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20:2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华东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社会服务管理课程(上海)阎军楠

摘 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工作是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非营利组织在国内的日益兴起,参与志愿服务的社会公众数量和规模都在迅速扩大,正在成为一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当前非营利组织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针对志愿者管理的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实现志愿服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非营利组织长远、健康、有序的发展。本文就当前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志愿者管理的若干建议,以期对有关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志愿者管理问题对策

非营利组织是指社会中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机构和组织的总成,它的兴起和发展正是由于作为第一部门的政府和第二部门的企业“失灵”,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非营利组织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个特性。在非营利组织的构成中,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像一些助学组织、义工组织和基层服务组织,志愿者更是组织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

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和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规划、管理步骤和绩效目标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似之处,但非营利的志愿者管理仍然具有自身独有的特殊性。首先,志愿者管理强调的是对于组织价值观和使命感的认同;其次,志愿者管理讲究责信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紧密结合:恪守服务承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包纳社会的多元化、坚持应有的道德风尚等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来,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迅速发展,掀起了一场“结社革命”,这股世界风暴在90年代初期,也开始在中国大陆蔓延开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断生长,非营利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特别是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对于公益捐赠的资金总额以及志愿者队伍的规模都创下了历史新高,也正是基于此,国内的诸多学者纷纷发言,将2008年称之为“中国的社会组织元年”、“志愿者元年”,这对于中国的志愿者队伍建设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2008年全国志愿者队伍的规模接近1亿人,其中,仅共青团、民政、红十字会三大系统,2008年共增加志愿者1472万人,年增长率达31.8%。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中,共有300万余名志愿者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其中外省进入四川的志愿者人数100万余人,省内志愿者约200万人。全国参与赈灾、募捐、搬运、照顾伤病员等志愿者服务的超过1000万人,其经济贡献约185亿元。此外,两亿的网民志愿者也为赈灾空前忙碌,捐资、捐物、捐骨髓,献血、献身、献爱心1。面对“井喷”式的志愿者队伍和志愿精神的广泛发扬,社会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也在不断提升。在欢呼雀跃之余,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我们对于志愿者管理体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正如志愿者队伍在地震灾区救援过程中暴露出的缺乏组织性、非理性、非均衡性、专业性不足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非营利组织加强和完善志愿者管理的技能和能力,所以志愿者管理作为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尽可能得实现志愿者队伍健康发展,助力非营利组织顺利实现组织使命,最大化的实现社会效益。

二、相关概念综述

志愿者(Volunteers)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志愿者是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律或政府的强制,是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

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服务也称志愿工作。

志愿精神(Volunteerism)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鼓励人与人之间的援助,因为它强调的是社会上个人对周遭有需要的人的扶助责任,而这种责任的实践,并不单在于纳税,而是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责任。

志愿者组织(Volunteer Organization)

自愿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帮助有困难的群体,愿意奉献自己的才智和资源1 鹿雨:《5.12赈灾救灾中的志愿者服务》。

去增进公益的人走到一起,建立起的自己的组织。志愿组织的灵魂是增进社会福利的理念。志愿组织的自愿性、奉献性决定了它的民间性。

从组织的成熟程度来看,志愿组织可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指经过政府登记和法律认可的志愿组织;非正式组织则指未经政府登记认可、但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的志愿组织,它们在某地域内或领域内从事有益于社会的活动,获得了社会认可,如社区青年志愿者组织,大型公共活动中的志愿服务队等。

志愿者管理(Volunteer Management)

志愿者管理是影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价值观、责任感、态度、技能和行为的理念和文化、政策和制度。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影响员工行为、态度和绩效的政策、实践和制度。志愿者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点主要在于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不同,志愿者管理强调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志愿者组织须按组织推行志愿服务的目标、服务需求和资源配置情况,订立长远的志愿者人力资源政策、组织构架和协调系统,力求用好志愿者资源,改善及发展志愿服务。

三、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现存问题

非营利组织在国内尚属新鲜事务,非营利组织的志愿者管理更是处于摸索之中,比如表现为:志愿者纪律性差,流失率高,专业能力弱等等。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对国内数家主要依托志愿者开展服务的非营利组织进行访谈,发现非营利组织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共性问题:

1、社会认知层面

虽然中国有着悠久的慈善传统和慈善思想,但志愿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普通公众对与志愿服务的不理解,认识过于简单,绝大多数社会公众对于志愿服务的理解还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阶段,很多人参与志愿服务仅仅“由着心情”“一时兴起”,很难以行程持续有效的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培养。

2、法律法规层面

对志愿者进行立法保护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英美发达国家,对于志愿者提供抵偿或无偿的社会服务,具有明确的《公民服务法》或者《劳动法》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障,我国在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虽然部分省、市、地区颁布实行了一些地方法规,对志愿服务有了一定的保障,但各地的志愿服务条例/办法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局限性,不仅会挫伤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在加上地方法规在地位上又低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无法突破现有法规中的不利条款,所以迫切需要一个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类的法规,来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

3、管理能力层面

非营利组织的团队成员,团结在一起的核心不仅仅是应该得到的合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对于组织文化、价值观、使命和远景的认同。而志愿者又多是抵偿或者无偿提供服务,如何加强志愿者团队对于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任何一个非营利组织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非营利组织本土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还不够,也使得非营利组织本身对于志愿者管理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组织自身的管理技巧和能力不足是志愿者流失的重要原因。

