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问题及对策
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问题及对策
作者:程艳敏 孙海英
【摘要】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在社会管理方面付出努力,以维护社会稳定,这是世界化进程中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 社会管理 机制创新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过去的三十年间,我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动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强力实施改革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社会关系复杂程度加剧,社会管理体制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不可避免地引发更多的问题和矛盾。在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中,国际间的交流与往来不可避免地会彼此产生影响,改革开放打开了我们朝向世界经济的大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些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社会问题和矛盾增多,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例如众所周知的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对全世界的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样的世界经济背景下,我国也难免被波及到,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步伐放缓、就业群体压力增大、通货膨胀,物价走高,居民生存压力增大。而这些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背后隐藏着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危险因子,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都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社会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也对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同志也强调,社会管理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其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在社会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当前,只有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加大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力度,才能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民生规划和预算制度不健全。民生工程大部分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的主体是公益性公共服务项目,民生工程的实施,标志着社会事业的发展进入了规模有序推进的阶段,这就对财政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经济实力不强、弱势群体数量比较大、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依靠过去那种临时性、短期性安排资金或在预算外追加经费“办实事”的做法,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但还远未达到健全的程度,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不仅存在社会保障体系整体覆盖面不全的情况,而且存在着显著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城镇居民基本能被划入社会保障范围之内,但诸如农民工等城市外来人口、农民以及失地村民却徘徊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而他们恰恰又是目前我国最需要保障的人口。
利益协调机制存在问题。社会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因此,社会管理要最贴近人民群众的需要。而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机制中,人民群众的需要却被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尤其是底层社会群体利益往往因表达渠道不畅通而难以实现。现实生活中频频出现的侵犯农民工群体的利益,侵犯失地农民的利益,城市拆迁中的强拆现象等等,这些弱势群体因其文化程度低、维权意识淡薄、法律维权成本过高、找不到或找不起利益诉求渠道等等而不得不忍受自身利益的丧失。同时,不同的社会阶层和集团之间特别是强势社会群体和弱势社会群体之间缺乏集体协商和沟通的有效平台,由此导致利益分配格局的进一步失衡,富者更富贫者更贫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社会不安定的事件必将频繁出现,势必会影响到社会有序管理的实现。
社会应急体系建设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国的社会应急体系建设还只处在初步阶段,主要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负主要责任,群众更多的是被动配合,对社会应急事件缺乏了解,没有必要的防范知识,往往造成难以有效应急对社会应急事件的局面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应急体系的建设存在问题,比如信息公开性不足、信息传达渠道不流畅,群众因不了解必要的信息而盲目行动,也致使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参与严重不足。同时政府的应急管理方式有待改善,政府的科层化管理方式束缚了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削弱了重建复原能力,这些都成为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应急管理体系的障碍。社会中的矛盾、摩擦、冲突、风险时刻存在,只有正视社会应急体系的缺点,才能更好地处理好突发事件。
我国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途径
当前,我国即将跨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又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对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抓住重点,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破解各种难题,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力争早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机制。因此,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创新管理理念,推进职能转变。坚持“民生为先、高效便民、公平正义”理念,筑牢“执政为民”思想基础,以正确政绩观检验工作成效,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顺应时势,优化完善机构设置,理顺社会服务管理机制,规范创新社会管理,推进职能转变,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社会管理工作成效更多惠及普通民众。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谐社会也难以构建。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庞大,但社会财力不足,因此,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我们的社会保障非常有限,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是整体社会保障只处于初步阶段,远未完善。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在遇到生活或工作的挫折时,很容易滋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怨恨与不满情绪,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只有重视和维护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才能使人心稳定、消除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在符合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有我国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争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等各方面均能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同时要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
