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上海中考作文解析与佳作选评
2013年上海中考作文解析与佳作选评字数:2252来源:作文·初中版2013年10期字体:大 中 小打印当页正文◤中考真题
题目: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试题解读
今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仍然是一个命题作文。“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这个命题,在审题上没有设置任何障碍,题目中的关键词“心里话”也应该是老师平时在训练学生作文时强调过的内容。“心里话”强调了内在感情的抒发和写作者对生活的自我认知。写这样的文章,擅长抒情和平时注重“自我解剖”的学生有一定优势。从去年的“心里美滋滋的”到今年的“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上海中考作文命题都很接地气。也许命题者不希望人们把对中考作文的关注放在命题本身,而是希望老师、学生能更多关注真实的写作过程,注重学生平时是不是留心生活的点点滴滴,注重学生临场的选材、构思、语言运用和整体架构,这种导向对今天的作文写作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
每个学生都有心里话,而挑出最想说的心里话,这就有个性特点了。值得提醒的是,考生还要明确说话的对象,是对老师说,对爸妈说,对同学说,还是对其他人甚至物说。心里话一定是自己的,而且是自己想说的,想说的时间、地点、场合如何,考生如果也能考虑到,作文肯定更具体、更生动,这个心里话会更有特点。
中考作文命题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考场作文的质量。“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是个让每一个考生都能抒发心灵感受的好题目,命题命在了学生的心坎上,能触发考生的动情点,能掀起考生情感的波澜,能激发考生的写作兴趣,体现作文教学的人文关怀。题目中的“今天”,并非实质参加语文中考的“今天”,而是指抒发心声,“说说心里话”的那个“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中的“我”是倾诉者,“心里话”是倾诉的内容。所倾诉的内容必须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行文的重点在于“心里话”,“心里话”必须写实在,写具体,或抒发内心的喜悦,或表现心头的苦恼,或吐露心中的秘密,或追求心中的梦想„„
“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可以是亲情、友情的倾诉,也可以是对社会(学校或社区)在成长中给予我们关爱的表达;同样也可以适当地展望,是对未来的期待,谈谈理想的人生之路,说说今后想成为怎样的人,也是一种心里话。这道题可以是回看也可以是展望,或是两者结合。在表达方式上,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夹叙夹议的和谐融合,若是纯粹地叙事,说说心里话的情感色彩可能不容易淋漓尽致地展示;若只是抒情和议论,文章又没有根基,还是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感,有所悟。
◤考场佳作
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
上海 一考生
早在小学的时候,我们便背了无数的名人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等等。妈妈也总是叮嘱:“多读些有用的书啊。”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说、随笔等文学作品却被渐渐束之高阁,光看闲书有什么用?那些名句真的是对的吗?读书,到底为了什么?这份疑惑始终藏在心底,无人可诉。而心里积聚的思绪总想找一个宣泄的出口,今天,我说说心底的想法。
对我来说,翻开收藏的一本书,里面都是充满了人情味的温暖。
寒假里,家旁的季风书店关门了,也许是因为如今卖书生意确实难做。这一度是我最爱的地方,放学后,赶去那小小的却塞满了书的空间,静静地待上一阵,这里仿佛有一个安全的气场,将外界与我隔绝开来,暂时投进某个虚幻的时空,开启一场新的冒险之旅。这里的店员也是极和气的,总是拿着一本书,喜欢在付账时与我寒暄,推荐新书或是“怎么好久没看见你”的问候。书店的店员理应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商店的员工的,日日浸淫于书香之中,自然也与爱书人更为亲近。我几乎能清晰记得我何时在那儿购得什么心仪的书籍,与店员发
生了哪些对话。翻开书时,心里也是恋着这份温暖的。这份感情,仅有自己才懂。
总是因为琐事无法及时为已消失的书店写下一篇纪念的文字,心里的感激感动终于能够在今日得到一个抒发的机会。
无法清晰地说出个一二三来,究竟为何要读书?课堂上,老师也仅是鼓励我们多读些名著而已,却没有值得信服的“为什么”。读得越多越发现,它常常会给人带来迷惘、孤独,甚至不快乐的思考。记得曾经读过一本科幻小说,在它的世界里,书籍乃违禁品,人们贪图单一的享乐,世界没有了不快乐。这样的世界真的就美好了吗?可我内心总是忘不了那无数个日日夜夜,将心仪的段落庄重严肃地摘抄时的兴奋。夜晚在被窝里打着手电一边窃读一边被震撼得泪流不止,一夜无眠。第二天也只想湮没在人群中,一言不发,静静地回味。这些,是爱书者共有的经历,也都是深埋于心底难以用言语与他人分享的最真实的心里话。为什么要读书呢?明明它那么费时,又看不见直接的效果,或许与“为什么是快乐”一样,是个无解题。可我的心底仿佛总有个小小的声音在呐喊:“因为我想在一路翻山越岭之时,看见沿途的风景呀!”
就好像为何要登山,一路辛劳,却无法说出究竟得到了什么。可我的心底仿佛总有个小小的声音在呐喊:“因为——我想看见山顶的风景!”
◤亮点剖析
本篇文章最大的亮点是写得真实,如实地写出了自己读书的一些感受、困惑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感悟,所以特别动人。另外,善于抓住一瞬间的心理感受去描写。“放学后,赶去那小小的却塞满了书的空间,静静地待上一阵,这里仿佛有一个安全的气场,将外界与我隔绝开来,暂时投进某个虚幻的时空,开启一场新的冒险之旅。”这段写出了作者读书时的心理感受,其中洋溢的真情实感打动人们的心扉。
第二篇: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与佳作选评
20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作文试题解析与佳作选评字数:2453来源:好家长·青春期教育
2013年9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中考真题】
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上,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这种力量伴随着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不断地汲取与发挥那成长的力量,一路前行,再也不会畏惧那路上的荆棘坎坷!
