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学习态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现代管理心理学》星期一下午七八节
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摘要:态度决定我们选择什么对象,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以及对该信息作出何种适当的放应。不同的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指导性与动力性的影响。态度与行为究竟有没有一定的关系?态度是否可以预测行为?本文将一一进行探讨与解答。
关键词:态度;行为;行为预测
所谓态度是个人对待外界对象(包括人、事和物)较为稳定的,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1]
首先将态度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的是Spencer和B.bain,他们认为态度是一种把判断和思考导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先有倾向。这种看法被后来L.Langer的实验所证实,1888年,Langer发现,如果被试集中注意即将做出的反应,其反应时间比没有这种预先准备的情况要短。这种预先的准备状况就是所谓的态度。在此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态度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制约作用。
1919年,托马斯等人在研究波兰移民问题时,为了说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了态度的内涵,首次使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要课题。态度概念的提出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支持。后来心理学家们对态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态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对态度的经典解释有三种。
虽然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态度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先定倾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但经过许多实证研究,却发现与行为有时并不一致。态度是否决定行为的困扰,至今仍然使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苦恼。虽然通过态度来预测行为是人们最初研究态度并将其置于重要位置的原因,但是,数十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们的大量研究提示,更多的时候,人们的行为决定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不简单决定于态度。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密切的。态度一经产生,就会对人们的实际行为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影响,可以说,态度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有别于情感,有认知因素或观念的参与,又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
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的发展研究表明,态度与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支配与表现的关系,它们有时会惊人的一致,有时根本没有任何一致性可言。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性的研究。1934年,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对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的命题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拉皮埃尔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种族歧视态度与实际种族歧视行为之间的一致性。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现场研究,由拉皮埃尔本人带领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开车游历美国,其间一起下榻了66个旅馆,光顾了184家饭店。在此期间,只有一家二等汽车旅馆的老板明确表示不接待日本人,其他各处对这一行三人都作了很好的接待。
随行的中国夫妇也单独去过数家旅馆与饭店,同样受到了很好的接待。这部分研究说明美国的旅馆及餐饮业在行为上并不存在种族歧视。研究的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
拉皮尔的研究结果,立即引起了大量的批评意见。有的认为,以一封信中对简单的是非题的回答为基础,不能有效的测量个人对某一群体的态度。例如,答题人大脑中对“中国人”表象,也许与他们实际遇得到的这对中国夫妇完全不同,他自己也提到“这对夫妇很有风度、富有魅力,并能很快赢得那些有机会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钦佩与尊重”。又或者说,这种态度外显量表测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诸如被试反应粗心、极端化、默认、社会期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存在一些有关信、效度的争议。还有人认为,在他们3人访问过的地方的人中,只有半数对问卷做出了回答,也许那些花时间回答问卷的人正是对亚洲人有极端偏见的人。最后一种批评意见是,6个月后,对问卷题目做出回答的人也许已经不是他们曾经遇到的那些人了。
针对第一种批评意见,即测量技术上的缺陷,他们改良了测量技术,一种内隐(间接)测量技术随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早期的间接测量曾使用过不显眼的行为测量以及丢失的信件程序,而瞳孔反应、皮肤导电反应、面部肌电图等生理测量技术则一直延用至今[2]。对于现今的态度测量特别是内隐态度的测量或者说态度的内隐测量来说,更多的是内隐联想测验,情感性启动等等技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人们是否会花更多的时间将积极词汇与黑人面孔联系起来(与将积极词汇与白人面孔联系的时间比较)以测量内隐的种族态度。