创新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诉求表达机制。良好的社会管理的实现,离不开对不同利益群体正当利益诉求的满足。利益诉求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最终根源。社会越是发展,越是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因为他们表达自身权益的机会和渠道相对有限,获得的社会资源相对欠缺,他们就越需要获得关注。唯有如此,人民群众才会感觉到社会的温暖,才会感觉的社会公正的真正实现,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社会矛盾,降低社会不安定事件的出现。因此,要建立健全包括利益导向、利益表达、利益约束、利益调节、利益补偿等内容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畅通、有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形成一种维护社会和谐的常规性的社会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创新社会应急机制。要构建严密的社会应急体系,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对社会危机事件的敏感性,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以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等应急事件,做到有备无患,临危不乱。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发布和传达机制,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渠道畅通,在应急事件出现时,要做到信息公开,使群众心中有数,不盲目行动;要加强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在应急管理上,不仅要做到科学有效,行动迅速,而且要重视社会的自我管理及自我救助能力,同时要动员社会非营利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企业以及各级群众积极参与,改变传统由政府全面主导负责、群众被动配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要加强善后恢复的能力建设,以保证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社会秩序不会因此陷入全面混乱的状态,这一点,“日本强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不仅要加强政府的能力建设,而且要加强群众的应急事件恢复能力,从而保证在灾难等应急事件面前,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民群众心中安定。同时要加强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必要的服务。(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社会公平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2514036,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upported by“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第二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精选)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养老保险跨省转接困难、覆盖面积小、统筹层次低等问题非常突出。主要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更好的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跨省转接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45-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养保)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因此要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险关注并深入研究,尽早发现问题,根据国情制定差异性方案,有效解决养保问题。
一、我国养保现状
21世纪,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职工和农民养保问题越来越突出。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本文研究对象是社会养老保险。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建立多种类型社会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障制度。如在城镇地区,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但近几十年,我国城市发展程度发生很大变化,发展不平衡使劳动力流速加快,基本养老保险越来越不适应变化,养老保险跨省转接越来越困难。虽然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但推进过程却非常缓慢。表面我国养保制度很成熟,实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现行养保制度存在很大局限,很多方面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现状和社会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快速进行养老保险改革,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方案并加大力度实施,保证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
二、我国养保存在的问题
(一)跨省养老政策已出台,实施力度不足
目前因劳动力流动导致跨地区养保问题而出台的《暂行办法》,存在实施力度不足问题。《暂行方法》规定农民工基本养保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在新就业地参保,只须提出转续关系的书面申请,转入和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协调办理审核、确认和跨地区转续手续。但各地缴费规定不同和实施力度不够、企业为自己利益而变得自利、个人来回在跨地区办理手续等原因阻碍政策实施。①所谓方便跨地区养保变成了一个空想,这时流动工人利益最易受到伤害。②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东、西部不平衡,且养保制度具体实施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由表1知,在不同地区供款比例是一样,但各个城市个人工资、补贴优惠等显然不同。在中国走向“全民养老”背景下,养保发展面临着制度转型等一系列问题。
(三)社会养老保障税不足,统筹层次比较低
养老社会保障税是养老社会保险最有效的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手段,而我国还没建立完善的养保制度,经常入不敷出。基本养老保险已初步实现,但统筹层次低。因我国社会保障税制不完善,现行财税体制下,实行全国统筹难度更大。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实行全国联网,简化跨省转接