请以“成长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控制在600~800字之间;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试题解析】
在作文教学倡导走进学生身边、走入学生生活的背景下,命题者抓住“成长”这一青春的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力量”源泉,进而能够体悟出成长的意义与内涵。
为了让考生更好地关注倾诉与表达,命题者没有在审题上设置繁复的障碍。“成长的力量”,作为学生熟悉的写作内容,必然会使考生寻找到一份考试的幸福感。
当然,无障碍文题,并不意味着优秀作文的海量诞生。相反,更能考察出学生审题的宽度、立意的深度和行文的角度是否具有鲜明的创造力。
关于“成长的力量”,可以有两个角度的解读。一是促使成长的力量。这一点在导读中已然明确呈现,如自然的启示、情感的触动等。二是成长产生的力量。这一点就是导读中呈现的“汲取与发挥那成长的力量”,“一路前行”,“不会畏惧荆棘坎坷”。而考生最容易忽视的恰恰就是第二点。可以这样说,“成长”是作文的主体内容,而“力量”则是作文的核心要素。
从“成长”的角度,我们可以写精神的成长、知识的成长、情感的成长、人格的成长、一棵树的成长、一条河的成长、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成长等等。但关键在于,那一份“力量”,能否在文章中体现出来。
提示语部分从生活、人生的角度形象地诠释了题目涵盖的内容,提示和引领考生审题立意、选择素材,体现了命题的适度性。“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带给了我们恩泽”,可以从大自然角度思考“成长的力量”;“师长的关爱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可以从家庭、社会的角度发现“成长的力量”;“生活的波澜触发了我们的感慨,青春的火花点燃了我们的激情”,可以从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角度,挖掘立意。
命题引导考生关注自我,走向内心。这是当前中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趋势。应试教育的同质化、模式化太严重,在扼杀学生感知世界的个性的同时,学生往往被空洞的说教、所谓“高远”的理想口号吸引而忘记关注自我的内心成长。引导语连用七个“我们”,引导考生站在“我”的角度,审视前面走过的道路,发现“我”成长的力量源泉,从中汲取力量,充实和完善自我。写作时,考生经历一个认识、思考、感悟的过程,对自己的把握会更加准确,对人生和生活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命题“成长的力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什么是“力量”?怎样才能产生“力量”?这是在呼唤学生心中的正能量,学生经历成长的过程,在观察自然、把握社会现象时必须具备理性的认识思考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
【评卷扫描】
纵观考场作文,不少考生写出了情真意切、文辞优美的文章。
1.走题、偏题现象较以往大量减少。这既是命题愿景的实现,同时也说明一线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对于成长类作文,是指导有方,训练有法的。
2.考生表达能力普遍增强。从各分段作文抽样来看,考生对于细节丰满度的把握能力,对于遣词造句的推敲功夫,对于描写手法的熟练运用,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这足以表明,全市开展的阅读工程,以及一线教师对于阅读重要性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已经在重塑学生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
3.文章正能量的淋漓呈现。“成长的力量”,使学生笔下多了对父母的理解、多了对老师的感恩,多了对自然的体察,多了对社会的思索。作文整体,呈现出青春向上的光彩,呈现出青春正能量的本色。
但考生行文中暴露的共性问题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佳作寻寻觅觅,芳踪难现;二是套作遮遮掩掩,层出不穷;三是表达虚虚浮浮,文胜于质。
1.困于导语,难脱窠臼。
作文导语的目的是启发式,是要去思考省略号里的内容,而不是去诠释导语已经呈现的作文素材。大多数考生抓住“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和“师长的关爱”滥做文章,一时间花鸟虫鱼、水月草木、慈母严父、老师的目光等纷纷涌出笔端,能够出新者,少之又少。比较典型的有:一只蜗牛、一只蜘蛛带给我的力量,一朵蔷薇、一朵迎春带给我的力量,一次送伞、一次谈心带给我的力量。
2.困于旧作,负重难行。
很多考生带着已经备好的文章,走进考场。本想“以不变应万变”,但很多时候这“不变”,应付不了“万变”。装在脑海里的文章,完全限制了考生对于文题的理解。所谓套作,很多时候只能硬塞。如有考生把“成长的力量”塞成“成长的感动”,塞成“成长的挫折”,塞成“成长的梦想”,塞成“四季的美丽”等等。也许,自己看题写作文能到得48分,套作却只得40分,甚至更低。
3.困于文采,情意两失。
所有考生似乎都明白文采对于考场作文的重要性,但是过分的追求文采,便会出现华而不实、言之无物的毛病,导致情意两失的后果。可以说不少考生伴随着语言表现力的增长,是内容空洞的继续走低。
如:“黎明划破夜的唇,将那抹红涂满天迹。广场上的少年,手指灵巧地在小提琴上跳跃,匆忙的路人走过,多会给上5元、10元、20元。”第一句读完,小资的情味弥散开来,可是看到比清洁工人起的还早的少年和路人,你能明白要表达的意思何在?那要倾诉的情更被破坏。
又如“缓缓流动的那片深蓝,千万年恍若一秒静止。遗忘流年,遗忘怀念,遗忘你们早已不在我身边。时间的魔咒放出过去,一切都在清晰:十指太宽,岁月太短,终究是握不住美好,抓不住流光。”估计没有人能看懂写的是什么。
【写作点拨】 1.加强审题能力训练。从审题的角度看,应做到准确把握命题意图,以最佳立意展现主旨。中考作文审题失误主要表现在:①抓错关键词。考题关键在“力量”,很多作文通篇“成长”却不见“力量”。②混淆词义,似是而非。“成长”不仅是年龄增长,“力量”也不仅为“力气”。③割裂联系。很多作文不能全是“成长”与“力量”之间关联。④忽视了导语中的人称(“我们”)及表述,这里实则暗指“自我”,提醒考生要写自我的成长经历与感悟。
失误原因主要是因误解而离题,因随意而切题不准,因忽视而偏离题意。平时还要教给“规矩”(文体章法),加强审题立意的指导与训练。
2.紧扣主题选取材料。中考作文选材范围狭窄,多写母爱父爱、师情友情、小花小草,亦难出新。在写作中要做到精益求精,突出主题,选材就应该围绕主题展开,切不可选择与主题无关的材料。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我们鼓励考生们提出新颖的观点,但立意不得庸俗低下。要想突出作文的主题,关键在于搜集充分的材料,从大量的材料中提炼出有用的题材,根据作文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掌握好使用题材的宽严度。
结构方面要做到通篇考虑,精心布局。或采用一线串珠使之浑然一体,或采用片段组合从不同方面表述。语言方面如记叙文中描写修辞的运用,恰到好处,文章自然会有质的飞跃。
3.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要有文体意识。中考作文文体失范现象多见。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多“小文人语篇”,风花雪月、无病呻吟。
平时作文应训练学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虽然考试作文一般注明文体不限,但学生要有文体意识,要根据表达需要,文体清晰,尤其是要把握好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切忌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4.加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训练。中考作文中言语失真问题严重,要么堆砌辞藻,卖弄“积累”,要么白话连篇,浅薄幼稚;比喻、拟人等修辞都难觅踪影。平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不能孤立地单独训练,要把语言训练和写作纳入一个整体,按照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环境和对象这几方面的提示有序进行,遵循语言自身逻辑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表达能力。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注意了语言训练自身的逻辑,还要注意积累语言,多读文章,多写文章。这样,才不会把语言训练当成一种形式,也才能有效地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5.强调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模式化套路化。题记、后记、片段组合、生拉硬扯,抄名言“佳句”等现象已然成为新的八股。注重真实情感的表达,切记仿照例文套改;注重细节的刻画,使文章立体而形象,选择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挖掘出生活深层次的本质。
6.要规范书写。中考作文卷面书写字迹潦草,胡写乱画,同文不同体现象普遍。卷面不洁,多处涂抹;字迹难辨,“龙飞凤舞”;书写错误,包括错字和标点错误;格式不规范,字数不足等都会影响文面的效果。提升作文文面并不难,关键在于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真正做到书写力求美观,字体正确工整,字迹清晰。正确使用标点,注意行文格式。保持卷面整洁,避免涂抹,若有修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善于控制字数。
【考场佳作】
成长的力量
连云港一考生
琉月明澈,以最圆润而温柔的姿态抚慰着在叠叠暗影中张皇迷茫的新枝,给予它们成长的力量。
我守着满身创口独坐于桌前,独坐于这初春的寒夜中,只望着窗外黯然神伤。
我似是遭逢了生命中悲剧的离心力,转瞬被抛至远离幸福的荒地。父母的婚姻恰似垃圾一样的肥皂剧般破灭。有人说,学习好了,父母的关系就足以挽救。只是,眼已蒙了阴影,心已落满尘埃,除了连续的失利,我一无所获。(语言干净利落,显示出作者不凡的语言功底。)
不想去想,我只别了窗外明月,默默地啜一口母亲早备于桌上尚温的水,转身于题海。
似是只剩指针流淌的“嘀嗒”声。却又伴着她手下锅碗碰撞的声音。我不由皱眉。
“吃饭了,先别做作业了。”耳畔传来她的轻唤。我不答。
过了一会儿,她又唤了几声,我突地便不耐烦了,喊了起来:“你烦不烦?”