4、志愿者自身层面

首先,志愿者们通常因某个事件而临时组织起来,一般选择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参加志愿活动,参与活动的随意性较大,流动性也较大,致使志愿者不能及时参与并完成志愿服务;再者,由于志愿服务的业余性质以及志愿者自身知识储备不够,加之缺少专门的培训,志愿者在组织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得热心有余而专业素质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质量,致使志愿服务工作成效欠佳。

5、服务保障层面

志愿者不追求报酬不等于不应该得到报酬,组织为志愿者报销车费、通讯费、基本食宿乃至最低生活费等活动相关费用,以及办理保险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来保障,绝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项目筹资的过程中都忽略了这部分的预算开支,物质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匮乏使志愿者服务活动受到较大限制;另外,对于志愿者而言,除拥有热情待人的服务态度外,还需具备与服务活动相关的专业技能。很多非营利组织未把组织技能、沟通技能、专业技能、募捐技能等纳入志愿者培训范围,未能根据活动性质、特点,因人而异地提供培训,因而弱化了志愿服务的成效。

6、精神激励层面

非营利组织运作的不成熟使之对志愿者激励不足,往往只顾追求志愿服务的效果而忽略到志愿者的自身诉求,较低的志愿服务参与率和社会认同度,使志愿者很难从身边的环境中感受足够的精神支持,加之动摇志愿者信念的个别负面因素存在,导致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满足感下降。

四、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对策建议

1、加大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社会宣传力度

开展专门的志愿者讲座、论坛、研讨会等,积极与新闻媒体、传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号召和动员社会公众了解志愿精神、参与志愿服务,唤起全民社会公益意识。

2、建立完善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宪法第42条规定“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为志愿服务立法提供了

立法依据;各地区探索建立的志愿者及志愿服务相关的地方法规,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经验;许多专项法律法规中倡导对特殊群体实行志愿服务,如《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出台一部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法》,已是迫在眉睫。

3、提升志愿者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根据需要,在团队中配置专门的志愿者管理者,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志愿者管理课程培训,帮助志愿者管理者掌握岗位评估、招聘、面试、培训、上岗、督导、评估等系列的志愿者管理内容及技巧;此外,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可以提供参访交流的学习机会,开拓志愿者管理者的视野,提升志愿者管理水平。

4、开展志愿者培训工作,提升志愿者专业素质

在非营利组织内部积极营造一种持续教育、终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为志愿者提供各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机会,使其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个人素质,进而能够满足各种志愿服务需求。

5、建立志愿者督导和评估体系

建立志愿者督导制度,定期开展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或者小组的督导工作,了解志愿工作进展,提供及时的支持服务,让志愿者能够尽快适应投入工作;也可以考虑开放志愿者在团队中的晋升机会,培养有志愿服务经验及具备专门才能的志愿者担任志愿者管理工作。

6、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

建立包括组织内部激励、社会激励和志愿者自我激励的激励机制。组织内部激励可采取不同的渠道或明确的方式向志愿者表示感谢及表彰,对服务表现优异的志愿者,设定明确的标准,加以确认及表彰,同时对志愿者应给予应有的工作津贴(如膳食、交通费用)保险或工作安全保障等福利;社会激励机制,即从社会方面对志愿者的服务予以承认,进行奖励、提供回报。社会激励机制的建设,包括制度化的措施,舆论的宣传和现实生活的回报等,既有宏观的导向性激励,也有微观的辅助性激励;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是参与服务过程活动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表现提升感和自我满足感。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可以从自我价值激励、自我成就激励、自我提升激励和自我快乐激励几个方面提升,以保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2。

志愿精神代表着成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公民精神的精髓,它所培养的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是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3。无可置疑,志愿者之于非营利组织,即如基石对于大厦,亦如大海对于游鱼,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非营2东莞理工学院成教学院:《非营利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宿玥:《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利组织正是依靠广大而富有热情的志愿者才得以不断成长、壮大。在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志愿者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激发志愿者工作热情,整合他们的专业优势,如何使志愿者对于组织产生持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非营利组织和组织中的志愿者管理者来说,都是需要时刻反思和梳理的问题。随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公民社会精神的不断普及和内化,非营利组织会继续凝聚更多志愿者加入,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也将越来越规范和完善,相信通过完善志愿者管理体系,志愿服务会得到持续的发展和进步,非营利组织将会通过更加良好的志愿服务贡献社会,明天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2]衰凌,孙俊杰.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J].2003.[3]陈泽伟.认识身边的志愿者[J].了望新闻周刊.2002,(16).[4]

[5]

[6]

[7] 谭建光:《回眸青年志愿服务30年:进入“全民参与”阶段》,《中国青年报》,2008年 王名、刘培锋等:《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 年.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规定.安国启.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N].团情快报2001.11.15.