但其他后续研究仍然发现,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系数很低,基本在0.30~0.50之间[3]。与此同时同时,相关论的证据也不断出现。就在拉皮尔研究不久1936年美国人盖洛普运用抽样调查法,以预测投票率与实际投票率相差不到1%的准确性,成功地预测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又比如Gibb等人的研究表明对自杀的态度直接导致行为的预想以及行为的发生。
研究结果似乎不尽如人意,于是研究者开始不完全否认态度和行为的直接关联,而转向对态度行为不一致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且一些影响因素得到很好的控制。社会心理学家Wicker(1969)曾就种族关系、工作满意和教室消磨时间等课题,进行了45次有关态度和行为联系的测量,只有9次落在此范围内。为此,Wicker得出结论:“作为一个整体,这些研究表明,与态度和行为密切有关这一说法相比,极有可能的情况是态度与外显行为没有联系或只有极少的联系”。
心理学家对皮拉尔德研究反应就像一名运动员在极富挑战性的比赛中的反应一样。他们有的对此进行强烈的批评,有的研究者开始试图解释为什么态度的评估不能预测个人的真实行为,还有的还有的研究者试图发现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很少有对这几个方向进行综合研究,一般的研究都是用方便的原则只用一种理论作为框架,至今还没有研究去探索究竟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理论,也许不同类型的态度行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预测,但这些尚无明确的定论[4]。
我们大众对态度与行为的流行观点是态度在强烈的影响行为,但令人惊奇也让人困惑的是,态度这个通常被人认为是我们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感情的东西竟然经常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这个发现让社会心理学家急于去寻找我们常常言行不一的原因。最终得出的答案是:
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它们两者之间也会互相影响着另一方。
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比方说投票;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被某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经验意识到这一点。这些情况下,我们所想所感与我们的行为会紧密相关。让我们下一个结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就像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但又高于实践,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就是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态度行为的关系是:态度源于行为,态度高于行为,态度对行为有指导作用,同时,态度要接受行为的检验,也就是,态度要在行为过程中不断创新。也即:行为决定态度,态度反作用于行为。
态度与行为的这种 “扑朔迷离”关系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对于“好”的态度,赶紧去付之行动。例如说,我们在某个想在某个重要方面改变自己时,最好不要等待顿悟或灵感,去做就行了。对于“不好”态度,我们只要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克服它。如在一些我们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的时候,写那篇论文、打那个电话、见那个人等等,尽管非常不情愿那么做,但我们还是能克服自己。就实际应用而言,态度决定一切更有实际价值,良好的态度总是能带来良好的结局。这是我们就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工作态度,不断的纠正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好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习惯、性格,使自己走向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方正主编
[2 ] 张乐.态度形成的理论与实验—基于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的研究.华东师范大2008届研
究生博士学位论文.2008:8-9.[3]李林.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预测因素考察.闽江学院学报.2006, 27(1):116.[4 ] 张红涛,王二平.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
166-167.
第二篇: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效率
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效率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一转眼,一个崭新的学期已经过半。还有一个星期就期中考试了,考试虽然考试在即,但是在平时还有很多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不端正,上课不听讲,作业潦草或抄袭他人敷衍了事,所以,我今天国旗下讲话想和大家谈谈如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态度决定一切,学习的态度就决定了你学习的成败,关于端正学习态度问题:首先,我们要树立学习的目标、明确责任。因为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才能够使自己更好地学习。而且在给自己树立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实际,我们可以从一个具体的目标开始,如:考到多少分或第几名。或是为自己找一个学习积极的同伴,以他为榜样,以超过他为竞争目标,成功了之后,重新定一个新的目标等等。其次,作为学生我们要明确学习是我们的责任,要做一个强者勇敢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有了学习目标后要有坚持不懈精神和敢于担负责任的决心。学习虽然充满了乐趣,但同时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好比爬山,不能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勤奋学习的人才能不断的进步。希望同学们坚决克服懒散、低效、慢节奏、拖
拖拉拉,漫不经心的学习态度,坚定信心,努力培养自己对待学习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好品质。
为了进一步促进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在此给大家提几点学习建议:
1、专心听课注重方法