世界兀地静了。只剩月光亲吻枝叶的声音。
我不由得一阵心慌,转身看向窗外,月光仍皎洁,微笑着望着成长中的枝叶和无措的我。
心中有什么突然在敲打,我心下烦躁,索性起身,走向餐厅。
刚至拐角,便见她走至门口,已在整理行装。
她看见我,却只是温柔地笑笑:“我去上夜班了,自己在家小心点。饭在桌上,快吃吧。”
我有些慌,张口唤她:“妈„„”
她回头笑笑,走出了门。
我来到餐厅。很丰盛,是我喜欢的。她总说在成长中的我,不能缺了能量。
我的碗尚在热水中温着,余光一瞥,我的心一颤:她的碗中,未动一口。(淡笔写深情,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提炼令人动容。)
我霎时心痛。
离异后,母亲独自抚养着我。日夜交班,已是极辛苦,却仍每日等着我吃饭。
我呢?却只是让她守着饭桌等着,直至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便又去奔忙,而她从未怨过。
急急奔向窗前,我扒住铜色的窗口——
她的身影尚未远去,在清冷的月色中,她的轮廓单薄而令人心酸。桐叶的影幢幢覆于她的肩、她的发,几分寒凉,几分无助。(以月色为背景,烘托母亲的形象,真切感人。)
何蔚说:“感动是一种养分。”
这种养分是我成长的力量。我汲取了这许多的年岁,却仍只会自怨自艾,而忘了回报。
泪,终于落下,融化了月色的光晕,也不见了她的背影。
她给我的,是成长的力量呀!(母爱是我成长的力量,此处点题,水到渠成。)我终于理解,幸福未抛弃我,只是我遮住了自己的眼睛。
月光仍是柔软的样子,流过枝桠,传递着爱的力量。
风中传来成长的味道。
“真爱在心中。”北岛说。我终于明白。(引用诗句,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亮点简评】
这位考生独辟蹊径,将文题诠释为“对成长力量的思考与寻找”。文章起笔,以新枝成长反衬自我的青春乏力,交代家庭和学业的两重打击,成长的力量无以存在,为下文做足铺垫。主体内容在于餐桌上的生活细节引发的情感触动,考生感悟到母爱的从未缺席,感悟到这份成长力量的切实存在。再到窗前的凝望,以情绪化的定格描写实现了文章主题的艺术化渲染。
从选材的角度,以母爱表现成长的力量,在考场作文中可谓俯拾皆是。但这位考生胜在生活化细节的选择与提炼——一个“热水中温饭”的细节足以让“雨天送伞”“夜奔医院”等羞于露面;胜在语言的老熟——细品每一个句子,都发现已然十分简洁,一个冗字都极难找到,这一点比文采飞扬更让人觉得叹服。
(荐评老师:万 明)
第三篇:2013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解析与佳作示例
【命题解读】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是规定好的,不可另拟。题目文字里,含有对“好奇”的三种具体解释,也是三方面题材范围的提示。你可以在这里面寻找并确定素材,提炼主题;当然也可以不受它的限制,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题材和思考的积累,但内容必须围绕“好奇”展开。
好奇,原本是人的天性,尤其在少年时期。可惜之后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越来越少以致丢失。初中生正值青少年时期,应该对事物抱有很浓厚乃至很神秘的好奇心理。伴随着好奇心还有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心中飞动着太多色彩绚丽的梦想,这恰恰是他们学习和探求知识的原动力。要写好这篇应试作文,在充分展示其好奇心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两者的融合是此篇作文成功的关键。
要十分注意的是,万不可把许多想象杂糅在一起,选材和表达要集中。要表现的确是自己所好奇的,又不同于别人的,尽可能多彩些,这样才真正具有青少年的特征。
我觉得“好奇”这个作文题特别适合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它既可以表现好奇心,又便于真实地表达其实际语文水准,许多考生的作文就证明了这一点,下面的满分作文则更有说服力。
2013年北京中考作文解析及佳作欣赏
【真题回放】
好奇,指的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发生兴趣。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 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请以“好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4)字数在600至1000字之间。
【写作导航】
其一,审题立意是关键。
题目“好奇”是一个动词,是一个充满生机与魅力的动词,而导语为我们审题立意作了引导与提示。导语大体有三层意思:首句为第一层,其关键词是“不了解的事物”“发生兴趣”,这是对后面句子的整体引导。第二层从三个不同角度谈“好奇”:“有人对星空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观察探究”,这是对于自然的感悟;“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就去读《格列佛游记》”,这是对于知识的感悟;“有人对身边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就去了解这变化的原因”,这是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悟。从以上三个不同角度立意,就不会偏题,而且也能拿到较高的分数。第三层就是最后一句,关键词语是“新发现”“丰富多彩”,代表了两个方向,这是故事的结果,是对“好奇”所产生结果的描述,也启示我们要写出“好奇”之后的领悟:好奇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保持一颗时刻不灭的好奇心,才能使社会得到发展,人类才会进步;因为充满好奇,富于探索精神的人类才让这个世界多姿多彩。