第二篇: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问题

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问题

---------以民间慈善机构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对非营利组织的关注日益加大,而且非营利组织也在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困难,而基金的管理问题是其中重要一个。文章就资金管理的内容、特征、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的内容

(一)资金收入

按照收入的来源

1)捐赠收入:

收入。

2)会费收入:指民间非营利组织根据章程等的规定向会员收取的会费。为非限定

性收入

3)销售商品收入

4)提供服务收入

5)政府补助收入:民间非盈利组织接受政府拨款或者政府机构给予的补助而取的收入。

6)投资收益:非营利组织因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净损益。指非营利组织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捐赠所取得的收入。为限定性

7)其他收入

(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支出

业务活动成本、管理费用、筹资费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为获得捐赠资产而发生费用。其他费用

二.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的特征和重要性

(一)特征

(1)

(二)重要性(1)许多非营利组织资金严重不足。资金是组织运行的基础,那些能够获得资金并能够使资金增值的组织才可以生存下去,而忽视资金管理或管理薄弱的组织则可能失败

(2)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和保护资金资源,因为使用资金越合理,获得捐赠会越多。与规模类似的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通常持有大量的可投资资金。非营利组织比一般企业更需要投资管理:

(3)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必须储备资金用于机构设施的更新换代;

(4)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趋向是对其所承担的全部或部分业务风险进行自我保险,这就要求具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储备金以应付可能的现实需要;

(5)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投资得到额外的投资来源;

(6)非营利组织必须尽可能地使资金升值,而不是在需要使用这些资金时才进

行投资。资金用于投资不能等到将其分发或转化为商品与服务时才进行,而出卖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在收入与支出的时间间隔上,比非营利组织要短的多。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与支出在时间上具有非同步性,所以更应加

三.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非营利组织资金管理水平提高的对策

第三篇:浅析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为例

张玉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的第三大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代行政府职能、影响公共政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非营利组织在其发展初期阶段出现了诸如资金流向不明、捐赠信息平台透明度不高、公众信任危机、内部监管不力的问题,以下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对非营利组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找出解决对策,以期非营利组织今后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问题;对策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s the third largest sector of modern society, participate in social security, livelihood issues, regulation of social distribution, promote the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However,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its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transparency of capital flows is unknown, dona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is not high, the question of public crisis of confidence, weak internal controls, the follow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trying to find solutions, to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can play a better role in the future.Key words:non-profit organizations;the problems;solutions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的第三大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代行政府职能、影响公共政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国内学者在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上开展的理论研究较为深远,并且大都以经济管理学、政治学领域研究和从整体角度研究的较多,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1)理论在一定程度是未达成共识的,比如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分类及特征、研究方法的统一等;(2)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个案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是比较缺乏。以下将从社会学的角度,采用文献资料收集的方法,以中国红十字会(注:后文简称“红会”)中出现的“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切入,对非营利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分类

(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是指由私人为实现自己的某种非经济性愿望或目标而发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或组织。[2]

(二)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指出非营利组织应具有下列六个特征,该中心的观点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同。

1、正规性;

2、私立性;

3、非利润分配性;

4、自我治理性;

5、志愿性;

6、公共利益性;[3]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清华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借鉴霍普金斯大学的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体系,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一个关于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分类体系。

1、会员制组织。对于这一类型的组织,根据它们所体现的公益属性,将其划分为互益型组织和公益型组织。

2、非会员制组织。依其组织的活动类型,将其区分为运作型组织和和实体型社会服务组织。[4]69

本文从我国非营利组织中的公益型组织入手,结合“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对当前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内部所出现的资金流向不明、捐赠信息平台的公开化程度不高、透明度低下、组织内部的监管不到位及公众信任危机等问题,并就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公众公益意识淡薄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二、新时期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

1、资金流向不明。资金是保证机构正常运作的基本条件,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资金运作起到关键作用。在我国,少数大型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向企业或个人筹集善款,并将所筹集到的款项用于需要帮扶的对象,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均衡社会福利资源;但是大部分的小型非营利组织在筹措资金上面临困难,难以维持机构正常运转。在资金筹集、资金运作及资金流向等环节上也存在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作为捐赠者的企业或个人、非营利组织以及受助对象。近来,随着网络上的“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在资金流向这一环节上,公众对于红会把所筹集到的善款是否真正用在帮助对象上,是否与其最初的慈善理念相符提出了怀疑。这是当前红会面临的问题之一,也是公众最想了解的。

2、捐赠信息平台公开化程度较低。非营利组织在捐赠信息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平台信息公开化程度不高、透明程度低下的现象。“郭美美事件”刚发生不久,紧随其后的就是红会捐赠信息平台事件的发生。在2011年7月份,红会

的捐赠信息发布(试运行)正式上线,公布了红会数十万笔接受的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不过,在该平台上能查询到相对应的公益项目和善款具体使用情况的条件是个人捐款在十万元以上和企业捐款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捐赠者方可查询。而关于十万元以下的捐赠者查询不到相关情况以及数据出现误差等情况遭到网友的质疑。

3、非营利组织内部监管不力。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性组织,其运作体系是庞大的。尤其是像红会这样的在中国有影响力的慈善机构,它拥有组织机构、内部规章制度、负责人及机构文化理念等诸多事项。作为庞大的运作体系,在内部监管上总避免不了出现监管不到位、人员敷衍了事的现象。在“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红会内部成员在面对网友的质疑时,表现出来的是敷衍塞责、反应缓慢、不能有效地做出正面回应。