根据《暂行方法》,跨省关键是处理以前和现在的基础养老账户和个人账户问题。面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接问题,需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养保实行全国联网。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政策不同问题,对全国联网的投保人是本地的按照本地政策,在各省份下面设置节点,有效完成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接,别也给补助,但其资金是本地由地方财政支付,中央财政给外区适当支付。配合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借鉴银行系统的技术实行全国联网,向全覆盖范围发展,实现办理手续最简化。③
(二)增强立法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为完善我国社会养保,要提高管理系统,加大监督力度。利用法律强制性、无偿性,规范养保操作方法,实现统一缴费基数、比例、操作和计算,使我国社会养保惠及每个公民。现阶段,我们要根据中国国情,完善地方政府和中央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形成多层次养保制度。
(三)完善现代社会养老保障税,全国统筹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核心,因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税税迟迟不能开征,严重制约我国养保制度完善和发展,我国须立刻完善养老保障税,以完善现代养保制度。④而实现全国统筹、搞好老年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需要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更需要国家财政给予大力支持。为实现由各省份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我们要在扩大养保覆盖范围、完善管理体制等基础上,划清楚国家和企业在养保基金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各省各方面都兼顾,打破户籍壁垒,保障每一个公民权利和利益,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教育、技术等都迅速发展,但社会养老保险问题非常突出,它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发展。面对我国养保制度挑战不能采取单一保障办法,应采取“多保障”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范围广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当前我们要高度重视养老保险跨省转接问题解决,未来向着养保操作统一、全国统筹方向发展。
注释:
①唐晨辰.关于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新政策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11).②黄必红.养老金制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③陶志勇.农民工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和接续难题求解[J].中外企业家,2009(4).④龙卓舟.养老社会保障税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第三篇:落实分类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落实分类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街道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行业管理”、“职能管理”、“层次管理”原则,各单位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单位、村(居)委会按照村(居)民(员工、家属)的日常表现划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对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积极配合村(居)工作的村(居)民(员工、家属)大力弘扬表彰,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没有违法行为,致富能力欠缺,通过做工作配合村(居)工作的良好村(居)民(员工、家属),通过培训、教育、引导等措施,促使其向优秀村(居)民(员工、家属)转化;
对没有明显违法行为,但不配合村(居)工作的村(居)民(员工、家属)要加大管理力度,通过处罚、教育、管理等综合措施,迅速使其转变。
对有违法行为尚不构成刑事处罚或已经受过刑事处罚没有彻底转变的高危人群,要从严管理,该打击的一定要从重从严打击,严防其做大成势。各职能部门按照本单位职责,对本单位管理的“特殊人群、高危人群”区分类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严格管理,严防其危害社会。
第四篇: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考
胡德春
2012年第4期 ——社会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民生福祉大计,事关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大业。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着眼于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大力推进民本机制、化解机制、纽带机制、平衡机制和防控机制创新,为加快构建中部战略支点发挥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推进民本机制创新,廓清社会管理之“源”
抓住源头,方能抓住根本。社会管理重在以人为本,要把“六民”要旨即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大力推进民本机制创新。
(一)在导向机制上,要树立为民服务宗旨观,做到情为民所系。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上,要解决好为谁说话、为谁干事、为谁谋利益的问题;在创新社会管理的方法上,要掌握好怎么说话、怎么干事、怎么谋利益的问题。努力使社会管理各项工作彰显民本理念,体现宗旨观念,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根本目的。
(二)在推进机制上,强化执政为民责任观,做到权为民所用。在社会管理实践中,要始终牢记“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由人民赋予、权力为民所用、权力为人民负责、权力受人民监督”的道理,坚持用情、用心、用责、用力推进各项工作。要坚持源头治理,紧紧抓住“三个源头”,即治理矛盾产生源头,突出决策决定、执法执纪、行政作风、项目建设、民生问题等五个重点,做到“谁主管、谁负责”,使社会矛盾和问题少发生或不发生;治理矛盾集中源头,突出村(社区)这一重点,做到“谁管理、谁负责”,使社会矛盾和问题不上交或少上交;治理矛盾管辖源头,合理划分地方和部门管辖责任,做到“谁管辖、谁负责”,使“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街道)、难事不出县(市、区)、矛盾不上交”,努力使社会管理权责落实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
(三)在评价机制上,落实人民满意政绩观,做到利为民所谋。“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正确的政绩观是衡量一个干部是掌权做官老爷还是执政为民的试金石。在社会管理实践中,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根本政绩取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树立为民科学、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绩观;全面增长政绩才能,学会用“一线分析法”,即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量变质变的规律,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促进科学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的能力,做到以德行服人、以才能服人、以业绩服人,当好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不出事的干部,努力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满意度。
二、推进化解机制创新,疏导社会管理之“流”