其二,选材求新拒平庸。
这道题写作空间很广,关注生活、热爱探索的考生更容易写,关键是切入角度要新颖。除了从导语所提示的三个不同角度来选材外,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事件可以引发我们“新的发现”,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譬如,可以从自然风景切入,先写探访某个山洞,或者对某座盛名之下的山感到好奇,于是前去探访,最终有了新发现,有了领悟;也可以从某一植物切入,如先写对昙花的开花感兴趣,于是就有了你观赏昙花开放,探索昙花一现的秘密与思考。可以先写父母最近一些异样的表现,而后进行探索,发现了这些异样表现的原因,从而对亲情有更深的认识;也可以从传闻中性格古怪的故乡爷爷着笔,写你回故乡之后,探寻他古怪的原因,既有现实中的情节,又结合人物的经历背景,这样容易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来。可以从名著切入,先谈父亲给你讲诸葛亮的故事,引起了你的好奇,再谈书中诸葛亮的故事如何一步步影响你;也可以从诗词切入,先谈自己对辛弃疾豪迈词风形成的好奇,而后再去探索他的创作经历和时代背景等。总之,从这些角度切入,就一定能选择许多新颖的好奇经历与感悟来写。
其三,谋篇布局巧安排。
构思时,要使故事完整,就要以“好奇”为线索贯串全文,在文章开头、结尾、揭示中心处扣题,点明为何好奇,什么事件引发了我的好奇。一般来说,行文思路可以是“发现疑问+层层解疑+人生启示”。按照导语提供的“好奇”的三个角度来构思时必须要注意:自然的奥秘固然重要,但探索的过程才是文章的重心,要生动而充实;书中故事十分动人,但切忌过多复述情节,而满足好奇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要交代清楚;写出身边变化,需要善于发现的眼睛,从事情当中有所感悟,把故事写得曲折精彩。譬如,思路一:好奇为什么自己感受到的父爱是“冷漠”的,然后写带着好奇慢慢成长,一次次与父亲的“冷漠”相遇,一次次思考,最后发现父亲是为了培养“我”的自立精神。思路二:发现“懒惰”的同桌总是取得好成绩,“我”产生好奇,于是带着好奇追踪同桌学习过程,最终发现同桌有认真听讲、善于思考而不忙于做题的良好学习习惯,等等。
其四,扬长避短显个性。
在形式上,要根据个人的写作能力,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最擅长且有把握写好的文体来写。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触“题”(好奇)生情,大发一番慨叹,更可以联系自身感受,叙写一段经历。如果写成议论文,可以将“好奇”对于我们生活的作用为论点,旁征博引,大发议论,阐说自己的看法。如果发挥想象编写故事,可以绕开拙于议论、缺少经历、不会抒情的缺陷之垒;还可以运用“书信体”,写一封给司马迁的信,好奇地问司马迁“为何选择‘卑贱’地活着而不选择‘光荣’地死去”。当然,不管选用什么文体来写,行文时都必须努力突出选定的文体特征。切勿头脑发热而使用不熟悉的文体来写,进入文体“四不像”的不伦不类之误区。
好奇
北京一考生
因为有了好奇,我从《雨巷》走进雨巷,看细雨染湿繁华沧桑,沐浴人生境界的光芒。
初二时,我邂逅了戴望舒的《雨巷》。那唯美浪漫、摇曳着丁香气息的江南小巷让我痴痴幻想了许久。冥想间,一连串问题也层出不穷。我纳罕:是什么使他伫立在那悠长寂寥的雨巷,去守候那女郎?又是什么使他产生多情的痴想,去感受那虚无缥缈的惆怅与彷徨?
思考衍生出好奇,好奇使我对雨巷魂牵梦萦。
终于,好奇心把我带到了我梦中的地方。走进乌镇,我仿佛沉入梦乡。熙攘的小镇里,烟云缭绕在江南瓦含钩的屋檐上,碧水回环在古朴民宅的云脚旁。街巷里,游客挥袖成云,挥汗如雨。喧闹声、赞美声、抱怨声一时震颤着我的鼓膜,慌张人潮里,我遗忘了来时的方向。
蓦地,较弱的云朵含不住雨露,我耳尖霎时沁凉起来。游人纷纷撤回酒店避雨。我凝望这蛛网般的雨丝,纠结万分。然而,好奇心还在我内心摩擦生热,温暖孕育出希望,希望产生了我前进的力量。
我走进小巷,跫然足音回响。没有油纸伞,我便躲在屋檐下。伸出手,沁凉的雨滴打湿了我的手掌,渗入我的心房。它似乎从一条悠长的古道,辗转至一扇门前,开启了我灵魂的锁孔。抬眸,远望,蔓延着青绿的爬山虎的触角伸向屋檐,勾留时光的雨滴,卷起岁月淡淡的流光。我心底的铅华,被这细雨洗濯,流放。人生的花季,透露着不可言说的惆怅与忧伤。我眼前闪过父母、老师、同学,他们有为我喜悦的笑容,也有太息般的目光。雨巷里,没有盛开的丁香,我却在心底嗅到了绝尘的芬芳。
望着凹凼上回旋的水花出神,我终于明白了戴望舒的心中所想:“雨巷”中最重要的是“雨”而非“巷”。“巷”只是一个优雅的环境,一个发泄情绪的载体,而“雨”才是能够显现人内心的物质。雨激发了戴望舒心中爱情的苦闷与仕途的不顺,化作一个丁香般的姑娘,也道出了我心中的愁郁而演绎出许多人的情态„„“雨”才是“雨巷”的精髓!这才是雨巷的真奥义!
在我们的成长中,也时常需要这样一场“雨”,像考试失利的压力,像梨花带雨的哭泣„„酣畅些,淋漓些,我们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在成长之路上披荆斩棘。而“巷”,何处不是呢?“雨巷”正是人生大境界!