4、非营利组织信誉度较低。作为现代社会的第三大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代行政府职能、影响公共政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非营利组织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日常运作中总避免不了出现问题。非营利组织先后被曝出了“章子怡诈捐门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等一系列丑闻,这些破坏了非营利组织在公众心中的慈善形象,使公众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引发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在非营利组织再度筹集善款的过程中出现数额锐减的情况,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之前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自2011年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全国2011年7月份社会捐款数为五亿元,环比下降百分之五十,慈善组织2011年6月到8月的捐赠额降幅则达到百分之八十六。[5]红会接收的捐赠也有所减少。就其地方红会接收捐款而言,甚至出现了无人捐款的情况;第二,就国内非营利组织排名来讲,红会的排名有所下降,其在非营利组织排行榜上未进前十。这些是在“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背景下发生的现象。

5、募集款项数额锐减。自红会被曝出“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后,非营利组织面临社会捐款和慈善组织捐款数额锐减的状况:2011年7月社会捐款较2010年7月捐款环比下降百分之五十;而慈善组织2011年6月到8月的捐赠额降幅达到百分之八十六。

(二)就非营利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上,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政府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政府监管存在漏洞。目前我国政府在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上存在日常监管不力的的情况。在对其进行外部监管上存在监管不到位、人员敷衍了事、年检流于形式的问题。在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年检时,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只是例行公事,让他们填好表格上交后就完事。尤其是在对非营利组织的日常监管上,政府

[6]

没有及时全面掌握非营利组织的日常动态,在“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后,政府在面对公众对红会的质疑问题上,未能迅速有效地向公众做出明确合理的解释。政府的这种做法恰恰表明了其在对像红会这样的非营利组织的监管上存在漏洞。

(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当前,在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上,存在有法律法规不完善、相关体系不健全的情况。目前,我国涉及慈善事业以及公益捐赠的法律法规总共有七部,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红十字会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7]可见,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数量少,政府在对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上表现出不够到位,这是非营利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就社会氛围方面,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当前,就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言,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整个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关于公益、慈善的文化氛围。首先,在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认同方面,面临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在做宣传时,由于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了解不深,导致公众对其认知上存在偏差,因此遭遇不被认可的尴尬境况。在“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中,焦点从集中于郭美美本人炫富到网友对红会慈善真伪的质疑的转变来看:更不要说能深入了解红会的相关情况。尤其是在红会被曝出“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后,红会的慈善形象在公众心中大打折扣,社会认同度下降。红会再度向社会筹款时出现数额锐减及在非营利组织排行榜上名次下降的现象。其次,在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参与方面,非营利组织面临社会参与度低下的问题。由于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同度低,在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公益项目参与上,公众表现出来的是对其不感兴趣,不愿参与进来。

(三)就公众参与方面,公众公益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不高

“做公益、做慈善,不是一个人能做;而是需要整个社会来做。”[8]做公益事业的必定要在社会上宣传,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要公众接受你的慈善理念、接受你的公益理念。但是,就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宣传效果来看,对非营利组织文化产生认同感并能参与其中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最终能让公众积极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的少之甚少;这与我国公民的自身素质普遍不高及其本身对公益的关注度低有关系;尤其是在“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曝光后,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理念提出质疑,非营利组织在公众中的形象有所损毁。因此,一方面,如何有效的在公众中宣传公益理念并尽可能挽回在公众中的形象,让公众产生对慈善事业的兴趣,加深对慈善事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如何将机构文化深入到公众中去,使公众产生对非营利组织文化的认同感,并积极地参与到非营利组织所

开展的公益项目中,为慈善事业注入新鲜活力。公众公益意识淡薄是当前非营利组织面临的问题之一。

三、针对非营利组织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以上是从非营利组织内部、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公众角度,并结合红会中 出现的“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对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下面将结合红会“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针对非营利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解决对策,以期非营利组织今后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就红会自身而言,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提高红会的透明度,重塑红会在公众中的慈善形象。在捐赠信息平台(试运行)的基础上,要不断完善红会的自主信息平台所发布信息的完整、准确性。有效的利用好红会自身拥有的官方网站、博客、微博、机构官方论坛(以系统管理员发布的为准)或自主社区网络(比如豆瓣网)等信息平台。红会应通过以上渠道完整披露机构相关信息,并就其认为有必要公开的信息也要进行披露。尤其是在募集款项的筹集情况及具体用途都要清楚的披露出来,以便捐赠方、帮扶对象及公众对红会的资金运作情况更为清楚的了解。

2、红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并有效利用外部监督。“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暴露了红会在内部监管上出现监管不到位、人员敷衍了事的现象。因此,针对此种现象,红会要在内部监管上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内部监管制度,并能切实落实到位。在挑选内部成员上要谨慎考核,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并且要利用舆论、媒体及公众来对其进行外部监督,使其能够阳光运行。

3、在公众中做好公益理念宣传,为红会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红会应当在公众中开展广泛的公益理念宣传,可以利用机构本身拥有的平台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地开发出更多的有意义的公益项目,让红会的公益文化深入到公众中去,不断提高公众在慈善方面的素养,加深公众对红会公益文化的认同感,并能使公众积极参与红会所开展的公益项目中来。