集中注意力听课是学习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对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要带着问题,有的放矢的学习,上课时要做好课堂笔记,听讲时一定要理清思路,积极参与,控制自己不走神。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科学的思维形式和方法理解清楚。课后及时对所学的知识回忆和巩固,只要课堂效率高,就能事半功倍。
2、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规范书写的习惯
大家要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做作业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了知识的“消化”和应用过程。因此,做作业一定要认真,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而且作业和试卷的书写也很重要,如果马马虎虎、潦潦草草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和成绩。
3、自觉制订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
要想学习的轻松有条理,就要制订一个可行性强的学习计划,坚持按计划去做,如几点到几点做作业,几点到几点背书等,这样可以使时间得到合理的支配,还有利于培养意志力和自制力,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4、正确的归纳反思和复习
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会做比较多的练习,但并不是只做练习就可以提高成绩,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和题型进行归纳、扩展、深化。把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进行系统记忆。还要注意建立一个错题集,把错误的题型记录下来,及时改正,查漏补缺,可以快速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在复习中还要有科学的复习方法,科学家发现人对事物的遗忘是有一定规律的,就是:遗忘在学习之后是快速发生的,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慢。因此,依据遗忘规律,我们可以采用及时复习的方法,每天应保证对当天所学的知识及时复习,天天清,周周清。这样及时复习花费的时间少,但效果好。另外还要养成多次复习的好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复习一次笔记本和书本中的重点知识,以巩固记忆,复习的效果会更好。
同学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今天所做出的努力是为了明天的幸福,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结果;所有的汗水,都不会白流;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从现在开始,希望大家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勇于担当起自己的学习责任,争取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对效率之后的公平与公平之下的效率问题的思考
姚靖威
当下,学界和政界中的一些人围绕“分好蛋糕”为重,还是“做大蛋糕”为重,展开了讨论和争论,由此,还产生了两种发展模式:“重庆模式”和“广东模式”。如果进行深入的理性的思考,我们会看到这次讨论的问题,既是一个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其中背后隐含了三个问题:一是效率实现之后能否自动产生公平,以及社会实践结果的公平性矫正问题;二是在分配公平的前提下能否产生效率的问题;第三,公平之下的效率和以效率优先中的效率哪个更高、哪个更好的问题。对此三个问题,笔者将逐一加以解析,并与学界和政界的相关人士进行商榷。
一、效率实现之后能否自动产生公平及社会实践结果的公平性矫正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来源于邓小平同志提出设想中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由此,被进一步发展深化为“效率为先,兼顾公平”。“广东模式”的发展思路,可以说是沿袭了邓小平同志的思路设想。
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种思路的内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在利益分配和劳动成果的分配上不搞平均主义,那么,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一个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状态,即使不做强调,也会是如此,因为人有拙愚和聪智之分,有勤劳懒惰之别,有脑力和体力之差别,更有天赋之不同,如此种种因素的存在;同时,地方区域上有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先天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由此而产生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即使在同样勤劳的状态下,富裕的程度都会不同。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太原的富裕程度,作为内陆区域的富裕,就是自然资源差异导致的出众富裕的很好诠释。温州、广东、“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适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并首先富裕起来,也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富裕程度不同的一个很好诠释。文体界的明星们率先富裕,也是因为基于先天禀赋的后天勤奋努力的结果。所以,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是社会存在发展的一个自然状态。
但是,如果这种状态继续发展,即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路走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呢?先富起来的地区、群体和个人,可以利用先富起来积累的资本,占据财富制高点,从而攫取更多的财富。这会使想致富的后来者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富二代”就是最好的例证,投机炒作加剧了财富快速地向先富起来的人群集聚。由此,我们看出,公平不会自动产生,相反,公平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起来,社会将快速地产生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继续发展下去而不加干预,跌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是时间问题。笔者在作上述分析时,剔除了权钱交易和贪污腐败、特权的影响因素,如果把这个因素加进去,情况会更为严重和复杂。