环望天空雾蒙蒙,成长之路雨霏霏。我突然很感激自己的好奇心。没有好奇,便没有深入思考,便永远无法探寻作者多情隐秘的内心。好奇,正如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让我们手袭墨香,且行,且思。
一颗好奇心,一心雨巷情,一情书真雨,一雨助成长。
【点评】
本文通篇借助戴望舒的名诗《雨巷》展开内涵丰富的想象,而这想象正是由读了戴望舒的诗而后产生的好奇心所驱使。作者巧妙地沿着诗歌《雨巷》的层次渐次展开,同时赋予新的意义:这位北方考生怀着对祖国江南热烈的向往,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诗的境界。雨,才是雨巷的精髓,作者也触摸到了诗的情绪内核:惆怅和忧伤。然而作者没有仅止于此,而是进一步感悟到,雨巷乃是人生一大境界,是我们成长的环境。“没有好奇,便没有深入思考,便永远无法探寻作者多情隐秘的内心。”这些,是赏析《雨巷》的点睛之笔,作者的思维之花如此唯美,富有诗情画意,自然要归功于平日积累的厚实的语文功底。
好奇
北京一考生
一本厚厚的,有些破旧的笔记本引起了我的好奇。
她,总与它形影不离。上课的时刻她带着它;吃饭时她总会翻一下它;晚自习时,她会在上面增添许多内容;睡觉前呢?一定会捧着它吧。
这本笔记上究竟写着些什么呢?好奇催促着我去了解。
一个课间,她离开了教室,走得匆匆忙忙的,它就平躺在讲台上,静静地。去看看吧,好奇驱使我走上讲台。偷看别人的隐私不是君子所为,我心中又有了犹豫。它纹丝不动地躺在那儿,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我侧目看了看同学们,他们似乎有着同样的好奇心,但都没有付诸行动。毕竟它是老师的东西。
既然走上讲台了,没理由白来一回吧,我暗自对自己说。“嘿,你看看,上面写什么!”一位同学两眼放着光,小心翼翼地提醒我。我的意志更加坚定了。“你,去帮我把风。”我嘱咐那位同学。“好的,放心吧。”说着他冲出教室,站在走廊上东张西望,眼珠骨碌碌地转着。我放心地翻开本子,微眯起双眼,瞄着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某某(我的名字),有些小聪明,却不踏实,要善意引导,不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某某,心思细腻,不够坚强,要注意不能过于责备她。”
翻过一页,“今天某某同学考试作弊,我责备了他,我的心揪成一团,该怎样才能使他理解我的心呢?”
又翻过一页,“今天孩子不舒服,可学校太忙,记得提醒孩子外婆来家照看他。”
“过不久,我的孩子们要中考了,我该怎样鼓励他们呢?”
„„
我不再往下翻,这是老师的日记本啊,我居然偷看了老师的“秘密”!我的眼眶不知不觉湿润了。
她多少个日夜为我们操劳,有多少个难眠之夜?她怎么忍心舍小家为大家,连孩子病了都无暇顾及?她又是何等坚强,用她严厉的外表来掩藏她炽热的心?她的身躯为何日渐消瘦,她的双鬓为何日渐斑白?此时我的心中已有了答案。
老师,她用真诚磨砺我们这一颗颗沙砾,使我们成为一颗颗光彩熠熠的珍珠。
我的好奇换来了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谢谢您,我敬爱的老师!
【点评】
这篇作文的主要亮点有:其一,洞幽烛微绘心理。用第一人称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展开“偷看”老师日记的好奇、犹豫的心态变化,形象而且充分;佐之环境、氛围(同学的目光鼓动,“把风”的神神秘秘)等描写,生活氛围真实可感,进一步让读者揣摩到“我”对“敬爱的老师”的情感变化。其二,设悬念张弛有度。文章紧扣“破旧的笔记本”多处设置悬而未决的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连,推动情节起伏发展,文末水到渠成地解开了悬念,使作者的心中“有了答案”。这样设悬,既步步深入地表现了主题,又能始终吸引着阅卷老师的眼球。
好奇
北京一考生
为什么?
两个人都那么大年纪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
每次去外婆家里,这件事总是会勾起我的好奇心。
外婆七十六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还能眯着眼在屋里做针线活儿。大她四岁的外公就不一样了,不愿走动,总是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相隔不过几米,外婆过几分钟,便会放下活儿,“老头子!”外婆这么叫。
外公如果不应,外婆便会着急,迈着碎碎的步子到他跟前。外公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她孩子般地嗔笑:“这个死老头子,人家喊了也不理睬。”
这样的事天天发生。
我很好奇。
是外婆闷吗?没有人说话?那她为什么只喊一下而不是和外公唠嗑呢?
喊外公做什么呢?还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外婆每次看见外公好好的,满意离去的背影。阳光总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铺在外婆身上,每每这样的画面闪烁着温暖的光辉。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应便好呢?我好奇地继续想。
那好。再有这种事发生时,我便捂住嘴,学外公的声音迟缓地答:“唉——”可每每外婆都能辨别出来,无论我用布还是用棉花捂嘴以求声音的逼真。“细丫头在这儿捣乱„„”外婆布满皱纹的手会轻轻地拍我,以示责备,然后微微笑着。
外婆依旧。
我的好奇心不减反增。
算了,我直奔主题。“外婆,你老这么喊来喊去做什么呢?也不嫌烦。”
外婆看我,宽容地笑:“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我才心安。”
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连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的好奇心终于得到了满足。
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地存在着。
我庆幸我拥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晓外婆对人的关心,温情与爱。我知道了,那声声呼唤是在说,有你在,整个世界,都在。
【点评】
本文作者用心体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对生活的感悟是相当深刻的。本文中外婆的言行,的确能让外孙女好奇。于是,这个调皮的“丫头”对外婆进行了一番“侦察”,结果“侦察”到了“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本文能在“尺水”中“兴波”,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使文章变化有致,颇有韵味。结尾照应了开头,点明题旨,读来意味无穷。
第四篇:2012年黑龙江绥化中考作文佳作选评
2012年黑龙江绥化中考作文佳作选评
荐评:赵殿福
文题: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请将题目“留下 在心中”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凝视山水,你会增长一些感动,以“凝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左右。
留下你的美在心中
黑龙江绥化一考生
自然界中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生命与美的存在。我掠过时光的珠帘,与你相遇,我要留下你的美在心中。
沙漠玫瑰
