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开心灵的门窗
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进来
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或快或慢,或直或弯,我们从不缺少阳光,却需要那一缕照进心灵深处的爱的滋养。
——题记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一心想寻求快乐的秘诀、生活的真谛,他听说有一位博学、睿智、洞达事世的智者,能给他答案,于是他发誓要找到他以求的人生的幸福。他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找到了智者,这时他已是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痛苦绝望,看见智者,他满怀渴望的向智者问出了他困扰已久的问题,智者没有回答,而是问他,你背上背的哪个沉重的包袱是干什么的,年轻人说,这是我一路上所经历的痛苦、挫折、烦恼、眼泪、忧郁,失败,这是我人生的财富,我不能放弃它。”哦,智者点点头,没有说话,带他来到一条河边,对他说:“现在我们要过河,你来划船吧。”他们来到对岸后,智者说:“你把船背上,继续向前走吧。”年轻人吃惊的说:“这么沉重的东西,我怎么背的动?背上它,我又能走多远呢?”智者说:“是啊,那你背负着人生所有的悲伤、痛苦、绝望,失败,让它一直压着你,你又怎么能快乐,轻装前行呢?该放弃时要学会放弃,要让过往的一切成为你的人生积淀而不是人生的负重,要让自己的心灵轻盈,才能装的下快乐、装的下人生的希望和幸福。”年轻人恍然大悟,他终于找到了快乐的诀窍。
无独有偶,在古埃及,也有这样一个传说:埃及有一个女神,叫快乐女神,她的丈夫是个明察秋毫的大法官,每个人死后,心脏都要
1被快乐女神的丈夫拿去称量,如果一个人是欢快的,心的分量就很轻,法官就引导那有着羽毛般轻盈的心上天堂。如果那棵心很重,被诸多罪恶和烦恼填满褶皱,法官就判他下地狱,永远不的见天日。
原来,心轻者才可以上天堂。知道了这个传说,我常想,自己的心是轻还是重,恐怕等不及快乐女神的丈夫用一架天平来称量,那实在太晚了,呼吸已经停止,一生盖棺定论,任何修改都没有空白处。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在我们还能微笑和努力的时候,就把心上的赘累一一摘除。不希图来世的天堂,只期待今生今世,此时此刻,朝着愉悦和幸福的方向前进。天堂不是目的地,只是一个让我们感到快乐自信的地方。
心灵如果披挂着旧日尘埃,就好像浸满了深秋夜雨的蓑衣,湿冷沉暗。如何把水珠抖落,在朗空清风中晒干哀伤的往事?
如何修复心里的划痕,让她重新熠熠闪亮,一如海豚的皮肤在前进中使阻力减到最小?
如何在阳光下让心灵变的剔透晶莹,仿佛古时贤臣比干的七窍玲珑心,忠诚正直,诚恳聪慧,却不会招致悲剧的命运?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的人生活积极向上,每天充实的争取自己心中的理想。有的人却意念颓废,看不到生活中的精彩与希望,因此整日郁郁寡欢,甚至走向死亡。正是由于我们的心灵承载了太多不该承载的事物,抑或缺少那几种涤荡内心污浊并且使自我内心愉悦而和谐的良方。
而最应受到关注的应是21世纪的大学生的心灵健康与他们的成长,因为,他们正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马加爵事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惊,更多的是对他的人生的惋惜。,“马加爵案”的发生是马加爵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它凸显出的是当代贫困大学生的不健全的心灵危机,折射出的是当前教育制度的某些缺失。“马加爵案”反映了大学生群体中部分人格障碍患者,由于郁闷、自卑等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化解而导致诸多恶果。
每年频频爆出的大学生考研失败后跳楼自杀的案例路见不鲜,发人深思。是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使得当代青年学生拥有了更加舒适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但我们应看到,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心灵失衡与缺失的苦恼。导致这种状态出现的原因是社会?是家庭?还是个人的成长的环境呢? 再有就是近来,发生于富士康的十余起大学生毕业生坠楼事件,令人深思,其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据调查,其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这与心灵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弱而不稳定和强而不均衡的性格都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他们经不起挫折,也不积极改善本人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很少有人去心理咨询,从而长时间自我封闭,产生无助感和无望感。当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自杀。可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健康的、幸福的、成功的。谁不期望有坚强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呢?然而,健康、幸福绝不是仅靠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的丰富、科学的饮食,甚至体育煅练就能完全做到的,健康更多的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取决于人的心灵世界。现代大学生
所处的环境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焦虑,困惑也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所以每个大学生要想取得成功,获得幸福,就必须塑造自己和谐的心灵,去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
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无数事实主明,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拥有更多成功的机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谐心灵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最幸福,最成功,然而没有健康,这一切也都只能幻想。所以,和谐心灵是幸福的前提,而健康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打开自我心灵之窗来沐浴阳光。具体做法有: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
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灵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灵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灵健康的重要方法。
心灵,是一种感觉; 心灵,是一种沟通;心灵,又是一种成长。让我们拨开心灵之窗,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去聆听潺潺的溪水声,去接受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吧!