“源渊则流长,流活则源清。”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在化解社会矛盾,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努力舒缓社会紧张情绪,平和民众忧怨心态,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一)建立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大力畅通基层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规范有序的信访秩序。切实抓好初信初访,加大乡、县两级初访协调处理力度,不断提高初访办结率,努力把矛盾纠纷和隐患问题解决在初始环节;切实抓好网络信访,组建市(州)网络信访中心,采取信息“一个口子进来,一条渠道处理,一人总审把关,一个口子出去”运作模式,实现基层群众不出门、不上访、不花成本就能快捷解决问题;切实抓好领访代访,由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基层信访工作人员代理和带领信访人向上反映问题,引导基层群众走正确渠道反映合理诉求,维护良好的信访秩序;切实抓好约访接访,定期组织开展村(社区)和乡镇(街道)干部“首问”接访、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访活动,把矛盾问题解决在各个环节。
(二)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创新矛盾纠纷化解办法,采取八大化解举措,即通过源头化解、网络化解、接访化解、疑难化解、督办化解、现场化解、依法化解、改进化解,提高矛盾化解率,努力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四级化解网络,即建立健全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市、区)—市(州)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对排查出的各类问题坚持分级调处与联合调处相结合、包案调处与专班调处相结合、超前调处与督办调处相结合。完善三个工作机制,建立高位协调机制,对“三跨三分离”(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人事分离、人户分离、人事户分离)、急难险重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由地方主职领导或上一级跨部门领导牵头协调化解;建立重点推进机制,坚持做到抓主管问责,抓整改落实,抓督办检查,抓定期例会,抓工作通报,抓领导谈话,抓经验交流,抓培训提高,抓宣传推广,抓改进提高,建立环环相扣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改革创新机制,总结推广国有企业改制维稳、城镇征地拆迁、军转干部安置、非正常死亡处置等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工作品牌。
(三)建立健全疑难案件化解机制。对急难险重和疑难杂症问题要加大化解力度,组织开展“难案大会战大攻坚”活动,落实专班,集中攻坚,限期销号,特别是对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上,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X+1”的方法,即多方筹资、政府兜底,一次性了断,确保当年发生的案件化解不跨。对短时间难以化解的重大涉稳问题要加大专班包保化解力度,按照“五专”要求,即专家会诊、专班应急、专项治理、专项打击、专班巡查;落实“四包”责任,即包沟通、包化解、包稳控、包接返;采取“五包一”举措,即在重大敏感时段,对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人员由一名县级责任领导、一名公安基层所队负责人、一名责任区民警和两名街办或社区干部进行包保稳控,确保不出现失控、漏控现象,确保跟踪管理化解到位。
三、推进纽带机制创新,夯实社会管理之“基” 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基层基础,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大力推进纽带机制创新,筑牢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坚持把加强基层党建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统筹构建城乡基层党建格局,对农村地区、城市社区、非公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和其他领域党建工作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做到全覆盖;科学设置城乡党的基层组织网络,采取单建、联建、挂建等形式,推行“村(社区)企联建”、“村(社区)+协会”等设置模式,形成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青年、妇女、民兵、治保、调解等组织以及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相配合、相协调、相促进的格局;健全完善城乡基层党建制度,围绕组织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绩效建设等内容,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推动各项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行轨道。
(二)规范基层管理服务,夯实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全面加强基层管理服务,推动各项工作有序、规范、协调运行。搭建“大综管”工作平台,健全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形成由“两委”统一领导、村湾(小区)为支撑、联户(楼栋)为基本单元、辖区各单位共同参与的“大综管”工作格局,统筹管理各项社会事务。搭建“大综治”工作平台,有机整合综治、信访、公安、司法、民政、国土、劳动、工会等部门力量,构建乡镇(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村(社区)工作站,建立“五联”工作机制,即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统筹抓好各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工作。搭建“大服务”工作平台,围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立覆盖辖区全体成员、主体多元、功能完善的服务体系。
(三)健全群众工作制度,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工作制度,大力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是建立“四固”机制。固定专班,即组建一支由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两代表、一委员”和离退休党员干部参加的下访工作队,驻村(社区)开展工作;固定时间,即每月集中组织开展一次下访活动,公示时间、内容;固定任务,即对每次下访中群众反映的各种诉求进行登记分理、协调化解、上传研究、下达督办、反馈改进;固定考评,即加强责任目标考核,实行月检查、季通报、半年考核、年终考评。二是开展“四千”活动。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以进千家门、知千家情、排千家忧、暖千家心为主题的“四千”活动,深入了解工作对象在想什么,怕什么,求什么,做到顺其所想,避其所怕,竭力给其所求。三是发挥“四个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上下沟通,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化解矛盾,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推进平衡机制创新,理顺社会管理之“气”
社会管理的难点在平衡利益关系,要针对由于利益不均衡导致社会矛盾多发的现状,构建社会利益均衡与整合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和谐局面。
(一)构建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当前,我省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发展黄金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格局至关重要。要坚持科学决策,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风险评估制度,杜绝从部门和行业利益出发制定政策的现象,防止不公平、不公正的决策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坚持依法行政,建立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利益补偿,按照社会发展改革成本由社会承担和合理利益补偿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再分配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政策措施,对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进行相应利益补偿,认真解决好土地征用、城市拆迁、环境污染、企业改组改制和破产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