一轮弯月,你皓齿明眸,裙裾飘然,轻扶盈袖,铜镜略施粉黛的你遮不住一脸的忧伤。夜色无边,如汪洋无岸……驼铃叮当,勾起你几多的回首,一袭华服,档不住你万般的凄凉。抱着琵琶,泪珠儿滚落,在漫天黄沙中开始了你无尽的思恋。玉指轻弹中,倾泻了你几多的留恋。你没有贵妃的娇嗔,没有貂蝉的心计,但你有男儿的万丈夫豪情,你在我心里美得倾国倾城,用六十年的韶华,谱写了汉室江山的千古绝唱。
昭君,我要留下你的美在心中,你是沙漠的玫瑰,恒久弥香。
朝堂之荷
你形貌昳丽,面如冠玉,目似朗星,一双蚕眉荡出飒爽英气。衣着宫服,雍容华贵。镜前,你审视自己,问妻妾:“吾孰与城北徐公美?”你没有陶醉在溢美之词中,自省出治国的谋略。朝堂上,你泰然处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劝谏如流,才有了齐王的广开言路和齐国战胜于朝庭的兴盛。
邹忌,我要留下你的美在心中,你是朝堂的君子,万古流芳。
校园茉莉
也许你很平凡,也许你很美丽,你用所爱辛勤地浇灌着满园的桃李。满心欢喜中,正温馨着家的甜蜜。但你的人生正经历一场风雨,危难时,车轮下,你奋不顾身,用单薄的身躯创造了挽救五条生命的奇迹。正值妙龄的你,将最美的绚丽绽放于青春的花季。
张丽莉,我要留下你的美在心中,你是校园的茉莉,芬芳馥郁。
在昭君的沧桑中,我要留下担当在心中;在邹忌的镜前,我要留下醒悟在心中;在丽莉老师冲上去的瞬间,我要留下奉献在心中。
留下你的美在心中,相信我能与美丽再次不期而遇。亮点剖析:布局精美,构思精巧。本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开篇总领全文,中间三个小标题摇曳生姿,结尾总结全篇,深化主题。首尾呼应,开合自如,三个整齐划一的句子,错落有致,点染升华,一路写来,层次分明,条理井然。
选材开阔,内涵丰富。以花为喻,串析了三个历史与现实的典型人物,将他们的精神与花的美丽内涵相契合,展示了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丰厚的人文素养。
语言优美,富有灵性。语句精炼,长短交错,整散结合,修辞丰富,表达灵动,使语言富有诗意,提升了文章的内涵,彰显作者追求美的情怀。
(点评:赵殿福)
留下信念在心中
黑龙江绥化一考生
曼妙的世界,不尽的人生,没有一年四季的风和日丽,前路不尽是繁花似锦。泪水涟涟是家常便饭,暴风骤雨已习以为常。留下信念在心中,抬起头,依旧是那方蔚蓝晴空。
细细抚摸这柄青黑的铁剑,斑驳的纹路诉说着沧桑的过往,一场会稽之战,他败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落魄冲击着内心,若不是深埋心中的信念,他恐怕早己放弃,十年卧薪尝胆,他用信念熬出复国的良药,终于演绎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旷世传奇。
留下信念,金戈铁马中勾践唱响了胜利的凯歌。
轻轻翻阅伯期的字贴,几行宛若异世而来的文字,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艺术的瑰丽与意蕴。可又有谁能想到,若不是内心对艺术不懈的追求,张旭又如何创造出一阵肚痛之后的清新隽永?起承,转笔,顿挫,每一个都尽乎完美的诠释了信念的力量,正是留住了信念,才有了那杯酒饮盛唐诗风的一代草圣。
留下信念,笔墨纸砚里张旭描绘了恢弘的画卷。
抬头仰望蓝天,冲上天空是人们自古以来的幻想。终于,凭着飞机的力量,人类闯入了广阔的天地。可若不是抱着对蓝天的希冀,莱特兄弟又怎能将梦想化为现实。若不是留在内心的信念,辛勤的汗水又岂能化作飞翔的羽翼,完成这人类史上的壮举?
留下信念,碧空白云下莱特兄弟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一星殒落,暗淡不了浩瀚星空;一花凋谢,荒芜不了盎然春天。几次失意,又岂能击倒伫立心中的信念?留下信念在心中,年轻的生命就能自在翱翔,留下信念在心中,生命就能炫出最夺目的绚丽光华。
评析:这是一篇构思别致,思路明晰,表达优美的考场佳作。
作者用诗意的语言诠释文题,总领全文。精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对文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然后用三个整齐划一的句子点染主旨,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晰,而且使结构严谨。结尾妙笔收束,点明题旨,乐观豁达之情力透纸背。
(点评:赵殿福)
凝视毁灭中的重生
黑龙江绥化一考生
记忆在时间中尘封,往事如流水匆匆逝去。生命花瓣在冬夜飘零,犹如停在叶面上的晨露。人们都在追寻心灵的净土,在没有号角的年代谱写自己生命的诗篇。
我对自己说,我正凝视着他们。
《楚辞》中流露出一种难以觉察的无限悲凉,那些古韵悠悠的颂词与诗篇,正是屈原的生命之魂。他如落花,此时正显现出宛如贵妃醉酒的绯红,以此铭刻他生命的芳华与凄楚。他虽沉入地狱之门,但仍亲吻着河水与土地,仰视故国。我凄凉地想着那犹伴楚曲的词句,凝视他如凤凰浴火,得以重生。
高山流水是千古之绝唱,那曲子足为胜过梨花带雨之美的世间极品。犹记得是谁人口中吟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之语。当伯牙笃定地摔断木琴,有一种情感便定格于永恒,那是生命,那是高山流水,那是知音难觅。凝视他们,请允许我大胆地说一句:子期,那逝去的子期,有木琴相伴,必得到灵魂的重生。
我一直坚信《红楼梦》必是一部凄婉的史诗。那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万分纠结,那大观园中尔虞我诈的极盛转衰,犹记得那时湘云醉卧之娇憨,凤姐训家之泼辣,黛玉葬花之悲凄。可最终,那烟雪凝眉美若西子的绛珠仙草还是泣泪而去。可喜的是,太虚幻境中迷离的痴儿最终还是醒悟了。凝视他们,我竟不知一个“愁”字如何写得!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总有那些人随时间流转,想将那虚无的遥远,变成触手可及的真实。哪怕岁月不断沧桑残酷,哪怕呐喊在空寂里沉默,哪怕失去白日的阳光,永远行走在黑夜的暗影。
凝视屈原,凝视伯牙与子期,凝视宝黛良缘,凝视他们无限的毁灭与重生,让我的心与他们一起,体会这情思。
点评:构思精巧,视角独特。小作者以独特地视角审视生活,创造性地选取历史或名著人物的悲剧材料作为写作题材,感悟鲜活,让“凝视”的内涵厚重,耐人寻味。
语言凝练,富有文采。文章词语丰富,哲思生辉,闪动灵性,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充满极强的语言感染力。丰富的联想,诗意地解读,向我们展露了一种厚实的人文素养和开阔的文化视野,把文章主旨展示得淋漓尽致。
此外,本文布局和谐,结构严谨,开合自如,铺展从容,有力地提升文章的主题,使全篇浑然一体,成为得分的一大亮点。
(点评:赵殿福)
凝视痛苦
黑龙江绥化一考生
河畔经过痛苦的历练,孕育出一颗光彩耀人的珍珠;春茧经历痛苦的磨练,化作了一只飞舞蝴蝶;天空经历痛苦的洗礼,换得了一座缤纷的彩虹桥。凝视痛苦,人生会变得更加精彩。
听,是谁在钢琴边苦练?又是谁宣称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独自一人在优美的音符之间穿梭。贝多芬,命运不公于他,可他却以顽强的信念征服了命运,正如泰戈尔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那蹦跳的琴键在他的手下舞动出别样的华彩。凝视痛苦,贝多芬以顽强的意志诠释了迎难而上的信念。
看,是谁蹲坐在牢房里?又是谁孤独地面对冰冷的铁枷?他独自一人与寂寞相伴。司马迁,在没有阳光,只有黑暗的日子里。他用坚实的笔杆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凝视痛苦,司马迁用坚实的笔杆书写了不畏挫折的斗志。
凝视痛苦,我们才会感悟到人生的哲理。面对痛苦,含泪播种的人定会含笑到最后,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强者战胜,弱者必败,我们要抬起头,勇敢面对。
大仲马曾在书中写道:“我从枪林弹雨中站了起来,抚摸着流血的身体仰天大笑,痛苦真好,它告诉我还活着,我还拥有生命和希望。”