和谐心灵不在一朝一夕,是贯穿着整个成长道路。我们只要平下心来,淡定对待,努力做好眼前的,定会健康成长,收获梦想。
第二篇:打开幸福的门窗
打开幸福的门窗
不同的心境,看不同的景致,也体味全然不同的人生。同样的境遇,有的人仿佛置身天堂,有的人感觉如处地狱。人生犹如一丛玫瑰,没有绝对的美丑,鲜花与芒刺,端看我们关注的是什么。
感受有误 作茧自缚
有位太太总是不断抱怨对面的太太很懒惰:「那个女人的衣服永远洗不干净,看看,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我真是搞不懂,她怎么连衣服都洗成那个样子……」
直到有一天,一位朋友登门拜访,无意中伸手准备开窗户时,发现窗户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灰尘。这才提醒了这位太太,她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抹掉,才发现原来不是别人家的衣服不干净,而是自己家的窗户脏了。
对别人的是非过于敏感,时常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透过布满灰尘的窗户去看世界,世界自然不清净。当看到别人污点的那一刻,也很难察觉,自己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与人交往中,心窗若没有擦亮,很容易引起误会,也会令别人感到不快。
一位朋友有着这样的经历:
那天,她站在一个珠宝店的柜台前,随手把自己的包放在旁边。正在她挑选珠宝时,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士也过去看珠宝,她礼貌地把她的包移开。很意外地,那个人却恼怒地瞪着她,告诉她,他可是个正人君子,绝无意偷她的包。他觉得受到了侮辱,重重地把门关上,走出了珠宝店。
无辜地被人这么嚷了一通,朋友感到莫名其妙,又好气又好笑。
和别人相处时,我们习惯于戴上一副有色眼镜,用自己的主观看法将别人放进一个「框框」里,再用这个框框解释此人的角色与行为,有时我们甚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对方身上,以致经常偏离事实真相。如同上面故事中的这位男士,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烦恼。
用瞋怒的心来面对一切的人事物,我们的人生也将时时忿忿不平,陷于琐屑的烦恼之中,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却多心地曲解。
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可能会想:「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没安好心。」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可能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地回答:「不用你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设防,过度保护自己的人,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索绑住自己一样,常常扭曲了别人的用意,自寻烦恼。
擦亮心窗 朝向阳光
其实,许多不愉快不是别人造成的,乃是自己的问题。因此,想要活得快乐洒脱,也要由我们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超越。平时就要训练,对万事万物,立刻能看见好的一面,从美善的角度思考,并且多为他人着想。即使遭遇不顺利的事情,也能以正面态度思考,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包容心、欢喜心来接受。
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的状况:
孩子放学回来重重地把书包一摔,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却不理会,一脸的不耐烦。
太太问先生晚餐想吃什么,先生竟不客气地说:「跟你结婚这么久了,我爱吃什么你还不知道吗?」
先生下班回来看到太太抱着孩子沮丧地坐在客厅里,便过去关心地问:「心情不好吗?」没想到太太却生气地说:「你怎么到现在才回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跟着对方的情绪跑,很容易被激怒而引发冲突、不快,或是赌气离开,压抑不满。这样都会使不愉快的气氛弥漫开来,加剧彼此的伤害。但如果我们内心柔软富有弹性,就不会轻易被别人的话刺伤,进而体察到对方的需要:他对我发脾气,并不是针对我们,而是因为在其他方面遇到挫折,受到伤害,正需要安慰和关怀。
能体恤对方,一触即发的争执就能够涣然冰释。
妈妈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在学校受委屈了?来,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太太可以对发脾气的先生说:「你心情不好,除了我之外,还有谁惹你生气啊?」
而另外那位先生可以对沮丧的太太说:「一整天在家带孩子真辛苦,你希望我现在为你做什么吗?」
如此对方的情绪一定能很快地稳定下来,在感受到被了解与接纳后,他甚至可能因刚才失礼的表现觉得内疚。
凡事多看好的一面,就容易理解与宽容,不仅能减轻对方的痛苦,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包容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自我警惕,自我反省,不让自己成为那个敏感、易怒、无理、情绪失控的人。话语称起来不重,稍一不慎,即重重地压到别人心上,又怎能不谨慎细心呢?