(二)就政府而言,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对红会进行深入了解,加强对其日常监管

政府的监管是红会有效运行的外部条件,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红会的外部监管力度。首先,政府应当加强与红会的沟通与联系,对红会内部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掌握红会最新动态。只有加强与红会沟通与联系,在掌握了红会最新动态的情况下,在出现类似于“郭美美事件”时,政府就能够及时有效地给公众合理解释;其次,政府要督促红会不断提升捐赠信息平台的透明化程度,具体就是要求红会不断更新捐赠信息平台的相关数据,尤其是在捐赠信息平台上要公开全部公益项目及捐赠者的捐赠情况,在查询相关数据上不能设置任何条件。最后,政府

要加大对红会的日常监督力度。在原有的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的基础上,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监督体系,要加大平时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力度。就政府对红会的监督上,可以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红会进行检查,并对检查事项做结果总结,在需要改进的事项上给出建议并督促红会在相关事项上做出有力改变,使其能够阳光运行。

2、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营利组织的政策支持力度

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于红会这样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相当于助力器。政府要建立健全非营利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政府应制定一部全国性的慈善法。这样一部法律的出台,在公众对于非营利组织的认知上给与了有力支持,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会提升。在类似于红会这样的非营利组织开展相关项目上,不会遭遇到公众不了解或不被认可的尴尬情况。

(三)就公众而言,应该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作为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关注。首先,公众应该对非营利组织有正确的认知,转变对非营利组织的忽视的态度。就其对红会的认知上,公众要对红会的相关事项作初步的了解。公众可以利用红会所拥有的官方网站、博客、微博、机构官方论坛(以系统管理员发布的为准)或自主社区网络(比如豆瓣网)等信息平台,提高对红会所披露信息的了解程度;其次,公众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非营利组织出现的问题。组织就像个人一样,在日常运作中,总避免不了出现犯错误的情况。在红会出现了“郭美美事件”等一系列事件时,公众除了对红会发出质疑外,更多的是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对待红会:要相信红会今后在资金运作、捐赠信息平台的透明化程度、内部监管上做出有效改变;相信红会在出现类似“郭美美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做出正面回应,给公众合理明确的解释;第三,公众对红会应该加大监督力度。公众应该加强对红会捐赠信息平台的监督,这其中包括对公益项目的进展情况、慈善捐款的具体用途及其他相关数据。对其中相关事项存有疑问时,可以采用电话、信访及其他渠道与红会负责人沟通,请有关负责人为自己解答疑问,如果确实是红会在运作中出现了问题,公众可以向红会有关负责人提出建议,红会有关负责人在知晓情况后,要尽快调整并纠正错误,给公众合理的解释;最后,就公众参与上来讲,公众应该提高自身素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育自己在公益慈善方面的兴趣。提高对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的了解程度,并能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切实加入到红会开展的公益项目中来,感知红会的富有特色的机构文化,为红会的发展出一份力,加入到我国慈善事业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

(四)就社会而言,应该为非营利组织营造良好的公益慈善氛围

首先,在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认同上,社会应为非营利组织培育一种良好的公

益、慈善氛围,在公众中形成对非营利组织的正确认知。就红会自身而言,红会应该加强与公众的联系,把本机构的慈善理念深入到公众中去,在公众中做好公益宣传,以便公众能进一步了解红会的相关情况,在对红会的认知上不会存在偏差;在捐赠信息平台的透明化程度上,红会自身要提升透明度,具体就是要做到结合公众的需求,不断完善捐赠信息平台上所公布的相关信息,这就包括红会自身基本信息、日常管理信息、公益项目信息及资金信息,并能确保相关数据的完整、准确性。

其次,就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参与方面,非营利组织应该培育富有自身特色的公益项目,提升其在公众中的影响力,有效带动公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就红会自身而言,红会应该开发更多的富有自身特色的公益项目,这些公益项目要结合公众的实际需求,切实能够将自身的慈善理念贯彻在公益项目中,让他们对所开展的公益项目产生兴趣,并能在对红会了解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慈善氛围,最终有效带动公众积极参与进来,为红会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为我国的慈善事业注入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黄毅敏.当前非营利组织面临的问题与对策[OL].2009-02-06.http:///lm_15/2009-02-06/111257.htm [2]庞娜.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困境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3]刘佳佳,张佰明.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发展[J].法制与经济,2008(7).[4]王思斌,张曙.社会行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蔡晨程.用“透明口袋”重抬慈善公信力[J].上海人大月刊,2012(9).[6]张继远.新时期非营利组织危机管理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6).[7]刘波,冯泽永.医疗慈善捐赠的失范与规避[J].卫生经济研究,2007(6).[8]张南,张召,邢旺.浅析中国公民社会背景下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J].法治与社会,2010(3).