千磨万击才能铸就巍巍大佛,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奏响世间的绝唱,历经磨难的水手才能扬帆远航。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应怀揣勇敢努力向前,成长中的生命不可能没有伤痕,能够抚平伤痛的只有不断拼搏进取。
凝视痛苦,勇往直前,便会抵达成功的殿堂。
点评:文章开头排比起势,点明中心论点,领起全篇。结尾意味隽永,富有启迪的力量。主体部分例举贝多芬和司马迁战胜苦难的典型事例,引用大仲马的名言,论证充分,有说服力。语言凝练深刻,给人以哲思与文采并重的效果。这是一篇思路明晰,蕴涵丰富的佳作。
(点评:赵殿福)
第五篇:2013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选评
2013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选评字数:2518来源:创新作文·初中版2013年9期字体:大 中 小打印当页正文真题再现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本题满分50分)
①半命题作文
题目:找回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题目补充完整,自选角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②自命题作文
“告别”意味着离别、分手。告别粗心,我们变得严谨;告别懦弱,我们走向坚强;告别青葱岁月,我们日趋成熟;告别昔日师友,我们开始新的征程„„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告别”为内容,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真题解析
青岛市今年采用了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二选一的作文命题方式,降低了写作难度,增大了写作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择相应的文题。文题①为半命题作文,形式比较开放,考生可根据命题的要求去完成写作;文题②为话题作文,“告别”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可谓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实际。针对这类话题,在选材上考生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话可说、最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素材来写,且宜真实忌空洞,宜小不宜大;立意要新颖、深刻;表达方式上要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来写,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题①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我们要领悟题目中的重点词“找回”,既然是“找回”,那么肯定就“失去”过。单说“找回”这个词,“找”是一个过程,“回”是一个结果。因此,写作此文,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失去”的过程,“寻找”的过程,最终的结果。以这个文题作文时,“失去”的过程里要有无奈,“寻找”的过程需曲折,“找回”的结果应动人。考生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自己思想的蜕变过程来构思行文。此外,还要注意选材的典型性,情感表达要真实可信,不可胡编乱造。立意上,要尽可能地体现出青少年的美好人格品质,如自信、自尊、自爱、乐观、守信、孝顺等,选取最为熟悉的方面来写。本题还需注意的是:“找回”不等于“找到”,二者要区分开来,避免跑题的危险。
题②是一道话题作文。写好这篇作文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首先,要化大为小。实际上,“告别”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这篇文章写起来就只是泛泛而谈。考生最好能够根据“告别”这个动词,去展开联想与想象,选择一个恰当的连带成分,组合成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作为题目。可以用具体事物命题,如“告别网吧”、“告别家乡”、“告别英雄”等;可以用抽象事物命题,如“告别懒惰”、“告别自卑”、“告别自私”等。
其次,要立意深远。本题虽未设审题障碍,但那些主题不够积极健康的题材在作文中应避免。文品即人品,做文章,思想健康、立意深远是首先要做到的。写“告别”话题的文章,考生可以写毕业后,与老师、同窗好友的告别,表达出依依不舍之情;也可以写自己告别家乡到异地求学,变得更加自立、坚强,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等。总之,能给人以启示,激发向上的情感是上选。
再次,要展现个性。由于本题写作范围较宽,考生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告别某样东西的独特经历,如“告别回忆录”;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他人告别时的场景,重现人物心情,发挥想象,凸显主题,一展才华,如“告别也美丽”;还可以用童话形式写百兽“告别森林”,表现了对环境恶化的忧思等。如果能像《藤野先生》中鲁迅告别恩师,《背影》中朱自清告
别父亲那样,制造出打动人心的动情点,就更好不过了。
考场佳作一
找回童心
青岛一考生
月考结束后,学校放了三天假。然而,对于正值初三时期的我来说,所谓的休假无非是换个地方学习。
那天,我正被一道数学题搅得焦头烂额时,表弟悄悄地来到我的书桌前。
表弟今年五岁半,刚上幼儿园,满脑子想的都是玩,还不晓得什么叫“上学苦”。看着正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的表弟,想到被功课和中考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自己,我内心隐隐有些忌妒。
“表哥,你能陪我玩一会儿吗?”表弟小心翼翼地问。
“不能。”我态度坚决且毫不犹豫地拒绝道。
表弟不说话,也不挪步,只坐在我对面,似乎要与我对峙一般。我低下头去,很嫌弃地瞪了他一眼,却发现欲落未落的泪珠在他水汪汪的大眼睛里打转。
我有些心软了,抚摸着他稚嫩的小脸放缓语气说:“你天天去幼儿园,有那么多的小朋友陪你玩儿,放假回来了还缠着哥哥呀?快看电视去吧。”我看了看表,“这个时间,电视里有你爱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不嘛,我就要你陪我玩。我每天上幼儿园都要背儿歌,学算术,读英文单词,放学回家还要练电子琴。星期
六、星期天,爸爸妈妈就把我送到辅导班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学书法„„”
短暂的沉默后,我心软了,但看了看那堆成山的作业,我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表弟默默地走开了。
夜幕降临了,我望着天上闪烁的繁星,突然想起往昔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童话故事的时光,久久不能入睡。想不到五岁半的表弟也如此忙,如此累,如同奋战在中考前线的自己,他在不应烦恼的时光里就已经尝遍了烦恼的滋味。想到这些,我的心中竟有种说不出来的痛。第二天,我对表弟说出我的决定,我决定陪他玩一天,痛痛快快地玩一天。
“真的吗?真的吗?”表弟的眼睛里闪烁着灿烂的光芒。我知道,那道光芒的名字叫“快乐”。