当我们自己的心窗纤尘不染时,理智的阳光就会驱散心头的晦暗,只要我们愿意朝向阳光,阴影自然就落在身后。
常怀感恩 收藏幸福
想到一位好友,她对待生命中的一切,都满怀珍惜,在她的心湖中,水过无痕,记取的总是美好,甚至他人不经意的一点指引,顺手帮助的一件小事,她都留存心底,忆念感激。同她聊天,极少听到她对亲友有负面的评语。虽然她也遭遇奔波操劳的岁月,然而,即使繁忙,对于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都保持着积极的态度。
我曾向她讨教保持良好心态的方法,她告诉我,每晚必与女儿一同祷告,在祷告中,她细数每日的福分,感谢拥有的一切。这些年来,在她心灵的储蓄罐中,每日投下感恩的钱币,那些不满与缺乏的心态,渐渐排除在心田之外。日积月累,感恩带来的温柔敦厚,逐渐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幸福美满的人生要靠自己来经营,心灵就像一个储蓄罐,收藏美好,便拥有快乐;积攒不满,则带来不幸。聪明的朋友善于选择,每天记取美好的事物,细数自己拥有的一切,感念他人点滴的赐予与帮助,在感恩中,看见自己原来拥有这么多,身心如此富足,喜悦自然流露。
想起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打开门——让蓝天没有阻挡地泻进来,让花的芬芳香进我的房间。」开启快乐的门窗,才能感受明媚的春光,放下猜忌和敌意,用微笑的心接纳所有的不如意,为自己的人生储蓄幸福,生活可以如此美好,只要你愿意。
大方广文化公益网编
第三篇:打开心灵密码
人生放下就自在
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在世都经历着种种的历练。面对风风浪浪,起起落落,有人可以轻松应对,有人可以从容自若,有人就会怨天尤人,有人就会消极沉沦。我一直好奇是什么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际遇如此的大不相同。慢慢的,通过学习、体验,再加上自己的感受感悟,我认识到,很多时候自己伤心、痛苦、郁闷、难受、愤怒、压抑,都是源于自己的纠结。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在揪着不放,纠缠不放的时候,必然就会有抵抗、抗拒,结果一定是不好受的。越是得不到的话就会越去抓紧,如果这里抓不住就会去抓别的东西,而结果也是必然让人失望的。
每个人因为因缘不同,各不相同的成长经历,教育学习背景,养成了不同的个性性格、心理素养。当遇到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家应对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我们也了解,之所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是因为各自心态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这个价值观中再往里面探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那个自我,它会指引我们做出很多的判断、选择。如果我们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带跑,不能和内心的这个自我同步,那人生种种的纠结就会出现。
用我自己来说,我成长在教育家庭中,父母都是老师,有一位非常温顺乖巧的姐姐。我从小开始学琴,为了追求艺术的发展,每天都是长时间的练琴,一直到大学。家庭给我最正向的教育,同时也是严格严厉的。家庭中有种种的规条,同时还有来自父母把我和姐姐比较的压力。在学校生活中,我常常要受到整体环境对我的期待、监督、观察等等,我知道我必须要做好,因为我的父母是老师,我不能给他们丢脸。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也一直训练着我要尽善尽美,要十全十美,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都是要完美无瑕的。我不能放过我的一个错处,因为这就意味着不够好。我必须要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一直到我成年,我都带着这份完美主义走进我的工作岗位、我的婚姻、我都亲子关系。前几年,我常常很郁闷很痛苦,我总觉得一切表面看起来都很好,但是内心总是觉得不满足。总是认为有很多很多不够好的部分,但是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不知道该如何去调整。于是生出来很多很多的烦恼。无论是在工作中、婚姻中还是亲子关系中。好像每一样事情我都不满意,但是越想去改变,又无力去改变。
带着这份彷徨迷茫,我不断的自我提升,慢慢的修炼自己,我发现,很多的郁闷纠结,就是源于自己的完美主义。要求很多、很高,无论对同事朋友、伴侣孩子,还是对我自己。这些要求没完没了,在我的模式中不断反复出现,连自己有时候都无从觉察。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于是我学着慢慢一个一个的梳理、理清,一件一件事情都是在回看自己的机会,然后学着放下,放下一个一个的执着。当我慢慢把身上的执着放下,发现周围一切都变得和谐起来。
温柔的对待自己,人生就开始自在;放下执念执着,人生就开始自由。
第四篇:打开记忆的门窗(蒋)
打开记忆之门,当我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面对的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有神的双眸射出对知识的渴求。就在那一刹那,我明白了我将从事的是一项多么神圣的事业。十五年来,我带着对教育事业真诚的爱,带着对每个学生真挚的爱,在三尺讲台上奏响了爱的乐章。
奉献与热爱之歌
一、爱的序曲