邓小平同志的最初设想是,“先富带动后富”,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先富者,要么移民,要么投机炒作,真正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者的人,少之又少,眼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先富取得的资本,开始不安心于实业与实体经济,而是放高利贷,社会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这不仅仅是个讽刺,也说明这种设想缺乏心理学支撑。如果先富能够带动后富,自动地实现公平,或者效率优先,而兼顾公平后,有可行可靠的实现公平的现实办法的途径,那么资本主义就可以有可行的途径而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从经济与社会的实践结果看,公平性矫正实现起来困难重重。所以,这种设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难以成立。因此,“广东模式”值得商榷,如果“广东模式”真的遵循邓小平同志的设想思路,外籍打工者落户当地应该早就不是问题,享有与原住民同样的社会保障,外地打工者和原住民的矛盾冲突不会像现在这么大,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蛋糕”已经做得很大了,可是做“蛋糕”的人,分得的“蛋糕”的相对比例是越来越小。
二、在分配公平的前提下能否产生效率的问题
在分配公平的前提下能够产生效率,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即“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下能够产生效率。我们常常说,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说的就是自己通过辛勤劳动,可以获得直接的利益,而不是被人剥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广大农村通过联产承包制政策的实行,提高了农村的生产效率,解决我国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如果在分配公平的前提下不能产生效率,给别人干活拚命,给自己干偷懒,非得要被人剥削,在别人的皮鞭或呵斥下才肯努力工作,这种论点成立的条件只能是这个人天生就有奴性,或者是奴才,或者弱智和傻子,要么天生懒惰,否则无法解释。提高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要实行劳动成果和利益的公平分配,实现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而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是效率的取之不尽的源泉。这一点已经被社会实践无数次证明了的,看看现实中很多的公司留不住人才、留不住员工、招工难就知道,学者们也没必要纠缠这个问题。
“重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已经到了将现实已经做得比较大的“蛋糕”,进行合理公平分配的时候了,如果不注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仅带来的是劳动者有没
有积极性的问题,而且会产生社会动荡的问题,社会利益冲突已经变得愈加严重,学者和决策者已经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而且是刻不容缓。学者们常谈的“倒逼”是什么?这就是倒逼。
学者们为什么抛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实行呢?原来是要使资本在收益中占有一定的份额(这也许是学者们在有意强调资本在生产成果中的贡献问题所引出的),在社会经济实践中,这个份额已经非常大,而且得不到有效的限制,因而劳动所占的份额被严重的挤压。笔者要问,我们为什么要把大的份额交给资本所有者呢?在具体的经济运行管理实践中,也许学者苦于没有想出更好的分配方法和思路,而简单地借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方法,然后搞出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分配方式。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百姓有着一个习惯,即储蓄的习惯,把劳动成果财富都存到银行里,在银行里的大量资本为什么不用从而为百姓创造财富?然后把分得的份额给予百姓?却偏偏使用资本家的资本而让劳动者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呢?这是什么发展思路?全国的普通百姓至今还在忍受负利率政策之苦?劳动者自己创造的财富在一天天的受损、在缩水,笔者实在不能理解一些学者和决策者采行这种发展思路的想法和初衷。这个问题不解决,解决不好,而想把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问题解决好,其可能性不大。
三、公平之下的效率和以效率优先中的效率哪个更高、哪个更好的问题
公平之下的效率和以效率优先中的效率哪个更高、哪个更好呢?笔者可以作答:是前者。人民当家作主,劳动成果公平地被分配给劳动者,将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使我们假设人性是自私的话,那么,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会得到极大的发挥,这是长久持续地提高效率的基础,这是从现代心理学可以得到证明的,也是为西方资本主义所证明了的。提高效率,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和科学组织管理,劳动者之间更好地进行协作和合作,做到这一点,需要大量地培养使用专才和通才,各尽所能,用人所长,科学细致地分工,做到这些,同样需要公平、平等,至于发展的资本问题,基本上在我国现在已经不成其为问题。以效率优先来谈效率,只会求得一时的效率,不可能长久。长期的分配不公所造成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大量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会导致社会需求的严重不足,从而导致社会生产过剩,诱发经济危机,进一步造成整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下降,这种情况已经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证明了的,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所证明了的,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所以,公平之下的效率比以效率优先中的效率要更高、更好、更持续、更长久。“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如果继续执行,长期下去,将带来严重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笔者请一些学者和决策者务必清醒。