第四篇:非营利组织管理

浅析非营利组织策略性营销

(以希望工程为例)

众所周知,希望工程自从1989年以来资助贫许多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了许多希望小学、希望图书馆等。可以说希望工程20多年的健康发展,与其采取良好地营销策略密不可分。一个组织要想健康的发展,就离不开战略分析、战略确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四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营销策略:

一、组织内外环境的分析:战略分析是指一个组织通过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扫描、综合分析和评估,以识别该组织对十其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外部机会和威胁的过程。外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人口及法律等因素;内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把握组织内部涉及人员安排、资金安排和物资调配事物,准确的外部和精准的内部分析,为希望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的产品战略: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开发适合的产品,并为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任何组织或机构都要为自己的目标群体提供产品,产品不仅是指有形物品,而且还包括了无形的服务等附加利益。非营利组织要向目标群体充分展示产品的核心利益,增强公众的信心,通过使目标群体满意来维系其忠诚度。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并创造出公众所接受的产品,通过由指导到引导的过程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希望工程向失学儿童捐赠的活动,从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产品的性质介于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营利组织提供的私人产品之间。

三、组织的渠道战略:非营利组织不仅要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还要以适当的销售渠道传递给对象,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实现产品的销售。营销渠道是指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系列相互独立的组织或机构。多数非营利组织都相对缺少资源,必须获得其他机构的支持与协助,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目标群体。例如希望工程向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募集资金,来维持其继续活动。非营利组织在制定渠道战略时,利用有效管理手段,处理好与每一个渠道成员的关系。为了有效管理好渠道成员,组织必须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四、组织的促销战略:对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而言,促销意味着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在促销过程中,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产品、服务、价格、员工、形象以及各种措施等,都在无时无刻不在对外进行着信息传递。非营利应该将促销看作是传播信息的沟通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效的沟通方案。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目的往往是改变行为和观念,这种改变包括认知改变、行动改变行为改变和价值观念改变。认知改变是使人们掌握新的信息,增加对某个既定理解程度。希望工程也不例外,希望工程在救助失学儿童的同时,不断的对其组织的宗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希望工程从而带动更多人参加希望工程。

综上,希望工程在采取以上几个营销策略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发展新的营销战略。不仅发展壮大了自己的组织,还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第一,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既要规范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又不抑制非营 利组织创新能力,同时要放宽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控制,加强服务机构运作期间的 管理,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以促使这些机构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起 到应有的作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可以为非营利组织创 造一个规范的社会发展环境,促使非营利组织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十非营利 组织规范自身的行为。

第二,完善内部管理:首先,非营利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任用问题对十组织的 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外很多非营利组织都聘用政府的前任官员作为自己的 高层管理人员,非营利组织可利用这些政府官员和政府的关系,来获得发展所需的 资金。其次,由十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的特点,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志愿义务服务,当然也有部分是有偿工作的。非营利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激励制度,以防止贪污 浪费等腐败现象的形成。同时,必须对其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人 员素质从}fn提高服务质量和组织活动的效率。最后,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内部要避免 政府的官僚作风,坚持民主作风,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 制度。

第二,处理好政府关系:非营利组织是介十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二部门”,它 的作用在十提供政府和市场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公共物品,协助政府做好公共 事业工作。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政府,由政府对其进行拨款。所以,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但同 时非营利组织不能完全丧失其独立性,成为准政府,失去它存在的意义。非营利组织要保持对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从}fn

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捐助。此外,非营利组织要不断创新,不仅要在生产技 术等硬件方面创新,更要在组织管理方式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综上所述,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营利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在发展中不断探求创新,每个非营利组织必须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取得良好、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非营利组织筹资对策研究

非营利组织筹资对策研究

非营利组织,也称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在21世纪之后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推动着社会进步。其在社会领域影响广泛,涉及公共事业、环境保护、文化、经济、农业等多个方面。

现阶段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总体呈现的特点是平均规模较小、资金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占比低等等。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对1508家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有41.4%的非营利组织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尤其在2011年“郭美美事件”爆发之后,非营利慈善组织遭遇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直接导致全国捐赠总额出现首次下降,光中国红十字会当年受捐赠额就同比减少了23.68%(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由于非营利组织几乎无利可图,筹资上又缺乏政府的强制力,所以一般潜在投资人没有足够动机进行资金支持,因而对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非营利组织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协调与治理社会、倡导与影响政策方面发挥着难以被替代的作用,维持并发展非营利组织事业是加快社会进程的必须之举。

如果非营利组织想要在社会中发挥更大、更深入的作用,就必须拥有良好的筹资能力,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本文以解决非营利组织的筹资问题为出发点,在确保非营利组织职责履行的前提下,对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筹资困难问题予以分析,并提出提高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及筹资方式

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相较于中国更早,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由于各国社会在发展阶段及文化上存在差异,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也存在差别。Levitt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他认为除去政府和私营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为非营利组织,它的核心使命是公共社会利益。Lester M.Salamon(2002)认为,只要一个社会组织符合以下五个性质(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中的三个即可以成为非营利组织,这个定义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国外研究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往往侧重于两点:组织使命是服务于社会;营利不应分配于私人(会员、成员),而应当留给需要其帮助的社会成员。我国并无对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明确的法律定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有公立非营利组织(又被称为事业单位,即利用国有资产从事教育、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两种组织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有者不具有所有权,不得要求经济回报。

据民政部统计,1988年在我国注册登记的民间社会组织总数仅为4446个,但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比上年增长8.1%;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接收社会捐赠达470.8亿元。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当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非营利机构的筹资能力,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其所筹建的项目进行资金募集的能力。它实际上是非营利组织与潜在的资金提供者进行沟通,引起对方的共鸣和兴趣,最终愿意为其项目进行无偿投入并不求资金回报的过程(见图1)。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经营及营业外收益、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经营及经营业外收益主要包括经营收益、政府支持和接受捐赠。其中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会费收入、产品服务收入以及投资收益,政府支持包括政府直接投资、税收优惠以及人才输送。负债筹资主要有长、短期借款和BOT筹资。权益筹资方式在国际范围内通常受到较多限制而应用较少。