玩什么呢?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陪他放风筝。
田野里,我抱着表弟,他搂着我的脖子,一边看那越飞越高的风筝,一边拍着手,还不时亲吻我的脸颊。那一刻,我找回了久违的快乐,而表弟找回了本就该有的无忧无虑。我慢慢地收线,就像找回那美好的如童话一般的童年。
童年对我来说已成往昔,然而那些美丽的时光糅合在一起的不过是一颗未经褶皱、快乐自由的童心。既然我已重新拥有,便不愿再次失去,更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简单的快乐。创意点评:本文选材看似普通,中心事件是“我”陪表弟放风筝,然而细细品读,却能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深意。陪表弟放风筝,“我”却要作一番思想斗争,而处于童年期的表弟也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童年„„如此一写,把当下应试教育的弊端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的思考深度与思想高度。本文外在线索是“我”陪表弟放风筝,内在线索是表弟和“我”一起“找回童心”,双线并行,可谓匠心独具。
考场佳作二
找回阳光
青岛一考生
我的童年像是住在一间溢满老师与同学夸赞的玻璃房子里,金灿灿的阳光洒满了房子里的每一个角落,就像贴在墙上的一张张金灿灿的奖状一样耀眼。就这样,我在幸福中度过了
自己的童年时光。
三年前,因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搬到了这座城市。还残留着阳光气息的荣誉证书,将我指引到了这所对应试教育“毕恭毕敬”的新学校里。在“实验班”中,高手云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几近疯狂,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恐惧。我不甘心与新同学有巨大的落差,便百般努力,可是“临阵磨枪”又怎能与“千年磨一剑”相提并论?第一次月考的惨败使我完全地被忽略和排斥了,用以保护自己的坚固城堡也被那些冷嘲热讽击垮了。我无计可施,开始憎恨一切,每天像幽灵般面无表情地游走,遍体鳞伤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角落里舔舐伤口。于是乎,我彻底地忘记了阳光的滋味。
“孩子,你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你看看你的眼神里满是仇恨,你的脸上写满了自卑和放弃。我知道你是优秀的,只是换了一个新的环境,你还不适应。从现在起,你要学会勇敢地去面对。你应该试着去热爱这个新集体,试着抬起头去寻找阳光和感受阳光„„这样你才会发现,世界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冰冷无情。”母亲在一旁谆谆教导,我则低头不语。
我沉默的时间,似乎有几个世纪之久。我始终低着头,不敢直视母亲那能洞察一切的锐利双眸,但我知道我流泪了,她也流泪了„„
我开始尝试着调整心态,像母亲所说的那样抬起头去面对一切。我渐渐发现,其实同学们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对我另眼相待,原来他们一直在用不同的方式关心、帮助我。同桌会在我发呆的时候提醒我;英语科代表会在我听不懂的英语课上,悄悄地在讲桌下面放一台录音机;老师读我文章的时候,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赞赏的目光„„老师对我的表扬,同学们对我的肯定渐渐渗透到了我的心中,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我顺利获得了全国英语比赛一等奖,我的诗文也在报刊上接二连三地得到发表,我也学会了去帮助和关心他人。渐渐地,我找回了从前的自己。
两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得回到家乡参加中考了。我没有丝毫的兴奋,心中反而充溢着苦涩。离别,终究是要来的。那一天,许多同学赶来送我,我们在车站紧紧地相拥、道别,虽然嘴里只有只言片语,但脸上却满溢不舍的泪水。我真的不想离开这座留有我短暂却快乐的回忆的城市,不想离开这些教会了我许多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们。
列车飞驰,天空透明得像一块崭新的蓝玻璃,我整个人醉在阳光的怀抱里。原来,只要心中晴朗,处处都充满阳光,总有一天浓雾会消散。
窗外,阳光明媚,终于,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阳光!
创意点评:开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现曾经充满阳光的生活状态。篇末运用景物描写,突出了“找回阳光”的主题,更具韵味。作者运用误会法,在文中制造了波澜,母亲的出场是解除误会的前提,突出母亲对“我”的关爱。文中还运用了大量感人的生活细节,真实地再现了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读来温暖感人。
考场佳作三
告别又是新的开始
青岛一考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引发了我们对告别的思考。
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告别往往是一种不舍,一种愁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多么惆怅的告别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又是多么失落的告别呀!然而我并不喜欢这两种依依不舍的告别,我更喜欢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种豁达开朗的告别。因为告别意味着崭新的开始。
当爱迪生离开他的母亲到各地去闯荡时,与母亲的告别意味着他发明事业的开始;当比尔·盖茨离开故乡西雅图到异地创建微软公司时,他与故乡的告别就意味着他创业的开始;当鲁迅放弃从医回国开始他的写作生涯时,他与恩师藤野先生的告别就意味着他人生旅途的新开始。由此可见,告别旧的事物意味着开启新的事物,告别并不是一件令人伤感的事。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以乐观的心态、开阔的胸怀来面对告别的。有的人因为过于伤感而忘记了告别之后的崭新开始。这些人往往因为太留恋过去而无法面对新人新事物,更别谈新的开始了。
告别是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的事。毕业时,我们会与老师、同学告别;离家时,我们会与父母、亲人告别。如果我们把这些告别都看作是新的开始,那就可以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好。历史上有无数名人给我们提供了范例:海伦·凯勒告别了自卑与暴躁,奋发向上,成了一位盲人女作家、社会活动家;莱特兄弟告别了竹蜻蜓,却发明了飞机;斯蒂芬·威廉·霍金告别了绝症的痛苦,写下了《时间简史》„„这些名人事例足以证明:只要我们以开阔的胸襟、顽强的毅力对待告别,或许成功就在前方向我们招手。
请告别过去吧,你定会迎来新的开始,你的未来定会更加美好。
创意点评:这是一篇独辟蹊径、思路新颖的考场佳作。考生一反常人对告别的“惆怅”、“感伤”的基调,以积极乐观的情怀、豁达开阔的胸襟和理智的态度看待告别,把告别看作是创业开始、事业发展、境界升华的标志,并佐以一个个名人的典型实例,展开有力论证,有力地阐释“告别等于新的开始”的观点,令人信服。身在中考考场,还能有如此精巧的构思,细腻的笔触,简练的语言,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与深厚的写作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