大的提高了审计客体的造价成本,最终得以提高审计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政府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政府审计部门的不断改革,审计环境的不断完善,政府审计定能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四篇: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研究

作者:王 湛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入手,剖析了对我国政府会计目标定位影响较大的政府资源来源、财政管理体制、政治体制和市场经济等环境因素,并由此归纳了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及其对信息的需求,最终提出了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定位。

第五篇:政府临时工作人员管理制度研究

对于我国政府来说,临时工作人员并不陌生,从改革开放前后的“编外干部”、“借调干部”、“合同干部”到现在很多地方政府中所出现的“协税员”、“治安员”等,都反映了临时工作人员在我国政府中的广泛使用。然而,由于没有制定出关于政府使用临时工作人员的有效管理制度,致使这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出现“制度真空”,因而在使用临时工作人员过

程中容易引发大量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对政府临时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管理,容易诱使临时工作人员违法乱纪;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样一套制度的缺乏,给政府临时工作人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带来困难。尤其是作为政府临时工作人员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雇员的管理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自2002年吉林省率先实行政府雇员制以来,我国十几个省(市)已加以尝试。

一、发展政府雇员制的背景

(一)从世界范围内的政府改革来看。西方国家在经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之后,为摆脱财政、信任、管理等危机,纷纷重新审视原来的政府管理理念,这其中就包括对70年代前期倡导的“大政府”模式的再思考。80年代后出现的新公共管理(npm)等一些理论也支持这些国家从过重的负担中走出来,倡导给政府减肥。继而由特勒-盖布勒等人所倡导的“企业精神如何改革公共部门”运动兴起,呼吁将政府部门的主要活动纳入到市场选择的范畴中来,用3“e”标准来衡量政府的产出。在普遍要求重新审视政府绩效、缩小政府规模的背景下,政府雇员制的作用便凸现出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加大对政府自身的改革力度,在政府中实行“公司化改革”,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将许多原本属于政府管理范围内的事情外包给社会。由于大量的业务外包,缩小了政府常任制公务员的数量,政府活动中大量采用政府雇员,最终导致“影子官僚”的形成。

(二)从我国政府自身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来看。由于近年来行政环境的巨变,特别是加入wto后,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既有的公务员体系带来严峻的考验。我国各级政府出现大量的人才缺口,如信息技术、国际谈判、法律等领域急需大批成熟型的人力资源。同时由于历次以政府自身作为改革对象的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控制和缩小政府公务员的数量,因此试图通过增加常设公务员的数量来提升政府人力资源整体能力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而政府雇员等临时工作人员的使用正好可以弥补现有公务员队伍的行政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从政府所身处的行政环境来看。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社会结构呈网络化发展,社会利益的多元化趋势加强,这就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政府的公共服务更人性化。由于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呈现的多样化、无序化,依靠一个常任的庞大公务员队伍来提供公共服务日益成为“出力不讨好”的做法。而政府临时工作人员却有着常任公务员队伍所不具有的优点,他们能够随着公务的季节性变化而调整自身的规模。同时,由于政府临时工作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就可针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多样化有选择的录用人员来满足公民的需求。

(四)从现代人的生活特点来看。与网络社会相适应,新一代公民的生活特点也发生着重要变化,即追求更多的空间与自由。新一代人追求更多的对自身命运的控制和在工作与非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他们倾向于迎接更多的挑战,而不是从一而终的雇主、固定的工作场所、一周五天的工作时间以及一个规则的作息时间的工作方式。据美国2002年联邦人力资本调查显示,在超过10万人的问答者中,每三个联邦雇员中有一个以上的人正在考虑离开政府部门。由于网络社会的公民生活的这些特点,政府中出现人力资本缺口将是常态。而应对这种人力资本缺口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使用政府临时人员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二、我国政府雇员制发展中的几个误区

(一)政府雇员身份的永业化倾向。众所周知,政府雇员与普通公务员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身份的非永业化。公务员制度自产生以来就逐渐形成一些与企业等其它行业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区别的特征,其中永业制就是最明显的表现,也就是说公务员身份是不能被随意解除的。由于身份上的巨大差别,就形成了政府雇员制同传统公务员制度之间在职位分类、社会保障、辞职、退休等诸多环节上存在着巨大差别。就政府雇员来说,他们主要是通过契约方式进入行政系统,工作期限一般为四年左右。政府雇员的福利保险等方面一般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公务员,不能享受公务员的“终身保险”等福利待遇,此外,政府雇员制还在雇员的职务管理、薪酬、管理法规等方面有别于公务员制度。因此,如果政府雇员突破了身份的临时性向永业制发展,出现使用临时雇员工作期限超长,形成“临时雇员不临时”的状况,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增加了现有政府工作人员的数量,进而加

下载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当代政府应急管理制度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政府过程

    浅谈从“命令”到“服务”的转变摘要:在农村法治化建设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构成了基层政府转型的现实基础,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基层政府转型的制度基础。实现基层政府......

    我国慈善组织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我国慈善组织政府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慈善组织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0年底,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各类社会组......

    93250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一切都要遵循着国际规则,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所趋,这些都要求着作为政府一项大支出的政府采购,再也不能固守旧有的......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展望(写写帮推荐)

    4. 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展望。 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尽管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其局限性也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 1 )虽然有了不少零散的研究成果,但系统研究的成果少;......

    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曹玉明 2013-2-20 15:18:43来源:《中国新通信》2012年第20期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我国社会组织、企业组织以及公民个......

    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范文模版)

    新华网北京8月23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最终定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机构改革 自私有制产生以后,为促进私有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巩固私有主的利益,便诞生了为其适应的统治工具,在这所有的工具中,国家,是其最高级中的代表。国......

    我国政府各类收入

    我国政府各类收入的简要分析与建议一、我国政府各类收入的构成及管理现状 1.有关概念界定 政府收入是政府凭借行政管理者和公共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取得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