(二)构建有序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分配的不平衡是导致社会公众心态失衡的直接原因。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扭转城乡、地区、行业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化趋势,既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强化税收调节作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同时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统筹兼顾“两头”,对高收入群体,要严格执行调控政策,特别是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对低收入群体,要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力度,特别是要保障好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收入分配领域的立法步伐,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深入治理商业贿赂。
(三)构建规范的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平衡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社会保障格局,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完善弱势群体权益维护法律保障制度,制定、完善保护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律法规,保障他们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和法律援助法规,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完善现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申诉控告等法律救济制度,使弱势群体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正当权益。
五、推进防控机制创新,编织社会管理之“网”
要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多发的现状,大力推进防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网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社会“气候”。
(一)健全综合管控机制。加强治安防控,构建“六条防治线”,即构建村(社区)、农村、居民楼院、重点要害部位、单位内部、安全生产等治安防线,夯实天网(域外联防联治网络)、地网(域内群防群治网络)、互联网“三网合一”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管理服务,对流动人口实行“以房管人、定位管理”并帮其解决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对刑释解教人员采取社区民警、社区主任、家庭、企业主“四帮一”安置帮教工作模式,对吸毒人员采取公安民警、社区干部、老党员、老模范共同参与的“多帮一”模式,对青少年建立健全社区、学校、家庭、派出所、志愿者“五体联动”预防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做到部门联动,严格管控措施;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在发案较多的商贸区推广“十户联防”群防群治模式,提升基层平安创建水平。
(二)健全危机管控机制。高度重视媒体及危机传播管理工作,面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做好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企事业单位、其他组织等系统内部,网络、电台、报刊等各类媒体,涉事骨干及其家属(亲属)、同事、朋友、乡亲等的管控工作;落实危机管理措施,组建由专人管理、专班操作、专业管控、专门机制的“四专”机构,遵循统一性、真实性、时效性、权威性原则,做到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信息真实不说谎、瞄准公众关切目标;完善危机传播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涉稳联席会议、专人发言、新闻把关、危机管理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切实增强媒体及危机传播管理实效。
(三)健全应急处置机制。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特别要健全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机制。围绕“四治目标”,即治早、治小、治了、治好,做到又快又好、化整为零。增强“首问四性”,即敏感性、前瞻性、责任性、有效性,找准症结,分类处置、过程控制、环节化解,及时有效处理群体性事件。扣住“三个环节”,即预防环节做好组建专班、制定预案、排查化解、目标管理、督办考核等基础性工作;处置环节做到第一时间信息对称、第一时间专班到场、第一时间立案侦查、第一时间报告实情、第一时间控制局面等,密切关注和掌控事态发生发展变化情况;善后环节落实承诺、解决合理诉求,依法处置、打击违法行为,切割问责、追究相关责任,总结得失、汲取经验教训,形成社会应急管理良性循环。■
(作者系湖北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第五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作业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 社会保障 问题 对策
通常来说,社会保障制度指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种社会再分配机制。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要比其他国家复杂得多:既有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又有新体制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其主要表现为:
1、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立法空白多。我国直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既没有制定《社会保障基本法》,也没有制定作为社会保障法当中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法》,至于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就全国人大立法而言几乎仍处于空白。现有的社会保障法规中,大多是在改革中出现问题而应急立法的产物。
2、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行的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力度不够、刚性不强,使得资金缺口较大。由于现行的缴费方式、制度多以部门、行业规章的形式出现,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在征收力量不足,手段缺乏刚性的情况下,拖欠、不缴或少缴统筹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不规范的征缴方式很难为社会保障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以致社会保障资金到位率低,缺口较大,特别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多年来一直空账运行,统筹账户连年赤字,收不抵支,存在巨额资金缺口。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占社会保障重要组成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必将进一步加大,所引发的问题也急需解决。
3、资金存储管理混乱。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滚存数额较大,成了众多金融机构争拉存款的对象,个别金融机构甚至为了拉存款,为保险机构提供办公场所、交通、通信工具及工作人员福利,把应属基金增值的利息变通为小集体的利益甚至个别人的利益,出现了私设小金库、贪污私分等现象。