至此,读者应该会明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中孰轻孰重,谁先谁后了。
四、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实现公平、如何达成效率的问题
公平和效率问题是两个问题,两个问题在社会实践中会出现交织、发生交叉的情况。公平可以体现在经济中,也可以体现政治中,也可以体现在教育中,因为经济和政治在社会实践中紧密相连,难以分开。公平体现于经济中,主要是利益的分配的公平;公平体现于政治中,就是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就是生命的价值的对等,德当其政,才适其位;公平体现于教育中,就是劳动者、公民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均等,因材施教。马克思主义已经告诉我们,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
效率的实现,就是要注重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注重科技创新,科学合理的协作和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加以重视,对社会的各个系统、各个领域,进行科学地优化,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五、笔者的几点建议
学者们已经多次提出要加强利益分配的顶层设计,尽快解决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社会财富向极少数人的快速集中的社会状况,避免我国经济与社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笔者在此也试着提出几点建议:、鼓励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向实体经济转移。
2、限制和打击投机和炒作行为,并作出立法限制投机所得的幅度,对于这一点,可以有多种手段加以采用,减低社会的浮躁之气;
3、实体经济中的资本转为投机资本的,进行高额征税;
4、改变我国金融政策的负利率政策,对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严加监管;
5、提高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适时征收遗产税,鼓励社会的慈善行为;
6、制订相关政策,使银行资本向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投入,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
7、制订相关的法律制度,提倡和鼓励劳资双方的公平合理地工资协商,保障劳资双方的公平合法权益;
8、尽快出台工资管理指导条例;
9、国有企业的收益应归全民所有,并用之于改善全体人民的医疗、教育、养老保障、基本的住房保障,提高人民群众的基础生活质量。
10、提高资源的使用税费,将土地财政所得纳入预算,使土地财政所得在全国范围内做合理的分配,抑制土地财政所产生的冲动和弊端。
11、国家的优质大型企业和资产,尽量避免股份制改造,优化产业结构。
12、采取适当的方式提高工人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应的配套措施还有很多,笔者在此不再一一列明。
2011-9-19于青岛
E-mail:aoshen_yms@yahoo.com.cn电话:***
第四篇:论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论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群体的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先说说凝聚力,什么是凝聚力呢?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为实现群体活动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 程度,所谓群体是指人的集合,包括家庭、朋友、单位、集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
凝聚力外在表现于人们的个体动机行为对群体目标任务所具有的信赖性、依从性乃至服从性上。世界上除某些科学发明,文学创作和书本学习等少数事情外大多数事情不是说依靠个体或少数人力量就能做的,所以也就需要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统一相应 的整体配合效能、归属心理在意志过程中的“共同责任利益意识”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一种士气状态。说到士气,我不由得想起一句古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军队打仗讲求士气,而企业运行,也要讲求士气,这里的士气就是指凝聚力了。一个企业,好的群体凝聚力会使 企业迈向更好的发展方向。而企业群体凝聚力不够会使公司业绩下滑,严重的话还会倒闭破产,公司的群体凝聚力形成后具有它相对的独立性,自觉性一旦形成也是具有它的相对独立性,它对凝聚力不仅可能是正面的作用,也存在着负面的作用的可能。这表现在:一方面能、责、权、利分配不公正公平缺乏诚信的状况下自觉性过低会影响凝聚力的 健康形成,而另一方面过度的自觉性也会危害凝聚力。就过度自觉性来讲是因为群体成员高度自觉性的形成与建立是与高度的放权相统一的,而高度的放权又可能会形成 各群体成员之间的妄自尊大、自行其是,最终反而会严重影响群体成员凝聚力的形成。同时,群体凝聚力也一样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群体中权力的集中与下放表现为群体组织中的专权与民 主程度,群体组织中专权与民主就是一个矛盾,这矛盾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专权 就会减弱民主,民主减弱就会使群体成员自觉性降低。象我国秦朝和隋朝两个时期皇 权高度集中,固然是由此条件下创造了长城和京杭大运河两大宏伟工程,却也因此逼 使民众揭竿而起埋