对于这些筹资方式募集资金应当维持的比例,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联合国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应当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其会员所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捐赠,而不是来自于出售的商品或服务。而Lester M.Salamon(2002)认为,非营利组织不能成为一个以私人捐赠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组织,因为这样带来的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极高,应当适当地寻求政府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援。目前在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经营收益的管理较为严格,譬如2011年福建省旅游局就对在QQ团购福州站上销售“港澳游贵宾券”的海峡非营利组织研究院予以喊停,并责令其停止相关非法宣传和经营活动。但同样的行为在日本则会受到鼓励,日本政府鼓励本国非营利组织进行“服务、产品上的创造”,“努力提高营利活动收入在组织总收入中的占比”。对于政府或公共部门的扶持,各国政府均采取支持态度,但力度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经济体制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变革,一大部分以国有资产经营的公共事业单位脱离了政府编制而进入市场,一时难以进入完全自我筹划、自我管理的阶段,这些经济实体一时难以脱离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或补贴。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仍然有超过50%来源于政府投入或补贴,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在美国,慈善捐赠在非营利组织筹资中占据重要地位,Druker认为,美国的志愿精神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巨大,对政府减轻赤字压力或增加盈余的效果“令人惊讶”。

二、非营利组织筹资现状

(一)筹资机制存在先天不足

政府的运作模式是将来自于纳税人的财政收入用于为纳税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纳税人需要公共物品所以会主动且愿意为此纳税,而且税收具有强制性。企业的运作模式是企业从投资人处取得资金,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加工再造获取利润,将一部分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根据资金回报率决策是否进行投资。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模式是:非营利组织将资金提供者(政府、消费者、捐赠人)的资源进行再分配,而受益者往往与资金提供者并不是同一群体,且二者之间基本不存在任何交易。正是由于“出资人”与“受益人”的错位,导致“出资人”出资意愿完全取决于本身的财务状况、志愿精神、非营利组织的劝募能力,而非“出资人”的主要诉求―经济利益。同时当下人均收入水平依然不高、全民公益氛围尚未形成,非营利组织也缺少直接的激励方式,使得筹资机制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克服。在筹资机制不足这个问题没有明显缓解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长期筹资能力的建设非常困难。

(二)对政府直接投入依赖性较高

目前非营利组织从政府或公共部门扶持所获取的资金仍占总资金来源的51.31%,其中包括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45.33%,政府提供的项目经费5.98%。较高的筹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非营利组织从性质而言也是非政府组织,自身的组织建设、项目管理等重大决策都应由会员进行而不受其他外部力量影响。而现在大多数政府向非营利组织施以援手,必然有其政治上的考虑,政府一般会以资金支持为条件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使其有效地配合政府。非营利组织对直接投入的依赖增加了政府转移支付的周转次数和中间成本,不仅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难以接受监督,极易发生权力寻租等圈钱交易。

(三)经营收益少

我国非营利组织经营收益占总资金来源的比重不到20%,而同期欧美国家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6%。事实上,随着公民理念的提升,购买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已经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在1995年从法律上确定了经营收益在非营利组织业务活动的合法地位,但在实务当中对于非营利组织出现超额利润的管理也相当严格。由于非营利目标和超额利润的矛盾经常受到公众与媒体的监督,导致非营利组织在营利行为的发展和营利范围的拓展上束手束脚。另外,部分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符合市场要求,设计过程从上而下,消费者无法表达其个性化需要,他就很可能选择不成为其会员,即不接受其服务。再有,资金运营能力不足,闲置资金难以通过投资增值。非营利组织对资金增值的要求较小,主要是因为其对资金的安全性进行考虑,管理者不敢随意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进行运作,导致机会成本较高。最后,非营利组织在资金运营方面的人才也较为稀缺。

(四)劝募手段单一,慈善公信力缺失

普遍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以慈善捐赠为主的,但由于公信力缺失、普遍存在的“搭便车”心理(自己不捐赠且认为总有别人捐赠援助)和潜在捐赠人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我国难以具备强大的慈善捐赠条件。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劝募手段一般为组织募捐和个人捐款,一般没有稳定的捐赠金额。捐赠往往是伴随着自然灾害、社会热点、项目建设等开始或发展的,这种运动式的捐赠能在短期内聚集到大量的资金与物品,之后的分配权一般都在政府、救灾办、项目办或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手中。如果遇到巨大自然灾害很难将如此大量的物资在短期内很好地在受灾者中消化,建立日常化、稳定化的物资劝募渠道非常重要。

近年来频发的炫富、贪腐事件常常与一些大型慈善组织挂钩,部分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严重不足,这些都导致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日常管理、项目建设产生了强烈质疑,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落入低谷。2011年“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中民慈善捐助中心发布了《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1)》,仅有8%的受调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情况表示满意,76%的被调查公众表示未收到任何慈善组织的信息,对于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财务信息,仅有3%的受调查公众表示获得过。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几乎没有。

三、非营利组织项目筹资对策

(一)在附有限定回报率条件下吸收权益筹资

权益筹资是企业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之下,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借鉴到非营利组织。我国的法律并无规定非营利组织的法人代表必须是出资人,所以非营利组织吸收权益资金是可行的。有人担心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目标会因此从追求公众福利偏向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用剩余回报率和限定经营管理权解决。