4、国家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大,社会化程度低,企业压力大。经过几年的改革,我国家不再统揽一切社会保障经费的筹措,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仍然很重。国家负担重除了因为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继续由国家负担外,还因为国家目前还负担着一部分本应由三方共同分担的社会保险费用。如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实际上是由国家财政在负担;另就全国范围而言,公费医疗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依然没有实质性变化。
5、医疗保障资源分布不均,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作为医疗行业监管者的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又是公立医疗机构的主管者,无法根中立地行使其监管职能、维护公平竞争,有意无意为对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高设有形无形的行政壁垒,为公立医疗机构谋取了行政垄断地位。而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的定点医院几乎全部是公立医院,显然再次为公立医院创造了行政垄断地位造成药品市场的垄断和价格统治。从分布范围来看,我国医疗保障分布严重不均。主要分布在医疗服务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地区和收入条件较好的中高收入人群,一方面占全国人口少数的中高收入者不仅不存在看病贵的问题,以相对廉价的成本占用大量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医疗资源对于低收入人群的相对短缺,他们的收入无法承担高速增长的医疗费用和当前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但是他们难以享受社会医疗保障来和廉价的公共医疗卫生资源。目前,政府每年拨款仅占医院总收入的7%~8%,其余90%以上都要靠医院自己组织医疗陪护服务得来。医院为维持正常运转并进一步盈利,“以药养医”格局逐渐形成,进而发展到医院“以利为纲”的地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必须相应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必须纳入法治轨道,并依靠法制来保证实施。同时,有无完备的法律法规,也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成熟的一个基本标志,只有体制、机制、法制“三制”健全完善,才能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为了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确保社会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我国早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应当在积极进行改革实践的同时,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目前,由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在我国已经制定出来的社会保障法规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缺乏法律责任的现象,无法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无法确保社会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制定《社会保险法》。
2、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社会保险的制度运行有赖于资金的支撑,社会保险远期基金支付压力很大,若要缓冲压力,填补缺口,必须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真正实现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模式转换,同时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一是各级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须列入公共财政支出,且必须提高比例,笔者认为应从国有资产收益、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等预算外收入中提取社会保障资金,以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将日益增大的社会保障基金基金投入资本市场,把保值增值的压力转变为良好的投资回报。但要坚持如下的原则:始终把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保障积累基金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严格监管,确保完好。三是建议在全国推行厦门等地已实行多年的社会保险费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的办法,以强化征缴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四是降低待遇,减少替代率。五是适当推迟退休年龄。
3、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要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打击骗保行为,首先建立信息联网,是社会保险管理方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也是一个基础工作;广泛运用现代化化信息管理技术,健全养老、失业、医保信息监控体系,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异常数据的监控、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检查;同时采取宏观与微观、常规与突击、全面与重点等方法,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其次,大力宣传举报制度,将养老、失业、医保政策执行过程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营造全社会打击骗保氛围。再次,加大处罚力度,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决不手软,让“骗保硕鼠”无处藏身。社会保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事业。需要大批熟悉政策、精通业务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如精算师、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投资人等)和一支既有理论和政策水平、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干部队伍,应当加强这类专业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与培养,保证新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效运作,更好地行使社保机构的管理职能。
4、新的医疗保障体制改革要走公益的道路,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当前的医疗体制,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陪的推广力度。要解决新型 农村合医疗仅仅要求农民自愿和只保大病并不是治本之策。在向全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还要保障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改革医保付费制度,消除“以药养医”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消除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地位对药品零售环节的垄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赋予所有具有合法资质的民营医疗机构医保定点资格,尽快形成医疗服务市场的良性竞争环境,降低全社会对公立医院的依赖程度,彻底改变公立医院垄断药品零售的市场格局
总之,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和谐稳定的大局;因此,必须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使社会保障这项“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真正健康有序、扎实有效地顺利推进。
MPA2010级研究生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