葬了秦隋两大朝代。其次,要保证群体成员自觉性就需要民主放权,而民主放权就又会使群体倾向于失去组织控制。过度使用任何一种方式都会使得企业走向错误的道路。只有两者在企业管理中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才能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的效果。这既要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同时也要求其下员工具有良好的素质才能使得公司里的群体凝聚力处于一个旺盛的状态。企业的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两者关系密切。因此提高群体凝聚力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怎样提高提高群体凝聚力?要提高凝聚力就应该了解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首先是外来压力的影响比较明显。通常外来威胁越高、造成的影响越大、压力越大,团队所表现出的凝聚力也会越强。当然如果团队成员感到团队根本没有办法应付外来威胁和压力时,就不愿意再去努力了。其次是团队领导人的风格、类型也影响凝聚力。领导是团队行为的一种导向和核心,采取什么样的领导方式直接影响到凝聚力的高低。另外,团队的规模、人员素质、团队的目标、奖励方式和激励机制通常也会影响凝聚力。不能否认和回避的是各行业都注入了大量的年轻人,也正因为人员年轻,他们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也难免心高气傲,个性张扬,尤其成功后更容易目空一切。但高昂的头总会撞上门框,因为门框比我们想像的要低得多,想找到凝聚团队的大门,就必须首先低下头,学会以和待人,善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同事多一分关心,对工作多一分热心!很多人都可能迷惑:个性的独立会对团队产生不良的影响吗?显然不能。在当今社会中,人性的相对独立化越来越明显,每个人都想SHOW一把,独领风骚。但还有相当多的员工想的是我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可以了,与其他人的沟通和配合是领导们思考的问题。孰不知这正是企业发展的大忌。所以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取胜的“秘密武器”!我们每个人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其实就是为团队做好了一块砖,领导是建筑师,而团结精神就是将砖与砖粘在一块儿的水泥和石灰,正是团结和凝聚力才让一块块砖组合成了摩天大楼。个人的独立创造充分汇集,协同作战,想想看,这将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创造力啊!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
强化,它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这种共同奉献需要一个成员能够为之信服的目标。只有切实可行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目标,才能激发团队的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为工作注入无穷无尽的能量。团队的精髓是共同承诺。共同承诺就是共同承担集体责任。没有这一承诺,团队如同一盘散沙。作出这一承诺,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在团队内部,决定其竞争力最重要的并不是战略目标和执行力,而是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有效利用。这就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团队竞争力的核心价值所在。要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他们的才能。尽管企业内部有着不同的分工,但是每一个岗位一定是平等的,只是工作的性质不同,所要负担的责任不同而已。每个人虽然有能力的差距,但是他们都是对自己岗位负责任的员工。我们在总结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军队的时候,很容易发现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团结。一个优秀的企业同样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来自于团结!在一个企业,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互信能够提高团队合作。首先,信任让大家把焦点集中在工作而不是其他议题上。一个企业、团队中大家缺乏信任,这时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可能放在目标上,而会转移到做人方面:怎样平息个人间的矛盾,怎样做完这个事以后不会得罪其他人?防卫心理增加、小团队利益和个人利益会代替团队利益。其次,互信能够促进沟通和协调。缺乏信任,绩效平平的团队成员在描述问题的时候言辞比较含混,难以理解,而且表现出很强的防卫心理,也不会很明确地告诉你存在的问题。再次,互信能够提升合作的品质。要创造合作气氛必须遵守两项规则:一是要坦诚地分享信息,包括负面信息。二是要鼓励团队成员冒险,允许犯错误,要对错误总结。最后,互信能产生相互支持的功能。相互支持是很多团队成功的关键法宝,这种情形下团队成员会激发出一种平时没有的能量,面对各种障碍的时候也能跨越障碍。在企业内部,某个成员缺席,他的工作没人去完成,企业的其他员工就应当主动承担起他的责任,完成最终的任务。如果团队中有这样一种互相支援的气氛,团队成员就不会感到孤立无援,完成工作任务的可能性也得到了最大的保证。影响企业凝聚力的五大因素:1.企业员工之间的相容性 企业员工的相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员工的互补性。如:员工利益一致,关系和谐,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吸引力就大;反之,吸引力就小,甚至相互反感,相互排斥。2.企业活动对员工的吸引力 企业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适合员工,吸引力就大;反之,活动不受员工的欢迎,吸引力就会降低,甚至会令员工产生厌倦、反感心理,从而脱离该企业。3.企业对满足员工个人需要的吸引力 企业满足员工个人的各种物质和心理需要,是增强企业吸引力的最重要条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五层,分别为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层次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在一般情况下,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假如要让一个薪水很少的人经常参加娱乐活动,一般很难,他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多挣钱上,以首先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从这一点上来说,企业的凝聚力与企业成员的5层需要都有关联的。
4、企业规范 企业规范是企业每个成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统一员工行为观念的标准体系。企业规范包括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成文的如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不成文的如约定俗成的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等。企业规范是维系企业行为的无形力量。因此,企业规范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动力,它能够使企业员工明确个人目标,使之与企业目标一致。如果缺乏企业规范或有规不依,则企业的凝聚力就难以形成。