将营利组织的权益筹资模式移植到非营利组织中,可以刺激非营利组织向市场发展,积极与政府合作,以建设公共事业获取额外资源(资源回报率一般应高于当地资产回报率),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将业务收入在留足项目经费、留存收益后再进行利润分配。要限定股东在非营利组织中日常管理、项目建设的决策权限,设定最低投资回报率,维护股东权益。

当年股东收益=当年业务收入-当年项目经费-当年留存收益-其他

最低年投资回报率=(最低年回报额/总投资额)×100%

要限制投资回报率,使其低于同期债务投资报酬率和股权投资报酬率,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以短期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排除,确保出资人以公益为主的初衷,保证非营利组织能以社会利益为行事指南。

(二)择机采取BOT负债筹资方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多数用于大型工程建设的一种筹资方式。它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模式可以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授予特许权,拥有项目经营权的非营利组织委托一家或几家企业对该项目固定资产进行筹资建设,在建设完成的固定期限内这些企业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所经营收益归入企业,期满后无偿转让给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采取BOT筹资方式的项目一般都应用于筹资成本高、回收期长的基本设施建设。

BOT筹资方式的成功运行,能让需要得到帮助的群体在短时间内得到公共事业带来的生活质量上的提升,同时营利组织也获取了应得的经济收益。目前在我国这种新的筹资方式已经开始运用,但大多是中国企业参与他国的公共事业建设。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不具有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话语权,致使目前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项目仍集中在助学建校、医疗援助方面,而较少涉及到取水工程、暖通工程等大型项目建设。

不可忽视的是,BOT筹资也常常会出现沟通成本过高、一定期限内对项目失去控制、运营难度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非营利组织付出切实的努力,引进专业人才,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争取与政府多沟通、多合作。

(三)促进产品及服务转型,增加经营收益

会员是非营利组织生命力的源泉。非营利组织进行任何业务活动都必须要有足够数量和素质的会员。一般而言,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会要求会员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一来作为项目活动的一种重要资金来源,二来也成为组织日常管理活动的经费。非营利组织在产品和服务上的设计应当以消费者为导向。为了扩大这部分收益,在遵从目标的前提下可借鉴企业的营利模式,设计相应的筹资方案。

非营利组织在为某一项目进行筹资时,往往可以伴随着某些产品和服务。比如统一服饰、优质售后服务和有纪念意义的小礼物。要从产品和服务细节入手打造非营利组织的独有形象,甚至于品牌影响力,以便能为会员企业以及会员个人带来较强的声誉提升或满足感。在前期对消费者加以区分,有侧重地选择潜在会员,使得定制产品和服务更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为了获取持续不间断的资金来源,需要更为稳定的客户群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方案,来增加客户的稳定性。

(四)利用媒体增强公信力,刺激慈善捐赠

近年来在我国不断出现的慈善丑闻打击了国内民众对于慈善捐赠的热情,甚至于倒逼政府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以求平息“民愤”,这些负面新闻加上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极大渲染导致我国慈善捐赠并没有达到它应达到的高度。因此应当建立健全慈善组织的管理体系,应一步刺激慈善捐赠,平衡非营利组织收入结构。

媒体宣传是非营利组织吸引慈善捐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非营利组织在面对负面新闻时,应当抱以危机处理的谨慎态度,对负面新闻内容当中所指出的当事人或事件予以详细的调查并做出合理的处理,利用微博、微信等当下热门的媒体沟通工具,随时与民众沟通,打消民众可能的疑虑,澄清谣言,给民众留下秩序井然、赏罚分明的内部控制印象。对非营利组织内不涉及国家安全等敏感区域的财务报表、重大捐赠、大额项目建设等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社会公众,积极运作媒体关系,保持正面、包容的姿态,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形象与公信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下载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营利组织管理2

    非营利组织管理 一、判断题 1、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进行经营性运作,不能赚取任何利润。( × ) 2、营利组织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捐赠后,可以干预非营利组织的运作。( × ) 3......

    非营利组织管理》模拟题

    《非营利组织管理》期末考试 不定项选择题 1.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性的指标主要有(A.组织的宗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B.组织的利润是否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 C.组织的资......

    非营利组织管理复习资料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非营利组织管理》单元作业 一、不定项选择题 1.衡量一个组织是否具有非营利性的指标主要有(ABC )。 A.组织的宗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B.组织的利......

    345#——非营利组织管理

    年级________;层次________;专业________;姓名________ 复习资料,仅供参考,补充整理打印,试后上交 《非营利组织管理》A 一、 名词解释 1、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非营利组织管理作业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非营利组织管理》作业题 姓名: 学号: 得分: 浙 江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非营利组织管理》单元作业题(1) 得分: 一、不定项选......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邢台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6 年 3 月 孟莎 201410290 会计学 翟之明 邢台......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pdf

    Value Engineering No.2,2007 价值工程 2007 年第 2 期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To Study of the Actu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 pr......

    浅议非营利组织的相关审计问题

    浅议非营利组织的相关审计问题 摘要:界定非营利组织概念及了解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行,根据我国目前对非营利组织审计研究的现状,如非营利组织财务透明度不高等现象。结合代理......