人们常说,人的一生中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莫大的幸福。我很幸福,因为我在学生时代就遇到了许多好老师。从她们身上我不仅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她们无私的爱似一缕缕阳光洒向我的心底。从那时起,当一名教师的理想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尽管中考后一高中的大门已经向我敞开,可我还是毅然地走进了师范学校。经过四年的学习,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当我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就知道,我选择的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事业。从此,我就一头扎在了教育这块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沃土上,和学生们开始共同演绎精彩的校园生活。
二、爱的责任
献上一颗母亲似的责任心,真心实意地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到教师亲切、温暖、贴心,这样,他们才会在被爱的同时,去爱身边的人,他们才会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成长。这是我十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切身感受。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最难忘的是2005年那个毕业班。大家都知道,毕业班的学生正处于有逆反心理的年龄,要想能够让他们实现学业和品质的“双赢”,我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上课了,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下课了,我还要找几个“问题”学生谈心;下班了,几个学困生在等着我补课;天黑了,我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到家中;夜深了,我坐在灯下批卷纸,出习题。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提高,我给尖子生出一份,其他同学再出一份,一忙就是十一、二点,累得我站都站不起来了。但是一走进教室,我又变得神采奕奕,学生们看到我全力以赴带着他们向毕业冲刺,他们更懂事了;在我的努力下,班级的各方面均走在学校前列,孩子们一提到六年一班就挺起骄傲的小胸脯,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色。
三、爱的奉献
爱是一种品德,爱是一种温馨,爱是一种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一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阳光,是一盏照亮他们未来的神灯。
我深知这爱的重要,所以我把我的爱洒向每一名学生,洒向每一个角落。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会克服一切困难,把爱化作我们共同前行的力量。班级曾有一个学生,学***滞后于其他同学,而且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经了解,这是一个生在不幸家庭中的孩子。父亲长时间在外,后母对其管教非常严格,这种家庭遭遇使这个学生幼小的心灵承受着难言的重创,自卑心理在周围淡漠的环境中日益严重。面对他,我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下定决心:心灵的创伤要用“心药”医治。平日里,我利用课余时间跟他谈心,鼓励他,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这个学生渐渐的和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习也有了动力,家长解决不了的事情,经我一说他都欣然接受。在期末的复习阶段他和我说:“老师,我会努力!”听着他真诚的话语,一个老师只要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对待自己的学生,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后来这个学生振作了起来,学习成绩在考试中突飞猛进。阳光是温暖的,它的柔和可以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作为教师除了有真爱的奉献,还应在工作中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学生,以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是啊,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它的光不一定耀眼,但是一定能够用他不耀眼的光芒点亮那些需要爱的孩子的心灵。我愿用爱点亮每一盏心灯,指引学生前进的航程。
四、爱的回归
走进我的学生,使我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我从教15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同事们说我不老,我知道不老的是那颗孩子般的心。我所接的班,学生的来源多数都是普通的工人、自由职业或无职业的家庭。家长本分、朴实,学生老实、听话。有的孩子表现出孤独、害怕与人交往,有的甚至一天也不说一句话,面对这种情况,我急了,作为将来社会中的人,怎么能不与人交流呢!只要课下一有时间,我就主动找他们聊天,问问这,问问那,打消他们的陌生感,时间久了,他们反到主动找我,有时还和我说说家常,我们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说的老小朋友!记得一年冬天,教室外飘着鹅毛大雪,校园也被披上了厚厚的银装。下课了,我从孩子们一双双企盼的眼睛里读懂了他们此刻的心。“走,咱们打雪仗去!男女生对抗赛!”我一声令下,教室里顿时沸腾了。有的孩子兴奋地大叫起来:“蒋老师,您真好!”还有的孩子喊到:“就蒋老师知道我心里想什么!”有的小女孩跑到我身边,搂着我说:“我还真担心您不让我们去呢!您真好!”到了操场后,孩子们还真不客气,捏好雪团就朝我打来,最后我到像是一个雪人了。看到我狼狈的样子,孩子们捧腹大笑,我也开心地笑了。只要是平时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我也喜欢,我就会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既然选择了这个神圣的职业,职业本身就不允许我们衰老,在和孩子们的活动中,我觉得自己又年轻了,使我永远有一颗年轻、活泼、积极、向上的心。