5、企业领导的行为与方式 领导是企业的核心。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层内部不团结,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成员。而一个精诚团结、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各种意见的领导群体会对企业成员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企业成员的内部团结,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提高群体凝聚力的方法:从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上来讲,一般个人奖励和集体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个人目标和群体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也会更容易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工司每年除了奖励工人个人十佳员工奖,专业能手奖等外,每年
还会评出很多优秀班组集体,这样公司的整体奖励才显得更加的完美。与此同 时当我们把对自己的要求和公司迎接评估连接在一起时,我们才能够更加的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为公司的评估付出自己的一份力。从群体资格的严格限制上来讲,一般限制较严格的群体,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 就将更大,而成员之间的彼此合作,尊重更加多,群体的凝聚力整体也将提高。就 拿我们进入大学来说,一般经过艰辛进入大学的,会对自己的大学格外的珍惜、尊重;而如果是由于落榜或者其他进入大学的,直多数会对自己的大学进行很多抱怨。从与其他群体的竞争来看,群体之间经常的竞争,会使群体成员之间更加的团 结,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从而更好的达到群体的目标。比如,现在大多数公司会实行 各部门月绩、年绩评比,对成绩好的部门进行奖励表扬。这使得群体成员会为了群 体荣誉,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更加的努力,彼此间更加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着来提 高群体的业绩,完成群体目标。当我们知道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一些因素时,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因素中,寻找适 合提高群体凝聚力的方法,从而提高群体的业绩。群体的凝聚力对于群体业绩的提 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它的作用。
凝聚力高,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也可能降低生产效率。其关键在于群体规范的性质和水平,即群体共同指定的生产指标的性质和数量。在一个凝聚力高的群体里,成员的行为高度一致,个人有较强的服从群体规范的倾向。如果这个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力之间成负相关;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二者成正相关。
第五篇:学习《论新疆效率》心得体会
学习《论新疆效率》心得体会
今天,和同事们一同学习《论新疆效率》有关内容心得颇多,曾经为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以工作餐会的形式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特殊方式而感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了新疆跨越式发展大计,食不甘味、只争朝夕的干劲,令人倍受鼓舞,倍感振奋,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求真务实、讲求效率的工作作风。朱自清说,当我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了;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了;默默时,它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了;想伸手挽留时,它又从我的手边溜走了。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很有必要重温这些关于时间的警语。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前,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中,我们每一个人当倍加珍惜时间,以只争朝夕的心态,真抓实干的状态,奋勇争先的姿态,创造更多的“新疆效率”。
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倡导这种求真务实、效率优先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才能进而感召和引领一方民风。因为风气是一种土壤和环境,好的风气对人的斗志和精神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尤其是领导干部良好的工作作风对于社会风气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正如一句俗话所说的“大雁无首难成行,羊群赶路靠头羊”。这方面,自治区主要领导作出的表率当然更加具有示范作用和风向 标意义。
眼下,我们每个人或许也当问一下自己:你的工作作风与精神状态与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了吗?与创造新疆效率的要求相适应了吗?不得不承认,许多人未必能做出肯定的回答。把求真务实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是衡量领导干部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求真务实必须在解决问题上求实效,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这样的现象:从中央到自治区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不少,但很多事情往往提出来后只是热闹了一阵,并没有真正得到全面落实,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追根寻源,一个重要原因还是由于没有做到求真务实,没有讲求效率、用科学的方法论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
求真务实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一种作风,更体现贯穿于一切工作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政治品格,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求真务实才会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新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会出实招、办实事、有实效,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方法,创造新疆效率。
当前,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也要求我们的全部工作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必须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更加体现科学方法论的要求。无论如何,只有一步一 个脚印、高效率地做好每一项工作,我们才能披荆斩棘,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未来。
跨越式发展呼唤“新疆效率”。新疆跨越式发展目标已经明确: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促进新疆区域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文明进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常规的发展步伐决然不行,必须创造更多的“新疆效率”。实现后发赶超呼唤“新疆效率”。30多年前的“深圳速度”是改革开放沿海地区高速建设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符号。正是因为有了“深圳速度”,东部沿海地区成了引领发展的排头兵。不可否认,当前我区经济发展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是多方面的,要想缩小差距并实现后发赶超,必须创造更多的“新疆效率”。
争创“新疆效率”,必须解放思想。人们常说:“腿脚走不到的地方,眼睛可以看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可见,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跨越式发展这种高速度、高效益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以往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必须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要知道,画地为牢带不来“新疆效率”,墨守成规带不来“新疆效率”,亦步亦趋带不来“新疆效率”,左顾右盼带不来“新疆效率”。争创“新疆效率”,必须真抓实干。我们做事,要有“赶前不赶后,赶早不赶晚”的劲头,做到工作早准备,计划早安排,任务早落实;做到把每一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实处。要知道,凌空虚蹈创不出“新疆效率”,口若悬河说不出“新疆效率”,表面文章做不出“新疆效率”,敷衍塞责成不了“新疆效率”。
可贵的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正以快马加鞭的姿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疆效率”。仅用十几天时间,就高效快捷完成了一批富民兴牧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仅用一个月时间,建成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机制;一批批民生项目加速上马,一项项惠民政策加速推行,一个个奇迹在天山南北快速实现。
动作频频,雷厉风行。一系列的举动,释放出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即以“新疆效率”为精神内核,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加速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确,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愚公移山般的坚韧和精卫填海般的坚持,更要有夸父逐日般的速度与豪情。
唯此,我们的事业才能五年小有成就,十年大有作为;唯此,我们才能快速推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新疆广大干部群众在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新疆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的伟大实践中,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用新模式、新思路、新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以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决心和信心激发 出无限的创造力。
新的模式,新的举措,新的思维……这一个接一个的“新”字,必将为新疆展开一幅跨越腾飞、长治久安的新画卷。
自2010年4月下旬出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以来,张春贤就以“亲民”形象在新疆广为传颂--履新满月后,提出要做新疆的“儿子娃娃”;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一周年之际,他轻车简从,与普通民众促膝长谈;去年阿克苏“8〃19暴力袭击”事件发生后,张春贤在一次官方会议上提议共同为无辜遇难者默哀;他还与民间慈善家阿里木拉钩互称兄弟,号召大家学习阿里木朴实无华、不以善小而不为的仁爱精神;2011年3月初,张春贤开通了微博,成为首个开通微博的地方党政一把手,他希望籍此加强与普通网民的沟通……
张春贤曾说“只要上下齐心努力,就一定能把新疆建设得更加美好!我对此充满信心!”
如果不了解新疆的过去,就不明白为何张春贤如此地有自信。
而百姓对他的回答是:“新疆有了张书记,我相信新疆的明天会更好!我们为自己是新疆人而自豪,为有这样的好书记而庆幸!”
新时期的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任务清晰明确。在今年两会上,张春贤对媒体表示,“新疆的书记只能是踏踏实实地俯下身子,既抓发展又抓稳定,两者都不 能偏废,偏废任何一点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
为此,一年来,张春贤在继续推行新疆既有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开始将一种新的理念悄悄注入,并进行精心雕琢;他坚持民生为本,民生建设几乎凝聚于案头;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他的方式有些润物细无声,干部队伍正变得日益具有战斗力。如此"用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不时出现的惊喜,更是一种凝聚各方力量建设新疆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