教改与收获之歌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学校是我敬业奉献的岗位,播洒爱心的花园,更是我探索知识的乐园。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心的今天,我深深地懂得:唯有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才是教育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更是培育更多更好的学生的基础。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把知识准确地、精彩地呈现给我的学生,我认真阅读教材和教参书,记下了一本又一本的教学笔记。每一篇教案,我总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每次听课,我总是认真地记录教学过程,甚至连练习的时间和提问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短短的四五年里我的业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所执教数学课多次在市、区获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校领导的培育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逐渐成长起来。近年来,我被评为站前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区师德标兵、区优秀班主任。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如今,这熟悉的旋律又萦绕在我的耳旁,这是唱给我,唱给学生们的。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会珍视生命中的每次感动,更加嘹亮地唱响生命中的每一个音符,更加充满激情地谱写我如歌的教师岁月。
如歌的岁月 无悔的选择
营口市站前区建设小学
蒋知中
第五篇:打开心灵的钥匙
打开心灵的钥匙
——读《心灵的觉悟:理解教师叙事探究》有感
其实一直就不喜欢读关于理论方面的书籍,总以为那些枯燥的大道理过于冠冕堂皇,看似深刻,却在实际中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内心排斥着关于专业的论著。在图书馆闲逛不经意翻到这本书,竟然是以叙事手法来写教育理论,带着好奇开始读这本书。
“引发新教师心灵智慧的叙事研究”这一课题无疑就是现在我们专业学生迫切需要着手的。不久的我们也将踏上三尺讲台,也将成为新老师中的一员,那我们该怎样挖掘出我们的心灵智慧呢?我们怎样才能找到打开学生心灵的那把钥匙呢?这一切的问题,书中给我们给出了答案。
教育教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历来的教育家做出过很多很多的解释。而此书的解释甚合我意:教育教学最深刻最本质的解释是——心灵感应,以心灵感应心灵。只有知识传授,没有心灵感应,这样的教育只能称得上是训练,而背离了教育的天职。教育应该是教师的心灵旅程。在这本书里,作者进一步告诉我们:教育的最大奥妙和神圣使命,就是“认出和接住”“永恒之神向教育抛来的新生儿”!那是一团元气,一切新生的起点,是在阳光下自由舒展的希望,是永恒之神抛给每个未展开的生命力量······
非常可惜可悲的是,我们的教育在残酷竞争环境下,在 “过度编织理性罗网”的钳制中,在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制度约束下,萎缩了自己的本性,迷失在“文字杀生”中,更无法“接住”那“永恒之神抛来的新生儿”!
这是十分生动形象的比喻,也是对教育现实的极为犀利、深刻的批判,是我们认识当今教育问题的又一视角。如果这一点大家认识了,接受了,那我们的教育还是有希望的。现实的希望并不在于我们要立即改变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试的教育制度正在努力改变,但短期内有大的改变将是十分困难的。)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者改变自己。如果我们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探究自己,解放自己,把教育作为心灵旅程,让自己的心灵转向光明,积累,启迪和激发自己的心灵智慧,在轻灵、新鲜、清朗、平和、畅达、欢悦的心态中,把自己的心灵之光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这样做的目标当然必须要追求更好的教学成绩和考试分数,但首先和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影响、熏陶成一个身心健康的、有高尚品格的,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看完《心灵的觉悟:理解教师叙事探究》之后,我才明白,要付出多少辛酸,要经过多少内心的纠结;必须要用真正的坦诚和付出才能找到那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老师”与“自我”的完全结合,需要经过时间的磨合才能真正成功。
2011级教育科学院教育学本科班11370067罗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